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學生談戀愛的兩大危害
中學生談戀愛的兩大危害是什么,父母發覺孩子已經早戀了,怎么辦?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脾氣,與父母的溝通程度不一樣,我們很難拿出一個辦法來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類型,找出解決的規律,父母需要動腦子分析,然后根據自己孩子的狀況,找到適合的方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學生談戀愛的兩大危害,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影響生理發育:對其身心發展及學業的影響弊遠遠大于利,中學生處于生理發育的旺盛期,并未完全成熟。中學生戀愛常把握不住自己的情感,起伏波動大。易產生些莫名的煩惱,導致精神不佳,心悸、頭痛、失眠等,從而影響身體健康發育。如果有越軌行為,會直接傷害身體,正如在成長的果子上劃了一刀,會留下創痕。
2、青春期心理發展最旺盛又最脆弱,這時期想象力加速發展,性激素產生和加強,腦和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得到加強,因此情緒容易激動,對自己喜愛的對象和活動表現出狂熱,但缺乏冷靜思考,又容易受傷害。自己稚嫩的心靈都常因風云突變而不堪重負,怎有余力承受感情的悲歡離合。因此中學生的戀愛極不穩定,常以失敗而告終。他們戀愛時或樂不可支,或痛不欲生。一遇風吹草動就心事重重,愁眉難展,食不甘味,夜不成眠。有的處于欲罷不能,欲罷不忍的境地,結果越陷越深。對彼此造成更大的傷害。甚至出現人格障礙,給以后的婚姻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中學生戀愛還可能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因為愛情是自私的,尤其是中學生對愛情的理解尚不全面,自制力差,一旦與某人建立了戀愛關系,可能就覺得對方只能與我一個人交往,當看到與別人交往時,甚至有時感到關心他人勝過關心自己,就血往上涌,控制不住情緒,易做出傷害對方及他人之事,自己也受到極大傷害。還有的同學一遇到點委曲就求救于對方,尤其是女生,而此時的男生常要表現出“英雄救美”的氣概,不問事情的來龍去脈。這些實際上是劃地為牢,使雙方都失去了許多真誠的朋友和純潔的友誼。
除了上面的兩大危害之外,小編認為中學生談戀愛帶來的最大危害還是影響學習。有很多成績十分優秀的學生在談戀愛之后成績一落千丈,這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說,全社會都應該幫助孩子們走出早戀的陰霾,要幫助他們拒絕談戀愛。
中學生戀愛的8種類型,找準根源再下手
第一種,愛慕型
即青少年之間由于愛慕對方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根據愛慕對象的不同,又可分為:儀表型,由于愛慕對方外在的儀表而產生的早戀;專長型,由于愛慕對方的能力而產生的早戀;品性型,由于愛慕對方的優秀品性而產生的早戀。
第二種,好奇型
即由于對異性的好奇而產生的早戀現象。對異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是青少年隨著性意識的萌發而自然產生的一種心理現象。青少年由于生理發育和成熟,很容易產生性沖動,對異性變得很敏感,渴望了解異性的生理和心理,了解異性對自己的態度。為了滿足這種好奇心,就想結交異性朋友,建立戀愛關系。
第三種,模仿型
