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論文字體字號規范

        時間:2024-06-07 20:38:15 智聰 論文發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文字體字號規范(附范文22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文字體字號規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文字體字號規范(附范文22篇)


        ▼目錄▼
        【1】論文字體字號規范【4】法學論文范文
        【2】論文格式規范【5】經濟類學術論文范文
        【3】數學學術論文范文【6】醫學學術論文范文


        論文字體字號規范 1

          (一)中文部分

          標題:黑體二號;

          副標題:楷體,四號;

          作者名:楷體,四號;

          作者工作單位、所在省、城市名及郵政編碼:楷體,小四;

          [作者簡介] [內容摘要] [關 鍵 詞]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宋體,小五,加粗;

          上述三項內容:楷體-GB2312,小五;

          正文內容:宋體,小五;

          次級標題:宋體,小四,加粗;

          腳注內容:宋體,六號;

          [參考文獻]: 宋體,五號,加粗;

          參考文獻內容:宋體,小五。

          (二)英文部分

          標題:宋體,小四,加粗;

          副標題:宋體,五號;

          作者名:宋體,五號;

          作者工作單位、所在省、城市名及郵政編碼:宋體,小五;

          “Biography”、“Abstract”、“Key words”:宋體,五號,加粗;

          上述三項的具體內容:宋體,五號。

          (三)其他部分

          “評審專家”、“責任編輯”:宋體,五號,加粗。

          全文行間距為15磅,次級標題段前距、段后距均為0.5行。

          返回目錄>>>

        論文格式規范 1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目錄、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論文各組成的排序為: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附錄和致謝。

          題目

          題名規范

          題名應簡明、具體、確切,能概括論文的特定內容,有助于選定關鍵詞,符合編制題錄、索引和檢索的有關原則。

          命題方式

          簡明扼要,提綱挈領。

          英文題名方法

          ①英文題名以短語為主要形式,尤以名詞短語最常見,即題名基本上由一個或幾個名詞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語構成;短語型題名要確定好中心詞,再進行前后修飾。各個詞的順序很重要,詞序不當,會導致表達不準。

         、谝话悴灰藐愂鼍洌驗轭}名主要起標示作用,而陳述句容易使題名具有判斷式的語義,且不夠精煉和醒目。少數情況(評述性、綜述性和駁斥性)下可以用疑問句做題名,因為疑問句有探討性語氣,易引起讀者興趣。

         、弁黄撐牡挠⑽念}名與中文題名內容上應一致,但不等于說詞語要一一對應。在許多情況下,個別非實質性的詞可以省略或變動。

          ④國外科技期刊一般對題名字數有所限制,有的規定題名不超過2行,每行不超過42個印刷符號和空格;有的要求題名不超過14個詞。這些規定可供我們參考。

          ⑤在論文的英文題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詞均不用。

          作者

          署名規范

          作者署名置于題名下方,團體作者的執筆人,也可標注于篇首頁腳位置。有時,作者姓名亦可標注于正文末尾。

          示例:王軍 ××師范大學物理系,北京 100875; 張紅 ××教育學院物理系,北京 100011

         。ㄗ⑨專汉竺娴臄底质窃搶W院的郵編號碼)

          目錄

          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摘要

          摘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因特網的迅猛發展,網上查詢、檢索和下載專業數據已成為當前科技信息情報檢索的重要手段,對于網上各類全文數據庫或文摘數據庫,論文摘要的索引是讀者檢索文獻的重要工具,為科技情報文獻檢索數據庫的建設和維護提供方便。摘要是對論文綜合的介紹,使人了解論文闡述的主要內容。論文發表后,文摘雜志或各種數據庫對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讓讀者盡快了解論文的主要內容,以補充題名的不足,從而避免他人編寫摘要可能產生的誤解、欠缺甚至錯誤。所以論文摘要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著論文的被檢索率和被引頻次。

          規范

          摘要是對論文的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要求扼要地說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終結論等,重點是結論,是一篇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廣。

          關鍵詞

          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匯。關鍵詞是用作計算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征的詞語,便于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匯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分析,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參見《漢語主題詞表》和《世界漢語主題詞表》)。

          規范

          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詞或詞組,通常以與正文不同的字體字號編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選3~8個,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按詞條的外延(概念范圍)層次從大到小排列。

          關鍵詞一般是名詞性的`詞或詞組,個別情況下也有動詞性的詞或詞組。

          應標注與中文關鍵詞對應的英文關鍵詞。編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關鍵詞前以“關鍵詞:”或“[關鍵詞]”作為標識;英文關鍵詞前以“Key words:”作為標識。

          關鍵詞應盡量從國家標準《漢語主題詞表》中選用;未被詞表收錄的新學科、新技術中的重要術語和地區、人物、文獻等名稱,也可作為關鍵詞標注。關鍵詞應采用能覆蓋論文主要內容的通用技術詞條。

          選擇關鍵詞的方法

          關鍵詞的一般選擇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論文寫作后,從其題名、層次標題和正文(出現頻率較高且比較關鍵的詞)中選出來。

          論文正文

          要點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并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問題-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方法與步驟;

          d.結論。

          為了做到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常常將正文部分分成幾個大的段落。這些段落即所謂邏輯段,一個邏輯段可包含幾個小邏輯段,一個小邏輯段可包含一個或幾個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層次。論文的層次不宜過多,一般不超過五級。

          要求

          以畢業論文為例,現說明論文正文版面格式:

          ①正文部分與“關鍵詞”行間空兩行;

          ②漢語正文文字采用小四號宋體;正文英語正文文字采用Times New Roman12號,標題漢語采用四號黑體,標題英語采用Times New Roman14號,每段首起空兩格,1.25倍行距;

         、鄱温溟g層次要分明,題號使用要規范。理工類專業畢業設計,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序號與層次要求;

          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順,語言流暢,無錯別字,無違反政治上的原則問題與言論,要采用計算機打印文稿,統一采用A4紙張;

         、輬D表要求:所有圖表、線路圖、流程圖、程序框圖、示意圖等不準用徒手圖,必須按國家規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計算機或手工繪圖,圖表中的文字漢語用小五號宋體;英語采用Times New Roman10. 5號;圖表編號要連續,如圖1、圖2等,表1、表2等;圖的編號放在圖的下方,表的編號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兩邊不能有邊;

         、拮謹狄螅阂话悴簧儆1500(按老師要求);

         、邔W年論文引用的觀點、數據等要注明出處,一律采用尾注。

          格式要求

          [1]文稿用word文件(頁面A4),統一用宋體排版。

          頁面設置

          紙型:A4標準紙 方向:縱向

          頁邊距:左3cm 右2.5cm;上,下邊距為默認值:上2.8cm 下2.5cm

          頁眉1.5cm,頁腳1.5cm

          格式

          正文行距:(多倍行距)1.25倍

          字號

          中英文題目:二號黑體加粗居中;英文(位于中文標題下方),二號Time New Roman字體, 加粗居中。

          中英文摘要、關鍵詞、參考文獻的具體內容:五號字

          圖表要求

          圖面整潔,布局合理,線條粗細均勻,弧線連接光滑,尺寸標注規范,符合制圖標準.插圖和表格均需有編號和標題,圖標題為五號字,表標題為小四號.

          致謝

          作為一名研究者,應該尊重為形成學術論文所進行的研究所提供幫助的單位、個人表達,肯定他們在形成學術論文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應該對以下方面致謝:

          橫向課題合同單位,資助或支持研究的企業、組織或個人;

          協助完成研究工作或提供便利條件的組織或個人;

          在研究工作中提出建議或提供幫助的人員;

          給予轉載和引用權的資料、圖片、文獻、研究思想和設想的所有者;

          其他應感謝的組織或個人。

          但致謝不等同于參考文獻和注釋。

          意義

          一項科研成果或技術創新,往往不是獨自一人可以完成的,還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和幫助.因此,在許多論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謝"。主要對論文完成期間得到的幫助表示感謝,這是學術界謙遜和有禮貌的一種表現。

          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研究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于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⑴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扑信e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參考文獻的作用是:

          ⑴ 著錄參考文獻可以反映論文作者的科學態度和論文具有真實、廣泛的科學依據,也反映出該論文的起點和深度。

         、浦泤⒖嘉墨I能方便地把論文作者的成果與前人的成果區別開來。

          ⑶著錄參考文獻能起索引作用。

         、戎泤⒖嘉墨I有利于節省論文篇幅。

         、芍泤⒖嘉墨I有助于科技情報人員進行情報研究和文摘計量學研究。

          要求

          1、在文后的參考文獻表中,各條參考文獻應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用阿拉伯數字連續排序。注意一定要按在文中出現的順序編號。

          2、文后參考文獻表中的中文參考文獻請改為中英文對照。

          3、文后期刊類、會議論文集中的參考文獻表中的英文期刊名稱、會議論文集名請寫全稱。

          4、各類參考文獻請嚴格按照“二、各類參考文獻寫法”中的標點符號寫。

          返回目錄>>>

        數學學術論文范文 1

          摘要:

          小學教育中,數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學科,但是由于這門學科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因此很多小學生在對這門學科的學習中會比較容易出現各種問題。小學數學學困生這一問題也對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并且直接影響到了學校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當前階段對于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已經成為學校和教師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本文針對小學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對此提出轉化策略。

          關鍵詞:

          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隨著近些年來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階段的教育中也明確的提出:在學習過程中要讓小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發展,不出現偏科的現象。目前小學階段的教育中,語文和數學還是最主要的兩門學科,相對于數學課程來說,小學語文因為有較強的故事性,所以更容易被小學生所接受。很多小學生會認為學習數學很枯燥,除了背加減乘除法的口訣就是背一些數學公式,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給小學數學的教學工作增加了諸多困難。實際教學中,學困生的問題或多或少存在于每個班級,然而學困生的形成大多數都不是因為學生智力的問題。如何轉化學困生,是當前我們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1小學數學學困生的成因

         。保睂W生缺乏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小學生難以學好數學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學生在學習數學時的態度,大多數學困生會因為覺得數學學科枯燥乏味,因而在學習數學時會比較隨意,往往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遇到難題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此外,還有的學生因為在其他學科的學習成績也比較落后,從而導致自信心的缺乏,認為自己不夠聰明,學什么都學不好,面對數學更是產生了畏懼心理[1]。這些都是造成學困生不能學好數學的主要因素,同時也讓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大感頭疼。

          1.2教師教學方法有待改進:說到數學教師,很多學生的第一印象都會覺得數學教師大多數都很刻板嚴肅,學生與教師之間存在距離感。很多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少去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也很少有感情投入,關注的重點往往只在對知識的講解上。還有少數教師只喜歡數學成績比較優秀的學生,甚至還有厭惡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從而造成這些學生產生一定程度的厭學心理。再加之本來就比較枯燥乏味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在心理上更加抵觸數學,最終導致學生更加難以學好數學。

         。保硨W生缺乏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學習習慣需要學生通過長期的實踐來逐步建立和養成。對于學生而言,學習習慣的好壞對他們的學習效果有著巨大影響。大多數時候,學生的學習品質都是由他們的學習習慣所決定的。學生如果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出現如: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以及學習意志不強等問題,而在這些問題的影響下,學生更難以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此一來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最終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大多數學困生的不良學習習慣都表現為:課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愿意主動思考問題、無法獨立完成數學作業、沒有良好的讀題和審題習慣以及完成解題后沒有檢查和驗算的習慣。

         。残W數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2.1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是科學和嚴謹,同時數學還是一門具有抽象性的學科,這也是學困生不能學好數學的主要原因。要讓學生學好數學,就需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的展現給學生,使其能夠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情趣得到提高。由于小學生年齡還小,通常都比較好動,容易對身邊的新鮮事物感興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特點[2]。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課后作業,讓他們回家之后利用廢紙張自己動手制作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盒子各一個,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裁剪和粘貼制作紙盒,制作過程中可以參照自己的鉛筆盒和家中的收納盒等。最后要還要在課堂上表揚做得好的學生,以及耐心的指正做得不太好的學生。這樣一來,既幫助學生加深了對長方形和正方形授課內容的理解,也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還達到了激發學生創作熱情,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2.2改進教學方式:教師要積極改進當前的教學方式,教學流程要根據教材的特點進行合理的設計,同時要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組織和開展例如:分組討論、合作探究以及動手操作等多種新式的教學模式。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數學知識更加直觀,從而讓學困生也能夠積極的參與學習活動,讓他們從中體驗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且接受所學的內容,以此幫助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多為學生介紹有關數學的發展史和小故事,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此外,教學時還需要注意因材施教,針對學生不同數學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由于數學學困生邏輯思維能力較差,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從他們的`實際水平出發,深入淺出的進行教學,適當降低對學困生的要求標準,盡可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的數學基礎上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玻撑囵B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有效的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有良好的表現時,要及時的給予表揚,并且盡量的為其創造條件使其能夠重復出現,從而使學生形成習慣。對于那些不良的表現,教師也要及時的給予否定,使其出現的機會減少。教師要同時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分析,以此增強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覺性,進而達到促進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其制定學習目標,并且經常對目標的完成情況進行驗收,發現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時的進行修改。尤其是在目標制定的初始階段,不能給學困生制定過高的學習目標,要讓他們從中能夠體會到完成目標時的成就感。教師要及時給予他們表揚和鼓勵,幫助其養成給自己制定學習目標的好習慣。

         。辰Y語

          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數學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細致有效的開展這項工作,既要幫助他們改變對數學學科的思想認識,同時還要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才能讓他們熱愛數學,學好數學。

          參考文獻

          [1]劉艷芝.探究小學數學教學對學生興趣的培養[J].中華少年.科學家,2017.(01):120-121.

          [2]趙廣江.小學數學教學方法與學習心理分析[J].林區教學,2017.(01):83-84.

          數學學術論文范文 2

          摘要:

          闡述教學實踐與信息化的教育環境的關系,在這樣的前提下,信息化已在教師教學的過程中,以及學生們學習的過程中,有了直觀的體現。教學策略應該轉變,使學生適應信息化環境的學習要求。

          關鍵詞:

          信息化環境,數學教學,函數教學,教學策略

          引言

          在初中階段的學科中,數學是其中的基礎學科之一,而函數教學的內容,在初中數學的教學中,又是極為重要的學習內容。并且,在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學中,函數是每一名學生都一定要熟練掌握,學生對函數有較熟練的掌握,才能夠為學生日后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比較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在當今時代,信息技術已經普及開來,初中數學教師,一定要對函數的教學,予以充分的重視,并將函數教學,與當前信息化的大環境,進行更加充分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初中函數教學的整體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1、信息環境下的初中函數教學中的問題

          (1)信息資源。對于學生的學習與成長而言,一個好的環境,足夠造成直接的影響。而在現階段,絕大多數初中的數學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函數教學的內容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息化的環境,以及可以進行信息化教學的資源,對教師教學的整體效果,以及教學任務的進一步開展,造成了較為直接的影響,F如今,大部分的初中學校,學習數學的地點,基本都是在教室中,學生很少在多媒體教室進行課堂學習[1]。并且,即使是在多媒體教室,可以供教師們使用的教學資源也是少之又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到的函數知識,基本上都是通過教師講授之后才得知的,在課后,也只是單純的通過教材與作業鞏固學生的知識。

         。2)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F階段,大部分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在講解數學函數知識的時候,始終沿用以往的傳統教學法。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除了能夠進行枯燥的講解,就是通過黑板來讓學生理解,類似于此的教育手法,很無法將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來的,不僅如此,還會讓學生對于數學函數的學習,產生嚴重的倦怠,以及抵觸的心理。由于函數知識其自身的內容,相對來說是比較復雜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如果依舊堅持傳統教學法的話,勢必會降低函數知識教學的效果,教師事先準備好的教案,也不能達到教師自己預期的效果[2]。

         。3)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在初中階段的教育教學,屬于我國九年義務教學的階段中,數學教師對于信息技術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的。其中一些學校也由于自身條件的限制,無法為學生們配置一些與之相應的教學設備,這對于教師信息化教學的開展,會產生更大的不良影響。除此之外,即使學生所處的學校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其中大部分的老教師,也會因為自己對信息化教學的掌握較低,在教學的過程中,依舊更愿意采用傳統教學的方式,影響信息化教學的開展。

          2、信息化環境下的函數教學設計

         。1)設置教學情境。如今,隨著我國各個領域的高速發展,信息技術也在各行各業中逐漸崛起,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所以,面對這種現狀,教師一定要對自己原有的傳統教學方式進行適當的轉變,采用一些與現階段學生們學習需求較為相符,還可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與策略。以學生們的興趣愛好為根本依據,設置教育教學的情境,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它能夠對學生進行更好的幫助,使其可以對函數知識進行靈活的應用,提高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對二次函數圖像相關的知識進行講解時,可以在課前先將學生們分成幾個學習小組,然后,再給每組一個二次函數的解析式,在這之后,讓學生通過對計算機幾何畫板的利用,畫出與之相應的函數圖像。并讓學生們對自己所畫圖像的性質,進行一定的觀察與總結,在這之后,相鄰的小組在進行交換討論,通過這種教育教學的方式,不僅可以對學生們自己動手的能力進行鍛煉,還可以幫助學生們,使其能夠更快速、更準確,對函數知識進行理解,在提升函數學習的興趣的同時,也可以為教師們減輕大量畫圖的負擔。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己進行選擇,選擇應該怎樣沿X軸與Y軸移動函數,促使學生對于二次函數基本的性質有一個更好地了解。在如今信息化的大環境之下,初中數學教師必須對自己的角色進行轉變,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們自主進行學習與思考,初中數學教師,在更多的時間里,是作為一名引導者,或是合作者的角色,為學生們講解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知識,這樣一來,學生們不僅可以對函數知識進行更好地掌握,還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們對于信息技術的濃厚興趣,與此同時,還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2)合理應用多媒體課件。在以往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們更多使用的都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以至于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師,在教授函數知識的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將內容傳授給學生,只能依靠嘴說的授課形式,極易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知所云[3]。此外,函數知識教學的內容,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抽象性,而傳統的教育教學的方式,只會在不知不覺中消磨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信息化大環境的影響之下,對現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較為有效的利用,以上的大部分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例如,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二次函數相關內容的講解的時候,可以將一些需要進行教學內容,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制作成課件,并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幻燈片等形式,進行教學。在此過程中,首先就要是在幻燈片上,向學生們展示二次函數的定義,并為學生們進行講解。接著對多媒體課件進行再次利用,進行二次函數圖像特征的進一步演示。由于二次函數圖像的表現為“升起”,在這個時候,通過對多媒體設備的合理運用,就可以讓學生們看到,并感受到更加直觀的現象。其次,在教師事先準備的多媒體課件上,向學生們展示二次函數的性質。在這其中,數字、字母以及其他的特殊內容,都可以通過不同顏色的字體,來進行展示。這樣能夠有效突出教育教學的重點,以及教學的難點,這樣的教學方式是過去的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提供給學生[4-7]。

          (3)實現信息化函數教學與傳統函數教學的互補。在初中數學函數教學中,必須加以強調的是,信息化的教學方式,是將來數學學科教學的整體發展方向,但是,這也并不意味著,教師們應該完全拋棄掉傳統的教學模式,因為,無論是哪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的優勢與弊端,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梢圆捎脤⑿畔⒒暮瘮到虒W,與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但在實際上,這無疑是增加了對教師教育教學的硬性要求,因為,教師們不僅要對信息化下的輔助教學工具進行了解,還要一直保持一種引導者的角色,為學生們制定出更加合適的學習方法,以此來最大限度減少學生在學習時的盲目性,給予學生更加充足的進行自我思考,以及自我探索的時間與空間,積極的鼓勵學生,并對學生們提出的一些疑問,在第一時間進行詳細的解答,從而幫助學生們,使他們可以對函數的知識進行更好地了解。

          3、結語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逐漸普及,并且,已經在教育領域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雖然,在前進的道路當中,依舊有非常多的制約因素,但是,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合理的融入信息技術,已經是一件大勢所趨的事情了。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數學函數的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以當前的信息環境為基本的平臺,將教育教學的內容和信息技術,進行有機結合,以此來讓數學函數教學的整體效果,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商兆杰.信息化環境下初中數學教學的策略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3(32):166.

          [2]賈靖林.信息化環境下初中數學函數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05):85-86.

          [3]姬映斗.信息化環境下初中數學函數教學的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53.

          [4]金英.信息化環境下數學函數教學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06):38.

          [5]郭信.淺談信息化環境下初中數學教學的策略[J].華夏教師,2015(02):43.

          [6]張麗華.信息化環境下初中數學教學的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04):40.

          [7]鐘飛躍.信息化環境下的數學函數教學[J].語數外學習(高中數學教學),2014(01):37.

