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史觀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滲透論文
1文明史觀的基本內涵
文明史觀于18世紀在法國產生。學術界比較認可的觀點是,“文明史觀的創立者是德國的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而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所寫的《歷史研究》則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文明史觀的著作。我國對于文明史的研究起步較晚,北京大學的馬克垚教授是我國文明史觀的倡導者和代表人物,他主編的《世界文明史》一書,被認為是我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文明史著作,被學術界視為“我國世界史研究的新突破和一個新的里程碑!睂W者們也相繼翻譯出大量的文明史專著,各地各大高校也紛紛成立專門的文明史研究機構,至此,我國對于文明史的研究已達到高峰。隨著初、高中新課改的進行,文明史觀逐漸滲透到中學歷史教學中,在歷史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現行的新課標、新教材中都有體現。對此,不僅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史學研究人員展開研究,中學一線的歷史老師文明史觀也越來越多地關注,這一方面是由于中學歷史新課標新教材中更多地體現了文明史觀,也由于近年來的歷史科高考加大了對文明史觀的考察。中學歷史教師關注文明史觀與中學歷史課程內容的整合,特別是文明史觀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包括考試評價方面的運用。究竟該如何結合文明史觀進行歷史教學,這是一個值得長期探討的問題。這需要中學歷史教師更加深入地研究與解讀新課標與新教材,結合文明史觀進行教學。要做到這一點,加強中學歷史教師的文明史觀的認識與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著名學者劉宗緒說過:“一部人類發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边@就要求我們要從文明史觀的視角來觀察和分析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文明史觀承認文明的多元性,它關注的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在經濟、文化、政治、科技等領域取得的成就,辯證地看待歷史上的戰爭和殺戮,認為這是文明進步的“催化劑”。同時將中國文明與世界文明聯系起來,將歷史和社會實際聯系起來,注重人類文明的演進及其帶來的巨大影響。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人類文明可以分成多種類型。如依據文明形態,從縱向生產力發展的角度可以分為采集文明、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等,從縱向時間序列看可以分為古代文明、中世紀文明、近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又如依據地域特點,又可以分為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國文明等;依據宗教特點,則又可以分為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蘭文明、中國儒家文明等。關于文明史觀的內容和特點,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以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分類的標準。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農業文明(初級農業文明、發達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文明的興起、文明在世界的擴張)以及兩種文明的橫向和縱向發展。(2)歷史的發展是一個源遠流長的過程,人類文明的演進也經歷了長遠的歷程,應當從長時段去研究和考察歷史。(3)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多元性,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宗教都會產生不同的文明類型。正是不同類型的文明的相互沖突與交流,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4)人類文明發展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單位。將中華文明研究放到世界文明研究中,認識到不同文明的碰撞與交流對于歷史發展的重要性。(5)文明史觀從理性的角度看待在人類社會的發展取得的成果和代價的干系,辯證地對待,人類文明進步成果與戰爭的關系。
2中學歷史課標與教材中的文明史觀
文明史觀作為一種新型的史學研究模式,是我國歷史學科發展的必然走向。在現行的幾個版本的高中歷史新教材和2003版高中歷史新課標中,都融入了文明史觀的學科理念?梢哉f,文明史觀已經逐步滲透到了中學歷史教學的方方面面。就知識和內容的選擇而言,要使用文明史觀來指導教材和課程標準的編寫,就如同現行的歷史教科書(岳麓版)必修一前言部分所說,“我們要在已有的歷史脈絡和整體的歷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別深入思考人類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歷程,人類之所以偉大,就在于它不斷創造出日益豐富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毙碌臍v史課程標準和歷史教科書都更加注重人類文明乃至中華文明的發展成果對于人類社會進步的影響。
1)文明史觀在歷史課程標準中的體現。以現行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為例,無論是課標所列出的課程性質、課程的基本理念,還是課程設計思路以及課程目標等項目中,都突出體現出文明史觀的滲透,文本中大量采用文明史觀的表述方式,如“要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區、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等!笨梢哉f,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就是從政治文明、經濟文明、文化精神文明三個方面表現了文明史觀。新課標中,將外國列強對于中國的侵略、中國近現代在經濟、政治、精神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和進步,都歸結于西方工業文明對于中國傳統農耕文明的全方位的影響和沖擊,將中國文明的發展放在世界文明的大環境中。對于一些具體的知識表達,減少了傳統革命史觀的表達方式,如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中,幾乎不再使用奴隸社會、原始社會、封建社會等詞匯,在談及社會轉型時,也極少使用“五種社會形態變化”的表述方式。從文明發展的角度,將人類社會的發展看做是農業文明縱向發展與工業文明的橫向傳播。正如錢乘旦先生所說的“:人類文明的一次轉變,是農業文明轉變成工業文明!
