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引用參考文獻的格式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文引用參考文獻的格式,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文引用參考文獻的格式
(1)引言:只引用最相關的文獻。盡管需要多少背景信息取決于讀者,但是不要進行綜述。只引用最近、最重要、一流的、盡可能接近第一手的文獻。在合適的情況下考慮引用評述文章。
(2)材料與方法:為研究中使用的材料或方法引用第一手文獻,包括發表在高影響力期刊上的方法,而不是詳述那些方法的細節。
(3)結果:需要引用文獻的陳述通常不在結果部分,而在討論部分,例如:與前人研究的對比。但是,如果一個簡單的對比不適合在討論中出現,也可以寫在結果中,這樣就需要引用文獻。
(4)討論:盡管研究結果是主要話題,但需要在一個廣泛的范圍內來討論結果。這意味著需要引用文獻來對比研究結果,參考其他研究對結果的解釋,或借用其他文章來說明結果的重要性。
科研工作者在引用文獻時,為避免錯誤引用文獻或信息,務必閱讀所有引用的文獻。另外,要確保文中引用的所有文獻都包含在文后的'文獻列表里,并且文后列表里的所有文獻都在文中引用;并保證引用和文獻的格式符合作者須知里的要求。
通常來說,科研工作者選擇參考文獻,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盡量選用原始文獻
我們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歷,寫文章前,都會查閱大量與論文研究相關的綜述。因此在寫文章時也會引用大量綜述論文(這也是為什么綜述文章被引用率都很高)。其實我們在做研究看文獻時,都希望看到原始文獻。比如,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的引言或討論部分,對其引用的某些研究結果很感興趣,翻倒最后參考文獻一看,卻來自一篇綜述,自己難免失望。還得去查那篇綜述去追蹤原始文獻。因此自己寫文章,除了一些概括性的話,在研究進展介紹和解釋自己結果時,盡可能引用原始文獻。
2、盡量選用較新的文獻
這點我想大家都能理解,更能突出本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自己科研的意義和價值。同時也能為SCI雜志的影響因子做點貢獻。但是,有些自己領域很經典的文獻還是不能落下。
3、慎重選用中文文獻
前段時間,我幫一個4分多的SCI雜志審一篇來自國內的研究論文。嚴格來說,這篇論文做得還不錯。但是,40多篇參考文獻中有5,6篇中文文獻(都是通訊作者以前的文章,其中一篇還是80年代的),只是把引用模式翻譯成了英文,并且沒有注明是中文文獻。我當時是給了“MajorRevision”,并且提到了參考文獻的問題,要么換掉,要么在后面注明“Chinese”。最后從作者的回復信中,發現3個審稿人都一致提到參考文獻問題。不過,這篇文章修改后接受了。以上事例是提醒大家引用中文參考文獻時要注意,盡量選那種能在Pubmed或GoogleScholar上查到英文摘要的文獻,并且在文獻后注明“Chinese”。
4、參考文獻的數量
參考文獻的數量應該和論文的信息量成正相關。比如,一篇研究論文只有很少的研究結果,卻在討論中引用大量文獻來進行解釋和假設,這樣不太好。不過,有些雜志對文獻數量有限制。最好奉行“少而精”的原則。
5、參考文獻的檔次
其實,這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理論上來說,發表的結果應該都是可以信賴的,文獻不應該有檔次問題。一篇Science文章引用1-2份雜志的文獻,也很正常。但是,事實上有些審稿人還是比較注意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如果你發表高質量的論文,并且引用IF較低雜志的文獻,可以引用,最后不要作為你論文的重要依據。
【論文引用參考文獻的格式】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