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觀后感3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故宮的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故宮的觀后感1
20xx年1月7日至9日,央視紀錄片頻道一連三晚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城門外的我們第一次看到城門里的故事,神秘又日常,古老又鮮活。繁復的修補和整飾,這群有情懷的匠人手中塑造和傳承的其實是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形態。
鐘表組的王津師傅十幾歲進入故宮,從事鐘表修復工作。贊嘆古人鐘表技藝精湛的同時,我們也佩服于王津師傅長年累月的堅持。是他們讓鐘表重煥光彩!翱傁虢o后人留下些什么”,一句平淡而樸素,卻道出他們最樸實的心愿。文物的修復,使現在與過去聯系起來。唐代三彩馬的修復工作為王五勝師傅帶來了不少的挑戰:一點點修復,一點點上色,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亦是對文物的尊重。為了精益求精,他還去參觀了許多陳列館,使作品達到極致。他們長年累月專注于他們的修復工作,每一個小小的細節,他們都一絲不茍地對待,這都是匠心的體現。
木雕組的屈峰是一位很有思想的修復師,他對文物有著自己的見解:文物同人一樣,都是有生命的。在修復文物的過程中,不斷地對文物體悟。文物是為了傳播文化,不斷地傳承下去。還有漆器組的閔峻嶸,紡織組的陳楊,他們都是有深厚的職業責任感的,不斷的付出著。無論是哪一個修復組,他們的匠心精神令我們感動。
工匠精神在這個時代十分的可貴,更十分需要。他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一以貫之;他們苦心技藝、甘于寂寞、堅持不懈。工匠的日常生活讓浮躁的心平靜下來,讓快步走的人且行且欣賞,讓一味追逐潮流的人,感悟到真正的美。說到這些,想起了李宗盛的《致匠心》,他說:“一個人的天分與出什么樣的作品并無太大的聯系,我有耐得住性子的天分”。他開創了Lee Guitars品牌。文物修復也是如此耐得住性子才能成就一件好的作品。
我們需要有工匠精神,對待任何事情不著急,不匆忙,靜下心來,靜靜地感受;我們要有追求完美的態度。另一方面,我想《我在故宮修文物》還想告訴我們的是:傳承文化。我們癡迷于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是否漸漸淡去了對“過去”的懷念呢?殊不知,真的美就是那些傳統!那些文物一直都有鮮活的生命,它們賦予我們了解過去的方式,使我們感悟美,使我們喜愛那些文化。因此,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做一個愛傳統文化的人。
這個世界,需要匠心精神,也需要傳承文化······
故宮的觀后感2
曾看過一本叫《啞舍》的書,很喜歡里面的一句話“啞舍里的古物,每一件都有著自己的故事,承載了許多年,無人傾聽,因為它們都不會說話”。當一個朝代覆滅,一段歷史結束,時光慢慢消磨了那些真實的故事,我們也只能從這些歷史的吉光片羽中去找尋當年文化存在過的痕跡。
《我在故宮修文物》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度,為我們展現了文物修復者的工作,沒有驚心動魄,沒有激動人心,有的只是平淡溫馨的日常。曾經我認為,他們與文物之間的態度就像是臣子和皇帝,帶著敬畏與小心。但我發現自己錯了,那些文物修復人員與文物的相處沒有我想象中的如履薄冰,反而帶著一種處驚不變的悠然。
文物修復工作肯定是比較枯燥無味的,紀錄片中他們反復強調:做這項工作第一就是要坐得住。經過歲月洗禮的文物們身上都帶著一股安靜的味道,在被故宮的紅色宮墻隔絕出的另一方世界里,浮躁喧囂的人是無法真正做好這份工作的。這些人身上,尤其是那些幾十年的老師傅,有著現代社會上的'人很難見到的'堅持。
