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作品《富春山居圖》賞析論文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于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美術作品《富春山居圖》賞析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富春山居圖》
清初畫家惲壽平在贊賞此圖時說:“凡數十峰,一峰一狀,數百樹一樹一態,雄秀蒼茫,變化極矣!边@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畫中確是一幅從真山真水中提煉概括出來的杰作。歷代文人都珍視這幅畫。據記載,此圖在明清兩代,曾為許多人收藏。明代成化年間為蘇州著名畫家沈周收藏,萬歷年間轉歸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為宜興吳正志所有。吳正志傳給他的兒子吳洪裕,吳洪裕愛若至寶,寢食與共,臨死前竟將此圖投入火中,“殉以為葬”幸而他的侄子吳子文從爐火中搶救出來,但前面已經燒去了一些。吳家把第一節燒剩的部分裁割下來,從此,這一圖卷就分成了長短兩段。
《富春山居圖》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后,歷代莫及。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
黃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帶,他經常身背行囊,內置筆墨畫具,但見好景便一一繪下,積累了大量豐富的山水素材。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黃公望開始創作這卷山水畫名作,通過長時間精巧的構思和數年埋頭作畫,最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這幅畫長六米多,黃公望花了三四年時間才得以完成。《富春山居圖》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起伏,林木蕭疏,淺水平灘,坡石沙洲。山石回旋輾轉,叢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間。亭臺漁舟、草木樹石。小橋飛泉,景隨人遷,令人目不暇接。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好一派江南瑰麗的秋天景致。
黃公望用一種蒼勁干練的筆墨技巧,秀麗簡遠的筆風將富春江畔的景色書寫的酣暢淋漓。他的用墨富于變化而不雜亂,用筆隨景物而變化。畫山用干筆擦出大披麻皴,畫樹石用濃墨點染。筆勢瀟灑秀潤,墨色透明凝重。用淡墨畫山石,用濃墨點橫苔,高山采用縱向的披麻皴,平川點上橫臥的點子、線條,點線相間,濃淡交錯,形成獨特的筆墨節奏感。在濃墨潤澤的樹林對比之下,山巒顯得白玉般明凈疏朗,充分發揮了中國畫的筆墨意趣,體現出線條與筆墨的審美價值,被譽為山水畫之典范。
黃公望在作這幅畫時極注意層次感,前山后山的關系,改變了傳統屏風似的排列,而是由近而遠地自然消失。他并不夸張虛境和實境的對比,而是在虛實之間用微妙的過渡層次加以渲染。畫中的樹木盡管未作細致的刻畫,但不同樹木的質感和空間對比都表現得極為充分,連作為點綴的草亭人物,也都描繪得生動嚴謹,比例合度。畫面僅用水墨渲染,但深淺濃淡搭配的極為合理,不用的水墨在宣紙上轉化為無窮的“色彩,使畫面空白具有真實的空間感,給人以揮灑奔放,一氣呵成的深刻印象。若明若暗的墨色,經過這位大師的巧妙處理,超越了隨類賦彩的傳統觀念,自然地籠罩在景物之上,化為一種明媚的氛圍,令人產生親切之感,充分反映了黃公望對客觀外界和主觀感受的高度尊重。
畫家在畫中追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深遠意境,又注重繪畫本身的筆墨意趣。在畫家看來,繪畫之美并不僅僅在描繪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筆墨本身所體現的美,所傳達出的畫家的主官感受、氣勢和意趣。
下面結合這幅作品來談談美術鑒賞的意義。
通過對這幅《富春山居圖》的鑒賞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過對美術作品的鑒賞不僅可以學到美育知識,更可以培養創造美的能力。對我們的性格,感情,認識,人生觀,思想觀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培養我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藝術素養、人文修養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說,美術鑒賞的意義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創作使命。沒有欣賞或鑒賞的作品,即不與觀眾見面的作品是不會產生任何社會作用的,美術作品只有通過鑒賞才能產生作用。美術鑒賞的過程是觀者積極思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及掌握的知識,對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達到完善的過程。具體作品面對不同的觀者將產生不同的效應,但美術作品存在的共同效應是主要的。美術欣賞是為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與審美素質,以促進社會發展為目的。
