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慕先賢征文精選15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征文打過交道吧,征文要求文面整潔干凈,書寫端正美觀,字體清晰規范,標點準確無誤。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征文感到非?鄲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追慕先賢征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追慕先賢征文1
踏著歷史的塵埃,追尋先賢的足跡。
——題記
剪紙胭紅,浸在梅香里,雪光映照出斑駁細碎的日影。史書隨著風兒一頁頁打開,攜著塵土追尋在那一紙發黃的歷史中。
馳騁東漢末年,一人持羽扇扭轉乾坤,盡畢生之力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 “夫難平者,事也!薄妒朗码y料,他一次次與成功失之交臂,更何況后主劉禪不思進取親侫遠賢,聽信讒言,《出師表》又怎夠書寫無奈?可憐臥龍先生,可憐諸葛一世英名!
縱有大臣脫靴,貴妃磨墨,御手調湯又如何?縱使豪情萬丈,才氣不凡,前途又何在?難道只能在山林、仙境、醉鄉中去尋求自由和理想?他不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一壺酒醉了天下,有了酒就有了詩,便有了無怨無悔、無羈無絆的人生;赝⑻,李白立于其中。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豹毺幉戳_河畔,無處蒼涼,腦海中回放著奸臣得意、大王昏庸、人民艱苦!翱晌矣帜茏鍪裁茨?”他笑了,笑昏君,笑佞臣,笑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難道只能將丹心留于史冊?不再留戀,屈原縱身一躍,留下一道美麗的弧線,留下后人無盡的嘆息。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她是一個如水的女子,她是一縷淡淡的梅香?上,可悲,可嘆!誰說“才藻非女子事也!”,落得個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深秋,和她相伴的就只有梧桐雨與點點愁了。如戲如畫,似夢似幻——李清照。
一張張歷史畫面拼湊,一紙紙書頁訴說興亡。廢墟上,一個朝代如夢初醒;斜陽下,一個國家支離破碎。誰言歷史無情?歷史長廊上,一位位先賢駐足。是誰凝望嘆息?是誰潑墨言志?是誰含恨投江?是誰紅顏凋零?
歷史無愧于我們,我們無悔于歷史。
賞輝煌興盛,看滿目瘡痍,笑奸臣忤逆??踏著歷史的塵埃,我們在燦爛的文明中尋找先賢足跡,尋找那一卷史冊,尋找那一抹文明,但勿忘——俱往昔,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追慕先賢征文2
我的家鄉——一個人杰地靈的地方。幾千年來名人倍出。鑒湖水似乎充滿了一種神奇的力量,滋潤了這片古老的土地,蘊育了多少名人雅士。
我讀了《紹興名人故事》,這本書之后,對家鄉的名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83個名人,88個故事。著83個名人猶如83顆明珠,他門發出的光芒指引著我們,照耀著我們。
世上有許多愛書如命的人,讀完此書我倒認識了不少愛書如命的人。祁承藏書成癖,把養家糊口的錢也用來買書,還不辭辛苦地為人家抄書,來換取買書的錢。我的書柜里有一大堆書,可是有幾本我還碰都沒碰過,或只看了一半,讀了這些我真感到慚愧、內疚。
馬寅初——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赴美國留學,獲經濟博士學位。1957年發表了《新人口論》。這是一位多么偉大的名人。他小時侯父親硬要讓他經商。他為了讀書,愿意用生命來換!安蛔x書,寧愿死!”一句簡短而有里的話深深地震撼了我。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里,我們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幸運。
蔡元培小時侯也酷愛讀書。夏天蚊子多,他只能把腳泡在壇子里,這樣蚊子就不會再去“打擾”他了,路人笑他傻,還有人說:“古人有個懸梁刺股,如今有個壇子避蚊!
讀書、看書似乎是大多數名人最最喜歡做的事。讀了這本書我仿佛走進了他們的心靈世界,他們是多么得渴望書。他們愛書,回讀書,對古人的文章有自己的見解。書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的高。名人故事里的名人精神,這筆巨大的“財富”。小故事大道理,一個簡短的小故事,給了我們多大的啟發。
就讓家鄉先賢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健康成長!
