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解讀制定殘疾預防和康復條例是法治的突破
2017年1月1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草案)》及《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草案)》。這是我國殘疾人保障事業的一件大事。殘疾預防和康復是殘疾人平等參與小康進程的生存和生活基礎,而接受平等、有質量的教育,是殘疾人自立自主實現個人發展的前置條件。以下是YJBYS小編搜羅的解讀制定殘疾預防和康復條例是法治的突破,供參考。
《草案》意義
這兩個草案的意義在于,以殘疾預防、康復和教育為早期干預的切入點,貫穿基本民生保障、就業增收、公共服務均等化、平等權益保障等領域,強力助推殘疾人小康事業進程。
殘疾預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僅就康復來說,包括醫學康復、教育康復、職業康復、社會康復等,康復是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實現殘疾人權利和社會保障的重要內容。
《草案》兩大亮點
本次修訂和新制定兩個條例的最大亮點在于,將公平正義和社會文明的理念具體化為可操作的法律條文。具體看來,《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草案)》的特別之處,是“融合教育”理念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部制度安排中的落實,并把受教育對象從傳統的三類擴大到全部類型的殘障人。
在此前的殘疾人教育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隨班就讀過程中,普通學校教師獲得的專業訓練及支持不足,學校的資源教室條件有限;在送教上門過程中,缺乏最新的身心障礙理念,制定個人教育計劃(IEP)不科學,以及對教師工作量的考核不合理;在招收學生過程中,教育部門的統籌與民政、殘聯部門的需求不能銜接,殘疾兒童就學問題仍然突出。
為此,在修訂《殘疾人教育條例》過程中,立法者首先注重協調教育部門和民政、殘聯、醫療等部門的工作。
其次,注重觀念轉變。政府部門相關工作人員帶頭接受“融合教育”“平等意識”的培訓,并引導社會公眾形成關于公平正義、人道主義、社會文明的新理念。
最后,將殘疾人教育與“十三五”規劃中的多種就業政策對接,注重實效,納入社會力量,打破傳統偏見的束縛,不拘一格發掘、培養殘疾人群體中各式各樣的人才。
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這一條例將殘疾預防和康復納入了法治軌道,內容也進行了明確,是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是對30年前殘疾人事業先行者呼吁的回應。當年的空谷足音,已獲得廣泛的回響。
【解讀制定殘疾預防和康復條例是法治的突破】相關文章:
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201708-08
2017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全文08-08
失業保險條例解讀07-01
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解讀08-08
江蘇計劃生育條例及解讀09-06
云南生育保險條例解讀08-24
上海交管條例解讀(附全文)09-11
殘疾人康復培訓總結07-22
2017《殘疾人教育條例》07-29
山東省安全生產條例+解讀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