首先美術鑒賞可以幫助我們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領域。人類生活的世界是極其廣闊的,生活內容無比豐富,但對每個兒人來講,不管他如何見多識廣,也不可能體驗到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美術作品,卻可以使我們形象的接觸到許多人生與經歷遠遠不能涉及的廣闊領域。以中國的美術作品為例,上下五千年,許多繪畫,雕塑,工藝和各種建筑藝術,都可以幫助我們開闊眼界,使我們從中了解到許許多多從書本上和個人經歷所無法得到的生動而豐富的知識。外國美術作品,更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廣闊的世界。所以通過對古今中外美術作品的欣賞,可以幫助人們周游世界,漫步歷史,極大的擴展知識領域。
其次,美術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美術欣賞活動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它是一種感覺和理解,感情與認識相統一的精神活動。因此,欣賞者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而提高認識、接受教育。如我國原始社會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銅藝術,以及他們許多巧奪天工、光彩奪目的工藝品,使人深深地認識到我們祖國歷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輝煌,從而增強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在欣賞的過程中,通過比較鑒別,也可以使我們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審美的批判過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過程。 第三,美術鑒賞是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馬克思說:“藝術對象創造出動的藝術和能夠欣賞藝術的大眾”。這就是說,按照美的原則創造出來的作品,反過來又會對人們起審美的教育作用,從而提高人們鑒賞藝術的能力。這種鑒賞藝術的能力的積累,就是人的藝術素養能力提高的過程。藝術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鑒別和欣賞藝術。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劉勰說的“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多欣賞一些古今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多對日常生活中的美術作品進行審美分析,是提高人們藝術素養和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
我們在欣賞這些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會被其中真實而生動的形象所打動,喚起我們優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這種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我們會得到心靈的凈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質和道德情操,從而改善人的情感狀態,影響人行為。同時也得到視覺的愉悅和享受,擴大我們的知識領域,開闊了我們的視野。
通過對《富春山居圖》的鑒賞使我了解了中國另一方面的優秀傳統文化,了解中國傳統的優秀思想和人生價值觀,它拓寬了我的知識面,對培養我們的認識世界的能力 ,審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未來的人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拓展:藝術鑒賞
1.主題
山水畫不是簡單的描摹自然的風光,而是畫家的精神的訴求與流露,是畫家人生態度的表達,是畫家人生追求的體現!陡淮荷骄訄D》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里,流過淺灘、激流、高峰。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后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淡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
富春山居不只是一張畫,是一個哲學,一個生命態度的東西,使創作者能夠把積壓了幾十年的亡國痛轉成另外一個東西,豁達,擺脫異族統治的痛苦,還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興亡,只是回來做自己,做一個簡單自己。張士誠在打天下,朱元璋也在打天下,元朝的統治已經岌岌可危,作者八十幾歲,行于富春江上的時候,也覺得朝代的興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也就有畫中的漁、樵、讀書人的形象,隱居于山林而忘于江湖。
