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湘行散記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湘行散記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湘行散記讀后感1
所謂鄉土,其實是最這一方水土最深的眷戀
用鄉土二字來形容沈先生其實有點不太合適,畢竟鄉土這兩個字太“鄉土”了。古有陶淵明所代表的田園詩派,而我更傾向于將沈先生的文章稱作是“田園牧歌”。
無論是《邊城》,還是《湘行散記》我們都很容易從沈先生的筆下體會到他會這片土地深深的感情。這里既沒有如《鄉土中國》所說的那種封建宗法的有形秩序,也還尚未受到現代文明的那種硬性契約化社會的影響。
這里的社會形態,似乎只是一種人們自然而然的、發自內心的交往。這種自然而然的社會圖景讓作者沉醉,因為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中,每個人都是自由自在的,他們的生命似乎沒有受到任何約束。
“他們百年前或百年后的生活可能跟現在一模一樣。但他們仍舊忠誠地活著,擔負起自己那一份命運,不問所過的是如何貧賤艱難的日子,也從不逃避為求生而應有的一切努力。”
在沈先生心里,他當然希望這里的人能夠一直這樣自由自在。
湘行散記讀后感2
再讀《湘行散記》,又一次感受到了從文先生那如水一般的文字帶著湘西的秀麗山水,帶著濃濃的湘西風情,帶著對生命,對歷史的感悟靜靜流淌而過。文字雖如水,過而無痕,卻沉淀下了太多的嘆息。
《湘行散記》收錄了從文先生的《湘行散記》《湘行書簡》《湘西》及《燭虛》等作品,可以說貫穿了從文先生20、30、40年代三個時期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創作在縱向發展上,因表現形式的的差別體現出三個階段的不同風貌,展示出從文先生對生命意義始終如一的探究。
《湘行書簡》作于從文先生回家探母途中,是他與夫人張兆和的一組信札,以散文般的文字描寫了先生歸途中的所見所聞,后來的`《湘行散記》即是根據這些詩意的信札寫成。僅僅是六篇散文,那條縱貫湖南西部的河流以及兩岸的風光民俗人情,就被用清新優美的文字展現在世人面前。
湘行散記讀后感3
輕輕翻開《湘行散記》,跟隨著沈從文先生的筆,領略湘地那引人入勝的風土人情:有回蕩在山澗的擼歌、有兇悍勇敢的水手、更有依山傍水的`吊腳樓,就連那貫穿全書野話都是那么富有靈性,讓人讀后回味無窮。那些野話并不能影響著整本書,反倒讓人覺著這是很平常的事情,給別具一番風味的湘地又增添了一抹色彩。
歷經十七載,重游故地,心中感慨萬千,湘西又歷經多少的變遷!
作者用他優美的筆觸,寫出了世外桃源般的湘西:“桃花夾岸,芳草鮮美,遠客來到,鄉下人就殺雞溫酒,表示歡迎”,這是作者在《桃源與沅州》中對于自古以來桃源的描繪,風景優美,鄉親熱切迎客,的確是一幅令人心馳神往的“桃源畫”!
重回故地,萬物變遷,可不變的仍是先生的那顆如同湘西的水那樣清澈的心,他熱愛家鄉,熱愛湘西,對這里有著深深的眷戀。
回味故土上的一切風土人情,憶起陳年舊事,重游湘西,懷揣著一顆無暇清澈的心。
湘行散記讀后感4
《虎雛再遇記》是《湘行散記》的一篇有名的文章。這個題目也是開門見山的,點出來文章的內容——就是“我”與虎雛再次相遇的故事。但是如果大家更我一樣沒有看過虎雛的故事,就會很容易的想到這個虎雛是一只老虎。其實,這是一個人的名字,是“我”以前收養的孤兒。我認為文章里的我是一個很有志氣的人,他雖然明明知道一切計劃都打亂了,最終會落空,還是去一意孤行的做了,說明了“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虎雛的悲慘未來,“我”也是很有善心的人。我認為,雖然虎雛與我已經是多年未見面了,但是那顆互相了解,對學生有著關心愛護之情,令我敬佩。我從那個時候虎雛與人打架逃脫后,沒人管理,讀出了那個時候世道的.混亂。并從虎雛對擱淺的船的幫助,我從中讀出了虎雛是一個熱心腸,有樂于助人品質的人。在后文,我還看出來了虎雛的淳樸品質還在,作者很欣慰。
湘行散記讀后感5
今天,我閱讀了沈從文《湘行散記》中的《鴨窠圍的夜》。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作者夜宿鴨窠圍的所見所聞,不僅描寫了湘西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更寫出了對生命的感悟。夜本是黑暗、寂靜的,但在沈從文的筆下,卻燈火通明,熱鬧非凡,每一位人物、每一個場景都描寫得生動、自然,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既體現出鴨窠圍熱鬧的氣氛,又讓人們對人與自然這一話題有了新的思考。同時,文章也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寫了鴨窠圍夜中的人、景、物,極具文學色彩和詩意。結尾段中,作者又通過聲音和色彩,將先前 “娛樂”的主題轉化為“生存”,告訴讀者那“原始”的生活幾乎是恒古不變的.,是會一直延續下去的,使讀者極其深刻地感受到湘西地區獨特的生活方式。
