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蘭州我的家征文
文明蘭州我的家征文推薦【篇一】
蘭州不僅風景優美,而且有著悠久的文化名勝。
在蘭州各大山中,五泉山最為著名!它為于蘭州市區南側的皋蘭山北麓 ,再唐、宋時代這里就建有寺廟,后毀于。是一處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遐邇聞名的旅游勝地。公園景點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筑為主,海拔1600多米,占地267000平方米,有明清以來的建筑群10余處,1000余間,建筑面積一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園內丘壑起伏,林木蔥郁,環境清幽,廟宇建筑依山就勢,廊閣相連,錯落有致。五泉山應有惠、甘露、掬月、摸子、蒙五眼泉水得名。五泉山中峰高處為古建筑群。
蘭州,雖不能與全國相提并論,但是它是全國唯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黃河猶如一條錦帶,蜿蜒東去。依托黃河兩岸風光和名勝古跡興建的融山木,眾文勝跡于一體的百里黃河風情線,則如同鑲嵌在錦帶上的一串明珠。
在百里黃河風情線上,公園也是如此之多:有水車園、龍園等等,最為著名的要數黃河母親的雕像了。黃河母親像,是由母親懷抱一名男嬰構成,象征著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
蘭州除了悠久的文化名勝外,還有很多風味小吃呢!
蘭州的牛肉拉面,是蘭州最為著名的風味小吃和最具特色的大眾化的經濟小吃。有一句俗話說得好:來蘭州,不吃牛肉面,就算白來一趟!我作為一個剛從一個蘭州土生土長的孩子,對牛肉面的感情可謂不言表了!
牛肉面講究的是一清、二白、三紅、四綠,所謂的一清是指湯頭要清澈;二白是指蘿卜要白嫩爽口;三紅是指辣椒紅,香而不辣;四綠是指香菜和蒜苗,四者缺一不可,才是地道的蘭州牛肉面。倘若你不知冬天吃什么暖胃那就來碗香噴噴的牛肉面吧!保你吃完胃舒服!
在蘭州風味小吃的食譜中,除了排在第一位的地道牛肉面以外,當然,還有好多你不能錯過的風味美食呦!
若你在炎炎夏日的夏季里,想吃點解暑的食物,那你就買排在第二位的涼皮子吧!關于涼皮子,我有一個小故事想和大家分享: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大旱,秦鎮稻田多出谷批,農人無法完成糧食進貢任務。當一位叫李十二的農民,將打下的稻米用水拌濕,碾成米粉,和成糊狀蒸熟,切成條狀,制成了最早的米皮為朝廷貢品。后來,每年正月二十三,秦鎮家家戶戶蒸米皮,紀念李十二。制作米皮的習俗與技藝由世相傳,成了陜西地方一道歷史知名小吃!既然賣涼皮子,宣傳語是不能少的,俗語說:薄筋光,酸辣香,吃一口,永不忘!
啊!蘭州,這美麗的家鄉,我愛你!愛你的風景,愛你的美食,更愛你的一切!祝愿美麗蘭州成為中國的百強城市!
文明蘭州我的家征文推薦【篇二】
我的家鄉在蘭州,它是一個景色秀麗,空氣怡人,有著許多小吃的好地方。
如果外地小朋友到蘭州來,我一定要帶她去看看黃河和黃河母親的雕像。黃河奔流速度極快,像一個活潑的孩子在奔跑。黃河全長5464公里,是中國第二大河流。黃河是中華文明發源地,所以,人們也把黃河叫做母親河,而對我們蘭州人來說,更是對黃河充滿了一種深厚的感情。蘭州人民為了表達對黃河母親的愛,在蘭州市黃河南岸的濱河路中段,修建了一個黃河母親的雕塑,雕塑的母親臥在波濤之上,面帶微笑,神態慈祥。母親秀發的飄逸與身下的黃河波濤的起伏和諧地融為一體。匍匐在母親胸前的男嬰,頑皮可愛。雕塑表達了: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胸懷博大,她所養育的中華民族,生氣勃勃,天天向上,幸福安樂。
蘭州是在全國唯一一個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我的家就住在黃河邊的濱河路上,每天傍晚我都會去濱河路上的公園散步。這可是蘭州人很好的避暑場地,夜晚的黃河和濱河路的燈火搭配在一起美極了。各種彩燈照在黃河上,把黃河扮得絢麗多彩。在蘭州的觀賞完黃河還可以去嘗試乘坐羊皮筏子,只十幾分鐘便可將渡客送至黃河對岸,這種擺渡方式恐怕你聞所未聞,很驚險,很刺激。
當然來了蘭州我們一定一起去嘗嘗,蘭州的招牌牛肉面,是中國十大面條之一。它以獨特風味和一清(湯清)、二白(蘿卜白)、三紅(辣椒油紅)、四綠(香菜、蒜苗綠)、五黃(面條黃亮),帶給食客美味的享受。蘭州牛肉面可是一出了蘭州城就沒有那么地道的味道了。這是為什么呢?我猜也許正是因為黃河水,也許蘭州人做牛肉面投放了感情,也許。
從地圖上看蘭州市,蘭州位于整個中國的地理中心,雖然它的經濟在全國來說還處于不發達地區,但這幾年蘭州也在不停的騰飛。天,正在變得越來越藍,而且還在修地鐵,未來交通會更方便。蘭州冬暖夏涼,冬天不太冷,而夏天更是全面有名的避暑圣地。這就是我的家鄉蘭州,我愛我的家鄉,歡迎全國的小朋友來蘭州做客。
【文明蘭州我的家征文】相關文章:
文明蘭州我的家征文(11篇)01-13
文明蘭州我的家征文11篇01-13
文明蘭州我的家征文(集合11篇)01-13
文明交通我見證征文6篇01-08
我身邊的文明人文明事征文(4篇)02-01
我身邊的文明人文明事征文4篇02-01
冬奧文明我先行征文(精選14篇)01-20
文明出行征文初中08-23
關于文明出行征文08-22
生態文明,你我共建征文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