- 相關推薦
論社會音樂環境對主體音樂學習心理的影響
摘要:音樂學習具有社會性,是主體的社會化過程。主體音樂審美心理的生成離不開一定的社會音樂環境,它是主體與一定音樂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關鍵詞:音樂環境 音樂學習心理
社會音樂環境,指圍繞在人的周圍并對人的音樂心理產生實際影響的客觀音樂世界。從教育學的角度理解,環境是指對主體的音樂心理產生教育影響的各種外在因素,特指那些自發的、非計劃的影響,以區別于有目的、有計劃的音樂教育影響。“人從來就是特定文化和環境的產物。”①隨著個體的成長,社會音樂環境對其音樂學習心理的影響逐漸增大。這種影響是廣泛的、直接的,又是復雜的、深遠的、不受時空限制,有時甚至是決定性的。音樂環境的影響,是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特點。“環境因素是個體心理包括音樂心理發展的客觀條件。良好的音樂遺傳素質僅為兒童音樂心理的發展提供潛在的可能性,而環境則不僅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而且還決定了其發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個別差異。”②
社會音樂環境是如何對個體音樂學習心理產生影響的呢?從音樂文化學視角來看,音樂文化環境是一個運動著的、開放性的、生成性的音樂文化整體結構,是由社會音樂意識、音樂形態和音樂行為三個層面所構成的一個整體。社會音樂意識是一種隱性的音樂教育環境,音樂行為和形態是一種顯性的音樂教育環境。在此,我們主要從隱性和顯性環境兩個不同的方面,來探究社會音樂環境對主體音樂學習心理產生的影響。
一、隱性社會音樂環境
社會音樂意識是主體對音樂本體所特有的心理反應形式,是隱性的音樂環境。它“體現為特定文化心理在特定歷史時期對特定存在環境的感受意識”。③音樂意識的核心更多地體現為主體對自身生命意義、價值、目標、信仰等共同信念,是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主體的生命意識的積淀。在現實音樂環境中,各種存在于音樂文本中的音樂審美觀念、音樂價值觀念,主體的音樂審美態度、審美情趣,一定社會的音樂教育觀念及音樂作品中蘊含的音樂家的音樂思想等,構成了音樂環境的意識層。
社會音樂意識對主體的音樂心理具有能動作用,其能動作用是間接的,又是廣泛的、深遠的,往往左右一定社會的音樂發展方向、速度和質量。例如,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的音樂思想認為,音樂具有審美功能、德育功能,還具有政治功能。儒家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們,都主張將音樂教育作為教育內容的主體,把音樂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最高手段?鬃诱f:“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孝經·廣要道》),“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ā墩撜Z·泰伯》)孟子說:“人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保ā睹献印けM上心》)荀子認為:“樂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樂論》)《樂記》曰:“君子以鐘鼓道志,以琴瑟樂心”,又曰:“大樂與天地同和”,“禮者別異,樂者合同”,“樂者敦和”,“樂者,天地之和”。儒家的這些關于音樂價值的觀念,發展成為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的主體音樂意識。這種音樂意識激勵著那些想躋身上流社會的人們去努力學習音樂。所以,從那以后,中國古代的文人士大夫莫不操琴弄樂,以之怡情養性。
一般來說,社會音樂意識是以觀念的形式對主體的音樂學習心理產生影響,推動主體的音樂實踐活動。社會音樂意識體現在音樂教育方面,轉化為音樂教育的政策、音樂教育理念。它需要政策的執行者去貫徹、實施,然后作用于個體,促進個體的音樂學習。例如,本世紀初,我國進行了音樂新課程的改革,制定了新的課程標準。新的課程標準重新審視了音樂課程的性質和價值,提出了新的音樂課程基本理念!缎抡n標》提出:“音樂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喚醒、聯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④《新課標》認為,音樂課程的價值在于審美體驗、創造性發展、社會交往和文化傳承四個方面,并把“審美體驗”確定為音樂課程的核心理念。新課標的頒布實施,明確了學校音樂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促進了音樂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和教學手段的更新,也促進了整個社會音樂文化的發展。
二、顯性社會音樂環境
音樂形態和行為構成顯性的社會音樂環境。社會音樂的形態層是指音樂的直接表現形式,是社會音樂意識的物化對象。由音樂符號、音樂文本、樂器、音像制品和音樂音響的時空運動等形式要素構成,是音樂本體美的客觀存在方式。社會音樂行為層,是指社會音樂的實踐活動,是社會音樂意識的直接表現。社會音樂活動有群體性、組織性的特點。如各種各樣慶典活動的音樂演出、音樂比賽交流活動。社會音樂的形態層和行為層共同構成了現實的、顯性的音樂環境,這種顯性的音樂環境可分為音樂聽覺環境和視覺環境。
1.聽覺環境
音樂聽覺環境是音樂的音響運動環境,由音樂的節奏、旋律、音色、力度、和聲等音樂的形式要素以及其所在的時空構成。音樂的存在形式要通過主體的音樂行為來展示,并以樂音運動的形式作用于主體,引起主體審美體驗,并使主體產生音樂興趣和音樂需要。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主題部分,以其強烈的力度、厚重而豐滿的和聲音響、富有生機的律動給人震撼,催人奮起;《苗林的早晨》由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優美婉轉、輕快明麗,把人帶進鳥語花香、芬芳四溢的大自然。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節奏和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侵入人心靈的最深處,如果教育的方式適合,它們就會拿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沒有這種適合的教育,心靈也就因而丑化……”⑤黑格爾說:“音樂憑聲音運動直接滲透到一切心靈運動的內在的發源地,所以音樂占領住意識,使意識不再和一種對象對立著,意識既然喪失了自由,就被卷到音樂的激流里,讓它卷著走。”又說,“音樂藝術作品打動我們的方式和其他藝術作品的方式不同,一部藝術作品如果來自內心,滲透著豐富的靈魂和情感,可以在聽眾心里引起很廣的反響!雹抟陨嫌^點,說明音樂本體美的客觀存在是對主體音樂心理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
吳躍躍教授認為,音樂的形式要素如節奏、旋律、音色、力度等與人的審美心理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旋律上行使人感到興奮、情緒高漲、緊張;旋律下行使人感到平靜、情緒低落、松弛。旋律成波浪形運動,往往使人感到優美、抒情、愜意。節奏密集、速度較快的作品表現出激動、緊張或熱烈、歡騰的氣氛;節奏疏密相間、自由多變、中速的音樂營造出抒情、優美、柔和的情緒;節奏寬廣、慢速的作品則適于表現田園、草原風光,或哀傷、悲痛、神秘、虔誠的情感。在表現強烈、激動、緊張的情緒時,一般采用強的力度;而弱的力度則適合于表現溫和、平靜、放松或憂郁、哀怨、沉思的情緒!雹邊擒S躍教授從音樂要素與人的生命特征的對應關系,論述了音樂的音響運動對主體音樂心理的影響。
2.音樂視覺環境
音樂視覺環境是由樂器的形制,樂隊的形態,演員的服飾,演出場所,舞臺美術等要素形成的具有藝術氛圍的視覺空間。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音樂視覺環境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樣
【論社會音樂環境對主體音樂學習心理的影響】相關文章:
論母語環境對音樂教育的影響03-20
論社會環境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影響03-08
淺論母語環境對音樂教育的影響03-20
探析母語環境對音樂教育的影響03-19
探討母語環境對音樂教育的影響01-06
淺析母語環境對音樂教育的影響03-18
論音樂的節奏03-18
論音樂與繪畫的關聯03-19
論音樂元素的掌握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