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合集15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創設情境,明白為何而學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我想在這節課中,這個價值的體現,無非就是讓學生明白這個四則混合運算學了以后有什么用,我們今天為什么要學習。針對這一點,我就創設了跳繩比賽這個情境,意在通過學生列式解答,比較后發現,綜合算式和分步計算雖然都能達到目的,可謂是殊途同歸,但是,很明顯兩條路是不一樣的,綜合算式顯得更簡潔、更概括,體現了它的優越性,說明我們今天的學習是有價值的,是有意義的學習,而且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候要用到的,這樣設計為后面的繼續學習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鋪墊。
二、自主探索,明確運算順序
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中括號的出現是第一次,從這個符號的名稱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了,還有一部分可能還沒有聽說過。根據這樣的學習實際,我就安排了讓學生自己來想辦法解決問題的題目,目的是想讓已經知道的學生用中括號來體現它的作用,讓還不知道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想辦法來使原來的題目跟現在的運算順序符合。就像課堂中出現的情況那樣,有一個學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號以表示區別,通過比較發現,可是可以,但區別不明顯,有時候甚至會搞錯,而形狀不同的中括號,用在這里比較合理。這樣的安排,使已經知道中括號的學生進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還沒有聽說過的學生從這里更明確了,它只是改變運算順序的一個符號、一個記號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號是一樣的。在這樣的比較中,學生對運算的順序就更加明了了。
三、角色換位,培養逆向思維
平時的課堂上,我們一般都是老師出題考學生,所以,在某種意義上說,學生還是被動的。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為了更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在最后,我安排了考考老師的題目,讓學生當老師,來考老師,因為每個學生都有想把老師難倒的心理,所以積極性非常的高,個個參與,小手舉得高高,而在這參與中,無形地訓練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可謂一舉兩得。
四、時時提醒,注意有效閱讀
“閱讀”一詞,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用得很多,特別是高段,老師都很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其實,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中,時時刻刻都含有閱讀,如何使學生會閱讀、能閱讀,提高有效閱讀的能力,也是我們數學老師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意識,提高有效閱讀來幫助解答問題,在本節課中,我特意安排了這樣幾個環節:1、在情境中,看完題目后,我就讓學生說說“你認為在哪個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來引起學生通過閱讀概括要點,為問題的解決搭橋鋪路。2、在計算118+1536÷12×63-59118+1536÷12×(63-59)兩個題目中,我有意讓學生說說怎么樣會做得更快?你有什么發現?學生通過閱讀題目,比較兩個題目的異同,發現在做第二個題目時可以“偷懶”,把中間的答案抄過來就可以了,這樣的安排,學生明白了仔細閱讀、認真看題的必要性,給解題速度帶來了方便。3、錯例分析,提高閱讀的能力。在完成了題目后,我安排讓學生在數學小家庭中交流,并要找出成員錯誤的原因。這里的意圖一是概括存在錯誤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二是培養學生的有效審題的能力,判斷做得對或錯很簡單,但要看出錯在哪里,為什么會錯就不簡單了,這需要非常認真地去看、去觀察才能完成的,這給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處:
題目的難度有所偏大,導致時間緊張,因為考慮面面俱到,重點突出不到位。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84頁。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兩個較大的面積單位,一般用于計量大面積的土地。它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間的進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些單位比較適用于計量物體表面、平面圖形以及小塊土地的面積。如果用于計量面積很大的土地,則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頃和平方千米。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的階段。對數學有較濃的興趣,思維較活躍,好動,想像豐富,善于發表個人觀點,敢于創新。所以我在教學中,根據他們的特點,我主要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探索、交流,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學習目標的確定: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體會1公頃和1平方千米的實際大小
四、說教法和學法
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巧設懸念,以現實生活為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數學課堂應是一個多向互動的環境,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創設情境和組織學生合作與討論,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體中進行知識和經驗碰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思維更活躍、更發散。
五、說教學流程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于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一)、口算訓練:(3分鐘)
300×20= 100×10= 13×100= 20×500=
40×200= 3×400=50×70=600×30=
700×10= 800×20= 15×20=30×14=
(二)、復習舊知,揭示課題(3分鐘)
1、說出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
2、指名完成下列單位換算,并說出換算的方法。
7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9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3、(出示84頁主題圖)
談話引入:同學們剛才看了這么多圖片,體育場、森林、首都北京的面積都很大,測量這種較大的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兩位新朋友。(板書課題)
(三)、以標導學,探究新知:
1、自學提示:(2分鐘)
①自學課本84頁,劃出重要的句子。
、谡J識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及單位之間的進率。
、坶喿x“生活中的數學”,感受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2、學生自學(7分鐘)
師:自學時想不明白的問題可以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每個知識點可用橫線劃出,疑難問題要記錄下來。
教師巡回指導,參與學生自學過程,掌握學生自學信息。
3、自學反饋(8分鐘)
匯報自學成果:
、 測量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
、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公頃,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同學們想象一下)
師:認識了 1公頃、1平方千米。你想到了什么?(讓學生展開想象,加深記憶,幫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
、劢處熞龑W生感受1公頃、1平方千米有多大。