          數學學術論文范文 3

          摘要:

          小學數學由于教學對象的思維水平仍處于直觀形象水平向抽象邏輯水平過渡的狀態,記憶力更偏向于機械記憶,對知識的理解仍有一定難度,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特別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多將有趣的教學形式加于課堂中,更有利于教學對象的理解和教學課程的進行。本文將針對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展開多種教學形式的好處進行論述。

          關鍵詞:

          小學教學;多樣化;新穎化

          一、小學生的思維特點

          在我國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采用傳統方式來教學,即按照書本內容循規蹈矩的講解,從定義到例題再到課后習題,遵循著不變的流程,并沒有什么新意。依據教學要求和教學過程來講,小學數學的課程學習主要的側重點還是在于記憶以及知識的應用,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實質上是一種數學思維的活動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通過分析、比較、概括、抽象等思維方法以及推理、判斷等形式實現對抽象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思維水平還處于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的小學生,思維發展有限,在學習過程中思維不流暢或者中斷現象很容易發生,自覺性和目的性比較弱,很容易倦怠,再加上小學生活潑又好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更加難以集中注意力,數學學科本有的強抽象性和強邏輯性,讓學生學習起來常常很容易感覺到枯燥和乏味,這就很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接受起來更是難上加難。如在數學概念有些抽象的情況下或遇到難以記憶的數學公式時,大多數學生理解、記憶起來都有一定的難度,需要在一段時間之后才能接受,若此時教師還是按照傳統、枯燥的教學形式來教學,學生就很難集中精力也更加難以接受新知識,因此以往只是簡單、反復的講解,讓學生采取重復背誦記憶的方式,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壓根無法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會讓他們覺得學習乏味枯燥,最終失去學習興趣。這樣一來,教學效果就會很差,這樣既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也不利于教師后期教學工作的開展。

          尤其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力更加難以集中,他們無法長時間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于課堂學習上,唯有提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才能使教學有效率。要想解決如何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這個問題就要對癥下藥,要從學生感興趣的方向入手,在課堂教學中直觀形象且色彩比較鮮明的具體事物和教材比較容易提高他們的高度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將這些學生感興趣的`元素加進教學中,就可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可把故事、游戲、動畫、圖片、聲音、游戲、視頻等作為教學工具引入到數學教學中去,借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二、新穎的教學形式

          無論是在標準的要求下,還是為了更加有效率的開展教學工作,尋找有效的、多樣的、新穎的,能激發小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形式是師生們的共同期望。

          首先是利用數字故事進行教學。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將授課內容,如定理、公式、數學名詞、數學小故事、數學家簡介,設計成有趣的故事情節,用圖形圖像表示出來,再基于此進行教學。小學生課堂注意力集中時間一般為20至25分鐘,容易分心,但是對于自己有興趣的學習內容,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容易集中,學習積極性就會高,這樣學生的思維活躍,教學效果就會相應的更好,學生的記憶時間也會更長,也可通過對故事的回想來回想復習教學知識。有趣的教學方式創設出的教學情境,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較為集中于課堂上,激勵起了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參與度,且小學生對直觀性內容比對于語言性、邏輯性的內容接受起來更容易。這樣的課堂更加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白、簡單易懂,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利于學生接受新知識、復習舊知識,促進了知識遷移。數學故事是一種新穎的教學形式,具有趣味,彌補了數學抽象、枯燥的不宜教學處。

          其次是利用教育游戲進行教學。教育游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一下適當的、有教學針對性的游戲。教育游戲,一般都是具有互動性、挑戰性、趣味新、奇幻性的特點適應于小學生活潑好動的特征,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雖然學生的出發點是想要玩游戲,但是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又通過游戲中的知識設定巧妙的學習到了知識,在自己親身經歷的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必定更加記憶深刻,且游戲特有的競爭性又起到了良性循環的作用,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競爭,促進了每一個參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競爭意識的養成。一些游戲還可以分組進行,學生自愿組成一個小組,和其他小組進行比賽,小組中成員共同探討問題,就是一個自學的過程,鍛煉了學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小組與小組的比賽過程中,小組成員共同合作,克服游戲中困難,最終完成挑戰。教育游戲中包含的合作與競爭的多維學習關系,這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整節課中都處于較高的狀態。

          最后,游戲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梢允莿邮中蔚,也可以是基于網絡的。如今處于計算機信息化時代,即使是小學生對于電腦的熟悉程度也不亞于任何一個成人,而且由于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一般的游戲都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但電腦游戲對于他們來說,仍然非常具有吸引力,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合理的運用好電腦這個工具。而且電腦游戲的選擇范圍也非常的廣,減小了教學過程中尋找教學游戲自愿的困難。

          三、教學形式多樣化與新穎化的必要性

          就現在我國的教學現狀來看,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還是以課堂為主要部分,將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活潑、有趣、有吸引力是每位教師的教學目標,借助數字故事的直觀性匯合數學游戲的娛樂性就可以很好的改觀枯燥乏味的教學環境。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形式,將多種多樣新穎的教學形式所結合于課堂上,能夠積極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這樣就可以讓學生真正的快樂學習,也可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婉如,數字故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庭用硏究[D],寧夏大學.

          [2]王婷,基于教育游戲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硏究—Z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為例[D],寧夏大學.

          [3]劉凈,游戲化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D],河北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張茁(1970-),女,漢族,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吉強鎮中心校袁河小學數學教師。

          數學學術論文范文 4

          摘要:數學的公眾形象從發展現代教育與科學的角度看是堪憂的。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數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對于現代化社會而言,數學素質應該是公民所必須具備的一種基礎素質。本文通過在各個層面上論述數學在人類文化中的應用,對它的本質和應用作了精要的分析,試圖使人們樹立起正確的數學價值觀。

          關鍵詞:數學教育;數學素質;數學文化

          今天,數學科學的迅猛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牢固地確立了它作為整個科學技術的基礎的地位,數學正突破傳統的應用范圍向幾乎所有的人類知識領域滲透,并越來越直接或間接地為人類物質生產與日常生活做出貢獻。數學是研究數與形的科學,它來源于生產,服務于生活。在古代埃及、尼羅河定期泛濫,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發展了幾何學;在古代中國,發達的農業生產及天文觀測的需要,也促進了數學的發展。數學并不是一棵傲然孤立的大樹,數學與社會文化始終是密切相關的,它是在人類的物質需求和精神生活影響下生長起來的,同時它也以自己獨特的魅力對人類文化的不同領域產生深遠影響。數學作為一種文化,已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下面讓我從更多的實例、更多的方面來談談數學文化價值。

          一、數學為人類提供精密思維的模式

          數學是基礎學科,是關于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即關于數與形的學問,而數與形可以說無所不在,這就是為什么數學正空前廣泛地向幾乎一切人類知識和活動領域滲透。除了數學知識的直接廣泛的應用,數學對于人類社會還有一個重要的文化功能,就是培養發展人的思維能力特別是精密思維能力。

          一個人不管將來從事何種職業,思維能力都可說是無形的財富,而這種能力的培養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在長期的磨練之中。數學,正像人們常說的那樣,是訓練思維的體操。那么什么是數學思維或精密思維呢?數學思維包括很多方面。數學思維最基本的兩大方面是“證”和“算”。“證”就是邏輯推理與演繹證明;“算”就是算法構造與計算,兩者對人類精密思維的發展都不可缺。對“算”大家可能比較容易感受。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問題常常會說需要“算一算”,數學家則更是追求解決問題的一般模式或者說一般算法。從簡單的三角形面積算法到描述各種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復雜方程解算,定量化的方法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而對“證”從幾條不言自明的公理出發,通過邏輯的鏈條,推導出成百上千條定理。這種演繹論證的思維模式是古希臘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首先開創樹立的。《幾何原本》依據柏拉圖哲學、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和歐幾里得的精心構思,所表現出的已不僅是一種認識數學命題的真理特征,更為重要的是它借助數學表現了一種認識世界、表述世界的獨特文化意義,并由此給人們提供一種思維的邏輯方式:從幾個簡單的原理出發,可以邏輯演繹出整個理論體系,進而表現這個理論所揭示的真理。一種數學方法能最終演化成為一種認識世界的邏輯思維方式,這不能不說是數學所能達到的最高的文化意義。其影響所及遠遠超出了數學乃至科學的領域,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數學是其它科學的工具和語言

          德國大數學家,號稱“數學王子”的高斯有句名言“數學是科學的皇后,數學也是科學的女仆”。前一句突出數學是精密思維的典范,后一句則強調數學為其它科學服務,是其它科學的工具。非常形象和恰當地反映了數學的價值和作用。在傳統分類中語言學屬人文科學。但由于它的研究對象的特殊性,近年來它越來越向自然科學靠攏。因為它是一個內部規則嚴整的系統,所以應用數學便是自然的了。用數學方法研究語言現象,給語言以定量化與形式化的描述稱為數理語言學。它既研究自然語言,也研究人工語言。例如計算機語言。數理語言學包含三個主要分支:統計語言學;代數語言學;算法語言學。統計語言學用統計方法處理語言資料,衡量各種語言的相關程度,比較作者的文體風格,確定不同時期的語言發展特征。代數語言學是借助數學和邏輯方法提出精確的數學模型,并把語言改造為現代科學的演繹系統,以便適用于計算機處理。算法語言學是借助圖論的方法研究語言的各種層次,挖掘語言的潛在本質解決語言學中的難題。

          三、數學是推動生產發展,影響人類物質生活方式的杠桿

          數學從它萌芽之日起,就表現出與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緊密聯系。

         。ㄒ唬⿺祵W與金融

          華爾街的兩次數學革命是指1952年馬科維茨的證券組合選擇理論和1973年布萊克――肖爾斯的期權定價理論。

          馬科維茨所解決的是如何給出最優的證券組合問題。即:對于每種證券,他用根據歷史數據所計算的證券的隔天價格差的平均值來衡量證券的風險。而一組證券的收益率和風險也同樣可根據歷史數據來估計。把證券間的搭配比例(可正可負,表示有的`是買入,有的是賣出)作為變量,就可提出一個在怎樣的搭配比例下,對于固定的收益率使其風險最小的問題。馬科維茨由此提出一個所謂有效證券組合前沿的概念。盡管馬科維茨的研究在今天已被認為是金融經濟學理論前驅工作,而獲得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在當年他剛提出他的理論時,計算機才問世不久,從而使他的理論成為紙上談兵,根本無法實際計算。今天的計算技術自然早已使馬科維茨的思想得到完全的實現。

          布萊克和肖爾斯討論的則是如何為期權定價,期權是一種衍生證券,期權既然也是一種可交易的證券,它就也有自己的價格。于是就要問它的價格是如何確定的。布萊克和肖爾斯在假設股票價格的相對變動為不可預測的所謂布朗運動的條件下,竟然導出了一個與實際非常吻和的期權定價公式。金融經濟學界經過幾年的討論,終于承認這是一項極為重要的研究,在數學中由于他們在公式推導中用到了隨機分析、偏微分方程等現代數學工具,這促使許多數學家投身到衍生證券的研究中來,并且逐漸形成一個新學科――金融數學。

          在金融經濟學中,他們實際上提出了一種比馬科維茨更進一步的思想。馬科維茨只是認為不同的證券經過適當的組合可以減少風險,而布萊克和肖爾斯則認為,如果隨時間不斷改變這種組合,那么在一定條件下,幾種證券的組合可以用來模擬另一種證券。就像股票與期權的適當組合能相當于債券一樣,股票與債券的適當組合自然也可模擬期權。這種根據各種不同需要,把風險打散、重組,并形成各種金融產品的技術就是所謂金融工程。在今天的金融市場中,它已經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ǘ⿺祵W與生命科學

          DNA是分子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對象,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它具有一種特別的立體結構――雙螺旋結構,雙螺旋結構在細胞核中呈扭曲、絞擰、打結和圈套等形狀,這正好是數學中紐結理論研究的對象。

          x射線計算機層析攝影儀――即cT掃描儀,它的問世是二十世紀醫學中的奇跡,其原理是基于不同的x射線衰減系數。如果能夠確定人體的衰減系數的分布,就能重建其斷層或三維圖像。但通過x射線透視時,只能測量到人體的直線上的x射線衰減系數的平均值。當直線變化時,此平均值也隨之變化,能否通過此平均值以求出整個衰減系數的分布?人們利用數學中的拉東變換解決了此問題,拉東變換已成為cT理論的核心。首創CT理論的AMConnark(美)及第一臺CT制作者cNHounsfidd(英)因而獲得了1979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由此可見。在此項技術中數學起了關鍵作用。

          如今,一場由數學和計算科學驅動的革命正在生物學的領域發生。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正在重新定義以下領域:數學生態學、流行病學、遺傳學、免疫學、神經生物學和生理學等等,尤為重要的是數學與生物學的交叉研究項目上。

          古希臘著名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曾給后人留下這樣一個觀點:“萬物皆數也”。如果它的觀點是正確的作為大自然的杰作――生命,一定也是按照數學方式設計而成的。因此,數學不僅能夠提升生命科學研究,使生命科學成為抽象的和定量的科學,而且是揭示生命奧秘的必由之路。

         。ㄈ⿺祵W與軍事

          一直到二十世紀,科學發展促使武器進步。數學才真的與戰事有緊密的關系,例如數學的研究工作可能與空氣動力學、流體動力學、彈道學、雷達與聲納、原子彈、密碼與情報、空照地圖、氣象學、計算器等等有關,而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武器或戰術。

          案例1:巴頓的戰艦與浪高

          軍事邊緣參數是軍事信息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以概率論、統計學和模擬試驗為基礎,通過對地形、氣候、波浪、水文等自然情況和作戰雙方兵力兵器的測試計算,在一般人都認為無法克服、甚至容易處于劣勢的險惡環境中,發現實際上可以通過計算運籌,利用各種自然條件的基本戰術參數的最高極限或最低極限,如通過計算山地的坡度、河水的深度、雨雪風暴等來駕馭戰爭險象,提供戰爭勝利的一種科學依據。

          1942年10月,巴頓將軍率領4萬多美軍,乘100艘戰艦,直奔距美國4000公里的摩洛哥,計劃在11月8日凌晨登陸。11月4日,海面上突然刮起西北大風,驚濤駭浪使艦艇傾斜達42~。直到11月6日天氣仍無好轉。華盛頓總部擔心艦隊會因大風而全軍覆沒,電令巴頓的艦隊改在地中海沿海的任何其他港口登陸。巴頓回電:不管天氣如何,我將按原計劃行動。11月7日午夜,海面突然風平浪靜,巴頓軍團按計劃登陸成功。事后人們說這是僥幸取勝。這位“血膽將軍”拿將士的生命作賭注。

          其實,巴頓將軍在出發前就和氣象學家詳細研究了摩洛哥海域風浪變化的規律和相關參數,知道11月4日至7日該海域雖然有大風,但根據該海域往常最大浪高波長和艦艇的比例關系,恰恰達不到翻船的程度,不會對整個艦隊造成危險。相反,11月8日卻是一個有利于登陸的好天氣。巴頓正是利用科學預測和可靠邊緣參數,抓住“可怕的機會”,突然出現在敵人面前。

          案例2:海灣戰爭――數學戰

          1990年伊拉克點燃了科威特的數百口油井,濃煙遮天蔽日,美國及其盟軍在“沙漠風暴”以前,曾嚴肅地考慮點燃所有油井的后果。據美國《超級計算評論》雜志披露,五角大樓要求太平洋――塞拉研究公司研究此問題。該公司利用Navier―Stokes方程和有熱損失能量方程作為計算模型,在進行一系列模擬計算后得出結論:大火的煙霧可能招致一場重大的污染事件,它將波及到波斯灣、伊朗南部、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但不會失去控制,不會造成全球性的氣候變化,不會對地球的生態和經濟系統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這樣才促成美國下定決心。同時在這次戰爭中,美國將大批人員和物質調運到位,只用了短短一個月時間。這是由于他們運用了運籌學和優化技術。所以人們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化學戰(火藥),第二次是物理戰(原子彈),海灣戰爭是數學戰。

          案例3:不可思議的美伊戰爭

          美伊戰爭給人沒帶來太多的震撼!從2003年3月20日正式爆發,到4月11日美軍攻占巴格達。進攻者以區區十萬余人的軍隊,在二十幾天的時間里,幾乎沒經過像樣的戰斗就完全征服了一個世界中等軍事強國。不少人覺得美伊戰爭不像一場戰爭,而更像一場游戲。

          而事實上并不奇怪,美軍打的是一場由數學支撐的信息化的戰爭。湯姆遜說:信息不僅僅是一件武器,它還是一種能夠改變戰爭文化和定勢的新技術。它能改變一切。它所帶來的變化比我們看到的任何一種變化都來得強烈,比坦克、潛艇甚至原子彈都要厲害。在今天的戰場上,誰擁有絕對的信息掌控權,誰就能獲得勝利,美軍在美伊戰爭中通過數據鏈把天空地海、本土統帥部、前方司令部和戰場上每一個士兵連為一體,反應靈敏,隨心所欲。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代價、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戰果,贏得勝利。所以說未來的戰爭實際上是高科技戰爭――數學戰。

          數學與人類文明的聯系與應用是多方面、多層次的。計算機誕生后,數學與其它文化的聯系更加深入和廣泛,毫不夸張地說,信息時代就是數學時代。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數學,學好數學,更會應用數學。才能使我們跟上這個時代,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方延明,數學文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美]莫里茲,數學的本性[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3]歐陽絳,數學與方法溯源[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4]鄒庭榮,數學文化欣賞[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5]張楚廷,數學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數學學術論文范文 5

          摘要:

          數學是一門內容豐富且邏輯性較強的學科,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情況,結合教學實踐,本文對影響高中數學學習的因素及對策進行淺析。

          關鍵詞:

          高中數學學習 因素 對策。

          數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已成為衡量個人能力的重要學科,大多數同學在數學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許多初中成績突出的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在數學學習上存在很多困難,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1、影響高中數學學習的因素影響數學學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淺談如下:

          1.1 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高中與初中數學知識相比,在深度、廣度,能力等各方面的要求都不一樣。高中學習對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要求更高。如二次函數在閉區間上的最值問題,函數值域的求法,排列組合應用題及實際應用問題等。數學學習的這些特點導致學生成績的分化,如不采取補救措施,分化將進一步加劇。

          1.2 學生自主性學習沒有落實

          新課改要求學生自主性學習,但是教師擔心學生的自覺性不夠強或學習效率不高,還是會使用傳統的方法教學。

          導致許多同學在學習上無法獨立自主,習慣性跟隨老師的節奏,放棄學習主動權。表現在沒有課前計劃,坐等上課,沒有課前預習,不熟悉上課內容,課堂上慌忙記筆記,而沒有理解課堂內容。

          學生的心理負擔過重,產生畏難情緒,缺乏數學學習的主動性。高中階段,考試頻繁,課業繁重,基本上沒有體育運動或娛樂活動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及時的放松和調整。在較難的章節學習中遇到困難,如果得不到老師、家人及朋友的正確疏導,學生往往會產生厭學情緒。

          1.3 不重視基礎

          一些同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忽視認真演算書寫的重要性。但對難題很感興趣,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經常演算出錯。學習數學同掌握其他技能一樣,應該由易到難,從最簡單、最基礎的知識一步一步學起,循序漸進地增加知識總量,提高知識難度。只有把基礎打好,才能有更廣闊的拓展知識的空間。了解清楚基本的概念,是學好數學的第一步,因為它是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的前提。數學是一門知識的連貫性和邏輯性都很強的學科。只有正確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法則、公式、定理,掌握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學好數學。

          1.4 學習方法沒有與時俱進

          學習方法已經形成定式,即使了解自主性學習的重要性,但在學習過程中,很難開展。學生很少關注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知識的來源,理解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難點,總結思想和方法。課后學生不會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的概念一知半解,只能機械模仿,死記硬背。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對于學習方法,有的同學奉行“拿來主義”,對于別的同學的方法照搬照抄,沒有真正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2、提高高中數學成績的策略

          2.1 進行分層教學根據學生考試的成績、數學素養、學習態度和整體能力,在參考學生意愿的前提下進行不同層次的劃分。每個高中階段學生的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都有所不同,教師必須熟悉教材并靈活應用,按照學生需求進行備課。

          首先,根據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問題的設計要分層次進行。保證每個學生都能聽懂、學會并掌握知識。其次,作業的布置也要體現分層。按照中等層次學生的水平布置作業,這樣低層次的學生經過努力也能夠完成這些作業。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完成其它層次的作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分層遞進式教學不僅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數學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有利于學生整體數學水平的提升。

          2.2 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能。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后,還應適時地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

          新課標要求,高中數學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的教學模式。教師要通過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分析問題、思考問題,有利于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小組為單位,采取小組交流討論的方式針對探究性問題進行學習。有利于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有利于學生思維的激發,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是一種高效的學習途徑。教師應該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和質疑能力。學生思考和發現問題的過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加強學生的思維鍛煉。運用數學知識進行反復推敲、演算、論證的過程,必然能夠實現有效教學。

          2.3 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好的學習習慣包括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預習、上課認真聽講、課后及時復習、獨立完成作業、深入探究問題、系統總結等方面。制定學習計劃時要注意可行性,既有長期打算,又有短期安排。要培養學生堅強的毅力和刻苦學習的精神。學生應及時與教師或同學探討不理解的問題,取長補短。課堂學習提高效率,課后及時復習、獨立完成作業并將所學的知識系統化。此外,要養成糾錯的習慣,提高自我評判的能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提高知識水平,而且養成了積極進取,不屈不撓的心理品質。

          引導學生反思,提高學習效率。高中數學的知識點之間聯系較為緊密,要引導學生不斷復習學過的內容,提煉反思的結果,使數學的學習更加科學且高效。這樣,數學知識在學生的頭腦里才更加有條理,應用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另外,在總結反思的過程中,還要反復運用學到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加強對數學的感悟。歸納、總結、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提升靈活運用的能力,讓教學實現舉一反三的效果。

          2.4 運用多種方法輔助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學習成績的提高離不開興趣的培養,要提高學習興趣,首先要對數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從心理上重視。數學是工具學科,是學好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基礎。其次,要采用多樣的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比如,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抽象性、應用性和靈活性較強的高中數學知識更加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有效地教學。多媒體應用到課堂,不僅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而且可以將枯燥、靜止的數學內容生動化、趣味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學生接收信息,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學的效率。多媒體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活躍、輕松的學習氛圍。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推導定理或概念的過程,解題過程等,不僅能夠避免教師板書的時間過長,為學生贏得更多的學習時間,而且還能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同時,老師要與學生進行思維、語言、興趣、思想以及情感的交流,找到適合學生特點、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才有可能讓學生對上課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輕松學習。還可以采用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陳景潤、華羅庚等數學家的事跡,讓榜樣的力量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

          3、總結

          綜上所述,影響高中學生數學學習的因素很多,解決方法也多種多樣。本文從高中學生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自主性學習沒有落實、不重視基礎、學習方法沒有與時俱進四方面分析了影響數學學習的因素;提出了進行分層教學、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運用多種方法輔助教學四種提高高中學生數學成績的策略。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不斷求知,希望根據高中階段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 潘榮.淺談多媒體輔助化學教學[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6(9).

          [2] 郭宗雨.在高中數學課堂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的實踐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12(5).

          [3] 鄒璽.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1(20).

          [4] 楊 海寧.高中數學常用數學思想方法的應用[J].考試周刊 ,2011(71).

          [5] 傅祝秀.探究性教學需要教師創設情境[J].教育,2010(33).

          [6] 馬啟銀.改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教學嘗試-自主探究兩圓方程差的幾何意義[J].中學數學雜志,2010(1).

          [7] 王光明,刁穎.高效數學學習的心理特征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09(5).

          [8] 汪國華.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師能力的重新詮釋[J].數學通報,2004(7).

          [9] 朱超華.新課程視角下教師課程能力的缺失與重建[J].課程·教材·教法,2004(6).