即因為模仿別人的行為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模仿的對象主要來自社會生活、影視作品和報刊書籍。
第四種,從眾型
即迫于周圍人的壓力產生的早戀現象。周圍人是指所處的同齡群體。
第五種,愉悅型
即為了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而產生的早戀現象。青春期男女之間的密切交往,往往會給雙方帶來愉快的體驗,這種愉快的體驗會進一步促進青少年之間的密切交往,逐漸轉變為早戀。
第六種,補償型
即為了獲得感情補償和排解受挫的情緒而產生的早戀現象。感情補償是指青少年在學業上或感情方面受到挫折時,出于爭強好勝的心理,或者為了擺脫感情創傷,想用早戀的方式排遣受挫的情緒,從異性那里獲得情感補償。
第七種,逆反型
即由于青少年在兩性交往中受到別人不恰當的干預所產生的早戀現象。最典型的心理就是“你們不許我這樣做,我偏要這樣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正常的異性交往會迅速向早戀關系發展。
第八種,病理型
即由于病理原因而產生的早戀現象。由于營養過剩,一些食品中含有性激素導致性早熟,發生早戀;蛘呱砩系募膊、家庭遺傳等原因,造成一些青少年身體早熟,身體外觀像成年人,或者心理早熟,或者性變態心理等,這些都會誘發青少年早戀。
家長可以通過對孩子戀愛類型的觀察,找到適當的切入點來進行說服教育。比如說,如果是補償型早戀,可能是因為缺少母愛或者父愛做出的早戀選擇,則要給予孩子撫慰。找到說服孩子中止早戀的理由后,可以教給孩子分手的技巧。在孩子承受痛苦的時候,家長要與孩子一起分擔,并告訴孩子,痛苦是必須承受的并且在人生中微不足道。
所以,針對早戀問題,父母要與孩子共同理解和感受這份情感,并且幫助孩子抽身而出。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一,你尊重他的這份情感;二,這份情感確實有不妥之處,于人生裨益無多;三,在方法上慢慢淡化,變成普通朋友,而不至于把事情搞得一團糟,甚至鬧出人命?傊瑢⑦@份情感變成美好回憶而不是一場噩夢。
拓展:如何對待中學生談戀愛
我們關注的不是允不允許“戀愛”,而是關注戀愛對當事人的建設性、成長性意義,并將戀愛帶來的破壞性、阻滯性負面影響最小化。面對中學生戀愛問題:禁止并非良策;默許是種失職;善待“中學生戀愛”,教學生把握成長才是良策。禁止并非良策面對中學生戀愛,成年人眾口一詞:堅決禁止!理由也很充分:孩子們生理正處發育,心理還不成熟,學業沒有結束,職業沒有選定,經濟也沒有獨立,尚不具備組建家庭生兒育女的條件。多年實踐證明:禁而不絕!中學生戀愛的發生率繼續在攀升,而且在一些城市出現普遍化、低齡化傾向,在一些中學甚至出現公開化苗頭。在我們成年人思想深處,對“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確理解不深,對人的差異性的確尊重不夠,執行“禁止”政策時,的確存在擴大化的錯誤。要知道,中學生性生理發育進入高峰,性心理發展迅猛,他們隨著成人感、獨立意識的增強,縱向人際關系(與父母師長)逐漸松懈,橫向人際關系(與同學)逐漸加強,他們在開展同性同學交往的同時,也就開始了與異性同學交往的嘗試。
異性交往并不等于戀愛,但異性交往是動態,可能從友誼就發展到一種比友誼濃比愛情淡的朦朧狀況,在過密的交往中進入戀愛階段,這個階段也并不是成年人的談婚論嫁,而是一種感情的愉悅。他們是少年群體中的“先行者”,十年之中,其他同學也將陸續進入戀愛季節。我認為,中學生不戀愛很正常,中學生戀愛也正常。應當指出:一些地區和一些家庭,缺少寬松的異性交往環境;一些學校缺少規范的異性交往正面引導;有些教師和大部分家長對中學生戀愛的界定相當泛化,不少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差異性缺少尊重,和當事人沒有平等的溝通;有的教師沒有保護個人隱私的概念,有的家庭因此而發生辱罵,毆打等暴力。