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師口語發展研究
論文關鍵詞:新課改 教師口語發展 規范性 啟發性 切當性
論文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以全局的眼光把英語教師口語發展看成是一個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培訓相互關聯的、持續的、動態的過程,牢牢把握英語教師口語的學特征和學特征,處理好語言形式和言語功能的關系,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的關系,語言學研究與教育學、學研究的關系,著力凸顯英語教師口語發展的“規范性、性、性”,以此改進英語教育專業“口語”教學的特色和質量問題,從而培養出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中小學合格師資。
1. 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越來越多的工作者和研究者意識到英語課程改革的成敗關鍵在于教師,一在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變,二在教師專業素質的發展。目前階段英語課程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在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陳琳等,2003)。這對英語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實際的專業發展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英語教師口語發展始終滯后,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實際上,研究者大多立足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對英語教師發展方向的研究也主要是涉及如何提升其理論素養、對新課程理念的深層次理解等等。相比較而言,英語教師口語發展則是一個薄弱的環節,特別是在以高考為中心的讀寫教學之中,英語教師口語可持續性動態發展過程研究往往被忽略。因此有必要加強中小學英語教師口語發展的研究,加強對師范院校英語教育專業教師口語課程發展方向的研究,因為這兩者間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和連續性。
2. 英語教師口語的語言學和教育學特征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看重的是語音標準、表達流利,而忽視意義傳達的切當性、交際內容的啟發性,即忽視了教師口語是“課堂中學習者獲得可理解性目標語輸入的主要來源”(周軍平,2006:69-72)。英語教師口語不僅僅是一個語言學問題,更是一個教育學和心問題,因為它涉及到一個特定的交際對象,即英語學習者,且涉及到一個動態的交際過程,即教與學。其交際對象的特定性、交際場合的嚴肅性、交際手段的可塑性、交際目的的指導性,都決定了它與一般性口語的差異。
2.1 語言學特征
探討英語教師口語的語言學特征時,多采用教師話語這一術語,主要涉及教師話語的數量和類型;教師話語的功能、語速、詞匯量、句法特征(句子長度、從句數、語法程度和句子類型分布)以及對整體話語的修飾(自我重復);教師提問、提問后的等候時間、反饋和糾錯等方面。在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占主導地位,教師話語在課堂教學中更是占有絕對的優勢,學生參與課堂話語的機會較少,而且中小學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中占有相當比重。教師給學生提供的語言輸入偏簡單,表現在:詞匯量偏小、句子偏短、句法復雜性程度較低(胡彬,2005);教師提問中,展示性問題①比參考性問題②更頻繁,而研究表明參考性問題能促使更多的信息交流,學生使用的句子更長,句法更為復雜,也更接近自然的話語。教師提問后平均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往往不足兩秒鐘。如果兩秒過后還沒回答,教師或者自己回答或者要求別的學生回答,這限制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積極反饋在改變學生的語言行為方面比消極反饋有效得多,因為教師通過贊揚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但英語課堂上教師提供的大多數反饋都是簡單而籠統的,似乎也是的、無意識的,如“Good.”、“Very good.”、“Right.”、“Okey.”、“What?”等(周軍平,2006:69-72)。這些特征無疑暗示出教師話語存在的問題,教師只有對自己的話語現狀有更加明確的自我意識,并盡力通過優化自己的課堂語言給學生提供一個最佳的語言環境,才有助于學生的二語習得。
2.2 教育學特征
