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姓的姓氏起源
牟姓是怎么來的?你身邊有牟姓的朋友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好的牟姓的姓氏起源 ,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牟姓的姓氏起源1
牟(Móu)姓源出有十二:
第一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給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風俗通》記載:“牟子國,祝融之后,后因氏焉!
祝融為上古時期掌管火的官職,起初為顓頊曾孫重黎所擔任。祝融又稱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績,能光融天下,被帝嚳命名為祝融。重黎誅伐共工氏時,因沒有將共工家族斬盡殺絕而被帝嚳誅殺。后帝嚳命其弟吳回繼任,復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承襲火正之職,亦稱祝融。
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將祝融之后封在牟(今山東萊蕪辛莊鎮趙家泉村),為西周時期的一個小諸侯國,子爵,因稱牟子國。
春秋時期,齊國強盛,與西部的強鄰魯國不斷發生摩擦,牟子國夾在大國之間深受其害,被迫不斷向東北方向遷徙。
至周靈王姬泄心五年(齊靈公姜環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齊靈公在東擊滅萊國(今山東龍口一帶)、今煙臺地區皆入齊國勢力范圍以后,齊國掉頭西擴,不斷攻擊魯國北鄙(北部邊境地區),齊、魯之間持續爆發了一系列的“城之戰”、“防之戰”、“崔杼攻魯”等戰爭。
為了攻擊魯國并抗擊與魯國聯盟的吳國,掃清山東半島中部戰場的障礙,齊靈公在周靈王十四~二十四年期間(公元前558~前548年),將已經向東北遷至營丘邊緣地帶(今山東淄博臨淄)的牟子國再東遷至今山東省煙臺市的牟平區、福山區一帶,史籍《路史》中記載為“牟逼近臨淄,乃遷于東海!
然而,東遷也未能挽救最終滅國的命運。到春秋末期,龜縮在膠東半島一角的牟子國仍然被強大的齊國吞滅,之后稱牟子國被滅時的國都為“牟平”。
在亡國之后的牟子國王族子孫以及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牟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牟氏正宗。
后在《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中記載的戰國時期齊國大夫牟辛,在史籍《后漢·牟融傳》中記載的東漢時期的重臣、經學家、北海安丘人牟長,都是牟子國的王族后裔。
牟氏族人大多尊祝融、陸終為得姓始祖。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第二個淵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岑牟,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
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儀仗隊中鼓角士身著的甲胄。
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軍樂隊,身著岑牟后,甲胄鮮明,威風凜凜,好不神氣,因此也就俗稱其為“岑牟”。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記載:“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在岑牟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俗稱為姓氏者,稱岑牟氏,后省文簡改分衍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第三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晚期賓牟賈,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賓牟氏,是上古時期一個氏族的復姓。在典籍《廣韻》中記載:“賓牟,復姓,三氏,<禮記>有賓牟賈。”
賓牟賈,春秋晚期人物,是周王室的大夫,與孔子是同一時代人。
由于賓牟賈非常精通樂禮,孔子曾與他一起探討有關樂禮方面的問題。在典籍《禮記·樂記》中,記載了賓牟賈到魯國作客,帶去了一個歌舞樂隊,之后孔子與賓牟賈一起觀賞這支歌舞樂隊表演《大武之樂》時的一段對話:
賓牟賈在孔子身邊陪坐,孔子和他談到樂舞,說:“<大武之樂>表演開始前,要長時間地擊鼓做準備工作,這是什么原因呢?”
賓牟賈答道:“這是象征周武王伐紂時擔心得不到眾人的支持。”
孔子接著問:“<大武之樂>開始時聲調漫長,連綿不絕,這是什么原因呢?”
賓牟賈答道:“這是象征周武王恐怕伐紂事情不能取得成功。”
孔子問道:“舞蹈一開始就手舞足蹈,這是什么原因呢?”
賓牟賈答道:“這是象征周武王及時采取伐紂的行動。”
孔子問道:“<大武之樂>中舞蹈者右膝跪地,左腳伸開的動作,這是什么原因呢?”
