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盈余管理的動機及治理
[摘 要] 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人員在公認會計準則的范圍內,為了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而做出的會計選擇。本文選擇了盈余管理產生的動機因素進行分析,并對其治理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關鍵詞] 盈余管理;會計造假;動機分析;對策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企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在這些失真的會計信息中,一部分純屬違背會計法規、準則的會計造假,而另一部分則是盈余管理所致。隨著我國治理會計造假的深入,上市公司會計造假的空間必將受到限制,這時上市公司可能另辟路徑即通過盈余管理進行利潤操縱。因此,為了防止上市公司濫用盈余管理,從而造成另一種大面積的會計信息失真,有必要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進行探討。
一、對盈余管理的基本認識及動機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企業管理人員在公認會計準則的范圍內,為了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企業價值最大化而做出的會計選擇。盈余管理主要是借助于合法的會計手段來實現的,其目標是得到一種令管理當局滿意的財務報告結果,而會計盈余是決定財務成果是否滿意的重要參數。因此,公司管理當局為了明確或解除受托經濟責任和減少各種債務約束的限制,必然會借助盈余管理來實現管理人員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場價值最大化的總目標,進而獲得公司的未來生存、獲利和長期發展的潛力。正因為如此,盈余管理表現出巨大的生命力,已經成為各國公司財務理論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而會計造假是企業為了達到隱瞞和粉飾真實的經營業績,采用偽造憑證、虛增企業收入、披露虛假信息等一系列超過法律允許范圍的手段來對企業利潤進行調節的一種非法行為。
(二)盈余管理動機分析
1.契約動機
(1)報酬契約動機。希利(Healy,1985)發表的一篇名為《獎金計劃對會計決策的影響》(The Effect of Bonus Schemes on Accounting Decisions)的文章就對盈余管理進行了著名的實證研究。
圖1是一個典型的獎金計劃,從中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出,經營者盈余管理的動機來源于獎金計劃。如果凈收益偏低(即低于L),經營者就會想辦法進一步降低利潤,這稱作注銷巨額資產;同樣,如果凈收益偏高(超過了U),也會促使經營者選擇降低報告凈收益的會計政策和程序,因為超過盈余上限的那部分凈收益會永遠失去帶來獎金的機會;只有當凈收益介于L與U之間時,經營者才會采納增加報告凈收益的會計政策和程序。
另外,報酬有顯性報酬與隱性報酬之分,這在我國特別明顯。前者為公開的薪酬,后者則多指非金錢的好處,如聲望、政治前途、在職消費等。尤其當上市公司是國有股占控股地位的時候,報酬制度與人事制度纏在一起。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員而言,聲望和政治前途也許是他們更為看重的報酬。當然,這些隱性報酬與公司業績也呈正相關,而評價管理人員業績在現階段最重要的依據是會計盈余,故隱性報酬也是上市公司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時所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2)其他契約動因。誘發盈余管理的其他契約動因,其中一個主要的例子就是長期借款合同。典型的長期借款合同中包含了保護性條款,防止經營者采取損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如果違反合同的代價是高昂的,公司經營者自然就會千方百計避免違約。實際上,他們甚至盡量避免出現違約的可能,因為一旦出現這種趨勢,經營者的經營自由就會受到限制。因此,盈余管理就作為降低違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種手段出現了。
2.稅收動機。對于盈余管理,所得稅可能是一個最明顯的動因。然而,由于稅務部門是采用稅務會計的規定來計算應納稅款的,因此,一定程度上縮小了企業操縱的空間。但是,對存貨發出成本計算方法是用后進先出還是先進先出法的選擇可以算作是一個例外。有研究表明:希望減少稅負的企業通常采用后進先出法進行財務報告。當價格上漲時,相對于先進先出法,采用后進先出法通?梢越档蛨蟾媸找婧蜏p少稅負。但我們也會發現在價格上漲時,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選擇用后進先出法。事實上,企業既可以選擇后進先出法降低盈利、減少稅負、增加現金流量,也可以選擇先進先出法提高盈利、增加稅負、減少現金流量。對于我國盈余管理的稅收動機,不同類型的企業截然不同。根據安徽省會計學會課題組的調查表明:私營企業大多表現為虛減利潤,以達到稅負最小的目的;而國有企業則大多表現為虛增利潤,以形成代理業績好的經營形象。上市公司情形怎樣呢?不論私營或國企背景的上市公司,因證券管理制度(如配股、掛牌)的存在,往往表現為將利潤盡可能做大,以績優股的形象出現。至于利潤虛增引起的稅收支出,不但不會引起上市公司管理層報酬減少,而且會得到績優公司的稱號,還會給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帶來聲望和政治前途。