在故宮這些老師傅中,王津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位儒雅的老人看著展窗里那些被修復好的鐘表,細細回憶著當年修復它們時的點點滴滴,真是溫柔極了。我想,那些曾被他修復過的文物,一定也會記得,有一雙溫暖的手,帶著耐心與細心,一點一點輕柔地撫平他們身上的傷疤。突然覺得,文物修復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對文物的一種陪伴、一種長情的告白。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想找一種方法,讓自己在世界上留下存在過的痕跡,可是歲月總是會無情地抹去一切。但我想只要文物這種歷史的見證者還存在,人們就不會忘記這些文物修復者的名字。
總有一個詞讓我感動,它叫傳承。許多老師傅深受父輩的影響選擇這門工作,手藝也是從父輩或者師傅那里傳下來的。直到現在,故宮采取還是傳統的師徒傳承方式。這種手藝之間的代代相傳,又何嘗不是在保護文物?畢竟文物護養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很開心,如今還是有很多年輕人,愿意去承擔起這份護養文物的責任,去成為傳承中的一環。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天空之下那片土地已換了不知道多少個王朝,但總有一些東西躲過時光的侵蝕。故宮簡樸的房間里,那些得歷史青睞的人和物,相知相伴,守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故宮的觀后感3
到了游沈陽故宮的時候,我對中國現存的三個故宮有了初步的接觸和了解。北京紫金城故宮當然是一座金碧輝煌、無與倫比的皇家宮殿,其建筑年代、規模、氣勢、造型和豪華程度等諸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無可挑剔的;長春的偽皇宮顯然是一座落魄潦倒的溥儀寄人籬下的住宿,其建筑規模、造型和布局等簡直就是一座二層樓的辦公樓,偽皇宮附屬的所謂跑馬場、東西御花園和游泳池,也不過是類似一般公園里的娛樂場所,與北京紫金城內的御花園及皇家頤和園簡直不能同日而語。
這兩個皇家建筑的對比,也反襯出一個帝王鼎盛時期的輝煌氣勢和一個末代皇帝時代的沒落潦倒。而沈陽故宮既不像北京紫金城那樣的雄偉輝煌,也不似長春偽皇宮一般的寒酸蕭條。它僅是一個我國現已廢棄的、曾經的少數游牧民族首領棄游牧變定居后曾經居住過的宮殿。在那里,游客感受不到北京故宮天天人滿為患八萬人限額的擁擠,而是門前冷落車馬稀。也根本不會產生對建筑的輝煌而發出的嘖嘖稱道聲。人們只是慕名而來到此一游。
沈陽故宮初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公元1636年),離清兵入關還有八年。因此,這里僅是后金和前清的首府和大本營。怒爾哈赤和皇太極曾在此居住,皇太極在這里改汗制為帝制。按理說,一個滿民族的建筑應該具有本民族的基本特征,一個有游牧民族象征的穹頂圓形帳篷樣的氈房。但是,令人詫異的是,沈陽故宮卻是一個道地的漢民族建筑外型,其代表性建筑崇政殿、鳳凰樓、大政殿和十王亭等,無一不是飛檐翹角,雕梁畫棟,秦磚漢瓦琉璃面,八角重檐歇山頂,其中主體建筑大政殿的門柱上還雕刻著華夏民族的圖騰——雙龍戲珠。即便是文溯閣那種二層樓的建筑,也完全是漢民族的幾間亭那樣的建制。而建筑物的閣名、楹聯、掛圖上的題字等,也幾乎是清一色的以漢字為主。從沈陽故宮的建筑樣式等特征上看出,在清兵入關前還沒有一統中原時,滿清已經完全接受了漢文化,并已經被漢文化異化并脫胎換骨了。
由此而想到漢文化的倔強偉大而源遠流長。據說,在世界文化史上,只有漢民族的五千年文化是唯一沒有被異化、沒有被消滅、沒有被斷截的一種民族文化。一個異民族可以一度打敗漢民族,局部或全部統一漢民族,如中國歷史上的金朝、元朝和清朝等,他們可以改變漢民族的發型、服飾,但是,他們從來沒有統一過漢民族的文化,而相反被漢文化異化了。其中最典型的是清朝乾隆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詩作最多的一位詩人,當然,寫的是漢詩而不是滿文!
【故宮的觀后感3篇】相關文章:
北京故宮介紹05-20
故宮筆試經驗05-07
的北京故宮導游詞12-31
關于故宮的導游詞12-21
北京故宮的日記300字10-10
沈陽故宮旅游日記08-20
關于故宮筆試經驗05-07
故宮導游詞10-18
2022描寫故宮初雪的唯美句子01-23
在故宮旅游的英語口語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