賓牟賈答道:“咦,那不是<武>舞蹈中應當跪的姿態吧!
孔子問道:“<大武之樂>中好象夾雜著很多商音,這是什么原因呢?”
賓牟賈答道:“那恐怕也不是<大武之樂>中應有的聲音吧?”
孔子問道:“那若不是<大武之樂>中應有的聲音,又是什么聲音呢?”
賓牟賈答道:“這大概是樂官們在傳授過程中出了差錯,如果不是樂官傳授出現的差錯,那就是周武王的意志已經迷亂了。”
孔子說道:“對啊,我從周王室大夫萇弘那兒聽說的,也是和你說的一樣!
賓牟賈站起身,離開坐席向孔子躬身請教說:“關于<大武之樂>開始前要長時間地擊鼓作準備的問題,我的看法您已同意了。那么請問:<大武之樂>的表演過程那么長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答道:“你坐下,我告訴你:樂,是象征事業取得成功的。舞蹈將要開始時,手拿盾牌的舞蹈者像山一樣站立不動,這象征著周武王將有大的行動。舞者奮發威武,揚手頓足,這象征著太公高昂的意志。<大武之樂>舞尾聲時舞者全部跪下,這象征著周公和召公將在天下實行文治。再說<大武之樂>舞開始,第一段舞者向北行進,象征周武王開始出兵向北討伐;第二段象征滅掉了殷商;第三段象征周武王又向南出兵;第四段象征周武王征服了南方各國,使南方各國成為周朝的疆土;第五段舞者分為兩隊,象征周公、召公一左一右輔佐周王朝;第六段,舞者又回復到開始時的原位,象征著對天子的尊崇。舞者振動金鐸,做出向四面出擊動作,顯示周王朝在中國范圍強大的威力,舞者分為兩隊行進,表示討伐的戰事早獲成功。舞者長時間地站立在自己的位置上,這是象征周武王在等待諸侯們的到來!
由于賓牟賈精通樂禮,因此孔子曾稱呼賓牟賈為“吾子”。“吾子”,不是“我的兒子”、“我的晚輩”的意思,而是春秋時期士大夫們對對方十分尊敬的一種尊稱,也是學生對老師的一種敬稱。
在賓牟賈之前,史籍中未見有此復姓的記載。
顯然,在賓牟賈的后裔子孫中,肯定沿襲先祖的姓氏,稱賓牟氏,后皆省文簡改為單姓賓氏、牟氏,世代相傳至今,但賓牟氏復姓反而消失了。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第四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根牟國,屬于以國名家氏合姓為氏。
在史籍《東萊先賢傳》中,記載有曹牟氏,其代表人物即南北朝時期的平昌人、兗州刺史曹牟君卿。
春秋時期,魯國的鄰邊有一根牟國,傳說為顓頊的后裔,是姬姓曹氏小國,子爵,境不過五十里方圓,國都在根牟(今山東沂南東南部)。
周定王姬瑜七年(魯宣公姬餒九年,公元前600年),根牟國被魯宣公發兵吞滅。
在亡國后的根牟國王族子孫中,有以國姓加國名為姓氏者,稱曹牟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曹氏、牟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第五個淵源:源于東夷族,出自商賈時期鮮牟國,屬于以國名為氏。
鮮牟,是上古東夷民族中的一個古國,傳說為祝融的后裔。
在西周初期,有東夷民族建立的鮮牟國,當時的鮮牟國在山東半島之南,其國東面臨海,莒國在北,魯國在西,三個諸侯國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三足猗立之勢。
在周成王姬誦七年(公元前1096年待考),周成王開始親政,他在宗周的岐陽(今陜西寶雞岐山南部)召集諸侯們會盟,以樹立自己親政之威。當時楚國、鮮牟國也都參與了會盟會議。由于鮮牟國人是火正祝融之后,就負責職守庭燎祭神的火堆。
但是,周成王認為楚國和鮮牟國皆屬于蠻夷小國,無法與帝王世系的親叔子侄之后、列侯們相比,因此拒絕與他們結盟。這在典籍《國語·晉語》中有記載:“成王盟諸侯于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牟守燎,故不與盟!