歸根結底,在異性交往的教育上,我們缺乏民主意識,缺乏“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缺乏對學生一生幸福的關注。默許是一種失職從中學生心理需求看,戀愛是生命的第一次,既快樂又不安,既幸福又痛苦。當事人渴求民主、尊重,同時他們也渴求幫助、指導,以使他們既不放棄自己的感情,又不違背社會的規范。這時的班主任和家長是不可袖手旁觀的。
僅僅默許,不能滿足孩子們的成長需求。默許是一種失職。善待“中學生戀愛”,教學生把握成長,才是良策把握成長就是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選擇,在選擇中承擔責任。我主張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手握主動權的少男少女就能體會到自尊自律,就逐漸學會了選擇。不要以為學生是在說教中長大的。學生是在生活體驗中長大的。學生們在體驗中產生愛憎變化、是非判斷和行為取舍,成人應當支持學生在體驗中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允許學生自主選擇。教師、家長提倡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能不能被學生所認同,關鍵在于學生有一個“內化”過程。當成人的文化傳遞和學生自己的生活體驗相碰撞時,要經過學生自己的比較、選擇、批判、整合,才能“內化”為自己的價值觀,清楚了“對不對”、“該不該”、“值不值”、“做不做”,就有了行為準則,就有了自律能力,就懂得了承擔責任。這樣,我們也就可以說,這個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青春的成長。這樣看來,體驗是一種自我教育的成長過程。但是,由于體驗的素材不一樣,我們所持的態度也不一樣。
我們把中學的體驗素材分為三類:可鼓勵的體驗;應嚴禁的體驗;給予保護和限制的體驗。所謂可鼓勵的體驗,指的是體驗素材是文化知識、生活能力、職業技能等,用獲取的直接經驗去印證書本上的間接經驗,從而構建自己完整的認知結構。我們不要剝奪孩子犯錯誤的權利,因為對孩子來說,和體驗成功一樣,體驗失敗同樣是成長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對這類體驗的態度是鼓勵。所謂應嚴禁的體驗,指的是生活中帶有自損、自虐或危及社會的體驗,例如吸毒、自殺、殺人越貨等。這類體驗有災難后果,生命只屬于我們一次,我們必須嚴加禁止,強調尊重科學,遵紀守法,服從道德約束,千萬不要去嘗試。所以我們的態度是嚴禁。所謂給予保護和限制的體驗,是指體驗素材是人際交往的一類的體驗,包括異性交往等。
首先要強調的是這類體驗我們是支持的,它具有必要性和教育性。學習交往,是中學生特別是獨生子女群體社會化進程的重要一課。交往中鍛煉協調能力、合作能力、競爭能力、自我保護能力,培養他們善良、正直、寬厚、樂觀等良好性格,使他們成為社會、家庭、學校所悅納的人,尤其異性交往能力的鍛煉,對于他們今后婚姻家庭一生的幸福,都有極大影響。第二要強調的是人際交往特別是異性交往具有復雜性和風險性,發展過程不穩定,發展方向也不穩定,這些未成年的當事者隨時隨地會遇到麻煩,隨時隨地面臨選擇,例如:偶遇深情地注視;課本里夾著一封不具姓名的情書;表達愛慕后碰了軟釘;產生按捺不住想親吻的沖動;發現母親在跟蹤盯稍;這個月的例假竟然沒有來!等等。
這些經歷往往都是他們生命中的第一次,他們沒有經驗,不知道做出什么樣的選擇者最適宜的;也不知道選擇之后,事態怎樣發展,將要承擔什么責任;如果在做出選擇之前,自己手里掌握著一個是非判斷和行為取舍的標準,該多踏實!
