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佛語經典語錄及解釋
導語: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有關佛語經典語錄及解釋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有關佛語經典語錄及解釋
01、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故。
02、不以有行,亦不以無行。
03、自見性者一切業障剎那滅卻。
04、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05、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06、以精進力,身無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
07、于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
08、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09、一切無心無住著,世出世法莫不皆爾。
10、平常心是道,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腳踏實地,坦蕩蕩,圓陀陀,孤*危峭,不立毫發知見。
11、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法,總在心源。
12、諸行性相,悉皆無常。
13、能常省察,則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縱將一大藏經用完也無用處。
14、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15、若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16、一切處無心者,即修菩提、解脫、涅盤、寂滅、禪定乃至六度,皆見性處。
17、若起精進心,是妄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18、三世諸佛以自心為本師。
19、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學佛。
20、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21、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發者,方謂真慧。
22、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致太平。
23、諸行是常,無有是處;汝但一切處無心,即無諸行,亦無無行。
24、但能無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25、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26、愛尚語錄: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27、佛祖奚以異于人,而所以異于人者,能自護心念耳。
28、向外馳求,不知攝心返照回光,如是學佛,殊難得其實益。
29、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勞更覓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會,則墮在骨董袋中。
30、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31、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32、次于自身善起防護,不應放逸,于剎那中有少動念,應當觀察,以正智鉤制令正住。
33、道人非同善人,如鶴立雞群,勁挺自持,不順人情,超群脫俗。
34、所謂無上正等正覺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靜心是也。
35、無明不過是本性中緣起之幻相。
36、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38、盡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其天。
39、現定見聞覺知是法,法離見聞覺知,非達法也。
40、信得心及,見得性徹于日用中無絲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一如。
41、本凈明心非別處,惟在眾生妄心中。
42、佛法無多子,長遠心難得,學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終總不變,真是大丈夫。
43、一切如來本起因底,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44、忍苦捍勞,繁興大用,雖粗淺中皆為至實,惟貴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踐將去,生死亦不奈我何。
45、如是靜慮,一切有情,發心非難,常時不懈,能成就者,是則為難。
46、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47、真心應物,不生分別。
48、邪正煩惱,同一性空,分別假相,妙心現影。
49、菩提本自性,性凈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
50、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貪著。
51、菩薩心無取舍,如大月輪,圓滿寂靜,即是涅盤。
52、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
53、無量善事,菩提道業,因一事增,謂不放逸。
54、做工夫全仗精進之力,真正辦道人,無剪爪之工。
55、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56、真心是菩薩凈土。
57、來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觀此,未免心冷。
58、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謂絕對沒有。
59、眾生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別執著之病。
60、一切皆為虛幻。
61、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62、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63、一切法相本為緣生,緣生之法,當體即空。
6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65、不住一切處心即是佛心。
66、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
6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68、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
70、不見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塵解脫。
71、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72、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
73、佛法在日用處,吃茶吃飯處,語言相問處。
74、不與萬法為侶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75、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謂行起解絕,不令知解才繞心中。
76、起見生心,分別執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77、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78、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來即非,蓋生即無生也。
79、自性發時,業識來空。
80、慕道真士,自觀自心,知佛在內,不向外尋。
81、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緣到處閑。
82、臨終之際,若一毫凡圣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便乃輕重五陰去也。
83、妄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84、發菩提心者,非為己利,原為盡十方遍法界,一切極苦有情之所依怙。
85、不離當處常湛然,親切無過此語,覓則知君不可見,但于當處湛然,二邊坐斷使平穩。
86、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87、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強而弱。定功由暫而久,由脆而堅。
88、愛尚語錄: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89、念動急覺,覺之即無,久久收攝,自然心正。
90、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91、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92、依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本乎無住,若能徹住則萬法一如。
93、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94、前生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95、若能自識本心,念念磨練;莫住者,即自見佛性也。
96、一念離真,皆為妄想。
97、卻物為上逐物為下,此乃是學道省力工夫。
98、求趣無上菩提者,要凈自心,福田方凈。
99、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毗盧頂門,處處祖師巴鼻。
100、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解釋:
佛語經典語錄一:佛曰:一切皆為虛幻
這句出金剛經: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對于愛情:美好的愛情,動人的愛情,原來都是虛幻的!可是虛幻的愛情卻也是最美的!如墜夢中,近在眼前,卻觸摸不到;
遙遠的總是最美,因為遙不可及,充滿想象,卻難以了解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營造的幻境這種美,值得我們凡人一直去追尋,即使花去畢生的時間,得到心碎的結局,卻依然在憧憬 對于生活:如果人不執著世間的一切物質名利,就不會被物質名利所控制;
正由于人追求這些感官之物,才會變得不快樂一切皆流,無物永駐凡人就是太在乎自己的感覺、感受,因為才會身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所以記得佛家的句:一切皆為虛幻
人生如夢隨風散!聚散,喜憂皆是緣!
佛語經典語錄二:佛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句出自“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由唐代玄奘法師所譯,盡得禪宗精髓!大多數人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很少有人真的理解這句佛語的內涵。大家可以仔細領悟一些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慧。全句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家講“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這句話基本要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對萬物起執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談空卻又戀空,其實戀取世事和戀空并無分別,同樣是執取而不放 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 色即是空,使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系,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
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勸人向善的基礎
佛語經典語錄三:佛曰:不可說
很多的東西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佛的很多境界需要自己去悟,去修心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佛陀有這么多經書,這么多語錄就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于文字就是這個道理
有句話很好的說明了這句佛家經典:有的事可說不可做,有的可做卻不可說,有的既不可說又不可做
最后送上一段,讓大家最自己去體會《涅盤經》云:「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
佛語經典語錄四: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禪之言
心非心,物非物,心高于物
心是心,物是物,心物合一,心物是一
人在塵中,不是塵,塵在心中,化灰塵
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切莫刻意的尋求,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的
佛語經典語錄五: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源自《地藏菩薩本愿經》,當年地藏王菩薩原可以成佛,但他見地獄里有無數受苦的魂靈,
不忍離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于是有一這句話的由來,屬于佛教的大乘
佛語經典語錄六: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原文應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出自《華嚴經》: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 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得升天堂!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
佛語經典語錄七:佛曰: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是佛家勸人改惡從善的話語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三:“廣額正是個殺人不眨眼底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比喻作惡的人一旦認識了自己的罪行,決心改過,仍可以很快變成好人
儒家把和諧導向社會理想,道家把和諧導向事物本源,佛家則把和諧導向內心世界 佛家認為,境由心生內心平和,見事皆和
禪宗有云:心險佛眾生,平等眾生佛心中若無佛,向何處求佛?眾生皆有佛性
【有關佛語經典語錄及解釋】相關文章:
1.有關佛語經典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