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設計論文15篇(集合)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建筑設計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建筑設計論文1
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
摘要:生態文明是我國倡導的理念,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要求在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行,讓建筑空間環境能夠最大限度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本文先對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類型進行分析,然后探討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路徑。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筑設計;建筑技術;生態化
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其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也備受關注。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注重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分析尤為重要。在生態文明的基礎之上,建筑設計會更加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在傳統建筑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不斷提高設計質量,進而為綠色建筑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1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類型
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很多方面,如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等方面,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建筑類型應當更具時代特色:(1)節能型建筑。節能型建筑主要是從節約能源、節約物質資源方面考慮,在設計的過程中融入更多的節能理念、節能設計方法、節能材料的使用等,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物質的循環利用。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太陽能將生活的廢棄物質處理掉,并形成能源(沼氣)供建筑使用。節能型建筑的發展預示著人類不斷進步的技術成果,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取代終將枯竭的能源,為人類創造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1]。(2)生土建筑。該類型建筑的特點是對覆土加以利用,通過覆土來改善建筑的熱工性能,在最大限度上降低資源的損耗,以便達到節約的目的。這種建筑類型具有很多優點,與節能型建筑相比較,生土建筑更注重的是“全面發展”,其不僅具有介于能源的效果,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震、防風、隔噪、減輕輻射等作用,在環境保護的層面上來看,非常潔凈且安全,與傳統建筑所帶來的破壞相比較,生土建筑更利于環境的自然發展,有利用生態環境的自然、平衡發展。(3)生物建筑。該建筑類型主要從人與建筑的角度出發,將建筑視為有機生命體,進而研究建筑學的相關問題。該建筑類型具有與時俱進的優點:①生物建筑重新審視了傳統意義上的建筑方法,倡導采取自然而非機械方式來記性采暖、通風等,且在發展中得到廣泛應用;②建筑總體布局更多地強調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并通過和諧的設計來展現“溫和”的建筑藝術;③與傳統意義不同的是生物建筑認為建筑對環境以及人們健康的影響,并不單單取決于建筑技術,而更多的是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態度等息息相關[2]。(4)高技術建筑。該建筑類型與傳統意義上的建筑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是一種智能建筑,其特點是通過互聯網技術使固定的建筑外圍結構變成可自我調整的結構,控制建筑系統與外界生態環境之間的能量和物質交換,促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并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這種建筑形式并不常見,是一種高科技的復雜工程,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來對其進行整體規劃。
2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技術分析
基于上述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類型,總結出以下幾點建筑設計:(1)追求人性化的建筑設計。生活在21世紀的現代人,其消費行為已經由傳統的固化模式逐漸向個性化發展,多數人都希望能夠處在個性化的建筑中。然而,如何能夠在千篇一律的建筑中設計出個性化的`建筑設計圖,已經成為建筑設計師們探索的目標之一。因此,建筑師應當注重“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等設計宗旨,保證設計的建筑能夠切實滿足人們的需求。①人性化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要求設計師有一雙善于發現和總結的眼睛,跟上時代的潮流,總結出人們真正的需求趨向,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出合適的人性化建筑;②設計師們應當對使用功能、舒適度、美觀程度、環境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倡導“為人民服務”的設計理念;③設計師需要對當地的文化特征進行深入了解,了解其精神生活的內涵,進而在設計上突出當地的文化特色、歷史積淀的內容等[3]。(2)追求生態化的建筑設計。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良好的生態系統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將建筑融入到生態圈中去,而不是獨立地存在于某個地點,也不是在固定的地點獨立運作。建筑設計師應當將視野放大,站在生態文明的角度將建筑的設計環節、建造環節以及使用環節中產生的資源消耗、生產等納入生態系統,這樣做不僅能讓建筑設計生態化發展,同時也能有效改變資源的單向流動方式,使其向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此外,作為生態化的建筑系統,在設計的過程中應當追隨“動態發展”的理念與周圍的生態環境產生“互動”,相互作用,直至建筑系統的使用壽命終結。在實際設計過程中,除了要注重上述內容外,還要對建筑的生態化內容進行了解,一方面,要對建筑地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氣候變化等方面進行全面掌握,以便在設計中能夠設計出適應地貌特征以及氣候變化的建筑物;另一方面,設計師們需要了解建筑地的經濟發展狀況、物質資源環境等內容,保障建筑設計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裝飾材料能夠適應當地的生產和消費水平。如:著名的納維亞設計風格將自然風光與民間藝術有效結合到一起,充分利用了生態環境的色彩和材料,讓生活更加回歸自然,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現代化建筑理念的生態化發展[4]。因此,設計師們可以根據現有的典范,融入建筑地的自然風光和特色,設計出個性化的、基于生態文明的建筑物。(3)追求一體化的建筑設計。一體化的建筑設計需要設計師站在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審視:首先,從橫向角度來看,建筑設計內容需要包含并實現人與自然的一體化發展。建筑設計師需要對人、自然、建筑進行適當處理,在為人類創造舒適空間的同時,要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促使有利資源可持續發展。從縱向角度來看,建筑設計應當與未來的發展形成一體化機制。在不破壞原始生態環境的基礎上,讓建筑設計保持在很長一段時間能夠滿足人們的生活和需求。此外,一體化設計方式應當在每個環節得以體現,如:使用綠色建筑材料,減少材料成分揮發出有害物質對身體造成傷害;在設計的過程中有效控制對人體有害的電磁波、氣體等,保證建筑設計的生態性;在通風、采暖等方面適當控制,使室內溫度以及濕度等條件能夠達到人體所需的最佳狀態,減少外來的通風幫助、采暖幫助等;強調對自然景觀的設計,使人們能夠自然享受,達到室內室外自然過渡[5]。由此可見,一體化建筑設計與生態化建筑設計、人性化設計是不可分離的,在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應當結合多方面因素對設計方案不斷進行斟酌和修改,使其能夠適應生態文明的發展。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與建筑的有效結合是新時代下建筑行業發展的大方向。因此,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們應該站在生態文明的角度,針對不同的建筑類型,采用綠色建筑技術,逐漸形成建筑與環境的人性化發展、一體化發展以及生態化發展,為人們提供舒適的生活環境的同時促進建筑行業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程俊.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建材與裝飾,20xx(12):100~101.
[2]劉向燕.基于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分析[J].山西建筑,20xx,43(11):22~23.
[3]趙振,許盼盼.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建材與裝飾,20xx(16):102~103.
[4]季維平,段海峰.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科技創新與應用,20xx(14):257.
[5]萬艷蓉.關于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建筑設計[J].江西建材,20xx(23):12+20.
建筑設計論文2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導致社會環境遭受到嚴重的破壞,資源匱乏和生態條件惡化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導致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進一步下降。建筑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行業,不合理的施工設計方法會引發嚴重的環境問題。需要將綠色建筑技術融入到建筑設計中來,創新建筑設計方法,促進我國建筑行業的飛速發展。本文主要是針對綠色建筑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優化結合進行分析,為建筑行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建筑設計;綠色建筑技術;優化組合
綠色建筑理念作為一項新的建筑理念,被廣泛的應用于建筑設計中,將以人為本作為重要的建筑理念,實現了對能源的高效利用,加強了環境保護效果,促進了綠色建筑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需要明確建筑設計和綠色建筑技術之間的關系,找尋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在保證室內環境美觀的基礎上,加大對室內環境合理性和適應性建設,與綠色建筑技術的發展相適應,促進建筑形式和性能相結合,確保建筑內部資源的有效運用。
1綠色建筑技術分析
綠色建筑是近年來被提出來的一項建筑設計方法,主要是指在綠色理念的引導下,確保建筑施工的合理開展,促進了建筑施工損耗和污染的進一步降低,有助于促進建筑工程內部各項工作的良性循環。從客觀角度對綠色建筑技術進行分析可知,綠色建筑技術在現階段的應用過程中,與目前社會的發展趨勢相適應,促進綠色建筑走上了專業化的發展道路,主要是針對不同的建筑類型,對建筑進行拆分處理,結合項目的內容及實施特點,提升了綠色建筑成果。綠色建筑技術與其他建筑技術相比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能夠很快的適應各個地區的不同地理條件、人文條件及自然條件等,綠色建筑的實施不是一成不變的模式,注重追求建筑的最終效果,建筑技術的執行目的明確,有助于促進建筑施工企業經濟收益的提升。第二,綠色建筑技術與其他建筑技術具有較強的共通性,都是為了使建筑工程行業走向更高的發展層次。但是應用方法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對傳統建筑技術具有彌補作用,為建筑工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服務職能[1]。
2建筑設計中綠色建筑技術的優化結合
2.1規劃階段技術的優化結合
規劃階段是建筑工程設計階段的重要內容,占有重要地位,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解決方法,強化了對建筑場地的深刻理解,促進了建筑技術性能及優勢的充分發揮,強化了建筑設計效果,確保了建筑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有效避免了設計過程存在的瑕疵。在運用綠色建筑技術時,需要結合以往的設計經驗,做好建筑規劃階段的優化設計,從以下幾方面出發:首先,必須對建筑工程項目的基礎資料進行深度分析,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光、電和聲等,加大對綠色建筑技術的應用力度,確保建筑技術與能源之間的良性循環,在根源上減少建筑材料浪費現象,將建筑資金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2]。其次,對綠色建筑總平面進行合理設置,結合不同的設計內容,確保設計內容的優化完成。明確影響建筑規劃的因素,明確在不同的建筑階段,設計內容存在的差異性。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嚴格按照施工設計圖紙上的內容開展各項平面設計工作,確保平面設計工作的深度優化,與項目施工階段保持密切的聯系,避免受外界各項因素影響,影響綠色建筑施工效果。例如,遵義市的某科技館,為了展現出建筑的地域特色,需要充分利用計算機模擬,運用圍護結構來進行遮陽和隔熱,充分采用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等技術措施,減少建筑物產生的能耗,滿足建筑物的功能需求,提高室內的舒適度。外圍護主要是采用非透明實體維護結構,有助于減少強烈的太陽輻射。
2.2氣候適應性的優化結合
對氣候適應性進行優化結合分析時,需要建立在經典綠色建筑的基礎上,加大對不同氣候區建筑設計的合理研究,明確建筑設計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建筑基本屬性。首先,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運用性價比高和污染小的建筑施工材料,優化整體施工效果,以便能夠更好的應對極端天氣所造成的影響。其次,在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到綠色建筑技術內容,綠色建筑設計并不是天馬行空的想象,需要建立在規范化的基礎上實施,促進基礎設計與綠色建筑技術相結合,提高與周邊氣候的適應能力,并且在設計過程中需要預留出設計時間,提高保護性建筑設計成果。最后,促進形態設計與節能的優化組合,綠色建筑設計需要從長遠化角度考慮,不要僅僅局限于解決當下問題。將建筑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是建筑在發展中必須要解決的難題,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是目前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加大對不同建筑功能、氣候適應性和文化進行研究,展現出了綠色建筑顯著性的氣候適應性[3]。
2.3形態設計與節能的優化結合
綠色建筑設計與一般建筑設計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主要是采用量化分析方法代替感性認知進行設計,綠色建筑設計建立在定量化分析的基礎上實施。綠色建筑設計需要建立在形態設計與節能優化結合的基礎上,需要采用形態設計與節能的優化結合,運用計算模擬手段對設計策略對建筑能耗的影響進行分析,優化綠色建筑設計效果。所有的形態設計方法不僅僅是為了美觀,更是為了配合綠色建筑技術。由于我國的人口較為龐大,對建筑有著較高的要求,需要做好建筑形態設計與節能的優化組合,給綠色建筑設計提供更多的參考,確保建筑后續工作的高效開展。
2.4采光遮陽設計的優化結合
采光遮陽建筑設計被廣泛的應用于火車站建筑設計中,由于火車站建筑規模較大,建筑進深大,側面采光度不好,受冬季日照率低和夏季太陽輻射特點影響較大,陽光照射呈現出不均勻情況。為了能夠滿足節能要求,在白天不需要大量的人工照明,需要在建筑內大面積設置采光通風這樣天窗和玻璃幕墻措施,確保候車廳內部有較強的采光,能夠滿足日間自然光均勻的亮度需求。同時,還需要在候車廳的不同位置的環境平均輻射溫度控制在27℃以下,確保候車廳的整體溫度處于人體能夠接受的舒適性范圍,降低空調的能耗。因此,需要在火車站的天窗和玻璃幕墻處采用遮陽措施,加大對百葉遮陽措施的應用,大幅度減少太陽光對室內的輻射,改善夏季室內溫度較高的現狀,有效降低空調的能耗量[4]。
3結論
綠色建筑設計以可持續的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為出發點,確保了建筑整體設計的合理性,構建了優良的室內環境,實現了對成本的控制。需要加大對綠色建筑設計各專業技術之間合理性進行探究,將建筑與綠色技術有機的結合起來,加大對高技術手段的應用,降低綠色建筑成本,確保綠色建筑具有較好的收益,促進資源使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促進建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黨宏偉.綠色建筑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優化與結合[J].建材與裝飾,20xx(47):85.