從成年人角度講,在孩子們體驗異性交往時,如果給予一定的保護和限制,風險性是不是能降到最低呢?這里說的保護和限制,指的是法律、道德、校紀、家規和健康的文化環境,還有科學的知識、自省、自律和慎獨。我認為這些是為了獲得保護必須接受的限制,既是保護又是限制。社會的法律、公德,學校的紀律守則,家庭的美德和良好的習俗,還有健康的文化環境,統統都叫他護和他限;學生們心中的科學知識自省自律和慎獨,叫自護和自限。我認為,孩子們成長中最可貴的就是能夠自護自限。有了自護自限與他護他限的結合,學生的異性交往就有了健康和安全的保證,中學生就可以在異性交往中學習選擇,在選擇中懂得承擔責任。我們認為,制定對中學生戀愛的教育對策,有三個前提必須明確:
(1)明確民主、尊重的前提。民主、尊重是現代教育的本質。
(2)明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前提。制定教育對策,要對學生一生的幸福負責,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負責。
(3)明確時代發展的前提。我們的學生必須適應入世之后的中國社會環境,我們的孩子必須適應已然發生變遷的中國婚姻家庭現實。我們主張的中學生戀愛的教育對策是:面對全體學生,大力提倡中學生的友誼交往;個別發生戀情不能壓制;既不急于定性也不代替學生選擇;鼓勵當事人學會選擇,學會承擔責任;在當事人選擇出現困難時,老師家長要起到保護和限制作用。
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恰當地自我定位
只有讓孩子清楚自己是什么,自己想追求的是什么,并且能做什么,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自己發展和前進的方向,不至于迷失自己。
一、讓孩子知道,他們在學校的角色是學生,在學習上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和問題,這并不代表他們笨或無能。
作為一名學生,因為不懂、無知才到學校學習知識和技能。從無知到有知需要一個過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事。有些學生因為學習上遇到困難,或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而感到自卑,認為自己笨、比別人差,遇到不懂的問題不敢向老師或同學請教,不敢積極大膽去表現和鍛煉自己。家長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正確地看待學習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學生正是在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中,慢慢地從無知變成有知,從知得少變成知得多的。
二、讓孩子知道,他們學習的目的不是打敗別人,而是提高自己。
在中學教育階段,由于同學之間的競爭比較激烈,不少學生有意或無意地將周圍的同學當成自己的對手,非常在乎同學之間的比較?吹絼e的同學成績比自己高,看到同學某一方面表現得比自己好,心里就會感到失落和難過;有些同學在得知自己成績時傷心,并不是因自己考不好而傷心,而是因自己的成績排在別人后面而傷心。過于在乎同學之間的比較,過于強調競爭,會使學生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容易受到周圍同學的影響,而難以專心學習。
我們會不會常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做比較呢?你的比較會不會給孩子帶來過大的壓力呢?
其他人優秀,并不妨礙我們的孩子也優秀。孩子不一定要通過超過別人、打敗別人,才能夠顯示自己的實力和價值。我們要引導孩子如何正確看待同學之間的競爭,精力放在怎么改進自己、提高自己上面,而不是放在怎么打敗別人上面。假如孩子過于強調競爭,會不愿意與別人合作,那不但會使他們的目光變得狹隘,而且會使他們在知識、資源共享上也會變得狹隘,這都不利于他們的發展。
三、讓孩子知道,我不是最棒的,但我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但是,我們有沒有可能是最棒的呢?能夠考上高中,說明我們的孩子都是非常優秀的。但是,在高中,強手如林,能夠名列前茅的學生只有少數,不可能每位學生都是第一,大多數同學都排在中間位置,是不是他們的成績不拔尖了,就說明他們不優秀了呢?即使在學校是最棒的,走出自己學校還有沒有可能是最棒的呢?一個人不可能每一方面在任何時候都是最棒的,總會有人比我們好。假如我們總是期望孩子是最棒的,要求孩子必須是最棒的,那孩子就會經常碰壁,經常遭受打擊,我們也會經常否定他們。
