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建議及對策論文

        時間:2022-05-07 12:05:01 法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建議及對策論文(通用6篇)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內容的不斷完善,高校大學生的法學修養理應不斷加強,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建議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查看。

        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建議及對策論文(通用6篇)

          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建議及對策論文 篇1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工作,強調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大大加快了我國的法制建設進程。實現依法治國,有賴于全民法律意識的增強。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陣地,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及法制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

          目前來看,高校對于學生的法學教育力度仍偏低,導致大學生接受法律教育的途徑過窄,對于法律規范的了解程度不高。大學生自身所積累的法律知識遠不能與其發展需要相匹配。

          (一)法學教育力度低,法律意識缺失

          一方面《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程,由于各版本教材普遍存在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的問題,導致不能收到預期效果。教材內容與教學重點不明顯。教材內容以道德素養與法律基礎知識為重點,在法律基礎方面,教材內容涵蓋了我國現行法律,陌生的法學術語、生硬的文字表達對于非法學專業的學生理解異常困難,對于剛剛接觸法律的專業學生來說也存在諸多問題。與此同時,教材中缺乏真實案例,更多的是法言法語的鋪述,對于大學生真正了解法律、遵守法律、運用法律缺乏實用性。另一方面《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這一課程的任課教師能力參差不齊。部分任課教師的法學修養不高。以河北大學為例,此類課程的教師多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其主要研究方向并不是法學,這使得任課教師無法靈活運用課本內容,對于傳授具體法學內容更是無從下手,最終造成在課堂講解中,多數教師照本宣科,沒有專業性的法律基礎的補充,重點也只是思想道德修養的說教,法律素養教育被束之高閣,完全未體現此類課程設置的真正價值。

          (二)法律意識淡薄,違法犯罪現象增多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不斷健全、內容的不斷完善,高校大學生的法學修養理應不斷加強,但事實卻事與愿違。多數大學生只關注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問題,對法律表現出較強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復旦投毒案中,被告人林森浩竟然以一句“我就是和他(黃洋)開玩笑來為自己辯解”;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先后兩次把硫酸潑向北京動物園飼養的狗熊,造成多只狗熊受傷,其在被拘留后說道“我只是知道一點刑法知識,不知道傷害狗熊也是違法犯罪”。諸如此類,法律意識淡薄而走向犯罪道路的例子屢見不鮮,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整體社會形象,造成社會公眾對大學教育的質疑,從而產生了讀書無用論。

          (三)法律信仰缺失

          盧梭曾說“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它每天都在獲得新的力量,當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時候,它可以復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精神”。隨著法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高校普法教育已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但力度仍有待加強,其表現之一便是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仰與敬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大學生數量日益增加,但社會整體法律意識淡薄,對法律信仰和敬畏之心嚴重缺失。在高校,大學生群體普遍傾向于專業素質、社團活動、兼職工作,法學之外的學生基本沒有機會接觸法律,更談不上了解法律、信仰法律。部分大學生甚至連自身合法權益和受到侵害之時都不知道要用法律武器找回自己的權利。高校大學生漠視法律的現象普遍存在。

          二、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建議及對策

          (一)深化基礎法律教育改革

          要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有關“兩課”設置中法律課的規定開展。要突出現代法學基礎理論和依法治國理論與實踐的學習,民事法律、市場經濟法律與WTO規則基本知識的學習,牢固樹立憲法意識、權利義務對等意識和依法辦事意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課,在內容上,重點突出對法治的基本理論、現代法的基本觀念和法律基本精神的介紹,通過分析真實案例,將活生生的事實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其在遇到相關法律問題時能夠自己分析、解決。在課程設置上,應提高此次類課程所占比重,貫穿于大學學習的整個階段,以確保各專業學生法律學習的連貫性。根據不同專業設置與其相關的法律課程。同時,要加強對法律素養的考核程度,將以往的一次考試一次通過改為每學期按時考核,考核的內容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力求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要進行啟發式教學,通過開展模擬法庭、案例小組分析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使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對于法律學習的興趣,增強法學的實用性。

          (二)提高普法教育者素質

          高校普法教育工作者是法律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證教育教學水平是極為重要的。高校的法學教育應由法學院教師進行,一方面保證師資水平,促進學生對法律的理解與運用;另一方面,法學院的教師對于法學理論研究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使學生從理性層面對整個法治、法律及各部門法的基本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個宏觀把握,從而逐步培養出適應現代素質教育要求的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的大學生。對于高校法律教師,應定期舉行培訓活動,使高校普法教師隊伍的水平和業務素質不斷提高,以適應教學任務的要求。對于沒有法學院的高等院校,應從外校聘請相關的法學專業人士進行法律課程的講解,或者聘請當地公安、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的人員對學生進行實際案例的分析、解說,力求法律課程做到有數量,保質量。