鮮牟國后為己姓莒國所滅,具體被滅的時間在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春秋初期,莒國從計地(今山東濰坊青州)遷莒地(今山東日照莒縣),國勢漸強,不斷與齊、魯、晉等大國會盟,還對周圍小國持續發動戰爭,吞并了一些小諸侯國,鮮牟國當為此際遭到滅頂之災。
在鮮牟國滅亡之后,有王族子孫以及國民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鮮牟氏,后有省文簡改為單姓鮮氏、牟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第六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杞國牟婁、根牟之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牟婁、根牟,是春秋時期杞國的兩個邑地,先后被莒國奪占。在史籍《春秋·隱公四年》中記載:“莒人伐杞,取牟婁。”又在《左傳·宣公九年》中記載:“莒取根牟。”
牟婁,在今山東濰水上游,而根牟在今山東沭河上游,殷商時期屬于古牟國,西周時期則為杞國之地。
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執政的莒國出兵占據了牟婁之地,之后的周定王姬瑜七年(莒渠丘公己朱九年,杞桓公姒姑容三十七年,公元前600年)又吞并了根牟。
失去國邑的杞國國民,遂以原先的居邑名稱為姓氏,稱牟婁氏、根牟氏,如六國時賢者根牟子,著書七篇。牟婁氏、根牟氏后又省文簡改為單姓牟氏、婁氏、根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本書疑其與第四個淵源有關聯,待考。
第七個淵源:源于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彌牟氏家族,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彌牟氏,是從楚國貴族羋氏族群中分衍出來的復姓,與若敖氏同時誕生,因封居于彌牟(今四川成都),其后代中皆沿稱彌牟氏,后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牟氏者。但其詳實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八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司馬彌牟,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地方叫鄔(今山西介休),在周敬王姬丐六年(晉頃公姬棄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秋季,晉頃公派大夫司馬彌牟去治理鄔邑。
在司馬彌牟的后裔子孫中,一部分人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司馬氏;一部分人以先祖任官地名為姓氏,稱鄔氏;還有一部分庶支則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彌牟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牟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第九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靈公之孫子南彌牟,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子南彌牟,字子之,又名木,是衛靈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的幼子公子郢的兒子。
公子郢,字子南,他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擁立侄子姬輒(太子蒯聵之子)為國君,是為衛出公。公子郢的兒子彌牟后來以父親之字為姓氏,稱子南氏,因稱子南彌牟。
子南彌牟作為公孫,一直擔任衛國的將軍,在衛悼公姬黔執政時期(公元前455~前450年)還擔任了國相。
子南彌牟逝世后,得謚號為“文”,在史籍《大戴禮記》中記錄了他和孔子的賢弟子子貢的一段著名對話,被后世稱之為“衛將軍文子”。他的孫子,就是衛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稱“候”的衛平侯姬郢(子南勁,公元前332~前283年在位),其后任君主自降為“君”,即衛懷君。
在子南彌牟的支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彌牟氏,后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彌氏、牟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第十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毛忽來氏,亦稱牟乎來氏,源出蒙古扎剌亦爾部首領木華黎的后裔子孫,即木華黎的蒙語讀音。
扎剌亦爾·木華黎,公元1170~1223年,奴隸出身,蒙古民族的偉大英雄,他為人沉毅多智略,又驍勇善戰,在輔佐孛兒只斤·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的過程中戰功卓著,被譽稱為孛兒只斤·鐵木真屬下“四駿”開國元勛之一。孛兒只斤·鐵木真被眾人推立為成吉思汗后,敕封扎剌亦爾·木華黎為左萬戶,并賜誓券金印,后來還是攻滅金國的蒙古大軍的最高統帥,爵至體仁開國輔世佐命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王,逝世后賜謚“忠武”。
扎剌亦爾·木華黎的后裔子孫皆以其名字為姓氏,稱毛忽來氏,人數眾多,世居位于蒙古高原西南部的鄂爾多斯(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那就是扎剌亦爾·木華黎的.封地,原境包括今伊克昭盟的大部地區,明朝成化年間改稱“鄂爾多斯”,今有著名的“沙響灣”。
明朝中葉以后,毛忽來氏族部落多以先祖名字的諧音分別改冠漢姓為牟氏、何氏、李氏等。蒙古族牟氏正確讀音作mù(ㄇㄨˋ)。
按:
其實,類如“沙響灣”這種當今的“旅游業亮點”,正警示著草場資源不可恢復的退化現象,說明自清朝晚期以來該地區人為的農墾、畜牧過度,導致土地嚴重沙化,是人類生存環境極度惡化的警鐘。
若干年后,不要說鄂爾多斯的單調支柱產業羊絨了,到處都將是“沙響灣”,除了去掏掏石油,就連羊糞蛋兒也甭想見到了——聽著喪鐘數鈔票,坐著滑沙板沖地獄,真正是自身上演悲劇的典型劇照,有甚可夸耀的?
