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民族音樂學家學術歷程分析論文

        時間:2024-10-02 12:43:08 音樂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民族音樂學家學術歷程分析論文

          摘要:張伯瑜先生是當今在音樂學學科理論譯介工作中有著突出貢獻的民族音樂學家,他致力我國民族音樂學學科的建設,逐步形成獨特的中西結合的研究視角,將西方理論融合運用到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和理論構建當中,成果豐碩,影響突出。

        民族音樂學家學術歷程分析論文

          關鍵詞:張伯瑜;民族音樂學;學科建設;學術研究

          1998年,張伯瑜先生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留校任教,期間留學芬蘭圖爾庫大學,1995年獲副博士學位,1997年獲音樂學哲學博士學位,1998年回國繼續任教至今。他以深厚的西方音樂學理論積累和豐富的研究實踐,為我國民族音樂學的發展提供了諸多具有學術價值的編譯資料及獨特的研究視角,同時對我國傳統音樂的縱深研究及學科建設開闊了國際性學術視角,一種“他者”與“我者”兼備的學術觀照更是為我國民族音樂學的不斷發展提出了更多新的思考。

          一、豐厚的西方民族音樂學編譯成果

          在張伯瑜的學術研究中,對外文文獻的翻譯工作一直是其研究的重點,由他及其團隊編譯的《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和方法》(2007年)、《音樂學文集》(第五集,2010年)、《世紀之交的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2012年)等書,在我國民族音樂學理論與方法的研究上起到了搭建中西學習與交流的橋梁,尤其對中國學者了解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同時為我國民族音樂學的專業教學提供了寶貴的教學資源。以上編譯論著中,《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和方法》一書在學科發展的早期影響最為突出。多年以來,張伯瑜先生雖一直倡導學習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方法最好的方式是閱讀作者的原文,但如果要學生自己去翻譯和理解還是會出現一些困難,而現有的資料已不能滿足學者們學習和研究的需求。2007年7月,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的由張伯瑜先生主編的《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和方法》一書,及時填補了民族音樂學學術研究方法論和課程教材上的資料不足。張伯瑜先生根據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將此書分為“民族音樂學的定義”、“民族音樂學的歷史與民族音樂學家的工作”、“田野工作”、“民族音樂學的記譜問題”、“音樂民族志理論”、“民族音樂學的音樂分析”、“民族音樂學的局內人與局外人問題”等十三個章節。書中學術觀點之新穎、體系構建之合理、編寫內容之精當等方面均堪稱旌表,為當代民族音樂學學術界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治學榜樣①。之后,于2012年出版的《世紀之交的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一書,更是張伯瑜先生對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新觀點的又一總結,涉及“文化全球化問題、移民音樂文化、性別音樂研究”等內容,為我國民族音樂學的當下發展,帶來新的視野和理論發展動向,開闊了國內學者對外學習和交流的學術空間。

          二、獨特的民族音樂學研究視角

          張伯瑜先生7年的國外留學及往來的講學經歷,使他有著豐富的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基礎;貒,他將西方的研究理論和學術思想與中國的民族音樂學研究相結合,形成了他獨特的“雙視角”研究方式,成績顯著。張伯瑜先生認為,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研究不需照搬或過于依賴西方民族學的理論與方法,在肯定“理論引入”對中國的民族音樂學發展有所推進的同時,我們更應重視世界多樣化,將學術視角提升到廣泛的世界視閾當中。在對待主客位研究視角方面,作者在《局內人與局外人、主位觀與客位觀的三層定義》中,他認為研究視角是根據研究者所處的環境所決定的,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特別是當研究者研究自身音樂文化的時候,他們便具有了局內和局外的雙重性格。在音樂本體研究的視角方面,作者在《論民族音樂學視野下的音樂本體分析:結構與認知》中,認為應從作品形式入手,通過作品的形態來解釋作品所屬的文化群體的社會結構與集體音樂創作意識。此觀點也體現在其《進入到局內人的音樂制造的思維之中——音樂本體的認知分析》中,作者認為使用西方的研究理論進行分析體現不出中國傳統音樂的特色。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視角方面,作者在《跨界族群音樂問題研究的思考與實踐》中也贊成“跨地域”的研究方式,給我們提供了又一審視音樂文化的空間概念。綜上,張伯瑜先生在西方的民族音樂學理論研究中發現了部分在中國民族音樂學研究的不適用之處,因而強調中國的民族音樂學需要有自己的理論方法與特色,這些都貫穿于他多年的研究當中,如《中國鑼鼓樂的節奏構成》、《傳統音樂的生命力——對上海江南絲竹演奏的調查》、《印度音樂的基本理論》,《北印度的拉格及其結構》,《加美蘭的歷史與理論》等專題。