從教育心理學的視角來看,英語教師口語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點,“規范與標準、教育與啟發、科學與藝術、領悟與接收”(賀艷梅等,2007:37-38)。它突出了教師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即把英語的聽與說結合起來,把英語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把課堂語用與認知結合起來。其中,“規范與標準”是由教師工作的性質決定的,英語教師口語應當是語音準確、發音清晰,在遣詞造句方面要符合英語教學口語習慣!敖逃c啟發”則要求英語教師口語要有啟發性、誘導性,而不是死板枯燥的發音與說教!翱茖W與藝術”則強調英語教師口語既要有專業英語的科學性,又要有應用的靈活性和教師個人的獨特風格!邦I悟與接收”則要求英語教師口語要適合特定的交際對象和交際目的,即教師必須針對學生不同的年齡特征、心理需求、知識水平作出相應的調整,達到最佳教學效果,而不是單純地展示個人的英語口語技能。這些特征決定了英語教師的口頭表達要具備較高的規范性、指導性和藝術性,“因為教學語言是教師執行教學的工具,同時還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其數量和質量會影響甚至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張香宇,2009:83-86) 。
3. 三個階段的特征及關系
英語教師口語發展是一個可持續的、動態的過程,它主要包括三個階段:職前高師英語口語技能訓練、職中英語課堂教學實踐、職后英語口語培訓,即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培訓三個相互關聯的階段。這個過程本是一個連續統,但長期以來人們卻將其割裂開來,只關注實際的課堂教學,而忽視了職前和職后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忽視了二者與之的銜接。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該以發展的、全局的眼光來看待這一過程,做好彼此的銜接,促進人才的長效發展。
3.1 人才培養階段
高師英語口語技能訓練是這一過程的基礎,涉及語言能力和師范性特征兩個方面,但實際操作中,師范性特征基本被忽略了,比如:語音課強調發音的規范性和模仿性,而口語課強調表達的準確性和流利性,本質上與非師范專業的英語口語課并無兩樣,唯有到了試講、的時候,口語表達中的教師素質才得到了較多的關注,比如提問的藝術、評價的影響、過渡的把握等等。同時,學生對于英語教師口語的認識也是以語音標準、表達流利為主,全然忽視了教師話語的指導功能、啟發功能,忽視了教師話語傳遞信息的得體性、多樣性,即忽視了教師話語特定的語用功能——“教學內容要通過教師話語才能得到有效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語言本身起著對目的語的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途徑”(魏華亭,2008:33-35)。
葉竹鈞指出教師口語的培養目的就是發展學生在實際的口語交際中正確、靈活、得體地使用語言的能力(2009:94-97)。這表明,對有一定英語語言能力的師范生來說,不僅要盡可能完善其英語語言表達能力,還應注意培養其教師專業化需要的語用能力。在實際操作中,要有層次、有步驟地發展英語師范生的教師口語,要把教師口語的語言特點充分挖掘出來,體現出來,把自然語言理解共性和教師職業口語發展個性有機地整合在一起(葉竹鈞,2009:137-140),引導學生在課堂交際中通過恰當的話語轉換實現話語策略的靈活性和動態性,提高英語教師口語的可理解性、可接受性、可模仿性,真正成為英語學習者語言輸入的正面導向。
英語教師口語要以發展的、全局的眼光去看待,它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同時整個過程又貫穿著靜態的語言形式的學習。因此,高師人才培養有必要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在英語專業調整教師口語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并改革教學方法,特別是通過積極探索教學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為培養適應基礎教學改革需要的中小學英語師資做好長遠的考慮和規劃,同時積極調研在職中小學英語教師口語發展的情況,探索職后培訓的內容、方法,以及反饋機制等等。這樣不僅能促進英語教師個人專業的全面長期的發展,而且對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旨在培養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改革目標的實現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3.2 人才使用階段
職中課堂實踐是教師口語發展的關鍵,它是人才培養到人才使用的過渡,是學習者到使用者的成長,但這一發展過程常常受制于學校的氛圍和教師自律性的強弱,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優質中小學與普通中小學、城市中小學與中小學、公立中小學與私立中小學之間都存在很多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某種層度上還在擴大而不是縮小。這種差異不僅僅體現在教師學歷、職稱、師生比、教學設備上,還體現在學科要求、教學理念、實踐精神、個人追求上。在高考指揮棒影響下,中學以考試做題為主、以讀寫練習為主,英語教師口語發展自然置于次要的地位。不過一些優質中小學,又特別是一些走在教革前沿的學校,對教師口語有著較高的要求,至少在話語量上,英語口語占據了主要位置,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教師自身口語的發展。相比較而言,對此沒有特別要求的學校,英語教師口語發展就主要是一個自律的過程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這一趨勢將得到逐步地改善,但徹底的改變還有賴于相關的政策的實施。