怎樣讓孩子在強手如林的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信呢?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即使他們是人群很普通的一個,但他們也是獨一無二的、不可替代。他們有缺點,但是他們也有優點,只要能夠發現自己的不足,努力加以克服和提高,并且明確自己的優點和長處,知道自己所擁有的能力與潛力所在,把它放在最有價值的地方發展。這樣,才能保持永遠的自信。
淺談初中階段的家庭教育
人的教育是由家庭開始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礎,故有“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學!敝f。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礎上的加強和發展,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學校、社會所不能代替的。初中生正處在生理、心理、思維快速的變動時期,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搞好中學教育階段的家庭教育,是培養青少年成才的重要一環。
一、重視初中階段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類生活中最主要、最基本的社會單元。在培養教育下一代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是源頭、是真正的基礎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長的搖籃。
家庭教育是人類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同學校,社會教育一并構成教育的有機整體,是人們實現社會化的必由之路。家庭教育是每個家庭對社會應盡的義務,也是家庭自身的迫切愿望,在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擔負著重要的責任,是關系到國家興衰,事業成敗的大事。
家庭教育的根基在家庭,關鍵在家長。但真正重視家庭教育并懂得怎樣科學地教育孩子的家長卻不多。很多家長認為,為孩子提供物質條件,包括衣食住行,就是家長的全部責任。家庭教育缺乏科學性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為什么當今社會物質條件優越,而逃學、厭學、輟學之事時有發生?當然其中有其社會和學校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家庭教育的原因。事實證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減少和抵制社會的消極影響,使孩子健康成長;反之,孩子步入歧途。家長是家庭教育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必須真正重視家庭教育,才能搞好家庭教育。
中學教育階段是整個人生歷程的關鍵時期。有的專家形象地比喻為人的第二次誕生。此階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變化急劇而迅猛,專家稱之為“高峰期、風暴期、心理斷乳期、精神饑餓期、人生峽谷期”等等。說明這一時期處于人生成長的轉折關頭,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初中階段,尤其14歲是“危險”年齡,對于其學習來說,也最容易分化。但其潛力大,可塑性強,也是實施教育的關鍵階段。如果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孩子的道德水準、學習成績就會急劇下降,甚至出現種種劣跡。為什么有的孩子在小學時各方面表現很好,但到了初中后就突然垮下來,判若兩人?家長大惑不解,有的家長就把原因歸結到學校和老師身上,這是很不公正的。事實上,除了孩子自身原因外,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往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長忽視了家庭教育。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啟蒙教育的引路人,孩子的生理素質是在父母的培養下發育的;智慧的幼芽是父母正確引導、精心培育的;語言的基礎是父母教給的;行為表現是從父母身上模仿來的;生活本領離不開父母的傳授;物質生活條件是父母提供的。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
二、掌握初中學生的特點
1.生理特點
初中生正處于少年期和青年前期(或稱青春初期)。由于內分泌中生長素的作用,中學生的骨骼肌肉發育極快,逐步趨于成熟,促使身高體重猛長,身高年平均增量為4-11厘米,體重年平均增量3-6公斤,體格趨于定型。