          [10] 張奠宙,宋乃慶.數學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數學學術論文范文 6

          摘要:

          新課程理念下,生活化教學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數學教學內容與數學能力的培養都是為了使學生在實際社會生活中能獨立解決問題。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與教學內容相聯系,通過生活化教學方法的不斷探討與創新,使小學數學教學更貼近于生活實質,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主體意識,最終實現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師;教學

          數學學習對小學生的作用不僅僅表現在學習成績上,通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認真解讀可以得出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系。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提高學生成績,還應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使數學更貼近于小學生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感受生活。筆者結合長期小學數學教學經驗以及小學生數學教學實際,對當前數學生活化教學進行了探討。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提出

          1、針對小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提出生活化教學。小學生每天都會進行數學學習,每天都在運用數學,但卻對數學學習無法提起興趣,在實際生活中無法科學運用所學數學知識,這是當前我國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教師一味地進行數學課堂教學,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講解,數學知識被局限于課堂之中,知識與生活不能有效融合,最終難以學習致用。久而久之,學生對數學知識學習缺乏興趣,探討的熱情下降,學生創新能力未被挖掘出來,對學生實踐能力及綜合素質的培養都產生局限性。

          2、針對當前小學生數學教材狀況提出生活化教學。當前,教育學界已深刻意識到小學數學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清楚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的編寫應緊扣生活實際。但是在當前小學數學教材內容上,還是以陳舊的教學題材為主,內容缺乏與生活的相關性,與時代的發展速度以及小學生的學習需求不符,小學數學課本需要得到充實與改造,以符合時代的需求。

          3、針對當前小學生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提出生活化教學。傳統教學方法在當前小學生數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占據主體地位。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教師成為教學主體,對知識的講解注重邏輯推理,對知識背景、知識的延伸沒有足夠重視。一塊黑板、一支粉筆進行板書,根據教材進行講課的教學方式為常見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方法極少得到運用,學生知識的獲取多來源于教師的授課以及課本中的知識點。沉重的課業壓力下,學生面臨著課堂教學枯燥無味,課后要做大量習題與測試的現狀,很難對數學課程產生興趣。

          4、針對當前在小學生國際數學比賽中的現狀提出生活化教學。我國的中小學生在各大國際數學比賽中一直占據優勢地位,受到教育界的一致好評,也得到了世界的廣泛關注。但是擺在這些成績面前的一大窘況是,我國中小學生在知識的實際運用、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上,相對于日本、美國等國家來說明顯偏低,我們的學生對知識缺少實際運用的意識與能力。在這種現狀下,要求小學數學教師重點關注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以學生實際運用能力為導向,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易于理解的生活現象進行數學生活化教學,從生活中提煉出與數學有關的問題,從數學中學到實際生活能力。

          二、探討如何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1、創造良好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針對小學生這一群體的年齡特征與個性特點,培養出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才能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自主進行學習。小學生年齡偏小,思想意識上還處于萌芽階段,數學初始學習階段對課程的興趣培養對后續學習階段的學習效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針對小學生愛聽故事、愛玩游戲的年齡特征,可以通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在生動的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吸引小學生的關注,帶動學習的.熱情。例如: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抽取20名學生,排成兩列,提問同學們平均一列為多少人?然后組織同學排成四列,提問每列平均又是多少人?還可以通過分水果、分玩具等方法進行平均數的學習。通過這些簡單的活動設定,以及學生的討論與思考,教學效率會因此而得到提高,學生也會對數學教學充滿興趣。同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小學生興趣培養的重要性,在課程設置上注意對學生興趣的激發,使學生在興趣驅使下熱愛數學課程,最終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2、創設生活化情境,使數學教學更貼近生活。學生所學知識與自身熟悉的生活環境相似程度越高,學生對知識就更容易接納與掌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創設出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教學情境,以促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易于接收數學知識,并使學習積極性得到保持。例如:在認識“幾分之幾”這一教學重點時,要使小學生掌握幾分之幾這一抽象的數學知識,可通過生活情境的引入:“小明去小花家玩,小花的媽媽拿出蛋糕招待小明。媽媽將蛋糕分成四塊,小花吃了一塊,小明吃了二塊,媽媽吃了一塊,那用分數如何表示呢?”學生在這一熟悉的情境下,進行積極地思考,得出小花吃了四分之一、小明吃了四分之二的答案。接著教師可以對本堂課的內容進行重點講解,這一情境的創設使小學生產生親切熟悉的感覺,感受到分數的學習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對分數的含義有更完整的認識。樂于解開疑惑,主動思考,也將原本沉悶的課堂教學,抽象的數學變得生動,通過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設置,提高教學效率。

          3、教學語言與例題生活化。小學數學教學中,枯燥的數學計算與名詞可能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盡量根據小學生的特征,以生活化的教學語言進行課堂教學。以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表達對數學名詞進行描述,使小學生與數學課程之間的距離逐漸拉近,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相關性。例如:在進行大于號與小于號教學時,可將大于號和小于號編成一段順口溜:“大于號,小于號,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學生可以通過對順口溜的理解,簡單地區分出大于號與小于號的含義。又比如將數字的大小比較說成“為數字排隊”等,學生在這種生活化的教學語言下能夠對數字大小排序進行更直觀地理解。其次,還可在數學的加減法教學時,通過設置一些生活化的例題,教會學生數學運算。例如:“老師給小朋友們分糖果,已經給15位同學分發了糖果,還有8位同學沒有領到糖果,那么請問這個班級一共有多少位小朋友?”“媽媽給哥哥和弟弟分別買了10支鉛筆,每只鉛筆0.5元,那么媽媽買鉛筆總共花了多少錢?”這種生活化的訓練例題在鍛煉學生運算能力的同時,也通過將例題生活化,把枯燥乏味的數學運算變得生動,學生在熟悉的語言與生活行為中對數學更易于接受與理解,最終實現學習致用。

          4、培養學生數學生活化意識。將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學會用數學的觀點處理生活中的問題,認識身邊的事物,以及提高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數學教學中,一些知識是抽象的,晦澀的,難以理解的,數學教師要做的是將學生難以理解與掌握的抽象知識,變得生動與鮮活,成為學生能領悟、能體會的知識。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課堂,在生活中可以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在生活中無時不刻地存在著數學現象,教師要指引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行思考。例如在新學期數學課堂一開始,給學生布置以下課題: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在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接觸到的數學知識,以數學的視角觀察生活中的細小事情。有同學記錄:“今天我和媽媽去菜市場買魚,賣魚的婆婆說要27元,媽媽和她講價后只付了25元,便宜了2元,27-25=2。”又如:“今天哥哥的學校和其他學校進行籃球比賽,我默默地幫哥哥計算得分,進球時看到計分板上的變化,計算剛才的進球應該得2分還是3分!蓖ㄟ^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瑣事中,并自行記錄,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合理安排時間,思考解決問題。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將數學運用到生活中,培養學生數學生活化意識,將使數學教學事半功倍。

          5、課后練習、課外活動生活化。數學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生活化的課后練習布置以及課外活動可以對課堂教學起到鞏固效果。課后練習與課外活動應以趣味性的教學活動為主,帶領學生以數學的觀點對生活的環境進行獨立了解,發揮個人的想象力,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例如在對“平面圖形”這一章節進行教學時,可布置學生在課后尋找出生活中常見的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物品,每種形狀各帶一至兩樣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與溝通,加深其對平面圖形的了解。在進行元、角、分的學習時,布置學生在放學后幫助家長去購買一件物品,記錄物品的價格,購買時給營業員多少錢,找回多少錢?同時針對這一數學知識的學習,還可以進行相關課外活動。例如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指定一組學生當營業員,其他學生為顧客,將學習用品貼上紙標簽,寫上價格,指導學生進行購物活動。一組活動完成后將兩組成員角色對調,教師在一旁進行引導與監督。通過對數學知識的課后練習與課外活動,學生將對所學知識點有更牢固的掌握,教師不僅僅在課堂上做到生活化教學,在課后也使學生得到了教學實踐,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總而言之,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這一關鍵階段,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要以培養小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為教學目標,通過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將生活化教學長期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從數學中體驗生活,最終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劉秀明.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4,(32).

          [2]徐榮芳.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探討[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10).

          [3]王劍.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策略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22).

          [4]桂木華.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初探[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1)

          數學學術論文范文 7

          摘要:

          起初,集合論主要是對分析數學中的“數集”或幾何學中的“點集”進行研究。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集合論的概念已經深入到現代各個方面,成為表達各種嚴謹科學概念必不可少的數學語言。隨著計算機時代的到來,集合的元素已由傳統的“數集”和“點集”拓展成包含文字、符號、圖形、圖表和聲音等多媒體信息,構成了各種數據類型的集合。

          關鍵詞:

          集合論、計算機、應用

          1、集合論的歷史。

          集合論是一門研究數學基礎的學科。集合論是現代數學的基礎,是數學不可或缺的基本描述工具?梢赃@樣講,現代數學與離散數學的“大廈”是建立在集合論的基礎之上的。21世紀數學中最為深刻的活動,就是關于數學基礎的探討。這不僅涉及到數學的本性,也涉及到演繹數學的正確性。數學中若干悖論的發現,引發了數學史上的第三次危機,而這種悖論在集合論中尤為突出。

          集合論是德國著名數學家康托爾(G.Cantor)于19世紀末創立的。

          十七世紀數學中出現了一門新的分支:微積分。在之后的一二百年中這一嶄新學科獲得了飛速發展并結出了豐碩成果。其推進速度之快使人來不及檢查和鞏固它的理論基礎。十九世紀初,許多迫切問題得到解決后,出現了一場重建數學基礎的運動。正是在這場運動中,康托爾開始探討了前人從未碰過的實數點集,這是集合論研究的開端。

          經歷二十余年后,集合論最終獲得了世界公認。到二十世紀初集合論已得到數學家們的贊同。數學家們樂觀地認為從算術公理系統出發,只要借助集合論的概念,便可以建造起整個數學的大廈。在1900年第二次國際數學大會上,著名數學家龐加萊就曾興高采烈地宣布“數學已被算術化了。我們可以說,現在數學已經達到了絕對的.嚴格!比欢@種自得的情緒并沒能保持多久。

          這一僅涉及集合與屬于兩個最基本概念的悖論如此簡單明了以致根本留不下為集合論漏洞辯解的余地。號稱“天衣無縫”、“絕對嚴密”的數學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從此整個數學的基礎被動搖了,由此引發了數學史上的第三次數學危機。

          危機產生后,眾多數學家投入到解決危機的工作中去。1908年,德國數學家策梅羅(E.Zermelo)提出公理化集合論,試圖把集合論公理化的方法來消除悖論。他認為悖論的出現是由于康托爾沒有把集合的概念加以限制,康托爾對集合的定義是含混的.策梅羅希望簡潔的公理能使集合的定義及其具有的性質更為顯然。策梅羅的公理化集合論后來演變成ZF或ZFS公理系統。從此原本直觀的集合概念被建立在嚴格的公理基礎之上,從而避免了悖論的出現。這就是集合論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公理化集合論。與此相對應,在1908年以前由康托爾創立的集合論被稱為樸素集合論。

          2、集合論在計算科學中的應用。

          集合論在計算機科學中的應用集合論包括集合、關系和函數3部分。

          1)集合集合不僅可以表示數,而且可以像數一樣進行運算,還

          可以用于非數值信息的表示和處理,如數據的增加、刪除、排序以及數據間關系的描述,有些很難用傳統的數值計算來處理的問題,卻可以用集合來處理。因此,集合論在程序語言、數據結構、數據庫與知識庫、形式語言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

          2)關系關系也廣泛地應用于計算機科學技術中,例如計算機程序的輸入和輸出關系、數據庫的數據特性關系和計算機語言的字符關系等,是數據結構、情報檢索、數據庫、算法分析、計算機理論等計算機領域中的良好數據工具。另外,關系中劃分等價類的思想也可用于求網絡的最小生成樹等圖的算法中。

          3)函數函數可以看成是一種特殊的關系,計算機中把輸入、輸出間的關系看成是一種函數。類似地,在開關理論、自動機原理和可計算性理論等領域中,函數都有極其廣泛的應用,其中雙射函數是密碼學中的重要工具。

          起初,集合論主要是對分析數學中的“數集”或幾何學中的“點集”進行研究。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集合論的概念已經深入到現代各個方面,成為表達各種嚴謹科學概念必不可少的數學語言。

          隨著計算機時代的到來,集合的元素已由傳統的“數集”和“點集”拓展成包含文字、符號、圖形、圖表和聲音等多媒體信息,構成了各種數據類型的集合。集合不僅可以用來表示數及其運算,更可以用來表示和處理非數值信息。數據的增加、刪除、修改、排序以及數據間關系的描述等這些很難用傳統的數值計算操作,可以很方便地用集合運算來處理。從而集合論在編譯原理、開關理論、信息檢索、形式語言、數據庫和知識庫、CAD、CAM、CAI及AI等各個領域得到了

          廣泛的應用,而且還得到了發展,如扎德(Zadeh)的模糊集理論和保拉克(Pawlak)的粗糙集理論等等。集合論的方法已經成為計算科學工作者不可缺少的數學基礎知識。

          參考文獻:

          〔1〕屈婉玲,耿素云,等.離散數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KennethH.Rosen.離散數學及其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3〕陳敏,李澤軍.離散數學在計算機學科中的應用[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

          〔4〕龔靜,王青川.數理邏輯在計算機科學中的應用淺析[J].青海科技,2004.

          返回目錄>>>

        法學論文范文 1

          摘要:基本精神、指導思想與立法宗旨即為法的理念,在此之中,主體是人,客體為法,法的具體價值表現形式為客體對主體進行正確引導。法的理念是對法的價值導向進行確定的基礎,其滲透并貫徹于法的全部價值當中。經濟法中的兩項基本范疇為理念與價值,此兩項基本范

          關鍵詞:經濟法,理念,價值,范疇,探討

          基本精神、指導思想與立法宗旨即為法的理念,在此之中,主體是人,客體為法,法的具體價值表現形式為客體對主體進行正確引導。法的理念是對法的價值導向進行確定的基礎,其滲透并貫徹于法的全部價值當中。經濟法中的兩項基本范疇為理念與價值,此兩項基本范疇在經濟法的不間斷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經濟法系統理論化的基礎。提煉與成熟經濟法的基本范疇可使經濟法理論更具科學性與系統性。

          1、經濟法的理念范疇

          經濟法的指導思想、基本精神與立法宗旨就是經濟法的理念,其作為經濟法的文化內涵對其起到長久有效的作用。因經濟法理念在經濟法研究過程中的重要性,經濟法學者必須利用各種手段、各種表達形式對此問題進行間接或直接的回答。“自由理念”、“公平理念”、“安全理念”以及“發展理念”是近些年來經濟法學者對經濟法理念進行探索之后取得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耙韵M者為本”、“平衡協調”與“社會責任”是經濟法理念當中的三項最基本要素,此三者的融合貫通促進了我國經濟法的發展,做到了與當代社會發展趨勢相適應。

         。ㄒ唬┙洕ǖ幕緝群

          經濟法的概念在本質方面來說即:經濟法是一項獨立部門法律體系,社會作為經濟法的本位,其稀缺經濟資源與有限經濟利益通過國家、社會與市場進行合理分配,從而使社會經濟環境達到平衡與和諧的狀態,保障社會整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經濟法觀念的內涵即為:一個國家應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增進其整個社會財富總量,此項任務是目前社會中所有成員的一致要求。通過長久以來的實踐探索不難看出,社會財富總量的良性增長無法因社會發展固有的內生性動力而得到維持,只有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融入國家支持才能令社會經濟在外生性動力的推動之下產生良性發展。

         。ǘ┙洕ɡ砟畹暮诵

          應將“以人為本”與“以消費者為本”作為經濟法理念的核心與經濟法的內在價值。在現今法治社會當中,“以人為本”是一種非;A的理念,其作為我國各個領域改革的基本目標與重要理念,在所有相關法律部門中均有所體現!耙韵M者為本”是“以人為本”理念在經濟法領域當中的具體表現。

         。ㄈ┙洕ɡ砟畹臉酥拘砸

          不同法律部門之間個性方面的差異導致其所追求的平衡理念也不盡相同,在經濟法當中,平衡協調是一種本質屬性,其是經濟法理念得以構成的基本要素與標志性要素。若想做到“以消費者為本”則必須使人與經濟社會達到協調發展,而各項發展目標、發展手段及發展實際和發展順序之間的合理配合即為協調發展的具體內容。若想要使社會保持全面進步與綜合發展就必須保證經濟、社會與環境之間的平衡協調發展關系。平衡協調經濟關系是經濟法的一項特有功能,在此種關系下,經營者需承擔起對消費者的義務與責任,應首要考慮消費者、社會與國家的利益,對社會主義道德要求予以遵從,將友好、和諧、誠信的經濟關系建立起來。

          2、經濟法的價值范疇

          只有人們正確認識法的價值才能將法的調整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當前,大部分人們淺顯的認為政策即為法的體現,大都過于重視經濟政策的作用而忽視了經濟法的作用與功能,導致此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此類人群未明確掌握與認識經濟法的具體價值[3].所以,掌握經濟法的本質與概念并維護、處理好其與相鄰法律部門之間關系的重點在于對經濟法的價值展開研究與分析。深入研究經濟法的價值也能幫助人們更好的`處理經濟法與經濟政策之間的關系,使人們自覺運用經濟法并將其中功能與作用充分發揮出去。

         。ㄒ唬┙洕ǖ幕緝r值

          在經濟法中,其主體與客體分別為人和法,其中客體可對主體行為予以正確引導。經濟法基本價值的具體表現形式為經濟法可在人們相應目標實現過程當中對其予以充分協助,滿足人們的不同需求并幫助其創造出更大的利益。在經濟法價值當中應將“和諧社會”理念充分體現出來,只有其身處于和諧社會當中才能充分發揮出對人們積極推動的作用,此項作用作為經濟法價值體系的重要基礎直接反應了經濟法的本質與社會目的。應在具體實踐經濟法時將協調、中介與對公平分配等相關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ǘ┙洕ü絻r值與效率價值間的關系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任何部門法律都不能只對一種單一利益進行保障,也無法實現對任何形態與類型的利益均有所保障。每個部門法律制度都有對其自身利益價值進行衡量的尺度與標準,其會對利益體系當中的某一項具體利益采取具有一定偏向性的重點保護[4].經濟法就是在偏向重點保護集體利益的基礎上實現了對個人利益的兼顧。從公平方面來說,首先,在具體實施經濟法的過程中需從根本上做到社會范圍內的公平公正,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后則應在經濟主體內涵當中予以大家等同的發展機會;再次即需積極調整其對于經濟的具體分配形式,使分配結果充分實現體現出本質上的公正與平等;最后即應使最終結果保持公正平等。當今社會所需要的社會整體利益觀不僅與經濟法學科自身的長久發展有關,還與如法律秩序的構建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息息相關。

          (三)經濟法的社會經濟秩序價值

          經濟法對經濟秩序所產生的維護與推動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社會秩序是社會經濟得以高效穩定發展的基礎環境,其作為一種現代化社會狀態,保證了社會各界的順利發展與有效壯大。經濟法價值范疇內容當中的經濟秩序具有很強的工具性,是經濟法價值得以體現的重要形式。關注社會是經濟法的核心與存在基礎,若經濟法無法起到構建健康穩定社會環境與發展氛圍的作用,則其維護社會秩序的相應功能也無法展現[5].若經濟法不能對經濟維持者與社會生產經營者的行為進行良好的規范與約束,其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自身價值機會被極大削弱,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局面產生嚴重影響,甚至倒置社會經濟發展出現混亂,使國家無法有效掌握社會經濟發展秩序。

          3、結語

          對經濟法理念范疇與價值范疇進行研究并明確其中意義可在進一步探尋經濟法本質的同時提煉其基本原則。經濟法本質、理念與價值總和起來即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其在經濟法成立實施的全過程均有所體現。經濟法的理念與價值在其實施過程當中具有相當的觀念指導作用,是經濟法理論研究當中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文啟福.經濟法的理念與價值范疇解讀[J].現代經濟信息,2015,20(9):406.

          [2]閔銳.經濟法的理念和價值范疇研究[J].法制博覽,2016,16(20):262.

          [3]張平.經濟法的理念和社會價值范疇討論[J].法制博覽,2013,23(11):256.

          [4];葜.淺談經濟法的理念及其價值范疇[J].法制與社會,2014,31(36):92-93.

          [5]馬藝菲.基于經濟法的理念和價值范疇研究[J].法制博覽,2016,14(7):258.