3.高級管理人員的變動動機。此時進行盈余管理的,一種情況是一些企業業績不佳的經營者為避免被解雇進行了盈余管理;另一種情況是即將退休的高層管理人員,常常會采取使報告收益最大化的策略,以增加他們的獎金;第三種情況是新上任的高層管理人員會進行大沖洗(Big Bathe),注銷一筆巨大資產以提高未來盈利的可能性。這種情況在我國己經出現。根據不完全統計,在1998年年報出現的 76家公司中,約有1/3的公司在該年度報告期內更換了董事長和總經理。公司首腦更換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清理不良資產,處理壞賬和存貨,這一方面是為了摸清家底、盤實資產;另一方面是為了明確責任界限,既對新的決策層負責,又對股東負責。同時,清理的結果是當年公司出現大額虧損,但也為來年的盈利打下基礎,這類公司一般也稱為“主動虧損”公司。
4.資本市場動機。我們知道,企業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IPO)并沒有一個已經確定的市場價格,而且在募股說明書中披露的財務會計信息是確定股票價格的重要信息來源。有實證研究表明,一個即將上市的企業,其經營者很可能對募股說明書中披露的盈利進行操縱,以使公司股票有一個理想價位。另外,各國的會計規則和法律規范也使經營者掌握了大量的機會,比如,美國會計規則允許即將上市的公司可對以前幾個年度的利潤進行重新表述,雖然重新表述必須經過審計,但審計人員在一些問題上會允許公司老板做適當操縱;在我國《公司法》中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請發行新股和股票上市的須具備一定條件,如“公司必須在最近3年內連續盈利”,“公司預期利潤率可達同期銀行存款利率”等。盧文彬(1998)對 1996年- 1997年的所有公司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這些IPO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和資產收益率都出現明顯的下降,進而證實了IPO公司經營業績的下降是由于過度財務包裝所引起的。同時,由于證監會制定的配股政策始終包含著會計盈余指標,使企業在配股時也傾向于粉飾報表。如1999年之前配股政策要求的是連續3年的凈資產收益率都必在10%以上,因此,上市公司的10%現象十分明顯。1999年之后改為3年平均凈資產不低于10%,每年凈資產收益率不低于6%,相應又出現了6%現象。另外,上市公司為了避免虧損和保牌,也會進行盈余管理。 除了如上所列的幾種動機外,企業經營者為了達到個人的政治目的和職位要求、為了與先前公布的預測會計數據相符,企業都有可能進行盈余管理。
二、治理盈余管理問題的若干對策
(一)改革現行企業業績評價制度,真正實行政企分開
現行國有企業業績考評往往過分注重利潤指標。在財政部確定的十大經濟效益指標中,與利潤直接相關三項(銷售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凈收益率)權重達40%。1999年頒布的《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規則》規定了效績評價的八項基本指標,其中有七項都受利潤直接或間接影響!兑巹t》進一步提出效績評價是為了滿足政府對國有獨資企業、國有控股企業的資產管理與財務分析需要、企業監管需要、人事任免考核或獎懲需要。這樣,一些管理部門領導為了優化其業績、職務連任,往往對盈余進行短期的管理。因此,應當建立一套切實有效的長期和短期結合的業績評價體系,引入經濟增加值、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等作為核心指標;在干部的聘任上,應注重多方面的考核,在聘任前和離任前應當加強審計,防止“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現象的發生;并加快經濟市場的建設,將競爭機制引入企業經營者的選拔。同時,真正實行政企分開,這里的政企分開包括兩重含義:一是使企業經營業績與地方政府政績脫鉤,以減少某些地方政府為了粉飾政績而縱容甚至協助企業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二是使企業經營者的身份與政府官員身份脫鉤,企業經營者完全由市場競爭產生,其業績由市場評價,其獎懲升降由股東決定,以弱化企業經營者出于“政治升遷”動機而進行盈余管理。
(二)優化管理者報酬結構
建立以會計信息為基礎的短期激勵與以市場價值信息為基礎的長期激勵相結合的報酬結構。由于會計盈利的滯后性和可操縱性,單純以會計信息作為管理者報酬的依據,經理人員就有著較大的動機進行盈余管理。若在管理報酬契約中恰當地引入股票價格信號,便可驅動經理人員偏好于以提高企業總價值為目的來采取相應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目前,我國上市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報酬結構不合理、形式單一,主要由工資和獎金構成,很少采用利用股票價格作為報酬依據的長期激勵措施,西方極其普遍應用的股權激勵報酬形式在我國更是少見,這就不可避免造成了高層管理人員經營短期化現象。利用股票價格信息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根據股票的回報率作為確定獎金的依據。二是直接以股票或股票認購權作為對經理人員的激勵。