2)文明史觀在新版歷史教科書中的體現。傳統以來,我國史學界流行的是革命史觀、斗爭史觀,在中學歷史教育這一層次也不例外。該史觀有其時代特征,因此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類歷史教材的編寫都帶有濃厚的階級斗爭色彩。課改后的新版教材的編寫體例和內容上都與傳統的教材不同,新教材的編寫體例是“專題教學+中外混編”,而且傳統的歷史教材強調社會形態的變化,教材按照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的體例編寫;而我國現行的人民版、人教版、北師大版、岳麓版等教材的編寫則按照人類文明的演進歷程,分為了政治文明、經濟文明、精神文化文明三個專題模塊,突出體現了文明史觀在教材中的'滲透。文明史觀在高中歷史的六個選修模塊也從不同程度上得以體現。筆者認為,用文明史觀指導教材編寫有以下2個優點:(1)專題教學。以一個專題集合了若干的歷史知識碎片,雖然時序性不夠強,但便于學生從宏觀的角度,整體把握人類政治、經濟、精神文化等領域在縱向和橫向的發展。(2)中外混編。把中國文明的發展與世界文明發展聯系起來,博古通今,影響深遠。通過專題模塊和中外混編的體例“有助于確定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并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較中,深化對中華文明的認識,同時有助于尊重和理解其他文明。”
3對中學歷史教師教學的建議
隨著文明史觀在中學歷史教材和課程標準中越來越多的滲透,提高中學歷史教師的技能,轉變歷史教師傳統的教學理念,對于提高課堂效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中學歷史教師首先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提升自身的文明史觀意識,并閱讀相關書籍,通過參加國培、省培等講座活動,和有關專家和優秀教師交流,加強自己的理論修養。其次,中學教師在備課、講課時,應主動整合、運用文明史觀,通過備課、講課、聽課、評課、與同行交流等方式,不斷加強有關文明史觀知識的研究和學習,拓展史學視野,提升史學素養。新史觀的運用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堅持唯物史觀的前提下,運用新史觀進行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問題:
1)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貼近學生生活,把歷史知識與現實社會和學生的實際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告訴學生我們中國的文明史怎樣發展過來的,在文明進步的過程中又有哪些影響深遠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教會學生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社會的進步,用歷史影響現實生活。切實發揮歷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的育人功能。
2)引導學生理性地看待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做出的犧牲。要讓學生明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歷史上因為社會進步而造成的戰爭、殺戮、掠奪……要讓他們知道這些殺戮、戰爭與它們所帶來的社會文明進步相比是次要的。用文明史觀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我們不能過多地關注其代價,而忽視了一代一代中國人民艱苦追求國家進步和社會文明發展的堅定步伐,使學生們認識到革命先烈們的“英雄形象”和“榜樣力量”。
3)使學生認識到人類文明的多元性,要讓學生明白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宗教信仰,都會形成不同的文明類型。使學生認識到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共存關系和相互聯系,將中華文明的發展放到世界文明發展這一大背景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文明的進步就是各種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相互交流和沖突造成的,在這期間就有可能會有戰爭的發生,出現文明的強制融合等。教師應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國內外經濟、科學、政治、文化等領域取得的成果,培養學生從文明史觀的角度理解人類發展進步的艱辛歷程,使學生明白人類文明進步不僅是中華文明還包括其他各民族、各地域的文明進步,培養學生形成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綜上,以文明史觀為代表的新史觀對于拓寬教師的教學視野、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指導學生復習都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利用何種史觀進行歷史教學,都不能忽略唯物史觀的指導作用,要處理好唯物史觀與新史觀之間的聯系。
作者:劉婷 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文明史觀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滲透論文】相關文章:
德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論文08-23
環保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探究論文07-17
滲透式教學法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7-31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德育論文08-07
嘗試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論文08-11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習作訓練的策略論文07-30
審美教育在小學音樂中的滲透論文08-25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學教育論文08-26
心理健康教育在美術教學中滲透教育論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