。2]荊可歆.解析建筑設計中綠色建筑技術優化結合[J].建筑設計管理,20xx(03):92-96.
[3]張文麗.探究綠色建筑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優化與結合[J].經營管理者,20xx(29):474.
。4]馮雅,高慶龍,鐘輝智.綠色建筑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優化與結合[J].南方建筑,20xx(02):16-20.
建筑設計論文3
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城市的建設與發展是一個構造龐大,牽連關系眾多的整體性工程。通過合理的安排城市規劃建設項目能夠引導整個城市發展狀況以及其布局形態,對城市的未來方向進行全面控制和引導。通過規劃能夠有效保證城市的空間資源合理分配以及土地有效的利用,是最終實現社會經濟實現協調發展重要的途徑之一。所以通過研究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想著的關系對城市最終是否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的認識城市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兩者之間的關聯才能夠持續推進建筑設計城市規劃的不斷深入,為今后人們留下更多優秀有意義的作品和更為良好的生活空間,同時也能夠不斷的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增強我國軟實力,為最終實現人性、科學、和諧的社會增添一份力量。
城市規劃作為一個牽連眾多,與多門學科都有著密切關聯的綜合性學科。在現代城市規劃發展進程中,需不斷的通過案例和實踐的分析來完善和貫徹城市發展的規劃,與此同時也要保護城市規劃相對的獨立性特點。通過合理的城市規劃來有效的解決城市面線布局的問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建筑設計也需要遵循城市規劃原則,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現有工程的技術以及建設任務規劃,同時也需要根據建筑物的尺寸、空間組合方式以及所構造的材料等多方面問題相結合,綜合的考慮多種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建筑設計作為城市規劃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必須要做到全面細致的處理各方面問題。
1 建筑設計對城市規劃有著首腦性作用。
一個城市其規劃和設計是從宏觀角度進行出發,對一個時期社會的發展有著主導性的作用,一個城市發展形態和他的風格、作用、功能等全都依賴城市的規劃。例如如今的現代信息城市、世界城市、生態建設城市、數字科技城市等概念性城市的出現都依賴城市規劃首腦作用。
城市的規劃強調城市形象和城市生態環境。站在宏觀的角度統籌人文、水系、道路、綠化、建筑等多個方面。并且建立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優良的生態環境。城市規劃是為了將不同物體整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設計人員不僅僅要考慮單一物體,更要考慮到物體與物體之間的聯系,F代科學經濟不斷的發展,城市的建造規模也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全面。一個城市的優秀與缺陷與整體規劃的水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城市的規劃通過對未來目標進行確定制定出像是實現的制度和手段。城市規劃實際上來說是建筑的單體或建筑的群落共同組成的,他對于城市的用地分布、功能分區、市政設施、路網結構都有著連續性和繼承性的規劃。在整體規劃過程之中經常因為對有著悠久歷史價值建筑采取保留和保護的方法,以達到整體與個性協調發展。城市規劃與設計對于城市中各項指標都有著較為明確的規定和控制。比如建筑用地的范圍、性質,建筑物高度、建筑覆蓋率、交通出入口、建筑后退的紅線距離等都有著明確規定。
2 合理安排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由此帶來的是對道路建筑各項空間環境設計和布局規劃。如通過這眾多設計因素構成適合于居民生活城市的環境,妥善處理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這兩者設計的關系問題就因此突顯出來。
2. 1 科學設計城市規劃。
城市合理的設計規劃是物質空間和社會空間和諧發展的根本所在,因此城市規劃所設計的內容范圍十分豐富,在整個城市設計規劃的過程之中,出現了許多的規劃模式。因為城市規劃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但是所包含的眾多問題都趨于綜合,有著很大的包容性,現代城市規劃已經從單純形態的設計轉化為綜合設計。在城市設計規劃中要注重城市功能性的劃分和交通線路高效運行,同時還要注重建筑物尺寸、比例、材料使用和色彩搭配等問題。所以在城市規劃設計中要強調其設計根本特征是把各不相同的物體有機結合,形成一個和諧整體過程,設計人員需要考慮到物體自身的特點,也需要考慮到各物體之間所具有的關聯性。城市規劃水平的高低直接的影響了建設最終效果,因為城市規建化建設所需耗費頗多,因此設計師必須持有更為嚴謹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
2. 2 滿足建筑設計需求。
在整個城市的建設規劃當中,建筑設計是規劃的基礎,換而言之,城市規劃就是諸多建筑設計的整合,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以下幾點問題: 城市建筑物的設計應該符合當地的氣候環境,從城市規劃出發考慮建筑物是否與當地的整體環境氛圍相融合,在建筑物的整體形態方面,要和周圍建筑互相呼應,在環境格調、色彩對比方面都要協調。從居住民眾的觀點出發來處理各建筑物構成的整體環境,通過對人們空間心理的感受進行規劃設計。與此同時,建筑物造型方面也要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不斷增強建筑物的整體性,復雜簡單要互相穿插其中,實現繁復和簡單的多重視覺感受,并且需要對城市的歷史文脈有所傳承,并且把擁有的歷史文化財產通過抽象手法對其文化很近進行延續傳承和發揚。
建筑在城市整體大環境中是一個主要的`構成部門,集中的反映了所規劃城市的歷史和文化特點,所以合理城市規劃以及優秀建筑設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是一個城市的形象代表,建筑設計需以城市的規劃作為前提,并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將一定年之內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長遠發展狀態均考慮在內。設計師再設計建筑的時候,應該服從城市統一規劃方案,不能夠只單單注重建筑物最終形態,而忽略了其與周圍的建筑環境,以及所處區域的關系。建筑設計應該盡量的遵循自然,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統一。這樣即便是最為簡單的設計也使得建筑物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效果。城市規劃是一個策劃指導維護一些列的系統過程,是設計物質空間和社會形態健康發展的社會實踐進程。規劃設計方法有著很強的包容性,且設計內容區域綜合,從最初單純的注重最終形態到如今的綜合規劃,不僅僅要注意城市功能分區、交通流線,更要注意建筑物造型、體量、比例、空間、材料、色彩、尺寸等諸多方面。因此,城市規劃是一個城市建設基礎,更是建筑設計的重要依據,它能夠使城市空間資源進行有效的合理分配,功能布局更加協調和高效,有效的促進了各綜合基礎設施的合理安置。在新時代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現代的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必將與景觀設計、規劃方面密切的結合,朝著復合化、人性化、長效化、生態化、互通化、多元化等更完善的設計方向大踏步的邁進。
3 結束語。
城市規劃決定了一個城市建設的整體布局,而建筑設計更是一個城市最主要的構成部分,所以建筑設計必須符合一個城市整體的規劃,同時還要實現環境、社會、經濟和諧穩定的健康發展。一個城市建設的完善與缺陷,與著城市規劃水平密不可分。城市規劃以及建筑設計能夠最終完成怎樣的藝術形態,不斷地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和居住環境,推動著我國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終戰略目標,實現社會持續和諧穩定繁榮發展,使眾多設計師所共同不斷追求的研究,也是現如今我國城市規劃建設的重大問題。因此,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必須不斷完善建筑設計評審制度,對于城市規劃內容和設計方案對比協調,并且保證建筑設計適合于所在城市的整體規劃。在考慮建筑物本身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深入的了解建筑設計對于一個城市整體規劃的含義,制定出更為嚴謹科學的設計方案,并綜合的考慮周圍自然環境特點,使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實現協調統一,令更多優秀的設計成品美化我們所賴以生存的壞境。
建筑設計論文4
一、 原理課程存在的問題
1.《建筑設計原理I(上)》與《建筑設計原理I(下)》兩門課程在很多章節的講授內容重疊
這兩門課程設定的初衷是:課程(上)進行了解性地講解,方便低年級學生認識建筑設計;而課程(下)進行深入地分析與討論,指導學生進行創作方法的學習,但是講授的過程中發現部分課程內容無法分解。為了保證兩門課程框架的科學性,出現了部分內容被重復講解的局面。雖然課題組盡量做到講授深度差異較大,但授課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生只學到了課程(上)的簡單理論,就認為已經掌握了全部內容,不認真學習課程(下)的深入理論,最終導致對很多知識點理解不到位,斷章取義,誤導設計。
2.權威規劃教材的更新速度較慢
目前使用的推薦教材僅有一本,即由張文忠先生主編的《公共建筑設計原理》。此書雖然已經更新到第四版,但是書中的較多實例相對陳舊,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職業要求,與設計行業的現實有一定的差距。近年來出版的一些書籍,大多數權威性不足,難以辨別與選擇。教材的相對滯后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學習。
3.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不高
設計原理是設計課程中關鍵的講授內容,卻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傳統的理論教學方法更多地強調設計方法的應用范圍和特點,邏輯理論性較強,知識點分散,學習周期較短;而設計課程強調實踐性,需要的知識點無法簡單套用理論體系,周期較長。因此,原理課程與設計課程不易形成較好地對接,大批學生不能活學活用,更談不上舉一反三,這樣的教學方法難以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設計思路。
二、原理課程的整合與改革
針對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唯有進行整合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即將《建筑設計原理I(上)》、《建筑設計原理I(下)》、《建筑設計原理Ⅱ》三門課程梳理合并為兩門課程,分別側重公共、居住建筑兩大方面。開設的學期相應調整為二年級第一學期與四年級第一學期,由繁至簡,一目了然。課程整合的同時,改革也勢在必行。近年的教學過程中課程組進行了一定的教學改革,分享如下。
1.引入模塊化教學環節
我們嘗試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理論課程教學模式,將相應的教學知識點融合到學生可參與的模塊化教學環節中,建立理論授課系統化、專題化、對應模塊化的全新教學體系,增加教學的交互性,變單向講授為雙向互動,理論聯系實際?刹僮鞯哪K設定具體如下。
。1)調查分析模塊對給定的建筑環境進行認識、比較、分析,使形而上的理論貼近具體的行為。
。2)實體建構模塊選取經典的大師作品,分組進行解讀與分析,并實體搭建重現其建筑形態與內部空間。
(3)總體構思模塊結合課程設計,進行總體的前期構思,提供5~10種方案可能性,比較選取最優方案。
。4)全面分析模塊選取自己的課程設計作業,從環境、功能、流線、造型、空間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從中客觀真實地總結自己的缺點與不足,以便更好地指導之后的建筑設計。
。5)匯報講演模塊讓學生當老師,針對某一選題進行課堂講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借助與理論教學并行的以上各個模塊,使理論知識得以在具體實踐中被認識、理解和延伸。通過幾個課程模塊的引領,幫助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建筑設計基本問題的思路和操作模式,使學生能在此基礎上得出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為持續性的創造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
2.進行課程的.延伸與擴展
對于推薦教材內容相對滯后這一問題,在完善已有內容的基礎之上必須進行課程的延伸與擴展。目前,我校原理課程采用了“專題式講座”授課模式。即根據課程的進度和內容,組織相應教師結合各自的科研方向,討論凝練專題,進行“講座”式的課程講授,從更加整體的層面對課程中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理與再構。同時,也達到了進一步充實教學內容的目的?梢赃m時地引入新技術、新觀念,甚至從更高的理論高度將地域觀、環境觀,以及相應的技術策略納入到教學過程當中。在學生的藝術素養得到更高層次地熏陶之后,也更有說服力地引導其設計創作理念趨于理性。當然,這種“專題式講座”的授課模式會占用一定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時間。建議可以進行累計式操作,每個授課學期穿插不同主題的講授2~3次進行課程錄像,并逐漸共享到網絡教學平臺上,提供給學生進行自主式的課下學習,并且提交學習心得,督促學生有效學習。通過長期的積累,相信許多新的建筑思想、現象會不斷地增補到我們的教學框架當中來,教學內容也能得到更好程度的更新,教學相長。
3.調整傳統的考試方式