第十一個淵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時期李氏家族,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該支牟氏,是在明朝初期從湖北麻城的李氏家族一支所改。
傳說,該支牟氏的祖先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九世嫡孫、元朝末期湖北江陵元帥李黼的后人李原誠,因組織反元之事敗露,被元朝廷發現,要抄滅其家,當時逃出五兄弟,被元兵緊緊追逼,臨到一條大河過不去,眼看追兵殺來,萬分危機之時,天降神佛,派一黑虎下凡將兄弟五人一舉背過大河,由此隔斷追兵,逃出生天。
注意:只有該支牟氏正確讀音作móu(ㄇㄡˊ)。
第十二個淵源: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土家族、朝鮮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牟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牟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后,再予以補充刊載。
牟姓的姓氏起源2
遷徙分布
牟姓是發祥于今山東的古老姓氏。在得姓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牟姓一直以山東為其繁衍發展的中心,并以此為中心,緩慢地向周邊省份遷衍。戰國時齊有大夫名牟辛,西漢有經學博士牟卿,東漢有樂安臨濟(今山東省濟陽)人、太尉牟融及其子牟紆,還有北海安丘(今屬山東)人、經學家牟長及其子牟麟。通過這些見諸史冊的名人籍貫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漢代以前,山東大地仍是牟姓人之主要繁衍地,而著有《尚書章句》的牟長,因其對于《尚書》的輝煌貢獻,為牟姓爭取了應有的社會地位,一直到今天,提起“牟氏章句”,仍為研究《尚書》者奉為重要依據。魏晉南北朝時期,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軍閥割據等政治紛爭,使此際呈現出一種社會大動蕩,民族大融合,百姓大流亡的社會景象。偏安山東半島的牟姓必然遭受沖擊,顛沛流離,徙奔異鄉勢在必行。
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牟姓郡望有三:巨鹿郡、平陽郡、滎陽郡。表明此際至隋唐,在今河北巨鹿、山西臨汾、河南滎陽一帶,牟姓為當地名門望族,而且人口繁衍興盛,社會地位尊貴。唐末僖宗李儇時,閹宦當權,災旱連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官員盤剝沉重,終于導致王仙芝、黃巢揭桿而起。公元808年,黃巢攻陷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唐僖宗狼狽逃亡入蜀,時陜、豫之牟姓有隨之入川者,亦有豫地之牟姓順漢水南下,進入湖北。兩宋之際,由于川地山關阻隔,交通閑塞,戰火難至,故川地之牟姓發展較快。
南宋偏安江南后,有北方之牟姓徙居江南,亦有川地之牟姓因仕宦或其它原因進入當時的國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附近,如牟獻由隆州井研(今屬四川。┽憔訁桥d(今浙江省湖州)。明初,山西牟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山東、河南、江蘇、安徽等地。清康乾年間以后,有冀、魯、豫地之農民闖關東到東北三省。如今,牟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四川、遼寧等省多此姓,上述二省之牟姓約占全國漢族牟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牟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七。