追慕先賢征文3
鄭家相先生(1888~1962),字葭湘,號玉泉真隱,別號梁范館主。浙江鄞縣人。1914年畢業于浙江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曾任上海隴海銀行常務董事。自幼受其父影響,對泉幣頗有興趣。曾捐贈給南京博物院梁五銖錢范119件;捐贈給寧波天一閣銅鼎、銅爐、銅造像及瓦當、量器等文物;1962年,其夫人吳秀卿秉承先夫遺愿將生前所藏文物6409件(其中錢幣5969枚,書畫305件,陶瓷96件,青銅器7件,符印17件,雜類15件),古籍圖書256冊全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少年時,家相先生繼承父志,喜集古書法帖,專攻碑版之學。民國初,家有善本萬卷,珍拓千種,已為甬地藏書大家。對于古錢,只是附帶收藏,雖有千枚,只是讀錢文、識時代而已。
民國五年,是家相先生收藏生活的轉折點,追究其因,實是一場笑話引起。這一年,長家相五歲的鄞縣同鄉張絅伯收藏古錢已頗富,他邀友同宴,席中有家相先生作陪。杯觥交錯時,張絅伯大談收藏泉幣之經驗,時而說“皇祐”,時而道“成化”,講得津津有味。家相先生正當年輕,不知天高地厚,打斷絅伯高談闊論,說這些錢有何難得,我家也有。絅伯聞之驚喜萬分,席間懇切求之,望一睹為快。第二天,絅伯至家相家中品視珍泉,大失所望,所謂“皇祐”者,“嘉祐通寶”也;所謂“成化”者,“洪化通寶”也。這次笑話后,家相先生遂整理家藏泉幣,走上了專集古泉的道路。
民國六年起,家相先生先后入司法、財政、軍事、商業、鐵路各機關任職,足跡遍及浙、粵、直、鄂、晉、豫、蘇、皖諸省,所到之處,不忘搜奇集異,積三十年,得泉萬種。家相先生集泉,自有一套辦法,今為之概括四條。
一是精于鑒定。民國七年,家相陪周篤夫購錢,為之選一崇禎通寶背敕二錢,此錢厚大,銅色金黃,文字深峻,明顯帶有鑿刻痕跡,周篤夫遂疑為偽,家相先生花二元自購之。其實此乃雕母錢,用精銅雕成,為絕稀之品。
二是勤于訪攤,救許多名品于冷僻之中。民國六年秋,家相先生客居杭州,一日至堂子巷訪古泉,攤間陳列,皆普通品,家相一一檢視,終于挑出裕民通寶背一分二字顛倒錢一品,咸豐當百、當十背滿漢文浙字錢二品。民國九年,家相在天津,天津東北城角,地攤林立,陳列古泉不少,家相每日必到,每次必選購數品,作為配缺,一日選半兩錢,一品綠銹累累,文字不明,花二個銅元購下,歸后緩剔硬銹,赫然一枚文帝四銖顛倒半兩,此乃訪攤得錢之樂趣也。正是這種勤于訪故肆冷攤的習慣,使家相先生能在攤肆之間覓得珍品,既得到了自己喜愛之物,又使這些珍品重見天日,不至終年埋沒,家相先生可謂泉中伯樂也。
三是善于追蹤,絕不放過偶然得到的泉幣信息和可以覓求的機會。此事舉一例即可明之。民國二十四年冬,家相先生在鐵路局任職,居于南京,一日病休于寓邸,有客攜數范來,乃面五銖,背四出之合土范,有段有片,或整或殘,盡收之。詢問而知當時通濟門外因筑路填塘,為工人所刨出,家相遂再三囑客復訪現場,二日后又得十幾范,皆大塊而齊整,有列四泉者,有列八泉者,有款文者,又盡收之。家相一邊囑人代收,一邊帶病自上工地搜求,前后達到五個月之久,獲范二千余方,整理得一百六十余種。此乃梁五銖土范也。家相收藏此種梁范名甲天下,人稱土范富翁,名其居曰梁范館,家相先生自此后遂以“梁范館主”為別號。這種善于追蹤的脾氣,使家相先生能抓住苗頭搜集珍品,并使許多同類品種系統化,為他的研究作了成功的鋪墊。
四是樂于助人,此乃泉幣界之美德,亦可謂之“泉德”。民國六年,家相先生得太平通寶錢一品,徑三寸,重三兩,色澤古舊,文字雄偉,頗為愛惜。民國八年,方藥雨見此,托張絅伯相求,家相即首肯,此乃家相先生首次古泉轉讓,自謂:太平錢一失,從此藏泉遂不太平。割愛而成全泉友,此是何等胸懷。家相先生的泉友遍海內,這與他精湛學識固然有關,但其成人之美的“泉德”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家相先生集泉,并非停留在單純獵奇訪異的興趣上,而是進一步研究探討,著書立說,從而使他成為泉幣名家。家相先生幾十年辛勤筆耕,收獲頗豐,有《中國古幣考》、《上古貨幣推究》、《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古布釿字之研究》、《明刀之研究》、《半兩之研究》、《五銖之研究》、《古化文字匯編》、《梁五銖土范考》、《泉家小史》等論著。家相先生泉識淵博,文章過人,故四十年代能以其名望而擔任《泉幣》雜志主編,泉德泉識天下公認!督湃獙W家與譜錄》稱他:“闡明古幣之源流,創立系統之學說,并斷定銅貝刀布之時代,以文字形制及出土地點而分別其何貝何刀何布屬于何時何國何地,辨別精詳,系統分明,為自來泉學一新耳目!痹u價公允,無可指摘。
追慕先賢征文4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因遭家難,遷居魯國?鬃尤龤q時死了父親,十七歲又失去了母親,家境貧困,沒有機會受正規教育,全靠讀書自修。他自幼好學,拜許多人為師,所以精通禮儀、音樂、射箭、駕車、計算等本領。
孔子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年輕時,曾做過管倉庫、管牛羊的小官。五十多歲才當了魯國的司寇(代理宰相)。但不久,因為政治見解不合,一氣之下離開了魯國,帶著一些學生周游列國,四處游說。孔子的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輕人使他懷念我),但他的政治主張在魯國行不通,到齊國也碰了壁,到陳、蔡小國更不必說。在衛國住了一段時間后,六十多歲又回到了魯國,埋頭講學和整理古書。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謂“仁”就是要“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鬃犹岢皭廴恕保环矫嬉y治者相親相愛,加強內部團結”,另一方面也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不能過分剝削壓迫民眾?鬃舆主張嚴格遵守“禮”的規定。這“禮”就是周朝制定用來區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級的典章制度。