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著作《老子》讀書心得體會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么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著作《老子》讀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著作《老子》讀書心得體會1
智者見微。應該說,真正影響我們命運的,常常是我們視而不見的`細微。古訓曰:“司命者,微名也!爆F代社會管理學認為,心態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
以一例示之,此前在商場購買兒童床,品牌貨,價格為國內之最。然而,送貨比約定遲了五天,商家解釋說“我們也不想這樣”。安裝時最主要橫板發錯貨,廠家說沒關系只需要再送過來。妻子發現床柱有輕微裂痕,安裝師傅解釋說:“安裝完就看不見了”。
聽完解釋,我笑了,叫妻子不要再尋找其他瑕齜,最后檢查一下有無安全問題即可。不是我不想要好貨,而是我明白有些人每天忙著找理由解釋,又或指責別人的不是;另一些人則忙于表現能力和超越自我,兩者截然不同的命運,其實早已注定。因此,妻子與之爭論的結果也已然可以預料。
著作《老子》讀書心得體會2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釋、道文化更是傳承千年,堪稱中華民族思想之結晶,而《道德經》一書便是道家文化的集中總結。
《道德經》又名《老子》,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所作。全篇5000余言,分為道篇和德篇,其中的好多話語早已廣為人知。
在此,我想強調一點:知識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深越好,而是要與駕御知識的潛力相匹配。說實話,我真的不敢對《道德經》妄加評論,只是喜歡讀、喜歡抄、喜歡背。下面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讀完《道德經》后的一些感受,望與君共勉!
“道可道,十分道”。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這是《道德經》開篇的一句話,似乎老子什么也不想說了,因為能夠說出來的道不是恒常大道。是呀!語言在描述很多高深事物的時候總顯得捉襟見肘,而老子開篇就告訴我們:不要局限于文字和語言。正如佛語所言:教外別物,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老子在文中幾次提到了“嬰兒”,比如:“為天下奚,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嬰兒,而好多人卻不愿意向比自己資歷低的人學習,其實這是對資源的一大浪費。嬰兒不會有任何的定勢,所以什么東西都學得最快。學外語的最快方式就是模仿,而嬰兒恰恰就是這樣做的;我們平時總是說“空杯心態”,而這恰恰又被嬰兒做到了。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焙枚嗟臅r候,我感覺老子的智慧與常人的'思維是相悖逆的,但細細品味,卻蘊藏著深厚的哲理。我們常說:做人要能屈能伸,韓信做到了。只有每一天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夠學到東西。這就如佛語所言:空才能有,放下才能承擔。好多的時候,我們無法做出選取,因為能夠選取的太多,就像電視的頻道太多了,以至于我們很少能完整地看完一個節目。選取太多往往會使人迷惑,以至最后一事無成。太多的時候后,我們需要有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勇氣,其實人生就如白駒過隙,少一些選取往往是件好事。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兜赖陆洝分袔状握f到水,比如“上善若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乃生命之源,造福萬物卻不求回報!八问钡闹腔圩屛覀兠靼缀螢椤叭崛鮿賱倧姟薄K緹o形,但把水放到什么容器,它就會變成什么形狀,所以水的無形是至形,李小龍截拳道中的“以無法勝有法,以無限勝有限”正好與此殊途同歸。所以老子告訴我們要學習水的智慧。
一句“自知者智,自勝者強”蘊含了無盡的深意!秾O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人貴有自知之明,而事實卻是:太多的人螳臂當車或是妄自菲薄,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所扮演的主角恰恰就是自己最厭惡的那個人!所以每一天都要不斷的戰勝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易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所以真正的強者是戰勝自己的人。
讀書之中充滿了樂趣,而讀《道德經》這本充滿哲理的書更是樂趣無窮。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等身之書,可抵百萬雄師”,而我覺得,讀書要有選取性,同時要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感同身受。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使用知識的主體是人,因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最后我想說的是:讀書是一種交流,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是一種生活方式。
著作《老子》讀書心得體會3
如果說,半部輪椅可以治天下,則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独献印肥且徊總ゴ蟮恼軐W著作。
李約瑟說,中國文化就像一顆參天大樹,而這顆參天大樹的根在道家?梢砸姷茫骸独献印肥侨绱瞬┐缶睿侵袊幕械囊活w奇葩。讀了《老子》,我只能說是讀了《老子》,理解了這部巨著中的皮毛罷了。對于自己,只能說,選出幾個特有感想的來說。
