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的心得體會
做好事就是做有益于人的事情.下面是關于做好事的心得體會全文,歡迎閱讀!
[做好人好事心得體會]
“團結奮進,互助友愛!”這不是掛在單位宣傳欄上的橫幅,也不是天天掛在嘴邊空喊的口號,做好人好事心得體會。而是深深種植在辦公室每一位成員心中的信念,是辦公室每一位同志用實際行動來踐諾的真實寫照。
積極籌款獻愛心
我院干警房洪濤的幼小的兒子不幸患上白血病。為了幫助他們一家度過難關,為了挽救幼小的生命,辦公室的同志們在謝主任和吳主任的帶領下,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積極捐款,表達了自己的一片深情。
“輕傷不離火線”
吳軍是辦公室的副主任。在去年年底各種事務繁忙的時候,被抽調編寫我院的工作規劃,與同事們一道譜寫著寶檢規范化管理史上最光輝的一頁。在那段繁忙的日子里,他每天除要完成大量的調研、信息等本職工作之外,還要和編委的同志們一起對全院七十余個制度、規則、辦法反復揣摩、研究、修改。也是在那個緊張的時候,他病倒了,連續幾天高燒不退。但他白天瞞著科室堅持工作,下班自己跑到醫院去輸液,為的是不影響第二天的工作。在周六周日和還和同事們一道加班加點工作力求使全院的工作規范精益求精。同事們得知他連續發燒幾天后,勸他請假休息,他樸素的表示:“現在工作這么忙,不好意思請假,堅持一下不礙事兒的!焙髞碓谠侯I導的關心下,吳軍才休息。
說到這里,我想起了謝主任每次在辦公室會議上都要強調的智慧、勇氣和責任。我理解室領導這樣做的美好愿望和良苦用心。他是想讓我們在生活中養成有責任有愛心對社會負責的人。在工作中養成一種職業責任感和對事業的高度忠誠。讓我們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也正是如此,我身邊的他(她)們用實際行動認真詮釋著自己的那份智慧、勇氣和責任——團結、互助、奮進!
【不久前,加州的《奧克蘭論壇報》刊登了一篇批評奧克蘭市學區的文章,說的是這樣一件事:奧克蘭市麥克萊蒙高中的籃球隊作為北加州賽區冠軍隊到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與南加州賽區冠軍隊競爭州冠軍。臨行前,校隊教練答應隊員在賽后會讓他們在首府住一晚、玩一天。麥克萊蒙是一所貧民區的學校,許多學生球員從來沒有出過遠門,安排這個“旅游”項目,為的是獎勵他們一個賽季的辛勞。
但學校在向奧克蘭市校區申請這筆經費時遭到了拒絕,理由是校區沒有這類先例。奧克蘭附近的丹佛市的蒙塔維斯特中學的家長們得知這個消息后,在幾小時之內募捐了1100余美元,讓麥克萊蒙中學的球員能一圓他們的旅游之夢。而蒙塔維斯特中學的籃球隊在半決賽中正是被麥克萊蒙中學淘汰的。無私幫助曾經打敗自己的對手,這樣的“好人好事”,令人想起在美國家喻戶曉的《圣經》中的“善良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
這個《圣經》故事是諷喻性的,說的是本應做好事的沒有做好事,本沒有理由做好事的反倒做了好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樣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耶穌說,你回答的是。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那人要顯明自己有理,就對耶穌說,誰是我的鄰舍呢?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匆娝蛷哪沁呥^去了。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里?匆娝蛣恿舜刃模锨坝糜秃途频乖谒膫,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里去照應他。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你想這三個人,哪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
這個故事里有三個有能力幫助受傷者的人,其中祭司和利未人都有很高的身份。祭司傳達神的旨意,是猶太人的精神領袖,利未人是神在以色列人當中特別選召的一批人,血統上他們都是以色列(雅各)12個兒子中那位利未的子孫,
心得體會《做好人好事心得體會》。從身份而言,神要利未人替代以色列人每個家庭中的長子。以色列所有祭司都是從利未人當中選出來的,他們的工作包括了教導神的話語、贖罪、感恩、敬拜、獻祭,并要做神的子民的好榜樣。
神不準利未人做任何工作,他們惟一的`事業就是幫助以色列人和神建立美好關系。神要求以色列人在經濟上供養利未人,使他們能夠專心于以色列人和神的關系上。為了樹立好榜樣,神在給以色列人制定的律法中,特別有一章是對利未人的律例(“利未人律法”),希望他們遵守。神要以色列人能從利未人身上看到屬于神的人是何等圣潔美好,也因此看清世俗中的罪惡。為了達到教導大眾的目的,神又要利未人分散住在以色列各地,這樣一來,每一個以色列人的社區都有利未人在為人們作表率。
與猶太人中的佼佼者祭司和利未人相比,撒瑪利亞人的身份極為卑賤。撒瑪利亞人接受的宗教約束較少,崇拜偶像,又與異族通婚,為猶太人所鄙視,猶太人與撒瑪利亞人早成為仇敵(相當于“階級敵人”)。耶穌用卑賤的撒瑪利亞人來舉做好事的例子要說明的是,鑒別人的標準是人心,而不是人的身份。
“善良的撒瑪利亞人”的故事不止在勸善,而且在批評,批評對象是祭司和利未人。他們位高權重、精通禮法,自視為普通人的精神導師,但在最基本的仁愛之心和行為上,卻不如一個卑賤的撒瑪利亞人。這個故事非常符合美國人對政府能力的不信任心理,也符合美國人的大社會、小政府傳統。美國人相信,除非社會民眾自己去要求、去推動,否則政府不會主動去做好事。
這想法往往被證明是對的。最近加州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隨著失業人數攀升,在首府薩克拉門托市附近的無家可歸者的帳篷城越來越大,已經有200多人住在那里,生活條件極差。市府官員宣布將在近期內關閉這個帳篷城。消息在報紙上披露之后,許多原先不知道這件事情的市民馬上行動起來。第二天一大早,一個捐助的流動廁所就送到帳篷城去了。隨后,教會的志愿工作者來分發食品。接著開來一輛大型運動休閑車,裝的全是捐助的帳篷。幫助無家可歸者的組織派人來與帳篷城的代表開會,商量未來的計劃。加州州長夫人打來電話,要求了解實情。
在這種情況下,市府強令帳篷城拆遷的政策有了松動,表示要幫助這些無家可歸者找到寄居處所或長久的帳篷營地。市府官員表示說,公眾的關注幫助他們看到了存在的問題,“并計劃去解決這個問題”。
所謂的好人好事其實并不是空洞、泛泛而談的“為人民服務”,而是為那些迫切需要幫助的具體個人做些具體的事情。美國社會中許多好人好事都對政府有促動作用,因為這種好人好事,本身就包含著對政府幫助弱者或弱勢群體不力的批評!