我們的一間教室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想一想多少個這樣的教室和起來面積約是1公頃?(200個) 空曠的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大約是1平方千米。
、軉枺耗阒榔椒矫、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關系嗎?(引導學生推算。)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4、教師總結:(2分鐘)
這節課學習了測量土地面積時常常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平方千米。
還學習了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這些知識要牢記在心,才能正確運用。
。ㄋ模㈧柟叹毩暎(8分鐘)
1、課本85頁第1、2題
2、填空:
4公頃=()平方米20000平方米=()公頃
5平方千米=()公頃80公頃=()平方米
3平方米=()平方分米900平方米=()公頃
。ㄎ澹、課堂檢測:(7分鐘)
1、填空:
8平方千米=()公頃6公頃=()平方米
40000平方米=()公頃100公頃=()平方千米
700公頃=()平方千米
北京世界公園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微縮景觀公園,面積約47()。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 )平方米,也就是( )公頃。
面積是1平方千米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米。
2、在○填上“>”、“ <”或“=” 。
3公頃○3000平方米
500公頃○5平方千米
70000平方米○7平方千米
6公頃○600平方米
3、某農場有一塊長方形的水稻田,長是800米,寬是400米。這快水稻田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頃?
板書設計:
公頃、平方千米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
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六、教學建議: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鼓勵學生自主探究,主動獲取知識。
3、強化概念的比較辨析。
4、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
5、重視估測能力的培養。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68、69頁例1!墩當党艘晃粩档目谒恪肥窃趯W生掌握了表內乘法和萬以內數的組成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教材在編排上注意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將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兒童的年齡特點,創設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口算的必要性,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用價值,并在教學中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注重算法多樣化與算法最優化的運用,尊重每一名學生的獨特感受,同時也讓每一名學生都獲得不同的成功體驗。本課內容的一個知識生長點就是表內乘法,將整十、整百、整千數和一位數相乘轉化成表內乘法來進行計算,以此來滲透轉化的學習方法。為學習乘法估算和筆算乘法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使學生經歷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過程,理解算理,學會口算方法。
(2)、在數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3)、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提出乘法計算問題,解決問題,感覺數學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
(4)、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算理,掌握算法。
教學難點:由算理想算法。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的教學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本著體現計算教學新理念的原則,重視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過程,為學生搭建平臺,逐步地去感悟哪種口算方法最優化,逐步熟練地運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進行遷移。本節課教學的主要思路是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出多位數乘一位數問題,并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會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乘法,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本節課的教學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設計。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屬于計算教學,計算教學往往枯燥乏味,而機械的訓練更使學生厭煩,導致學生對學習數學失去興趣。首先創設游樂園這個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更關注、更積極地參與下面的教學活動;然后提出多位數乘一位數的數學問題,鍛煉學生的提問及解答問題的能力,情景圖是和兒童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生的學習素材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蘊藏著許多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愿望。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學生根據主題圖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所以解決同一問題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因此,創設一種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給他們充分的時間空間思考、交流,在交流中探索10乘幾的口算方法,肯定鼓勵學生的獨特想法,保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遷移類推,發現規律。
學生在9乘幾的基礎上計算10乘幾,再由10乘幾推出幾十、幾百的數乘一位數,使學生自己能夠發現并得出整百、整千的數乘一位數的計算規律,再呈現一組有規律的乘法算式,通過觀察、比較、類推出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簡便算法,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
4、課堂反饋,檢查效果。
練習是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我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1)基本練習;(2)解決問題,這些練習既重視基本訓練,又注意了綜合性訓練,層次比較鮮明,這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練習設計,體現了練習的坡度,把握了練習的難度,使得絕大部分學生能當堂達成目標。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 觀察主題圖,提出數學問題
1、導入:師:大家喜歡去游樂場玩嗎?現在我們一起去游樂園玩一玩。
出示主題圖:
2、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從圖中你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3、大家看到小精靈聰聰的話了嗎?一起讀。(生提出問題時,讓2名學生說出算式)
第二、解決問題,探究算理。
(一)探究10乘幾的算理
師:小精靈聰聰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出示例1的第(1)題:坐旋轉木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錢?10人要多少錢?(問題寫在紙上,用幻燈放映)
2、學生獨立思考進行計算。(齊讀題目,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再解決第二個問題)
生匯報,老師板書:2×9=18(元)(你是怎樣想的?)
