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來之食該不該吃辯論賽辯詞
大家想要看看辯手們是怎么辯論嗟來之食該不該吃的嗎?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嗟來之食該不該吃辯論賽辯詞,歡迎閱讀。更多資訊請繼續關注辯論賽欄目!
辯論會——“嗟來之食該不該吃”
5月8日,我們開展了一次辯論會。辯題是:“嗟來之食該不該吃”。我們分成了正反兩方,女生為正方,其觀點是:應該吃嗟來之食;男生則為反方,其觀點是:不該吃嗟來之食。
雙方各選了五名辯手,一辯陳述觀點,五辯作總結。其他辯手除了各有一次辯論外,就是參加自由辯論。雙方辯友都作了較為充分的準備,真可謂有理有據、唇槍舌劍 ,難分高低。我們把正反兩方的辯詞節錄如下。
正方的辯詞:
我方觀點:應該接受“嗟來之食”,其理由如下:
1、馬克思還說過,生存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溫飽和發展。那位饑餓者為他所謂的“尊嚴”而置生命于不顧,就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現;再言之,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輕易將自己餓死,就是對父母的不敬、不孝!
2、據說明太祖朱元璋貧困時也當過乞丐,那他有沒有接受過“嗟來之食”呢?因為有了生命,他才有了不斷發展且一統天下的可能。眾所周知,受過胯下之辱的韓信最終成為了一代名將,難道我們能說他他當初忍受侮辱是沒有尊嚴、沒有骨氣的表現嗎?不!這恰恰說明他心胸寬廣,能容天下難容之事。這是何等令人敬佩的胸襟啊!也正因為這樣,韓信才能成為一國之君。
3、司馬遷說過:“人固有一死,有的輕于鴻毛,有的重于泰山。”生命是很寶貴的財富,如果要死,就要死得其所,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死就重于泰山。而活活餓死值嗎?這不比鴻毛還輕嗎?
4、畢竟生命只有一次,一死百了,肯這樣輕易的死去,至少說明他沒有責任感,不僅對自己不負責,對家人也不負責。
5、黔敖后來知道自己錯了,向那位饑餓者陪禮道歉了,可那個人還是堅持不接受,終于餓死,這只能說明他固執。曾子就說:“既然黔敖知道自己錯了,那個齊國人就可以吃了。”而且留下自己的生命,或許可以創造一個奇跡。我想請問對方辯友:對一個善良的人的無心之過,我們為什么不能原諒呢?
6、尊嚴固然重要,但是一時的嘴硬或者其他的東西確實可以表現氣節、骨氣,但往往自己把后路切斷,再無翻身之日了。再說了這個人的尊嚴到最后已變成傲慢了。尊嚴也有大小之分,有一時的尊嚴和一世的尊嚴。
反方辯詞:
我方的觀點是:該不該接受“嗟來之食”,其理由如下:
1、“嗟來之食”是帶有侮辱性的施舍,如果吃了,就喪失了尊嚴,即便因此而活下來了,也無異于行尸走肉。
2、我國有一句俗話:“人活著就是一口氣。”即使受苦受難,也不能少了這口氣。所以饑餓者不能接受這侮辱性的“嗟來之食”。
3、他吃不吃“嗟來之食”的問題,就是氣節與生命哪個更重要的問題。那些愛國英雄烈士,如岳飛、文天祥、葉挺,他們不都是為尊嚴、為了氣節而寧可犧牲性命嗎?所以我方認為,饑餓者應該為了保全自己的氣節而不要生命,即不吃“嗟來之食”。
4、如果他吃了“嗟來之食”,就會不斷降低自己的尊嚴底線,并把這種受難者遭人蔑視看作理所當然的事。
5、一位殘疾人,接受別人的施舍似乎更勢力所當然說的事。然而,《為了他的尊嚴》一文中的獨臂乞丐,不正是懂得了什么是尊嚴才成為董事長的嗎?嗟來之食”不是靠勞動得來的,接受起來會心安理得嗎?
6、黔敖分發食物的時候,是怎么樣的一種心態呢?是出于他的善心,還是處于他炫耀自己的私心呢?
7、即使黔敖道了歉,難道“對不起”三個字就能挽回人的尊嚴嗎?
8、我國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我方認為,不吃俱來只是,就是有傲骨,有骨氣的表現!我國不是還有一句名言叫做“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嗎?所以,我方堅決支持他不接受“嗟來之食”!
有關嗟來之食辯論會的資料
這個故事寫了一個寧可餓死也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有骨氣的窮人。后世以“嗟來之食”表示侮辱性的施舍。吳晗在《談骨氣》中引用這一故事為論據,說明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是有骨氣的。范曄《樂羊子妻》中的樂羊子之妻以這個典故奉勸丈夫,要他做一個品行廉潔而有志氣的人。這個故事流傳千百年,有著積極的意義,引導我們要做一個像他那樣的人。
讀解
“不食嗟來之食”這句名言就出自這個故事,是說為了表示做人的骨氣,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舍,哪怕是讓自己餓死。咱們的傳統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氣,用通俗的話來說,人活的是一口氣,即使受苦受難,也不能少了這口氣。還有一些類似的說法,比如人窮志不短,再比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都表示了對氣節的`看重,對人的尊嚴的強調,對人的精神的重視。 即使是在今天,這一傳統觀念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在人格精神和肉體之間,在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之間,在人的尊嚴和卑躬屈膝之間,前者高于、重于后者。在二者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寧可舍棄后者,犧牲后者,不使自己成為行尸走肉,衣冠禽獸。人之所以為人,而非行尸走肉,區別大概正在這里。啟示 “不食嗟來之食”出自《孟子》一書。因為齊宣王不采納孟子的仁政主張,孟子氣憤而去,齊王派使者挽留孟子。孟子慷慨陳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然后又講乞丐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體現了戰國知識分子的骨氣和獨立人格,F在意保留原意,指有骨氣的人拒絕接受侮辱性的施舍。 嗟來之食與跨下之辱相比那種更為羞辱?個人認為,跨下之辱更甚之。正因為韓信能忍受跨下之辱最終才得以成就大業,衣錦還鄉。因此,如若一個人有志氣,嗟來之食并非不可食也,食嗟來之食也并不代表就肯定沒骨氣。何況,黔敖最后也意識到自己的無禮而道歉,連曾子聽到這件事后也說:“恐怕不該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后,則可以去吃。”大丈夫能屈能伸,保存今日之性命,方可成就他日之大業!
要點指引
1、《禮記》亦稱《小戴記》或《小戴禮記》。儒家經典之一,是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和儒家學說的重要參考書。 2、本文塑造的寧可餓死也要維護人格尊嚴的齊人形象一直為后人所推崇。
例句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樂羊子妻傳》:“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金求利以污其行乎?’
【嗟來之食該不該吃辯論賽辯詞】相關文章:
論文答辯詞總結08-05
英語畢業論文答辯詞08-16
本科畢業論文答辯詞范本11-12
本科畢業論文答辯詞自述11-11
電氣工程畢業論文答辯詞09-14
2017到底該不該買房08-20
孩子該不該早點學習英語02-01
女生該不該創業的分析12-10
我們該不該忍受老板的訓斥10-29
關于社;鹪摬辉撨M股市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