          法學論文范文 2

          摘要:對于訴訟和解制度的討論曠日持久了,然而,我們看到,理論界以及實務界對該問題莫衷一是。立法上對該制度規定的籠統性,一定程度上造成糾紛未能真正案結事了,同時,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自不待言。因而,在今天仍有必要對訴訟和解的效力問題進行討論。廣義上的訴訟和解包括訴訟中和解以及訴訟外和解,本文主要討論的以及下文中出現的“訴訟和解”均指訴訟中和解。我認為,訴訟和解除具有已經基本被認可的約束力、確定力、強制執行力外,還應當具有既判力。

          關鍵詞:訴訟和解;效力;救濟;既判力

          一、引言

          訴訟和解制度對于分擔早已捉襟見肘的司法資源來說,意義重大。但是,由于我國在立法層面對訴訟和解制度未能做出詳實地、操作性強的法律規定,導致該制度的未能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

          二、訴訟和解的性質

          想要明確訴訟和解協議的效力不得不從訴訟和解行為的性質的入手。理論界對于訴訟和解的性質主要存在四種觀點:

          1、私法行為說。

          2、訴訟行為說。訴訟和解乃是當事人就其訴訟標的相互讓步達成一致,并向法院陳述的訴訟行為。

          3、一行為兩性質說。該說認為,訴訟和解只是一個訴訟行為,然而卻兼具實體法上法律行為的性質和訴訟法上訴訟行為的性質。缺乏訴訟法或實體法上任一要見,則訴訟和解歸屬無效。兩行為并存說。

          4、兩行為并存說。即訴訟和解是私法行為與訴訟行為的并存,其中一行為在效力上有瑕疵時,另一行為也將受到影響。我認為,訴訟和解實質是訴訟雙方當事人對于原告提交到法院的雙方存在的糾紛達成解決的合意,從而消滅了繼續訴訟的意義的行為。和解達成后,既發生了實體法上,權利處分的法律行為,又發生訴訟上的效力,因而,我贊同一行為兩性質說。

          當事人基于處分權主義,對實體法上權利的處分乃為訴訟和解,而法院為了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程序主體地位以及維護私法秩序的穩定,對和解協議予以審查并認為不具有無效或可撤銷事由后,賦予其訴訟法上的效力,從而終結訴訟程序。和解協議是當事人對于自身合法利益自愿做出的處分,當事人自由自己的考量,因而,和解協議的內容并不必然與事實或法律規定的內容一致。和解協議的正當性即源于此,即雙方當事人綜合各種考量之后,為實現利益的最大化,與對方就糾紛的解決達成合意,是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自主做出的決定。依據誠實信用原則,每個人都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得任意反悔。

          三、訴訟和解的'程序及效力

          3.1為了區別訴訟和解與訴訟外和解,法院對訴訟中達成的和解予以一定程度上的審查,但該審查應當主要偏重于形式審查。我認為,為了配合訴訟和解的效力,主要是對訴訟標的的確定力,訴訟和解協議還應當載明,雙方當事人對該訴訟標的的解決已自愿達成合意解決,并不得再對該訴訟標的另行起訴。審查過程中,法官還應主動行使釋明權,詢問雙方當事人,是否是明確訴訟和解的效力,即若無訴訟和解被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等情形,當事人不得再對本案糾紛提起訴訟。實踐中,訴訟和解達成后,當事人通常通過撤訴的方式終結訴訟。

          3.2此后對本訴訟標的不得另行起訴的依據源自哪里呢?來自私法契約還是訴訟上的代替判決?我認為,國家在民事訴訟法中規定當事人在訴訟中有選擇和解以解決糾紛的權利,自應由民事訴訟法承認和保障訴訟和解協議的效力,否則,訴訟和解與訴訟外和解將一般無二,無法實現作為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中的一種應有的功能。和解協議經法院審查后認為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和解協議生效,并產生與確定判決相同的確定力、執行力、約束力。當事人應該根據自愿制定的和解協議的內容履行自己的義務,行使自己的權利。當義務人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自己的義務時,另一方有權向做出裁定的法院提出強制執行的申請。誠實信用原則是和解協議確定力、執行力以及約束力核心,即當事人接受和解協議確定的義務乃是出于對自己行為的應有之舉。誠實信用原則被譽為民法中的“帝王條款”,足可見該原則在社會生活、經濟生活、法律生活當中的統治性地位,人人均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得任意反悔,擾亂各種民事關系中的預測性。

          3.3而單單有內核是不夠的,道德上的約束并不足以約束所有人適當的履行自己的義務,因而,還必須由國家強制力來保障。為了充分發揮訴訟和解徹底解決紛爭,消滅訴訟標的,節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維護社會秩序等功能,賦予訴訟和解以既判力,應是題中應有之意。盡管理論上,對于訴訟和解是否有既判力,眾說紛紜,但是應當看到,實踐中,基于處理實際問題之需要,法院往往采取一種務實的態度,原則上并不追求釋義學上的邏輯一貫性。因而,從結果意義上說,我支持訴訟和解具有既判力的觀點。以維護訴訟和解的既判力來實現訴訟和法律安定性的做法,在現代社會具有現實意義。

          四、訴訟和解的救濟及建議

          4.1和解協議達成后,并不意味著權利人的權利已經實現或者必然得到實現,還有待于義務人的適當履行。義務人達成和解協議后不完全履行甚至不履行和解協議所確定的義務時,當事人已經不能根據法院生效判決申請強制執行,或者書沒有根絕生效判決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的可能,權利人的權利應如何救濟,在實務中仍有值得商榷之處。

          4.2如華達公司訴東部公司買賣房屋合同糾紛一案,深圳中院房產庭于1995年8月24日作出[1995]深中法房初字第066號民事判決書,判決東部公司在判決生效后15天以內返還華達公司1629萬元本金及利息。判決送達后,雙方于1995年9月11日自愿達成一份履行第066號判決的《還款協議書》,協議約定,東部公司分期償還華達公司購房款本息18467067元(利息計至1995年8月25日)。采用分期還款方式,至1996年12月31日前還清。

          4.3此后,東部公司在判決生效后6個月內償還了部分欠款,剩余部分未按還款協議書的約定付款。華達公司遂向深圳中院申請強制執行,但由于雙方都是法人,法律規定,申請執行期限為6個月,最高院認為,債權人超過法定期限申請執行,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仍立案執行無法律依據。

          深圳華達化工有限公司的債權成為自然債,可自行向債務人索取,也可以深圳東部實業有限公司不履行還款協議為由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盡管上述和解協議不是訴訟中達成的,但從上述最高院的批復可以看出最高院對訴訟和解問題的處理原則,即達成訴訟和解后,原訴訟標的消滅,若訴訟和解存在瑕疵,應當就和解協議另行起訴或申請再審,而不存在上訴的問題。因為和解協議是合意的結果,不存在“不服”法院裁判的情況。可以預見,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入,社會對糾紛解決的需要會越來越多,因此,建立完善的訴訟和解制度,從提高糾紛解決的效率,盡快恢復正常的私法秩序的角度來說,是勢在必行的。

          4.4明確的訴訟和解的性質和效力是訴訟和解制度完善的前提。為了構建科學合理的訴訟和解制度,我提出以下個人淺見:

          1、訴訟和解應當在訴訟系屬后,法官面前做出,并經法官審查,確定有無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社會公益的內容,當事人是否是真實意思表示;

          2、法官對和解協議進行審查并行使釋明權,告知當事人訴訟和解的效力,讓當事人在充分了解后果的情況對自己的權利做出處分;

          3、訴訟和解協議應記入庭審筆錄或者加蓋法院公章,從形式上賦予和解協議的正式性;

          4、在民訴法典中確立,達成訴訟和解的,不得對本案訴訟標的再行起訴。訴訟和解具有強制執行力,執行期限與給付判決申請執行期限相同。訴訟和解有錯誤或者瑕疵的,只能針對和解協議啟動再審程序,請求法院撤銷或者變更。

          5、申請撤銷和解協議的,應在法定的期間內進行,逾期的喪失申請的權利。

          參考文獻:

          [1]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下),三民書局,2009年10月5版,頁113.

          [2]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新學林出版,2013年5月1版,頁220.

          [3]王瑋佑.《既判力的客觀范圍》——訴訟標的概念作為判準的意義與局限,載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廿一).

          [4]最高人民法院執行辦公室關于如何處理因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致使逾期申請執行問題的復函.

          [5]張晉紅.《民事訴訟和解制度的完善》,法律科學,1999年第5期.

          法學論文范文 3

          摘要:法律意識作為法律現實的民族精神文化,既真實的反映法制現代化狀況,又必然反作用于社會法律實踐,從而表現并引領著法制現代化建設。本文在論證法律意識在法制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現狀及成因,并提出了公民法律意識現代化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法律意識;法制;法治;現代化

          法律意識的現代化作為現代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方面,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社會成員基于現代法制實踐而對現行法律制度的外在形式和內在價值合理性的主觀心理反映。法律意識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應當包括:第一,主宰一切社會生活的形式和手段是法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不存在超越憲法和法律的所謂特權;第二,法律意識作為一種非人格力量,是用以特殊的理性原則建構起來的法律程式從關注和關懷人的終極運層面切實保護每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從而全面實現社會正義;第三,每個社會主體所追求的自由、平等,權利和秩序等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因而人們都理應自覺的以法律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

          中國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改革與完善的內在要求,實現這個治國方略的過程就是法制現代化的過程。法制現代化不僅表現為具體法律制度及其實施方式的現代化,其更深層次的內涵則在于公民法律意識的現代化。因此,分析當前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現狀,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動社會法律意識的現代化進程,是全面推進我國法制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一、法律意識現代化在法制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意識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社會成員對于法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和態度的總稱,是法律現實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映現。法律意識與法律制度密切相關,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不僅蘊涵著法的本體,決定著法的價值取向、法的社會功能和運作機制,而且直接決定著公民的法律意識。另一方面,任何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完善也離不開建立其上的公眾意識,而且,法律意識作為人們的一種意識形態和社會上層建筑,必然反作用于其賴以產生的社會法律現實,因而法律意識的現代化必將極大的推進社會法律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1、法律意識現代化是法律制度現代化的精神標準和社會綜合評價尺度。

          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法律傳統,它體現著社會成員對國家法律制度的認識水平、價值取向、行為自覺性以及對該法律制度的支持態度和心理接受能力等法律精神文化。隨著人類文明由傳統社會范型向現代知識經濟社會系統模式的演進,法律意識也必將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首先,現代法律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備有助于改變人們關于法的形式合理性觀念。完備的法律體系不僅體現在法律條文的嚴整性和法律規范的完備、和諧與統一,而且表現在法律實施的有序和高效、法律監督的廣泛和有力,從而使人們很容易基于法律的工具性特征,對現行法律的表現和存在方式形成正確的認識。其次,現代法權關系的確立培育著人們的法律情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自由行為與理性自(他)律是相輔相成的,現代法權關系的建立把個人權利的主張與社會利益的維護統一了起來,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使得人們在追求平等的同時更能坦然面對差別,現代法律制度在維護人們權利的同時也使人們履行義務成為自覺行為,過去“輕法”、“畏法”心理也逐漸轉變為自覺守法、用法觀念。最后,法律制度的現代化必然贏得社會主體對法律的尊敬和崇奉,有利于社會成員法律信念的形成。法律信念是法律意識現代化的最高目標,它是人們對法律價值的高度認同,對社會生活中自由、公平和正義等需要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這種對法律現象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歸依感,不僅是衡量一個社會法律制度現代化的精神標準,也是一個社會法律制度現代化的社會綜合評價尺度。

          2、法律意識的現代化能夠增強公民對社會立法的補白功能

          在快速發展的新型社會條件下,法律自身所具有的相對穩定性使它經常不能適應社會現實和時代變遷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這些因素常常導致立法工作難以跟上社會生活對法律的需求,出現某些法律調整的社會真空。在這些無法調整或因法律不完備、不健全而不能完全進行調整的社會關系領域,法律意識往往能起到一種拾遺補缺的作用,即社會主體能夠根據他們的法律意識來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填補立法空白。例如當代克隆技術、試管嬰兒、計算機網絡和現代通訊技術的創新與發展,給立法工作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國家機關有時難以在這些領域及時立法。在法律出臺滯后和現有法規欠完備的條件下,社會主體法律意識的現代化無疑具有重要的調整和補給功能。

          3、法律意識現代化有助于法律制度的有效實施

          一方面,法律意識在司法(執法)機關及司法(執法)人員將法律規范應用到解決具體問題、處理具體案件的活動中時,其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他們對法律精神實質的理解程度,并將直接關系到他們執法用法和法律判斷的正確與否,而且在遇到法無明文規定而客觀上要求他們做出決斷的情況下,他們也可依據自身已有的法律知識和工作實踐,結合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合理地做出判斷,保證司法和執法活動有效進行。另一方面,法律意識的現代化必然提高公民守法的自覺性,以規范的行為保證良法實施。由于社會主體對法律現象基于理性認識萬里在心靈深處產生了神圣的體驗,因而在自己的行為當中必然形成對法律的全面尊重和崇奉,以守法為榮,以違法為恥。人類之所以選擇法律并遵守和維護法律,根本因素是利人利已的內在需求,而非外在強制。①

          4、法律意識的現代化有助于強化法律監督

          法律意識現代化不僅表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活動中人們對正義、秩序、安全、公平與幸福等終極價值的憧憬與追求,而且表現在對法律現實的熱切關注和對法律運行過程是否合乎法律精神的評價。一般而言,人們的法律知識越豐富,對法律的信仰、依賴越強,則參與法律監督的積極性超高,社會法律監督的效果也越明顯,其對法制現代化建設的促進作用也會越大。

          二、當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現狀

          由于法律意識具有復雜、多樣的內涵和外延,加之意識本身的高度內化,要想精確把握一個國家公民群體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其特征是比較困難的。這里只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總體特征作一些大致的評估與分析。

          (一)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交織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制建議和法治理論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特別是公民法律意識的狀況有了很大改觀,現代法律意識的特征已開始形成,如主體平等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責任義務意識、積極守法意識等都有所提高,但是,因中國長期封建意識以及建國后極“左”思潮的影響,公民的法律意識中還存在著與時代精神相沖突的若干傳統觀念,形成了我國法制建設中現代意識與傳統觀念交織的狀況,特別是產生了法律制度的現代化與法律意識滯后的矛盾。主要表現為許多公民仍習慣于按照傳統觀念參與社會生活,評判他人與社會,解決糾紛及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給予“權大于法”以相當程度的認可,視法為維護道德之器,渴望“法立而無犯,刑設而不用”;致力于“無訟”來維護社會的安定,特別是封建統治者“言出法隨”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并給我國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種畸形的法律觀念,即“領導人的話就是法”。這表明,法律權威的削弱和法治信念的動搖成為法治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問題。②

          (二)積極態度與消極心理并存

          由于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在我國居統治地位,我國公民對現行法律的態度總體上是積極的。在對現行法律的要求上,他們通過現實生活教育和政治教育,逐步明了社會主義法的性質和作用,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在對現行法律的評價上,盡管大多數人的評價是感性的,但他們從社會生活中的法律能否滿足自身需求的角度,一般都肯定了現行法律的價值,而且也能夠應用現行法律去保護自己合法權益。與上述積極態度相反,由于非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和傳統習慣的影響,我國公民對現行法律又存在不可忽視的消極態度,他們對相當一部分法律規范和法制機關持不信任態度,寧愿信賴政策或某些行政部門,因而往往把自己置于現行法律調整對象的被動地位,不懂得也不愿意去運用法律實現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法律權利意識弱于法律實用意識

          1、憲法意識弱于部門法律意識。由于憲法具有最高權威并在國家法律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憲法意識在整個法律意識中自然居于核心地位,并成為衡量公民法律意識的尺度。然而在我國許多公民的心目中,憲法的作用卻被認為低于其他部門法律的作用,公民對關于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和基本法的了解遠低于對施加人身強制法律的了解。

          2、民法、經濟法意識弱于刑法意識。由于我國民事法律關系過去基本上處于“無法可依”狀態,刑法作用相對突出,“重刑輕民”的歷史傳統是我國公民現行法律意識的傾向,對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全面調整和公民權利的全面保障用用沒有充分認識。③

          3、訴訟法意識弱于實體意識。訴訟法和實體法本來是相輔相成的,但由于我國傳統習慣的影響,人們對訴訟有著陳腐偏見,遇到自身權益受到侵犯,往往寄予希望于“法”外調解,不愿在法庭上訴諸法律,即使參與了訴訟,關心的往往是審判結果,忽視審判過程的法律意義。

          (四)法律意識層次有待提高

          我國公民中的絕大多數人,對社會法律現實的認識往往是通過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親身感受得到的,因而難免帶有片面性,對法律的認識能力也難免帶有感情色彩。此外,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法律事務均由非法律專業的人操作,一些法律教育和司法實踐往往偏離甚至背離法律,加上公民文盲、半文盲的存在,則必然使我國公民中的絕大數人的法律意識處于片面的不系統的法律心里層次,處于法律意識發展的初始狀態,因而難以認識到社會主義法律的優越性。

          三、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現代化的實現途徑

          那么,如何才能使人們從傳統的厭訴、畏法等消極觀念中走出來,養成一種與現代化社會相適應的法律意識,從而樹立起法治社會所需要的法律信仰呢?

          首先,在于法律認知的過程。應該說,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法制建議方面是比較進步的。但是,一方面,近20年來中國經歷了一個“大立法時代”,在法制建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出臺了一批批與國際接軌、立法技術高超的法律;而另一方面,一般法律主體,尤其一般公民受到傳統觀念和意識的影響,對于法律中所反映的社會文化背景、發展趨勢等往往了解不足,尤其在我國這樣一個現代化法律意識極差、小生產勢力很強、平均文化水平偏低的國家,大眾對立法者所掌握的時代文化態勢往往了解得更少。因而對于立法者和大眾法律意識上的差異應當設法去消解,否則,符合時代文化需求的立法只能因主體沒有時代文化觀念的保障而流于形式。因此,為使公眾的法律認知最終達到法律認同的效果,我們應從兩個方面來縮小立法者法律認識與大眾法律認識的差距。

          一是,立法者法律意識及立法行為規則大眾化,例如進行社會習慣調查,將一事實上的習慣吸納為法律。已有的這方面的成功范例為典當制度。典為中國所特有,在學者梁治平看來,它是習慣法上最復雜難解和最有趣的制度之一。④這種一方面接近于賣,一方面仍然保留有某種擔保性質的民意習慣,既無從進行法律移植,亦無法從別國借鑒,但最終仍是將這一民間重要習慣吸納入法律之中。同樣的,我們也可以仿效20世紀初期的做法,進行較大規模的民事習慣調查,將鄉土規則與國家的強制性法律相結合,其目的則不言而喻,在于給公眾對于其行為后果的穩定心理預期,從而促進其對于法律的認同。同時還要注重主體利益,強調民法精神等。

          另一方面,則在于大眾自身對于法律內容認識的深化,主要通過普及法律教育、法律咨詢、法律自學等途徑。在此,法律教育非常關鍵。它要求將時代法律意識全面的、準確的傳達給每個法律主體,從而減少甚至消除和時代法律意識相悖的傳統習慣、道德意識。十多年來我國已開展的向全民普及法律常識的教育,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但目前的普法律教育仍存在著一些不足,今后在法律教育上,應發掘多方渠道,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普法與豐富多彩的法律生活相結合,同時加強對普法的科學化管理,使之取得預期效果。

          其次,是公民的法律感受。導致人們感知法律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通過他人對一個案件的講述,通過對一起審判的旁聽,通過對法律的系統學習,通過直接運用法律等等。這些渠道使人們得以接近法律,但并不足以使人們親近法律,即消除與法律的疏離感。要在深層次上讓公民樹立較為牢固的法律意識,我們需要在法律的設定、法律的適用、法律的執行中讓人們進行價值體驗,通過價值認同達到法律認同的效果。

          其一,在法律設定上應關注主體的權利要求;谌说膫體性與社會性,法律規范在價值上是有雙重屬性即權利與義務、自由與秩序并重,但考慮到中國歷來在法律發展史上強調義務本位并在人們心中樹立了牢固印象,我們今天在倡導法治的過程中,突出強調的應是一種民法精神。民法中所體現的公平、自愿、等價有償等原則在法律設定中的體現,有助于公民的權利意識的不同,從而有助于一種現代法律意識的興起。

          其二,在于法律的適用即司法的過程,法律適用的過程里我們需倡導的一個主要法律價值即在于法律中立。法律中立強調法律對法的指令的服從及對全社會意志進行的協調,它必須以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為標準。法律中立是法律至上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障主體的意志自由和司法的程序公正,⑤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偏不倚,使公眾在糾紛發生時傾向于向法律尋求公平的裁決。

          其三,在于執法的過程。執法是法律運用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是執法的過程得到認同,獲得信賴,關鍵在于法律信用,F實中公眾對法的疏離來自對法律的不信任,而公眾感覺法律頻頻失信又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因而執法過程中應當講求“言必信,行必果”,同時注重法律的合理性及行為的合法性。事實上,法律信用不僅僅體現在執法的過程,在立法環節、在公民自身的用法、守法的環節都應當強調法律信用,樹立良好的法律信用是使公民最終建立起法律信仰的重要前提。

          最后,我們來看一下法律如何被信仰!胺杀仨毐恍叛觯駝t它將形同虛設!雹迯谋I版光碟、非法印刷物的屢禁不止到法院執行時遇到的公然抗法,現實讓我們看到讓公眾信仰法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在這個信仰危機的時代里使人們對法律建立信仰?在我看來,首先要求法律自身地位的獨立。以往我們的刑法是“刀把子”,法律是國家統治的工具,法律成為某種權利的附屬物,這種缺乏自身獨立性的法律自然無從讓人們信仰。而今天的法治過程里,我們正是經強調以法律保障的權利來制約國家權力,并須通過對法律的嚴格執行,讓人們看到,法律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自由、權利和幸福的最基本也是最有力的保障。同時要看到,要讓中國民眾擺脫傳統的道德、禮俗、消極避訟的觀念束縛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在法治進程中,我們的法律應給公眾留下一定的張力空間,即使公眾保留他們的懷疑精神。

          我們不能靠掩蓋思想中的懷疑因素來建立一種虛偽的信仰。信仰的過程更像是一種習慣的養成,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被一種事物拉了過來,通過對其合理性、終極性的價值體驗,尋找自己的需求所在,發掘一定的美感,并下決心皈依。但即便是如此,一旦信仰的事物在突然間違背了自己的利益,也就同樣存在著反叛的可能性。因而要讓法律最終被信仰,必須使之留有余地。今天的許多法律社會學家們所倡導的法律多元以及對于法律規避的合理性的思索都是從這一點出的狀態,一旦經驗告訴他,法律是可信的,這種懷疑精神便大大的有助于我們所希望的法律信仰的最終確定?傊,加強法制、推進社會法治化過程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要搞好法律意識的培養,使公民養成良好的守法習慣是相當艱苦的,需要我們作不懈的努力,F在公民的物質生活比較充實了,但需要一個安全和諧的社會生活環境,需要一種良好的法治氛圍來保證其環境的形成。法律意識的培養應適應新的形勢,針對新的課題,采取新的措施,努力開創一個新的局面!

