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科技發展的質變問題與科技觀的更新

        時間:2023-03-18 21:37:15 行政管理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科技發展的質變問題與科技觀的更新

        在有關一般科技觀的各種論述中,有幾種習慣性的觀點值得注意。第一是在論及科技發展時,通常是在說科技的量變,諸如成果數量的增加、超導溫度的進一步接近常溫、科技人員隊伍和組織的壯大,或者科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等等。有必要對科技發展中是否有質變的問題予以關注。第二是在科學認識論的基本問題上,以科學家為科學活動的主體,與研究對象構成簡單的主客體關系,這種看法似乎已經不能概括現代科技的性質。第三是庫恩的“范式”和“科學共同體”概念,因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科技活動的社會性和集體性,而得到較為普遍的接受和認同。但是這兩個概念仍然把科學當做一種相對獨立的事業,“范式”和“科學共同體”基本上還是科技內部的東西。這種所謂的“歷史主義”科學觀對于二戰以前,特別是19世紀以前的科技狀況,也許不失為一種說明,但對于今天這種鑲嵌在國民經濟和生產力結構中的科技來說,就不甚貼切。
          “世界觀就是方法論”這一提法在這里具體表現為,一般科技觀的確對科技工作有某種影響甚至是直接作用。比如,認為科技活動的主體是科技人員,那么發展科技的關鍵就是希望多出現幾個牛頓或者愛迪生。但是,產生了牛頓和愛迪生的時代以及那些時代的科學,也許與今天的社會和今天的科學是不同質的。今天沒有牛頓和愛迪生,但是今天仍然有科學。那么今天的科學究竟是什么,應該怎么發展,就成了需要重新加以認真考察的問題。以往將科學發現當成一個內在邏輯過程的科學哲學學派,無疑是把變化中的科學看作一種同質的東西,即使把它看作是一種社會化的“范式”建立過程,也并未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科技觀,只是把個體的科學英雄換成了“共同體”而已。
          事實上,科技的性質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的確在發生變化,到二戰前后這種變化達到極致并趨于定型。我們應該對此加以考察進而審查我們的科技觀是否相應地反映了這種變化。
            1 經典科學的性質
          這里的“經典科學”概念,無需界定得十分明確。它主要是指以傳統認識論的“真理”為目標的、由科學家個人從事的探索活動。先明確經典科學的性質,才能從歷史比較的角度考察后來所發生的質變。
          首先,經典科學作為一種認識活動,它的目的是從哲學那里繼承來的,即它將探究客觀意義上的世界的基本結構,或者說元結構,這其實是metaphysics一詞之所指。這時的科學觀基本上和哲學觀是一回事,就像費希在《新科學》的序中說的那樣:追求真理或共相的科學就是哲學[1]。追求這種目的的結果,是建立一個真理系統。相關的哲學任務是建立關于真理的判別和分析系統。19世紀以來,科學發展與工業進步的攜手日益緊密。航空航天、材料、信息、能源和環境等領域中許多具體的應用性科學問題陸續取代了最初的天文、生物、地理、化學等方面的形而上的解釋性問題,成為科學界關注的目的中心?茖W事業的許多成就不再是從“科學家了解世界是什么樣子”[2]這個假定的核心中得來,而來自工業生產對科學提出的各種可操作的需要本身。我們應該注意到,現代科技主要是從國民經濟活動中接受它的目的和任務,變化是明顯的。
          其次,經典科學基本上是一種由科學家個體來進行的活動,具體的研究目標和方案取決于科學家個人的認識論理想,或者說經典科學活動的主體是科學家個人。比如個人想要探究宇宙的奧秘,或者想要取得概念的協調等等。盡管人們有時認為科學從哲學中獨立出來是一種進步,但是經典科學卻保持了認識論的特征,所以我們似乎可以更恰當地認為是哲學的內部進行了分工,古希臘人的認識理想的一部分分給了后來叫做科學的那種探索活動,與當今的高度社會化、產業化、工程化了的科學相比,那種活動似乎更接近哲學。在19世紀以前,科學的這種個人性和認識論性質尤其突出,它使得科學活動幾乎完全是非功利的。在科學的黃金時代,科學活動基本上是非職業的,大多數科學家都是業余從事研究活動。大批的教師、職員、教士、貴族、軍官,各種各樣身份的人,都懷著一種熱情在搞科學:稅務局長拉瓦錫奠基了現代化學,海軍部長蒙日創立了透視幾何,倫福德伯爵和許許多多的伯爵在進行熱功轉換或者其他課題的研究,牛頓在擔任造幣廠總監之前是一個“無業游民”……這種非功利的景象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
