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黃河心不死歇后語
導語:黃河水渾濁,很少清澈,古人才說“河清難俟”、“俟河之清,人壽幾何”,認為黃河水清,時久難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分享的不到黃河心不死歇后語,歡迎閱讀參考。
不到黃河心不死歇后語
為什么是“不到黃河心不死”,而不是“不到長江心不死”呢?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孕育著華夏民族的智慧與文化。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便興起于黃河流域,之后的許多氏族都于此繁衍延續,而中華文化也賴此得以承載傳遞,所以黃河在古人及今人的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漢語中有大量與黃河有關的俗語,如“不到黃河心不死”“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九曲黃河心較險”“黃河之水天上來”等等。甚至黃河水的清濁都關系著天下的興衰,所以古人說“黃河清,圣人出”。
“不到黃河心不死”常比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也比喻不到絕路不肯死心。這個俗語的來歷據梁啟超先生考證,應與古詩《公無渡河》有關。傳說古時有個白發狂夫執意渡河,不顧妻子的勸止,最終溺水而亡。于是有人感嘆此事,作詩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古代常把黃河簡稱為河,古人便認為這里的河亦指黃河,于是便隱括這首古詩的意旨提煉出“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俗語。后來還有人依此創作了相關的民間傳說,借以解釋這句話的來歷。自此之后,“不到黃河心不死”便以其形象生動,廣泛流傳。
南宋?馬遠《黃河逆流》古人說“黃河清,圣人出”,還用“河清海晏”來形容天下太平。難道天下太平、圣人出現,真的與黃河水的清濁有關嗎?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這當然是不科學的。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上游穿行內蒙古時流經高原峽谷,水質較清。而黃河中游流至陜西、河南時,穿行黃土高原,泥沙含量驟然增大,于是水色變得渾黃混濁。此時的輸沙量和含沙量在世界各大河流中居于首位。俗語“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也就是基于黃河水流渾濁,難以洗滌塵垢這一現象才得以流傳。
正因為黃河水渾濁,很少清澈,古人才說“河清難俟”、“俟河之清,人壽幾何”,認為黃河水清,時久難待。但是在某些特殊的自然因素的影響下,黃河水質有時也會變得相對清澈。這在熱衷“天人感應”的古人眼中,自然而然地被視作祥瑞的征兆,預示著天下升平。故此有“黃河清,圣人出”的說法,將黃河水清看作是天下太平、圣人降世的預示。
擴展內容: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創造、保存、傳播文化的基本工具,它的規范化、標準化程度直接影響著文化的傳承和文化產品的質量。這篇歇后語專題:歇后語的由來,希望可以加強你的基礎。
歇后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后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后語。
最早出現“歇后”這一名稱是在唐代!杜f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后體”(一種“歇后”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币馑季褪钦f,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語。
歇后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后語雖然很少見于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恒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后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
感謝你閱讀歇后語專題:歇后語的由來。
【不到黃河心不死歇后語】相關文章:
歇后語作文01-24
有趣歇后語08-18
對歇后語03-31
矮子歇后語11-19
山羊歇后語11-16
棉花歇后語08-25
鷹歇后語01-26
天津歇后語01-20
茄子歇后語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