目前,很多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學習的定位非常不準確,考試過后很多知識扔在一邊,沒有將所學理論很好地運用到具體的設計實踐當中去,考試的效果并不理想。針對這一現狀,課程的考試方式將原有死記硬背式的命題考試方式化整為零,分解成三個部分。即模塊作業部分、學習心得部分、改良式考試部分,形成多元化的結課考核方式,對學生的考核更加全面。第一部分是學生從所提供的作業模塊中任選其一(調查分析模塊、實體建構模塊、總體構思模塊、全面分析模塊、匯報講演五大模塊),所占比重為40%。這些作業模塊是與課程章節緊密聯系的,涵蓋了課程的主要講授內容,能有效檢驗學生對課程所要求的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是提交平時學習心得或對某些建筑思想觀點的認識,所占比重為20%。目的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養成自學的習慣。第三部分是期末的改良式考試部分,改變傳統的以簡答題和論述題為主的考試內容,以靈活形式的分析題、繪圖題為主,給定設計圖,讓學生繪制相應的分析圖,占總分值的40%。這樣不僅能弱化學生死記硬背的可能,也培養與提升了學生理解與消化課堂知識的能力。改革之后,考核將加大學習過程的權重,促進學生有效地吸收課堂的理論知識,不再依靠文字性的應付記憶,而是形成二維甚至三維的畫面式串聯與理解。
三、結語
建筑設計原理課程的整合與改革措施,將會改變以往枯燥的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對于設計原理課程的興趣,形成理想的教與學的互動。經過幾年的努力,本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獲得了內蒙古科技大學校級重點課程的資助、內蒙古科技大學校級教學改革項目的資助以及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考試方法改革項目的資助。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任課教師自身必須要不斷更新知識,把握世界建筑、中國建筑、地域建筑的最新發展軌跡,這才能使學生緊跟時代的建筑發展節奏?墒俏倚TO計原理課程組由于人才流失、起步較晚、積累較少等一系列原因,導致任課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還需要極大的提高,專業能力與素養還需要較長時間的積淀,才能適應建筑界的最新發展趨勢。值得欣喜的是,我系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可,這為課程的深化改革與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此項課程任重而道遠,我們會繼續前行。
建筑設計論文5
一、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及運用
戰略人力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最早由美國管理學界提出,早期研究側重于人力資源理論與組織行為學理論領域,后來逐漸轉變到轉為宏觀的戰略導向,著重研究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績效的整體關系。90年代,Wright和Mcmanhan把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定義為為了實現企業戰略目標而進行的具有戰略意義的人力資源規劃和部署工作;而Snell則提出人力資源管理與組織戰略系統整合理論,他指出戰略人力資源管理通過組織內各類人員自我提升和自我控制來達到協同企業戰略發展的目的;Delery和Doty進一步明確了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實踐的組成內容,即內部職業機會、正規培訓體系、業績評測體系、利潤分享、就業安全、員工意見反饋及工作規劃等內容。
根據上述理論,現代企業的戰略人力資源管理通常會側重于三個方面:人才選拔、人才培養和績效管理。人才選拔方面,目前有很多企業有著嚴格而富有特色的人才選拔機制,通過不同的戰略發展需求制定不同的富有側重點的人才招聘策略,確保迅速有效得從人才市場中找到迅速滿足當前企業運營需求的人才;人才培養方面,通過建設企業文化和完善員工培訓制度,激發員工潛能,營造差別化和競爭氛圍,促使員工不斷提升和超越自我;績效管理方面,企業通常會采用股權激勵的方式吸引人才為其貢獻聰明才智,使得員工與企業成為命運共同體,互相投資,權責一致。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現代企業戰略管理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已經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力資源管理不再作為一個孤立的、微觀層面的部門,而是作為企業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工作,要求充分發揮其引導和推動作用,從各個方面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框架。
二、當前我國的建筑設計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普遍存在的問題
建筑設計行業作為一種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對其人力資源管理水平有著更高的要求。因為設計行業本身從業人員是在從事一項需要有高度的創造性和統籌性的工作,需要在從業環境和工作條件上獲得較高的自主性。另外,由于我國長期以來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雙軌體制下,許多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大型設計院一時間都難以轉變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人事管理思想,對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接受和運用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而多數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建筑設計企業由于社會資源的積累處于起步階段,無心、無力更無勇氣去部署戰略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建設內容。具體而言,筆者主要歸納了以下幾方面問題:
1.人才招聘和儲備缺乏戰略層面規劃,結構失衡
當前設計院的人力資源儲備普遍存在結構性問題,由于各大建筑院校對于建筑設計專業的培養普遍采取精英式教育,對于建筑設計一些基礎性教育普遍缺乏,所以院校培養并提供的應屆畢業生普遍存在與設計院實際工作需求脫節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大量在設計院所需要的工作技能在學校并沒有得到培養和鍛煉。在這樣的背景下,設計院應該在人力資源儲備工作中做好充分準備,,并采取針對性措施,優化人力資源儲備結構,否則就會出現招收的人才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另一方面,當前院校培養出的方案設計能力固然是建筑師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設計企業人員組成結構決定了方案設計工作只能由少數人來完成,大多數人從事的是方案細化工作,對于這兩方面人員配比、人員儲備和人員轉換等工作缺乏戰略層面統籌和規劃。
2.人力資源管理理念還有待加強
建筑設計企業的人力資源是該企業乃至該行業最寶貴的核心資源,但是由于長期的體制慣性,很多建筑設計院以及完成改制的建筑設計企業仍然或多或少存在計劃經濟的人事管理意識。一方面表現在沒有在領導層樹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有的設計企業甚至沒有專門的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部門。
3.績效管理手段單一
設計企業普遍采取的是薪資激勵的績效管理手段,簡而言之就是產值提成。對于已經具有職業資格和豐富設計經驗的小有成就的設計師而言,薪資激勵使得其大部分的工作和精力放在無休止的重復性勞動上,難以抽出時間進行創新,從而影響企業品牌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對于新入職的年輕設計師而言,由于職業經驗的缺乏導致產值產出較低,在整個設計公司內難以獲得認同感,需要通過隱形福利及培訓制度予以彌補。
三、建筑設計企業人才管理體系的戰略構建
基于戰略人力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并結合建筑設計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特點,筆者建議從人才選拔儲備、內部成長機會、績效管理創新、組織文化創新等四個方面進行人才體系構建:
1.人才選拔儲備方面
從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去重視人力資源規劃的核心地位,將人力資源規劃納入企業發展戰略,根據企業內外部發展環境和戰略目標,及時調整人力資源規劃,并構建靈活而不拘一格的人才招聘和選拔機制,與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與高校進行雙向評估,選定人才輸送穩定和適應性更高的高校作為戰略人才儲備基地,建立長期的實習培訓關系,延長培訓實習期,做到應屆畢業生和企業工作需求的無縫對接。
2.內部成長機會方面
設計企業應當給員工構建多層次系統性的培訓體系,特別是職業資格培訓體系,幫助員工提升業務素養和創造能力;為員工提供多方面的成長機會和職業發展方案,設立員工培訓專項費用,通過多種渠道使得員工獲得成長,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成長絕不專指職務或者薪資的提升,而是員工全方位的晉升通道,為員工提供多元的價值取向,比如推行合伙人晉升制度等。
3.績效管理創新方面
首先是創新績效評價體系,打破以“唯產值論英雄”的管理思路,根據企業戰略發展定位,不斷提升員工創新環境,大力推進創新驅動,打造核心競爭力。同時要建立和加強股權激勵制度,實施企業剩余價值分享,使得個人的薪酬激勵同企業發展和利潤增長同步,不斷增強企業對員工的吸引力、領導力。
4.組織文化創新方面
基于知識型員工和創新型工作的特點,創造新型的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賦予各個項目團隊較為充分的決策權和自我管理權,加強團隊協作精神塑造,實施以效率和成果為考核關鍵指標的彈性工作制度,加強創新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通過組織化的各項文化建設和后勤保障制度,不斷豐富和強化員工和企業之間的契約,使得員工在組織中獲得較強的心理認同感,感受到企業對員工的關心和承諾。
【參考文獻】
[1] 趙曙明. 論戰略人力資源管理[M], 中國工業經濟出版社, 1996(4)
[2] 波特. 競爭戰略[M], 華夏出版社, 1998
[3] 宋典, 袁勇志, 彭紀生. 戰略人力資源管理、公司創業與企業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20xx(12): 134-139
[4] 李劍立. 探索性創新、開發性創新與企業績效管理的整合研究模型及理論假設[J]. 經濟經緯, 20xx(3):105-109
[5] 陳萬思, 姚圣娟, 丁玨. 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效能、組織學習與創新[J]. 華東經濟管理. 20xx,10(2):112-117
建筑設計論文6
1高層建筑的存在對城市整體所產生的影響
因為高層建筑的體量十分大、高度非常高,這就需要在對城市進行整體規劃建造的過程中對高層建筑的體量和高度進行有效的控制,也就是對高層建筑進行尺度把握,這主要是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當中:首先,在對城市尺度的把握方面,也就是就高層建筑對城市中相關的系統以及天際線的影響進行把握。一座城市擁有的所有建筑物都能夠對城市的整體產生影響,而高層建筑的絕對高度也決定了其對城市整體影響的重要性。高層建筑的尺度應該控制在城市整體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不能夠脫離城市整體而孤獨存在,這樣不但不利于城市整體的規劃,同樣影響到城市整體的美觀。高層建筑對城市的局部風景同樣產生十分大的影響,從城市內比較開闊的地方,比如廣場或者是綠地上,所看到的天際線如何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
其次,在對街道尺度的把握方面,也就是就高層建筑對城市中的街區、街景以及人行道等方面的影響進行把握。街道的尺度一般都是以街道的生活作為標準進行確定的,最重要的顯而易見是街上行人和高層建筑之間的關系,也就是高層建筑的尺度對街上行人所產生的影響。在對高層建筑進行設計的時候應該對周圍的建筑進行密切的關注,對街道附近高層建筑物的尺度進行有效確定,要充分的考慮到街上行人的感覺,使高層建筑物底層的裙房落在沿街的地方,有效的減少高層建筑物帶給街上行人的'壓迫感。還有就是高層建筑物與高層建筑物之間的地方不應該只是作為道路存在,應該加入更多的生活因素,這樣才能夠讓整個環境都生動起來,有效的改善高層建筑物周邊的環境氛圍。
最后,在對整體的尺度方面的把握,也就是對高層建筑物本身的尺度方面的把握。整體尺度包括了高層建筑物的各個組成成分,比如裙房、頂部以及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該高層建筑物給人的感覺等。一個合格的高層建筑物,需要能夠通過對數量關系的理解和運用對高層建筑物進行調節設計,從而營造出一種能夠讓人感到舒服的比例,這樣就能夠更加容易為人們所接受。所以說,建筑物的尺度把握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這就需要在對其進行設計的時候注意高層建筑物各個部分之間的尺度比例的協調感以及高層建筑物中每個立面細部尺度之間應該有層次性。
2對高層建筑物進行設計的相關手法分析
在高層建筑物還沒有受到大眾的普遍關注的時候,它就已經逐漸的改變了我們生活的城市,逐漸取代了城市中原本的廣場、道路和城市軸線,成為了現代化城市的一個象征。首先,頂部處理。我國的高層建筑的頂端造型在世界上都是享有盛譽的,擁有外國所沒有的特色。因為受到城市規劃、建筑物限高和建筑物結構設計等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的高層建筑物在對其形態進行設計的時候沒有太多的自由,不過其擁有的頂部空間卻給了廣大的設計師一個發揮的平臺。開闊的頂部空間為設計師的策劃留下了充足的空間。其次,構造城市的天際線。