          (三)營造校園“法治”氛圍

          高校應開展多種形式的法治宣傳活動,營造校園法治文化氛圍。開設法律課堂,定時播放以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遇到的真實案例為主要內容的普法宣傳片及真實庭審案例。開展普法知識競賽活動,將普法與校園活動緊密結合,激發其對于法律學習的熱情與興趣。積極利用新媒體,為高校大學生搭建一個能夠提出訴求,有人幫忙解決問題的良好平臺。各高,F今都以搭建了自己的網絡平臺,因此可以利用各高校的校園網進行普法教育活動。同時,可以與相關的法律專業網站進行合作,開通網站鏈接,為學生搭建一個能夠及時了解世界最新法學研究成果的平臺,使學生能夠自主地開展法律學習活動。

          (四)培養大學生的法律信仰

          當代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曾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相同虛設。想要真正地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必須使大學生心中充滿對法律的信仰與敬畏。首先,要堅持權利教育與義務教育相統一。通過校園法治教育,逐步樹立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即權利意識,這是大學生真正體會法律,踐行法律的基礎。使學生對法律的價值感同身受,對法律產生內心的潛在認同感。同時,也要樹立大學生的社會主人翁意識,培養其自覺遵守法律,敬畏法律的意識,真正投入到法律實踐中去。其次,尋找法律文化與高校思想道德建設的融匯點。在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同時,加強法文化的滲透與教育,使高校德育工作與校園法律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梢圆扇」_課、辯論會、校園法治宣傳日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在實踐活動中體味法的內涵。

          誠然,法律信仰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與學生一起共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在潛移默化之中樹立法律的權威。因此,高校學生法律信仰的培養需要從校園文化、普法隊伍水平、高校法律教育工作等多方面進行配合,以期達到最終效果。

          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發展的棟梁,承擔著國家發展的重任。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入,增強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任重而道遠,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法律人才,以適應社會主義法制化建設的要求,為譜寫中國夢、法治夢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蔡衛忠.論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要著力把握好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06).

          [2]姚麗敏.淺析大學生法制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企業導報,2012(13).

          [3]朱子桐.對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17).

          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建議及對策論文 篇2

          摘要:當前,以法治國、以德治國已經逐漸是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趨勢。大學生是社會向前發展的后備力量,大學生法律素養怎樣,對社會未來發展有很大影響。

          關鍵詞:法律意識 大學生培養 法律素養

          一、培育大學生法律意識是社會發展之客觀要求

          1.法律意識培育是當今社會形勢之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標。這是因為:當今市場經濟以經濟利益為價值取向,它推崇的不是“重義輕利”之觀念,而是合法獲取利益的法治觀念。目前的社會經濟是法治條件下的經濟,相關經濟活動之主體精神乃是法治下的利益精神。市場經濟社會中的價值傾向,肯定需要大學生對公平與競爭等主要精神的認可,以及被此決定的對法治之呼喚。選擇市場經濟意味著民族之價值取向從道德到法治本位轉變。所以,目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應該將法律觀念的培育放置在重要和顯著的戰略高度上。

          2.法律思想意識的培育是以前的道德教育獲取堅強支持的重要保證

          事實證明,我們以前所形成的思政教育工作是我們社會珍貴的精神財富,在很多方面仍然有傳承的現實意義。不過我們還應該看到,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現今,因為利益主體之多樣化和利益分配的市場化,不但使人們的創造性得到發展,且又極易推動人的貪婪欲望,并且,舊有的道德規范由于沒有強勁的制約制度,從而讓它有了弱化之傾向。目前大學生思想道德認知與實際行為偏離現象大大增多的事實證明,只依靠原來的思政教育早已不能滿足現實社會之需要。為了使大學生的行為規范,需要在強化思政教育的同時,注重對大學生們的法律意識培育,讓傳統精神因此有新的力量支持。

          3.培育大學生法律意識是以法治國和治校的實際需要

          在法律面前堅持人人平等。為確保、推進中國的法治化進程,需要有眾多在思想方面能理解且認可當今法治精神之公民,通過公民的眾多行動加入到法治社會之建構,且推動所有公民崇信、接受和應用法律,讓法治精神融合到民族精神里面。此重任肯定會由當代大學生來擔當。當代大學生思想開放,認可全新的信息與思想觀念,且有極強的民族自豪感與很強的時代責任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群體,也是構建中國法治社會的希望。

