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經》“治未病”解讀及其應用探討
【摘要】 結合《內經》原文,逐字逐詞梳理詮釋了“治未病”的科學內涵,整理歸納了《內經》中有關“治未病”的內容和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治未病”在亞健康調控及抗衰防病中的指導作用。借鑒并運用《內經》“治未病”思想,對解決人類的健康問題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內經》;治未病
《內經》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以“渴而穿井,斗而鑄錐”強調防重于治的思想,詮釋“治未病”的含義及其科學內涵。整理《內經》中有關“治未病”的理論,深入探討“治未病”的應用前景,充分利用《內經》這一理論資源,對解決人類的健康問題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內經》“治未病”的內涵
認識“治未病”的內容,關鍵是對“治未病”含義的詮釋。首先來解讀“治”“未病”“治未病”的基本含義。
1?1治“治”的含義有二,一是指治病、醫療,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治者,治皮毛”。二是含有管理、整理、消滅、研究等內容,由此可引申為防止。如《素問·太陰陽明論》說:“脾者,土也,治中央。”《素問·刺禁論》說:“腎治于里。”《內經》所述之“治”的對象,既指調治疾病的“先兆”“萌芽”“欲病”“微病”,也指防止已病臟腑向未病臟腑的傳變。
1?1?1先兆中醫疾病先兆征的理論對臨床防治極其重要,所謂先兆征就是疾病即將發生的早期信號,是指疾病的最早征兆,包括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變化前的早期預兆。先兆征不但可以出現在疾病的萌芽階段,而且在疾病的轉化和危重階段以及并發癥的前期皆可顯現。掌握先兆征的規律,有利于疾病的診斷和早期防治。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偏沮與偏枯有先后聯系,半側肢體出汗是中風的先兆,人體陽氣(衛)虛而半身出汗,久則陽氣大衰,發為半身不遂。“汗出偏沮”是有汗之側失調,衛氣失于固密所致。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之目的。
1?1?2萌芽《內經》指出“上工救其萌芽”。病之萌芽,即疾病的初始階段。如《素問·刺熱》說:“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而清代醫家張志聰又指出:“故治未病者,見陰精有虧,乃陽脫之漸,預培養其陰焉。”而此時通過中醫的辨證調治,做到防微杜漸即“欲病救萌”之意。
1?1?3欲病欲病指疾病將要發生而尚未發生之前的狀態,與現代所說的亞健康有著一定的相通之處。正如唐·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及“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須早道,若隱忍不治,希望自差,須臾之間,以成痼疾。”身體有“苦似不如平常”,應及早了解養生的方法,盡快調理。如果勉強忍受不進行調理,就有可能發展為痼疾。欲病之病,在外可有不適的癥狀表現,如現代所說的亞健康,但未出現陽性體征與實驗結果,臨床上無疾病診斷依據。“欲病”實質是人體處于未病與已病之間的一種狀態。孫思邈反復告誡人們要重視“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從記述的內容來看,字里行間蘊涵著對“無事之前”的養生防病及欲病早調的觀點。
1?1?4微病《素問·調經論》說:“血氣未并,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微風,指肌肉似有蟲在蠕動的感覺,多因風邪傷胃,衛氣不通,陽氣內鼓所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見微得過,用之不殆”,所謂“見微”是診知微弱變化,“得過”是了解、掌握疾病所在和發生,“用之不殆”是指治療微病就不會發生疾病。診視微病,便能了解疾病的所在和發生,治療微病就可防止疾病的發生。治微病可預防已病,是《內經》治未病的又一個重要內容。
1?1?5未傳之臟腑病治未病還可從疾病在五臟之間的傳變來理解!峨y經·七十七難》說:“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這是根據五行生克乘侮關系,肝木之病往往要傳變到脾土的規律,在治肝病的同時要照顧尚未病的脾,以防止肝病進一步傳脾。其他臟腑發病傳變的規律及治未病的方法仿此。
1?2未病“未病”指的是健康狀態,或有一定功能紊亂或失調,但尚未出現疾病的亞健康狀態。“未病”的外延很廣,它包括健康未病態、前病(欲病)未病態、潛病未病態和傳變未病態四部分,后三者與亞健康的外延相吻合[1]。