身體內部各種器官機能迅速增加,趨向成熟。心臟從形體到血壓,從脈搏到功能逐步接近成人;肺活量初中生一般達到2000-2500毫升;尤其腦發育的諸多指標已達到成人水平,12歲少年腦重量即可達到成人平均的1400克,容積也與成人不相上下,神經細胞分化機能表明大腦皮質溝回組織已逐步完善,腦電波的變化表明信息傳遞的神經纖維髓鞘化已經完成,興奮抑制過程逐步平衡。
性器官發育逐步加快,第二性征出現,男女差異明顯,性功能已然具備,性心理變化激烈,這標志著人體發育的全面完成:初中生可以說“長大了”。
2.心理特點
初中生生理的發展為心理變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心理的變化是生理發展的內化表現和必然趨勢,而較之生理發展具有更深刻的內涵和更重要的意義。初中生心理發展除了表現為動力系統的個體意識傾向性(需要動機、興趣、信念、理想、世界觀)和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氣質、性格)外,表現為心理過程的知、情、意、行都迅速趨于成熟。
認識 感知覺包括視覺、聽覺提高迅速,空間、時間知覺業已成熟,有了較強的目的性、精確性、概括性;注意的有意性、選擇性、穩定性有很大發展;記憶的領域擴大,技巧多樣,效率提高;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具備初步的辯證思想;想象及至幻想空前發展,為創造性的發揮,創造能力的培養開拓了廣闊的天地,心理上產生成人意識,自我意識直線上升,自我形象驟增,有強烈的欲望,甚至狂妄自大,目中無人。
情感 日益豐富、復雜、深入、熱烈,精力充沛富于朝氣,向往豪爽不拘小節,社會情感進一步發展。但自控力、平衡性、穩定性較差,情緒易波動、浮躁,有時偏激,惑于假象,有時半外露半隱蔽,導致矛盾心理。
意志 逐漸堅定時而脆弱,易受外界影響時冷時熱,既能自覺養成一些好習慣,又常被壞習慣左右。由于自我監督能力欠缺和思想方法局限,辦事易走極端或半途而廢或中途易轍,耐力和韌性不足。
行為 由于自信、自尊、自立、自強的心理活動,行為的自覺性有所增強,自主意識逐步發展,但愿望與能力存在矛盾,渴望獨立,又難獨立;想成為一個大人,但社會還把他當成孩子看待,因而在實際生活中往往與成人產生對立情緒,采取不合作態度,出現“代溝”。難以預料的行為接踵而至,家長叫苦不迭,防不勝防。他們希望擺脫父母的監視、庇護,擺脫家庭的約束。有的甚至反感或對抗起來總想獨立地處理自己生活中所碰到的各種事,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不愿意給父母傾吐心聲,拉大了心理之間的距離,對外界事物非常敏感。
3.思維特點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和事物之間規律性關系的反映。思維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是認識活動的核心。如果說感知覺是對客觀實際的直接反映,屬感性認識,那么思維就是對客觀實際的間接反映,屬理性認識,因此它具備間接性、概括性、目的性、邏輯性、層次性等特點。
初中生隨著生理心理的急劇變化,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環境的多方面影響,學習內容的逐步復雜高深,其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得到長足的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呈現出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現象,已由孩提時代的直觀行為思維、具體的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由經驗型向理論型過渡,開始學習辯證邏輯思維,關注事物的量變到質變,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因與外因及其內在聯系。
在學習實踐中,思維的獨立性、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廣闊性等品質不斷發展。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分類比較等思維能力也相應提高。
但由于初中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知識水平和閱歷的限制,他們看問題片面化、表面化、絕對化、或輕信一切或懷疑一切,或固執己見或無原則爭論等現象也是不可避免的。
家長們應該如何面對孩子的初二現象