          二、培育大學生法律意識的設想

          1.要培育大學生的權利觀念

          權利觀念是法的核心,人若無對權利的需求,就不會有對法之理解以及對法之渴望。權利觀念是指人對其自身合法權利的認知、理解與堅決保衛之思想觀念。對自身權利的捍衛,肯定需要人們把對方當做此種極具獨立價值之個人來認知且尊重他的主體性。若對別人權利不尊重,就不會有現代社會這種權利觀。對別人權利的尊重是保證自身權利之前提,對別人權利不尊重,實際上也是不尊重自身的權利。所以,我們的法律教育要凸顯公民個人權利的保障,提倡與確保以權利為中心的社會關系,持續提升大學生的權利觀念與法律意識,進而通過大學生心中原動力培養其法律意識。

          2.要培育大學生的責任觀念

          現今大學生因為他們出生時代、以及當時社會氛圍、家庭狀況、社會潮流等影響,對法律義務非常弱,權利與義務是法律體系之中心內容,在利益分配這個角度上說,就是獲得與付出兩者之間具有統一和均衡性的關系。相對來說,大學生很重視自身權利的維護,可是卻忽略義務的存在。事實證明:大學時期特別需要大學生對義務意識之蘇醒與回歸。一位大學生,唯有他切實意識到義務和責任的存在,其才會有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才會有那種對國家、對社會、對老人、對自己家庭,從而對其自身人生的責任,才會有那種理智思考,從而會逐漸成熟起來。唯有具備很強的責任意識,才會有持續的原動力,推動大學生在學習、技術能力、素養乃至修養上持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努力把其培育成國家的有用人才。

          3.要培育大學生對法律價值之認可

          法制和民主建設是一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它的核心目標是以法治國。在法治社會中,法律具有很高的權威性,且被所有公民所篤信,是因為它是法律體現、維護且實現著社會正義。之所以形成法律意識,就是由于法律所展現的正義被主體感知,從而升華到理性之認知,最后成為對此種價值觀的認可。所以,對大學生開展法治方面的教育時需要注意需要大學生運用現代教育觀念來評價和思索法律文本所展現的價值觀,它是不是切實展現了現今市場經濟與民主政治之內在法律權威性的需要,是不是切實符合當今正義觀之需求。唯有如此,才能讓對法律之情感與其發自肺腑的對正義的篤信實現某種心靈之感應,大學生們才會由他們本身的利益出發而去遵守、尊重國家法律,直到最后實現法律意識之觀念升華。

          4.培育大學生們學習法律、遵守法律、運用法律意識

          從某種程度上說,當前大學生自身的法律知識是貧瘠的;從現代社會人視角來看,也是滿足社會需求的。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21世紀通識教育觀之需求,將來的所有人才和專才需要熟知與精通法律知識。目前,大學生大都僅僅學習一些相關的基本法律知識,或者有關專業一些法律規范,沒有嚴謹、系統和整體上有關法律的學習與訓練。因為很多大學生不懂法律,致使他們在自身平常生活之中、在和社會接觸過程中出現很多的法律盲區,比如被騙上當、喪失誠信、損害別人的權利等。所以,學習法律乃是運用法和遵守法之根本。

          在某種程度上說守法也是一種道德義務,一種被內斂了的內心遵守法和自覺遵守法。這就是說我們的法制教育不但需要他們主動遵守法律,而且要培育學生和正常秩序以及人類整體目標融合在一起的、主動的遵守法律精神。運用法意識指的是經過學習和遵守法律,讓大學生可以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其合法權益之思想意識。要培育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和社會實踐以及畢業實習過程中準確應用、擅長應用法律知識來維護其正當權益。

          5.高等院校管理過程中要強調依法治校的觀念

          以前的那種計劃經濟年代,大都是以行政機關指令性管理方式為主要、以條條框框為基礎來管理學校的,無相關法律使學校的管理工作更加規范。伴隨改革逐漸深入,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伴隨市場經濟慢慢確立,我國對學校管理陸續頒布了有關法律和有關的管理條例。所以,高等院校的學生管理與思政教育要突出依法治校之觀念,讓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之中體驗到法律,適當修正當前管理之中和法律法規不適應之內容,把原來舊有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整體融合一起,運用多種形式,廣泛推行學習和普及有關法律知識的活動。重點培育冷靜處事、知法守法且有高素養的國家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許崇德.法學基礎理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許崇德.法律學基礎理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沈宗靈.法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建議及對策論文 篇3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法律意識是存在人們思維中,是個體對于客體的理解的基礎上形成了有關客體的認識,當然這一客體也就是法律,簡而言之,法律意識就是人們對于法律規范的了解,以及犯法之后的相應的懲罰的了解,F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僅形成初步的法律意識,尚未徹底的理解生活中的法律

          當代大學生由于其知識結構的組成,思想基礎的教育,其對于法律本來便比一般的人群要了解的豐富。談論法律,大學生頭腦中便有了《民法》,《刑法》,《行政法》,《經濟法》的基本印象,而這些法律部門也就構成了我國的法律體系和法律機構,但是大學生也僅僅只是知道這些法律的名字和所涵蓋的范圍,根本就不了解這些法律在生活中的表現形式,也不清楚違背了這些法律后會受到的懲罰。