一座城市所擁有的天際線和這個城市擁有的色彩是這座城市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城市天際線的存在能夠有效的反映整個城市的風貌以及城市的歷史底蘊,對于表達城市的建筑風格、人們的文化品位以及歷史的沉淀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層建筑物的出現使得一座城市擁有了新的天際線,使得城市擁有了別樣的韻味,也體現出了在對城市進行規劃時候的有效策略以及城市未來的發展潛力。打個比方說,某個創新科技園包括了一座高層建筑物包括了一棟100米的塔樓、還有一棟150米的塔樓,這兩者是由一組4層高的商業裙房連接在一起的,這就使得作為整個園區對外的外立面,將現代化都市商業mall的含義和定義完美的展現出來,中間的橢圓形玻璃主題在將商業DNA延續的前提下,有效的將兩棟塔樓中間的天際線進行完美的融合,使得兩座塔樓的高度不那么的突兀,再加上塔樓頂端所進行的退臺處理,使得整個建筑物在展現了本身張力的同時與現代化都市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整個建筑物的天際線和城市的空間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意境深遠。
最后,為城市提供圖底空間。從文藝復興以來,黑白圖底之間的關系就是研究城市所擁有的空間結構的一種傳統方法。隨著現在都市高層建筑的快速發展,僅僅從黑色和白色這兩種顏色的平面關系已經不能夠將整個城市的空間特征完美的展現出來,這就需要高層建筑的存在將城市進行更加有效的規劃設計建造,使其能夠更加的美好。
3應該如何欣賞高層建筑物的美
首先,應該關注審美主體所擁有的主觀感受。審美活動其實就是人們日;顒拥囊环N,是人們對外界事物的一種特殊感受。當作為審美客體的高層建筑物使得人們能夠產生一種與其內心審美觀點一致的感覺的時候,主體的人就會和客體的高層建筑物產生一定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是作為審美主體的人與作為審美客體的高層建筑物之間的共鳴,也就是審美活動發生了的結果。從中不難看出,審美活動的結果如何,完全取決于審美主體的主觀意識。建筑物為人們提供可供活動和居住的地方,是生活的產物,是建筑物價值的體現。不過從古至今,建筑物存在的含義從來都不是這么簡單的,人們在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物質保障的時候,就會對更高層面的精神需要展開追求,這種追求雖然在一定的時候會變現為一種無意識的行為,不過這種追求從來都沒有停止過,F代的人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對于建筑物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而要感受到這些建筑物可能帶給人們的感受,就必須身臨其境,必須對其進行審美活動,而審美活動的結果又取決于審美主體,因此在對建筑物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關注審美主體所擁有的主觀體驗感受。
其次,關注高層建筑物所具有的象征意義產生的視覺效果。高層建筑物所擁有的象征意義包括兩個方面的,一個方面就是高層建筑物所能夠代表的時代意義;一個方面就是高層建筑物所能夠代表的場所意義。高層建筑物所擁有的時代意義和高層建筑物所處的環境將高層建筑物的象征意義表現的淋漓盡致。到目前為止,人們依然認為高層建筑物是現代化的都市所必不可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現在高層建筑物的快速發展完全沒有對其所具有的時代意義產生任何的削弱效果,這也使得高層建筑物成為了高科技時代的一個最好見證。從某種角度而言,建筑藝術其實就是一種象征藝術。因為現在人們對于建筑藝術的感知往往只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因此我們對于建筑藝術的表現形式必須給予足夠的關注。對于高層建筑物而言,如果建筑師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希望該高層建筑物能夠達到其預期的效果,就必須將各種流行因素和時代符號融入到高層建筑物當中,使其能夠擁有更多的標簽。
最后,關注高層建筑物的表皮建造。從世界建筑發展史來看,不管是將石料作為主要建筑材料的西方古典砌塊建筑,或者是將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的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筑,他們多具有的形式都是一種自由發展的狀況,也就是建筑形式與其自身所具備的邏輯同時產生、趨向成熟和逐漸衰落。從某種角度而言,建筑材料使建筑物本身擁有了生命。而現在越加發達的建筑物結構體系為建筑物的造型發展提供了最好的保障,這種成熟的建筑構造體系也使得建筑物的內外逐漸分離,建筑物的表皮成為了一個獨立存在的部分。而建筑物的表皮就相當于人穿的衣服,人靠衣裝馬靠鞍,如果建筑物沒有好看的表皮,其再深刻的內在含義也表現不出來。所以,現在的建筑物應該重視其表皮的建造,建造擁有真實的、詩意的表皮的高層建筑物。
4結束語
總之,在現代化的都市中,高層建筑物因其體量和高度擁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我國各個大城市中的高層建筑物卻并沒有與城市規劃完美融合,這就需要我們對高層建筑物進行重點分析,了解其與生活的關系,塑造融入生活的高層建筑物。
建筑設計論文7
摘要:簡要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設計理念——綠色生態建筑設計的定義、影響因素、設計時應考慮的幾個問題,最后提出了生態建筑設計的幾點設計原則,從而推動建筑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更多還原。
關鍵詞: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建筑設計
隨著人類生活與自然矛盾的日益突出,地球生態平衡遭到的破壞愈演愈重,資源的日益枯竭、人們居住壞境的日益惡化等等均遭到了巨大的挑戰。
一、生態建筑觀的含義
隨著城鄉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城鄉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現在的城市建筑中,人們生活的住宅越來越舒適了;學習和工作所使用的寫字樓變得越來越寬敞了;同時人們購物的商場也變得越來越豪華了。雖然這些變化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舒適和方便,但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對于生態建筑的觀念,主要是指以下幾個方面。(1)建筑室內的居住環境必須舒適,而且還要健康、無害。(2)在修建高質量建筑的同時,要注重加強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同時,對建筑周圍的自然條件要進行充分地利用,使建筑物修建完畢之后,能夠對各類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從而使建筑修建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能源消耗降至最低。(3)在建筑修建的過程中,要對各種所使用的資源進行回收并對這些回收之后的資源進行重復的利用。(4)對于建筑物的朝向要選好正確的方向,對于建筑物的體形和建筑室內的空間布置,要處理妥當,盡量提高人們居住的舒適度。(5)在建筑修建的過程中,要對綠地盡最大努力地去保護并盡可能多地再去開辟一些綠地,以改善建筑周圍的景觀,保持建筑與周圍生態之間的平衡。(6)在建筑修建的過程中,要注重建筑修建的工作效率。
二、生態建筑觀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2.1建筑環境的規劃方面
生態建筑必須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建筑環境的產生和演變受到各種各樣的因素的影響,其中起決定性因素的是自然環境、技術條件、以及社會和文化因素。對從古到今的建筑群進行仔細的觀察,我們就會發現所修建的建筑形式必須與當地的環境相適應。當今全球氣候之所以會逐漸變暖,與建筑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是分不開的`,F在的建筑師要想設計出好的建筑環境,就必須讓所設計的建筑與周圍的環境能夠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在進行建筑環境規劃時,就必須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協調系統內的各種生態關系,對自然和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以促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由于每一個城市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要想對自然和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就必須因地制宜的進行建筑設計,從而讓所設計出來的建筑能夠很好地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相融合,以保證當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2建筑形態的設計方面
所謂的建筑形態指的就是建筑的藝術造型。對于一個建筑,人們并不很重視它的外部形態,因為建筑不是用來看的,而是用來使用的。這就使得人們非常注重一個建筑的內涵,所謂的建筑內涵也就是它的內部空間及它的實用性。雖然建筑的形態不能影響建筑內部的居住環境,但事實上,它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卻是非常大的。因為當我們去了解一個建筑的時候,我們首先是靠視覺去認識它的,也就是說我們對建筑的第一印象就是建筑的外部形態,而第一印象的好壞在我們判斷一個事物的時候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當我們看到的建筑形態不能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時,這個建筑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會非常之差,這樣這個建筑就不會給我們留下太好的印象。而當我們所看到建筑形態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時,我們在感官上不僅會獲得美感,還能讓人們體會到某些深刻的意蘊,起到賞心悅目的效果。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建筑師,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要進行仔細的研究,只有對建筑與自然的關系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將建筑與自然形態詩意地融合在一起。芬蘭某著名的建筑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由于非常注重人類、自然和技術之間的關系,這使他所設計出來的建筑與當地的環境融合的非常融洽,從而得到了業界的高度贊揚。
2.3我國的資源總量雖然很大,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卻很小
目前,資源不足的問題已日益嚴重,建筑行業要想保持健康發展的事態,在進行建筑設計時一定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可再生的建材可持續發展是指在實施建筑工程時,盡可能多地去使用一些成本低廉、無害又無污染建筑材料,在不危及后代發展的情況下滿足當代人的需求。隨著人類對生存環境認識的不斷深化,綠色生態意識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在進行建筑的設計和建設時,一定要遵循建筑生態化的原則,即在盡可能節約能源的情況下,多使用一些無污染、可循環的建筑材料。(1)玻璃材料要想做好生態化建筑節能,就必須對玻璃材料的保溫技術進行充分的運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在這一領域陸續出現了熱反射玻璃、電敏感玻璃、吸熱玻璃和低輻射玻璃等。在進行生態建筑的設計時,為了使建筑有更好的保溫和采光,可以將多種玻璃進行組合成復合的構造形式來使用。(2)太陽能光電材料太陽能不僅擁有的能量非常之大,更為重要的是這龐大的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建筑的設計過程中,利用太陽能這種既無污染又無噪音的能源來為建筑供電和供熱,不僅效果非常顯著,而且還能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這樣就能在資源日趨不足的情況下,保證建筑行業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
2.4建筑技術生態化、節能化
在建筑設計中設計生態建筑是指要設計出那種可持續發展的建筑,作為一名優秀的建筑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由于能源的短缺和使用能源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會嚴重阻礙人類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進行建筑設計時,要盡可能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對自然能源進行充分的利用,這樣在解決能源短缺問題的時候還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從而讓人們獲得適宜的居住環境。要想修建出一個好的生態建筑,在進行生態建筑的設計和施工等各個方面就必須能夠處處體現出生態化。首先,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必須開發出新的技術和新的材料,大力使用可再生能源,從而減少對外來的特殊物質的選用,在適度使用現有地方資源的情況下來滿足當地建筑的需要。在進行生態建筑的建設時,只有做到了建筑空間布局與物質能源消耗上的節約,才能使整個建筑過程中的能源消耗降至最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目前建筑的外墻保溫技術已日趨成熟,在建筑外墻保溫過程中通常采用擠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溫材料等,在建筑內墻保溫過程中則通常采用復合墻體或加厚的廢渣做成的輕質砌塊等單一材料,這樣在使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溫效果的同時,還能大大延長建筑的使用年限;在節水方面,應該向規模較大的小區推廣使用中水系統,從而使廢水得到再生利用;在建筑供熱方面,應該大力的去開發利用太陽能供熱系統;在對建筑進行供冷的時候,對風能和水能等天然的清潔能源要采用現代高新技術來實現轉化,從而讓這些清潔的能源能夠得以利用。
三、結束語