首先,我們得明白一個普通孩子的身心發展歷程。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他的需要滿足的要很少,所以作為家長只要對他百般呵護,就可以滿足孩子的需要。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他的需要在不斷增加,這就在考驗家長閱讀孩子的能力,因為這個時候他們不僅僅是物質的需求,還要有精神上的需求,身體發展的同時思想也跟著發展。孩子不是長高了就成熟了,他必須完成心靈的蛻變,這是一個化蝶的過程。
我們只有明白了孩子成長的規律,才能掌握好時機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達到基本把握孩子思想脈絡的目的。初二年級是學生身心大跳躍的年齡,這個階段是學生擺脫束縛迎接“新人生”的階段,關于這個問題,許多的心理工作者都有共識。這時的學生,思想略有偏激,身體日漸強壯,會有意識的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太配合家長的管理,甚至故意對抗老師的權威,明知是錯卻極力掩飾,愛打扮自己引起異性的注意,這些都表明,你的孩子正在經歷人生最為重要的一次變化,也并不一定是初二年級,或許提前,或許推后都不意外。
這時的家長不要表現的異常緊張,草木皆兵。應采取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與孩子交流,切忌不要輕易否定孩子所做的事情。這個過程需要時間,所以家長必須適時放下一些事務,盡可能多的與孩子交流。交流的過程要把尊重孩子放到第一位,這時的孩子不是小時候,他正在成長為一個有獨立思想的“新人”,他不會再對家長惟命是從。尊重是前提,沒了尊重,一切的努力都可能徒勞無功。孩子得到了足夠的尊重需求,才有可能配合家長的教育,家長才有可能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但尊重不是溺愛,不是沒有原則,尊重是前提,除了尊重,家長還要注意,要讓孩子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絕對不能做。要教育孩子完成現階段的人生目標,不能是口頭上的,更要用行動來說明理想與目標的真實存在,建立正確的人生信念,積極的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壓力,把握住手邊正在飛逝的時間。
為什么你的孩子一看書就瞌睡?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快樂的,因為書本可以給你一切想要的東西。在中學教育階段的孩子正處于對知識渴求的階段,他們渴望從書本中了解這個世界。但是,在學生中也存在著這樣的一種現象,有些人不愛讀書,甚至一拿起課本就想睡覺。如果去做其他的事情,他立刻就變得生龍活虎,勁頭十足。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何辦法?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種不良習慣是由于某種條件反射形成的,睡眠本來是與看書活動無關的人的本能行為,但由于與無關刺激建立了聯系,就形成了相應的條件反射。如人在疲勞的情況下,仍然堅持看書學習,當拿起書時,又抵制不住疲勞的侵襲,便想拋書睡覺,但又覺得不學不看不行而勉強堅持,多次反復以后學習與睡覺兩種無關的活動就聯系起來了,經過不斷強化,這種聯系逐漸固定下來,以后看書便成了瞌睡的誘發因素,只要拿起書便想睡覺。當然,有些人不喜歡看書并不是因為因為疲勞引起的,也可能是本身就不喜歡看書而形成的抑制性條件反射。所以,要克服這種毛病,必須消除抑制性條件反射,建立興奮性條件反射。
那么,怎樣建立這種反射呢?
要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前進的原動力。它對于主體來說,總是帶有快樂、歡喜和滿意的情感體驗。人一旦對看書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自覺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習的動力,從而改變抑制性條件反射。有了興趣,就會促進興趣,以此形成良性循環。而良性循環的形成也就是興奮性條件反射的建立。
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避免產生抑制性條件反射,學習要注意方式方法,科學用腦,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一般情況下要做到:
、倨诶Ь霑r不要看書。人體機能活動具有一定限度,活動超過限度,大腦皮層就會自動進入抑制狀態。這就是所謂的保護性抑制。因此,自己感到疲勞困倦時,就不要勉強支持看書,尤其是不要“開夜車”看書,以避免形成不良習慣。
、陲埡蟛灰R上看書。人進食后,消化系統的活動量加大,大腦血液流量相對減少,中樞神經主要控制消化系統,而對其它部位處于抑制狀態,如果此時看書,不僅效果差,而且易形成抑制性條件反射。