歷史名人
牟 長、牟紆:東漢樂安臨濟人,父子兩博士。父牟長少習《歐陽尚書》。光武建武二年拜博士,遷河內太守。著《尚書章句》,復征為中散大夫。子牟紆隱居教授,門生千人。后征為博士。
牟 融:北海安丘人,東漢大臣。明帝時舉茂才,任豐地縣令三年,縣無獄訟。章帝即位后,升太尉(位同宰相),參錄尚書事。
牟 融:唐代詩人。德宗、憲宗間在世。隱居學道,終身不仕。以詩聞名,尤擅七律,詩風清麗雅閑,時有佳句。
牟 谷:宋代畫家。任畫院祗侯,曾隨使赴交阯(今越南),為安南王黎桓及臣佐畫像,亦曾為宋太宗畫像,后升任翰林待詔。
牟 桂:隆州井研人,南宋官吏。進士出身,歷任龍水縣尉,什邡知縣,官至終朝郎知彭州。
牟 及:臺州黃巖(今屬浙江)人,南宋官吏、詩人。咸淳進士,任福州司戶參軍時,有惠政。宋亡后,隱居山林,并穿喪服終身。有《樂在稿》。
牟 楷:臺州黃巖人,元代隱士。以養母之故,拒絕出仕,學者稱靜正先生。有《九書辯異》、《河洛圖書說》。
牟 全:萊州棲霞鐵口(今屬山東。┤,元代將領。元軍討伐日本,其率領頭船開道。后賜金牌,授管軍千戶,升武略將軍。
牟 完:浙江省黃巖人,明代官吏。洪武九年廷試得首選,授吏部主事,擢燕王府紀善,并曾教授明仁宗。有《四禮家儀》。
牟 倫:四川省敘州人,明代官吏。永樂進士。累官至監察御史,因直諫犯上,被謫戍甘肅。工詩、能文。
牟 俸:四川巴縣人,明代官吏。景泰進士,累右副都御史。在山東救災時,盡心竭力,活饑民無數。后在蘇州打擊土豪劣紳的掠奪,得罪權貴,被謫戍。
牟 斌:明代官吏。由錦衣衛千戶,擢指揮僉事。因為人正直,不同流合污,兩次被罷官。
牟 庭:山東棲霞人,清代的考據家、數學家。貢生出身,考據精深。有《詩切》、《投壺算草》、《帶縱和數立方算草》。
牟子才:牟桂子,宋代官吏、學者。進士出身,累官工部侍郎,后被人誣諂,降職使用,后又起為禮部尚書。曾參與修纂國史。有《存齋集》。其子牟鄖亦為學者,著有《陵陽集》,其孫牟應龍亦為學者,人稱祖孫三才人。
牟仲甫:隨州(今湖北省隨縣)人,宋代畫家。善畫猿獐猴鹿,畫雞亦有意趣。
牟大昌:臺州黃巖人,宋末抗元英雄。響應文天祥的檄文,與侄牟天與起兵勤王。臺州黃土嶺一戰,力戰陣亡。
郡望堂號
1、郡望
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省平鄉西南),秦置縣,以為巨鹿郡治所。項羽破秦兵于此。
平陽郡:三國魏置郡。隋以前的平陽,在今山西省臨汾西南;從隋起,在今臨汾。
滎陽郡:古滎陽在今河南省滎陽東北,北魏移至今縣。曹魏曾置滎陽郡。北齊為成皋郡。隋唐為鄭州滎陽郡。
2、堂號
牟姓的主要堂號有:“三弄堂”、“清風堂”等。
宗族特征
1、牟姓多正直之士,牟取私利者少,牟其中除外。
2、牟姓有不少具有特色的姓族文化。多用聯句的形式加以概括,如“父子兩博士,祖孫三才人”,“文章政事追先達,冠蓋聲華羨昔賢”等等,或追述本族歷史上的輝煌,或撰詩以明志,頗能激勵同姓人的奮進與向上。
【牟姓的姓氏起源】相關文章:
牟姓氏起源來歷10-28
鈄姓的姓氏起源10-14
范姓的姓氏起源10-14
皮姓的姓氏起源10-14
商姓的姓氏起源10-14
譙姓的姓氏的起源10-14
商姓姓氏起源10-17
中國姓氏朗姓起源12-09
牟姓的來源,姓牟的名人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