2×10=20(元)
3、探究10乘幾的算理
師:2×10沒有乘法口訣,你是怎樣想的?(前后桌四人為一組說一說你的想法,看看哪一組想到的的方法最多)
學生的回答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9個2的和是18,再加上一個2是20。(2×9=18,18+2=20)
(2)看成10個2相加來計算 (2+2+2+2+2+2+2+2+2+2=20)
(3)2×10表示2個10相加,所以是20。(10+10=20)
(4)用1乘2等于2,再在2的后面添上一個0。(板書:1個十×2=2個十 )
老師把4種算法都板出來
4、你最喜歡哪一種?說說理由。(優化算法)
師:在后面的學習中,我們可以再試試,看看哪種方法最簡便。
5、練習(每人一張答題卡)
3×10 5×10 10×8 6×10 4×10 10×7
展示,并讓2名學生說算法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加深學生對10乘幾的算理算法的理解。
(二)探究20乘幾的算理
1、出示例1的第(2)題:坐碰碰車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錢?
2、學生齊讀題,自己解答,匯報,老師板書:20×3=60(元)
3、探究20乘幾的算理
師:你是怎樣想的?同桌互相說一說。
學生的回答中,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將20×3看成2×3=6,再添上一個0,就是60了。(即2個十×3=6個十 )
(2)因為10個3是30,所以20個3是60 (20個3相加)
(3)20×3表示3個20相加,(20+20+20=60。)
把算法板出來
4、你最喜歡哪一種?說說理由。
(三)口算練習,小結算法。
1、口算400×5=
師:我們來看這個算式,看誰的反應最快。老師板出題目,生說算法。(讓幾名學生說算法)生匯報,老師板答案。
2、做一做:看誰算得又快又準。
師:有沒有信心接著下面的挑戰。
30×9= 300×9= 3000×9= (寫在紙卡上放映)學生說答案,老師在題卡上寫出答案。
師:大家是用什么方法算得又對又快?
讓學生在體驗中,優化自己的口算方法。
3、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板課題:口算乘法)我們通常把這類題目轉化為表內乘法來計算,先把題目看作表內乘法,計算出積后,再看因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4、質疑。
師:請同學們把書打開69頁,認真看一看。有不明白的嗎?
5、請同學們看課本68頁的主題圖,誰能用今天學到的知識提出一個用乘法計算的問題?(3名學生說)
第三、鞏固練習,掌握應用。
1、做練習十五第一題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71頁,練習十五第一題,自己把得數寫在課本上,看看誰寫得又對又快。
先全班獨立口算,在課本上寫得數。展示一名學生答案,并讓學生說出3個算式的想法。
2、做游戲:我出你答。
師:現在我們做個“我出你答”的 游戲好嗎?老師說算式,你們說答案。(師說兩個)
師:誰來說個算式大家答?(2-3名學生說)
同桌兩人玩游戲,每人說兩個算式。
3.做練習十五第2題、第3題。(先讓學生觀察圖中的數學信息,再解答)
(1)讀題后,獨立計算。
(2)學生匯報。
(3)你是怎么想的?