③睡覺前最好不要看書。有些人習慣躺在床上看書,把看書當作催眠,這種習慣最易形成抑制性條件反射。
④劇烈活動或情緒過于激動后,不應馬上看書。因為大腦皮層神經的興奮和抑制的相互誘導規律,我們大腦皮層出現興奮之后,隨之就會產生抑制。如果劇烈活動或情緒激動之后就看書,就很容易與抑制反應建立聯系,并產生抑制性條件反射。
價值引領是中學歷史的關鍵
近年來,歷史學家在各種有關中學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的場合,凡被中學歷史教師問及“我們在課堂上應該怎么做才好”時,幾乎異口同聲用“把真相告訴學生就行了”一句話來回答。言下之意,只要學生在課堂上學到史實性知識就可以了。這是歷史學家對中學歷史教育較為普遍的傾向性看法。這一觀點用在歷史教育上是頗有疑問的,至少對于歷史教育來說,它是不完備的。因為它缺乏一個極其重要的教育目的要素,那就是價值引領。
那么,究竟什么是“價值”呢?我想,抓住核心關聯詞“應該”或“應當”,來解讀,無論說得復雜還是簡單,就都不會太過離譜。復雜一些說,“作為一種概念,‘價值’包括有意識的主體視為‘應當’的一切態度、判斷、影響與行為偏好”。簡單一些說,可以一言以蔽之,“價值觀是指什么是人們認為應該的”。
為什么在歷史教育中,我要強調價值觀很重要,它與史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呢?至少有如下幾個理由:
第一,教育的對象是“人”,學習者作為“人”,其健全成長才是教育的目的,知識等其他一切都只是手段。歷史教育并不例外于這個教育的真義。史實若是純粹的知識,它就只關乎“是”的判斷,不以“應該”判斷做引領,學習者面對的歷史無疑是善惡、美丑、對錯、是非混雜不堪的“一堆亂麻”,究竟什么“應該”什么“不應該”,是無從分辨的。如此,果真放棄對歷史的價值觀照,那就無異于放棄對學習者成長的引領、幫助和促進的責任。
第二,無論是歷史教師還是學生,世間一切人要更好地生活,價值觀是如影隨形的必備要素,何況“人”的教育?“教育的主題只有一個,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懷特海語),對生活主題作價值觀照,乃是教育的內在訴求,也是生活在理論與實踐上“配合”的一種天然需要。誰不期望,在生活上擁有一種可以清晰辨識什么“應該”什么“不應該”的能力呢?
第三,服務現實“人生”,不只是歷史教育的核心,其實也是歷史學在更高層次上的核心主題,兩者都因此而無法抹殺價值觀對歷史和人生的幫助。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就是指人活著必須反思、判斷生活中什么是“應該”的、什么是“不應該”的,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綜而觀之,歷史教育與歷史學,必因服務“人生”的一致宗旨,而在“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并重、“是”與“應該”相得益彰這一點上交匯,兩者無不既要“是”(事實),也無不又要“應該”(價值)。
中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十幾年來,歷史教育界的變化不可謂不大,非?上驳倪M步是在觀課、評課時,很多同仁開始關注“課堂的靈魂”,也就是說有了非常強的教學目標意識。不過,在“靈魂”目標的定位上,人們是有分歧的,況且對課堂靈魂是何物都弄不明白,于是只能各說各的、莫衷一是。
那么,歷史課堂的“靈魂”究竟何在呢?不在別的,恰在于價值引領,恰在于通過對價值的爭鳴、協商和共享。教育的四大支柱“學習知識、學習做事、學習做人和學習共同生活”理念,其實也是課程改革的宗旨。新課程倡導互動探究合作學習,不正是要以歷史事實為前提協商價值?倘若不是,那學習就局限在史料和史實等知識性的東西了。如此“死”學,那么歷史教育還有什么活力可言?
歷史價值是隨歷史事實而伴生的,歷史價值與歷史本身一樣,驚人地多元、多樣、多態。因此,對歷史價值的理解,若沒有歷史意識和正確史觀作指引,就很容易出錯。歷史教師要作好價值協商教學,我以為應該:第一,尋找價值(鑒賞價值)——定好課程和教學的價值目標,學生知道應該學到的;第二,傳承價值(守望價值)——守望人類善美真等永恒價值,學生懂得必須堅守的;第三,轉換價值(創造價值)——診斷價值健全與不健全狀況,學生明白應該改變的;第四,均衡價值(兼容價值)——比較多元價值從中汰劣擇優,學生確知必須兼容的;第五,協商價值(共享價值)——討論價值認同與認異的可能,學生明白可以共享的。
【中學生談戀愛的兩大危害】相關文章:
中學生抑郁癥的危害08-07
職場的兩大禁忌07-07
兩大簡歷誤區08-07
談戀愛應該怎么聊天-談戀愛的聊天技巧06-20
職場兩大困惑09-08
兩大創業誤導06-30
網上求職兩大禁忌04-01
防流感的兩大策略09-05
白領培訓的兩大禁忌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