他的思想,自漢以后,成為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舊傳統,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口號,一改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的局面。孔子的學生相傳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二人。比如子路、冉有、子貢、顏淵、子游、子夏、曾參等?鬃拥膶W生多數出身貧賤,年齡參差不齊,有的與孔子幾乎同年,有的與他相差三、四十歲,還有父子二人(如曾點與曾參)都是孔子的學生。做孔子的學生,學費低廉,只須十條肉干?鬃酉蜇氋v的下層傳播文化,并且教育學生“每事問”,勤思考,溫故知新;他提倡教學相長,因材施教,誘導啟發的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到今天還值得學生和參考?鬃拥牧硪淮筘暙I是整理編訂古代文化典籍,孔子以前有不少文獻,他一面學習,一面加以整理,同時向弟子傳授,經他整理的典籍有《尚書》(上古歷史文獻匯編)、《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周易》(古代算卦用書)等。他還根據魯國的史料,編撰了一部編年史,這就是被后世稱為五經之一的《春秋》,開創了私人修撰歷史(最初史書由史官撰寫,即所謂官修)。據司馬遷《史紀·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于亂世,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主張,但不被接受,所以發憤修撰《春秋》,寄托他的理想,表達他對邪惡的嫉恨和對正義的褒彰!洞呵铩芬约啊按呵锕P法”(文筆曲折,遣詞造句中帶有褒貶傾向)對后世都產生很大影響。 作文
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歷代禮樂制度方面的問題,這在歷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僅見于《史記》等正史記載,也見于老子彩圖(相傳春秋末期)和漢畫像磚。在洛陽市東關大街北側有一座碑樓,據傳就是孔子入周問禮處。
追慕先賢征文5
雖然咱們交大是以理工科為基礎的“皇家沙坡村職業技術學院”,但在我交歷史上,也涌現了不少國學大師,其中唐文治校長就是其中極為杰出的一位。相信大家對唐文治校長并不陌生。我交文治書院,文治路,茹經堂等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東花園還有唐文治校長的塑像。那么本文就來說說這位國學先賢的生平。
唐文治(1865—1954),字穎侯,號蔚芝,晚號茹經,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月十六日生于江蘇太倉,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國學大師和開創工學的先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起出任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交通大學)監督(校長),任期長達14年。圖1(見左)為唐文治校長肖像。
唐文治16歲時入太倉州學,后師從理學家王紫翔,18歲時中舉人。21歲入讀江陰南菁書院,師從黃以周、王先謙等名家。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進士,同年五月,以主事分部學習,任戶部江西司主事。
唐文治校長其后還擔任過總理衙門章京,外務部榷算司主事。1902年春,葡萄牙乘修訂十年前舊約的機會向清政府提出把澳門附近的大孤、小孤等島劃入租界范圍的無理要求,在外務部任職的唐文治起草照會予以拒絕。同年5月,唐文治以三等參贊銜隨鎮國將軍載振赴英參加英國新君愛德華七世的加晚禮。去英之后,又出訪比、法、美、日等國。
一系列的出國經歷,使他對日本和歐、美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情況有了廣泛而深入的的了解,深知中國積貧積弱的緣故,這也是他形成“尚實”辦學思想,停辦商科,轉向工科的流觴。
唐文治校長既是交大工科的創始人,在其任職期間,他又提出“中西并重”的學生培養模式,極其注重學生的體育教育。于此同時,針對當時“科舉即廢,而舉貢生員知名目不變”的情況,大膽上書,提出“務實業為鵠的”的倡導,極力避免本校學生受到“學而優則仕”的舊式思維的影響。
可能在大家眼中,這樣一位推崇新教育模式的校長,必定與國學無多大的干系。。。然而,歷史卻不是如想象中那樣。不同于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矛盾思維,在大力推進現代科學的同時,唐文治校長首創“道德教育”,提出“修身治天下之綱要悉皆于經中”,每周日都在學校大禮堂設立國文課,十幾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向廣大學生宣揚修身之道,以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在此期間,交大的辦學成果受到廣泛贊譽,涌現了一大批榮獲國際博覽會金獎的科研成果。
除此之外,在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方面,唐文治校長還獨創了一種詩詞吟誦方式,后人將其稱為“唐調”!疤普{”是唐文治的讀書方法,傳自清代桐城派。唐調吟誦是當今影響力最大的一種吟誦調,也是唯一有音頻存世的吟誦調,唐文治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曾在上海大中華唱片公司錄制有吟誦膠木唱片十張。
這是唐文治校長吟誦的《谷風》(《詩經·邶風》的篇名),因為其所運用的語言為吳語(江南一帶所使用的方言),內容比較難懂,我們就稍微感受這一種較為獨特的藝術吧。
后來“五四運動”爆發,在“打倒孔家店”的偏激口號中,許多唐文治的得意門生都走到了他的反面,甚至砸爛了校內的孔子排位。在這種情況下,又因為自身罹患眼疾,唐文治校長便以“目疾日深,學風不靖”為由,辭去職務,改任無錫國學專修學校(解放后改名為“中國文學院”)的校長。建國后,已過耄耋之年的唐文治校長還多次為國學教育而奔走,會見時任上海市長的陳毅元帥,實在令人敬佩!