第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請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嗎?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簡析教材
循環小數是個新知識。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教材通過例7和例8,先讓學生做除法。通過實際計算,發現這些除法無論除到小數點后面多少位都除不盡。根據學生計算出的除法豎式,讓學生觀察它們商和余數的關系,由于余數是重復出現,商也重復出現,而且這樣的重復是循環不斷的,從而引出循環小數的概念。進而簡單介紹循環小數的簡寫。接著,教材通過兩個數相除時商的兩種情況介紹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的概念。最后簡單教學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以前學生對小數概念的認識僅限于有限小數,學了循環小數等概念,小數概念的內涵進一步擴展了,學生認識到除了有限小數以外,還有無限小數。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和掌握循環小數的概念;掌握循環小數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思想目標:引導學生探索知識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法學法
依據新課程的理念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學學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課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情懷,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笨梢姡抡n導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課開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讓學生體驗“循環”的意思,從而說說生活中的“循環現象”,深入理解循環的意義,為后面學習新知作個好的鋪墊。
2、主動探索,建立認知
新課程指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依據這一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一個小組計算的動手情境,讓學生動手計算,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通過讓學生試算、觀察、比較、討論等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讓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建立多層次多網絡,讓學生更深入理解小數還可以分成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中還有循環小數等。
3、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
好的練習設計能夠鞏固學生的知識,進而延伸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完新知后,我設計了三類練習,一類是填“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在學生填完后我適當進行總結,深入滲透“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但無限小數不一定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的思想。第二類是練習循環節的近似值,這也是本課的教學內容之一,主要讓學生理解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時進一步鞏固以前學過的求近似值,加強知識間的聯系。最后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循環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感受數學給我們帶來的內在美。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1、講故事“從前有座山……”讓生說說為什么這個故事講不完?
2、揭示“循環”,讓生舉例生活中的循環現象。
3、引入到數學現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也是現在課堂所追求的一種情境教學。并讓學生結合生活說說循環現象,為新知教學架梁鋪橋。
(二)探索新知
1、小組合作計算四道題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盡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盡的。并組織討論:將這些商分分類,你們發現了什么?
2、交流總結得出: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以及循環小數。
3、重點研究:循環小數的特征(得出定義及探索是怎樣發現它是循環小數的)
4、讓學生出題判斷是否是循環小數,加強理解循環小數的定義。
5、深入得出:循環小數一定是無限小數,無限小數不一定是循環小數,有限小數一定不是循環小數。(并舉例證明)
6、看書并教學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
這部分內容是本課的重點,我采用小組合作探索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地研究小數的兩種形式: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及循環小數。這充分體現新課標提出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最后一個環節的設計――看書質疑,對新知及時進行鞏固,并讓學生提出想學習循環小數的簡寫形式,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三)練習設計
1、填空(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
。1)出示六個數,你們有什么疑問?(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學三個循環節的寫法。
。2)讓學生填空。交流并小結:先選出有限小數,再做無限小數,從無限小數中得出循環小數。滲透數學思想。
。3)教學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3、判斷題:錯的說說原因。
針對本課知識點較多,我在練習設計時考慮到多層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題的練習中滲透數學思想,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
(四)總結延伸
1、說說本節課學到什么知識?
2、趣味數學(課外延伸題)
最后我設計了一道“趣味數學”題,一方面讓學生學研究循環小數的規律,另一方面體驗數學的美。(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運用,比如玩個數學游戲等)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教材分析
“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乘法”這一教學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的算理和計算法則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又是“兩位數乘兩位數口算乘法和乘法估算”的繼續學習。教材在編排時注意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從而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算理和計算方法。為學習多位數乘多位數的算理打基礎,也為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和混合運算的學習作準備。因此,本課時是本單元的重點,也是全冊的一個重點,對今后進一步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年齡還小,好動、愛玩、好奇心強,根據他們的認知規律,我們不僅要設計色彩鮮明的課件和情境進行教學,而且還要使他們感受到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是一種需要。
三、學習目標的確立
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氣氛,讓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主動地去探求知識,發展思維。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學與教師指導使學生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個因數十位上的數乘第一個因數得多少個“十”,乘得的數的末位要和因數的十位對齊。
3、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學習,使學生體會到用豎式計算比口算更方便,從而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學習重、難點: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正確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
難點: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算理。
四、說學法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地應用。同時還指出,在學習過程中要初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通過觀察,對比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因此在教學本節課時,通過估算和計算,讓學生更加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通過教學實踐,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小組合作及應用數學意識。因此在本節課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只有將計算教學置于現實問題情境之中,把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與解決問題融于一體,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探討學習計算方法,才能讓學生切實的體會到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并且感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同時也設計了自主探索、小組合作討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和已有的計算方法,探索新的計算方法,給學生創設了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空間,逐步的加深對算理和法則的認識和理解,從而輕松地獲得新知識。
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學生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從而促了他們的反思能力與自我監控能力。在引導學生感受算理與算法的過程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并適時調動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讓學生自己去比較方法的正確與否,簡單與否。這樣學生對算理與算
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說于口。在自主探究、討論中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會自學探究,并提供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感知、討論、合作、比較中靈活掌握本節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五、教學流程預設
恰當的目標,科學的方法是教學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使教學目標真正落到實處,關鍵還在于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盡可能把實踐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成為一個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這樣的教學才是高效的,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
學習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3分鐘)
筆算并說出計算過程。
41×717×5
這是上冊我們學習的一位數乘多位數,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板書:筆算乘法)通過今天的學習希望大家能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并正確計算。
二、以標導學解讀探究(15分鐘)
1、自學例1。
自學提示:
。1)自學例1后說一說圖中展示的內容是什么?怎么列式?