改革上市公司管理人員的持股制度,逐步推廣股票期權計劃。在管理報酬契約中引入股票價格這一信息變量,有助于將經理人員的利益與股東利益捆綁在一起,以達到長期激勵的目的,從而減少高層管理人員盈余管理的傾向。目前,我國上市公司現存的高管人員持股制度無法達到預期的激勵效果,其缺陷主要表現在:第一,管理人員的持股比例低,不能產生有效的激勵作用。第二,持股制度僵硬(我國有關法規規定,上市公司管理人員在任期間不能通過二級市場買賣本公司的股票)。因此,改革現有的高管人員持股制度,使其發揮出應有的激勵效果,減少盈余管理的機會主義傾向已勢在必行。
(三)引入債權人“相機性控制”機制
所謂“相機性控制”是指當企業償債能力不足時,在破產機制的作用下,股東作為所有者所擁有的企業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便轉移到債權人手中。與股東相比,銀行擁有更多的信息,可減少經理層與債權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因為企業的商貿核算和貸款都是由銀行進行的,銀行對企業資產負債信息的掌握比股東更多、更準確。把債權人(尤其是銀行)的“相機性控制”機制引入企業的治理結構,不但有利于提高ST或虧損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效率,并且有助于控制公司盈余管理的銀行借款動機的生成和強度。此外,還必須完善現行的信貸評估指標體系。在重視會計數據量化指標的基礎上,適當考慮非量化指標的作用。在量化指標方面,除了繼續以流動比率等財務報表的量化信息為參數外,應當考慮指標的全面性,增加產品與成長業績、為顧客提供服務的業績、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業績等指標,以鼓勵公司管理者注重企業的長期經營效益。在非量化指標方面,還應當考核企業在行業中的技術領先水平、發展前景,以更加全面、公平地測定公司的償債能力。
(四)完善股票發行制度,弱化企業盈余管理的IPO和配股、保牌動機
當前,股票發行制度正處于由核準制進一步向市場化方向改革時期,其中仍存在導致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誘因,如對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近3年連續盈利的一些硬性規定,配股條件中規定的凈資產收益率指標等。因此,應繼續推進股票發行制度的市場化與科學化,推行主承銷商保舉制度,在滿足充分披露要求的條件下,均可以公開發行股票;將配股條件由單變量固定控制改為多變量動態控制。同時,修改股票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的條件。根據現行規定,如果上市公司連續3年虧損,公司將被處以暫停上市,即淪落為PT公司。應該說這一規定本身是符合證券市場規范運作的,問題是該規定較為簡單,往往促使一些上市公司通過盈余管理方式來逃避懲罰。ST公司也存在類似問題。對于上述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治理:第一,可考慮將經常性損益作為主要的考核指標;第二,引入經營現金流量指標;第三,增加非會計信息,比如公司生產經營活動處于嚴重的非正常狀態等。
參考文獻:
[1]威廉姆 R·司可脫.財務會計理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2]陸宇建.從ROE與ROA的分布看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J].經濟問題探索,2002,(3).
[3]王瓊,等.盈余管理的概念辨析[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2003,(4).
[4]石本仁.淺論盈余管理[J].四川會計,2002,(11).
[5]顧兆峰.論盈余管理[J].財經研究,2000,(3).
[6]秦榮生.財務會計新課題:盈余管理[J].當代財經,2001,(2).
[7]李東平,等.“不清潔”審計意見、盈余管理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J].會計研究,2001,(6).
[8] Paul M.Healy,James M.Wahlen,著.王學軍,等譯.盈余管理研究回顧及其對會計準則建設的啟示[J].會計研究,2000,(11).
[9]黃謙,等.國有企業盈余管理動因的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6,(1).
[10]孫紅梅.論公司盈余管理[J].山東商業會計,2006,(1).
【論盈余管理的動機及治理】相關文章:
論盈余治理的動機及治理02-27
論控股股東轉讓股權盈余治理動機02-28
論控股股東轉讓股權盈余管理動機03-23
企業盈余管理的影響與治理03-02
論企業盈余管理行為03-18
談企業盈余管理行為治理03-24
盈余治理題目研究03-22
從博弈論看管理當局盈余管理03-18
減值計提、治理層變更與盈余治理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