追慕先賢征文6
戴葆庭先生出生于浙江山陰(今紹興市)的貧民家庭,只讀過2年私塾,11歲到米店當學徒,給店主家做零碎雜活。紹興的灶臺很高,尚未長成的他,洗碗刷鍋,都要站在條凳上,方可夠著。幾年后,便做春米、送米的體力活,一次,為買主送米,穿了一雙母親新做的硬底鞋,水鄉橋多,雨后橋面很滑,不小心,連人帶米從橋頂摔到橋下,磕掉了門牙,仍然背起一二百斤的米袋,硬是給人送到家里。他自幼生活在清苦的環境中,養成了吃苦耐勞,克勤克儉的品德,這對他后來的事業成功和待人處世,都不無關系。
戴葆庭先生雖然出身清貧,卻酷愛錢幣,他自幼有收藏的癖好,孩童時代,無錢購買鞭炮,別人放過的炮仗頭,他收羅起來,不舍得扔掉?匆娀鸹熂垼侨绔@至寶。清朝末年,我國還使用制錢,他有點收入,就積攢起來,每每擺弄,如數家珍。一次,他突然發現:制錢的文字制作各不相同,而且除當朝的銅錢外,居然還有前朝的銅錢,也夾雜其間,這引起他極大的興趣。從此,凡是經過他之手的錢幣,也要仔細審視,有不同版別者,總要想方設法替換下來,品相好的,更不舍得放過。
1920年前后,浙東收集錢幣的風氣由寧波傳到紹興,紹興大街上也有人打出畫滿古錢圖樣的旗號,收羅古錢。葆庭先生聞聲,總要抽身去看,在那里,他知道了不同的古錢有著不同的價值,其中的奧秘雖然還模糊,但他意識到這是一門學問,于是,毅然辭去米店行當,走上了專事收藏和研究錢幣的道路。
錢幣學是以錢幣實物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要研究錢幣,必須首先擁有錢幣實物,而錢幣實物的得來,需要花費一定的資財,特別是珍稀錢幣,價格昂貴。葆庭先生沒有這樣的財力,唯一的辦法,只有以“錢”養“錢”。他把收來的錢幣,經過精心挑選,留下必要的,再把多余的轉讓他人。循環往復,日積月累,收藏逐漸增多,閱歷也日益豐富。不管付出多少辛苦,只要能增添不同的品種,只要能找到和錢幣相關的各種資料,他都心甘情愿,從心底里感到欣慰和滿足,故此自號“足齋”。他秉性淳樸,為人忠厚,尤其注重信譽和承諾,凡由他轉讓出去的錢幣,必定按質論價,決不弄虛作假;別人是研究所需,收藏所缺,他寧愿不計報酬,也要成人之美;凡從他那里得到的錢幣,若有疑問者,隨時可以原價退回。因此,在錢幣收藏界和錢幣學界傳為美談,享有聲譽。
葆庭先生不喝酒,不吸煙,與茶道無緣,只有一個心眼,鐘情錢幣。為了收集錢幣,他走遍了大江南北,黃河上下;為了得到實地考察的資料,他不惜長途跋涉,窮鄉僻壤,風雨無阻;為了剖析錢幣中的疑難,他用功史書,不恥下問;為了得到學術上的進步,他可以鉆研相關的其他文物,從印章、瓦當、到青銅、陶瓷、玉器、書畫……他認準了這門學問,鍥而不舍,在半個多世紀里,幾乎每天都和錢幣打交道,常常一過手便是幾十、幾百,甚至千枚錢幣。在長期實踐和反復摩挲之中,走出了一條自學成才的道路。他對于錢幣的鑒定,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掌握了大量的`資料,因此他具有高人一籌的眼力,當時錢幣界譽之為“南戴北駱”,即南方的戴葆庭,北方的駱澤民,凡經他們過目的錢幣,即可咸定一二。
葆庭先生把錢幣研究視為終生事業。只要對事業有益,他都不會推辭,而全力以赴,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三、四十年代,丁福保先生組織編纂《古錢大辭典》、《歷代古錢圖說》等錢幣叢書,他積極參與,鼎力相助,尤其在古錢的鑒定和取舍方面,主要由他核準。為了表示感謝,丁福保先生特意請他為《歷代古錢圖說》寫序,先生謙讓再三,只在丁先生自序之后,表達了心意。本世紀五、六十年代,彭信威先生編著《中國貨幣史》,有關錢幣學方面的問題,多是請教葆庭先生。在那段時期,他倆幾乎每周都要敘談,甚至一周暢談幾次,為提供有關資料,葆庭先生從不保留。為此,在《中國貨幣史》第一版的序文中,彭信威先生還特意做了交代。葆庭先生在30年代曾著有《足齋泉拓》3冊,晚年又整理集成《珍泉集拓》、《戴葆庭集拓中外錢幣珍品》上、下冊,在他故世以后,分別由新華出版社和中華書局出版,他的有關論述,則散見于當時的錢幣期刊及其他有關書刊。
為了聯絡分散在各地的錢幣界人士,1940年,葆庭和丁福保、羅伯昭、鄭家相、王蔭嘉等人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泉幣學社,并創辦雙月刊《泉幣》雜志,由他負責日常事務。四、五十年代,我國錢幣界最具影響的幾位泰斗,聯誼組成“壽泉會”,編印《壽泉集拓》,葆庭先生是實際組織者和具體操辦者。他的這些努力,為這一時期錢幣熱潮的掀起和我國錢幣事業的發展,起了積極地推動作用,其影響不僅在國內,而且還波及到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地區。