          注 釋

          ①胡旭晟.《守法論綱,比較法研究》[J]1994(4):12

          ②馬長山.法治進程中公民意識的功能及其實現[J].社會科學研究,1999(3):50-50

         、蹖O育偉.對法律意識內容結構的再認識[J].學習與探索1996,(6):35-38

         、芰褐纹.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106

         、葜x暉.法律信仰的理念與基礎[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213

          ⑥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北京:三聯書店,1991:28

          參考文獻

          [1]正宵燕、肖明.《中國傳統法律意識的現代化》[J].山西大學學報[J].2001.(2).31—32。

          [2]夏勇.走向權利的時代[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劉作翔.法律文化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謝暉.價值重建與規范選擇[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5]陶東明 陳明明.當代中國政治參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費孝通 費孝通全集(第五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7]張亞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8]張中秋.中國法律文化比較研究[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9]許章潤.中國人的人生態度與法律生活[J].中外法學.1998(6)

          [10]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法學論文范文 4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法學教育面臨著人財物等辦學資源的局限性、培養目標定位的模糊性和課程設置的不合理性等現實問題。新建本科院校法學教育要達到可持續發展,就必須結合自身實際找準辦學定位,以形成獨有的辦學特色,不斷優化課程設置、規范教學內容和豐富教學模式,進一步加大教學經費投入和教學設施保障,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并以法律職業技能的培育為核心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法學教育;可持續發展;路徑

          新建本科院校法學教育無論是辦學軟硬件資源、生源素質,還是辦學經驗積累等,都存在著“先天不足”。要想尋求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實事求是地找準自身辦學定位,并在此基礎上強化、開發、利用現有的辦學資源,形成切合實際、獨具特色、以培育法科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這樣才能擺脫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需求“兩張皮”的現象,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一、新建本科院校法學教育的現實困境

          1.辦學資金的匱乏

          法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有科學合理的辦學規劃和措施,還需要有足夠的辦學資金做支撐。然而辦學實踐中,多數新建本科院校舉辦法學教育不僅沒有與辦學規劃相匹配的辦學資金做支持,而且對法學教師福利待遇的改善也困難重重。無奈之下,為求“發展”,一些學校想盡一切辦法創收,且創收的形式和途徑與專業發展毫無關聯,完全是出于經濟目的,這樣就勢必會分散教師的精力,最終影響育人的效果和質量。

          2.教學基本條件及教學保障建設滯后

          圖書資料和網絡教學學習資源不足、專業閱覽室建設缺失或者功能欠缺、教學經費投入不夠、其他教學基本條件和教學保障建設滯后等,是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法學教育普遍面臨的問題。此外,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滯后且單一化的問題也比較突出。例如:盡管大多新建本科院校也都設有模擬法庭,但無論從場景、服裝、道具的逼真程度上,還是從其本身的實踐教學功能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模擬”效果不佳,而且其他形式的法學實踐教學設施建設也普遍缺失。

          3.師資隊伍的“質”“量”均欠佳

          一方面,教師的職稱、學歷不高,業務素質和能力欠缺,即“質”不佳;另一方面,每個教師往往要上兩到三門甚至更多的專業課,一些非法學專業的教師也被拉來上法學專業課,即“量”不足。師資隊伍結構嚴重斷層,專業底子較好、教學水平較高的教師年齡偏大且人數少,而青年教師雖然數量較多,但理論功底和教學經驗都尚顯稚嫩。此外,由于新建本科院校高層次的學術交流活動較少,教師的專業視閾比較局限,不利于法學教育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

          4.培養目標定位的模糊性和課程設置的不合理性

          在培養目標定位上,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往往不切實際,盲目求高求大且沒有一個具體的規格標準,以致辦學導向不清晰,制約了專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這其中既有新建本科院校之間相互攀比的因素,也有為本校法學專業師生鼓勁的意味。比如,提出“早日建成國內或省內一流法學院校的目標,實現跨越式發展……培養法學高級專門人才”等此類口號,這種脫離自身實際空喊口號、亂定目標的結果只能是“目標歸目標,口號歸口號”。

          此外,與培養目標定位模糊相對應,新建本科院校法學專業的課程設置也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的應用實踐類課程開設明顯不足,類似于模擬訴訟、法律診所、律師實務、司法鑒定等課程,即便開設了,課時也很少,不受重視;二是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比例失調,選修課開設較少,僅起到點綴的作用,而且部分院校要求學生某個學期選修課的學分與開設全部選修課的總學分相同,選修課實際上成了必修課,這不僅使選修課失去了意義,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專業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三是課程設置存在因人設課的現象,即課程設置方案受到一些人為因素的干擾,只考慮個別教師一些不合理的主觀想法,而放棄了課程設置方案本身科學性的要求,導致該開設的課沒有開設、不該開設的課卻一直在開設。

          二、新建本科院校法學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與措施探尋

          1.結合自身辦學實際和優勢找準辦學定位,形成獨有的辦學特色

          辦學定位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新建本科院校只有結合自身的辦學實際和優勢合理確定,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效的整合和凝練,才能形成自身的辦學特色。當然,法學教育中對于培養法律人的一般性、普適性的要求,諸如法律人應具備的法律價值觀、法律思維能力、法律職業道德等都應為新建本科院校開展法學教育所重視。此外,新建本科院校在辦學過程中還應將法律職業技能的培育作為本科法學教育的重點,并善于借鑒國內外法學教育的先進經驗和好的做法,經常性地加強與同業同行之間的交流,這樣才能盡快完善自身辦學條件,形成辦學特色,進而實現法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2.優化課程設置,規范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應更多地增加法律實務類課程以及與培育法律人應具備的技能素養相關的課程和課時。對于一些偏理論的、在法學課程體系中不十分重要的專業課程以及以往因人而設的、不必要的、與培育法律職業技能和素養關聯不大的課程,應當不開設或者即使開設也相應地縮減其課時。法律職業技能訓練的內容應主要涵蓋案例分析和討論、法律文書寫作、法律實務操作、模擬法庭等,并盡可能多開設與其相對應的技能型法律課程。此外,還應結合本校的優勢學科來開設一些相應的課程。

          法學本科教育不是培養理論性人才的,因此應側重于基本法律職業技能的培養,在教學內容上也應注重與法律職業需求的結合。具體來說,就是應根據國家司法考試所確定的法學各科知識體系來規范和確定具體教學內容,并以司法考試的考核目標作為教學目標來推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需求相銜接。基于此,還應進一步加強教材建設。 新建本科院校法學教育應結合自身實際,采取“2+2”和“通識+模塊”的法學教育模式,并將“理論學習”“案例分析”“課內的實踐演練”“課外的實訓鍛煉”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即大一、大二不分專業方向,以16門法學主干課程為主,輔之與法學專業相關的其他人文社科類課程,對學生進行法學專業基礎教育,到大三、大四再根據學生的興趣志向分專業方向,再以這些專業方向為基礎來設置相應的課程模塊,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訓演練的機會和時間。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重視模擬法庭教學,并積極創造條件引進西方國家法學教育中推行的“法律診所教育”,培養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縮小學校理論教育與職業技能之間的距離。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靈活運用討論式教學、啟發式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3.加大教學經費投入,強化教學設施建設

          充足的'教學經費和健全的教學設施是法學教學工作卓有成效開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法學教育可持續發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質前提。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應不斷加大對教學經費的投入,組織針對自身實際的法學教育教學改革的研究項目,力求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手段、實踐教學改革等方面形成一批優質的教改成果,以加快教學改革和建設的步伐。為配合教學改革的需要,還應不斷強化教學設施建設,諸如專業資料室、閱覽室以及網絡教學學習資源的建設,尤其是法學實驗室的建設,這對提升學生的法律職業素養和技能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和作用。除模擬法庭實驗室需進一步完善其配置和功能外,還應逐步創造條件探索建立具備其他功能的法學實驗室,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訓演練的機會,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法律實踐能力。

          4.加強法學師資隊伍建設,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

         。1)充實和優化教師隊伍,著力加強骨干教師隊伍建設

          在積極引進高學歷、高職稱教師的同時還要嚴把進人質量關,分期分批組織教師進行專業理論知識學習、教育教學技能培訓和外出進修學習,并且在“雙師型”教師中選拔培養一批職業道德高尚、業務素養深厚、學術思想活躍、勇于開拓創新的骨干教師,將他們作為教學和專業建設的核心力量,讓他們肩負起本專業培養“雙師型”教師的任務。

          (2)鼓勵和支持教師深入法律實務部門實踐,促使其熟悉法律實務工作

          可以有計劃地安排教師脫產參加法律實務的培訓或直接赴法律實務部門實習,還可以鼓勵教師到律師事務所兼職或到法院、檢察院進行業務調研,使他們了解并探索解決司法實踐中存在的疑難問題。這些做法既能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又能使他們把在辦案中取得的經驗、職業技能更好地傳授給學生,進而促使他們向既是教師,又是律師、法律職業者的“雙師型”人才方向發展。

         。3)聘請法律實務部門的業務骨干和專家作為兼職教師或客座教授

          將兼具理論研究能力和法律實務能力的法官、檢察官、律師請進來,擔任兼職教師或客座教授,形成較為固定的兼職教師隊伍,通過專題講座或短期集中授課的形式豐富和充實法學教育教學內容。這樣不僅能夠緩解現有教師法律實務能力薄弱的問題,還可逐步建立起一支適應新建本科院校法學教育教學要求的人員充足、素質較高、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5.注重法律職業技能培育,構建法學實踐教學體系

         。1)加大課內實踐教學的比重

          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實踐課,即采取課堂案例討論、觀摩審判、模擬法庭、調查參觀、演講、影視教學和實驗等多元化的實踐課形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穿插進行,使學生邊學邊練,教、學、練結合,從而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鞏固,進一步改善課堂教學效果。

         。2)注重課外實踐教學及實訓演練的強化

          組織播放法治欄目的視頻,聘請實務部門專家舉辦法律實務方面的講座,組織開展各類法律實務技能與知識的比賽、競賽活動,組織學生在“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12·4”法制宣傳日等特殊日子以及暑假深入農村、社區、校園進行法制宣講和咨詢活動,強化課外實踐教學效果。此外,還要加強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建設,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為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運用于司法實踐提供平臺。校外實訓演練以安排學生到基層法律部門或者企業、社區等法律服務部門進行專業實訓實習為主要形式,使學生在掌握法律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系統的法律實務操作演練,增強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強網絡法律信息平臺建設

          利用校園網建立法律信息中心,提供國內優秀法學論壇、法學研究網以及法律實務部門網址的鏈接,為學生及時了解法學、法律的熱點和動態以及獲取相應的信息提供便捷的渠道。還可以在校園網設立網絡學習答疑模塊,使之成為師生交流的窗口,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總之,新建本科院校要科學謀劃、精心組織,不斷優化、整合現有的辦學資源,在突顯和體現自身辦學特色上多下功夫,并以法科學生的就業為抓手,不斷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提升教學質量,在力爭全面達到法學專業本科教學評估各項指標的基礎上,加快推進新建本科院校法學教育的發展,從而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也為培養高端法學、法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龍.論中國法學教育的改革[J].中國法學,1997,(6).

          [2]李龍.我國法學教育急需解決的若干問題[J].中國高等教育,2002,(13).

          法學論文范文 5

          摘要:法學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法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問題,項目式教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視野等優勢。本文通過《勞動法學和社會保障法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實例介紹,分析了這一教學模式在法學本科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和推廣,力圖實現教學改革的創新,探尋培養創新人才的路徑。

          關鍵詞:教學模式改革;項目式教育;本科;應用

          法學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法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問題,它直接關系到法學教育的效果。我在《勞動法學與社會保障法學》課程教授過程中深感教改之關鍵在于擯除傳統教學模式忽視學生個體需要和自我發展的弊端,尋求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途徑,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發展。項目式教育作為一種教學改革模式,其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在本科教學過程中應用以及推廣。

          一、項目式教育概述

          1、項目式教育概念及應用說明

          所謂項目式教育,本文特指在本科生的教學過程中以科研項目為基礎,由作為項目負責人的教師有條件的吸納本科生參與課題研究工作,或以項目為教學補充或以項目為教學延展,在課程教授與項目研究的過程中啟發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生分析研究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

          我在高校一直從事《勞動法學和社會保障法學》的教授與研究工作,該門課程在我校屬專業核心課和專業必修課,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作為法學本科生而言,了解和掌握本學科非常重要:不僅可以幫助其構筑完整的法學理論體系,而且有利于學生的繼續學習和發展,加之本學科實用性非常強,因此日益受到學生的歡迎與關注。隨著對勞動法學研究的升溫,也給本課程的教授提出了新的挑戰。而傳統教學模式存在許多突出問題,難以全面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第一,忽視學生自己需求及學習興趣,難以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第二,教學模式單一,難以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第三,師生之間交流途徑有限,缺乏互動。2010年4月,我申報本學科的校級課題獲準立項[1]。以此為契機,我將部分本科學生吸收進項目組,意通過項目式教育尋求教學模式改革之嘗試,實現培養創新人才之目標。

          2、項目式教育的優勢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項目式教育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升學生自我認同感,激發自主學習興趣。項目式教育是吸收學生主動參與的方式,學生與教師共同研究將會大大提高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其本身就是一次受到肯定的過程;能夠進入項目組的學生,往往是對項目存有興趣的學生,學其所好,研其所想,可以有效地將研究興趣與研究內容結合在一起,不論最終是否能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僅就這一教育過程而言,學生所獲將遠遠大于傳統教學模式。

          第二,有利于拓展學生視野,培養良好法學思維和研究思路。以法學專業為例,法學教育在本科階段受課時、教學模式等限制常常淪為普法教育。本科生大多只關心本專業的基本制度,對許多專業問題的認識只停留在皮毛階段,視野不夠開闊,更談不上法學思維的養成。開展項目式教育實際上使學生有了一次更深入了解相關知識及作深入研究的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其視野得到了拓展,思維局限障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突破;同時,開展項目式教育也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在教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從教師那里獲得資料搜集整理、論文寫作等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學習正確的法學研究思路,培養法學思維能力。

          第三,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為進一步深造打好基礎。一般而言,高校課堂教學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側重的是基礎教育。而社會對法學本科生的要求絕不止于此,因此高校越來越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通過開展模擬法庭、實地調研、法律診所等各種實踐教學方式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期望達到培養全面創新人才的目標。我認為,項目式教育就是一種直接實用并且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實踐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的素質得到全面提升:項目式教育尊重學生的主觀需求,對學生的培養目標遠遠超過基礎理論的傳授,其時刻關注學生法學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對畢業后即就業的學生而言,項目式教育為其提供了從事勞動法律工作技能的訓練機會;對畢業后攻讀研究生學位的學生而言,項目式教育鞏固和增強了學生的專業素養,為其進一步深造奠定了基礎。從一定意義上講,項目式教育可以成為連接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之間的橋梁。

          第四,有利于增進師生交流,構筑和諧師生關系。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互相配合的一個人才培養過程。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欠缺師生良性互動機制的問題,高校代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基本局限于課堂上,課外的交流互動比較少。雖然網絡發達,但有很多局限,網絡互動往往只能成為課后解答專業問題的工具。通過項目式教育,實際上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在一定期限內建立了一種定時交流溝通的機制,增加了課外的師生相處時間。而且面對面可以讓教師更直觀的感知學生需要、更深入具體的對學生進行指導,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梢哉f項目式教育本身就是對“教學相長”最好的詮釋。

          3、項目式教育的教學目標

          通過開展項目式教育,我試圖實現以下教學目標:第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方法,提升學生在語言表達、法律思維等多方面的素質;第二,提供更多途徑使學生在深刻理解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增強應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三,擴展師生交流方式,搭建構筑和諧師生關系的平臺;第四,研究和檢驗法學本科專業課教學模式改革的方式,實現教學改革的創新,探尋培養創新人才的路徑。

          二、項目式教育應用實例

          1、學情分析

          本次項目式教學改革的實施對象是我所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二年級本科學生以及經濟法專業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方向研究生,以本科生為主。從本科生的知識水平來看,除哲學等公共課外已修完法學概論、民法總論等專業基礎課,具備一定的法學理論基礎。同時正在學習合同法、人力資源管理等課程,對這些課程的學習有利于對我教授勞動法知識的理解。從實踐能力上來看,學生都具備對網絡等媒體的運用技能,而專業課的實踐操作能力相對較弱,基本上沒有參與過任何法學實踐活動。從情感起點上來看,學生大多認為現有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習興趣,因而對教學模式改革持有歡迎和積極的態度,樂于接受教師設計的項目式教育。

          2、實施策略與過程

          我應用的項目式教育主要通過三個階段開展:

          第一階段:組織準備階段,主要的流程是項目介紹——學生報名——確定成員。為了進行項目式教學改革,我首先在所教授的部分本科學生中舉辦了專場項目介紹會。一是向學生介紹我獲準立項的課題基本情況,包括課題內容、立項依據、研究方案等等,讓學生了解項目情況及判斷是否對該領域有研究興趣;二是向學生介紹項目式教育的基本構想,主動向學生發出邀請并告知學生報名方式等等,讓學生了解何為項目式教育以及我預備實施的具體方案和步驟。會后在我規定的報名時間內,陸續有十余位學生提出了報名要求,最后我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了十名學生(包括一名研究生)參與項目組。為了規范日后的教研工作,我還與部分學生簽訂了“助研崗位聘用協議”,該協議主要包括:學生成員的基本信息、進入項目組的.職責等等。

          第二階段:項目教研階段,這一環節實際就是圍繞課題開展具體項目研究工作,是項目式教育提升學生能力的關鍵環節。首先,我與學生確定了“定期研討+不定期溝通”相結合的聯系方式,即每月至少與學生見面一次,就項目進展及相關問題展開討論;平時學生有任何關于項目開展的問題可以隨時與教師進行溝通。其次,我將課題分解為若干子課題,充分尊重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此范圍內自選題目。最后,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我專門向學生介紹了項目研究的思路及方法、資料的收集整理技巧以及論文的寫作規范等。在此階段,我發現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不僅在項目研討時積極發言,而且平時也非常認真的收集資料,備寫論文,自主學習及創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例如:項目組中一名學生有出國留學的打算,因此在自選課題時,該生就選擇了“工資集體協商的國際比較”這一子課題,在學習過程中利用外語專長拓展項目研究視野,用項目研究鍛煉和檢驗自己的外語水平,可謂一舉多得。

          第三階段:項目考核總結階段,這一環節貫穿項目式教育始終。關于項目考核,主要是根據學生完成教師布置任務情況來判斷學生參與項目式教育的效果。例如,學生是否按時提交了研究書面計劃、是否按時參加研討活動等等。關于項目總結,一方面是師生之間對研究課題本身不斷進行自修、反思、再討論等,另一方面指師生之間對項目式教育的進展進行不斷修正與總結。

          三、項目式教育在本科生教學過程中的推廣及反思

          一直以來,項目式教育多應用于研究生階段的人才培養,在本科生中應用較少。隨著社會對法學本科人才素質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現代法學教育的目標也由單一知識型向綜合素質型轉變,即融傳授法律知識、培養運用法律能力和提高法律職業素質于一體[2]。因而在高校本科生教育過程中引入項目式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對其進行推廣的現實土壤也已形成。首先,項目式教育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實現了教研一體化,即圍繞提高教學質量這一中心,把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以教學為基礎,以科研為補充,實現二者良性互動、協調發展、融合提高。其次,現代社會對高校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更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發展,尋求教學模式改革與創新;不僅要承擔“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科研能力。項目式教育很好的把二者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教師與學生共同提高、教學與科研共同進行的“雙贏”局面。

          當然,項目式教育也有許多值得再思考的地方:第一,對項目式教育外延的理解不應過于局限。我此次教學改革有立項課題作為支撐,所以將其稱之為“項目式教育”似乎比較貼切,但如果對“項目式教育”的理解僅局限于教師有課題才能應用就太狹隘了。即使教師沒有課題,也可以就所教授學科中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作為專題而開展項目教育。畢竟,項目式教育的精髓在于給學生提供一個提高能力的平臺,有無項目支撐并不是必然要求。第二,項目組學生成員的吸納要科學合理。我認為,首先項目組成員的人數應該和研究內容相匹配并作好分工和研究計劃。另外,確定參與學生時有必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以本次教改為例,我所選擇的學生均具備基本法學理論基礎,已修過或正在學習《勞動法學與社會保障法學》,這樣才能將基礎教學與能力提升結合起來。如果參與項目組的學生不具備理解項目研究內容的基本知識,將會直接影響教改和能力提高的效果。第三,項目式教育的考評體系有待完善。在我的教改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學生訪談、問卷調查和學生科研成果的提交等方式來檢測項目式教育的開展情況和效果的。但項目式教育考評體系還有更多的研究空間,比如如何將項目式教學效果與高校對學生或教師的日?荚u結合起來等等。這些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實踐與研究。總之,缺乏教研的教學是無生命力的教學,項目式教育是既注重教學又注重教研,值得在法學本科教育中采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澳]MichaelProsser,KeithTrigwell著, 潘紅,陳鏘明譯. 理解教與學高校教學策略[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9.

          [2]BruceJoyce,MarshaWell,EmilyCalboun著, 荊建華,宋富鋼,花清亮譯、教學模式(第七版)[M].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1.

          [3]陳紅梅.對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教學方法的思考[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9,9.

          法學論文范文 6

          摘要:法律信仰作為法治國家的精神基礎在依法治國的當今無疑意義重大,本文通過對法律信仰和良法概念的界定、什么樣的法律才能被信仰的闡述,闡釋了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作用。

          關鍵詞:法律信仰;良法;作用

          一、前言

          依法治國作為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已經有十二年之久,為了實現依法治國的理想圖景,我國已基本建立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基本有法可依。雖然有法,但法律在實踐當中權大于法、人大于法、以言代法、以權廢法的現象比比皆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到底是法律不被信仰,如果法律不被信仰,與一紙具文無異,就似伯爾曼所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1]!狈勺鳛樾叛龅奈ㄒ粚ο笤谂囵B法律信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們究竟要信仰什么樣的法律?良法作為一種有別于惡法的良善之法應作為法律信仰的當然對象。本文正是以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重要性為理論基礎,通過以下邏輯來分析良法的這種重要性: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國方略的精神基礎,這種精神基礎又是如何形成的?法律作為法律信仰的唯一對象對法律信仰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那什么樣的法律才會被信仰呢?價值合理、規范合理、體制合理、程序合理的良善之法應成為法律信仰的對象[2]。

          二、法律信仰與良法概念界定

         。ㄒ唬┓尚叛

          法律信仰一詞在《辭!分胁]有針對性的解釋,只有對信仰的解釋為:“信仰是對某種宗教,或對某種主義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行動的準則[3]。”謝暉教授認為“法律信仰是兩個方面的有機統一:一方面是主體以堅定的法律信念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規則作為其行為準則;另一方面是主體在嚴格的法律規則支配下的活動[4]!庇纱耍艺J為法律信仰是指社會主體對法律的信服和尊重,并將這種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狀態轉化為行為準則的過程。法律信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非靜止不動的,是包括心理狀態和行為過程的有機統一。也就是說,法律信仰不僅存在于理論上,而且踐行于法治實踐中。

         。ǘ┝挤

          良法是與惡法相對應的法哲學范疇,是一個廣泛且不斷發展的概念,它包括法的實質良善性和形式良善性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要對良法下個確切的概念不容易,可從良法的標準來探討良法的概念。李龍教授主編的.《良法論》一書認為良法的基本標準是:價值合理性、規范合理性、體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5]。我認為,良法應從應然角度考慮,良法應是實質良善和形式良善的有機統一,由此,法律應當是怎樣的,而非法律實然或已然是怎樣的。價值合理性應是良法的靈魂,規范合理性、體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都是為了實現良法的價值合理性服務的。因此,良法應是符合自然、社會、人類發展規律的,能夠滿足主體享有最一般人權、公平正義的,并能為大多數獨立社會主體所信奉和行使的準則。

          三、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對象

          法律信仰作為信仰的一種,其信服和尊重的準則當且僅當是法律,而不能是諸如權力、教義、風俗習慣之類的對象,如果法律信仰除法律之外還有其他對象,那就不是法律信仰,也培養不出法律信仰。法律的三品性“自由――人權性、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濟性”是法律成為法律信仰對象的內在因素[6]。此外,規范的至上性是法律成為法律信仰對象的前提條件[7]。正是因為法律保障人權、救濟權利、實現利益的特性及其至上性,確定了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對象。

          四、什么樣的法律才會被信仰

          依法治國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只有建立并不斷完善法律體系才能為依法治國提供法律基礎,而法律被信仰是依法治國的精神基礎,只有法律真正為社會主體所尊崇和行使才能實現法治,但是并不是只要是法律就一定會被信仰,還要看這種法律是否具有價值合理、規范合理、體制合理、程序合理等特性,是否能夠保障人權、救濟權利、實現利益,是否能夠體現法律的應然性(公平正義性),即法律應是良善之法,是為良法。

          五、良法對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

          根據謝暉教授將法律信仰分為法律信念和在法律信念支配下的活動兩方面來看[8],良法對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可通過以下兩方面來實現:

          1.良法對法律信念形成的作用。法律信念是一個有關個體主觀心理的概念,內在包涵著個體對法律的信服和尊崇,并把這種信服和尊崇內化為一種恒定的意念,而這種信服和尊崇的前提是法律可以實現主體的某種利益。良法因其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濟性、自由-人權性,使其具備被信仰的價值基礎;

          2.良法對法律實踐的作用。法律實踐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這個法的良善性決定了法律實踐的有效性,法律的有效實行是法律實踐的應有之義。法律的善惡決定了人們對其信仰的最基本的邏輯起點和價值基礎,只有善法――以人權保障為宗旨的法律,才能獲得社會主體的普遍認同并加以普遍遵守,法律的良好實施才能促使人們去信服和尊崇法律,法律信仰才能形成。

          六、結語

          法律信仰在依法治國的當今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讓法律成為普通民眾的信仰,首先法律應是良善之法,且應有效實施,法條具文的泛濫,除了帶來種種社會成本,還會阻礙法律人職業自律,而法律人職業素質的降低,無疑會鼓勵人們在法制外另辟渠道,解決糾紛維護權益,即求助于私力救助。因此,法律不僅在制定過程中要不斷向良法靠近,而且制定出來的良法要得到有效的實施,這樣才能為民眾提供法律榜樣,使民眾信服法律,將法律內化為信念,從而信仰法律。

          參考文獻

          [1][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28.