《老子》開篇為我們講述了“道”,道產生了天下萬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奧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道創生萬物的本原。《老子》中認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混而為一”道。這與古希臘的很多哲學家的想法很不一樣,泰勒斯認為萬物的本原是水,亞里士多德認為火是萬物的本原,乃至后來在科學水平比較高的情況下,出現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這一說,讓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國,為什么會認為道這虛擬的東西是萬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說的某一特定的物質。難道是文明的本質性不同嗎?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其實,客觀世界就是矛盾對立著的,可人們卻因為自己的主觀,有了所謂的美惡、善與不善,這才有了每個人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審美觀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無相生,難以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泵總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對立面的存在來體現了。也許,這就是我們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這是家喻戶曉的一句經典了,可又有誰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內涵呢?老子以水來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八评f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不就是說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樣,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潤萬物卻不與之爭。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會,爭權奪利,趨炎附勢,哪能體現善呢?又還有多少人做到無私呢?老子認為“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長生!庇商斓刂L久存在,是因為天地如此無私的奉獻著自己。所以。老子說:“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無私,最終成就了自己,如此都偉大呀。
其實,《老子》里講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歡的。關于為人處世的哲學:“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睘槿酥,要求行事須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無論做什么都要有一個度,應該適可而止。人們不可“盈”,一個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應當身退不盈,才是長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钡乐畟ゴ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萬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奧,又是那么深不可測,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顆星,都在這偉大的道里面,渺渺眾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這偉大的道呀,只有繼續努力地學習著,才能越來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數星星般,無窮無盡。
著作《老子》讀書心得體會4
讀《老子》,我自然而然地融入那個無欲,無求,無我的自然空靈的世界,“道”的世界,是自然的世界,恬淡平靜里蘊含無限玄機;蛟S,沒有讀《老子》之前,我對老子及其思想一直停留在歷史課本上——“無為而治,消極避世”。
在花費了頗長時間研讀之后,掩卷之余,不免為自己先前那狹隘片面的膚淺理解羞愧不已!老子其人格,是偉大的、高尚的;其精神看似波瀾不驚,但體察其深處,卻讓人感受到一種隱幽的憂郁和痛苦之情。讀罷此書,我能深深地、切實地感受老子也是熱愛人世,關心人世的。與孔子采取的積極入仕以推行仁義不同,老子另辟蹊徑,探究人與自然,人與道法,人與天地的內在關聯,極力使人道符合于天道自然無為的客觀規律來求得自己的理想社會。唉!可惜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和孔子一樣,在有生之年,老子的思想也未能被圣人所重視。那怎么辦呢?孔子選擇了著書立說,論詩書,授弟子;而飄逸的老子,沒有了俗世的羈絆,選擇了更富歷史傳奇性的方式——夕陽古道,羸弱青牛,函谷關口,飄然而逝。老子是智慧的。
第四十三章里,“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在天下最堅強的東西中自由穿行),好比人的舌頭和人的牙齒——當你老了的時候,堅硬的牙齒都掉光了,而柔軟的舌頭卻依然存在!叭崮芸藙偂保@個現實的規律被老子三言兩語揭示出來。又及五十八章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災禍啊,幸福緊靠在它旁邊;幸福啊,災禍正在里面躲藏),這實際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里提到的唯物辯證法的具體闡釋,看似矛盾的“幸福”和“災禍”,在特定的時空,特定的環境,卻能相互地轉換,或者說和諧地共處。行文至此,讓我想到了“塞翁失馬”。
塞翁失馬,焉知其非福耶?焉知其非禍耶?老子是浪漫的。除卻對現實的討論,《老子》里不乏空想的意象的成分。例如第四章、第二十五章里對“道”的描述:“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它是何物之子,它似乎先于天帝而產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母”(有一物體,混然而不可分,在天地形成之前即已產生。它寂靜而無聲,空虛而無形!是唯一的存在,永遠不會變更。它循環運行,永無止怠,可以作為天地的命根)。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浪漫的民族,民族性的浪漫則可以體現在文學上,而老子的道家哲學恰恰開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從“道”的解釋,開始,浪漫延續在《老子》的字里行間,延續在屈平的《離騷》、《天問》,延續在太白的“飛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老子又是孤獨的。老子希望天子能循天道,修玄德,不要過分追求盈滿。