2.總體風格
《富春山居圖》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宛然天成。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頗有靈氣。全 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罩染一層幾近透明的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以濃墨點苔、點葉,醒目自然。整個畫面林巒渾秀,草木華滋,充滿了隱者悠游林泉,蕭散淡泊的詩意,散發出濃郁的江南文人氣息。元畫靜謐蕭散的特殊面貌和中國山水畫的又一次變法賴此得以完成,元畫的抒情性也全見于此卷。
3.構圖方式
《富春山居圖》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展卷觀覽,人隨景移,引人入勝。樹叢林間,或漁人垂釣,或一人獨坐茅草亭中,倚靠欄桿,看水中鴨群浮沉游戲。天長地久,仿佛時間靜止,物我兩忘。近景坡岸水色,峰巒岡阜, 陂陀沙渚,遠山隱約,徐徐展開,但覺江水茫茫,天水一色,令人心曠神怡。有時江面遼遠開闊,渺滄海之一粟;有時逼近岸邊,可以細看松林間垂釣漁人閑逸安靜。山腳水波,風起云涌,一舟獨釣江上,令人心曠神怡。接著是數十個山巒連綿起伏, 群峰競秀,最后則高峰突起,遠岫渺茫。山間點綴村 舍、茅亭,林木蔥郁,疏密有致,近樹沉雄,遠樹含煙, 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水布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
《富春山居圖》所采用的是一種橫卷的方式,按照人的正常視野,構造了同一水平上的山水景色,是一種從平面上不斷進行延伸的構圖方式。在畫面上,畫家進行了山水的層次感設計,山的前后是一種由近到遠的排列,在構圖方式上給予了前后景物的一種有效聯系。在天地之間,所有的景象都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空白之處顯現出空間的實感性,也正凸顯了無畫的地方也是一種妙境的特點。在整幅畫中,可以看到黃公望先生在繪畫布局、形象安排、空間探索等方面所持有的獨特看法。值得關注的是,在繪畫構圖中,黃公望采用了闊遠的方式,實現了繪畫構圖上的轉變。在山水畫中,元代的四家所采用的是一種由近及遠的繪畫手法,有著非常清晰的層析,顯現出了畫面的闊大之意,給觀者留下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
4.枯潤墨法
在《富春山居圖》中,觀賞者看不到用大片的濃墨進行表現,而是在淡雅的筆調中體現出秋天的味道。畫家采取文人畫的傳統筆法來對畫卷進行表達。在畫中,大多通過干枯的線條來進行表現,濃墨和濕墨只有在樹的描繪中可以看到,這就是所謂的枯中有潤的特點,既隨意又不失柔和的特點。在對山進行表現的時候,不管是濃墨還是淡漠,都是采用干枯的筆調來進行勾效,逐漸由淡到濃,在最后通過濃墨來對其進行勾點,從而起到一氣呵成的效果。在畫樹的時候,樹干部分或者沒有骨,或者簡單兩筆便勾勒出來,樹葉的分布則顯得錯落有致。在 《富春山居圖》中,畫者運用一筆便實現了形和墨之間的變化。畫家的筆內有著飽滿的水分,結合點和染的特點,整幅畫的變化是非常豐富的。樹的濃墨勾畫和山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干濕并濟,松緊相湊。在黃公望看來,用墨是非常重要的,先從淡墨逐漸過渡到濃墨,可以在紙上看到滋潤的特點。畫家的這一觀點正是元代人在筆墨運用上的理解,突出了筆和墨之間的一種有效結合,收到形神兼備的效果。
5.干筆墨法
在《富春山居圖》中,觀賞者看到的作者的筆墨運用為純筆墨,并沒有采用更多的濃筆墨來對畫卷進行表達,而是運用淡雅的筆墨、簡單的勾勒出了畫卷中的秋天韻味。在進行書畫表達的時候,黃公望先生運用干枯的線條來對畫卷進行表達,是一種傳統的文人畫的表達方式。在墨法運用上,只有在進行樹的勾勒時采用了濃墨和濕墨,對于其他事物則采用淡墨的干筆描繪,凸顯了干筆淡然的一種特殊墨法。如在對山進行勾畫的時候,運用干枯之筆,用淡墨描繪,濃墨收尾,濃淡結合,使整幅畫面顯得淡濃得體,顯然一副一氣呵成的氣勢。畫中的遠山和洲都是用淡墨來進行描繪,只是微微可以看到一點痕跡,只是在淡淡的一筆之中可以看到其形、其墨。山坡和水紋用濃墨、淡墨和枯墨進行復勾,使得這幅畫卷呈現出濃淡結合的特點,渾然天成,紙質表現效果非常好。樹的濃墨點化和山的淡墨描繪是一種非常鮮明的對比,干濕結合,淡濃結合,整幅畫呈現出節奏變化豐富的畫面。
6.披麻皴法
在《富春山居圖》中,按照富春山脈絡的延伸,應用了“長披麻皴”的畫法,江面以橫向長皴來表現水面波紋,與山體相交接的淺水處也用長線條皴擦來表示。高峰和平坡用濃淡朦朧得橫點,描寫叢林,用變化了的”米點皴“法,粗細變化,聚散組合,遠近濃淡干濕結合,蒼蒼茫茫。遠山高峰遠樹穿插淡墨小豎點,上細下粗,似點非點,似樹非樹。山石大部分用干筆皴擦,線條疏密有致;長披麻皴為主,略加解索皴;皴筆的轉折靈活自如,墨虛實枯潤相融。
【美術作品《富春山居圖》賞析論文】相關文章:
櫥柜裝修效果圖賞析08-07
教學論文賞析08-13
從美術作品中可以得出的幼兒評價信息論文10-20
陶瓷工藝美術作品的形象和特征論文07-16
施工圖預算論文提綱07-29
地理輪廓圖瑣談論文08-09
《山居歲月》讀書筆記12-28
《山居筆記》經典語錄11-15
山居筆記經典語錄09-07
施工圖預算論文提綱4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