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佛語語錄
世間沒有好,也沒有壞,只有因果在,世間沒有對,也沒有錯,只有分別在,世間沒有是,也沒有非,只有執著在。愿有緣人能深信因果,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貪嗔癡慢,放下五欲六塵,放下人我是非,放下恩恩怨怨。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經典佛語,歡迎大家閱讀!
佛之所以為佛,皆因他看透了常人看不透的局,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人之所以是人,皆因七情六欲纏身,看不透,也走不出來。若心能頓悟,你我皆可成佛。
無痛不快,無苦何甜,活著,本就是一種修行。
人生中的煩惱都是自己找的,當人的心靈,猶如空杯,空靈無物,如蓮花與日月,超然平淡,無分別心、取舍心、愛憎心、得失心,便能獲得快樂與祥和。
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而是為了遇見最好的自己!
今世身材修長、玉樹臨風,是前世恭敬對待他人的緣故;今世身材矮小、四肢粗笨,是前世蔑視侮慢他人的緣故。今世相貌奇丑、粗鄙不堪,是前世常暴怒的.緣故。佛教最重因果,只有種善因、結善緣,才可以得善果。千萬不要小看因果,因果二字,世間眾生,誰逃得開?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贈。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福禍無門總在心,作惡之可怕,不在被人發現,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不在別人夸贊,而在于自己安詳。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今生不借此身渡, 更待何生渡此身。
人生之所以煩惱叢生,往往在于所知太多,無法消解,所以有時需要裝聾作啞;人生之所以痛苦顛倒,常常在于我執太強,不能放下,所以有時應該難得糊涂。
彌勒菩薩講過“手把青秧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后原來是向前”。怎樣才能求得快樂?給予別人快樂,才是自己得到快樂的方法。欲知想得到自己的快樂,那是苦的因;只有給予別人快樂,才是自己快樂的因。所以有個詞匯叫“舍得”,“舍”放在前面,你要想“得”,就必須先要“舍”。
給你修路的,是你自己;埋葬你的,也是你自己;幫助你的,是你自己;毀滅你的,也是你自己;成就你的,自然還是你自己。所以佛說:自作自受,自性自度。
信佛就是信因果,如果你真的相信因果,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不該你得的東西肯定得不到,去執著、去追求也沒用;該你面對和接受的一定要面對接受,去拒絕、不接受也沒有用。
心本不苦,苦是因為迷失妄想得太過;心本無累,累是因為放不下的太多。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緊,失去的越多。得與失是相對的,得到時,或許正在失去;失去時,也許恰是擁有。所謂舍得,是要舍迷入悟、舍妄存真。凡事看淡點,看開些,一切皆能隨緣,不為得失所羈絆。
“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一念放下,萬般自在。放下那些自私的欲望和心頭的惡念,放下那些無謂的執著和頑固的偏執。風起時,笑看落花;風停時,淡看天際。懂得放下,生命才會更加完美,不以得為喜,不以失為憂,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佛陀從不勉強別人,做不喜做的事情,他只告訴眾生,何者善?何者惡?生命還是要自己掌握。凡事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別人著想,便是慈悲。自覺、自悟,佛在心中。
佛陀曾說“甜語第一善”、“惡語第一惡”。凡能傷害他人的惡言惡語,即使對仇敵也不要說,否則,就算你讓他一時啞口無言、無地自容,但你罵他的那些話,就如空谷的回聲一樣,終會成熟在自己身上。
人不一定要信佛,但一定要有佛性。所謂佛性,就是自我觀照的能力;所謂佛性就是對待他人和自我的善良;所謂佛性,就是坦然面對困境的態度。用佛性待人,自己即佛;用佛性悟人,他人就是佛。
世界原本就不屬于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
人生中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不聞就是清凈,不看就是自在,不貪就是布施,斷惡就是行善,改過就是懺悔,謙卑就是禮佛,守禮就是持戒,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佛言佛語語錄】相關文章:
佛言九語,經典佛語語錄08-11
佛說佛語經典語錄02-21
佛理感悟經典佛語語錄11-15
佛說經典佛語語錄大全11-13
佛說愛情經典佛語語錄11-12
佛語禪言經典語錄11-15
具有佛理的佛語經典語錄08-09
佛說經典佛語句子10-30
佛語禪心:佛語經典語錄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