1?2?1健康未病態《內經》指出:“平人者,不病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之間的平衡協調是人體健康的標志。所以圣人養生“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素問·生氣通天論》)。健康人時刻處于各種致病因素的威脅之下,若因保健知識缺乏可隨時受疾病危險因子的侵襲與干擾。健康人群保健的重點是提高健康意識,遠離致病因素,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習慣,堅持養生之道,不斷提高自身健康素質和水平。
1?2?2前病未病態指存在于機體內的病理信息已有所表露,包括先兆、萌芽、微病等。扁鵲望齊桓侯之診,就是診一般醫生未能望到的潛在癥狀。對處于前病未病態的人群,依據《內經》“治未病”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是早診早治,把“前病”消滅在萌芽狀態。
1?2?3潛病未病態是中醫未病態范疇中的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指的是人體內已有潛在的病理信息,但尚未出現任何臨界表現的狀態,即病理信息尚在潛伏期 ,尚未達到顯化。盡管無明顯病狀體現,但內在卻并非無病。《靈樞·賊風》提出:“此亦故邪留而未發”,潛藏于體內的病邪當遇到適宜條件或誘因時就會發病。及時發現一些潛藏在體內伏而未發的病理因素并加以防治,可防患于未然,如《素問·刺瘧》說:“凡刺瘧,先發如食傾,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對處于潛病未病態人群,其防治的思路重點是除去潛在的病理改變,改善機體的功能狀態,注重生活方式管理和改進,將各種致病危險因素降低到低危險度,促使身心負荷狀態向健康狀態轉化。
1?2?4傳變未病態指在疾病發作初期,病情有可能進一步發生傳變或出現并發癥的情況。如《素問·瘧論》曰:“夫瘧之未發也,陰未并陽,陽未并陰,因而調之,真氣得安。”《金匱要略》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是先安未病之臟,有病早治的既病防變思想,充實和豐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內涵和臨床價值。對處于傳變未病態人群,基于《內經》“治未病”的“已病防變”的思想,其防治的思路應做到已病(癥)早治,防其發展(惡化),單病(癥)防傳(變),防其演變成其他疾病或出現其他合并癥,以及病后調養,防其復發等。
1?3治未病就是預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根據《內經》有關論述,以及《中醫大辭典》的解釋,《內經》“治未病”的基本含義有三:(1) 預防疾病。 如《素問·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避其毒氣。”如該文記載用小金丹防瘟疫。其中的辰砂、雄黃,是辟瘟防疫的常用藥物,可免受疫癘的傳染。(2)早期治療!秲冉洝分赋“上工救其萌芽”(《素問·八正神明論》),如見頭目眩暈,大拇指或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動,為中風預兆,必須先防治。(3)掌握疾病發展的趨向并盡早防治。五臟之病,可以互相傳變,應順勢而為,先安未受邪之地,如《金匱要略》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
2“治未病”的內容和方法
《內經》“治未病”的內容包括:(1)未病養身,防病于先。(2)見微知著,治病萌芽。(3)已病早治,防其傳變。(4)瘥后防復!秲冉洝“治未病”體現了中醫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
2?1未病養身對于健康無病之人,重在養生調攝,預防疾病的發生。如《醫學入門》認為:“與其病后善服藥,莫若病前善自防”。養生保健,遵循《內經》的“圣人避風,如避矢石”(《靈樞·九宮八風》),“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素問·上古天真論》)。通過內養正氣,外避邪氣,從而達到保健防病之目的。
2?1?1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內經》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這一順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來調節人體陰陽,以及正確恰當運用各種方法來養生保健的基本法則。該法則把“天人合一”學說,作為效法自然、順時養生的理論依據,要求養生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順四時而適寒暑”(《靈樞·本神》)。該基本法則貴在順應自然,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2?1?2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由于饑飽失常、勞逸失度,也是影響健康及引發疾病的重要因素,故《內經》強調飲食應遵循“食飲有節”“謹和五味”的法則。生活起居應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到“起居有常”,宜小勞莫大疲。“謹道如法”,以達到“長有天命”之目的。