          (二) 沒有真正的樹立法律意識

          大學生會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接觸到社會的陰暗面和不平等的一面,此時大學生的頭腦里便會閃現出“權大于法”的念頭,認為高官是可以操縱法律的,然而這種想法是不正確而且沒有依據的,中國國家憲法規定,法律是高于個人,而又為個人服務的。沒有真正的樹立法律意識,就會產生盲目觀和傾權關,從而蔑視法律,甚至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這點在眾多的社會實踐和社會實例中也可以看出來。

          二、當前學校法制教育的誤區

          (一) 對于法制教育的劃分領域不夠完善

          許多高,F仍將法制教育納入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中去,懂道德的人不一定不會觸犯法律,相反觸犯法律的人也不一定是不懂道德的人。德育是法律的基礎,而法律卻是德育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僅僅只是簡單的將法律教育劃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是不利于高校的法制教育的。

          (二) 僅僅只是書本上講述法律

          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應該是融入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的,而不是單一的將其歸結為書本知識的傳授,法律意識是需要培養的,而法律素質更是如此。兩者的有效結合和有效植入不僅僅只是簡單的照本宣科而已,因此在高校中對于大學生的法律教育僅僅只是簡單的上幾堂課,做幾套試卷是不明智的。

          三、培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在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中所顯現出來的表現和反映是尤為重要的。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也離不開高校對于大學生法制的教育。因此如何加強高校對于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如何才能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在這里我提出了以下若干建議:

          (一) 合理安排大學生的法制課程

          大學生的法制課程不應該僅僅局限在課堂之上,應該在上課的基礎上增加理論實踐課程,讓現代大學生更好的進入社會,參與社會的實踐,可以舉行類似模擬法庭,和模擬小場景這樣的課堂讓大學生來學習。同時在加強法律的傳授的同時要注意引經據典,使得法律的傳播更加的讓大學生感同身受。

          (二) 構建完善的法學教學體系

          法學的教育不僅僅只是法律只是的傳播也是走向實踐的工具,所以在法律的教育中,為此,我們必須要在加強大學法律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對于大學生對于法律的重視和對于法律多重價值的肯定和認識。

          (三) 學校應改善學校的法制環境

          學校的機構的框架就應該是以法為中心構定,依法治校,使得學校的秩序按照法律法規的制定下合理有序的進行,讓大學生都有著校園法律意識,這樣從小到大,由小及大,便能很容易的進入社會之后也保持著法律意識。

          四、結語

          總而言之,當今高校的法制化教育和法制化體系并不完善,大學生的法制意識和法律精神也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根據上文我們對于學校的現狀的分析,對于高校中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誤區的分析,我們得出的措施是切實可行的,是符合當今社會提高大學生法制意識,完善大學生守法規范的。而且面對今年來高校犯罪率的上升,我們提出這一課題的研究也是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這將有利于高校進一步的明確自己的責任和負責的對象,有益于高校意識到自身的不足,也有利于引導現當代大學生形成良好法制規范。

          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建議及對策論文 篇4

          一、大學生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

          法律意識是什么?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認識或認同的知識和心理態度的總稱。權利意識是人們對于一切權利的認知、理解和態度,是人們對于實現其權利方式的選擇。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相互影響、相互推動。大學生是推動國家和社會的有生力量,了解法律、使用法律更是其必備的條件。其對法律的掌握程度對于把中國早日建設成為法治之國有重要作用。因此,為了提高大學法治教育,了解現今大學法治教育之現狀,我們對在校大學生作了一個調查。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的現狀

          (一)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不深。本次的調查對象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大學生,采取抽樣調查的方式來調查分析,本次調查問卷中顯示,55.05%的大學生有時會通過電視、報紙等途徑了解一些法律意識,只有13.29%的大學生平時都不怎么關注,并且認為日常生活中也用不到法律。這無疑表明當代大學生對我國法律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然而在“刑法規定應負刑事責任的最低法定年齡是幾歲?”這一問題上,只有25%的大學生知道其答案是14歲,然而仍有75%的大學生以其現有的法律知識還不能有更專業的法律素養,由此可以得出如今在校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僅停留在較為膚淺、片面認識之上,而缺乏對法律的較為準確的了解。

          (二)大學生的權利意識薄弱。大學生作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社會群體,其權利意識與法律知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應于法治社會的基本狀態。根據調查結果,有54.43%的大學生會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51.9%的大學生同意用人單位所要求的簽訂口頭合同,據此可以分析出大學生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與權利維護意識。但在本次調查中,問及“法律基本知識對我們有意義嗎?”這一問題時,69.62%的大學生認為有意義,但在實際面對自身權益受到侵害之時,即使法律知識有一定的積累的大學生,他們在第一意識中也并不希望通過法律的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反倒樂意運用法律以外的途徑來解決。

