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面向未來的設計教育

        時間:2024-10-22 13:55:37 理工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面向未來的設計教育

        ——(美)A·J·普洛斯 設計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設計人員,而是解放他們,幫助即將成為設計人員的人們發現和認識自身,為他們提供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時空,幫助他們發掘自身的聰明才智,完善并提供機會,讓他們拓寬在行為、社會及自然科學各方面的知識面,加深理解,最終這些專門知識和方法對他們今后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行考察研究、尋求可行的方案是大有稗益的。 以下是我總結的所有設計人員共同具備的基本素質: 敏感性關心周圍世界,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對美學形態及周圍文化環境的意義懷有濃厚的興趣。 智慧一種理解、吸收和應用知識為人類服務的天生才能。 好奇心驅使他們想搞清楚為什么世界是這樣的,而且為什么必須這樣。 創造力在尋求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時,有一種堅韌的獨創精神和熱情的想象力。 這四種素質中,也許敏感性曾是最容易引起混淆的,這種現象也許會繼續存在。早期藝術院校設置的各類設計課程,旨在賦予個性表現力,這種個性的表現對旁觀者或許并沒引起共鳴,但這種專業設置方法促進和鞏固了批量生產方式,并像藝術品(古玩)一樣被永久保存下來。在這種氛圍下,毫無疑問,設計教育著重于形式主義價值觀,而實際上排除了對人文技術方面諸要素的考慮。結果是,功利主義產品被當作珍品,與日常生活極不協調。簡單地說,就是形式先于功能。即使如此,人類所創造的一切都體現了一種個性的表現,會不可避免地融入文化。 有人提醒我們,如果工業設計一味尋求一種永恒不變的功能形式,它將一事無成;即使工業設計真要為每一種功能尋求一種普遍不變的形式,事實卻是文化價值觀將永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布勞恩公司宣稱基于理性主義對產品形成的認識,他們的產品已具有普遍特性。但在其他國度的人看來,該公司的產品形態依然明顯建立在包豪斯幾何學理論基礎上,具有獨特而又不失魅力的德國風格。印度理工學院的一位教授 Kurt Trivedi 曾這樣認為:“全球性、沒有文化特征的產品對發揮人類社會的創造力并不是一件好事”。“沒有文化特征”這一概念體現由技術發達國家實行壟斷的一種形式,它威脅到對傳統和歷史的繼承。 當今的設計師正處在一個電子技術爆炸的時代。這對老一代設計師僅僅依賴于本能和直覺進行設計是一種挑戰。信息前沿的擴展好比一個“知識”的球體在以指數速度向外擴張。每個人都有機會從這股知識洪流中感知周圍環境不協調因素的答案。作為社會的設計師,每個人都有一種感知周圍環境不協調因素的本能,并尋求可能人道的可行方案來予以解決。我們共同的立場是:大家都認識到所有商業活動的目的都是滿足其他人的需求和愿望。這是工業的人道和美學良知。所有設計師目標就是達成共識:只有建立在質量的基礎上,擯棄地方保護主義或貿易保護主義,才能實現一個確保商品、勞務平等貿易的國際氣候。設計師的服務也將必然地成為國際商品。據我所知,意大利的設計師正效力于日本公司,而德國設計師又在為意大利的公司服務。日本設計師手頭設計的產品將在美國生產,這些產品最終會遠銷到東南亞。在我的公司于1988停業之前,它所設計的產品包括在日本制造供美國人消費和在哥倫比亞生產,供意大利及北美人享用的同時,它也為一家設在瑞士的美國廠家設計供歐洲人使用的產品。另一家美國公司設計生產的烤餅機,在不同國家以不同商標出售,如:在加拿大是德國布勞恩商標,在瑞士是 Soles ,在德國是 Wego ,在澳大利亞則取了一個法國商標:Molier。