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參加師范大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
本人有幸于20xx年的暑假期間和其他老師一起被學校派遣去長春吉林的東北師范大學參加了全國現代型中學優秀教師研修班的培訓,先后得到了東北師大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生導師劉曉明教授、碩士生導師王海英教授以及全國著名的教育專家、東北師大理想信息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曉中教授等多名專家的循循教誨,收獲頗豐。下面結合幾個教授的報告談談本人的心得體會:
首先開講的是博士生導師劉曉明教授,他做了有關《現代學習論與教學》的報告。他指出了學習的實質就是學習是在主體認知系統與調控系統的相互影響下,通過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達到知識建構的過程。而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借助已有經驗、在調控系統的作用下、對新信息進行主動的認知信息加工的過程。而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有以下幾點:①學習態度,②學習方法,③學習環境。他給我們于教學的啟示是:1。要全面認識學生的發展;2。學習不是灌輸的結果;3。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參與的過程;4。學習是新舊知識經驗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
聽取了劉曉明教授的報告后,本人覺得,興趣是人們做一切事情的源動力,沒有了興趣,那只能說是應付了,而絕不會是投入。為什么現在很多學生一說到學習就頭痛,而一說到玩游戲就異常興奮呢?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對學習沒興趣而對玩游戲卻有興趣,所以他們學習學不好而游戲卻玩得相當精通。因此,本人總在琢磨:如何讓他們學習也像玩游戲那樣興趣盎然呢?那樣的話他們肯定也能把學習學好,而根本不需要我們這些當老師的或者那些當父母的整天拿著棍子逼迫他們學習了!劉曉明教授也談到了,只有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本人經過多年的觀察和研究發現,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存在著許多因素,有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老師因素等等,所以情況比較復雜,也比較棘手,因為有很多因素不是我們所能改變的。俗話說,學好要三年,學壞只三天,說明了要引導學生提高對學習的興趣是多么的不容易,需要老師、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一起給力,給學生創建一個祥凈的天空,才能讓學生培養起對學習的興趣來!
而碩士生導師王海英教授的報告同樣十分出彩,她做的報告是《學習動機的理論與動機激發》。她引用了200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多麗絲萊辛的一句名言:如果上帝在他的右手握著全部真理,在他的左手握著無與倫比的永遠活躍的追求真理的動機 (即使再加上永遠不斷出錯這一情況),而對我說:“挑選吧”! 我就會謙恭地握住他的左手。這句名言說明了動機是多么的重要!而學習動機就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學習動機的類型分為(一)外來動機:即由學習結果或學習活動以外的因素作為學習的目標;(二)內在動機:即由學習活動本身作為學習目標。我們必須明白,外來動機和內在動機之間并不相互矛盾,二者分離,同時還可以相互轉化。
王海英的報告讓本人想起了在以前的執教中有很多學生常常無心向學的.現象。不管老師、學校和家長做多少的工作,講了多少道理,而他們常常是今天聽了表示要改好,但一轉眼又會把老師、家長們的話拋到九霄云外。我常常感到納悶:為何現在有那么多的學生都無心向學了呢?聽了王海英教授的報告后才明白了其實是由于外部環境的刺激使學生都有了一種習得性無力感,即由于學生開始由于學不懂,后雖然經過努力但收獲甚微,久而久之導致了他們感到對學習的無法控制,無能為力、自暴自棄的心理狀態,因此也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所以,要激發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必須做到:(一)激發與維持外來動機的措施,即①向學生提出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②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③正確評價,適當表揚與批評;④適當開展競賽。(二)激發與維持內在動機的措施,即①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的認知矛盾,激發求知欲;②發現學習是激發動機的有效手段;③培養學習興趣;④利用原有興趣、動機的遷移。
此外,本人覺得,也要注意社會、學校、家庭對學生成就動機的影響。因為人的成就動機是在自己不斷取得成就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的,同時它又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的影響。所以,作為一名老師,應當鼓勵每位學生積極上進,要經常利用家訪和家長會的機會,指導家長合理看待學生的成績等,都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
而劉曉中教授的報告更是讓我覺得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從劉曉中教授的報告中我了解到學習的實質即在主體認知系統與調控系統的相互影響下,通過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達到知識構建的過程,也明白了現代教育的目的,即由知識、問題和能力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相互提高。劉曉中教授強調:有效的教學應以知識學習為載體,通過創設學習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包括興趣、成就感和重要性),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能夠有效獲取知識、建構知識和運用知識,從而把他們培養成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能力型學生。
于是本人在思考: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進行現代型的教學,才能夠事半功倍地達到我們的目的?小孩們因為無知而上學,所以孩子們回答問題不正確或提問問題淺薄或荒謬,應該說是正常的現象。如果孩子們的回答都是正確的,提問的問題都是高質量的,倒是不正常了?墒俏覀儏s把這種現象視為不正常,而要把不正常現象變成正,F象。孩子們回答問題正確時,就會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而回答錯誤或提出荒謬的問題時,則免不了要受到批評和嘲笑。面對不斷的批評和嘲笑,孩子們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積極性也逐漸降低,漸漸地,學生學會了消極聽課、等待老師自問自答。隨著這種態度的發展,問題意識也在日漸淡化。于是乎,學生們只有了模仿的能力,而沒有了創新的能力。正應了劉教授的那句話:中國人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而創新能力是最差的。
所以,我們不要那種以教師為主體的填鴨式的教育,而應進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目前我校進行的“六環節”課堂教學模式不就是一種教學方法的創新嗎?不就是劉曉中教授推舉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嗎?
通過這次的長春之行,使本人懂得:一名優秀教師,再不僅僅是忠實圓滿地教授規定內容的教師,而且是主動地、合理地、創造性地豐富和調整教學內容的教師;是將課程與教學聯系起來的教師。希望我們全體老師與之共勉!一起進步,共同把我校建設成學生成才、教師成功、學校發展、社會滿意的優質模范學校!
【關于參加師范大學教師培訓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參加教師培訓心得體會(15篇)01-06
參加教師培訓心得體會15篇12-22
教師參加教育培訓學習心得體會01-16
參加幼兒園教師培訓心得體會12-23
參加幼師培訓心得體會01-26
參加網絡培訓心得體會12-09
小學教師參加心理健康培訓心得體會09-08
參加英語培訓匯報心得體會01-27
參加聚成培訓心得體會01-23
參加銀行培訓的心得體會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