建筑可持續發展有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的意義,從宏觀方面研究解決有關建筑產業方面的系統問題,微觀方面解決實際的施工問題!熬G色建筑”是一個獨立的建筑,也可以是一個完整的規劃方案;然而“生態建筑”只有跨過特定的建筑空間環境,更大的規模研究建筑物的系統問題才具有真正的意義,它決定了研究對象應該是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而不是一個建筑單體。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建筑設計,不僅有益于人們的生活質量,而且還有助于社會的長足發展。
作者:吳金良 謝丁濤 單位:浙江中勝建飾設計院有限公司 紹興市安石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袁鑌.生態建筑設計的技術套路[J].房材與應用.20xx(02)
[2]袁樹仁.生態建筑設計的探討[J].煤炭技術.20xx(07)
[3]張亞民.生態建筑設計的原則及對策研究[J].節能技術.20xx(02)
[4]張衛東.生態建筑設計初探[J].大眾科技.20xx(10)
建筑設計論文8
導線的敷設保護及燈座的選擇
根據我國5低壓配電設計規范6GB50054一95的第5.2.1條第3款的規定,當導線垂直敷設至地面低于1.8m時,應穿管保護"現在進行的許多舊房改造項目的設計都存在不符合規范的問題,有的舊房改造的電氣設計采用直敷布線的方式,這種做法使導線沒有采取任何保護措施就進人距地14m的明裝照明開關"暗敷線路按最近路線敷設時,面臨著房屋的面層不夠厚實,在處理線路管線交叉時有一定的難度;而照明系統的布線一般通過頂棚燈處裝一個接線盒進線分線,很多民用建筑的住戶在裝修時鋪木質地板,在鋪設過程中容易造成地坪內的管線斷裂,這樣做不但有安全問題,也會造成使用不便"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采用暗敷線路,順著板孔、墻縫垂直或者平行地面的方式敷設,把交叉的管線在墻縫中處理,同時將照明線在墻體的拐彎處安裝線盒處理"民用建筑的'住戶人住前都會裝修,裝修中布置燈座時只在燈位處,這樣是出于節約的考量,而為了更加節能環保,裝修中選用緊湊型熒光燈成為新的趨勢"緊湊型熒光燈還能解決另一問題,原來卡口燈座在換電源時,容易電著人,但緊湊型熒光燈是螺形燈口,這樣安全問題就有了保障"。
住宅中電氣安全特殊場所安裝的注意事項
民用建筑電氣設計應該對浴室的安全高度重視,浴室中水汽較重容易引起危險事故的發生,不經意間的接觸電壓就會導致極其嚴重的電擊事故,引起致人死亡的危險"因此,點起的安全設計對浴室這一特殊構造空間要格外注意,但是對于這樣的特殊結構場所的電氣設計我國目前還沒有相應的標準可循,只在5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6(JG廠T16一92)(以下簡稱5民規6中有部分電氣安全的規定"首先配電箱不能和浴室共用一個墻體"原因是配電箱所在墻的另一面,往往是浴室的0、1、2區,浴室使用過程中,水汽大,水分會滲透可能進到配電箱,極易引起惡性事故"此外在國際電工標準中也有對此的相關規定,0區域O、l和2除了為區域1和2中的同定安裝電器敷設深入墻內不超過scm的導線外,不得在墻灰底部和墻灰巾以及護墻板的后面敷設導線"0根據這一規定,在0、l、2區不能敷設導線,那更為重要的配電箱自然更加不能在此布置了"如果浴室與配電箱用的墻體是同一的,那其他線路要想連接懂啊配電箱就必須經過0、1、2區的墻體,這樣就不符合我國5民規614.8.2.8條的規定-,在O、l及2區內,不允許非本區的配電線路通過;也不允許在該區內裝設接線盒,0"其次,5民規614.8.2.9條規定,.o、1和2區內,嚴禁裝設開關設備及輔助設備"0但目前還是存在民用建筑電氣設計中將防水插座安裝在浴室的區域內,這樣仍然是不符合規定的,存在著安全方面的隱患"。
設計時應考慮負荷長期發展的需要
負荷水平應當在設計時計算準確,如果超負荷運行時間過長就會加速線路的絕緣衰減,最后導致事故發生"如何在設計中解決該問題,就要用發展的眼光來選取符合負荷條件的電纜,對開關的選取可以按照近期的需要負荷強度選用整定電流,雙方面考慮負荷的使用和發展要求"此外還應當對回路分配在設計中注意要符合有關規定,因為回路分配對線路負荷也有一定的影響,在設計中必須嚴加注意"考慮負荷的長期發展要求還要選用新型的阻燃和耐火電線電纜"對阻燃和耐火電線電纜我國有相應的國家標準,在選用時要遵守規定"這種新型的電線電纜能夠有效的阻止火焰蔓延,對事故發生時減輕火災程度、延緩火勢蔓延、減小損失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在民用建筑電氣設計的安全問題,首先是要嚴格遵守國家的相關安全標準和法規規范,秉承對安全負責的態度進行設計、施工,以此來保障建筑內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國家、社會的正常生活秩序"民用建筑安全設計的安全是整個民用建筑行業需要引起重視的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保證行業不斷科學化發展的關鍵所在,也關系到住戶的住房安全保障和日常生活的便利"。
建筑設計論文9
摘要: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于建筑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各種先進的技術被應用到民用建筑的施工中,其中民用建筑的防火技術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城市建筑在布局設計上越來越密集,防火技術的設計也就顯得十分重要。文章將從建筑防火技術在民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方面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民用建筑;防火技術;應用;措施
針對民用建筑的防火技術施工也是當前建筑工程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對于民用建筑中防火設施的建設,能夠充分保證建筑和居民的安全,通過選擇適宜的防火材料和房屋平面等的一些措施保障建筑的安全。當前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的建筑工程施工越來越多,民用建筑的密集和人口密度的加大,對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性也受到大眾的關注。如果發生火災,局勢將是很難控制的,也會給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很大的損害。因此,加大對民用建筑防火技術的施工是十分重要的,能夠充分滿足城市居民基本的生活需求。
1民用建筑中發生火災的特點
城市中民用建筑占地面積比較大,而且人口相對密集,發生火災,救援也會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民用建筑中發生火災的特點主要體現在:(1)人口的救援難度比較大。對于城市中的民用建筑發生火災,救援工作難度相對比較大,當前城市中的人口密度比較大,建筑的高度也是越來越高,發生火災,救援的人員也是相對比較多,而且由于樓層過高,一些安全疏散通道也不夠。而且高層建筑中,逃生也是比較困難的,同時火勢的蔓延會造成一種混亂的局面。(2)滅火難度比較大。對于高層的建筑,由于樓層過高,云梯的高度也是有限的,開展消防工作的難度也就相對比較大,在高層的救援過程中,水槍和水炮將不能發揮重要的作用,消防人員的人身安全和救援難度都會加大。(3)火勢蔓延的速度較快。對于高層民用建筑中,如果沒有做好相應的防火措施會使火勢蔓延的速度加快,還有建筑材料的材質,如果材質不能達到標準,也會加重火勢的蔓延。
2建筑防火技術在民用建筑中存在的問題
2.1建筑的材料不符合要求。對于民用建筑材料的使用,其防火性能是十分重要的,在建筑材料的裝修過程中,很多的建筑材料不具備一定的防火性能,這也是引發火災的一個重要因素。建筑裝修所使用的材料燃點比較低,很容易造成火災的發生,相應的火災發生的頻率也就比較高。而且,這些材料在燃燒時會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對人的身體造成一定的傷害,也會使消防工作不能夠有效開展和實施。2.2民用建筑的建筑布局和結構問題。對于民用建筑中的防火功能設計,對于建筑的布局和結構有著重要的作用,民用建筑的設計也是根據建筑的用途進行設計,包括居住、辦公等功能。所以建筑的布局和結構設計也就有所不同,對于一些住宅或者是商業用途,防火設計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對于相關的設計人員需要根據建筑的實際用途做好設計。比如,一些大型的影院、商廈等場所還有人員的疏散和防火設施設備的安裝,對于每一樓層的設計都需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將防火區域隔離開。但是在當前很多的民用高層建筑中,一些防火措施還是沒有做到位,導致發生火災之后,火勢的蔓延會加快,帶來很大的損失。還有當前的一些大商場里,一些娛樂場所也是越來越多,孩子相對比較多,這就需要家長隨時陪在孩子旁邊,對于孩子游玩的區域,需要疏散相關的設施通道。2.3民用建筑中疏散通道設計問題。在民用建筑的疏散通道設計中,需要注重民用建筑防火疏散通道的設計,確保發生火災時,相關人員能夠及時撤離火災現場。疏散通道的設計包括安全疏散出口和通道的寬度等,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一些細節問題。當前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一些大型的商業建筑越來越多,人員越來越密集,而且商場中也有很多的易燃易爆物品,人員的流動性比較大,很容易造成火災的發生。而且在一些封閉區域中,發生火災之后,室內的.一些有毒氣體不能很快排出,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傷害。一些商場中疏散通道的設計在通道距離、出口的位置等方面存在不合理,導致發生火災時,人員不容易逃出,在一些地下室,可以設置一些防火墻,避免濃煙的四處傳播。
3建筑防火技術的優化
3.1選用優良的防火材料。對于當前民用建筑中,防火材料的使用應該是選用優良的材料,要始終按照有關部門對材料的規定對防火材料進行選擇,材料選用要經過有關部門的鑒定之后才能應用,使用前做好對材料的檢查工作。例如,當前大型民用建筑材料中使用到的防火材料有孔磚或者是鋼筋混凝土,這些材料都屬于防火材料,能夠有效保證建筑物的安全和居民人身安全。還有通過對相關民用建筑發生火災的一些原因分析,大多數的火災發生都是起因于建筑裝修材料的燃點比較高,可以得出建筑材料防火性能的重要性。有些商家在裝修的過程中,只是注重個人的利益,采用一些質量不合格的材料進行施工,在很大程度上會引發火災,注重選用防火功能比較強的材料,能夠有效提升民用建筑的防火性能。3.2注重對建筑平面的改善。對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通過優化建筑平面,也能夠有效控制火災的發生,需要充分掌握科學的原則,對于一些高層建筑區,消防車道設計應該是在建筑物的周邊,以一種環形的方式進行設計。對于滅火救援場地和消防通道方面的設計,要開展符合消防救援活動的要求,對于建筑物之間的間距要合理設置,保證火災發生時,能夠有效控制火勢的蔓延范圍。3.3優化電氣防火設計。在建筑物防火性能的設計中,需要做好對電氣防火設備的安裝,電氣線路一般有銅芯和鋁芯兩種,在選擇材料的過程中,要注重材料的質量和經濟性原則,要能夠充分滿足電路的需求,對于城市中的高層建筑,需要選擇銅芯的導線,能夠承受比較高的負荷。
4建筑防火技術在民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4.1注重對民用建筑的結構和空間布局設計。在民用建筑的結構和空間布局設計中,主要是一些防火疏散通道的設計,包括通道的疏散距離、疏散寬度等。在實際的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相關的設計人員根據建筑的實際用途和應用情況做好規劃設計,對于疏散通道的設置位置,都需要做好充分的把握。還有大型建筑的走廊上設置的疏散通道,設計人員需要充分考慮到安全出口的實際位置,對于地下室的防火口可以作為疏散出口,而且疏散出口應該至少有兩個,公共建筑的外墻每層適當位置設計可供消防救援人員進入的窗口,而且面積不能過小,凈高度和凈寬度均不應小于1m,間距不宜大于20m且每個防火分區不應少于2個。還有防火區的設置,在當前的一些高層建筑設計中,防火區的設計也是十分重要的,高層建筑物合理設置防火區域,能夠達到降低煙氣毒害的效果,更好地保護人員安全疏散。4.2建筑材料在裝飾中的應用。對于民用建筑的裝飾材料應用,需要注重材料的防火性能,建筑材料和建筑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建筑的裝飾需要選取優良的材料,能夠具備一定的防火性能。在材料的選取過程中,也需要考慮到一定的經濟成本。同時有些建筑材料如果質量不達標,在燃燒時,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氣體或者是有害的化學物質,會加劇火勢的蔓延,也會影響救援工作的有序開展和進行。因此,建筑材料的選取需要從各個方面考慮到材料的質量和防火性能,要注重從根源上預防火災的發和蔓延。4.3注重建筑物疏散通道的設計。對于一些大型建筑,如商場或者是娛樂場所,由于人員流動性比較大,人員密集,在發生火災時,需要為人員的疏散提供通道,保證人員安全,因此,建筑物疏散通道的設計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大型商場中都有地下負一層,一般都是相對比較封閉的空間,在發生火災時,會聚集大量的熱量,導致熱量和有害氣體不能夠及時排出,火災發生的頻率也就相對比較高。就需要提高防火設施的等級和耐火材料,為了保證疏散的方便和快速,可以設置地上疏散樓梯間,為了防止地下室的氣體蔓延到地上部分,可以通過設置防火門或者是隔墻,能夠將火災區域分離開,火災也就不會蔓延,進行單獨地救援。這樣也會保障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也能夠有效控制救援范圍的擴大。在民用建筑設計中,要根據建筑功能,以及單、多層還是高層,依據規范合理設置直通疏散走道的房間疏散門至最近安全出口的直線距離,保證建筑物的疏散走道寬度和疏散門的寬度滿足要求。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要充分注重這些細節性的問題。
5結語
綜上所述,建筑物的防火功能對于整個建筑物的構建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當前的大型民用建筑中,要始終合理運用防火技術,注重提升民用建筑的防火功能。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不斷改進相應的防火技術。從民用建筑的各個方面進行設計和分析,注重考慮到每一個細節問題。能夠有效保證居民建筑的安全性,保證城市居民的人身安全。
參考文獻
[1]胡禮慶.建筑防火技術在民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xx(22):93-94.
[2]程靜.建筑防火技術在民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綠色環保建材,20xx(2):43.
