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層建筑中轉換層施工技術的應用分析
【摘 要】隨著高層建筑結構形式日益大型化、復雜化,其施工技術難度更高,轉換層施工技術便是其中一個重點環節。為了滿足建筑多功能的要求,就必須在結構中設置轉換層結構構件,以實現自上而下結構形式,軸線布置的自然過渡。轉換結構構件所在的樓層就是轉換層。因轉換層的結構復雜,施工難度大,為保證質量,必須采取特殊的施工技術措施。
【關鍵詞】轉換層;高層建筑;鋼筋;模板支撐;混凝土;施工技術;質量控制
1、工程概況
重慶巴南萬達廣場位于重慶市巴南區,此地位于渝南大道與龍海大道交匯處,A區工程±0.000相當于絕對標高217.000m,T1-T7地下車庫2層。塔樓有框支結構、框架結構、剪力墻結構,T2-T5號樓轉換層均在3層(±0至7m),T1、T6、T7號樓轉換層分別在4層(4.1m至9.8m)、4層(3.65m至9.35m)、4層(3.8m至9.5m)。轉換層框支柱、剪力墻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0,梁板為C50。其中最大梁截面尺寸為1000mm×2300mm,最大柱截面尺寸為1200×1200mm。樓板厚度為180mm。轉換層對模板支撐系統的承載力、剛度和穩定性都有嚴格的要求,必須進行詳細的計算。轉換層的跨度和承受的荷載都很大,其配筋較多,而且鋼筋骨架的高度較高,施工時應采取措施保證鋼筋骨架的穩定和便于鋼筋的布置。
2、重、難點分析
2.1 轉換層框支梁、柱尺寸及自重大
2.2 框支梁鋼筋直徑大,配筋密集
2.3 鋼筋密集造成混凝土澆筑困難,框支梁體量大又具有一定的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特性
3、轉換層模板支撐體系
施工技術轉換層的自重和施工荷載往往非常大,應選擇合理的模板支撐方案,并進行模板支撐體系的設計。設置模板支撐系統后,轉換層結構施工階段的受力狀態與使用階段是不同的,應對轉換梁及其下部樓層的樓板進行施工階段的承載力的驗算。
轉換層采用普通鋼管滿堂支撐體系,鋼管材質采用Q235,φ48×3.6鋼管搭設,支撐體系經設計計算構造如下:
3.1 180mm厚樓板區域
模板采用15mm厚覆膜膠合板,模板底部鋪設50mm×100mm木方;立桿縱距900mm,立桿橫距900mm,立桿步距1500mm。
3.2框支梁區域
模板采用15mm厚覆膜膠合板,梁模板截面底部鋪設50mm×100mm木方;木方底部沿梁縱向鋪設雙鋼管,間距500mm;梁底立桿縱橫向間距均為900mm,立桿步距為1.20m,在梁底立桿上均加設一個抗滑扣件;立桿采用對接接長,頂部設置可調頂托。
掃地桿距離底板200mm高處設置,且縱橫兩個方向均需設置到位;應加設足夠的斜撐和八字撐,每四跨設加強型雙向剪刀撐,并在中間設置一道加強型水平剪刀撐。對拉螺桿外套PVC管,保證對拉螺桿的周轉使用。
轉換層施工時下面應有3層或以上支撐,以分散每層樓板的荷載。作為多層支撐荷載傳遞時,要求下部架體立桿位置同上部架體立桿位置盡可能點對點頂撐,最大限度消除對樓板的剪切力,防止上下樓面因受力不均勻而造成的局部損傷。并且下部鋼管底部均應用墊木墊上以增大鋼管的受壓面積。梁底部應加設雙扣件抗滑。
3.3柱側模
采用40x90mm木方做背楞,木方間距不超過200mm,截面柱采用高強對拉螺栓進行加固;以地面以上200mm加設第一道加固桿,第二道間距400mm,后面按500mm間距布置。柱水平桿應與梁板架體連接在一塊,以保證架體的整體性,并適當加設斜撐避免爆模。
柱模安裝前,必須在樓板面放2條線,由里往外依次為:結構線,30cm控制線。同軸線柱子控制線、模板線必須拉通線檢查。成排柱子支模前,在樓板上彈出柱軸線及柱邊通線,然后分別彈出每根柱子另一方向軸線,再確定柱的另兩條邊線,支模時,先立兩端柱模,校直與復核位置無誤后,頂部拉通線立中間各根柱模,這是保證柱子垂直度、防止軸線位移的關鍵工序。
3.4墻模板
墻模采用40×90mm木方作背楞,木方間距不超過20cm,用14mm對拉螺桿進行加固;間距保證在50cm以內,從地面以上200mm加設第一道加固桿 第二道桿間距400mm,后面按間距500mm布置。并適當加設斜撐。
安裝模板時,每面墻先安裝一端角模,從墻的一端開始,安裝一側墻模板靠吊垂直,并放入穿墻螺栓和塑料套管后,再安裝另一側的模板,經靠吊垂直后,旋緊穿墻螺栓。陽角模板一側墻體固定,一同安裝。
4、轉換層鋼筋施工
4.1鋼筋翻樣和加工
(1)鋼筋翻樣須弄清楚鋼筋的規格、型號及位置關系,鋼筋構造要求,并考慮好鋼筋的相互關系以及綁扎時的排筋次序。