          三、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的途徑。

          (一)對于國家來說。組織大學生各地普法下鄉活動,雖然當今社會是信息時代,但我國偏遠地區,農村依舊面臨著文盲法盲的窘境,很大一部分群體對文化知識處于迷茫狀態,更不用說法律知識了。我國現如今正在通往法治社會的道路上,可以招募更多的志愿者發揮他們的能量,進行普法宣傳,加強貧苦地區以及農村的普法宣傳工作。

          (二)對于社會媒體來說。為了促進我國法治社會的發展,各大媒體有協助國家進行普法的義務。媒體應多報道現實案例,傳播基本法律知識使普通群眾引以為戒,培養他們基本法律意識和權力意識,并適當制造輿論氛圍,激發群眾法律道德。

          (三)對于教育機構來說。大學生作為學生群體,其主要任務仍是通過接受課堂知識,從而擁有豐富自身的理論知識,來指導其實踐活動。因此,課堂教學是法律意識培養最有效的途徑。在我們的調查中,有65%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學習勞動法,在當今這個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制度中,勞動法無疑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從多方面加強法律學習是很有必要的。

          (四)對于在校大學生自身來說。針對大學生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的薄弱問題,大學生自身也存在不可推卸的責任。他們自身應積極轉變法律觀念,樹立正確的權利意識,堅定對法律的信心。中國法治社會的構建,“依法治國”的理性決策,是新世紀中國法治的必然出路。博登海默指出:“法律是正義和秩序的綜合體”,法律必然體現為一種正義,一種社會正義。大學生應保持對法律的崇高信仰認真學習法律知識,崇尚法理,完善法律,依法生活,遵紀守法,努力使自己成為合格的法律人才。

          四、總結

          在法治社會之中,我們必須重視大學生的法治信仰培育,以包含社會主義法律意識與權利意識為主要內容之一的社會主義核心法治價值體系為中心,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法治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加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

          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建議及對策論文 篇5

          建成法治國家,應具備以下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會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法律制度體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會公眾對法律秩序所包含的倫理價值的信仰,即社會公眾對法律忠誠的信仰。如果說前者是法治得以實現的前提和基礎,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實現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關鍵。法學法律意識就是人們對于法(特別是現行法)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和態度的總稱,提高全民法律意識是我國依法治國戰略實現的一個重要條件。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該有良好的法律,有依法辦事的政府工作人員,有公正司法的審判、檢察系統,有守法的國家、機關、公民,而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法律意識。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更深層次的了解其法律意識結構狀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對大學生的成長和中國的法治化進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我國高校連續擴招,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達1738.8萬人,研究生110.5萬人左右,保障他們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文化素質、技能素質等多方面,但法律素質應該是大學生綜合素質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有利于培養大學生遵紀守法、依法辦事,明辨是非,抵御不良社會現象影響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學生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有利于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預防和減少大學生犯罪,維護社會穩定,引導和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構建平安校園、和諧校園的需要

          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康樹華所作的一項調查顯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約占1%,文革 期間,青少年犯罪開始增多,約占到整個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學生犯罪占2.5%;而近幾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會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學生犯罪約為17%。3在校大學生犯罪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而且犯罪類型向多樣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大學生犯罪成為高校和社會面臨的一大難題。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法律意識低下、法制觀念淡薄是最直接的原因。因此,在加強和改進學校管理的同時,努力培養和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使他們對違法犯罪有更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做到自覺守法、自覺用法,從而預防和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維護校園的安全與穩定。

          三、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制經濟,經濟活動的主體精神就是法治化的利益精神。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不僅要求大學生對公平、公開、競爭等主體精神的認同,更是對法治精神的呼喚。作為未來經濟建設骨干力量的大學生,只有學法、懂法、增強法律意識、自覺用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依法辦事,才能做好工作,成就事業,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和發展。

          四、實現依法治國戰略的需要

          現代法治社會的根本特征是法律權威的至上性,而法律權威的確立,必須以良好的法律意識為前提和基礎。高等學校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木學生作為全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社會精英群體,其法律知識水平的高低、法律意識的強弱,直接反映和影響法治社會的進程,因此在高校進行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五、加強黨的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需要

          大學生現在很大一部分都是黨員,作為我國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后備軍、生力軍,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骨干力量,也是未來各級領導干部的重要來源,其中一部分學生將成為黨政領導干部,在接受高等教育階段,如果不進行法律意識的培育,那么以后走向社會,當被提拔為黨政領導干部后,他們的法律意識的高低,關系著黨的先進性。

          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措施:

          一、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

          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和后備軍,說明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感很強,學校的法制教育也有效果,但對學校來說,也許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這種責任感進一步深化,所以高校應通過多種途徑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引導大學生看到我國依法治國戰略所取得新成就,強化他們對建立透明法制政府,實現依法治國戰略的信心。

          二、改進教育方式,調整教學內容

          高校普遍只開設單一的法律基礎課,忽視法律教學的專業針對性,文科和理科法律基礎課教學內容并無區別。教學方式單一,一般就是老師在上面讀課本,學生下面干別的,到考試時,老師劃幾個重點題。這種法律基礎課的教學方式,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在某種形式上說,法律基礎課成了學生修滿學分不得不學的一門課程,對提高大部分學生的法律意識作用有限。

          在教師的保障上,應提高基礎課老師的地位和待遇,而不能視其是高等教育中可有可無的老師。另外就是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法律基礎課老師的理論水平和實務水平。

          三、充分利用校外資源

          學校的法制教育離不開整個社會的法治環境和法律文化,需要良好的法治運行的社會基礎和社會文化背景。最好的法律意識教育理論、最先進的法律意識教學手段,如果沒有現實社會依法辦事、司法公正和法律公平觀念的支撐,只能是紙上談兵,對大學生的意識產生不了多大的影響。

          四、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

          這一方面需要學校在法治類書籍、電視方面為普及法律知識增加投入。另一方面,高校可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突出廣播普及法律知識的作用,也可以有效利用校園網,建立學生法律站還可以開設法制宣傳園地,印發普法小冊子等多種途徑宣傳法律,普及法律知識。

          五、依法治校營造大學生法律意識培植的學校環境

          高等院校的管理應做到“依法治!、“以法育人”,以達到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和提高,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尊重學生的法律人格,在制定校紀校規,或制定影響學生重大權益的規定時,可以邀請學生代表參加,聽取學生意見,為學生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為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這既為學生培養和塑造現代法律意識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得到更好的遵守和執行。

          六、加強社區的法律宣傳功能

          隨著高校后勤服務的社會化,大學生公寓往往屬于某一個社區管轄,大學生與公寓的物業管理部門、學校及社區管理委員會之間就會建立起一種民事的或行政事務性的管理關系,客觀上要求物業管理部門協同社區向公寓內學生進行民事法律、行政法律或訴訟法律的宣傳,以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協調各方關系。因此,加強社區的法律宣傳功能,能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出發,深化并鞏固大學生的法律意識。

          七、引導大學生關注法律現象,應用法律思維

          每一個時期,都會有熱點,焦點,有些大學生會很關注,但由于他們在理論和實踐上還存在局限性,對“熱點”問題的思考、議論往往有熱度沒有高度,提出的問題多,科學地分析問題少,空泛議論多,理論依據少。有些則不會很關注。這需要我們的高校積極的引導,幫助大學生應用法律思維參與或思考這些法律現象。

          八、滿足大學生急需的法律要求

          大學生是國家培養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對他們進行就業和創業指導,以充分發揮其在國家建設中的作用,這是教育工作者和就業指導人員的責任和義務。大學生在走向社會的時候,具備了較強的專業知識,心理準備,但法律知識的準備卻很少:如怎樣與就業單位簽訂就業協議、就業合同;面對用人單位違約時怎么辦等等,在就業網站上開設就業法律專題,印制就業法律指導宣傳手冊等多種形式,提高畢業大學生走向社會的法律準備。

          結束語

          建成法治國家,應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會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的法律制度體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會公眾對法律秩序所包含的倫理價值的信仰,要想在一個國家實現依法治國,全民必須不惜以生命代價來維護法律的權威。正如伯爾曼指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他將形同虛設”。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關系到自身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高校培養的學生是面向社會、面向未來,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有用人才,因此,大學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樹立一系列正確的法制觀念,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相信通過高校和社會的不斷努力,發揚成績,克服不足,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必將會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中國依法治國戰略也必將實現。

          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建議及對策論文 篇6

          大學新生對法律的正義性普遍認同,但由于重人治、輕法治的傳統文化、不良社會環境及學校教育局限性等原因,導致大學新生法律知識不足,法律觀念仍然模糊,法律實際運用能力欠缺,法律意識不強;針對此現狀,應采取有力措施培養、提高大學新生法律意識:根據大學新生的思想特點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優化法制教育模式,重視大學新生法律素養的培養;創設社會與校園良好大環境,提高學生的法律能力等。