作者:吳旭洲 單位:麗水市規劃建筑設計院
建筑設計論文10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世界資源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作為資源消耗大國的我國,面臨著更為嚴峻的資源問題。建筑行業是資源消耗的主要領域之一,必須重視建筑設計中節能設計,降低能源消耗,使建筑設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獲得一個高效、低耗、少廢、少污、生態平衡、資源利用高的建筑環境,為人們提供一個健康、綠色、舒適的生存生活環境。本文對節能建筑的含義以及建筑設計中節能設計的原則進行了論述,并提出了節能建筑設計中的具體措施,以供大家交流探討。
關鍵詞:建筑設計;節能建筑設計
引 言:在建筑領域,巨大的建筑能耗產生的能源問題和環境問題是當今建筑界面臨的重大問題和挑戰。在當前我國能源危機日益突出、建筑能源浪費現象嚴重的情況下,積極推進建筑節能工作,對于緩解我國能源緊張的矛盾,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推進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環節的建筑設計,在建筑設計中進行全面的節能設計已成為建筑設計的趨勢。
1 節能建筑概述
建筑能耗包括建造能耗與使用能耗兩大部分。建造過程中的能耗,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建筑設備的生產和運輸以及建筑施工和安裝中的能耗;使用過程中的能耗,包括房屋建筑和構筑物使用期內采暖、通風、空調、照明、家用電器、電梯和冷熱水供應等的能耗。
建筑節能設計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作,包括房屋建筑本體技術、房屋建筑用材料產品、房屋建筑熱環境用設備等各方面的節能。建筑節能設計應是在保證建筑使用功能、建筑質量和室內環境的前提下,采取各種有效的節能技術與管理措施,積極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率。建筑節能范圍包括了空調、采暖、炊事、熱水供應、家用電氣、照明等方面的能耗。因此,節能設計是建筑設計的重點。
2 節能設計的原則
2.1 應當因地制宜,不可照搬照抄。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所受到的氣候環境、水文地質以及人文地理條件的影響,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因此節能建筑設計過程中在設計時應當立足于實際,根據該區域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節能設計方案。
2.2 應當合理地引入新技術工藝。實際設計過程中,應當多引入高科技技術手段,以保證建筑的低能耗與高舒適性,加強各單項新技術之間的相互配合,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2.3 加強對節能設計方案的全面分析。節能建筑本身是一個整體,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當充分地考慮到其全生命周期,要保證在該建筑結構正常服役期間,維護費、建設投資等指標都能維持在一個最佳的平衡點上,以免出現額外的大數額使用費用。
2.4 要注意技術與藝術之間的完美契合。建筑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注意技術指標的要求和施工質量的問題,而且還要滿足人們應用該建筑結構的藝術需求,因此在具體的節能建筑設計過程中,應當將其使用功能與外觀的視覺要求統一起來,從而實現技術與藝術的完美契合。
3 節能建筑設計現狀分析
隨著人們觀念意識的提高,我國對節能建筑設計越來越重視,相關的設計標準也在逐漸完善,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節能建筑設計的現狀并不容樂觀。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建筑行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對能源的消耗量也在逐漸的增加,并沒有根據國家相關的標準做好節能設計。目前,我國建筑設計中的能源消耗量還是比較大的,比如,我國的建筑采暖耗熱量主要來自外墻、屋頂、外窗、等,但是外墻消耗量是相同條件發達國家的4到5倍,屋頂所造成的能源消耗量為發達國家的2.5到5.5倍,而外窗大致為1.5倍到2.2倍,從總體耗能量上來看,大約是西方國家的3到4倍。
4 建筑設計中節能建筑設計的具體措施
在建筑節能設計的兩種方式中,由于主動式建筑節能設計技術性高而且復雜,維護工程浩大、投資成本高,并不適用于普通住宅建筑。而被動式建筑節能方式不僅投資成本低、低技術化,也能合理運用建筑資源與環境資源,更加經濟化與生態化,是一種高效、低耗、低污的建筑設計,是建筑設計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式之一。為此,下面將詳細分析被動式的建筑節能設計方式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鑒于被動式建筑節能設計的優勢,也可將其稱之為低技術化的建筑節能方式,實施過程中就是通過建筑學方式,在總平面、平面、刨面及細部節電上的設計,合理地引導自然通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應用,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4.1 引導自然通風
通過節點設置引導建筑自然通風,可通過總平面設計、室內空間設計兩個方面來實現。其中,總平面設計中應重點考慮如何運用建筑體型的方向性和室外環境設計,來到達合理引導自然風流的效果。
(1)建筑體型設計
建筑體型設計中主要考慮四個方面的內容,即扭曲平面、尖劈平面、通透空間、開放空間。扭曲平面:就是通過體型設計增大主導夏季風向的外表面,有效改善建筑吸風面的風環境;尖劈平面:與扭曲平面相對應,通過“尖劈”的形體設計主導冬季風向,由于這種情況下的設計避免了與冬季主導風向形成垂直關系,有效消弱了冬季寒流帶來的不利影響;通透空間:在每層建筑中設置適當高度的天窗,可利于疏通室外風流,夏季通風將非常好;開放空間:就是在建筑中適當地設置掏空空間,既利于疏導室內通風也利于釋放過大的室外風流。
。2)室外環境設計
室外環境設計主要考慮如何開敞空間、利用自然空調、合理設置植被位置、利用構造物達到節能、低耗的效果。開敞空間:盡量設置南向的開敞空間,以便在冬季爭取更多的日照,在夏季更加的通風;利用自然空調:所謂的自然空調就是利用合理的植被設置而達成的。在建筑南側可以設置水面植被,利用水體蒸發所帶來的能量改善微環境的炎熱條件,同時這種設置也可以在冬季強化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吸收更多的熱量;合理設置植被位置:在室外環境設計中通過合理地設置灌木喬木位置,在引導南側風向進入建筑室內的同時,在北側也起到一定的屏障效果;利用構造物:就是靈活利用擋風墻和導風板等構造物,并適當結合綠化設計,引導夏季風流、阻擋冬季寒流。 4.2 太陽能利用
當前,太陽能利用在建筑節能設計中應用非常廣泛,探討建筑節能設計這一話題時太陽能利用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在低技術化建筑節能設計中的太陽能利用與主動式建筑節能設計有所不同,在該種設計方式下的太陽能利用,主要是以合理構造為基礎,通過巧妙的構造設計使太陽能直接被利用,在這一過程中做到低技術、低成本、低消耗,實現建筑節能、低耗。下面將切實分析被動式建筑節能設計下的太陽能利用方式。
(1)通過直接受益式系統利用太陽能
在直接受益式系統中,利用導光板、蓄熱墻體等構造物直接利用太陽。利用設置合理的導光板將更多的光線反射進室內,使建筑更好的采光和采暖。蓄熱墻體一般為混凝土、磚等制成,在白天儲存大量的太陽能,晚上則可將能量釋放在室內,以供暖,減少冬季制熱所消耗的能量。
。2)通過對流環路式系統利用太陽能
為了形成對流環路式系統,首先將構件維護部位設置成雙層壁面,形成封閉的空氣層,然后將各部分的空氣層連成一種循環系統,使其在太陽能輻射產生的熱力作用下,依靠“熱虹吸”作用產生對流環路。在對流環路式系統中,可通過儲熱體加熱空氣,然后利用對流循環系統中流動的空氣加熱室內墻體,滿足室內環境對溫度穩定的需求,以實現太陽能供暖。
。3)通過附加日光系統利用太陽能
附加日光系統一般都建在建筑南向緩沖區,如陽臺、小門廳等。在陽臺這類南向緩沖區內設置更多的透明玻璃,形成一個比較透明的空間,在其中安置一定數量的儲熱體吸收太陽能,部分用于儲存,部分直接進入室內用于改善室內環境,為人們居住提供更為舒適度的條件。
5 結束語
隨著世界經濟對我國經濟影響的加深,人們越來越重視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其中建筑設計也在走綠色道路,節能環保設計越來越成為很多建筑企業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方式之一,節能建筑將成為今后建筑設計的主打方向。為此,我們應深刻認識到節能設計的重要性,從自身出發、從實際出發,設計出與實際生活和社會相適應的設計,努力使建筑能耗最低化,提高能源利用率,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做貢獻。
參考文獻:
[1] 曹毅然. 建筑物體形系數與節能關系的探討[J].住宅科技,20xx,(04).
[2] 鄭晟.工民建施工節能技術的研究[J].山西建筑.20xx,(06).
[3] 張 生.公共建筑節能設計外墻外保溫技術探討[J].科技風,20xx,(04).
建筑設計論文11
1超高層建筑設計的發展趨勢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即使資源雄厚,但經過人們無節制的使用與浪費,導致能源資源極度短缺,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引發能源危機。在這樣的社會形勢下,我們應當采取有效的技術對其進行處理,從而實現社會、環境、人口的和諧統一。建筑行業是能耗最大的行業,尤其是現代化超高層建筑工程的不斷涌現,更是加劇了環境的污染。要想保護生態環境,緩解能源危機,就需要我們將綠色環保理念引入到建筑工程設計當中,通過使用新能源、節能技術,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等,以此來避免能源資源的浪費,從而使建筑工程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
2綠色策略的設計要點
在僧多粥少的時代,人類要在越來越少的有限資源下謀求長期的生存與發展,就必須把綠色環保理念滲透到日常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去,建筑業也不例外。隨著國民經濟穩步持續發展,建筑設施越來越完善,各種科學技術的興起與發展,人們對建筑物的`外在形態與內部構造都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而且這些要求還呈現出了一個日趨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境內超過2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越來越多,在城市建筑中占有很大比重,縱觀這些建筑,我們可以看出,超高層建筑與傳統建筑在結構結構形式上有著不同之處,它的特殊性表現在整體高度非常大。針對這樣整體高度很大的建筑來講,設計時要考慮的因素就比一般建筑要多得多,區別也很大,下面我們從空間組織和頂部的設計兩方面來討論超高層建筑設計與一般建筑設計的區別。
2.1空間組織
超高層建筑對現代城市的發展,有著非同一般的標志性意義,從某方面講,它甚至可以代表著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高下。因此,超高層建筑的外觀造型設計往往受到城市規劃者的高度注重。在超高層建筑設計中,為了體現其綠色理念,達到環保節能的特殊效果,一般超高層建筑在外觀上都不會采用玻璃墻,減少由于玻璃反射對城市造成的光污,同時可以起到減少高壓風帶和風口的作用,具有很直接的環保意義。成功且獨特的建筑設計應該是突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如在建筑物主入口處設置一下地下式廣場,與地下超市連通,這樣可以有效的將地上空間引入地下,擴大了空間面積。在為公眾提供一個寬敞舒適的生活工作環境的基礎上,也能為枯燥呆硬的建筑起到軟化與點綴的作用,增加情趣,建筑外形特征更加突出。
2.2頂部設計要求
超高層建筑頂部是構成城市天際線的重要因素之一,造型獨特的頂部設計對超高層建筑的整體形象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并成為林立在建筑群中區別于其他建筑的一個重要標志。運用”隱蔽”的手法:采用高高的女兒墻.精巧的屋頂,半透明的建筑材料將頂部的功能用房隱藏起來。頂部條紋在材料、色彩上和中段相呼應。主樓的平面呈切邊三角形,為不等邊六角形,頂部則收縮為三角形。若在頂部設置一個空中會所,集休閑、娛樂、餐飲于一體,這就達到節能、綠色、環保的目的。
3結構體系
超高層建筑高聳挺拔,但對結構設計無疑是個不小的挑戰,地震作用是決定選擇其結構體系的關鍵。顯著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超高層建筑將工作和生活設施適當集中,一般性工作和生活問題在建筑內部即可解決,極大地方便了人們工作和生活。根據超高層建筑結構的復雜程度和不規則性,確定結構抗震性能化設計的合理性能目標,采用彈性、彈塑性的方法進行分析,對結構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加強措施。
4建筑節能多元化
超高層建筑由于其特殊的結構與規模,與一般建筑在能耗上有很大出入,而且要研究它,還要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在建筑設計中,單體設計與構造布局是節能的關鍵,在超高層建筑的設計中如何在這兩方面合理合理的開發利用能源,選擇耗能最低的方案進行設計,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超高層建筑的能耗為一般建筑的數倍,這是個綜合性的課題。包括:新能源的開發和應用,選擇低能耗的設備,智能化的管理,有效利用自然資源和管理資源,使建筑和設備方面的壽命成本最小,減少污染并達到可持續發展。
5結語