這樣,這種全球性的設計就會持續地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內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并勢必促進產品形態和勞務形成其普遍特性。 盡管如此,工業設計教育還有待人們抓住其本質特征去進行觀察,即:它是在這即將過去的20世紀的技術背景下產生的特定職業。一些工業設計專業的設置指導方針仍然體現了以手工藝為宗旨“邊做邊學”原則。雖然采用這種手工藝的方法曾經設計出不同層次各具特色、形態優美的產品,但它卻受到新技術革命越來越緊迫的挑戰。有人也許會認為“邊學邊做”這種方式為未來的設計教育指明了一條較為正確的方向。簡言之,將來的教育方式要求動腦,更甚于要求動手。 隨著理性設計的主導地位日益加強,將有希望出現一個令人振奮的未來,它能為工業設計師提供一種機遇,使之能代表一種催化力量,為實現一個更加充滿人性的社會而努力奮斗。 工業設計教育一直不斷地高速發展,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已走出對制品質量及其影響力的迷信,較之對高檔產品,公眾似乎對那些用后即扔,不會給下一代帶來包袱的日常普通消費品投入了更多的熱情。乍看起來,這似乎與傳統的優質和經濟實惠觀念相抵觸。因為優質意味著耐用和永恒價值,經濟實惠意味著以最少的投資和精力付出獲得最大的收益。前者指要像花崗石一樣結實耐磨,后者指要像蝴蝶一樣不花力氣又可吸吮花蜜;◢徥男纬尚韬馁M大量的材料和能量,才能永恒;而蝴蝶則愿意享受一時的榮華,再被消耗和循環;◢徥菬o機物沒有生命,蝴蝶是有機物是生命力。我認為人類的產品像蝴蝶一樣。 在那些將設計等同于藝術的人們看來,以上簡直是一種異端邪說。也就是說,它太多地考慮了個人表現力:工業設計意義的另一面,也就是它更多地關注經濟實惠和公眾利益。這一觀念在歐洲也許比在美國會更快地獲得人們認同。最近英國的一份設計教育研究報告建議:設計的基礎課程應擺脫以美術課程為重點,以手工藝為指導的設計教育思想,以便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法國人似乎也改變了從藝術角度欣賞設計的文化傳統,不再過多地強調個人奢華、代之以更多地注重真實的日常生活。然而,在意大利卻誕生了一大批出色的設計人才。他們像設計舉世無雙的藝術品一樣來設計工業制品,以尋求國外一批折衷主義者們的欣賞和仰慕。例如著名的 Olivetti公司,就聘請了兩家分別由著名設計師 Ettore Sottsass 和 Mario Bellini 領導的設計事務公司為其設計產品。這種產品設計哲學注重產品的廣告效應,以只吸引高層次消費者購買為目的。這種思想在意大利部論家 Vittorio Gregetti 玩世不恭的話語中得到了映證。他曾在課堂上以這樣一段辯解安慰過他的學生,“只要一個人不愿重復別人的生活方式,他就可以過上舒適優雅的生活! 在其他科技發達國家,正涌起一股著眼于全民利益的設計新思潮。同樣我們也看到,發展中國家也正在發掘自己的潛力,努力實現社會和經濟平衡。著眼于明天的設計教育,經過認真細致的不斷完善)將為大多數人的需求,而不只是滿足少數人的奢望服務。 (張萍譯)

        論文出處(作者):
        工科工業設計教育中審美教育問題初探
        數位環境下的設計教學-實境工作營與網絡互動之程序探討

        【面向未來的設計教育】相關文章:

        面向未來的治理變革大趨式03-24

        商業藝術設計與現代設計教育11-20

        淺談藝術設計教育和設計管理03-18

        談藝術設計教育和設計管理03-21

        漫談藝術設計教育和設計管理03-18

        《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導讀03-17

        網絡教育資源服務平臺設計論文12-04

        數學開放題的教育價值與設計藝術03-22

        網絡情景設計高職教育論文11-30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