(2)明確鋼筋接頭的位置。梁上部主筋接頭在跨中1/3內,下部主筋接頭在靠近支座1/3跨內,同時考慮規范規定的鋼筋接頭錯位要求。
4.2鋼筋安裝
框支梁采取先懸空綁扎再入模就位的方式施工,在梁底板上方搭設支撐架,用于擺放及綁扎梁鋼筋。
鋼筋安裝順序:搭鋼管擱架→套箍筋→分層綁扎下部縱筋→分層綁扎腰筋、附加腰筋、拉結筋→分層綁扎上部縱筋→安裝梁底保護層墊塊→骨架就位→設置上部樓層墻柱插筋→安裝梁兩側保護層墊塊→封閉梁、柱側模。
板主筋保護層取值稍比一般樓層保護層厚,轉換層板內的鋼筋不得在暗梁內截斷,施工時不得留施工縫。暗梁鋼筋安裝搭設臨時腳手架鋼管支架,先安裝同一方向的暗梁,再安裝另一方向的暗梁,避免鋼筋縱橫交叉,架空疊加超高。因轉換層鋼筋單位面積重量大,特別是暗梁部位,采用現場特制的高強保護層墊塊,并增加墊塊數量,以保證鋼筋保護層的厚度。
轉換層框支梁與框支次梁相交處,在每根框支梁、框支次梁兩側設附加箍筋每側6道,附加箍筋規格及肢數與正常箍筋間距50mm布置。
梁跨度為4M以上者應要求起拱。當梁長度為4~6m者起拱1‰,梁跨度>6m的梁應起拱1‰;懸挑梁、板均應起拱,拱高不小于20mm。
5、轉換層混凝土施工
轉換層普通梁板混凝土標號C50,框支梁混凝土標號C50,框架柱混凝土標號C60。梁、板混凝土采用抗滲膨脹劑的補償收縮混凝土,膨脹率不小于0.03%。
雖然對于鋼筋安裝進行了比較嚴格的控制,但是有些部位鋼筋間距只有30mm~40mm,還是較小,混凝土澆筑困難,振搗棒難以插入,故在梁柱鋼筋綁扎時,插入一根48x3.6mm的鋼管,作為預留振搗孔。
砼的振搗采用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時,每一個振點的振搗延續時間應以使砼密實為準,即表面呈現浮漿和砼不再下沉。振搗時應快插慢撥,垂直插入,并插入下層尚未初凝的混凝土中50~100mm,使上下層充分結合,振搗棒盡量不要觸及模板、鋼筋、預埋管和各種預埋件,不得附著在模板和鋼筋上振搗,防止影響模板的幾何尺寸和混凝土與鋼筋的牢固結合。
混凝土自泵管口下落的自由傾落高度不得超過2m,若超過2m時采取加長軟管和串筒方法。
豎向結構澆筑至梁底→大梁混凝土分層澆筑振搗→梁板混凝土澆筑振搗→收面→薄膜覆蓋并養護。
混凝土澆筑順序:根據平面區段劃分,逐段進行施工;樓面梁板及框架柱、剪力墻按施工段依次分3次進行施工。第一次為豎向結構先澆筑墻、柱混凝土,第二次為梁混凝土澆筑到三分之二,第三次為所剩梁的三分之一和板混凝土一起澆筑。
豎向結構底部先利用同標號砂漿接縫,鋪墊約50mm厚;大梁澆筑時分層進行,每層厚度不超過500mm,同時對稱澆筑。
梁、板應同時澆筑,澆筑方法應由一端開始用“趕漿法”,即先澆筑梁,根據梁高分層澆筑成階梯形,當達到板底位置時再與板的混凝土一起澆筑,隨著階梯形不斷延伸,梁板混凝土澆筑連續向前進行。
澆筑混凝土時,應確;炷辆鶆蛎軐崳叫惺┕,計算好澆筑速度,采用分層斜澆筑,澆筑層高度應根據混凝土供應能力,使上下層混凝土的澆筑停歇時間不超過初凝時間,澆筑面分界處不得漏振,要求一次澆注的部分,應連續一次性澆完,不留施工縫。澆筑時,不得在同一處連續布料,應在2~3m范圍內水平移動布料,且垂直于模板。
6、檢測方案
本工程高大模架每搭設區設一個監測區。
每個監測剖面應設置2個支架水平位移觀測點和3個支架沉降觀測點,按照JGJ300-2013建筑施工臨時臨時支撐結構技術規范要求,在支撐結構的頂層、底層以及每5步設置位移監測點,并將監測點設置在角部和四邊的中間位置。使用經緯儀、水平儀等監測儀器進行監測,監測儀器精度應滿足現場監測要求,并設變形監測報警值。
參考文獻:
[1]唐興榮.高層建筑轉換層結構設計與施工,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 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2010).
[3] 楊躍.高層建筑施工,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
【高層建筑中轉換層施工技術的應用分析】相關文章:
高層建筑施工08-14
礦山環境治理中3S技術的應用實踐分析論文(精選9篇)07-30
可轉換債券投融資績效分析06-06
本量利分析在制造企業中的應用論文04-22
多媒體技術在鋼琴教學中應用論文04-28
工程施工招標中業主風險的分析與防范06-03
光網絡技術在城域傳送網中的應用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