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財務會計與治理會計的本質區別
1993年以來,我國在實行教材改革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財務會計學、本錢會計學和治理會計學三足鼎立的局面,使教材建設更加符合教學的要求,有利于教學效率與效果的進步。我國會計學學科的這種變化,急需我們從上弄清財務會計與治理會計的本質區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特點。這不僅是深化會計理論的需要,同時也是搞好會計教學實踐的要求。一、財務會計與治理會計的本質區別
治理會計作為一個獨立的會計分支形成后,會計便由財務會計和治理會計兩部分所組成。從會計報表的報送對象來看,財務會計應定期向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會計報表,治理會計則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企業治理當局和有關治理職員提供會計報表。鑒于此,西方會計學家一般把財務會計稱為外部會計或對外報告會計,把治理會計稱為內部會計或對內報告會計。這一觀點,基本上為我國會計學者所接受。
筆者以為,依據會計報表報送對象的不同,把財務會計稱為對外報告會計,把治理會計稱為對內報告會計,這只是對會計進行分類的一種方式,只能說明兩者一個方面的差異,并未揭示它們的本質差別。對于財務會計與治理會計的區別,只能從會計對象與會計目的上往尋找。
關于企業財務會計的對象,我國會計學界把它界定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資金運動。關于治理會計的對象,很多人對其進行過探討,如“現金活動說”、“價值差量說”、“資金流量說”,等等。盡管眾說紛紜,但也都沒離開資金范疇。簡言之,就總體而言,財務會計對象與治理會計對象都是企業的資金運動。那么,兩者的區別又何在呢?筆者以為兩者之間的區別是總體內部的差異。
資金運動具有兩重性。一是價值增殖性。在商品中,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其投進在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必須在運動中不斷地增殖,這是資金的一般屬性。從這一屬性出發,可以說資金的運動過程也就是資金的增殖過程。沒有資金的增殖,企業就失往了生存與的基礎,投資者也就失往了投資的目的。另一方面,資金的運動總是在一定的經濟關系中進行的。資金及其運動,必然體現一定的經濟關系,如產權關系、債權關系、分配關系等。資金運動只能在特定的經濟關系中進行,并在運動中再現這些關系,否則,資金運動就失卻了存在的條件,這是資金及其運動的特殊規定性。從這一屬性出發,可以說資金的運動過程也是特定的經濟關系的運動過程。
資金及其運動客觀地存在著價值增殖和特定經濟關系運動這兩重屬性。從本質上說,財務會計是以后者作為其存在的基礎,亦即作為其核算與監視的內容。財務會計核算與監視的基本目的正在于正確處理經濟關系,維護人們的經濟利益,保護企業財產的安全和保障社會經濟生活的正常進行。與財務會計不同,治理會計則是以前者、即以價值增殖過程作為其存在基礎的。價值增殖是資金的屬性,但價值的增殖并不是自發地進行的,而是一種在人的參與下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人們只有對價值增值過程進行的運籌、規劃與控制,才能實現增殖并達到預期目標。
經濟關系的本質是利益關系,價值增殖則是經濟效益題目。于是,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財務會計是以資金運動中的經濟關系為對象,以維護相關人的經濟利益為目的的;治理會計則是以價值增殖運動為對象,以追求企業經濟效益為目的的。這就是財務會計與治理會計的本質區別。這里應提及的是,事物之間的差異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盡對的。財務會計與治理會計的區別,也只是就它們的對象與目的的主要方面而言。在實際工作中,二者是不可能截然分開的。它們作為會計工作的兩個方面,既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是一種“分工不分家”的關系。
在對財務會計與治理會計加以區分的同時,必然要涉及到對本錢會計的熟悉。本錢作為資金運動的一個環節,作為資金投進的一項內容,它既與資金運動中的利益關系相聯系,又與資金運動中的效益成果相聯系。就本錢的前一性質而言,它應屬于財務會計的核算內容。實際本錢的高低、真偽,直接對實際利潤發生,對各相關者的經濟利益發生影響。因而在有關法規中,對本錢的列支范圍、開支標準、補償方式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就本錢的后一性質而言,它又屬于治理會計的內容。在治理會計學中人們研究本錢習性,量、本、利關系,本錢控制等,以求用盡可能少的本錢消耗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在國外會計學中,產品實際本錢的核算與本錢控制實際上是分屬于財務會計和治理會計的,這一做法也為上述觀點的成立提供了旁證。在我國出現的把有關本錢核算與治理的內容獨立出來,成立本錢會計學的做法,主要是基于本錢在企業經營治理中的重要性和會計教學的系統性而作出的一種選擇。既然如此,本錢會計就應該既具有財務會計的某些特點,又具有治理會計的某些特點。而在會計實務中,實際本錢的核算是不可能脫離財務會計核算體系的。