他認為虛靜而不盈滿的君主才能有所作為,功用才永不衰竭。他還主張人們都效法那澤被萬物卻“不爭”的睡——“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且,君主還要做到“不爭”,即是“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因為“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不爭,還體現在不以武力、兵強而爭于天下,故而底層的勞動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過上太平的日子。老子完全是出于一種古代的人道主義,從體恤勞動人民的角度出發。然而,老子的主張、理想已經不可能為當時的社會現實所認同、容納。試想,在那一個打著“尊王攘夷”幌子的`春秋時期,“家天下”名存實亡,禮崩而樂壞,兼并土地,掠奪財產才是各諸侯熱衷干的事,哪個朝廷還會聽得見一個周王室守藏之吏的話呢?回到氏族社會?無為?開什么玩笑!可以想象,道不行的老聃是凄愴的、隱憂而痛苦的!所以,就有了函谷關口,老聃的青牛孤獨的身影(幸好,他還有函谷關關長尹喜這個鐵桿粉絲,在他“莫知其所終”前讓他著下《老子》)。
雖然,老子的抱負在那個社會巨變的歷史時期不得實施,但《老子》里很多修身的經驗我們卻可以借鑒。比如我們應當像天地那樣自然地、無所偏私地普愛萬物;比如不要有心的追求作為,有心便會“妄作”;又如,為人處世,我們應當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雖然我們不能像圣人那樣“被褐懷玉”,“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廉而不劌”,但是基本的道德行徑,我們還是能明白并實踐的。
讀《老子》,不能不提到“道”!暗馈笔鞘裁茨兀扛鶕献铀f,這個“道”是萬物之本原,它先于天地而存在,是天地萬物更是人類所應遵循所應效法的最高準則和典范。“道”效法自然,其存在本身就是自然之永恒規律,不會有任何改易變化;它虛寂幽玄,但功用卻永無窮竭;它混沌素樸,和光同塵,顧偉天地萬物之宗;只知它先于天地而存在,卻不知它究竟由何而有。我想,或許“道”是不存在的,又是無所不在的;或許,“道”是無形無狀的,又是充塞宇宙的;蛟S,“道”就在我們心中……
著作《老子》讀書心得體會5
《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言辭簡短,略為晦澀難懂。他第一次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概念,經過后人不斷發展延伸成為我國本土的第一門宗教——道教。也是因此,道家的學說更偏重于精神世界的探索與追求,更加注重個人而不像儒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所謂“仙風道骨”也正是由此而來吧。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
記得高中老師曾經講過,說青年時期盡量要少的接觸《老子》,畢竟它的內容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并不適合情緒應該激昂向上的年輕人,如果看得太多影響過深可能會缺少應有的朝氣。但我想這并不和了解它的精髓相沖突,當我深入了解了《老子》這本書之后,發現其中許多道理對于當今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有很多好處。如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卻越來越忽視精神財富的積累,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存在的各種誘惑?千年前的老子或許能夠給出答案: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生的三個不同心態層次。
靜心,靜安人生坐標。
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清靜無為”為修道之本!办o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凈處人生方向。
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蔽覀兛梢钥闯觥皩櫲枞趔@”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醒認識的源泉。
盡心,盡展人生作為。
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覺得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而有為則指的是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
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著作《老子》讀書心得體會6
韓恒恒;在這個微信和QQ連接你我的時代,每個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有網名為“好的像水一樣”的朋友,或者是個人簽名上寫著“圣人之道不爭,夫之不爭,天下不爭”和“知止可以平安,夫之不盈,所以可以新組建”的同事。這一盛況顯示了老子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巨大影響。兩千多年前,百家爭鳴,提出了自己的治國理念和為人民服務的方針。時至今日,這些理念依然是我們民族的瑰寶。
老子說“水若善,水對萬物無不良”,核心點是利生利民,而忽略名利權勢。老子說:“天道利而不害賢者之道,為之奮斗。如果不違法,那就是什么都不做。老子還說:“拿世界無所事事是不夠的,拿世界有所作為也是不夠的!惫芾碚卟粦撨`法鬧事。如果管理者經常膽大妄為,不斷制造事端來彰顯自己的權力,企業就很難管理。老子說:“無為而治!惫芾碚咭槕匀灰幝,實事求是地尋求切實可行的方法,這樣就不會有治愈的方法。
“文道勤中士和他干的”。老子還強調,抓法可以用來指導實踐,而不是光說不練。