新中國成立以后,葆庭先生一直供職于上海文物商店,享受專家待遇,但他從不以專家自居。他培養學生,講授錢幣課程,對于年輕后學,有求必應,竭盡責任。他還應聘為上海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鑒定錢幣,提供文物等級意見。他收集的珍泉名品,相繼歸入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天津歷史博物館等單位。為此,曾受到國家文化部的嘉獎,為搶救和保護祖國的錢幣遺產做出了貢獻。
戴葆庭先生1976年1月病逝,享年81歲。上世紀80年代以來,錢幣學日益受到關注。雖然戴葆庭先生、羅伯昭先生等諸位泉家未能看到這一盛況,但他們早年探索和開拓的泉幣天地及所作出的貢獻,卻影響深遠,為后人所敬仰與懷念。
追慕先賢征文7
我曾去過一個被神奇云霧包圍的地方,一個一代偉人出生的地方,一個遍地布滿了紅色足跡的地方!這里就是韶山沖,位于湖南韶山。這里誕生了解放全中國的毛澤東主席。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站在這里,站在毛主席銅像面前。他高大的身影周圍被一圈一圈、一層一層的花環包圍,如一個巨人矗立著,腳下踩著斑斕的云彩。聽導游講解,在運送毛主席銅像的路上,曾發生了一些神奇的故事呢!當毛主席銅像運到江西井岡山時,裝載車突然拋錨,開不了,怎么查都查不出原因,江西人民感慨地說:這里是毛主席第一次鬧革命的地方,主席想在這里住一晚。于是車就在井岡山停了一夜。第二天,車竟然奇跡般地好了,到了韶山,等安置好銅像,天空中神奇般地出現了日月同輝!寒冬臘月,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競相開放!毛主席真偉大,他能使天隨人意變,花伴天意開!毛主席,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我們不滅的內心寄托;毛主席,我們永遠的精神依靠!您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您的傳奇故事,將在我們內心一代代傳遞!
接著,我們又參觀了毛主席生活的地方,以前我看書得知他生活簡樸,去了我才知道,他的家非常小,除了床就是一張桌子,再無別的東西了,毛主席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奮讀書,做了如此多對國家有益的事。
追慕先賢征文8
汨羅江是一條名聞遐邇的圣水,先后收留中國詩歌史上兩位走投無路的詩人:一位在下游,以水為墳,年年端午,競渡的萬千龍舟還在打撈他的魂魄;一位在上游,堆土為墓,少人拜謁,與凄清的墓地長年相伴的,多是春風秋雨夕陽晨霧。
大歷五年(公元770年)秋冬之際,杜甫從長沙出發,準備順湘江而下洞庭,轉道襄陽回歸河南故里。然而,他其時年近花甲,早已病體支離,舟入朔風凜冽的洞庭,更是多癥并發而一病不起。病重的他只得轉道前往昌江縣城,去投親靠友。但在距縣城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世星即告隕落,他年幼的兒子宗武只得將父親草草葬于小田村天井湖,也就是我們今日見到的平江杜墓。
在一個秋冬交割之日,我去拜謁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墳塋。車出平江縣城,顛顛簸簸,往南行二十余里,終于看到光緒十年重修的“杜公祠”。三張大門關閉已久,大約平日也少人問津,我們是不速之客,杜甫也早已長眠不起,蓬門今日當然也不會再為君而開,我們只得從旁側圍墻已經坍塌拆毀的缺口進去。
祠堂后面的小山丘上,有一棟建于多年前的房舍,門楣石匾上嵌刻有“鐵瓶詩社”四字。管理墓園的老人領我們走到詩社下側圍墻的一扇小門邊,打開那把資歷不淺猶有古風的銅鎖,小門吱呀一聲推開,在一座小小的山包之上,在幾株青松翠柏的守護之中,猝不及防,近在咫尺,杜甫墓愴然轟然巍然,撞傷撞痛也撞亮了我的眼睛!
墓坐北朝南,青石墓碑正中鐫文為“唐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杜文貞公之墓”,這就是我們的千秋詩圣最后的安息之所了。秋風吹來,墓草蕭瑟。墓前的香爐小小,爐中殘留三四根燃盡的香頭,也不知是何方來客對他的祭奠。
杜墓至今蕭條冷落,杜甫當然也無意于使自己最后的棲息之地,和遍布湘中與國中的賓館酒樓夜總會娛樂城一爭熱鬧與繁華,然而,一個民族假如熱衷于形而下的物質追求與享受,而對于前賢往哲缺乏應有的敬意,總不免令人感到悲哀。
追慕先賢征文9
中國最古老的宮廷音樂雅樂在孔廟回旋,匏、土、木、革、石、金、絲、竹等樂器抑揚頓挫,每發一音,皆有所憑。
祭祀大典依序啟扉、瘞毛血、迎神、進饌、上香、行三獻禮、正獻官飲福受胙、撤饌、送神、焚燒祝文與絲帛、闔扉、撤班等。場面肅穆莊嚴,令人嘆為觀止。
祭祀過程中,樂生分別演奏“寧和之曲”、“安和之曲”、“景和之曲”,佾生伴著樂曲翩翩起舞。大龍小學佾舞隊的莊汶湞老師透露,8行8列64名佾生表演的“八佾舞”,依據明朝《頖宮禮樂疏》的文舞圖譜完整呈現,用來祭拜帝王,有文舞、武舞及文武合一舞3種。目前演出的佾生中,女生多于男生。而樂生中的男女比例大致持平。