《鴨窠圍的夜》是沈從文散文的代表作,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真摯吐露出自己的感情,且文筆流暢、感情真摯、用詞優美,彰顯出沈從文獨有的特色,是整個《湘行散記》中最為動人的文章。
湘行散記讀后感6
1934年年初,因母親病危,沈從文自北平回鳳凰探視。據吳世勇編著《沈從文年譜》所述,沈從文于1月7日離開北京,先坐火車至長沙,繼而在長沙轉汽車至常德。隨后在舊友曾芹軒的陪同下于1月12日到達桃源。
往后十多天,沈從文坐小船沿沅水逆流上行,于1月22日抵家。行船途中,沈從文每日給新婚妻子張兆和寫信,報告行程及途中之見聞感想。一路下來,共寫了將近50封信。
回到北平后,沈從文以這些家信為底本,整理成散文多篇,陸續在報刊上發表。后商務印書館于1936年3月將《湘行散記》結集出版。
集子中的文章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展現了湘西迷人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土人情,以及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和自發抗爭。
湘行散記讀后感7
小時候常常幫朋友些情書,如今看來顯得太荒誕可笑。再讀沈先生的文章,卻發現,情書原來可以寫得這么美。
比如這一句:“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一個人在經歷過很多事情之后,才發現自己已老,而心中的那個她卻依然年輕。這種對人生的回味摻進對愛情的眷戀之后,句子顯得很有美感。
“在青山綠水之間,我想牽著你的手,走過這座橋,橋上是綠葉紅花,橋下是流水人家,橋的那頭是青絲,橋的這頭是白發!
而這一句,無論在音韻上還是意象上都非常出色。人物隱藏在如畫的場景當中,音律跟著場景流動。
這些字句若是早些年來研讀,恐怕早已不是今天的自己了。
湘行散記讀后感8
輕輕打開《湘行散記》,跟著沈從文的筆,領略迷人的湖南風土人情:山澗里有歌聲回蕩,有勇猛的水兵,山河附近有吊腳樓。甚至貫穿全書的野字,都是那么的'靈性,讓人讀完可以回味無窮。那些黑話并不能影響整本書,反而讓人覺得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給湖南特有的味道增添了一絲色彩。
過了十七年,故地重游,心中感慨萬千。湘西經歷了多少變化!
作者以其優美的筆法,把湘西寫成了一個天堂:“桃花在岸,草香可口。陌生人來了,鄉下人會殺雞暖酒,歡迎他們。”這是作者《桃源與沅州》中對桃園自古以來的描述。風景很美,人們渴望迎接客人。的確是令人神往的“桃園畫”!
當我們回到家鄉,一切都變了。一成不變的是老師的心像湘西的水一樣清澈。他熱愛家鄉,熱愛湘西,對這個地方有著深深的眷戀。
憶故土一切風土人情,憶舊事,故地重游湘西,一顆無瑕清心。
湘行散記讀后感9
今天,我閱讀了沈從文《湘行散記》中的《鴨窠圍的夜》。 這篇xx主要講了作者夜宿鴨窠圍的所見所聞,不僅描寫了湘西地區獨特的風土人情,更寫出了對生命的感悟。夜本是黑暗、寂靜的.,但在沈從文的筆下,卻燈火通明,熱鬧非凡,每一位人物、每一個場景都描寫得生動、自然,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使人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既體現出鴨窠圍熱鬧的氣氛,又讓人們對人與自然這一話題有了新的思考。同時,xx也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寫了鴨窠圍夜中的人、景、物,極具文學色彩和詩意。結尾段中,作者又通過聲音和色彩,將先前“娛樂”的主題轉化為“生存”,告訴讀者那“原始”的生活幾乎是恒古不變的,是會一直延續下去的,使讀者極其深刻地感受到湘西地區獨特的生活方式。
《鴨窠圍的夜》是沈從文散文的代表作,作者在這篇xx中真摯吐露出自己的感情,且文筆流暢、感情真摯、用詞優美,彰顯出沈從文獨有的特色,是整個《湘行散記》中最為動人的xx。
【湘行散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湘行散記讀書筆記07-19
《湘行散記》讀書筆記(精選37篇)02-06
湘行散記讀書筆記400字07-20
湘行散記讀書筆記(通用20篇)08-16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05-30
湘行散記讀后感(通用20篇)07-25
湘行散記讀書心得大全(4篇)09-19
校園日記:開學走訪散記06-14
中秋節文章:中秋散記06-06
湘財證券筆試題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