2?1?3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內經》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素問·上古天真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素問·評熱病論》),“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靈樞·口問》),“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靈樞·百病始生》)。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根據,做到外避邪氣,內養正氣,才能避免外界六淫邪氣及疫癘之氣的侵襲,達到防病之目的。
2?1?4恬惔虛無,真氣從之《老子》提出“靜神”“無為”的養生主張!秲冉洝窂娬{“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惔虛無”即思想安閑清靜,沒有私心雜念。做到“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養生應“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獨立守神”,“傳精神”,通過靜神修性影響生理,充實“真氣”,保健防病,所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
《內經》認為人與自然,以及人體自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天人相應”,“形與神俱”,才能達到身心健康,指出 “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靈樞·本神》)。
2?2治病萌芽病之萌芽階段,此時病邪較輕,邪類較單純;正氣尚足,修復能力較強;病位較輕,祛邪較易。此時是治療的最好時機,應積極地采取各種措施,促使疾病早期治愈!秲冉洝诽岢鲈缙谠\治,防微杜漸,避免疾病由輕而重,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先兆征是疾病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的關鍵,是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的關鍵[2],楊力[3]認為可通過人體發出的種種信息來分析判斷病理信息,從而阻斷疾病發展,將疾病消滅在發生之前。這體現了見微知著,防微杜漸的“治未病”思想。如傷寒是以風寒之邪侵入為主的一類外感病,風寒之邪侵襲人體的部位初期為太陽。若太陽在表之邪不能及時祛除,則可由多種途徑內傳入里,故傷寒早治重太陽。溫病是以溫邪疫毒傷人為主,先傷衛表,故治療應透邪外出和清熱解毒。早期臟病,以功用失調為主,極少出現形質的損害,臟腑具備較強貯備功能及抗邪能力,多種因素如情志過激,寒熱偏盛,過度疲勞等都可導致氣機失調的病變,故治療以調暢氣機為主。
2?3已病防變既病之后,應及早治療,以防止疾病的傳變與加重!秲冉洝氛f:“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隨著病情的惡化,病位由淺入深,或由一處向多處蔓延,稱為傳變。清代名醫葉天士強調“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阻斷病邪進一步傳變。如瘧疾的治療,在“瘧之未發”時調之,可以阻斷病邪,防止發作!秱摗氛f:“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已病防傳、防變,及時診治,是防止疾病傳變和加重的重要舉措,是中醫治未病學術思想在疾病診療中的具體體現。
2?4瘥后防復瘥后防復是指疾病剛有好轉或治愈,若調理不當,很容易復發或產生后遺癥。因此,應注重保健預防,在疾病痊愈后防止復發。預防之法,可防食復、防病遺等。疾病的復發,會令病情日漸嚴重,故應控制病后復發!秲冉洝氛f:“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素問·熱論》),從禁忌方面強調熱病初愈應少食及清淡為宜,以防食復或病遺。
3《內經》“治未病”的應用
《內經》的“治未病”思想對不同人群的保健防病均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凇秲冉洝“治未病”思想,筆者認為養生重于治病,亞健康的防治重在“欲病重調”,而衰老及老年病的防治重在未老先養及既老防病。
