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網絡新詞帥哭的心理動因
網絡同樣遵循著“適者生存”的法則,網絡新詞的不斷出現和更迭不僅是社會文化的現實,更折射了互聯網時代網民的鮮明心理特點。
新聞事件
近日網絡興起一股壓縮版熱詞,如“城會玩”(“你們城里人真會玩”的縮寫,原意是諷刺某些人做的事情常人無法理解,現單純表達調侃。)被網友們稱為“新三字經”,憑借其創新、簡潔、詼諧、形象和口語化等特點迅速在各大論壇、貼吧、微博、微信等廣泛傳播。
從去年風靡的網絡成語如: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對方在講什么,但是覺得很厲害的樣子。)、人艱不拆(人生已經如此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再拆穿了。)、喜大普奔(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等到如今的“新三字經”,網絡用語更新換代的頻率令人咋舌,在此之前火暴的還有“何棄療”(“為何要放棄治療”的縮寫,暗指“你有病,快去治”,常用來互相調侃。)、“我伙呆”(“我和小伙伴們都驚呆了”的縮寫,夸張地表達驚訝。)等等!簡直要被網絡新詞帥哭!“惹”(即“了”,娃娃腔。)。
那么,大家為什么會如此頻繁地使用網絡新詞呢?其背后存在什么樣的心理動機和原因呢?
心理解讀
網絡也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同樣遵循著“適者生存”的法則,網絡新詞的不斷出現和更迭不僅是社會文化的現實,更折射了互聯網時代網民的鮮明心理特點,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追求個性化。
在眾多網民中,青少年網民是創造和使用網絡新詞的主要群體,而此時的他們正是自我意識的高漲時期,年輕活潑、打破常規、勇于創新、獨具個性,有著強烈的被人關注的需求,而新奇的刺激更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心理學早就證實了這一點。網絡信息傳播的交互雙向性又使得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接受者和傳播者的雙重角色,傳播新詞成為時尚。2015年武漢某高校在校大學生的網絡語言使用情況調查顯示,有60.2%的受訪學生表示使用網絡語言表明自己更潮,能夠凸顯個性,表現出與現實生活中交流的不同。
二、從眾心理。
從眾是指個體在群體壓力下,改變自己,使之與群體中的.大多數人表現一致的一種傾向,對群體歸屬感和安全感的需求是從眾的主要原因,畢竟大多數人并不希望被群體排除在外。此外,社會心理學的人際吸引理論告訴我們,影響人際吸引的主要因素除了個人特質,還有接近性、熟悉性、相似性這三點,比如接近的地域、熟悉的環境、相似的語言習慣等,因此一些具有地方特色或群體特色的網絡新詞更易得以傳播。荷蘭心理學家Van Baaren等人在一家荷蘭飯店里的研究發現,那些僅僅通過重復客人點菜方式的服務員通?梢缘玫礁嗟男≠M。模仿能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對和諧的渴望也能促進模仿的發生。
三、娛樂和減壓心理。
人際吸引的增強情感理論告訴我們,當人們處于愉快的情緒時,伴隨此情境出現的人也會讓大家喜歡。美國心理學家Meredith L Bombar和Lawrence W Littig早在1996年就對網絡語言中經常使用的“娃娃腔”進行了研究,發現成人之間使用“娃娃腔”能促進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維護親密關系。網絡新詞自身的幽默詼諧甚至賣萌無疑迎合了網民們的娛樂心理,拉近了人際距離,也增加了人際吸引。此外,現實社會中多種來源的壓力迫使人們有意無意地尋找可以宣泄、排解的地方,而通過幽默、夸張、搞怪等方式創造和傳播網絡新詞成為網民們釋放心理壓力、表達對公共事件的態度等的一種方式。在上面已經提到的調查研究中有高達75%的大學生表示使用網絡語言能緩解心理壓力、舒緩生活中的緊張情緒。
四、省力和經濟原則。
網絡語言交流是通過屏幕和按鍵得以實現的,而一般人的打字速度都沒有說話快捷,這就決定了網絡語言與思維的同步性不如一般的語言。為了節省時間以及保證交流的即時性,各種符號、圖形、縮略詞、諧音詞等等簡化信息傳遞過程、提高信息交流效率的網絡新詞應運而生,除了朗朗上口,這也是“新三字經”之所以會變成三個字的主要心理動機。
看到這里的你,發現無意中透露了自己那么多的心理是不是想說“城會玩”呢?網絡語言內涵的豐富性已經遠遠超過了傳統的語言模式,但其背后的心理動因卻存在共性。需要慎重對待的是,在傳播網絡新詞的同時,除了滿足自己的種種心理需求,也要學會站在“互聯網”之外去分辨和判斷,以積極的態度介入、有節制地依法規范使用網絡語言、不傳播不文明的網絡用詞?偠灾,一句話——“壕做友”!(“土豪,我們做朋友吧”的縮寫,此處表達希望廣泛交友。)
【被網絡新詞帥哭的心理動因】相關文章:
“網絡新新詞語”探析10-10
從網絡新詞看80后求職心情09-12
你能夠吸引高富帥嗎-心理測試09-21
網絡經濟之10大驅動因素論文08-10
如何調試被暴打兒童的心理07-20
網絡約會的心理透視09-28
商務英語的新詞04-21
被忽略的兒童心理秘密07-26
容易被誤解的男人戀愛心理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