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石》觀后感
應該是20XX年開始,無意間買了本《魔法石》,便一發不可收拾地連讀四本。之后便是望眼欲穿地等待,期間還擔心羅琳別出什么意外,否則故事不能讀完。最后三冊,從初中到大學,都是先買本英文的盜版,然后等待中譯本。讀到第六本都一直是很激動的,羅琳用整整一冊毀掉一個魂器,還搭上了鄧布利多的性命,就可以想象第七冊得有多多么精彩。過高的期待,總難免一定的失望,其實最后一部并不失前作的水準,只是故事講到這里也就只能這樣,大開又并不都一定大合。不過最終的決斗總覺得草草了事,哈利是典型星矢式的,不是張無忌式的,一句“除你武器”就搞定了伏地魔,看的時候的確被雷到了。
時至今日,8部電影完美謝幕,感慨之余,也想梳理下多年的感受。
其實自己對魔法體裁并不感冒,現在是,小時候其實也是。記得20XX年中國剛出版這部小說時,看到封面一個騎掃把的小男孩,自己心里非常鄙視。20XX年初,借第一部電影上映,出版社把四本重印,自己也是閑來無聊買來看看,F在來看,自己非常喜歡這部小說的因為以下幾項:懸疑、幽默、校園、友誼與博愛等情感和歷史性的神秘感。前三項沒有過多可說,著重說說后兩項。
情感元素是很能抓住有這種情節的人的心理的,羅琳作為一個女性作者,并且人生經歷坎坷,能夠表現出這種情感張力,既感染人心又恰到好處、不做作,與那種瓊瑤式的濫情苦逼作品有天壤之別。友情不必多說,從鐵三角到鄧布利多軍,還有哈利的父輩,雖然有懦弱的蟲尾巴的背叛,以及沒有堅守住友情陣地“墮落”為愛情的羅赫組合,并不影響整體上的蕩氣回腸。個人覺得友情是人類情感中相對最純粹的一種,不涉及血緣及性,真友誼核心完全看是否情投意合,又基本靠個人選擇。鐵三角不光是典型的真友誼,又是出生入死可托付性命的.戰友,這份情誼自然打動人。
愛情在這部主要給孩子看的小說里是點到為止,并且表現出的歸因總是很簡單。赫敏必然要選擇哈利或者羅恩,一方面肥水不流外人田,一方面符合我的觀點“男女之間就沒有非常純粹的友誼”,條件成熟,友誼變愛情自然而然。金妮漂亮、勇敢、大氣、又是運動健將,在小說的出場人物中是數一數二的美女,和有媚娃血統的芙蓉不相上下,更重要的是——她是羅恩的妹妹。英雄配美人,肥水再次不流外人田,好哥們兒又成了好親戚,最俗套卻又最符合讀者的心理期待。
被藏到最后的、那份敢稱“always”的愛,想必感動了無數人。最堅強的外表,往往有最柔軟的內心。與之對比的鄧布利多,表面上慈愛而幽默,內心的大局觀和責任感卻近乎冷酷。斯內普完全是一個黑暗版與悲劇版的哈利,并且一生都牽絆在一份永遠無法有結果的愛情之中,著實令人唏噓。
貫穿整個作品的還有“博愛”,不論血統出身、提倡各種智慧生物的平等等等。上中學時,對這種理念是非常買賬的,因為知道的太少,F在來看,不能說這種觀念不對,只是說對于這種觀念你沒法鉆牛角尖,不能看得過于純粹,否則就是自討苦吃。一部通俗的半兒童的文學作品,少不了這種幻想,也能把很多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至于“歷史性”及“神秘感”我至今沒有什么免疫力。比如日本的一些漫畫,有宏大歷史背景的,或者像《XX帝國》這樣的故事,非常喜歡。所以,非常喜歡看第六冊時的那種感覺,不停地穿梭在伏地魔個人的歷史之中。很多人都說女性文本創作者,不能很好的駕馭歷史,我至今也不確切地知道很好地駕馭歷史是什么樣子。是能有條不紊得講好多年里發生的事?還是能通過講述歷史表達歷史它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但是很確切的是,在文史哲名人堂里,女性一直是少數,甚至是絕少數。有很多的女性小說家,不過在我個人看來,女性作者多以表現細膩乃至微妙的情感見長,歷史性哲學性總離得太遠,可能是我看的太少的緣故。羅琳可能有條不紊地講了一段時期的魔法界的歷史,但你沒法指望在這個被限定的文本里能通過這種敘述講出什么觀點,至于她能不能講出,不得而知。
現在來看魔法世界的設計,就注定伏地魔這種人物會沒完沒了的出現。小說中,拿來與伏地魔對抗的“愛”這種觀念,就和“正義”這種觀念差不多,不會是柏拉圖的完美形式,不過是人們心里和嘴上的一個幌子。不可不信,否者被人罵沒人性;又不可全信,那是自討苦吃。在羅琳那里,通曉并設計全局的鄧布利多,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也沒有在哈利的生命上感情用事,活脫的一個政治家面孔。十多年包裝起來的愛的教育,實際上是為了讓哈利勇敢地赴死。在小說里,這種犧牲變得正確無比,可現實中這種觀念真的值得商榷。沒傷及別人,可能算是犧牲,傷及別人就成了恐怖主義,結果可能達到更可能沒有。
【《魔法石》觀后感】相關文章:
《哈利波特之魔法石》讀書筆記10-31
關于《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讀后感100字11-04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讀后感范文400字(精選12篇)03-14
《假錢》觀后感02-04
歸來觀后感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