祭祀大典后,庭中人頭攢動,進入民眾青睞的分贈“智慧糕”環節,喻分享孔子加持的福慧。中新社記者看到,民眾早早就排起長隊,其中不乏父母抱著咿呀學語的孩童。今日恰逢周末,有不少學生結伴來參觀祭祀大典。來自新竹的中學生李少羽從正獻官手中領到糕后,深鞠一躬稱,“謝謝孔子爺爺”。
為紀念孔子為人類作出的特別貢獻,每年孔子誕辰日之際,世界各地孔廟均舉辦祭祀活動,祭拜者絡繹不絕。就像專修漢語言文學的虞樂怡觀禮后所發的感概,“期盼儒學能深植于每個華夏子孫心中,成為重要的精神項目”。
追慕先賢征文10
方若(1869~1955),字藥雨,浙江定海人,寄居天津。富收藏,尤好古泉。畫工石溪,古樸渾厚。曾任知府,永定河委員,北洋大學堂教授,《國聞報》主筆。方若曾因抨擊清慈禧太后弊政,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同遭同緝,避于日本領事官,繼爾出走日本,后幸賴朝廷有力者周旋而得免,遂回國創辦《日日新報》于天津,并開設利津房地產公司等,天津淪陷時期,曾出任天津治安維持會籌備委員兼偽高級地方法院院長等職。
清代乾隆,嘉慶時期,金石考據之學逐漸興起,其時泉家輩出,著述如林,古錢學研究盛極一時。著名學者如初尚齡,戴熙,李佐賢,立喜海,鮑康等輩,對后代影響頗深。方若集錢之初,時約光緒二十六年(1900),正值前輩名家藏錢散出,少有人問津之際,遂大肆收羅傳世名品,珍罕古錢,蓋以新出北魏“天興”金錢,宋大禮銀等而成當代巨富。旋既與杭州錢幣收藏家張叔馴,重慶錢幣大收藏家羅伯昭鼎峙而立,時人有諺語:“北方,南張,西蜀羅”,名噪泉壇,蜚聲海內外。
方若平生愛好金石書畫,尤喜古錢,嗜古成癖,自喻不貧于古,故晚號“古幣富翁”。每有公余閑暇之時,考究歷代鑄錢之源,驗證百家圜化之說,對古錢大小,質地,色澤,版別,紋飾,輕重,文字,偽劣,無不悉心研究。前代金石學家,錢幣學家向有秘不示人之積習,成為錢幣學研究的一大障礙。但方若不為事習所染,既無門戶偏見,又不壟斷資料,每獲有新錢,既拓贈諸友,已傳古為樂。所著書稿待印者盈柜,就中巨如:《古貨菁華》,《舊雨樓古貨全稿》,《古貨今說》,《古金銀譜》等,皆足補前譜之遺缺,所著《言錢別錄》、《言錢補錄》兩書于民國十七年(1928)相繼刊行。其書一掃前譜凌亂蕪雜之弊。凡所列之論說,多有前人未發現者,尤以考訂“永安一百”、“永安一千”等五代錢,博得國內外錢幣學界的贊同。
方若《方家長物》一書,以原錢墨拓入書編之,內收王莽六泉十布,挈刀,金錯刀等三十六品。該書成書較早,據聞當時僅印二十余冊,歷經滄桑,鮮見傳本。所著《藥雨古化雜詠》一書,錢幣界推崇備至。是書系名拓工譚某手拓,從數萬枚古錢藏品中匯集珍稀品百枚入書,其上始東周至于清,上下二千余年。所選之錢皆精絕之品,原拓墨色均亭,纖細畢現,僅成四十余冊分贈同好,海王村賈人爭購之,一日而盡,展轉增值,冊至百金。是書每錢各配七言絕句一首吟詠,可謂珠聯璧合之佳作。如《東周》“西周見后復東周,兩地圜金一日收,互證布文可斷自,荒唐太古說從頭”《臨安府錢牌》“臨安行用省錢文,南渡軍興濟困時,準百自書一三五,卻因誤二譜傳疑”。從中可見方若采古人論說,在錢幣上有獨特見解,堪稱古錢學佳作。
方若藏錢既豐,目光銳利,然其間贗鼎亦不少,時鄭家相,張炯伯在天津,曾指出《藥雨古化雜詠》一書中,“寧字布和寶字布,兩布制作惡劣,文字粗率,不合戰國之物,雖銅色尚舊,亦屬后鑄”。但畢竟瑕不掩瑜,不會因為某些不足而影響了這部書的價值。
方若善畫,嘗賣畫賑貧三十年,世人只知錢幣學家之方若,而不知由議敘通判累遷知府之方城也。方若畫法取張僧鯀,畫筆摹范華原,嗣得北苑觀瀑圖及敦煌所出之唐畫,畫益與時趨相遠亦。曾著有《校碑隨筆》,《設畫錄》,《訪印隨筆》,《墓志類聚》,《印萃》,《陶文》,《續古玉匯考》,《藥雨叢刻》等著作,尤以《校碑隨筆》一書,海內外鑒賞家推崇為空前之作。
方若除收藏古錢外,所集古器物頗豐,如商小臣等,皆為稀世之珍。丁巳八月,洪水為患,水退魚躍于堂,遂自題其堂曰:“來魚堂”,戊午改建更名為“舊雨樓”。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春,方若將所藏全部古錢轉讓給陳仁濤,對此,人頗非議,旋既悔之,無奈之下再事收羅,不數年復有規模且多異品。
方若舊藏錢幣解放前夕由陳仁濤攜至香港,五十年代國家以重金收回,交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這批國寶才幸免遭流散海外。
追慕先賢征文11
清明節到了,祭祖,上墳,燒紙,寄托哀思,懷念故去的先人,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也是文化。自古至今,崇拜祖先就是重要的宗教信仰。除此之外,人們還認為人即使身體不存在,靈魂也是存在的這個觀念也一直流傳了下來。