作為一座城市,最具標志性的景觀就是高樓大廈,看了高樓,就等于來到了城市;不論乘火車還是飛機,路過時只要看看當地的高樓,就能知道是到哪里了。隨著建筑技術與建筑設備的不斷更新與完善,現代都市全部高樓林立,各地的最高樓記錄也在不斷地被后來者所更新。在各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的過程當中,超高層建筑必然是未來城市建筑的主力軍,為了減少建筑對生態環境造成更快更大的破壞與傷害,綠色策略在城市超高層建筑設計中的比重大大提高,甚至占據除主體結構外最大的比例。通過對建筑內部空間的合理布局及對結構體系等方面耗能量的減少,盡量把建筑對生態的破壞降到最低程度,使超高層建筑真正成為既具時尚氣息,又節能環保的城市景觀特色。
建筑設計論文12
1生態文明視域下建筑設計的考量因素
現階段在建筑設計的發展進程中,如何做好將人的發展需求及環境保護問題融入進去,是實現生態文明的重要話題,并且成為建筑設計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任務。
1.1建筑設計融入到生態文明中的意義
由于我國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提出,使人們逐漸認識到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及發展的重要意義,并且隨著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及生態環境的開發,使地球的生態系統已經處于不平衡狀態。所以面臨如此嚴峻的問題,就要在人類的生產及生活理念上下功夫,保證各類建筑設計能夠融入生態文明中去,不斷完善生態系統的平衡程度,以保證人類居住的家園更加美麗。
1.2符合生態文明的建筑設計
第一,節能及節地的建筑設計。這種建筑設計類型主要是在滿足人們居住及工作的條件下,能夠最大限度的實現建筑資源、運轉能源及土地資源的節約,并且在運用材料的過程中實現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及可再生利用?梢栽谶M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利用生活及生產的廢棄物,以及可再生的潔凈能源來實現建筑材料的更新及完善,并且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也可以大膽嘗試新型設計,在保證土地資源的情況下實現人均居住面積的提升,從而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第二,生土建筑設計。生土建筑設計的理念主要是利用覆土的設計方法來實現建筑工程的`保溫功能,從而節省的供熱能源的消耗。利用生土建筑的設計方案可以保證建筑物能夠抵御一般的外界污染及自然侵害,例如由于其覆土的設計能夠增強防震及防風效果,同時也能夠減輕噪聲污染給人們帶來的煩惱,最關鍵的是生土建筑設計在保暖性能上能夠大大減少能源的消耗,減少了大氣排污量,進而促進了生態平衡的維護。
第三,生物建筑設計。這種建筑工程的設計理念主要是指要從宏觀的角度進行人與建筑之間關系的衡量及設計,從而使建筑設計時刻體現以人為本的觀念。進行生物建筑設計的過程中要把握好人們的居住及工作規律,在傳統的建筑設計的基礎上實現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及保證建筑物與生態環境之間的平衡協調,從而使建筑物的各項功能設計更加方便人們的居住及應用。
第四,新陳代謝的建筑設計。新陳代謝建筑強調復蘇現代建筑中被丟失或被忽略的一些要素,如歷史傳統、地方風格,提倡過去、現在兩種不同文化的建筑的共生等。新陳代謝建筑積極地接受、吸收和保留過去建筑中有價值的成就,并在試圖表現時代文化和識別性的同時也積極采用現代技術和材料。
第五,少費多用建筑。少費多用建筑是使用較少的物質和能量創造更加出色的建筑作品。高技術建筑可以說是一種智能建筑,它的特點是利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等高科技的發展,使固定的建筑外圍護結構成為可以跟隨氣候自我調整的圍合結構,可以進行自由呼吸,控制建筑系統與外界生態系統、環境能量和物質的交換,增強建筑適應可持續發展變化的外部生態系統環境的能力,并達到節能的目的。
2生態文明視閾下建筑設計的應用選擇
在考慮生態文明的建筑工程設計環節下,如何協調好建筑與人及環境之間的平衡發展,是現階段在建筑設計領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需要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
2.1符合生態文明的建筑設計要實現人性化
現代建筑物的設計理念多半從原有觀念中轉換出來,不斷形成了多種風格的藝術效果,但統一的發展趨勢就是要不斷滿足人的發展及需求。隨著現代建筑設計個性的突出,可以體現出人類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所以在原有的建筑設計理念的情況下,要不斷豐富新的建筑藝術效果,確保實現人的居住于自然環境相協調,并且滿足人的生理及心理等多方面需求,在保證使用功能、及周圍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美觀等其他附加效益。
2.2符合生態文明的建筑設計要實現生態化
由于國家及社會的環保意識不斷升級,促使了人類各項活動及社會發展不斷融入了生態文明的環保元素,能夠逐漸從整體的角度考慮能源、資源及環境的平衡。所以在進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實現生態化的設計理念是保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前提,同時也是促進生態系統恢復及國土資源保護的前提。建筑設計的生態化符合我國環境保護的總體戰略方針,間接提升了人們生產及生活水平,及社會的發展水平。
2.3符合生態文明要實現建筑設計的一體化
首先,從橫向上看,建筑設計要實現人與自然的一體化,即對人、建筑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進行適當地處理,它需要為人類創造一個舒適的小空間,同時又要對大的周圍環境實施很好的保護,促使有利于人類發展的資源能夠持續存在。其次,從縱向上看,建筑設計要實現當前與未來的一體化。即在不損害基本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使建筑空間環境得以長時間滿足人類從事社會和經濟活動的身心健康需要。
3結論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是保證人們全面發展的需求,同時也是滿足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所以在生態文明的視閾下不斷完善建筑設計的方案及理念,保證人、建筑、自然的和諧統一。
建筑設計論文13
摘要:近幾年來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逐漸深入,對綠色建筑設計形式有了新的要求,在實踐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建筑設計形式的指標要求,對設計環境、設計方式等進行了解,按照設計比例的要求進行,滿足教學體系的具體要求。本文中以綠色建筑設計兩種方式的區別為基礎,結合具體情況,對設計方式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綠色建筑;設計形式
隨著可持續發展模式的不斷發展,在建筑設計階段,需要掌握其發展理念,形成綠色管理形式,在操作階段,通過節能的方式,提升建筑資源的應用效率。綠色建筑設計形式的應用范圍比較廣,建筑從設計理念上來說,屬于生態建筑領域,要對不同設計形式和指標進行分析,滿足設計體系的具體要求,進而達到理想的應用效果。
1國際上綠色建筑設計的兩種形式比較
近些年來國際上對綠色建筑設計形式有了新的要求,在后續操作階段呈現出不同類型的形式,以美國的霍克設計形式和馬來西亞的漢沙楊設計為主。以下將對國際上綠色建筑設計的常用形式進行分析。
1.1美國的霍克建筑設計公司
美國的霍克建筑設計公司的設計理念主要以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的,重視建筑完成后帶來的.相關影響,建筑完成后,要有助于原地貌自然環境的恢復,在建筑設計區需要對資源和能源進行有效的利用,此外為了保證對室內環境和室外環境的有效設定,需要對廢棄物和污染物進行有效的處理,尤其是礦物燃料的使用,需要積極進行處理,將其轉化為再次利用能源,提升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1]。1.2漢沙楊設計事務所漢沙楊設計事務所主要是利用亞洲熱帶區域特性,將建筑和生態環境做到和諧統一。此外需要創建舒適的環境,降低建筑使用能耗。此外漢沙楊設計事務所以生態美學為建筑設計目標,對建筑風格和環保意識有更高的要求,能有效滿足設計比例要求。
2兩種設計方式的區別
基于不同設計形式的特殊性,在實踐過程中強調綠色建筑設計標準是對環境的追求,參與設計人員需要結合不同設計項目的指標要求,對總體框架進行對比。在設計階段霍克建筑設計公司主要是派遣專業工作人員對環境進行調查和分析,同時將建筑后期的維修管理費用放到了建筑設計之中,在建筑設計中需要適應未來變化設計形式,以方案設計形式為基礎,在設計階段對具體問題進行評估和分析。在設計階段,可持續發展目標要求比較多,要對相關設計問題引起重視,鼓勵在建筑周期設計上下功夫,使其做好量化處理工作,滿足各項指標的設計要求,凸顯出量化操作的整體要求。漢沙楊在設計過程中注重生態化設計理念,需要發揮其主導作用,注重對生態化思想的有序應用,此外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對建筑設計能耗引起重視,充分利用多種設計形式,對環境進行模擬操作和優化處理。在建筑設計階段,形成生態學設計理論,將氣候學和環境學等各項因素進行有效的評估,進而做到量化處理,提升建筑設計形式的應用需求。在他看來建筑內的室內條件需要和外部條件保持一致,在景觀設計階段,考慮到場地規劃的具體要求,根據規劃設計形式的要求,做好環境的選擇工作,此外要適當減少建筑熱導效應,將未來規劃和城市規劃有效結合在一起[2]。
2.1兩種方式在社會環境中的比較
考慮到不同設計指標的特殊要求,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完善設計理念,對各類因素進行有效的評估。由于兩家建筑事務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因此需要選擇適合區域性發展的綠色設計之路。霍克事務所扎根在美國,由于美國經濟發展比較快,各方面都位于世界前列,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其設計方式也成為了重要的評價標準。美國綠色建筑評價設計LEED是評估綠色建筑的關鍵所在,霍克領導人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基礎設計工作,并將其作為主導控制方式,突出設計比例的具體要求。此外美國擁有強大的民間環境保護組織和團體,綠色生態意識比較強,在設計過程中具備優越的外部條件,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馬來西亞屬于發展中國家,綠色建筑設計需要精英客戶的有效支持和幫助,漢沙楊事務所的設計形式積極響應氣候因素的要求,以生態美為主導,呈現給大家一種前衛先鋒的形象。
2.2兩種設計方式的設計目標比較
受到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響,兩種設計方式在設計目標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綠色建筑設計以整體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將其分為不同的管理目標,考慮到生態系統的特殊要求,需要以生態系統和自然系統為主,為了適應社區的可持續發展指標要求,必須合理應用各項資源,包括:能源、水、土地以及材料等,營造健康的室內環境,消除廢物和污染。為了便于建筑使用者對可持續發展設計進行分析和了解,要對評級標準進行了解,強調該工程的典范價值,由于LEED的評級是具有社會共識的,所以,人們對綠色建筑工程的信任和支持也更容易些。漢沙楊事務所設計的目標以建筑和生態的有效結合為基礎,突出生態美的作用。
2.3兩種設計方式的設計方式比較
霍克對綠色建筑設計形式的應用強調的是程序的有效利用,項目負責人需要以專業的程序為指標,根據編號的指標要求,明確設計指南的標準。建筑設計師在可持續設計階段中指出:我們需要理解兩件事:一個是指導我們做決策的更大的信息基礎,另一個是一個被修訂并且被擴大了的設計程序,兩者都是需要的。此外霍克的設計團隊比較全面,設計流程完整,具體如圖1。為了實現最終設計目標,參加設計的工作人員要對設計目標和設計策略進行改進,最好是整體參與到項目設計中去,增加對項目的理解和支持[3]。漢沙楊事務所的設計方式是以主創設計師為主導,注重對生態建筑的研究和理解,在后續設計階段要對能源和氣流等進行分析計算,聯合其他熱、風、聲和光專業結構的工作人員對設計方案進行細化分析和引導。在后續設計階段將生態設計形式逐漸應用到城市化設計中,尤其是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場地分析和平整設計過程中,在最短的時間內確定項目主體,編制好生態系統目錄,考慮到規劃設計形式的具體要求,將生態場地的有效設計和人工設計系統結合在一起,可以發揮設計系統邊界的最大化作用,使其適應建筑設計指標的整體要求。在項目設計和環境關系方面,生物和非生物是主要構成要素,要增加生態領域間的聯系,適當減少當地熱導效應。設計階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模式,減少對區域性交通設施的消極影響。設計系統的利用模式有很多,包括:混合模式、全模式、生產模式等,為了降低資源浪費率,采用循環操作系統,以生物氣候學的被動式節能方式為特征,為生態元素的利用給予形式的表達[4]。
3結束語
在綠色建筑設計領域,考慮到各項設計指標的特殊要求,在實踐階段要從設計方式上引起重視,增加對綠色建筑的認知。不同建筑在設計方面產生不同的特色,也對我們的設計工作提供了借鑒。隨著綠色建筑設計模式的不斷發展,很多新型設計方式逐漸出現,綠色建筑設計形式不斷發展,進而適應社會發展腳步的整體要求。
建筑設計論文14
導讀:尤其是隨著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的深入發展,建筑人員在方法、工作手段、創作思維等方面都進入了計算機時代。
關鍵詞:計算機建筑,設計技術
1 引言
計算機及其網絡的出現標志著信息技術革命的來臨,它們不僅改變了傳統產業的發展模式,同時也給傳統產業帶了創新革命。尤其是隨著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的深入發展,建筑人員在方法、工作手段、創作思維等方面都進入了計算機時代。這就更加促進了建筑設計業新的設計和表達工具的發展,引發了幾百年的設計媒介和設計手段的革新,同時也為建筑師提供了新的設計分析和研究手段。