          再從科學理論的性質來說,經典科學作為一種較純粹的精神產品,主要有以下特征:理論都追求和表達一般性原理,特別是解析的數學模型。這些原理從邏輯的意義上許諾,將導出一幅宇宙藍圖。由于經典科學追求的是宇宙藍圖,人們總能知道這幅藍圖哪里有缺筆,哪里還模糊,哪些地方還不連貫、不協調。于是每當有人為此作出突破時,在整個真理框架內貢獻赫然。所以人們對二戰前的諾貝爾獎得主如數家珍,知道普朗克、薛定諤、愛因斯坦為宇宙藍圖添了什么樣的重要一筆或幾筆。而相比之下,人們對最近二十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可能不甚了解。這當然不說明后人不如前人,只是,后來的科技發明和創新,大多不再屬于個人在純粹認識領域里的赫然貢獻了。
          如果科學理論的目標由實用來決定,那么空腔黑體輻射的實驗曲線比普朗克公式的用處要大,何必再惹出“量子”的麻煩。從量子論的創立就可以看出,經典科學是如何地致力于理論本身的統一與完備,致力于構造普遍性命題。理論的進步基本上是以統一的程度來衡量的。相應地,當存在著幾個不同的模型時,最重要的取舍標準往往不是哪一個更有用,而是哪一個的簡諧程度高。這顯然不是一個科學的“內在”標準,這是一個美學標準,是畢達哥拉斯和哥白尼的數學精神的一貫延續,“數學和諧性”、“簡單性”、“對稱”、“秩序”等美學觀念幾乎成了科學發展的動力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在今天的科學活動方案中是不多見的。
            2 科學性質的轉變
          自然科學直接地、大規模地介入生產過程,在19世紀中葉迅速興起并在日益擴大的化工廠中表現得十分明顯。這時的新興科技產業不僅依賴各大學機構中由國家安排進行的研究,而且紛紛建立自己的實驗室,科學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迅速產業化。當然,這絲毫不是指科學自己從某種精神性的東西變成了物質性的東西。科學的物質性是與生俱來的,海德格爾在這一點上有精當的說法,即科學通過使世界對象化、圖象化而使世界成為可知的和可控的[3]?茖W的產業化,是指科學活動逐步被鑲嵌到產業活動中而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認識活動體系。
          以德國的情況為例,19世紀初興起的重化工、電氣等工業,不是從傳統工業轉型升級而來,而是完全建立在新興科學的基礎之上,并脫胎于科學實驗室。從當時電氣業的概貌可以看出工業如何借科學之力而獲得全新發展:1837年左右,電信作為值得進一步實驗的項目,許多人都在進行研究開發;從1840年起,電鍍技術為中產階級提供了精美的家庭用具,創造了很高的利益;1860-1880年,電燈制造業正在為它后來的黃金時代作準備;1880年以后,發電供電成了實業家們投資的熱點,同時帶動了電纜、絕緣橡膠、開關等相關產業的興旺[4]。西門子公司于1890年完成了一系列兼并,壟斷了全世界電氣業的一半。
          這種新景象從工業的角度看,是工業利用科學獲利,但事實上也改變了科學。前一點已經是科學史的事實,而對于后一點,過去的考察顯得不夠充分。
          在這種活動中出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型角色。西門子就是一個代表人物。他作為一個科學家,

        【科技發展的質變問題與科技觀的更新】相關文章:

        農業科技發展中的問題及應對措施論文(精選6篇)08-08

        科技進步與電影藝術的發展與終結05-29

        科技論文寫作07-20

        科技對綠色經濟發展的作用論文范文(通用13篇)05-09

        科技論文的格式及要求09-20

        科技論文標準格式11-30

        科技論文網絡發表與共享的版權問題探討(通用8篇)10-13

        科技論文寫作方法04-27

        科技論文寫作方法11-03

        科技論文格式及規范09-16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