          [2]李龍.良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71-72.

          [3]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565.

          [4]謝暉.法律信仰的理念與基礎.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15.

          [5]李龍.良法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71-72.

          [6]鐘明霞,范進學.試論法律信仰的若干問題.中國法學.1998(2).

          [7]謝菲.小議形成法律信仰的前提條件和經濟基礎.律師世界.2002(7).

          [8]謝暉.法律信仰的理念與基礎.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15.

          法學論文范文 7

          摘要:伴隨著財稅法在經濟法中的凸現,財稅法學逐漸為學者和政府所關注,而堅持權利義務這一基本線索并輔之相關知識的學習才是財稅法人才培養的關鍵。由于傳統法學教育弊端所致,引入案例教學可以有效改進財稅法教學,并結合實證分析的方法,提供給學生必要的實踐機會以保證財稅法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關鍵詞:財稅法;權利義務;實證分析

          一、財稅法學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財政稅收在經濟中的作用日益為人們所關注,計劃經濟體制下諸如行政命令等等直接干預經濟的行政性手段逐漸為政府所摒棄,取而代之的是運用財稅、金融等間接性手段對國家宏觀經濟加以調控。因此,不僅僅得到政府官方的重視,我國的國民也對其傾注了前所未有的熱情,而這一熱情一方面是來源于財稅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源于財稅與國民生活緊密程度的增強,加之人們逐漸對于稅收本質認識的加深,更是給了財稅法的發展以強大的動力。

          在國外,稅法對于國民的影響是我們所不可想象的,正如西方的那句諺語所講:人的一生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和稅收。因此,各個國家對于稅法的教學和研究也是頗為重視,不論從開設該課程的學校數量還是開設的學時,以及所講的內容方面等等,都是我們所不及的。諸如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大學法學院的稅法的設置位居國家眾多項目之首;俄亥俄州大學要求申請法律碩士課程(Master of Laws Programs)的申請者,必須是已經修讀了聯邦個人所得稅等課程。歐洲的很多國家都將稅法作為一門強制性的課程來設置,只是在本科生階段和研究生階段的側重會有所不同。與之相比,我們財稅法課程的開設在全國高等院校中(包括綜合性大學和財經類、稅務類院校)都是極為有限的,稅法課的學時絕大多數是36學時,個別的是54學時,且講授的內容很多的涉及到財經類等經濟方面的內容,對于財稅法學的研究和法學所特有的權利義務并為被其所重視。

          自由、民主和法治已經理直氣壯地成為當今政治生活的主題和時代的主旋律。它不僅成為社會民眾的最強音,而且也成為當權者致力實現的根本愿望;它不僅以顯赫的文字載入國家的根本大法,而且以崇高的精神追求占據著人們的心靈。它將不再是中國人的夢,也不再是西方人的專利品和中國人的奢侈品,而是中國政府和民眾的共同理想,以及正將這一理想付諸實施的行動。[1] 隨著“依法治國”思想的樹立以及該思想在我國經濟發展中逐漸在各個領域中不同程度的貫徹,相應的財稅法治也被提上日程。因此,財稅法治建設成為我國財稅法發展的必然趨勢,上層建筑決定于經濟基礎,但是并不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法律法規是法治建設的最基本要件,是硬性的指標,無法可依只會導致法治建設成為空中樓閣,無法從何而談法治!我們不得不承認,法律法規的制定是人們尊中規律的基礎之上,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因此,立法者的素質勢必影響到整個法治的進程。這種影響是最基礎的,沒有權威的、有預見性、前瞻性的法律文本,法治對于經濟的促進作用是不現實的。

          伴隨著經濟法作為一門獨立的法學部門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財稅法在整個經濟法中的地位逐漸凸現,并成為一門顯學為法學家和法學研究所關注。財稅法人才的培養是財稅法治進程中的必備環節。而作為我們這些法學的學生而言,在本科階段僅僅對財稅法有一個比較粗淺的、單一的學習,對于今后的研究僅僅是一個薄弱的基礎,因此,在研究生階段極有必要在深度和廣度方面加以拓展,才能保證今后在該領域的研究,并可能有所建樹,否則都是紙上談兵。

          二、財稅法學教學應以法學特有的“權利義務”角度為根本研究路徑

          現今全國開設稅法或者財稅法的課程的高等院校雖然在數量上有一比較大的提高,但是設置的課時卻是極為有限的,絕大多數是36學時,個別的學校是54學時,如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長春稅務學院等等。但是,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現今對于財稅法或者是稅法的講授很多的時候是以財政、稅務、稅收以及會計知識為主的,對于法學知識的講授卻是非常有限,從財稅法或者稅法基礎理論的探討更是如數家珍,對于權利義務線索的'把握和灌輸確實不足的。財稅法和財政稅收等經濟學等之后雖然會有交叉,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兩門學科還是有本質的不同,這正是法學學生和財政、稅收學學生所存在的差異,權利義務是我們學習應該遵循的最基本路徑。而從我自身學習的過程來看,我們在本科階段對于財稅法知識的了解和接受不僅有限,而且偏離了法學特有的研究路徑的把握,所以在理論根基上并不是扎實的;同時,對于一些財政、稅收、會計方面知識的缺乏又使得我們在實務中不能運用自如,出現了一種極為尷尬的局面。因此,我以為,我們財稅法課程應該遵循“權利義務”基本路徑進行研究,運用法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其深入探究;其次,財稅法學相對于法學的其他部門法應用方面更為頻繁、綜合性更強,因此,研究財稅法的學生勢必要輔之以一定的財務會計和稅收學知識,這也是專業型人才培養。

          “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權威性,其他任何法律法規都不得同它相抵觸,財稅法治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公共財政、稅收法定主義是我們所極力倡導的,隨著對財政和稅收研究的深入,不少學者對于財政、稅收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公共財政這一服務于市場的財政,是將財政活動限定于服務市場的范圍內,避免財政供給的不足或是過量,防止財政資金的浪費,財政活動的適度適時是我們財政活動的目標的;而稅收作為一種侵犯國民財產的手段,更是將其定位于“債”的屬性,是國民為享有國家提供的公共物品而支付的對價。納稅不是義務性的進貢,而是獲得相應服務的方式,納稅人權利的意識不斷浮出水面。一方面是人權在各個領域中的落實和實現,另一方面也是保護財產權的理論支持。2004年憲法修正案中明確提出:第十三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這種種情況無不表明,對于財稅的研究從法學角度進行探究,對于權力的監督,權利意識的樹立意義頗為重大。因此,作為一名法學學生,在研究生階段更是要把握這一根本的線索,這也是區別于其他稅收學等方面研究的顯著方面。因此,從法理學和憲法學、行政法學的角度切入,從更為廣泛的背景下研究財稅內容,勢必會有一種全新的認識,這也是研究范式的一種轉化。正如,日本學者北野弘久教授所闡述的稅法并非是“征稅之法”,更是納稅人據以對抗、制衡國家課稅權的“權利之法”,這對于學生的學習則是另一全新的視角,權力和權利的研究也是我們在以后學習中所應重點關注的線索。

          此外,要密切加強對法律關系、法律行為以及基本價值和基本原則等基礎性知識在財稅法中的具體的研究,尤其是該學科所特有的內容的研究。

          同時,在自己的一些實習或者是實務操作中,我發現,我們現有的法學知識對于研究財稅法是遠遠不夠的,財稅法學這一學科本身的特點表明:必要的經濟學、稅收學以及會計學知識的積累,是深入研究財稅法的理論問題以及實務操作中所不可或缺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理論認識的研究最終勢必要運用于實踐中,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正確的理論對于實踐的指導作用是積極促進的,而沒有任何指導意義的認識從成本收益角度看是無效的,結論正確與否要得到檢驗唯一的途徑就是回到實踐中去,特別是像財稅法這樣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更是如此。

          我們不少研究財稅法理論的學者或者以稅收學位基礎簡單的附加法學方法對此進行研究,或者是從法學理論對此進行探究卻忽視了財稅法本身固有的財稅經濟方面的知識,總是給人以各行的感覺,因此,作為法學專業的學生,要想從專業的角度對此深入研究,勢必要輔之財政、稅收以及會計方面的知識,真正挖掘學科自身的特點,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詮釋該學科。

          財稅法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綜合素質的積累過程,是多領域知識兼備的人才。當然,財稅法的講授必須堅持“權利義務”、“權力權利”等法學特有的研究路徑這一根本要求,相關知識的具備是該學科發展的要求,也是該專業人才培養所必備的素質,兩者兼而有之,但是應該有所側重。

          三、財稅法將案例教學與實務實踐操作相結合

          傳統的教育模式,財稅法課堂的教學重視基本知識的講授,更多的是知識的介紹,尤其是在總論部分許多理論的介紹這是必要的,然而,在具體到之后許多具體內容的講授,仍然不能脫離這樣的模式,使得學生只有一種抽象、宏觀的概念,對于數字、公式的機械的接受,對于以后的實踐并無多大的意義,許多學生在學習過財稅法課程之后,仍然對一些基本稅種的征收是不知所云的,從教學方面是失誤的,而就學生個人而言也是沒有絲毫獲益的,只是機械的或者迫于考試等壓力記憶,過后就沒有絲毫的印象,這是許多學生學習過后的真實體會。因此,有不少教師講案例教學的方法引入,通過一個個切實具體的案例對具體稅種進行講授,不僅形象具體,同時真正使學生有一種學有所用的感覺,促使學生萌發了學習的興趣,主動接受且保持持久的記憶效果。

          財稅法案例教學法最早起源于美國,以案例作為教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運用掌握的理論知識,分析、討論案例的疑難細節,從中形成各自的解決方案,培養了學生的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真正將法學這一應用性學科體現的真真切切。財稅法學當然具備這一特點,并且具有更為頻繁的實踐性。但是,在我們現在財稅法學教學中還沒有充足的案例,雖然不少的學者為搜集財稅法的案例作了很大的努力,并且也是卓有成效的,使得我們案例教學成為可能。然而,我以為社會生活是紛繁復雜的,豐富各異的,我們面對的現實并不是完全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更多的時候是出現多種沖突,和法律規定情形相差很大,教師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時候是先講述一個結論,再為此尋求一個典型的案例,當然這一案例可以很好的印證該結論,但是這并不利于法學的研究,也不利于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注意現實中非典型案例的討論,以激發學生的思考。

          我以為,通過引入案例教學的方法使學生對理論知識點的認識具體化,對實務性的操作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同時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對于案例所要證明的理論加以檢驗,這也是對知識再認識的過程,一方面加深對知識的全面深入地掌握,另一方面也是豐富案例、拓展視眼的過程,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極為有意義的。

          鑒于法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許多學校都栽在法學專業的課程中開設律師實務、畢業實習等,很多學校的法學院系還聘請資深法官、檢察官、律師等實務部門的人作為兼職教授,講授他們在司法實踐中的經驗,這無疑是一種值得采納的教學方式。財稅法教學也同樣,可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實踐部門人員。 我以為,我們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現實的實踐機會,真正給學生以接觸社會的機會,以保證在畢業之時能更快的融入社會當中。

          參考文獻

          [1]汪太賢、艾明著:《法治的理念與方略》,中國檢察出版社(引論).

          返回目錄>>>

        經濟類學術論文范文 1

          摘要:當前,鄉村旅游已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鄉村旅游可以為農村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就業崗位,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應基于環境保護的理念,采取開發旅游資源、創新旅游營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措施,發展農村旅游,拉動農村經濟的提升。

          關鍵詞:

          鄉村旅游;拉動農村經濟增長;作用;對策

          我國是農業大國,除部分發達地區外,農村人口仍是我國人口構成的主體。但是,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無論是經濟發展速度還是居民收入增速都明顯高于農村。城鄉二元化的社會形態,成為我國社會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重要制約因素。另一方面,鄉村具有優越的自然生態和淳樸的人文環境,有著比城市更為豐富的旅游資源,進而成為我國旅游開發的主要承載區。城市和鄉村是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鄉村旅游可以為城鄉之間搭起一座人員和經濟交流的橋梁,成為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和面貌更新的重要動力。

          一、鄉村旅游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

          城鄉差別是當前我國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而消除這一差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目前,發展農村地區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和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例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持續增加、農村地區經濟結構單一等都嚴重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發展。旅游業作為新興的綜合性產業,具有極強的帶動效應,能夠有效拉動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

          1.鄉村旅游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騰飛,特別是城市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在這一背景下,農業受先天條件的制約,發展相對緩慢,城鄉差距不斷拉大。截至20xx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已經增大到3∶1。近年來,得益于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以及出臺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城鄉收入差距明顯縮小,但是仍遠大于國際公認數值。因此,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是消除城鄉差別的必然途徑。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為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急需的資金。例如,旅游目的地的農村居民可以通過銷售當地的土特產以及自制的工藝品、為游客提供勞務,以及旅游業本身帶動住宿、餐飲等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等途徑獲得農業生產之外的經濟收入。根據國際旅游組織的測算,旅游業屬于綜合性產業,具有極強的帶動作用,該行業每增加1元的收入,可以帶動區域內其他相關產業4.3元的收入,這種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并不是農業生產所能企及的。對鄉村旅游而言,其帶動作用更為明顯。因為鄉村可以基于其不同于城市的社區特點,通過區域合作實現旅游資源和客源信息的共享,通過旅游業的區域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最終促進當地居民收入的整體性提高。

          2.鄉村旅游可以為農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由于農村地區可耕地資源有限以及農業技術的迅速發展,土地已經不能“承載”農村地區過剩的勞動力。農村居民為了生活,不得不外出務工。但是,受制于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部分農村勞動力不能勝任城市提供的工作崗位,收入水平也難以保障。據相關專家估算,到20xx年我國農村地區將出現2.5億左右的隱性失業人員,如此大量剩余勞動力難以有效分配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鄉村地區大力發展旅游業,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就地、有效吸納剩余勞動力。具體而言,鄉村旅游是一項綜合性產業,不僅需要為旅游者提供最直接的旅游服務,還需要滿足游客旅游過程中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這一需求的滿足顯然需要構建包括各行各業的完整、復雜的勞務服務系統。據國際旅游組織的測算,旅游業每增加一個直接就業崗位,就會拉動社會上相關行業的五個間接就業崗位。由此可見,發展鄉村旅游可以不斷拓展農村的經營和服務范圍,帶動相關行業和產業的迅速發展,就地解決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3.鄉村旅游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業化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也不可避免地波及農村地區。例如,農村由于工業向農村地區轉移造成當地的河流土地污染以及可耕地資源的減少。另一方面,由于農業收入有限,難以進行大規模投資,致使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面臨諸多困難。凡此種種,均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改善當地的生活環境,還有利于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例如,游客外出旅游時,經常購買一些當地的土特產以及有意義的紀念品,這不僅會給當地農民帶來一項不錯的收益,促進當地農民從單一的務農向農工商結合發展,實現當地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因此,鄉村旅游是在農村發展起來的第三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應有利于改變我國農村地區第一產業一家獨大的局面,豐富農村經濟的形式,還能夠推動第三產業的自身良性結構的形成以及第一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農村經濟增長的多元化。

          4.有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鄉村旅游的開展能夠為農村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提供必要的保護,促進農村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的一個重要亮點就是能夠提供城市居民與農村和自然的親密接觸,使他們獲得遠離城市塵囂的幽靜。因此,鄉村旅游開發的前提是保護好自然與農業特性,并以此為基礎和先決條件發展旅游業。所以,鄉村旅游賴以成功的理念就是綠色旅游,保留原始的'生態自然環境和典雅淳樸的農村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對于緩解農村地區的生態惡化,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鄉村旅游的發展還可以提高農村各種資源的配置效率。旅游業可以實現對各種資源在統籌的基礎上進行科學運用和系統開發,真正實現低成本、高利用、低排放、高產出,轉變農村傳統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最后,在生態理念深入人心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旅游開發必須要考慮環保意識,為消費者提供綠色、健康、生態的旅游產品。顯然,要達到上述目標,消費者、經營者以及當地居民均需提高環保意識,改變消費方式,保護生態環境,這對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發展鄉村旅游拉動農村經濟的對策

          1.充分開發旅游資源,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我國的鄉村旅游存在明顯的淡旺季現象,這顯然對進一步發揮鄉村旅游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十分不利。因此,應該從旅游產品的開發入手,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旅游資源,豐富和完善旅游產品,形成涵蓋一年四季的產品體系,逐步降低季節因素的影響。此外,針對不同的客源情況及其不同的消費需求,鄉村旅游開發應該秉承多元化的產品開發思路,創造性地開發出個性化、人性化、綠色化的旅游產品體系,以滿足不同年齡、性別和社會各階層人們的旅游消費需求,增加旅游收入。

          2.進行旅游營銷創新,強化對游客的吸引力與旅行社和周邊的知名景點進行深度合作,是一般景區在市場化環境下進行產品營銷的基本手段。面對日趨激烈競爭的鄉村旅游市場,鄉村旅游經營者需要依據自身的定位和特色進行營銷理念和手段的創新。例如,對經濟實力較強的鄉村可以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影視營銷,拍攝紀錄片、宣傳片和電視廣告,不斷拓展自己的影響力。對于有民族特色文化的鄉村,則可以做大做強節慶文化,以擴大影響力和吸引力,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此外,可以利用綠色營銷,讓游客可以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保證獲取經濟利益且能滿足游客需求的同時可以讓人和自然共存共榮,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性發展。

          3.加強旅游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專業人才不足是制約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性因素。鑒于此,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優惠政策鼓勵高校旅游專業的畢業生到鄉村發展,也可以聘請相關的專家學者到本地講座,介紹先進的鄉村旅游規劃和管理經驗,加強培養當地導游。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才管理隊伍,培訓接待禮儀、農業技術知識以及游客服務等知識,鼓勵農業與旅游職業院校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若農業機構或旅游機構條件允許,可以開展自己的培訓課程,定期給員工培訓旅游知識。把鄉村旅游導游員、休閑農業講解員以及農家樂接待員等相關職業劃分為國家技能職業,并撥出部分資金以示獎勵。為鄉村旅游經營者與管理者灌輸新型服務意識,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發展自身特色,樹立品牌效應,以滿足更多游客的需求。

          4.強化管理,提高服務水平首先,積極推進鄉村旅游的標準化,將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產業進行升級,定期給農民培訓經營管理和服務規范化的相關內容。實施農家樂和休閑農業企業經營管理規范,不斷提高鄉村旅游服務質量,將周邊環境、接待服務設施、服務質量標準等統一。其次,將旅游項目在管理部門進行登記與審批,做到依法經營。為游客提供標準化餐飲與住宿等周邊服務。再次,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建立信息網絡系統,公布鄉村旅游的相關信息。還應建立科學合理的鄉村旅游統計調查制度和統計指標體系。最后,要規范鄉村旅游市場秩序,選用適當的方式打擊不正當的經營行為,如鄉村旅游詐騙等,保護投資者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唯有如此,才能從本質上提升鄉村旅游的服務水平,吸引八方來客,充分發揮旅游業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

          5.構建利益反饋機制,解決投資不足問題鄉村旅游作為一項產業,其發展必須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作為支撐。同時,鄉村旅游的特殊性又使這種經濟活動牽涉到國家、集體和個人三方的利益,其中當地農民無疑是三方中的弱勢一方。因此,鄉村旅游開發要通過土地置換、利益回饋等手段保證當地農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增加旅游開發中的資金投入,各地鄉村要大力拓展融資渠道,在積極爭取政府補貼和銀行信貸的基礎上,積極吸納社會力量進入旅游開發,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

          6.強化參與,謀求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開發往往會出現開發者與當地居民利益之間的某些矛盾,強化當地居民的參與度,是解決上述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通過各種手段,提高當地居民的參與力度,從個體參與逐步過渡到組織參與和全體參與,唯有如此,才能使旅游開發惠及全體居民,方可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居民必須要參與旅游開發活動的規劃與實施的全過程,解放思想,樹立發展理念和服務意識,促進當地旅游業的長遠發展。

          三、結語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農村經濟仍然以第一產業為主,農民收入依然偏低,嚴重制約著我國的社會發展和經濟進步乃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20xx年,我國首次提出“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的旅游宣傳口號,并將發展鄉村旅游作為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我國農村地區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而城市居民也喜歡農村的生態環境和新鮮空氣以及民俗活動和田園生活,發展旅游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農村地區的政府、社會和居民要通力合作,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和生態旅游資源,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伶俐.貴州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復合發展模式探索〔J〕.貴州農業科學,20xx,(6):216-220.

          〔2〕蔡靈潔.鄉村旅游與農村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耦合機理及聯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xx,(3):51-52,125.

          〔3〕龍肖毅,張詠梅.鄉村旅游產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交互耦合協調發展的實證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5):104-107.

          〔4〕邸占利.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探討-以天津市寶坻區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xx,(34):18-19.

          〔5〕趙承華.鄉村旅游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機理研究〔J〕.農業經濟,20xx,(7):26-28.