二、財務區別于治理會計的主要特點
財務會計與治理會計具有不同的特點。那么,決定它們各自特點的因素是什么呢?筆者以為,只能是會計對象的性質與會計目的。下面便以此為依據,對財務會計不同于治理會計的主要特點試析如下:
第一,財務會計必須以國家或行業組織制定的會計法規、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及有關規定作為其工作的準繩與規范。這一不同于治理會計的特點,是由財務會計核算的特定對象和目的所決定的。既然財務會計是要對資金運動中的關系進行確認、計量與反映,那么,便只有按一定的規范進行,才能保證各利益相關主體的權益不受侵害,才能為各利益相關者所認可。
第二,財務會計實行嚴格的憑證制度。由于財務會計處理的每筆業務都與人們的實際利益息息相關,只有實行嚴格的憑證制度,才有可能保證經濟業務處理的真實性、可靠性,防止各種侵犯財產的行為發生,以保證企業財產的安全和完整。
第三,財務會計實行定型的會計模式。由于財務會計工作直接涉及到相關者的經濟利益,所以人們十分重視財務會計工作的質量,并要對其工作質量,即會計資料的可靠性、真實性、客觀性進行檢驗。為了保障財務會計工作的有章可循和便于對會計工作進行檢查與監視,財務會計需要定型的會計模式。
第四,會計相對固定,缺乏靈活性。會計方法的變化,必然會引起會計核算結果的變化。為了避免由于輕易變動會計方法而某些相關者的利益,或以變動會計方法為手段往謀求某些相關者的利益而侵害其他相關者的利益,各國的會計準則均規定,財務會計選用某種會計方法后,一般不得輕易變動。如確有改動的必要而變動會計方法時,一般需要在會計報表中作出說明。
三、正確熟悉財務會計與治理會計本質區別的意義
從本質上揭示財務會計與治理會計的區別,無論是對會計,還是對會計實踐,都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有利于正確熟悉會計的目的。通過前面對財務會計與治理會計本質區別的,筆者以為會計的目的并不是單一的,而是雙重的。會計的雙重目的,扼要地說就是“利益”目的和“效益”目的。勿庸置疑,會計對象的二重性必然規定著會計目的二重性。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所進行的一系列會計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也雄辯地說明了這一點。假如說在我國設立治理型會計與開展治理型會計活動,充分地體現了講求經濟效益這一會計目的的話,那么,全面實施會計準則與新會計制度,以便使會計制度和會計核算方法適應變化了的經濟條件和經濟利益關系,則充分體現了維護一定經濟利益關系這另一會計目的。
第二,有利于地探索會計的。會計對象的二重性,決定了會計目的的二重性;诓煌臅嬆康模瑒t會選擇不同的會計制度與會計方法。這樣,當我們往探索會計發展的規律時,則應沿著經濟利益與經濟效益這雙重的軌跡,往探討不同經濟時期和不同經濟條件下的會計對象的變化及其對會計目的、會計制度和會計方法的影響,從而科學地揭示出會計產生、發展的必然規律。很多人以為,會計的產生和發展都源于人們對經濟效益的追求。事實上,這只是會計產生與發展的動因之一。另一動因就是出于人們對經濟利益實施治理的客觀要求。這二者共同決定著會計的產生與發展。
第三,有利于自覺地發揮會計的職能作用。我國十幾年來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本質上是對人們的經濟利益關系的調整。在這場變革中,財務會計肩負著維護改革的成果,維護改革中形成的新型經濟利益關系的重要責任。但事實上,對于這一點,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我們的熟悉都是不足的。,財務會計工作中存在著大量的未能很好地加以克服與解決的,如利用企業資財營私舞弊,潛虧嚴重,資本不能保全,編造假帳偷稅漏稅,違法亂紀侵害國有資產,資財治理混亂等等,這些顯然不是經濟效益的題目,而是經濟利益的題目。會計工作者應該正確熟悉會計的目的,承認會計目的兩重性,在積極運用會計手段往努力實現進步經濟效益這一既定目標的同時,自覺肩負起維護人們公道的經濟利益、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和保護經濟組織的財產安全與完整這一重要的職責。
【試論財務會計與治理會計的本質區別】相關文章:
藝術試論08-23
談現代醫院治理會計08-05
試論誠信及其價值06-01
試論企業成本會計工作重點06-12
試論言語行為理論05-02
試論人的生態化問題08-09
淺談財務會計和稅務會計的關系論文04-26
研究治理過程的整合治理06-04
自學考試論文致謝09-29
高校財務治理機制的轉變與完善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