對于企業來說,產品質量是開拓市場的關鍵因素之一。比如,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不懈努力,克服了汽車覆蓋件個性化需求多、汽車覆蓋件更新周期短、汽車覆蓋件表面要求極高、生產難度大、汽車生產線自動化、鋼板質量穩定性要求極高、汽車生產流程長、技術難點多、讀書筆記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難點,F在作為國內主流的汽車面板供應商,逐漸開拓了市場,獲得了更多的用戶群體,贏得了更好的口碑。在公司生產線和冷軋產品的.升級過程中,我們建立了相對完整的設備體系,以推進設備精益管理為重點,通過加強基礎管理和專業培訓,實現了設備由修到控、由修到管的轉變,保證了設備的穩定和精益運行,為硅鋼、家電板、汽車外板等高端產品的質量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白天無所事事,難以入眠!如果不能在工作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那就是空虛痛苦。我們遵循規律,實事求是,克服困難,創新,創造效率。有工作就有責任,有責任就要承擔!盁o為”是指導我們工作的方式,“無為”是鞭策我們實現目標。
著作《老子》讀書心得體會7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于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稱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于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于掌故,熟于禮制,不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并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于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老子由于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后來,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知道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独献印饭81章,分上下兩篇。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后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F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于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后人作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面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著作《老子》讀書心得體會8
人到中年,經歷漸長,有過一些沉浮后,偶爾會感覺迷!P于所追求的事物的意義的自我否定。物質財富與健康、家庭孰輕孰重?職業理想與職位高低是否掛鉤?社會關系與個人能力有必然聯系?你更需要他人的認可還是自我的肯定……。。?哈哈哈,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中年危機?或許正是。但這些都是“思想問題”,現實中的阿Q仍然該加班加班,該努力努力,該樂呵樂呵;蛟S,中年危機絕大多數其實正是“思想”危機,“精神”危機;思想決定行為,思想問題不解決,行為遲早出問題。于是乎,阿Q把目光看向了中華傳統文化,閑了讀點國學經典,包括《三字經》、《弟子規》之類被看作兒童啟蒙教材的傳統書籍。
這一看不打緊,就感覺自已特別沒文化,也感嘆咱們的教育的確存在太大的問題。之所以沒文化,因為阿Q不懂規矩,不明事理,最起碼的《弟子規》里我們看作教孩子的基本道德要求都做得極差!笆仔€、次謹信、范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18字總綱,直接說明了咱們傳統教育的核心價值觀是“以德為先”。咱們現代的教育別看門類林立,學科繁多,但幾乎都是在教人們“怎么做事”,對于學生“怎么做人”的教育實在欠缺太多,這毛病越高等的學校越嚴重。幼兒園和小學是最重視“德育”的,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升學壓力小,學習任務“相對輕”,所以有時間和精力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初中就差多了,學生的課本增加了,老師的任務也重了,如果考不上高中,孩子的人生就“折損”在15歲了,“德育”當然只能退居二線了;到了高中,還用說嗎?文山題海,只有兩個字——沖啊!“德育”可能只在部份責任心很強的班主任手里能有些體現了;大學?中國的大學聽說是“放養”的,“德育”多半只能靠學生“自悟”了。所以當下社會,高學歷低素質的人不少;事做的倍兒好,人做的倍兒差的也不少。
說的遠了。前些日子,阿Q很認真的學習了《道德經》,受用良多,不但幫助阿Q梳理了很多“思想”問題,也讓阿Q進一步理解了“管理”。
老子的《道德經》,雖不像《周易》被稱為“群經之首”,但仍然是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道德經》以天道講王道,而王道即是最高的管理學,所以有人稱其為“帝王管理手冊”是有道理的。阿Q愚人也,用不著學王道,但結合企業管理有些感悟。
《道德經》第17章曰:“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
這段話是說給管理者聽的。不但提出了管理的四個層次,還指出了最好的'管理效果。
“太上,下知有之”。管理的最高層次,員工只是知道有這個領導而已,其它的不知道,也不用知道。為什么呢?企業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有效運行,企業的運轉已經完全由制度和規則來支撐,不需要領導英明神武,不需要樹典型立榜樣。記得任正非說過:“我對于華為可有可無,我不在,華為照樣正常運轉,因為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使企業不用依靠某一個人來運行”。類似的話,馬云也說過,阿里巴巴也做到了,否則馬云不會這么早退休。當然,絕大多數企業跟華為、阿里比不了,我們從上面的話里可以悟到的是:企業領導者應該盡量建立建全企業管理制度,以制度支撐企業的有效運轉。哈哈,制度管人嘛,這誰不知道!知道不重要,重要是做到!做到才算牛。
“其次,親譽之”。這是第二個層次,也很難得。依靠領導的英明神武,雖然這樣的領導很有凝聚力,員工都喜歡他,都贊譽他,但如果他不在了呢?往往企業會遭到重大的挫折。大多數發展不錯的企業都有這么一個好領導、好老板,但這些企業中的很大一部份都沒能保持太長時間的活力,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好領導、好老板不在了。其實,既然都這么好了,為何不能進一步上升到“下知有之”的境界呢?是不是“格局”還有點不夠呢?