          三、廣闊的民族音樂學田野實踐

          張伯瑜先生在國外的學習與工作經驗使他在國內多地進行田野工作時,把這種方法與視角投入到國內的民族音樂學研究實踐當中,使之成為他研究的特色。在國內,他曾到福建、四川、新疆、云南、湖南、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等眾多省份做田野調查。其中,《變革社會中的中國傳統音樂:河北安新縣圈頭村“音樂會”考察》和《云南省個舊市大屯鎮洞經會調查研究》是張伯瑜先生的兩本“田野專論”。他一直致力于把我們中國的民族性音樂推廣到世界的民族音樂研究中去,認為我們在研究的過程當中在重視知識層面的研究上,同樣的也應重視認識層面的梳理。所以他在這兩本田野著作的歸納和表達方式中便做出一些適用于西方的研究方式,其中《變革社會中的中國傳統音樂:河北安新縣圈頭村“音樂會”考察》一書還有英譯本。在我們的民族性研究還沒有完全被世界關注時,他說:“中國研究要想‘走出去’,唯一的辦法就是中國人自己翻譯。”研究音樂文化特色、提升世界對中國民族性音樂的關注、通用語言翻譯,便成為張伯瑜先生致力的工作。從人文背景看,張伯瑜先生遵從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的研究核心,把“誰來演奏”、“何種場合演奏”等文化背景作為首要的詳細論述,這不同于中國傳統音樂理論通常以音樂本體為重心的研究方式。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讀者更加清晰的了解音樂的來源,也更能夠體現出人文內涵的重要性。張伯瑜先生曾在《音樂流變:傳統音樂繁衍與消亡的內在因素》中指出田野采風中傳統音樂的可變性的直接原因,便是由于演唱者的二次創造或習俗的消失、環境的改變等方面產生不同文化認知的影響。同樣在《中國傳統音樂發展中的四種轉型方法》中,張伯瑜先生通過河北保定地區白洋淀圈頭村“音樂會”采風為例,音樂是作為一種文化還是一種歷史角度進行論述。2017年在《論村落結構中的民間樂社》一文中,張伯瑜先生就其樂社的形成與發展的背景進行討論?梢钥闯,張伯瑜先生通過西方民族音樂研究核心得出,中國民族音樂也應當重視文化背景、人文精神,音樂在人類創建文化中產生,也映射了時期的文化特色。從記譜方面看,張伯瑜先生更加樂于用五線譜方式記錄。在《變革社會中的中國傳統音樂:河北安新縣圈頭村“音樂會”考察》和《云南省個舊市大屯鎮洞經會調查研究》這兩本書中,作者在附錄中加入收錄的大量音樂素材全部都有使用五線譜的方式記錄。同時,譜例中仍然有簡譜、工尺譜的版本以供參考。此類的論文還有《論中國當代民族器樂發展中傳統音樂思維的丟失》,《論中國傳統器樂樂種的內在精神》等等。在這些論文中,張伯瑜先生都不同程度的表達了西方音樂理論的研究對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影響,這種影響應當是一種正面的提示,而不是中西融合的使用,在音樂分析上應當更多體現出中國的特色分析方法與文化魅力。