          眾所周知,法律是我們維護正當權益的武器,只有充分運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F如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已成為中國基本的治國方略。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法治中國建設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義。法律意識指人們關于法和法的現象的觀點、知識、思想等的總和。在中國法治建設的進程中,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是國家法治的希望,是體現法治國家水平的標準,同時也是我國依法治國戰略實現的重要條件。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是中華民族騰飛的希望,他們法律意識的強弱,法律知識水平的高低,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化進程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用。大學新生正處于從高中到大學生活過渡的重要階段,因此,了解大學新生法律意識現狀,采取有力措施培養、提高法律意識對于大學新生自身成長及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一、調查分析當代大學新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本次調查對象為貴州大學本科一年級學生,在調查對象上從性別、專業等做了相關比例要求,34.97%來自城市,65.03%來自農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能反映出貴州大學學生的法律意識現狀。調查共發放問卷 200份,收回問卷184份,回收率92%,有效問卷163份,有效率81.5%。

          1.法律認知

          法律知識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依據,是當代大學生應當具備的一項基礎性知識[1]。對法律基本知識的認識,設計的問題多從法條為考查內容,主要是針對與個人密切相關的法律方面知識,通過對調查對象進行基本法律知識的提問,了解大學新生對法律知識了解的基本情況,為大學新生《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提供參考。

          在本次調查中,男生占68.71%,女生占31.29%,調查顯示女生相對于男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認知更加深刻及樂于學習。在學法態度上,57.67%的學生認為人人都應學法,提高法律素養;39.88%的學生選擇法律不應該只是律師、法官等學習的,學生也應學一些法律知識,可遠離犯罪;而2.45%的學生認為法律應該是律師學的,專業人士解決專業問題,我們完全沒必要浪費時間了解;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自覺學法的意識較強,希望多了解法律并能在生活中運用。對于法律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調查顯示的結果不容樂觀,1.84%的學生對法律完全不了解;84.66%的學生對法律不太了解,只知道少部分法律知識;僅13.5%的學生對法律比較了解,知道貼近自己的相關法律,如憲法、人口與計生法、婚姻法、道路交通法等方面的常識;而與自身聯系不太緊密的法律知識相對匱乏,如知識產權法、民法、行政法及仲裁法等,這些學生平時對法律方面新聞有一定的涉獵,表明調查對象對不同種類法律的了解程度與法律和自身聯系緊密程度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2.對實際法律運用的觀點、態度及法律權利意識

          法律觀點是法律意識的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識水平的依據。法律運用指被調查者面對違法行為侵害其合法權利時,被調查者的態度及運用法律的途徑等。法律權利意識主要是對被調查者就自身的權利是否受到侵犯以及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意識的強弱。通過對調查對象對于法律知識與自己生活的關系的看法;對實際生活中法律運用的觀點、態度;對國家法律重大事件的關注及法律權利意識等了解大學新生對法律運用的觀點、態度及維權意識。

          調查顯示,對于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54.82%的學生認為法律與生活緊密相關,時刻可見法律的運用;40.36%的學生認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有用處,但用處體現得并不多;而4.82%的學生對于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無明顯感覺。在親身體驗法律的運用方面,30.13%有過親身體驗;26.92%間接體驗過法律在生活中的運用;而42.95%的學生則未有過親身體驗。對于“權利被侵害時首先想到的解決辦法”,69.5%的學生選擇通過法律渠道維權;12%的學生選擇暴力維權;18.5%的學生傾向采取其他手段維權。在對國家法律重大事件的關注方面,例如是否關注不久前剛結束的2016年我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中關于立法的問題,僅有9.9%的學生全程關注相關立法,并且在相關平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68.2%的學生通過新聞有一點了解;21.9%的學生表示完全沒有關注。這說明學生法律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

          3.法治教育

          法治教育是培養人們法律意識的主要手段,主要是對被調查者接受法治教育的情況和傾向于何種法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利于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采用更具針對性的可行性方法提高大學新生法律意識。

          對于“您如何評價身邊的人對法律知識的了解程度?”,44.31%的學生表示,身邊的人了解程度都不高;40.12%的學生身邊有一些比較了解法律的朋友;僅有13.78%的學生認識法律方面的專業人士。由此可見,加強法治教育是極其重要且緊迫的。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當今中國的教育制度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學校應有所改革。在對法律知識的了解途徑方面,60.56%的學生是通過電視、網絡了解、學習法律的;30.78%的學生通過書籍及教師授課方式進行學習;6.67%的學生通過其他方式了解法律,如家長教育等。在調查問卷中,對“學校開展普法活動,您希望以什么形式進行?”有40.12% 的學生希望以法律知識競賽的形式,44.31% 的學生希望學校多開設相關法律講座。對大學新生而言,加強大學生法律教育,優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相關課程內容;適當開設相關選修課程;使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網絡新媒體等傳播法律知識;舉辦法律講座或法律知識競賽等途徑均有助于學生便捷地獲取法律知識。 通過對大學新生調查結果的綜合分析,筆者發現:第一,絕大多數學生對法律知識學校比較感興趣,法制的重要性越來越引起重視,依法治國的理念在大學新生中已達成共識,希望多了解法律并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第二,學生對不同種類法律的關注度不同,在法律學習過程中,既要適當擴大需了解的法律知識范圍,也要重點深入學習符合自身需求法律知識。第三,學生對法律運用的感知度不強,部分學生法律權利意識較弱,法制觀念淡薄。第四,由于教育與宣傳的局限性,目前大學新生接受法治教育的形式較單一,部分學生的法律意識停留在被動的守法狀態,出現了“學而不用”的情況,應擴寬法治教育途徑,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