讀完這篇短文,頓時覺得有些悵然若失,再聯想起經常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人和事,就更加感嘆和唏噓。
一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號稱“禮儀之邦”;一個卻是非常年輕的國家,1776年建國至今也就兩百多年的歷史,今天卻成為當今世界最發達的國家。捫心自問,我們與別人的差距除了物質和財富,可能更大的差距還在意識形態和思想境界上。在2008年,美國第56屆、第44任總統美國總統的就職演講上,他說道:“我們國家真正的力量并非來自我們武器的威力或財富的規模,而是來自我們理想的持久力量:民主、自由、機會、不屈服的希望!睆1619年殖民地代表召開弗吉尼亞議會開始,英語逐漸成為美國本土通用語言,共同的心態和語言促成了美利堅民族意識的產生,也成就了今天的美國精神和美國文化——崇尚平等協作,尊重個人權利。
反觀中國,雖然經歷了多次朝代變革,但是無論從政治,文化方面都算是一脈相承。作為有深厚歷史底蘊的中國,也有不少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性中可貴的一面。但我們對比今天中美之間在價值觀念、社交禮儀、倫理道德等諸多方面存在的巨大反差,就不得不引發我們的警醒和深思。
在若干年以前,我就拜讀過一篇中國人在美國俄亥俄州過馬路的經歷及感受的小文章。汽車司機一旦發現前面有行人,都會提前至少50米減速停車,讓行人優先通過,而行人呢?在很多時候也會禮貌地讓司機駕車先行,最后就形成了互相謙讓的和諧局面。這則小故事,雖然時隔多年,但我卻永遠無法忘懷,既讓我感到溫暖,又讓我感到惆悵,F在當我駕車行駛在馬路上,想停車讓行人先行的時候,后面的司機又是閃燈,又是鳴笛,有些時候后面的車趕上來,司機嘴里還罵罵咧咧;當綠燈亮該汽車通行的時候,行人卻將馬路擠個水泄不通之情形屢見不鮮;當你轉彎或掉頭的時候,直行車被堵在后面無法通行,而前面的車輛只要停車并給幾秒鐘的時間,就可以讓大家都暢通無阻,但一般來說,你千萬不要寄予希望,因為前面的直行車會爭先恐后并見縫插針地擠過去,絕對不會給你喘息之機,因為大家都不愿意“吃虧”和讓別人“占便宜”。前幾天的一個晚上,我在人行道上散步,聽見一聲刺耳的喇叭聲,轉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女孩正在過人行橫道且正要通過時,汽車直行的綠燈亮了,停在最前面的那輛“長安之星”頓時迫不及待,伴著汽笛并猛沖上去,差點撞一個人仰馬翻!讀到這里,我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樣的感受,相信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和事實在太多太多。但我們不禁要問,中國人的平等協作在哪里?中國人的熱忱寬容在哪里?中國人的文明禮貌又在哪里?作為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國,作為身在其中的國人,我們是時候反省和作出一些改變了!凡是關乎到我們身邊衣食住行的一些小事、瑣事、雜事,事無巨細,讓我們都從自己做起,盡量做到文明、環保、寬容和禮讓。這樣做,不僅響應了國家“構建和諧社會”的號召,更重要的我們的身心會更愉悅、生活質量會更高,而且會推動社會的精神文明甚至物質文明不斷的向前發展。
【做好事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做好事件營銷的技巧08-08
做好事日記100字范文10-07
如何做好事件營銷?11-15
做好事雷鋒日記(精選19篇)04-28
如何做好事業單位面試01-18
做好事情的七個決定性因素10-26
學雷鋒做好事日記200字(精選14篇)04-26
小學生手抄報學雷鋒做好事12-12
酒店培訓的心得體會-培訓心得體會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