清明懷故人,踏青掃墓的活動涉及到每個家庭,在祭奠祖先的時候,報恩之情也會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護,感激父母的生養之恩,表達個人對親人們的誠敬,如同上了一堂道德課,使人性深處的道德理性重被喚醒,即使遠在海外的游子,也會遙祝自己的親人們在天堂里生活得幸福快樂!清明懷故人,踏青掃墓的活動還加強了親友間的聯系和團結,在共同的先祖和親人墓前,緬懷他們為家族的繁衍壯大作出的一切,繼而學習他們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加強自身的修養,從而與家人親友一起,繼續發揚家族的傳統美德。
清明也被稱為清明節,這一天悲傷的成份并不多,相反節日的氣氛倒是比較濃厚,因為掃墓是與天堂里的親人的一次聚會,先讓久違的親人們品嘗家鄉的小吃,再干一杯醇厚的老酒,然后與各路后人相見言歡,互訴衷腸,向他們告知家族的各種悲喜信息,嘮叨嘮叨自己的心思,如此一來,對親人的思念就變得真實了。
追憶先賢傳承好家風。家風是什么?就是一個家庭為人處世的風格。有什么樣的家風,大體就會走出什么樣的人。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優良家風的典范,時至今日,仍然不失它的積極意義。不同家庭,不同環境,形成不同的家風。
追慕先賢征文12
人生活的世界很大,但人所面對的世界又很小。我們的一生也許會接觸很多人,但能夠停留在我們心中的人并不多,真正值得懷念的人更不多。
人生各異,人世滄桑,大化無形,生命苦短。在某些時刻,我們總會懷念一些人,并期望自己成為被懷念的對象,懷念人是一種幸福,被懷念更是一種幸福的期待。
近兩千年前,一個哀怨的少婦懷念遠在異鄉的丈夫:“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币磺Ф嗄昵,韓愈悼念一位至親之人,含淚寫道:“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彼蒼者天,曷其有極!”四百多年前,納蘭性德為一位友人填詞一首:“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逼甙耸昵埃熳郧鍛涯畹溃骸拔遗c父親不相見已是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濒斞敢矊懙溃骸拔业挠洃浐孟癖坏豆芜^了的魚鱗,有些還留在身體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將水一攪,有幾片還會翻騰,閃爍,然而中間混著血絲”。
穿越幾千年、幾萬里的時間與空間,懷念人的情感就是這樣如絲如縷、綿延不絕、揮之不去,猶如白日浮云、天涯地角、西風霖鈴、父親的背影、水里的魚鱗。懷念的滋味是復雜的、難以言說的,抄錄于此的幾段詩文,本書中我們挑選的散文,無一不是在述說這種滋味,其中有甜蜜、溫馨,但也有傷感、惆悵和悲涼。
《百年美文·人物卷》(百花文藝出版社)在浩如煙海的寫人、記人、懷人散文中精心選擇了百多篇佳作,它們來自于剛剛過去的那一個世紀,它們追憶、懷念的是親人、戀人、友人與故人。從魯迅、周作人,到朱自清、梁實秋,從那些早已離我們而去的散文大家直到許許多多仍然在世、來自各個專業領域的作家學者,他們匯聚在這卷散文選里,共同抒寫著他們對某個人、某些人的懷念。這些懷念的情感穿越了年代、地域、身份等等因素,凝聚著人類情感的精華,牢牢地牽動著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心靈,讓我們與那些懷念和被懷念的人精神相通,讓我們情不自禁地加入了這懷念的行列。
這些文章,都是在寫人、記人、懷人這個主題之下,充滿了情、義、理和真、善、美的佳作,這里既有聞名遐邇的名篇美文,也有為人忽略卻能直達內心深處的感人、動人之作。我們在挑選一些文章時,還適當地注意了它們的史料價值。選擇往往是艱難的,那么多的好文章一起擺在眼前,實在令人難以取舍,特別是在面對懷念同一人的眾多美文時,無奈不能將它們全部收入。
作為編選者,我們希望這卷散文選能于無意之間撥動讀者心弦,在燈下、在窗前、在臨睡之前、在一個人獨處之時,靜靜地、細細地去懷念生命中一個或一些值得懷念的人,無論是甜蜜,還是惆悵、悲涼……讓我們的心和情感再真誠、再柔軟一些,讓我們去體味懷念的滋味與意義,讓我們在人情、人性的世界里得到一種生命的升華。
追慕先賢征文13
我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同時也是世界上的文化大國。而作為一名華夏子孫,我們應當從這些豐富的文化積淀中汲取其中精華來豐富自身修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笨鬃咏涛覀円t虛。可是反觀現今社會,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次偶然聽見了兩個人的對話:A說:“聽說你最近又得了××賽的一等獎?”B張揚地說道:“是啊,要是你去,保準不行!