          經濟類學術論文范文 2

          摘要:作為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命脈,現代經濟體系運行是否穩健、有序、有效,對國家經濟安全極為重要。本文以經濟風險概況為出發點,對我國經濟行業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了分析,且立足我國經濟發展現狀,對現代經濟經濟風險問題防范措施進行了探究,以期穩定經濟經濟,實現經濟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現代經濟經濟;風險問題;解決對策;概況

          作為一個雙重轉型國家,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建設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經濟領域改革也取得了良好了成就。但經濟經濟不穩定因素的長期存在也加大了其風險性。特別是2008年經濟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沖擊,相比其他國家的損失,我國在該場經濟危機中損失不多,但這并表示我國經濟體系較為穩定,事實證明,必須對我國經濟體系建設進一步改進與完善。

          一、現代經濟風險的概況

          風險是指未來結果的不確定性,如未來收益、資產等具有波動性。經濟風險是指于企業、機構而言,任何有可能致使其出現財務損失的風險,是企業、機構未來收益不確定性與波動性,其與經濟市場波動性具有直接關聯性。經濟結構風險造成的損失往往在其自身影響以上。在具體經濟交易活動中經濟機構產生的風險,將嚴重威脅經濟機構的生存現狀。同時,如經濟機構經營管理不到位也將產生極大的威脅,如產生系統風險,無法正常運行經濟體系,甚至出現整個社會經濟市場無序現象或產生極為嚴重的政治危機。根據具體標準可將經濟風險進行多種類型的劃分,如下:

          (一)根據經濟風險出現的根源劃分,包含兩類(靜態、動態)經濟風險。靜態經濟風險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不可抗力出現的風險,其與相應定律基本符合,預測具有準確性。動態經濟風險是指因改變宏觀經濟環境出現的風險,伴隨時間推移動態經濟風險產生的概率與影響作用也會隨之改變,其預測難度較大。

          (二)根據經濟風險涵蓋的范圍劃分,其包含兩類(微觀、宏觀)經濟風險。微觀經濟風險是指由于客觀環境改變、決策誤差或其它因素導致經濟活動參與主體資產、信譽受到損失的可能性。宏觀經濟風險是指全部微觀經濟風險歸總。

          (三)根據經濟機構類別劃分,如銀行、證券、保險等風險。

          二、現代經濟經濟存在的風險問題

          (一)經濟發展格局不協調與風險向銀行集中。我國經濟資產結構存在合理性較差的現象,具有較高間接融資比重,儲蓄率與廣義貨幣M2持續上升,進而大量風險集中于銀行業。我國廣義儲蓄率較高及持續上升,如34.3%為1985年我國儲蓄率,38%為1990年儲蓄率;40.2%為2001年儲蓄率,44.6%為2003年儲蓄率。近年來,以我國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末,社會融資規模達17.29萬億元,是年度歷史最高水平;廣義貨幣(M2)余額110.65萬億元,同比增長13.6%,比上年末低0.2個百分點,繼續保持適度增長的態勢。在銀行業發展中,其主要依靠大量儲蓄存款吸收,與中長期貸款發放進行儲蓄增長壓力釋放。通過大量數據顯示,我國銀行貸款中所占比例較高為企業融資,一般為80%以上,但股票與債券融資比例則較低。企業融資對銀行貸款過分依賴,將導致整個社會融資風險向銀行體系過度集中。以長期發展而言,貨幣供給過度將對物價、資產價格穩定性產生極大的沖擊,這對經濟體系穩健運行不利,也將對貨幣政策調控空間產生擠壓作用。目前,我國經濟體系以銀行主導型為主,在整個經濟資源中銀行業所占比例超過90%,證券業發展滯后現象較為嚴重,保險業具有過小規模。在經濟資源配置與經濟風險分散中資本市場、保險市場無法充分發揮其作用。該類經濟發展格局,與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無法滿足,進而對經濟體系穩定、效率產生極大的影響。

          (二)銀行資本充足率較低及呆賬準備金不足2003年以后,我國經濟機構不良貸款額、貸款比率呈現大幅度下降趨勢,但對此類指標的過度性強調,只會導致經濟機構利用信貸投放擴大對不良貸款進行稀釋或對有利貸款進行回收,實際上不良貸款存在的經濟風險仍無法消除。目前,銀行機構仍具有極大的呆賬準備金缺口及具有較低的資本充足率。近年來,在國有4家獨資商業銀行內,高于國際標準8%的資本充足率銀行僅有中國建設銀行。而11家股份制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平均值僅為6.15%。由此可見,伴隨貸款增長速度的提升,大部分銀行業經濟機構并沒有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貸款損失準備金的提取,仍具有較大缺口,及較低的貸款損失承擔能力。當銀行資產擴張與資本金補充不符時,一定程度上必將造成其經營脆弱性。

          三、現代經濟經濟風險問題解決對策

          (一)繼續深化經濟改革對經濟宏觀調控能力進一步提高,且對間接調控方式不斷完善,進而實現市場運作機制建立與健全,調整信貸結構與產業結構。

          第一,貨幣政策決策民主化的實現,增加透明度,對貨幣政策決策水平全面提升。對經濟宏觀調控科學性、有效性地提升,對貨幣政策工具創新能力地提升,都能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完善提供依據,且能夠在經濟宏觀調控中將貨幣、資本與保險市場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中央銀行將繼續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該貨幣政策不僅能夠對經濟平穩發展起到支持作用,還能避免通貨膨脹及進行經濟風險的有效預防。在日常流動性管理與引導市場利率中將公開市場操作的作用充分展現出來,應達到運用存款準備金、差別存款準備金及公開市場操作之間組合的合理性,以此對數量調控能力進行全面提升。對中央銀行運用價格工具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傳導機制加以完善,在資源配置方面將市場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以此對貨幣信貸合理穩定增長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第二,對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對利率杠桿進行靈活應用,以此調整總量平衡度。利用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對市場利率起到引導作用,且按照市場利率經濟機構對其資產、負債價格利率調控體系進行準確確定。通過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進行國際收支市場機制與管理體制建立,為貿易與投資活動提供便利。

          第三,加強與改進銀行窗口指導,要求必須對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原則貫徹落實,對支農經濟服務加以改進,對非公經濟、中小企業增加經濟保障,調整信貸、產業結構,且對經濟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全面提升。

          (二)建立科學、高效防范風險與經濟穩定機制

          1、強化經濟法制建設與實行依法行政。完善經濟法制體系,對銀行業、證券業等經濟行業法律邊界進行界定,對各個經濟機構的進行準確市場定位,對機構監管、功能監管特性進行合理劃分,及時補充、改進其相關法規,實現經濟機構依法行政。

          2、風險評估與預警體系建立與完善。經濟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必須具有系統性、合理性,確保經濟評估報告的準確性、科學性,同時對整體經濟運行狀態與潛在風險及時把握,進行經濟風險識別、評價與預警體系的合理化建設,且按照風險程度向市場及時提醒,做好事前防范工作,以此對經濟風險的擴展范圍進行有效控制。

          3、經濟危機應急處理機制建立。在實現經濟一體化與經濟穩定性不足的現狀下,必須進行經濟危機應急處理機制的快速建立,以此對突發性事件產生加以有效控制。通過經濟危機應急組織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能夠對經濟應急處理措施進行統一制定與實施。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伴隨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現代經濟經濟發展事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為降低經濟經濟風險問題,推動整個經濟行業的進步。必須重視風險問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經濟改革力度。這就要求各個經濟行業充分了解自身發展情況的前提下,確立正確的經濟風險防范措施,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經濟事業的健康發展,才能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參考文獻:

          [1]童錦治,呂雯.我國銀行業實際稅負水平對其盈利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J].稅務與經濟.2010(02)

          [2]王力偉.宏觀審慎監管研究的最新進展:從理論基礎到政策工具[J].國際經濟研究.2010(11)

          [3]張云燕,王芳,羅劍朝.農戶正規信貸違約影響因素實證分析以陜西省渭南市農村信用社貸款農戶問卷調查數據為例[J].經濟經緯.2013(02)

          [4]劉祚祥,黃權國.信息生產能力、農業保險與農村經濟市場的信貸配給基于修正的S-W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2(05)

          經濟類學術論文范文 3

          摘 要:在職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經濟學》教學效率,以便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經濟生活中,結合教學實踐,倡導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經濟學;生活視角;曲目教學法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理論學科,是中職學校學生入學以后的開門課。我任教以來一直擔任《經濟學基礎》的教學工作,感覺這門課程理論性強,經濟范疇比較抽象,實踐性也很強,經濟關系復雜;再加上學生整體素質不高,上中職學校之前一直在中考的指揮棒下學習應試課程,很少接觸社會上的經濟現象,所以,很多學生對《經濟學》這門課既缺乏了解又缺乏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改變過去僵硬死板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教學手段,用富有意義的鮮活的生活案例來呈現問題,提供問題發生的生動的情景,以生動的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一、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釋經濟理論,在感同身受中理解經濟理論,運用經濟理論分析經濟現象

          我們的學生年齡比較小,好奇心強,認識事物比較感性,他們受知識結構和社會閱歷的限制,如果我們只是用單純的專業知識灌輸抽象的.理論,那只能使他們望師興嘆,老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的局面。所以,老師在教學方法上要多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而不能只是一味地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只有把抽象的理論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變成學生們喜聞樂見的知識,才能有效地調動其積極性。比如,在教學第一堂課時,我就和學生就為什么學習這門課專門進行了探討,課堂上并沒有向學生講大道理,而是把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提了出來。比如,我國現階段搞經濟建設,缺少資金,為什么中國人民銀行不多發行些貨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什么一些人付出的勞動量和獲得的報酬不成正比?如何看待明星的高收入?我國政府為什么對三農問題如此關注?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現狀如何?為什么現在呈現出技工熱?等等。提出問題后,考查學生對經濟現象的了解,同時告訴學生這些問題都將在《經濟學》課程中得到解答,這會使學生認識到《經濟學》這門課的實用性很強,學習經濟學不僅能幫助自己更好地了解周圍的世界,而且還將能幫助自己更精明地參與經濟,從而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增強其學習《經濟學》的自覺性。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特別是曲目教學法,把課堂讓給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采取表演小品、短劇、辯論、小組合作、集體討論等多種形式,激勵學生參與,讓學生得到新體驗。例如,在講到“如何樹立積極合理的消費觀”時,可以通過辯論的形式進行教學,把班里的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結合教材內容設計辯題,如中學生是否經常跟風消費?艱苦樸素的精神過時了嗎?這樣的辯題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參與辯論的積極性很高。又如,在講解“貨幣的產生”這部分內容時,請學生排練話劇,分角色扮演商販和買者,在實際買賣過程中體會貨幣產生之前的種種不便,理解貨幣的產生和使用就水到渠成了。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直接參與者,通過演繹教材內容,既生動活潑,又能提高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及辯論、演說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參與和體驗,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提升教學效果是一個不斷摸索總結的過程。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和運用現代的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通俗易懂的語言,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打好基礎,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注:本文系河北省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曲目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ZJY13082.

          參考文獻:

          [1]仲桂敏.中學《經濟生活》教學策略探討.才智,2009(30).

          [2]楊玉蘭.在生活中學習《經濟生活》.科技創新導報,2013(24).

          [3]張宇紅.情感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科技導刊,2013(11).

          [4]陸敬源.多措并舉提高效率:談談高中政治課教學藝術的運用.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3).

          返回目錄>>>

        醫學學術論文范文 1

          摘要:以《組織學與胚胎學》教材編寫為例,分析當前國內各大出版社出版的不同版本教材的特點,并指出醫學生培養過程中職業精神養成的重要性,提出將職業精神培養滲透在基礎醫學課程教材中的初步設想,使我們編寫的教材與時俱進,更好地承載醫學知識和傳承良好職業精神。

          關鍵詞:基礎醫學教材;醫師職業精神;教材編寫

          教材是重要的知識載體,是醫學生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教材種類繁多,以《組織學與胚胎學》教材為例,目前全國各大出版社出版的《組織學與胚胎學》教材很多。主要有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組織學與胚胎學》,現在已進行了8次修訂,在修訂過程中,不但對知識進行了更新,而且在形式上也有很多創新[1]。比如第五版開始增加了人文方面的插圖,并以插入框形式將著名實驗、科研進展、臨床問題等專業內容與社會歷史文化等有機結合,旨在引起學生閱讀興趣、啟發思考、拓展知識面,賦予教材人文內涵。提示培養醫生不僅要傳授醫學知識,還要培養人文精神?茖W出版社出版的《組織學與胚胎學(案例版)》教材,將基礎知識與臨床案例相結合,體現了培養醫學生早接觸臨床理念[2]。繼此,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組織學與胚胎學》各章節以案例導入,正文中適當加入一些臨床應用板塊,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基礎與臨床銜接[3]。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的《組織學與胚胎學(電子書包)》,迎合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網絡及上網設備在醫學生中的普及為基礎,使醫學生全天候學習和終身學習成為可能,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有一定指導作用[4]。另外,也有教材改變了傳統將組織學與胚胎學內容截然分開的編寫模式,嘗試將兩門學科教學內容有機整合,以人體發育為主線,將各種組織和器官的發生、發展、結構與相關功能密切結合,使其真正成為一門課程[5]。還有教材針對高職、專科等層次教學,相應地將人體解剖學和組織學與胚胎學兩門課程整合,使內容更加緊湊,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避免了兩門課程內容的重復,進而減少授課學時,減輕學生負擔,給學生留有更多自學時間[6]。這些教材編寫模式,也為目前全國各大醫學院校開展的以器官系統為主線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可取的經驗[7]。

          總而言之,雖然目前組織學與胚胎學等基礎醫學學科教材編寫形式多樣,但還是注重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知識的承載,對職業精神層面的滲透不足。

          1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現狀

          通過基礎與臨床知識的學習,培養醫學生求真務實、勇于創新、追求卓越醫療技術的科學精神,教師在授課及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引導醫學生向善、求美、利他、關注服務對象情感體驗的人文精神,將醫學科學精神與醫學人文精神相統一,即是醫師職業精神的內涵。目前,對于醫師職業精神培養,主要是通過實踐教育讓醫學生初步認識醫師職業精神。一般新生入學后,學校會組織醫學生參觀學校的相關場館,進行醫學生誓言宣讀等活動,這些活動全體學生都要參與,但是活動時間很短,并不能在醫學生心中產生深遠影響。此外,隨著醫學生醫學知識的`積累,個別醫學生可以參與社區導醫和導診等診療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從感性和經驗層面體驗醫療工作的目的、價值及意義,但是這種方式不能使所有學生都有收獲,尤其是那些不太愿意參與社會實踐的學生,這使得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缺位。有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會以自己的經歷結合理論知識為學生講解一些職業道德和醫師職業精神內容,但這也只是個別教師的行為,或者說是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不能在醫學生培養過程中常態化。

          2職業精神養成是醫學生培養的重要環節

          我國醫師職業精神制度建設是從1988年衛生部頒布《醫務人員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開始的。2005年,中國醫師協會簽署《新世紀的醫師職業精神——醫師宣言》,再到2011年頒布的《中國醫師宣言》對醫師職業精神進行了相關規定[8]。在這些規定中承諾平等仁愛、患者至上、真誠守信、精進審慎、廉潔公正、終身學習,并強調守護健康、促進和諧,是中國醫師擔負的神圣使命,該神圣使命依賴于醫學生的培養。雖然職業精神培養需要在社會的熔爐中鍛造,但也需要在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學生的自主學習及教師的言傳身教。醫學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學科分支最多,知識更新最快,并且醫師工作環境復雜。這些特點決定了醫師要技術精湛,醫德高尚,在與疾病作斗爭過程中,不僅要對新事物、新知識有濃厚興趣和強烈求知欲,還要加強職業道德培養。醫學家吳瑭曾說“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另有“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均指出作為醫生不僅要追求醫技精湛,還要追求醫德高尚[9]。醫生只有不斷追求卓越的品質,才能勝任醫生角色[10]。

          3將職業精神教育滲透在教材中的意義

          在醫學生培養過程中,隨著對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的不斷深入,醫學生對職業認知日漸清晰,但是繁重的學業以及間接了解到的醫師職業壓力,使部分學生出現專業倦怠,甚至產生棄醫的想法。因此需要及時讓醫學生認清醫師職業,培養醫學生關懷、尊重、理解、責任、博愛、奉獻的優秀品質[11],而這些品質的養成僅靠參觀、宣誓或一兩次的社會實踐是難以實現的。所以有必要將職業精神培養內容以某種形式編入各學科教材中,讓學生在學習之余能了解相關知識,得到不間斷的熏陶。醫學生剛入學時,對醫師這個職業并不了解,對醫療行業認識片面,要么是積極的,要么是負面的,而學校這個大環境相對比較單純,很容易做到修正醫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因此,將職業精神培養提前到基礎知識學習階段,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在這個階段學生可塑性強,接收積極的、新鮮事物的能力強。同時,把基礎醫學相關知識與臨床工作相結合,既能體現基礎醫學知識的重要性,也能提高醫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促使其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更加深刻。

          4將職業精神教育滲透到基礎醫學教材中的可行性及形式

          4.1教材的多樣化使重編教材成為可能

          當前編寫具有針對性的教材以適應不同專業、不同層次醫學生培養已成為共識。編寫或修訂教材是將現代教育理念融入教材之中,因此將職業精神教育內容編入教材也是可以實現的。

          4.2現代化技術發展為教材編寫提供保障

          可以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作用,在教材編寫過程中開發醫師職業精神教育網絡平臺,以文字、圖片、視頻和動畫等多媒體形式展現與本課程知識點相關的醫師職業精神知識及經典案例。以學科知識點為依托,向職業精神擴展,充分展現基礎醫學知識的重要性,進而提高醫學生學習基礎醫學的興趣,加深對基礎學科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4.3在教材中適當應用文本框形式

          文本框內容可以包括本學科發展史上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或著名科學家的事跡,描述他們的敬業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質,以引導醫學生把內在成才需求和實現社會價值相結合,自覺追求卓越,深化對醫師職業的認知,培養職業精神。也可以以本專業知識為切入點,選擇一些典型案例,讓醫學生體會到學好基礎醫學知識是為以后處理臨床問題提供有力保證,進而使醫師職業精神得到升華。例如,在組織學消化管章節闌尾部分,可以選擇這樣一個案例:在因婦科疾病進行手術過程中發現闌尾有輕度炎癥,是否需要將闌尾切除呢?可以將這個案例從本學科知識層面、臨床思維維度、職業道德角度等多方面進行評述,并給出合理的建議。當然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是不確定的,也可以是明確的。再如,在胚胎學部分,學習先天畸形(唇裂、無腦兒等)相關章節時,可選擇一些典型案例,從科學、人文、社會等角度分析如何處理不同先天畸形病例,使醫學生明白作為一名醫師不僅是救死扶傷,還要從患者、家庭、社會等方面考慮。也就是說,作為一名醫師不僅要有科學精神,還要有人文精神,并能使兩者統一?傊疚耐ㄟ^對基礎醫學學科組織學與胚胎學課程教材編寫提出一個初步設想,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給各大出版社及教材編寫者一些啟示,使編寫的教材能與時俱進,更好地承載醫學知識和傳承良好職業精神。

          參考文獻:

          [1]成令忠,李繼承.組織學與胚胎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白咸勇,諶宏鳴.組織學與胚胎學(案例版)[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3]蘇衍萍.組織學與胚胎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4]曾園山.組織學與胚胎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6.

          [5]成令忠,王一飛,鐘翠平.組織胚胎學-人體發育和功能組織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

          [6]于恩華,唐軍民.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M].2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5.

          [7]張宏穎,李華,郝立宏,等.以器官—系統為導向的基礎醫學循環系統整合課程模式的構建[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6(1):75-76.

          [8]王德.醫生的職業精神[J].中國醫學人文,2016,2(4):2.

          [9]曲凡,王麗宇.論儒家五常思想與醫生職業精神之契合[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23(2):39-40.

          [10]向茜,李勤,張晉,等.淺談醫生的職業精神[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6):1101-1102,1105.

          [11]儲全根,尤吾兵.卓越醫生培養背景下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缺失的表征[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22):3495-3497.

          醫學學術論文范文 2

          摘要:現階段相關醫療機構對醫學檢驗技術人員的實踐操作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而我國高校實踐教學的內容還不夠明確,對學生實踐考核不夠成系統化。因此,應逐漸改善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以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關鍵詞: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技能訓練

          醫學檢驗技術是注重實踐性的臨床學科[1],醫學高等院校要以實踐教學為導向,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實踐教學是學生接觸臨床之前的重要學習途徑,在國內各檢驗院校實踐教學的方式都不相同[2-3]。在以前的實踐技能教學過程中,多依賴于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能動作用,導致學生在教學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因此,影響了實踐教學效果,進一步影響了學生整體學習能力的提升[4]。隨著醫學檢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實踐教學已經越來越重要。

          1實踐教學主體內容

          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相關教學機構應構建以實踐教學模式為主體、理論基礎課程與實踐技能課程并重的專業培養模式。在實踐教學中通過對檢驗技術專業的就業方向加以評估,并對今后的崗位工作情況和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加以了解,從而構建該專業課程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的臨床基本檢驗技能。

          2實踐教學中有待解決的問題

          2.1實踐教學形式與臨床脫節

          當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主要都還是在校內,但當前教學單位的實踐教學環境與臨床崗位的條件差距很大,學生進入臨床工作后,需要很長時間來適應新的環境。

          2.2考核制度不完善

          當前國內的一些醫學檢驗院校中,主要是基礎理論課教學,其次是實踐課教學,且實踐課占總成績的比例偏低,因此在校期間學生也不重視對實驗課的學習及考核。

          2.3校內教學方式過于老套

          當前國內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中,主要都是教師對學生講解實驗的操作過程和相關理論知識,然后將實驗過程步驟逐一列出,學生再以實驗流程進行操作,實驗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寫出實驗報告,所有實驗課程結束后,統一對學生所學知識進行理論考核。這種老套的教學方式無任何實際意義,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非常低,實驗報告實用性不強,學生的整體素質未得到提高。

          2.4教學內容枯燥

          我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實驗教學內容目前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內容較為枯燥,缺少創新性,遠不能滿足學生畢業后進入臨床檢驗工作崗位的需求,致使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強。

          2.5對臨床實踐不夠重視

          目前我國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產生重理論學習、輕實踐學習的思想態度,對臨床實踐不夠積極主動,最終導致其臨床實踐能力不強,理論與實際脫節。

          2.6臨床實踐中學生操作較少

          當前在我國大部分臨床實驗室配備了大量現代化先進的檢驗醫療設備,日常檢驗工作已經實現了操作自動化、技術現代化和方法標準化,導致學生的動手機會不多。

          2.7技能訓練不嚴格主要存在于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方法、手段、定位、教師能力水平以及考核制度等方面,導致臨床檢驗技能訓練未達到標準。

          3完善實踐教學方案

          當前我國對實踐課程考核的要求是以實驗報告的書寫規范程度來評定,這種方式是不合理的,不能完全體現一名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我們要逐漸完善這種實踐考核制度,改進實驗考核方式,將實踐考核的成績納入當年教學的總成績中,重視學生平時的實踐考核,將所有學生的實踐積極性、考勤、操作情況等都融入綜合成績中,這樣的實踐考核方法可明顯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技能[5]。另外,構建一支專業教學團隊,進行崗位實踐,熟悉和了解本專業崗位工作流程、要求和標準以及行業發展趨勢,對原有課程安排、教材體系、授課內容、授課方法及手段加以改進。同時,大學醫學檢驗教師應該具備“雙師資格”,把當前最前沿的臨床實用操作技能帶到實驗室來,使理論知識巧妙地與實踐相結合,并在以后的教學中邀請醫學檢驗專業的專家,或者是醫院檢驗部門的專業人士來學校舉辦實踐操作方面的講座,或者是組織本專業青年骨干教師進行與實踐教學相關的教學培訓,以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4結語

          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是一門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要求很高的專業,實踐教學中應加強臨床檢驗操作技能培訓、完善實踐教學考核標準。同時,除了必要的理論知識之外,該專業的教師應當針對人才就業市場發展的需求,在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同時增強他們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劉麗華.醫學檢驗專業應用型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1(11):1021-1023.