3?1“治未病”在亞健康防治中的應用亞健康狀態是由于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激烈以及環境惡化等,導致慢性疲勞、免疫功能降低,從而出現一系列偏離健康的癥狀。亞健康屬于《內經》所講的欲病、微病、先兆等范疇,即人體處于未病與已病之間的一種狀態。由于亞健康的發生率很高,嚴重影響當今人類的健康,因此,必須及時有效調控使之向健康轉化。在亞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醫“治未病”思想,將進一步促進亞健康研究的深入,提高亞健康的防治效果[4]。基于《內經》“治未病”的思想,亞健康的防治可從以下方面著手:(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重睡眠、運動、營養及環境,可有效改善亞健康的癥狀,并使之向健康方向轉化。崔麗娟等[5]認為中醫可通過調節心理、改善生活方式,采用運動、氣功、按摩及藥物等來防治亞健康。(2)通過食療藥膳改善失眠。食養可調整脾胃功能,使氣血生化有源?梢,食療在治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梢愿鶕䜩喗】档挠嘘P癥狀選擇藥膳,如對失眠、心慌者,可選食龍眼酸棗仁粥;頭暈眼花、失眠多夢、神疲健忘者,可選天麻什錦飯,該藥膳尤適用腦力勞動者食用;腰膝酸軟、耳鳴耳聾、心悸、失眠、健忘及神經衰弱者,可選靈芝煲豬骨湯。(3) 保健按摩消除疲勞。疲勞是亞健康的主要癥狀,故亞健康又稱為“慢性疲勞綜合征”。保健按摩是一種物理療法,通過不同的手法刺激身體的穴位或部位,達到松弛肌肉緊張,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尤其對疲勞癥狀,有極好的緩解作用。如浴面有提神醒腦作用,點按揉風池穴有消除大腦疲勞作用;按揉足三里穴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
3?2“治未病”在抗衰防病中的應用衰老是生命發展的必然規律。通過一定措施,衰老可得到延緩;凇秲冉洝“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和“已病防變”的思想,筆者提出衰老和老年病的防治,應做到未老先養、欲老重調和既老防病,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質量。(1)未老先養。衰老并非到了老年才開始,而是始于老年到來之前。因此,延緩衰老應做到未老先防,未老先養,才能真正達到抗衰防老之目的。(2)欲老重調!秲冉洝氛J為女子“五七”,男子“五八”是人體由盛轉衰的時期!秲冉洝分赋觯“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年時期正處于元氣漸衰,逐步進入老年階段,但此時元氣尚未大虛,如果及時謹慎調養,使不早虧,就可以延緩衰老保其天年。在衰老早期,將衰而未衰之時,就開始加以干預調養,可以延緩衰老的進程。(3)既老防病。 隨著年齡的增加,體質逐漸虛弱,就容易發生各種老年病、慢性病。衰老導致疾病,多病又加速衰老。所以衰老期,最重要的是預防和治療各種老年病、慢性病,做到“既老防病”。
綜上所述,《內經》“治未病”體現了中醫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思想。這種未雨綢繆,防重于治的思想,不僅僅體現在人體未病之前就應采取各種措施,積極預防,還體現在一旦患病之后應運用各種方法防止疾病發展、傳變和復發。我國提出的“治未病工程”,是從“治療疾病”向“預防疾病”重點轉變的“前移戰略”,體現了人們的健康理念逐漸向中醫“治未病”診療思想的轉變[6]。
【參考文獻】
[1]龔捷寧,宋為民.新編未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8.
[2]楊繼軍,董進洲,佘延芬.亞健康狀態中醫治療之我見[J].福建中醫藥,2003,34 (2):43.
[3]楊力.中醫疾病預測學[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5.
[4]張麗珍,李秀萍,劉述霞.“治未病”與亞健康的辨證關系[J].齊魯護理雜志,2008,14(9):114.
[5]崔麗娟,羅仁,趙曉山.中醫治未病思想與亞健康狀態的關系[J].中國臨床康復,2005,9(7):146.
[6]曹洪欣.人類健康與中醫“治未病”[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01-11.
【《內經》“治未病”解讀及其應用探討】相關文章:
公鑰密碼原理及其應用05-13
目標規劃及其在經濟中的應用05-11
人體骨骼顯微硬度及其相關要素的關系探討06-15
關于現代教育技術及其應用09-19
公允價值、預期現值法及其應用06-01
動畫片中召喚結構及其價值展現探討05-10
DS2438及其在單總線微網中的應用05-31
平面廣告設計應用圖形創意效果探討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