聲音很大,表情十分不屑。A聽了之后,一言不發地離開了。驕傲原來不僅使人落后,還讓人變得不合群,與他人格格不入,最終被他人孤立。所以,讓我們學會謙虛,讓圣賢伴我們前行吧!“融四歲,能讓梨”孔融讓梨的故事曾經影響過多少人,教會了多少人禮讓啊!但現在呢?卻不斷有一個又一個故事來與之對立,說是老也應愛幼,孔融讓梨這個故事只是以前的觀念罷了。先不說孔融的故事是否與時代脫節,就單說這長幼有序,“尊老愛幼”這個詞中,是“尊老”在前,“愛幼”在后。那么自然就應先尊老,再愛幼?墒怯钟卸嗌偃嗽谌粘P∈轮凶鹆死夏兀烤团e那個大家在熟悉不過的例子吧。公共汽車上,有的年輕人上車之后,見到位置就上去坐下,也不管是不是專座。坐下之后就盯著窗外看,假裝沒有看到那些兩鬢斑白的老人。禮讓,在離我們遠去嗎?讓我們找回遠去的禮讓,與先賢同行吧!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詩人孟郊對母親的贊美與感恩盡融與這兩句詩中。正如詩中所說,親人們給過我們的愛,正如陽光促我們成長,是我們無論如何也報答不了的。
可是,我們同時也十分叛逆,并不能夠懂得父母的心,于是常常做出忤逆的事來。也許,我們應學會如孟郊一般,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看父母的所做,去體會他們的心。讓感恩長存心間,讓我們與先賢同行。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人生,就讓這些先賢的美德融入我們的心中,讓我們與先賢同行。
追慕先賢征文14
面對國仇家恨,有些人選擇沉默,有些人選擇屈服,有些人卻選擇了反抗,成為名垂青史的愛國英雄。蟻光炎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愛國忘身的抗日僑領。
我反復地閱讀了《抗日僑領蟻光炎》這本書,從中受到了許多教育。蟻光炎先生是我的同鄉,他小時候因家境貧困而不得不去泰國謀生。后來,在他的努力下,他的事業蒸蒸日上,如日中天,但他卻還時時刻刻忘不了生他的祖國,忘不了正掙扎于水深火熱的中國人民?谷諔馉幈l了,他深知國難當頭,匹夫有責。蟻光炎先生不畏艱難地發起抗日募捐活動,竭盡所能地為抗日而努力,他冒著危險,把一批批救援物資運往祖國內地,運往抗日前線,這不但直接支援了抗日事業,而且振奮了民族精神。蟻光炎先生的抗日義舉,激起敵人的憤怒,最終被敵人暗殺身亡。
蟻光炎先生的精神深深地震憾著我,他為了祖國和人民流盡最后一滴血,他為了祖國和人民奉獻自己的一切,他的一生為祖國的盛衰,為人民的存亡奮斗不息,無私奉獻,他的精神千秋傳頌,他的形象萬古長存!
我掩卷沉思。今天,我們追思蟻光炎先生是為了從中汲取偉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刻的智慧啟迪,是為了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和未來的方向。他堅持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的自尊品格,以及敢于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慨都深深地感染著我,鼓舞著我。
今天我們走在陽光大道上,我們的幸福生活是由無數象蟻光炎先生那樣的英雄前輩用鮮血換來的。作為小學生的我,將更加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寄語先賢應笑慰,接班自有后來人!
追慕先賢征文15
琦君文學館坐落于三溪中學之內,這仍保留著潘宅舊時風貌、留下琦君兒時太多美好回憶的舊居,承載起一代散文大師一懷濃濃的親情、鄉情、友情和充滿花香細雨的文字,也讓后人可尋一代散文大師的文脈。
琦君文學館設在潘宅舊居的二樓,共分一間正廳、兩間作品陳列室、一間生平室和一間名家評論室,通過大量的實物、照片,書信及作品等展品,再現了琦君一生及其所取得的文學成就。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澤雅鎮廟后村,在瞿溪度過了童年生活。1949年赴臺灣,后定居美國。20xx年病逝于臺北,享年90歲。琦君是“五四”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繼冰心、蕭紅等之后又一位極為重要的女散文家,被譽為“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恒星”。琦君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等50余種。先后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創作獎章、臺灣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臺灣兒童讀物金鼎獎、臺灣文藝獎,有14篇散文作為范文選入臺灣中學語文教本。琦君的《翡翠的心》、《琦君散文集文選》、《琦君散文》等曾由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在全國發行。20xx年中篇小說《橘子紅了》,由大陸導演李少紅改編成20集電視連續劇,播出后轟動海峽兩岸。不少作品曾被譯成美、日、朝鮮文,深受國內外讀者的喜愛,在國家文壇享有很高的聲譽。
琦君的很多散文作品,憑兒時記憶,描寫了許多故鄉事、故鄉人,其中不僅包含著濃郁的甌越文化內涵,也滲透著深切的鄉愁。就是這份鄉愁和同根同源的文化牽動了臺灣同胞思鄉的心,激發了世界各地炎黃子孫的愛國情。
【追慕先賢征文精選15篇】相關文章:
淺談經典文化中有范兒的先賢11-04
軍訓的征文(精選15篇)01-01
我家鄉征文精選15篇01-31
冬奧主題征文(精選17篇)01-23
防溺水征文精選10篇01-15
冬奧主題征文(精選12篇)01-15
森林防火征文(精選15篇)01-11
森林防火征文精選15篇01-11
迎冬奧征文(精選10篇)01-08
相約冬奧征文(精選6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