3.3 人才培訓階段
職后培訓是教師口語發展的保障。雖然終身學習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由于各方面的壓力,大多數英語教師工作數年也未參加過任何針對英語口語的培訓。極少數有條件的優質學校會有計劃地安排英語教師出國短期培訓,而大部分的中小學英語教師對此只能是一種奢望。誠然,把英語教師都送到國外培訓是不現實的,但借助于高等師范院校這個平臺還是可行的。一方面可以促進人才培養與中小學英語教師發展的對接,促進人才的良性發展,開創人才培養的新領域,另一方面可以促進中小學英語教師重新走進大學,更新知識,完善自我的英語語言能力。英語教師口語的培訓地位絕不應等同于時下在職教師的函授,后者已徒有其形,喪失了其應有的價值。高師院校一定要從英語教師口語發展的本質上去探索路徑,積極借鑒英美國家語言教師口語培訓的經驗以及上優秀的英語培訓機構的經驗,以國家規劃為綱要,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以應用語言學為,以創新人才培養方式為路徑,以人的發展為旨歸,走出一條嶄新的發展之路。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才的培養將更加理性,人才的評價將更加多元化,英語教師口語的發展必將提升到一個更高的階段。
4. 三種關系的處理
促進英語教師口語發展過程包括高師英語教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以及在職教師的培訓。為更好地實現新課程改革對英語教師的要求,要著力處理好三種關系,即語言形式和言語功能的關系;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的關系;語言學知識與教育學、學知識的關系。
4.1 語言形式和言語功能的關系
英語教師口語發展中,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還在為提高自身的口頭表達苦苦掙扎,有相當一部分中小學英語教師還主要是借助在進行課堂教學,這就使得提高英語語言能力顯得尤為必要,同時也誤導了很多人,使之相信積累語言表達式成為學習的第一要義。實際上,教師口語涉及到語言形式和言語功能兩個方面,它有專業化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的特定性。由于英語課堂教師口語既有程式化的語言形式和功能,又有突顯教師個性、促進師生課堂互動、應對課堂變化的特點,單純積累語言表達式,忽視形式和功能之間的動態對等,忽視語用能力的培養,就無法實現語言使用的切當性和多樣性。因此,需要圍繞口語交際培養師范生與之相關的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必須打破語言形式與功能一一對應的慣常思維模式,力求平衡語言形式和功能的學習,一方面就特定的功能盡可能地提供足夠多的語言表達式,另一方面就特定的語言表達式設想不同的功能,進行有針對性的動態的練習,特別是從言語行為的角度。就課堂交際中最常用的言語行為而言,比如涉及到斷言類、指令類、承諾類、表情類、宣告類的言語行為,要提供足夠多的語言表達式,以豐富學生的表達,然后讓學生根據教學情境進行動態的組織和運用,以提高其表達的多樣性和得體性,這樣就破除了一一對應的學習壞習慣,促使學生在動態的語境中運用語言,以實現其特定的言語功能(廖百秋等,2009:190-192)。
4.2 語言能力與語用能力的關系
語言能力的培養要重視表達的規范性和流利性,而語用能力的培養則要重視表達的啟發性和得體性。課堂教學中將這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至關重要。由于教師話語有即時性交際和預見性交際的特點,以寫促說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普遍適用的好方法。由于我國的英語學習者和中小學英語教師絕大多數都是非英語本族語者,在漢語為母語的里學習和使用英語,很難隨心所欲地用地道的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中國人含蓄、內斂的性格特征和濃重的面子色彩也使得很多英語學習者難開其口大膽地表達。有鑒于此,可以先通過寫提高表達的規范性和準確性,把教學設計,特別是提問的由淺入深、循循善誘的過程、評述的層次性、歸納的簡潔性,有效地貫徹到教師話語中去,再轉化為說,這樣有意識地練習就能把教師口語的規范性、指導性和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能增加表達的自信心又能提高表達的效果,真正成為學生二語習得的重要來源。劉潤清(2003:7-14)在《漫長的學習道路》一文中就曾提到了自己精心編寫教案,講究自己的英文表達,長期堅持,從而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口、筆語能力。以寫促說這一方法已應用于大學和中學的英語教學,“它以第二語言習得輸入假設、輸出假設、顯性或隱性知識及語言技能的相互關系為理論基礎”(徐秀妍等,2008:453-456),被稱為英語教學的逆向思維。這一方法又特別適合于在職中小學英語教師,他們可以通過充分地備課寫詳案提高自己的教師口語,這主要靠教師個人的自律來完成,那些上進心強,有追求的教師更能以此快速地成長起來。對于高師英語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這一素質的培養則要滲透到英語學習的諸多科目中去,要以任務型的方式分配下去,每一次課留出額定的時間進行練習,長期堅持,其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必然會提高。