“其次,畏之”。這個層次就差一些了。員工怕你!領導是靠威嚴或霸道維持企業的運行,這樣的企業只可能保持表面的團結或美好,其實是沒有什么凝聚力的。受到一些外部壓力往往就會崩潰。咱們從員工的角度想想:你會長期跟一個你懼怕的人在一起工作嗎?其實這句話要告誡管理者的是:不能靠威嚴或霸道來管理。一個企業應該形成和諧的文化氛圍,對員工的關懷應該體現在管理細節中。企業的福利發放,對員工的人文關懷,都關系著這種文化的建立。這些事情是要實在去做的,而非說說而已。那些隨時說著“以情留人”的企業,往往人留不住,情也沒有。
“其下,侮之”。最low的管理,員工都“侮辱”你了,這領導當的也夠差的。這樣的企業,完蛋只是時間問題,員工之所以還能“侮辱”你,而沒辭職,或許只是因為你工資還拖著沒給呢。
“信不足焉,有不信”。說的是管理者應該有信譽,言出必踐,政出必行!袄习逭f話不算數,所以員工才會不相信你”。因此,管理者在抱怨“總有刁民想害朕”的時候,是否應該先想想自已是否在管理中有失信于民的問題?該章短減數句,卻有一句專門提到“信”的問題,足以表明管理者和企業的信譽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信足”呢?阿Q的理解是:謹言慎行,不輕諾,若諾必踐;緩發文,制定制度應多斟酌,成熟再發;“萬乘之主,不可以身輕于天下”,身為管理者,一人之言系百人之利害,“君無戲言”4字可是沉甸甸的!
“猶呵,其貴言也。功成事遂,百姓謂我自然”。管理者如果做到了“下知有之”的境界,企業制度完善,且得以有效運行,建立了良好的企業文化,這種狀態下企業自然欣欣向榮。這時,管理者無需刷存在感,完全可以悠閑的釣釣魚、寫寫字;即便企業談下了大業務,實現了大目標,員工們也會認為是他們自已的努力使然,而不知道“老板”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這句話是對最好的管理效果的描述。哈哈,這個要求有點高啊,不在意“存在感”的領導不多,善于“大包大攬”的領導卻不少;其實這也是人性之“惡”的體現,自私、貪婪、占有欲,壓抑了利他、分享。這一點即便是王候將相也難以做到,因此歷史上才有不少開創盛世卻晚節不保的“明君良臣”。所以,這樣的管理效果,是一種理想境界,我們從中可以學習的是:“為而不爭”的哲學思想。
其實在中國的傳統哲學里,管理沒有現代這么多“門類”,只有兩個字——“和諧”,這里面有很深的辯證思想。拿生產性企業做個例子,企業要做大做強,光靠市場拼殺不行,內部團隊需要強大,得能生產出好產品,得控制好生產成本,得有強大的技術研發力量;而這些除了管理制度的支撐外,還需要有良好的企業文化做紐帶和潤滑劑。當員工在企業工作的很開心時,恭喜你,你的企業一定會越來越好。
說到讀《道德經》,可能很多人會說你消極避世啦、沒有上進心啦,其實說這些話的人多半沒看過《道德經》,對沒了解的東西卻能“直言不諱”的評價,只能說太過主觀和自我了。其實《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并非“無為”,而是順應自然,“無為而為”;書里大量借用自然物性來講為人為君的道理,如“水性”、“母性”、“天地之性”等;所謂“無為”,只是作為“為”的方式而存在,最終要達到的境界是“為而不爭”!這是老子主張的“王道”的境界。
人到中年,更應該注重“內功”的修煉!年輕時不懂的道理、不想的問題,此時卻往往成了限制你的天花板。如何突破,往往不在掌握更多的“知識”上,而在悟得更多的“智慧”中。現代社會,各種人生哲學、價值體系琳瑯滿足,這些都可稱之為“道”,因此當下社會“悟道”太容易了,你只要買幾本書讀完,道理你都明白了;如何“行道”,才是我們人生修行的核心內容。因此老子也感嘆“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希望阿Q不要做“道理都懂,卻行事荒唐”的人。
著作《老子》讀書心得體會9
所為,有所不為,是我讀完《老子》后的最大感受。辯證的“禍福相依”同樣出于此部經典偉著《道德經》,另有許多的哲理成語,諸如“和光同塵、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皆由此道中來。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边@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致虛守靜————平淡處世《道德經》十六章有言:“致虛極,守靜篤!边@句話強調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和復歸之理。我理解,所謂“致虛極”,就是“致極虛”;“守靜篤”,就是“篤守靜”。我想,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虛極”是說,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話,要努力使自己達到極端空虛的境界。極虛指心靈一塵不染,近于真空,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雜欲!昂V”是敦厚,篤守就是堅守!笆仂o篤”就是堅守靜寂
一個事物的發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展而不至于變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皩⒂庵,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于弱勢、靜態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夸張發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提出了一個不分善惡美丑的觀點,讓我們不用好和壞,美和丑去評價別人,他認為美是因為丑的存在才有了美,善是因為惡的存在才有了善。所以美只是一面,還有丑的一面,善也只是一面,還有惡的一面。不僅如此,還認為困難與容易,長與短,高與低是相互比較而形成的,音與聲相互諧和,前與后相互追隨。這些都是永恒的道理,我們不應該太去在乎它。只有這樣我們看事物才能更為全面。