          四、深透的民族音樂學學科思考

          通過田野實踐研究,張伯瑜先生看到了中國民族音樂學發展的趨勢,他認為,我們在接受西方理論新事物的同時拋棄了傳統,造成了文化不自信、缺乏認同感的局面。要解決這些問題,怎樣發展傳統使我們能夠在全球民族音樂文化中擁有鮮明特色,是目前學者們需要研究與思考的問題。張伯瑜教授面對民族音樂的發展道路也同樣帶有些許迷茫與未知。實際上,他給出了一條長遠的策略:“回到起點”,認識傳統,然后再重新思考。他倡導所有從事民族音樂的人、從事創作的人都要加強對傳統的學習②。筆者認為,這如同建筑本身,具有國家代表性的仍然是古老的傳統文化。張伯瑜先生始終以保護最為民間的傳統作為自己的根本觀點,不論是在民間儀式音樂還是民間器樂的發展上,他都倡導保護傳統的重要性。這種傳統不是一味的守舊,也不是簡單的結合西方的發展理念,而是學會在發展中保護自己的傳統。在《漫談民族音樂學的學科劃分》中,張伯瑜先生認為,隨著20世紀80年代西方“民族音樂學”研究理念的引入,我國“傳統音樂研究”發生的變化,有必要對不同的專業稱謂及其之間的相互區別進行界定,以明晰各自的聯系和不同,有利于我們對學科本質的認識。張伯瑜先生反復在他的觀點中強調音樂與文化間的密切關系,因此,他認為田野調查仍然是最可靠的方法。在《再議民族音樂學的田野工作》中,面臨田野工作隨著網絡化社會的發展,獲得第一手資料的方法仍然只有親自下鄉采風。在田野調查體現的研究特色上,他在《人群關系: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的基本出發點》一文中表示,由于我國民族發展時期的變遷,中國的同一民族有被劃分在不同國家區域的情況,“跨界研究”就成為了我國在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獨特視角。此外,《民族音樂學視閾中的音樂美學問題》,《“跨界”能否成為國際化概念——“跨界”高層論壇之后的思考》等論文均是張伯瑜先生對學科發展構建的思考與探討。

          五、結語

          張伯瑜先生在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多達百余篇,本文中所選取的論文,僅為筆者認為最具代表其學術觀點與立場的部分呈現?偟膩碚f,本文雖不能涵蓋張伯瑜先生在民族音樂學研究道路上的所有觀點,但也集中概括了他在中國民族音樂學的研究中所作出的主要貢獻,以及他對待這門學科的思考與實踐。張伯瑜將自身學習的西方理論充分運用于中國的民族音樂學研究之中,形成了獨特的中西結合的“雙視角”融入,并將此種視角不斷地應用于田野工作實踐中。因此,也得出了“中國民族音樂學對待音樂文化要保留傳統、發展傳統,在研究道路中尋找到自己的特色,才能夠在世界中立足”的學術立場,而他也還將繼續在民族音樂學研究、西方音樂理論譯介等學術道路上不斷引領并再添力作。

          [參考文獻]

          [1]歐陽紹清。西方民族音樂學的“中國視野”—張伯瑜等編譯《西方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的品題[J]。人民音樂,2012,03。

          [2]宋紅玉。一部匯集西方民族音樂學研究新成果的譯作—張伯瑜編譯《世紀之交的西方民族音樂學理論》讀后[J]。藝術評論,2013,02。

        【民族音樂學家學術歷程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民族音樂在高校中現狀的原因分析論文10-16

        民族音樂對群眾文化建設的意義分析論文08-18

        關于民族音樂的論文10-22

        民族音樂學論文05-29

        民族音樂學論文07-22

        醫學學術論文寫作技巧分析08-21

        分析語言學中文學術論文07-22

        學術論文寫作08-13

        論文學術評語08-23

        音樂教學對民族音樂教學的應用論文08-02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