          二、影響大學新生法律意識的因素

          1.重人治、輕法治的傳統文化對大學新生法律意識的影響

          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法律向來被看作是封建統治的工具。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力主“人治”。法家雖然提倡“治法”高于“治人”,但其“治法”的具體實施實則是強化了社會對“治人”高于“治法”的認同。這種重人治、輕法治的傳統,到如今仍存在于許多人的觀念中,它積淀到了社會大眾的意識結構中,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表現為較強烈的“以言代法”、“以權代法”現象,因而,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我國司法的公正性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持懷疑態度[4]。

          2.不良社會環境對大學新生法律意識的影響

          目前,高校大學新生年齡段大都在17-20歲,正處在生理、心理未完全成熟時期,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社會不良現象影響。對大學新生法律意識影響較大的社會環境因素包括:一是行政*敗現象及社會上的消極文化,其存在對大學新生法律意識的培養與形成產生了極大沖擊,使部分學生守法自覺性明顯不足;社會上的消極文化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可使其偏離健康成長軌道。二是司法腐敗現象,司法腐敗挫傷了群眾對實施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信心,使得部分學生對我國司法的公正性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產生懷疑。三是某些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社會問題,如分配不公、貧富懸殊加劇、失業增多、就業形勢嚴峻等,易使學生價值觀念出現個人化傾向,行為方式發生改變[3]。

          3.學校教育局限性對大學新生法律意識的影響

          在大學新生法律意識培養過程中,學校的法制教育尤為重要。但目前學校法制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如法制教育作為德育的組成部分,否定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法律素質被排除在素質教育內容之外;將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識教學;現行的教育體制存在缺陷等,以上問題會導致學生對法律的不重視和厭惡感,削弱學生的法律意識。

          三、大學新生法律意識培養的途徑探索

          1.根據大學新生的思想特點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

          除了法律知識的學習之外,通過學習法律知識、領會法的精神、建立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治觀,是提高學生法律素質的關鍵。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首先要根據其思想特點,引導學生尊重和崇尚法律,在大學新生心目中樹立“法律的至高無上性”的思想,并轉化為實際行動。大學新生的法律教育應堅持普及法律知識與注重法治精神與法治觀念并重。

          2.優化法制教育模式,重視大學新生法律素養的培養

          首先,高校應始終將法制教育放在德育中的重要位置上,貫穿于大學階段整個教育與管理之中。其次,我國目前法律修改和頒布較頻繁,高校的法律教育內容也應及時更新,反映和適應國家的發展變化;另外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開始相關選修課程,滿足不同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需求。最后,創新方式講法律課程,充分運用新媒體,積極開展網上法律講堂。用好微信、易信、微博等新媒體,向學生推送“微課堂”,不斷豐富拓展法律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切實增強法律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創設社會與校園良好大環境,提高學生的法律能力

          大學新生法律意識的提高離不開社會和校園法治環境,在社會法治環境方面,我國已確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民主法制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但目前立法、執法及法律監督體系尚不完善,權大于法的現象仍然存在。高?蛇M一步提高黨風、政風;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正能量,為學生法律意識培養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在校園環境方面,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應開展多種形式的法制文化活動;保證學生平等地行使權利;各項工作在法治化軌道上有條不紊進行,進而引導學生自覺守法,嚴格依法辦事,積極參與法律活動,這也是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步驟。

          4.開展法律主題實踐活動

          高校各學院可結合學科特色,創新思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實踐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主動性,鼓勵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關心法律案件,聘請法律專家幫助學生成立法律咨詢中心、法律愛好者協會等法律社團組織;舉辦法律講座;舉行法律知識競賽及“模擬法庭”等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少管所、監獄等活動,提高學生法律素質及運用法律的能力。

        【加強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建議及對策論文(通用6篇)】相關文章:

        大學生求職就業陷阱及對策10-25

        英語寫作中的中式英語分析及對策研究論文08-05

        高中英語寫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09-26

        播音常見的問題及對策09-24

        ADSL寬帶掉線的原因及對策08-20

        數控刀具的失效形式及對策10-04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問題及對策論文08-26

        留學英語:影響聽力的因素及對策08-18

        人員招聘中的違約現象及對策10-14

        高職商務英語實訓教學問題及對策論文09-17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