4.3 語言學知識與教育學、心知識的關系
英語教師口語發展既涉及到語言學知識,又涉及到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三者在高師人才培養過程中往往是分開的、割裂的,由不同的老師講解,分屬于不同的學科。在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時,要有整合的理念。所謂整合,即教授英語口語的老師要有跨學科的知識,能把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三者的基本知識融合起來,能夠貫通;能從三個學科的視角對學生的教師口語發展進行指導,既能把握英語語言能力的培養,又能把握教師素質、師范特征與之自然的融合。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對該學科的發展來講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5. 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把英語教師口語發展看成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設法把“英語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策略能力”有效地、統一地貫徹到“師范素質”的培養和發展的過程中去,把語言學知識、教育學知識和心理學知識結合起來,著力凸顯英語教師口語發展的“規范性、指導性、藝術性”,以此改進英語教育專業“口語”教學的特色和質量問題,提高師范生從業素質,從而培養出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中小學合格師資。只有這樣,才能切合當前新課程改革傳遞出的強有力的信號,即英語語用能力的提高勢在必行,英語學習的基礎階段就要加強英語聽說讀寫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促進英語教育專業為適應新課程改革對“教師口語”課程發展的研究,才能加強二者與基礎教育改革的對接,形成一套辦法好、效率高的培養方法和策略。
參考文獻
陳琳、王薔、程曉堂. 英語新課程標準解讀[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賀艷梅、劉洪泉. 中學英語教師職業口語的特點[J]. 考試周刊,2007(8):37-38.
胡彬. 中學英語教師課堂話語的語言學特征研究[D]. 2005.
廖百秋、田龍菊. 從“言”與“行”的多維關系看大學英語口語教學[J]. 科學時代,2009(21):190-192.
劉潤清. 漫長的學習道路[J]. 外國語,2003(4):7-14.
魏華亭. 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話語研究[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08(6):33-35.
徐秀妍、郄洪欣. 以寫促說的英語教學方法研究[J].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453-456.
葉竹鈞. 教師口語應用中的語用研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6):94-97.
葉竹鈞.“關聯理論”與教師口語中的交際認知研究[J]. 山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37-140.
張香宇. 高校英語教師課堂話語所面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 河南城建學院學報,2009(4):83-86.
周軍平. 教師話語與第二語言習得[J]. 教學,2006(3):69-72.
【試論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師口語發展研究】相關文章:
試論新課改背景下德育管理體系的構建03-18
試論高職英語口語教學改革的對策研究03-16
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論文04-26
試論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評價機制的轉變03-20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對策研究03-24
芻議新課程背景下的發展性教師評價03-21
淺談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學校評價體系探究03-20
全球背景下的品牌翻譯戰略研究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