          [2]魏巍,趙春艷,黃曉華,等.醫學檢驗實驗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中國實用醫藥,2011(2):245-246.

          [3]李艷.淺析我國檢驗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交流與合作[J].大家健康,2012(7):150-153.

          [4]翟浩利,路園園,王俊平,等.臨床基礎檢驗學綜合實驗探索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9):96-97.

          [5]王元松,劉成玉.醫學檢驗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立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6):51-52.

          醫學學術論文范文 3

          摘要:醫學專業學生的醫德品質形成和培養將扭轉改變目前國內醫療行業所存在的很多不正之風,尤其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醫療的問題。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結合當前國內正在進行的社會醫療改革,必須應該從醫學專業學生抓起,加強醫德教育,從源頭上樹立起醫生優良的醫德品質,其意義是非常巨大的。

          關鍵詞:醫德教育;醫療改革;醫學專業;醫療工作;衛生事業

          醫學專業學生的醫德教育就是學校在其在校學習期間,通過各種途徑、形式和各種手段培養醫學專業學生的醫療職業道德,培養他們從業以后作為一名合格醫生所必須具有的為患者救死扶傷的道德行為準則和精神價值。確定醫德教育的范疇有助于加強醫學專業學生的醫德教育,醫德教育主要是如下內容的強化教育:

          (1)生命觀教育即生命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

          (2)鍥而不舍、操作嚴謹的敬業精神教育;

          (3)義利觀教育即重義輕利的教育;

          (4)良好的禮儀教育。

          一、醫療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迫切要求加強醫德教育

          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就當前的社會現實而言,醫院從盈利性事業向公益性事業轉變。醫院與患者之間也轉變為消費者與服務的關系;颊咴卺t患關系中的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及大大加強。社會對醫生的義務和職責有了明確的認定。患者對醫生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所關注焦點已不僅是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F今,在醫德和醫患關系研究過程中發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是以利益;(二)患者的權利意識的增強和醫生服務態度的缺失;(三)在醫德建設上保障實施措施不力,原則、規范制定的較多;(四)醫療差錯和醫療事故因醫德問題而產生。如何贏得患者對醫生的尊重與信賴,并在好新形勢下處理的醫患關系,己成為隨著進一步深入的新醫改方案下擺在醫療工作者們面前的一個現實性問題。而新醫改方案實施的最終目的是優化醫療服務環境,合理配置衛生資源,讓群眾支付比較低廉的價格的同時,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體現社會主義社會醫療事業的公益性,因此,在不斷提高醫療工作者技術水平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醫療業務工作者以患者為中心、維護和代表患者根本利益的服務宗旨教育和思想教育。

          醫德教育的'滯后是導致出現醫患矛盾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德治醫”不僅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塑造“白衣天使”形象,密切醫患關系的需要。目前國內的醫德教育主要是針對在校醫學專業學生的倫理課的教學,《醫學倫理學》課堂教育以理論講授為主,出現了理論與實際相脫節,學生背了許多的規范、原則卻不知如何堅持和應用在臨床實踐中。部分醫院片面追求醫療技術的提高和經濟效益,購置和更新大型診療儀器設備,卻相應的對臨床醫生缺乏醫德教育,忽視了醫德是醫院經濟效益增加和醫療質量提高的基礎保障。

          二、加強醫學專業醫德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改進醫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增強在醫德教育在醫學專業學生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只有從根本上讓醫學專業學生樹立起將來自己作為醫生的職業崇高精神,才可能讓良好的醫德通過教育手段形成。醫德教育對學生而言,要發揮醫學專業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主動性,則是通過各種路徑和各種渠道,通過專門的學習養育良好的道德品質。對于教師而言,也要發揮教師的主體性和積極性,通過精彩的教學方式和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無意識當中形成優秀的品質的醫德習慣。醫學專業學生要成為醫德出眾的醫生,培養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就必須加強醫德教育。醫德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教育而不是自發的,醫德教育的過程是一個與私欲堅持做斗爭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感化的過程。

          醫學專業學生的腦海中一旦形成醫德的觀念,就會持久地決定醫學專業學生在從業后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選擇,就能夠持久而穩定地指導醫學專業學生成為醫生以后的從業行為。醫德教育不是要求學生不做只說,也不是對學生喊口號喊空話。醫德教育是激發和培養醫學專業學生對醫生崇高行業的向往,但僅限于此是不夠的,對于醫學專業學生來說,醫德就是要不僅僅知道,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實踐當中身體力行并堅持,抵制從業醫療衛生工作以后社會上的的各種不正之風。不理解醫德基本的理論、概念和原則,就無從探索和思考現實的倫理困境。醫德首先是一種知識,一般來講,傳統的課堂教學完全可以做到知識的傳授,然而,醫德同時還是一種信念,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需要我們重新認識醫德教育,才能讓學生將醫德作為信念來接受。事實上,醫德教育的整個過程都是在向醫學專業學生證明并力圖使醫學專業學生接受這樣一個命題:醫學價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醫德價值,醫德價值必須在醫學專業學生頭腦中建立這樣一個理念。

          三、結論

          醫療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老百姓能夠享受質高價廉的衛生保障,能夠住得起院,能夠看得起病,將全體人民群眾納入到社會福利范疇內。這既需要廣大衛生醫療工作者的積極參與和積極配合,也需要制度的合理變革。廣大衛生醫療工作者的參與和配合,從根本上說就需要自從學生就開始培養衛生醫療工作者的醫德作為深厚的精神動力。醫德教育是是貫穿于醫學專業學生整個教育階段的全方位、全過程的系統工程,是醫學專業學生教育工作中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醫學院校作為培養祖國醫學衛生人才的搖籃。應強化教育、高度重視、加強管理、健全制度,積極探索醫風醫德教育的新舉措、新思路,使醫德教育規范化、經;⑾到y化,使醫風醫德教育在醫療和衛生人才培養事業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取得更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宋文柯.淺談新形勢下醫學專業學生的醫德醫風教育[J].中國衛生經濟,1998,(10).

          [2]馬紅軍,張揚.市場缺陷理論與衛生管理中的社會成本[J].沈陽醫學院學報,2004,(4).

          [3]黃久冰.從醫德滑坡談醫德教育[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06,(4).

          [4]陳麗,蘭迎春.醫生必須必須遵循的職業道德[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2).

          [5]姜雙丹.誠信教育與醫德醫風建設[J].衛生職業教育,2006,(5).

          醫學學術論文范文 4

          摘要:人文教育是兒科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導致醫患糾紛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文教育的手段不應局限于課堂講授形式,應拓寬人文教育途徑,通過帶教教師的榜樣作用,把人文教育融入臨床實踐的每一個環節中,以提高兒科醫生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兒科學;專業學位;人文教育

          隨著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改革工作的開展,所有新招收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同時也是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住院醫師,是直接面對患者的臨床一線人員。而兒科醫生不僅要面對不能正確表達病情的患兒,同時還要面對患兒家屬,因此在兒科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研究生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1],加強醫學人文教育,讓每一名兒科醫生清楚地意識到人文素質是一名醫生所必備的素質。

          1人文教育在兒科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意義

          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兒科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通常是指在人的生存過程中以追求真、善、美為核心,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以對人的整體、全面、長遠和根本利益為終極關懷的價值追求。人文精神本質上以人為中心,將人的尊嚴、生存意義、人的價值以及人的自我發展和完善作為主旨的觀念和信念。人文精神在醫學領域的重要表征就是醫學人文精神,即對患者的生命與健康、權利與需求、人格與尊嚴的關注與尊重。醫學人文精神根植于醫學實踐,其核心就是關愛生命,以患者為中心,在診療過程中融入人文關懷、弘揚高尚醫德。

          2兒科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2.1加強人文教育是解決醫患糾紛的重要途徑

          現代高新醫療技術的應用,在給患者帶來巨大福音的同時,也導致一些醫生崇尚“技術萬能論”,只見“病”不見“人”,把“病”與“人”割裂開來,缺少與患兒及其家長的有效溝通,導致醫療糾紛頻發,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甚至發生了一些性質惡劣的“殺醫事件”。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與醫學人文精神的缺失有關。醫學人文精神淡化,忽視“人”的體驗,忽視“人”的存在,必然導致醫患矛盾。醫患之間的關系,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醫護與患者的關系,其次才是人與疾病的關系,這又包括兩部分:一是醫護與疾病的關系,二是患者與疾病的關系。因此,要解決好醫患之間的矛盾,就必須處理好醫生與患者的關系,即首先要解決好人與人的關系,尤其是兒科醫生與患兒家屬的關系。我國著名的外科大家裘法祖說“醫學不是一門完美的科學,但必須要有人的溫度”。加強兒科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兒科醫生的人文素質,是減少醫患矛盾的重要途徑。

          2.2加強人文教育是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當今社會醫學模式已經向生物-心理-社會現代醫學模式轉變;颊邔︶t院的期望更趨于理性,其更關注就醫環境、就醫體驗和生活質量。這就要求醫務人員不僅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人文精神。尤其是兒科醫師面對的兒童是一個不斷生長變化的個體,在兒童疾病的診療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兒童不同生長階段的生理發育特點,還必須注重兒童的心理發育特點,才能更好地減輕患兒的痛苦。

          2.3加強人文教育是提高兒科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素質的必然需求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思想意識和職業道德、人文素質、專業知識和技能、創新素質以及身心素質。交流溝通技能是兒科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體現,不僅要懂得如何與患兒溝通,還要掌握與患兒家屬溝通的技巧。醫乃仁術,兒科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應對患兒有仁愛之心,樹立以患兒為中心的理念,善于把握患兒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了解患兒的`家庭背景、社會背景,抓住問題的本質,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適當的時間、地點與患兒家屬充分溝通,建立互助互信、友善和諧的醫患關系,最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兒科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是兒童醫療服務的骨干力量,其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國未來兒童醫療服務的質量。研究表明,醫患溝通不良是導致醫療投訴和醫患糾紛多發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強人文教育是培養高素質兒科醫生的必然要求。

          2.4加強人文教育改善兒科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文素質現狀

          我國高考制度的設置導致報考臨床醫學的本科生以理科學習為主,人文基礎相對薄弱、人文知識儲備不夠?忌洗髮W后由于學生課業負擔繁重,對人文科學課程的學習時間很少,加之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致使部分學生趨于功利化,只重視醫學知識,而輕視人文知識。因此,很多兒科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沒有接受過系統的人文課程教育,導致人文知識儲備不足、人文精神缺乏;缺乏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自身綜合素養不高;文字和語言表達能力較弱,人際溝通與協調能力不足;缺乏風險意識和法律意識。

          3如何在兒科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帶教中融入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的手段不應局限于課堂講授形式,應拓寬人文教育途徑[2],通過帶教教師的榜樣作用,把人文教育融入臨床實踐的每一個環節中。

          3.1首先提高帶教教師的人文素質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睅Ы探處煹娜宋乃刭|直接影響研究生人文價值觀的形成[3-4],所以我們積極鼓勵臨床教師參加人文培訓班,努力學習人文科學知識,包括語言學、文學、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等相關內容。身教大于言傳,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先做到。在臨床醫療實踐過程中,臨床教師除了講解疾病的診斷治療知識、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外,還要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談舉止,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3.2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醫學人文知識

          指導并帶領學生閱讀古籍文獻。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許多思想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可以從中汲取其精髓,并將其運用到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中去。中國傳統醫學認為“醫乃仁術”,“仁”是儒家理論的核心,其基本內涵為尊重人、寬容人、同情人、關心人、幫助人、愛護人,珍視人的生命。儒家學說認為,君子要以義為重,人的道義價值應高于物質利益。“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履行治病救人、救死扶傷天職的前提下獲得正當的經濟收入,實現義與利的完美結合。古人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加大對醫學先賢的宣傳教育,弘揚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歷史人物的高尚醫德。

          3.3在病史采集中注重培養兒科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語言及非語言溝通技巧

          病史采集是診斷疾病的主要依據之一,也是兒科臨床實踐的基本技能。兒科患者年齡小,認知能力有限,往往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痛苦。病史采集大多來源于患兒家屬,而患兒家屬則因對孩子的過度關愛及對醫學知識的一知半解而過度擔心、焦慮不安,導致其對患兒病情夸大或隱瞞而表述不準確。因此,良好的醫患溝通是兒科醫生獲得患兒真實病情的重要渠道,也是患兒及其家屬信任醫生、配合診斷治療的基礎。在臨床帶教中教育學生采集病史時,做到著裝合體、舉止大方、態度和藹,同時還要善解人意,尊重患兒及其家屬,并要求對所有患兒一視同仁。

          3.4在體格檢查中融入“以患者為中心”的人性化理念

          體格檢查的異常發現是疾病診斷的重要線索和依據,是醫生與患者零距離接觸和情感交流的一個重要途徑,但隨著大量高精尖儀器設備不斷應用于臨床,致使體格檢查被年輕醫師日益忽視。兒科醫師面對的患兒易哭鬧,不配合體格檢查,家長亦不愿意讓年輕醫生檢查患兒,導致兒科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有畏難心理,不愿意給患兒進行體格檢查。因此,帶教教師不僅要讓研究生認識體格檢查對診斷疾病的重要性,還要在體格檢查中融入人文關懷。在進行檢查前準備一些兒童喜歡的玩具,與患兒適當游戲,減輕其恐懼心理;檢查時動作輕柔、靈活、規范、準確、全面;檢查后幫患兒整理好衣服、蓋好被子并對患兒家屬表示感謝。

          3.5在輔助檢查選擇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醫風

          適宜的輔助檢查有利于疾病的明確診斷,但如果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不顧患者的實際情況,盲目選擇檢查項目,不僅浪費了醫療資源,也增加了患者的負擔。因此,帶教教師在指導研究生選擇輔助檢查項目時要根據患兒的病情需要,從實際出發,正確選擇檢查項目,做到有的放矢,培養研究生的醫德觀念。

          3.6在疾病的診斷中培養學生科學的臨床思維

          正確的診斷是準確治療的關鍵,但由于嬰幼兒疾病的臨床表現多不典型,導致診斷困難。我們強調在疾病的診斷過程中,必須結合不同年齡段患兒的生理解剖特點及疾病譜,牢記臨床思維的基本原則,全面把握現象與本質、主要與次要、局部與整體的關系,避免片面性和主觀性。

          3.7在治療中樹立中國傳統醫學的整體治療觀

          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兒童在家庭中處于核心地位,一旦孩子生病,幾位大人為之團團轉,并對醫生的治療有極高的預期。兒童病情變化快,臨床常用藥物中大多無兒童的用法用量,治療手段單一,預后難以判斷,一旦孩子的治療效果與預期偏離,便會發生糾紛、沖突,使得溝通工作和治療難以維持。中國傳統醫學的整體治療觀認為,病與人、身與心是互依互存、融為一體的。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做到既要關注患兒的身體,也要關注患兒及其家屬的心理;既要重視患兒的痛苦,也要重視患兒家屬的感受;既要提高療效,也要盡可能地減少對機體的損傷;既要考慮現在疾病的影響,也要考慮患兒成年后的生活質量。盡可能做到患兒少受罪、家長少花錢。綜上所述,兒科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是未來服務兒科臨床的主要力量,帶教教師必須提高自身人文素質,在加強對學生臨床技能訓練的同時,從臨床實踐的各個環節注重人文關懷精神培養,最終使學生成長為一名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合格的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任保平.以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12):56-60.

          [2]雷星,闞金慶,張學瑜,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人文教育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5(2):134-137.

          [3]曹棟棟,王青,王志鋒,等.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綜合素質內涵的研究[J].醫學與哲學,2009(5):72-74.

          [4]蘭萍,邵錦霞,劉穎,等.診斷學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的探討[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184-186.

          醫學學術論文范文 5

          [摘要]目的評價小兒疝氣手術護理中應用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方法將100例疝氣患兒隨機分成采用綜合護理干預的觀察組和采用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對比護理后2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和住院時間。結果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16.00%,住院時間為(5.25±1.26)d,短于對照組的(10.63±1.65)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疝氣患兒采用綜合護理干預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機率,縮短住院時間,值得推廣。

          [關鍵詞]小兒疝氣;綜合護理干預;效果

          小兒疝氣是常見的一種外科疾病,發病率為1%~4%。其發病原因為嬰兒出生后的鞘狀突未閉鎖或閉鎖不完全,導致腹腔內壓力增高,腔隙生成,最終引發腹腔內容物突出體表[1]。早期疝氣患兒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哭鬧不止,隨著病情的發展,可出現劇烈的嘔吐、發燒、腸梗阻等癥狀。如不能及時治療,嚴重者可出現一系列并發癥[2]。臨床上大多給予患兒手術治療并施以護理,本文為研究小兒疝氣手術后應用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特采用2組不同的護理方法對2組患兒進行護理,并將2組護理效果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6月~2014年6月大慶油田總醫院收治的100例疝氣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隨機的方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0例,其中男患兒30例,女患兒20例;年齡1~11歲,平均年齡(4.63±1.36)歲;雙側發病18例,左側發病10例,右側發病22例。對照組50例,其中男患兒32例,女患兒18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4.75±1.26)歲;雙側發病20例,左側發病9例,右側發病21例。2組患兒性別、年齡以及發病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所有患兒入院后立即為其安排病房,并做好各項常規檢查工作,如血常規、心電圖、肝功能、B超等。給予患兒輸液以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失衡,補充血容量,并做好胃腸減壓的術前準備工作等,且囑咐患兒術前8h禁食。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如觀察病情、用藥護理等。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環境護理護理人員應調整好病房內的溫度(26℃)和濕度(50%),因患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神經發育未成熟,病房內外的溫度差異過大極易對患兒的體溫造成不良影響,如感冒、發燒等。且由于患兒對冷刺激耐受性較差,因此,冬季的手術應盡量減少暴露機會及裸露面積。另外,要避免一切外來的光線和噪音影響患兒的休息和睡眠,從而給患兒塑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

          1.2.2心理護理患兒由于疾病本身帶來的痛苦、治療限制其日常活動、對疾病不了解、對手術的恐懼等因素易產生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給予此類患兒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了解其住院前的習慣,鼓勵家長把患兒喜愛的玩具和物品帶到病房,盡量滿足其興趣。并通過安慰、轉移注意力等方式以緩解其不良情緒,使之盡快適應住院生活。同時,要有適當的環境刺激,如顏色、聲音等,使患兒在護理過程中得到情感上的呵護,以停止哭鬧,便于順利執行護理措施。

          1.2.3術中護理護理人員要明確麻醉和手術進行的步驟和方法,并配合麻醉師對患兒進行麻醉。調整好患兒的體位,取平臥位,并將其臀部墊高。協助醫生進行手術,對患兒腹部充氣,速度為先快后慢,嚴格控制氣腹壓力平衡(8~12mmhg),以防止患兒的心臟功能受到損害。并在術中嚴密觀察患兒的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如有異常,立即報告醫生。

          1.2.4術后護理大部分患兒術后麻醉作用尚未消失,意識未完全恢復。護理人員應將患兒安全的送回病房,去枕并保持平臥位6h,之后調整為半臥位。做好患兒呼吸系統的管理和生命體征的監測工作,如有異常,要立即報告醫生,以及時進行正確的處理。并嚴密觀察患兒的切口有無滲血情況發生,且定時清理切口,保持其干燥。

          1.2.5疼痛護理麻醉作用完全消失后,患兒的切口處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且在24h內最為強烈。護理人員應充分理解并安慰患兒,同時要引導患兒對疼痛原因形成正確的認識,通過適當按摩和進行有規律的深呼吸來緩解疼痛感。必要時,在查明原因的情況下,可遵醫囑給予患兒小劑量鎮靜藥物,避免其出現躁動和哭鬧不止的現象。

          1.3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8.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護理期間,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住院時間對比觀察組進行綜合護理干預后,住院時間為(5.25±1.26)d。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后,住院時間為(10.63±1.65)d。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8.32,P<0.05)。

          3討論

          目前,我國小兒疝氣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疝氣患兒如不及早進行治療,疝塊不斷脫出,疝環口會逐漸老化,最終可引發一系列并發癥,為日后的治療和護理帶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3-4]。臨床上大多給予患兒手術治療,并在手術前后進行護理。常規護理是護理人員機械地執行醫囑或等待醫生明確指示后再為患兒實施護理。而綜合護理干預是以科學理論為依據,患兒的實際病況為前提,在護理診斷的指導下,按事先預訂的干預方法從事的一系列護理活動[5-7]。護理人員根據護理診斷的.特點、護理研究成果、患兒的各項功能康復的潛力、護理人員和患兒兩者本身的能力制定護理干預措施。最終達到預防并發癥,促進、恢復并保持患兒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目的[8-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4.00%)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5.25±1.26)d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疝氣患兒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效果顯著,能有效緩解病情,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機率,縮短住院時間,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宮穎.272例小兒疝氣圍手術期護理效果分析[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3,23(4):59-60.

          [2]鐘海燕.小兒疝氣手術的圍手術期的觀察和護理分析[J].醫學信息,2014,27(11):149.

          [3]馮霞.舒適護理在腹腔鏡下小兒疝氣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3):231-232.

          [4]張興芬.小兒疝氣手術前后的觀察與護理體會[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7):132-133.

          [5]宋暉.68例小兒疝氣手術后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3):709-710.

          [6]張二鳳.人性化護理在小兒疝氣術后疼痛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16):595.

          [7]趙卿,蔣慧.綜合護理干預在小兒疝氣手術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20):58-59.

          [8]蘭小米,張倩.術前親情護理在小兒疝氣外科手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學,2013,14(12):117-118.

          [9]張晶.人文關懷在腹腔鏡下小兒疝氣手術護理中的應用[J].基層醫學論壇,2015,19(22):3043-3044,3101.

          返回目錄>>>

        【論文字體字號規范】相關文章:

        畢業論文字體字號的格式要求11-28

        畢業論文字體字號格式要求01-01

        期刊論文格式及字體字號要求07-18

        2015年論文格式及字體字號的要求03-16

        畢業論文字體字號格式要求摘編11-27

        畢業論文各級標題字體字號詳細要求(附范文21篇)06-13

        自考本科論文格式及字體大小要求規范12-11

        本科畢業論文字體格式規范12-19

        論文寫作格式與字體11-30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