老子覺得學道的人應該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些,柔弱一些,彎曲一些。出門做事就好像在別人家坐客一樣,與人說話就像對待自己的上級那樣,行走在外看起來毫不起眼。他舉例說大海之所以成其大海是因為自己所在的位置比別的地方都低,所以所有的水都匯聚到了海里。他更要求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層高臺以土壘之。只有這樣才可以接近道,接近道的方向。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
有的人覺得老子的不爭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其實并不是這樣,老子只是用了另一種方法進行競爭;不但如此,他的方法還可以幫助你在競爭的同時處理好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與人和善是方法。老子隨時在提醒我們自己應該做什么,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追求什么樣的生活。換句話說就是在人生、社會中的.定位是什么。只有明白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潮濕的地方。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種種美德堪比圣人,堪謂之“道”。
“上善若水”,就是一種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種修德的必備境界,一種養身之術。我們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們離道就更近一層,更能體會到人生的本質。
每本書都有其局限之所在,有其不可理喻之處。如《論語》中的迂腐世故的君子主義,《莊子》的虛幻不切實際!兜赖陆洝分幸灿衅湎麡O避世的一面。但我們不能否認古典的經、史、子、集歷年歷代給中國人以智慧的啟迪,以心靈的釋然,以生活的動力,以處于天地之間行動的規則。每一種道理也總不能囊括世間萬物,合眾人脾胃。因此才有百家爭鳴的文化盛宴,與不同世界觀的人生。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
著作《老子》讀書心得體會10
老子,這位哲學的圣者,生活的智者,他在漫漫的歲月輪回里傳遞著不變的真理,留下五千言卻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哲思。他那一雙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渴望著寧靜與恬適的`生存方式,力圖避開現實的紛紛擾擾,追求那一份純真的心靈自由,這種超乎其然的生活態度,為后人指明了一條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跟孩子們一起讀這本書,不但有經典閱讀的影響,也有此書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我。老子用一個“道”字,就把世上萬物萬象歸于自然。在我看來,道的內涵就是一種客觀規律,雖看不見,摸不著,而世間的每個細微之處都存在著道的本真。做人之道,為學之道,謀事之道,道道相關,處處都是智慧,都需要我們去發現和領悟。每個人都必須生活,做人為學謀事之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頗為重要,道德有無,道德高低,決定著你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們的是修身之法,以來提高精神境界,讓我們學會生活。每個人都渴望著自由與快樂,而煩惱無處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從中解脫,主動權在自己手上!坝杏職馊ジ淖兡芨淖兊,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變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這樣,方可身心自由,才能有更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煉,句句精髓,篇篇精華,滲透著一絲絲美妙的讓人敬佩的大智。我想用平靜的心態,慢慢地品,讀,看,聽,思,悟,像老子一樣,坦然地生活!
【著作《老子》讀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老子讀書筆記06-08
經典著作讀書筆記11-05
老子讀書心得體會12-14
老子的“德”與無為-從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三)06-10
老子的語錄11-22
名著著作讀書筆記范文04-06
《老子》讀書筆記(通用10篇)08-09
音樂教學著作心得體會09-07
經典著作閱讀心得體會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