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心理被動的人變為主動的人?
社交被動的行為習慣讓我們可能在面對一個半生不熟的人時產生緊張和退縮。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如何從心理被動的人變為主動的人?
絕大部分的退縮、被動行為都和自我概念有關。
這一點可以從很多流派的咨詢理論得到驗證,也在我自己身上有所體會。
艾利斯(1961)開始注意到人們對于外界許多事件和刺激的負面感受和行為反應,并非源于事件和刺激的性質,而在于面對事件時,我們腦海中的認知和想法。也就是說,對于事件和刺激的評價,會影響我們的感受和行為反應。
阿倫貝克(1967)在此基礎上將影響我們的感受和行為的認知過程進行了詳細分析。他認為這種認知評價之所以我們沒有意識到,并且難以發現,是因為它是在我們過往人生經歷中形成的一種評價習慣,以至于非常的自動化而無需認知努力,所以把它叫做「自動化思維」。
自動化思維通常和某些具體情境相關。例如,本題中,社交被動的.行為習慣讓我們可能在面對一個半生不熟的人時產生緊張和退縮,這時,我們可能出現一些自動化的思維是沒有被意識到的,如「我打招呼的方式他不喜歡怎么辦/我打招呼他要是不理我怎么辦」等等。
這種思維背后都有一個和自我概念相關的信念支撐,貝克把它叫做核心信念,他總結出3種核心信念:
1.我不可愛/我不受人喜歡
2.我不勝任/我沒有能力
3.我是沒有價值的人
無論任何情景下,出現非適應性的感受和行為,都源于人們可能存在這三種核心信念之一。也就是我開篇的一個觀點:絕大部分的退縮、被動行為都和自我概念有關。而社交的退縮和被動往往源于「我不可愛/不受人喜歡/沒有吸引力」這樣的核心信念。
想想我們面對社交場合,我們選擇退縮、被動,源于什么?
我自己有從退縮、被動逐漸轉變到相對平衡的一個過程。
當我在本科的時候,我和題主非常相似。
「如果別人不跟我說話,我就不會主動跟別人說話,除非覺得特別好的人才會主動接近。反對大部分人都是采取被動措施,如果別人跟我打招呼我就會回,不打就算了。有的甚至甚至為了避免碰到某些半生不熟的人,就想不去食堂,出去吃等」
這一段簡直是當時我的一個真實寫照。
讓我至今印象深刻的一個場景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有一天早上7點50出門去上課,我一個人。剛剛出寢室,就遇見了一個半生不熟的同學,我們要上同一門課,而我和他并不是一個班的,很不熟。打了招呼,我們就一路沉默。
那一路的煎熬和難受我至今難忘。
當時我不懂什么心理學知識,沒有意識到那和我的想法有什么關系,全然沉浸在自己尷尬、難受、想逃離的情緒狀態中了,F在回想,讓自己重回那個時刻,我想我腦子里一定閃現出很多想法:「快,快,說點什么。不然他肯定會覺得我傻逼。啊,我怎么這么無趣,找不到有意思的話題聊一聊呢。我就是一個傻逼。嗯,一定是的。沒有人會喜歡我這樣的傻逼!
當我們回顧這些自動思維,以及和自我概念相關的核心信念的時候,它們代表著真實的情況嗎?并非完全是吧。它們或多或少有一定的證據,比如和不熟悉人相處的一些不愉快經驗。可是這能夠完全代表「我不受歡迎」嗎?
我有另一個發現,簡單地質疑這個信念和想法往往比較困難,因為當我們真正相信「我不可愛/不受歡迎」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注意力偏差。我不受歡迎的經驗和信息,我們會格外關注和記住,而受到歡迎和肯定的經驗和信息會被忽略、否認和遺忘。
因而,我覺得除了隨時注意自己的自動思維,檢驗其真實性之外,我的另一個發現是貝克的3個核心信念是相互影響和相互關聯的。
再次注意這3個消極的核心信念:
1.我不可愛/我不受人喜歡
2.我不勝任/我沒有能力
3.我是沒有價值的人
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與我們的自我概念相關,是指向我們自己個人和個人價值的。從我個人的變化和體驗過程中,提高其他兩個自我概念,會影響另外一個。
也就是說,當我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的時候,我們更有可能相信我們是受人喜歡的。
換句話說,我們擔心社交場合中不受人歡迎,往往可能伴隨著我們不太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現在,我依然會在和不太熟悉的人相處的時候找不到話題,會沉默。但我很少會感受到尷尬和難受了。因為,我找到了自己勝任能力的體現,并且相信自己的能力;也開始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是值得被人尊重和關注的。所以我不會出現一些負面的自動思維,不會著急于趕緊找話題,我承認自己找話題的弱點,但那是真實的我,并不代表我是缺少能力和不受歡迎的。因此,我的建議是,找到自己能力點和勝任的工作,并加強它,讓它成為你的閃光點。
【如何從心理被動的人變為主動的人?】相關文章:
考研復試如何化被動為主動12-12
HR經理該如何變被動為主動11-21
德語主動語態及被動語態08-13
孤僻的人如何走出自己的心理困境09-07
如何從管理者變為優秀的領導者08-18
心理測試從消費觀念看你的人生觀09-16
如何安慰失戀的人06-06
化被動為主動的簡歷寫作技巧11-10
選擇心理健康的人結婚08-02
需要心理咨詢的人群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