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擬態環境的建立論文
【摘要】擬態環境,“Pseudo-environment”,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政治理論家李普曼就在其著作《公眾輿論》一書中論及了擬態環境的問題。他指出:擬態環境不是現實環境“鏡相”的描摹,并不是“真”的客觀環境,與現實環境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偏離。同時,擬態環境與現實環境并非完全割裂,而是以現實環境為原始藍本,經媒介的信息選擇和信息處理所形成的模擬信息空間。對于實踐性、操作性極強的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來說,將擬態環境的建立引入實踐教學環節,創建擬態教學環境,并使其環境化,對于該專業的教學效果將起到良好的、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廣播電視;實踐教學;擬態環境;環境化;教學模式
隨著近十年來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飛速發展,廣播電視人才的需求空前旺盛。高等院校也積極著力培養相關人才。于是自1999年全國高校大規模擴招以來,很多高校紛紛開辦了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廣播電視新聞學是一門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性的社會學科,實踐教學在檢驗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廣播電視新聞采編能力等方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本科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媒介市場化改革和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入,如何有效地利用實踐教學資源培養出復合型高級應用型新聞人才,沒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實踐教學模式,這也是該專業教學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本文借鑒傳播學當中“擬態環境”的理論,對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提出了一些設想。
1 何謂“擬態環境”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李普曼曾提出這樣的觀點: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大眾由于其精力、注意力和實際活動范圍的限制,不可能對日益復雜的整個外部環境都保持經驗性接觸。大眾傳播媒介就成了人們了解未能親身感受感知的事物的唯一渠道。于是,人們的行為就不能單純理解為對客觀環境及其變化的反應,嚴格意義上說,應該是對大眾傳媒所營造出的某種“擬態環境”的反應。媒介機構就成了這種“象征性環境”的制造者。
在這一理論基礎上,日本學者藤竹曉又提出了“擬態環境的環境化”問題。他認為,“擬態環境”雖然與現實環境有很大的差異,但是,信息時代,人們的態度行為的依據往往是來源于大眾傳媒的信息,這些態度的積累和行動的結果又反作用于客觀社會,使之越來越帶有了“擬態環境”的特點。在現代社會,這種由大眾傳媒營造出來的信息環境造就的“擬態環境”的環境化已經成為一個明顯的趨勢。
2 地方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
在中國廣播電視傳媒產業化發展和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下,西部各廣播影視機構人才結構與素質水平急需提升,目前最需要的是具有扎實的功底、理論實務都強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但從用人單位的意見反饋來看,不少廣播電視視專業學生存在著上手快、后勁不足的問題,難以勝任大型題材節目的采編工作。而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師資力量薄弱
由于各地方高校紛紛開辦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教師人數上就出現了較大的缺口,尤其是西部等地方高校,師資力量方面更是先天不足。最為突出的方面是專業教師嚴重匱乏,有相當一部分專業教師是從中文以及其他社會學科改為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對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稍嫌欠缺,更難以夯實學生的專業理論基礎。其次,由于廣播電視從業的特點,很多高校新引進的專業教師,大都為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在廣播電視媒體一線的從業經驗不足,課程講授容易流于紙上談兵。
2.2 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受開辦時間短、可借鑒的經驗有限的限制,西部地方高校的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根據對西部一些地方高校的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課程設置的了解發現,大部分院校在學時設置中,公共課所占比例大、學分多,基本上占據了學生主要的學習時間。另外,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內容大多為背景性的知識,如中國古代文學史等,這些知識雖然是必要的,但在學生就業時,與其他專業學生的競爭方面優勢并不明顯。還有,課程的設置跟不上大眾傳媒的發展速度,在媒介融合已經空前繁盛的今天,相當一部分西部高校的課程設置還停留在傳統媒體階段,被學生認為是“炒冷飯”式的教育格局。
2.3 教學硬件條件欠缺
應該承認,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是一個辦學成本較高的專業,由于本專業教學所需要的廣播電視采編設備價格不菲,就需要辦學單位投入大量的財力和人力進行管理。雖然各地方高校在創辦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時候已經有不少的投入,以保障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但是隨著學生人數的逐年擴招,這種需求的矛盾日漸明顯。同時,傳媒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而很多高校的實驗設備卻存在著嚴重滯后的現象。在廣播電視媒體已經大量采用數字化采編的今天,仍然有一些高校停留在用模擬信號設備教學的尷尬狀態。
那么,如何在教學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科學地進行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設置,盡可能使教學效果最優化,是地方高校廣播電視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擬態環境”的建立,是一個較為可行的方法。
3 從傳播學“擬態環境”的角度闡釋廣播電視實踐教學
實際上,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專業的教育環境、學生的工作能力的培養與相應行業的就業環境之間存在著微妙的互動關系。將傳播學中的“擬態環境”的環境化引入高等教育的相關專業,可以對廣播電視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做出較為清晰的梳理和闡釋。
3.1 相對于就業的“客觀環境”,實踐教學提供的是一個“擬態環境”
與客觀的從業環境相比較,高等院校廣播電視專業實踐教學傳授給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不是帶有親歷性的“第一手資料”,而是帶有明顯的經驗間接性。教育理論認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環境既反映現實又反作用于現實,能夠對現實環境起到梳理和引導作用。這其實也是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的有效途徑之一。
3.2 實踐教學的“擬態環境”與行業客觀環境的互動
在教學的過程中,課堂上所講授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會首先在學生腦海當中形成對客觀從業環境的象征性認知,然后逐步潛移默化成為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傳播學當中“擬態環境”的內化過程。學生在實習和工作以后,其工作能力的相關信息再反饋到教學單位,可以形成對實踐教學擬態環境的互動性反作用。
學生在實習和工作以后,在工作環境里獲取的相關信息,會影響到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其對從業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對行業環境的主觀創新,亦會反饋到教學部門的擬態環境,這一互動的過程,即為傳播學當中的擬態環境的“外化”過程。
與其他專業相比,廣播電視新聞專業教育的擬態環境與行業的客觀環境的關系更為密切,擬態環境的環境化建立,效果也更明顯。傳媒業的本質就是為大眾采集、制作并傳播各種訊息,其工作對象——信息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而廣播電視媒體采訪的親歷性就更使得該專業的教育較其他專業更易于建立一個高度仿真的擬態環境,并實現環境化。
4 結語
實踐證明,高等院校的廣播電視新聞教育擬態環境的建立,主要任務就是真實再現廣播電視媒體的工作環境、工作流程和工作狀態,盡可能減少與行業客觀環境之間的差距,縮短學生工作的適應期,提高學生的工作質量。
地方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擬態環境的建立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總的來說還處在摸索階段。目前,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組織的安排方面,將擬態環境的建立更加科學,以期實踐教學的效果更臻完善。
【淺析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專業實踐教學擬態環境的建立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高校法學實踐性教學構建方法論文05-30
關于探討高校歷史專業的實踐教學的論文10-20
高校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論文09-10
淺析實踐教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論文06-02
高校實踐教學音樂的論文06-04
對高校環境法學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論文08-24
淺析高校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06-24
高校酒店管理實踐教學論文07-25
關于高校新聞傳播專業實踐性教學的論文08-26
廣播電視新聞制作論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