2 現今主要技術
2.1 CAD技術
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是信息技術在工程設計領域的一種應用技術,而計算機輔助建筑設計(CAAD)則是CAD技術的一個分支,是信息技術在建筑設計領域的一種應用技術。
近年來,我國建筑結構的計算軟件與CAD制圖軟件取突飛猛進的發展,已經比較好地解決了平面和空間結構析計算問題。絕大多數的分析計算程序都設有CAD接口使計算結果圖形化,將結構設計人員從繁重的結構計算中解脫出來。目前,國內已開發了建筑工程各專業的
CAD制圖軟件,借助制圖軟件,設計人員可以輕松地完成施工設計。CAD即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制圖,是指運用計算機系統輔助一項設計的建立、修改、分析或優化。CAD系統由硬件和軟件組成。硬件包括數據圖形輸入輸出設備以及有關的硬件平臺設備;軟件包括系統軟件、支撐軟件和專業應用軟件。CAD軟件是一個功能強大、易學易用,具有開放型結構的軟件,不僅便于用戶使用,而且系統本身可以不斷地擴充和完善,因而廣泛地應用于微機及設計工作中。
2.2 TB-CAD技術
“建筑信息技術”對計算機輔助建筑設計來說,在詞義的涵蓋范圍有了較大的拓展和延伸。CAAD嚴格來講只是局限在輔助工程設計的范圍之內,而建筑數字技術還應該包括: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計算機輔助工程(CAE)、網絡通信(Network)、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產品數據管理(PDM)等諸多方面,以上這些信息技術正在建筑設計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其中,TBCAD系統是一套面向建筑結構的計算機輔助優化設計和成本控制的軟件系統。
TBCAD致力于用優化的設計理念來解決傳統的結構設計問題,例如指導結構的方案設計,優化和評估一個已有的設計方案等,務求得到最優的解決方案,取得土建成本以及人力、物力和時間最優。而且用TBCAD優化的結構方案可以自動滿足規范的所有要求。另外,TBCAD的建模功能可以直接從一個CAD矢量圖形的建筑平面轉換成一個結構平面布置模型,同時會自動搜索CAD矢量圖中的建筑墻線,并將它們轉換為結構墻,并且TBCAD系統還會根據結構墻的平行關系,自動在所有可能的位置加上連梁。
2.3 建筑施工動畫
建筑施工動畫可以不受時間、地點、時機及社會因素的限制。它的超現實功能,可以任意選擇所需要的視角,甚至物體的內部,在教學中可以更醒目的用動畫的方法指示場景中人們應注意的地方。它可以使要表現的物體周圍物體變得半透明,可以表現施工工藝的原理,可以顯示物體內部的液體流向,表現物體內部發生眾多細小的甚至分子級別的.化學、物理變化。
在建筑行業、建筑設計投標動畫、房地產促銷動畫,多采用3DsMax軟件制作,這將對施工動畫的使用產生很大的影響。發表論文。事實上現在已有眾多優秀施工動畫是由3Ds Max軟件制作的。發表論文。
3 新興技術
3.1 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又稱靈境技術,是近十幾年悄然興起的高新技術。它是一種可創建三維虛擬世界的計算機系統。這種由系統創建的虛擬環境,作用于用戶的視覺、聽覺、觸覺,使用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用戶很自然地通過計算機進入這個環境并操縱系統中的對象進行交互,進而沉浸其中。虛擬現實具有三個最突出的特征,即交互性、沉浸感和構想性,虛擬現實技術作為一項實用技術,在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領域有著廣泛應用前景。首先虛擬技術能夠展示建筑物的整體信息。傳統階段的二維、三維的表達方式,只能傳遞建筑物部分屬件的信息,并且只能提供單一尺度的建筑物信息,而使用虛擬技術可以展示一棟活生生的虛擬建筑物,并且可以往里面漫游,體驗身臨其境之感。建筑設計不僅僅是設計者的事,住戶、管理部門都可起到輔助決策的作用,而虛擬現實技術在設計者和用戶之間起到一種溝通的橋梁作用。同時在過去的建筑設計過程中,一般都會對設計的建筑物提出不同的設計方案,對未來建筑物的形象作多種設想,在虛擬的建筑三維空間中,可以實時地切換不同的方案,在同一個觀察點或同一個觀察序列中感受不同建筑外觀,這樣有助于比較不同的建筑方案的特點與不足,以便進一步進行決策。事實上,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不但能夠對不同方案進行比較,而且可以對某個特定的方案做修改,并實時地與修改前的方案進行分析比較。
北京CBD規劃設計就是在三維的環境中產生的,它允許一種“完全”的設計探索,從任意角度和方位觀察設計本身。在虛擬現實的設計環境中,組成一幢建筑的各個部分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在設計過程中予以改變和發展的。墻壁可以被建立和刪除,開闊的廣場可
以被穿越,地板可以改變尺寸和式樣。觀察者能以一種比查看平、立、剖面圖紙遠為直觀的方式在作為設計對象的建筑空間進行想象的漫步。就這一點而言,虛擬現實也有可能成為設計者之間,以及設計者與客戶之間有效的交流工具。
3.2 協同設計技術
眾所周知,傳統的產品設計是在圖紙上手工設計為主,設計周期長,質量不能保證,設計成本高。而現今常用的CAD技術目前基本限于平面和單人作業。隨著并行工程的廣泛推行與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CSCW)領域研究的迅速發展,人們正在尋求將建設設計技術與CSCW技術結合起來的方法,以開發計算機支持的協同設計系統。發表論文。到目前為止,協同設計主要應用在CAD/CAM/CAE集成化、遠程計算與設計、工作流管理與PDM、虛擬產品設計與可視化等方面。
4 結論與展望
總之,在新時期下,計算機技術已被全世界公認是本世紀最主要的科學技術,因此,計算機技術的大力發展必然會加速建筑業的大力發展,為建筑業提供更多更好的技術。
參考文獻:
[1]鄭光復.建筑的革命[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
[2]呂列克,張富文,陳樺.計算機輔助建筑設計的思考[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xx,5(4):11-13.
[3]楊宇振.從概念草圖到計算機建模[J].新建筑,20xx,3(5):
[4]尚守平.土木工程C A D,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20xx.
建筑設計論文15
【摘要】本文針對低年級建筑設計課程教學存在的不足,提出應對設計過程做出控制和引導的管理。并介紹了筆者在教學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設計方法設計過程控制引導
設計方法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而作為設計入門階段的低年級建筑設計課程對學生形成良好的設計方法有著重要意義。基于此,筆者認為低年級建筑設計課的教學除了傳授給學生基本的設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幫助和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設計方法。
一、現有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
由于建筑設計并不能清晰而具體地列出一步步的解決方案,并且通常沒有單一的標準答案,甚至究竟什么是正確答案也很不清晰。不斷深人設計的過程也是一個設計方法不斷深入和調整的過程,設計方法在設計過程中動態的展開,而不同的設計過程也蘊含著不同的設計方法,設計的方法和設計過程具有統一性。因此要想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設計方法,需要對設計過程進行適當地引導和控制。
現有的教學模式就教學過程而言,是由教師指導下,學生在數周時間內按要求完成設計作業,整個過程就是不斷的設計構思——教師提出修改意見——修改方案的往復循環,直到最后設計完成。就教學評價而言,現有教學模式基本上就以學生最后完成的圖面效果為目標。老師通常都以學生的正圖定成績,學生學習建筑水平的高低也就看這紙面結果。尤其是低年級設計初步課的教學評價,更是著眼于紙上訓練和圖面效果?梢哉f,這種教學模式與學科特點緊密相關,經過多年實踐,其效果是以正面為主的,因此普遍存在于我國各大高校建筑學專業中。然而,根據各校實際情況的不同,這種模式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之處。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它所表現出來的“輕過程而重結果”的傾向不利于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設計方法;诖,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低年級建筑設計課程的過程進行管理。
二、過程管理的基本思路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情況,筆者認為低年級建筑設計教學過程的管理應包括控制和引導兩方面的內容。
(一)過程的控制
過去由于對設計課程的過程重視不足,往往出現一種現象:在設計課程的前面數周內,學生缺乏緊迫性和自覺性,設計作業的進度非常緩慢;在臨近提交成果的最后幾天,平時沒有進展的學生通宵加班,熬夜作圖,匆匆忙忙提交一個成果,出現整個設計過程前松后緊的情況。這樣的情況根本無法保證設計深度,當然也談不上對設計方法的訓練。因此設計過程的監控首先就是通過一些環節的設置來控制學生在整個設計周期內能相對均衡地安排時間,從而保證設計能達到所需要的深度。
(二)過程的引導
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在一開始接觸建筑設計時,由于設計經驗的不足,往往對建筑設計帶有各種片面的“創作觀”,他們更多地從建筑的表面來看問題,東抄西湊地進行設計,往往很盲目也很片面,抓不住建筑實質;并且由于學生設計資料的不足,往往會對某種設計思路過于執著,而一旦條件發生變化無法采用這一思路時又會手足無措。因此鑒于這一情況,在低年級設計課程中,教師要做適度的引導,既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設計觀,又要活躍學生的思維,豐富設計思路,從而達到促使學生掌握正確設計方法的目的。
三、過程管理的方法
(一)設計過程分解
設計過程分解是為了控制學生在設計階段的時間分配,將長達數周的大作業目標化解為每個階段都有具體進度可以評價的相關小作業目標,讓學生保持在整個設計過程內都有相對均勻的任務強度。為此,整個設計過程的分解不應只是最終設計作業的簡單分解,而是應該形成以包括最終作業為主體以及分階段目標輔助的作業體系,做到有主有次,主次結合。 而將整個設計過程分解為哪幾個階段?筆者的嘗試是按設計的總體布局、平面組合、空間處理、造型設計分解為幾個大的階段。如此的分解除了可以使設計任務得到相對均勻的分解,還可以使學生隨著設計階段步步深入,讓學生逐步了解建筑方案的產生。避免有的學生一拿到任務書后,不管環境、基地、現狀及功能,便照搬其他方案的情況;也不至于到了方案的決定階段,突然全面推翻原方案,重新開始。
筆者在設計開始時一般就會對學生說明,設計不僅僅看最后成果,更要看過程。每個階段任務的完成會獲得相應的過程分,并作為總分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每次階段成績在班級前茅的學生還可以獲得一定的過程加分,這樣就可以激勵學生平時的緊迫感和積極性,保證設計階段的質量。
(二)小組討論
低年級學生學習熱情很高,筆者在組織設計課程時就通過設計小組的組織來充分發揮每個學生這種學習熱情。小組人數一般是3到5人,人數不能過多。這種設計小組的每個成員都要獨立完成自己的設計作業,而不是合作完成一個共同的設計作業,但是從方案開始的'調研、設計思路的討論、方案的評點都要在設計小組內完成。
同時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在每個階段結束提交相應的圖紙的同時,由每個小組派出一個同學對本組同學的方案以Pfrr的形式進行本階段的總結陳述,每一個階段由不同的同學來完成。這樣的做法一是可以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參與精神和合作精神,體驗分享的樂趣,開發學生的思維,鍛煉口頭表達能力,在學會鑒別他人的方案優劣的同時學會評價自己的方案。但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方式能促使學生主動了解他人的設計思路,避免學生長期陷于自己的思維模式而養成單一的設計思路,從而加深對設計本質的理解。
(三)集中點評
在每個階段教師評閱后,會讓同學將所有草圖全部貼在教室后面的墻面上,由指導教師做出階段性的點評和總結。之所以要將所有草圖全部張貼出來,是為了避免過去評圖只是點評每張圖存在的問題。筆者除了指出一些共性的設計問題外,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全班有代表性的方案的比較,引導學生發現設計中的一些共性的規律和方法。如:筆者會就兩個思路差異較大的方案提問“這兩個方案大家能發現什么共同的地方么”“大家嘗試一下能不能從其中一個方案演變成另外一個方案”等。這樣的講解是可以減少全部圖紙講解的時間,又能調動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逐漸形成從個性中尋求共性,從共性中發現差異的習慣。
四、結語
以上一些做法都是筆者本著應加強設計課程過程管理的思路所做的一些嘗試,這些做法無疑加重了設計教師自身的負擔,需要多次進行備課和總結,但是從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反應程度而言,還是頗為理想的。但是這些做法還存在較多的個人特點,能否作為一種通用的教學模式一直貫徹下去還有待教學實踐的考驗。
【建筑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建筑設計論文10-18
建筑設計畢業論文11-03
建筑設計畢業論文05-16
建筑設計論文答辯問題04-17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分析論文11-24
書畫藝術建筑設計的論文11-28
外墻外保溫建筑設計論文04-24
建筑設計論文答辯自述稿11-18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與節能技術論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