(2)觀察乘法豎式:
、傧扔谜l乘誰,怎么乘?說出計算順序。
②再用誰乘誰,怎么乘?說出計算順序,怎么照位?
2、自學反饋:指名讓學生說老師邊板書。
。玻
×12
————————
48__24×2
。玻 __24×10
________
。玻福
24×12中的12可以分成幾部分?怎樣求出這兩部分的得數?
得出這樣便于口算的道理,也為幫助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埋下了伏筆。與此同時也允許學生把12用他們認為更便于計算的方法進行計算。另一種是直接用豎式計算。豎式的擺法學生肯定沒問題,對于第一步如何計算也難不倒學生,關鍵是第二步、第三步,通過學生自己探索算法,讓學生弄清第二步、第三步為什么這樣寫?根據學生的匯報,強調書寫格式并板書,用個位上的2去乘24,乘得的積是表示48個一,積的末尾要和個位對齊;用十位上的1去乘24,乘得的積表示24個十,乘得積的末尾要和十位對齊(個位上的0省略不寫);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相加。
。ㄟ@樣利用遷移原理,使學生一步一步地加深對算理和算法的認識和理解,不但突出了教學重點,而且突破了教學難點。)
3、教師點撥:
筆算乘法時:(1)從個位乘起,先用第二個因數的個位上的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得數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個位對齊;
(2)再用第二個因數的十位上的數依次去乘第一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得數末位和第一個因數的十位對齊;
。3)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5分鐘)
1、完成63頁的做一做。
同桌互相檢查。
口答:
A、計算23×13時,先算()個23,再算()個23,最后算()
B、計算41×21時,先算()×(),再算()×(),最后算()
2、拓展練習
書柜桌子椅子
44元43元12元
(1)買12個書柜要多少錢?(2)買21張桌子要多少錢?
(3)買14把椅子要多少錢?
四、梳理知識總結反思(1分鐘)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誰能說一說計算過程。
五、課堂檢測(7分鐘)
1、筆算下列各題。
2、判斷正誤。(對的畫“√”,錯的畫“×”并改正過來)
34232242
x12x21x21x21
————————————————
68432242
34624484
———— ———— ———— ————
102663482882
3、長途電話的收費標準為每分鐘1元2角,爸爸打長途電話共用了14分鐘,應付多少錢?
思考題:(6分鐘)
1、明明在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題時,把第二個因數22個位的2看做5結果比第一個因數多出11,這兩位數的乘積應是多少?
2、海龜出生后體重平均每年增加100克,40年后它的體重將增加到4080克,你知道它剛出生時有多少克嗎?
六、教學建議
1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進位乘法的筆算方法盡量讓學生自己總結。
2、重視對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的嚴密性、邏輯性的引導。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紐帶,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這節課的內容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節,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認識。它為以后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以及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作奠基。
二、說學情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情況。在一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對長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觀感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形,也能說出長方形有兩條長邊和兩條短邊,4個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4個角都是直角,不過對于精準的語言表達和概念的描述上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本節課的學習應重點放在學生的驗證過程和表達上。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從邊和角的角度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稱,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ǘ┻^程與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體的操作思考過程中,增強觀察、操作、猜想、驗證等數學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學習空間與圖形的價值,增強空間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通過以上我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為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學難點為觀察、猜想、驗證等自主探索的過程。
五、說教法和學法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鑒于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采用了觀察法、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并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系。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ㄒ唬┬抡n導入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將采取復習導入的形式請學生說說在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四邊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來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見的四邊形,請學生將黑板上的四邊形進行分類。選擇出較為特殊的四邊形即長方形和正方形,此時我會提問:你能準確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嗎?順勢引出本節課課題:長方形和正方形。
【設計意圖】從簡單的回顧中引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又為探索新知做好鋪墊,同時使學生感受到知識之間的系統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是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采用談話法、啟發法等。
。1)首先請同學猜想:仔細觀察手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猜一猜它的邊和角有哪些特點?在小組里說一說。
(2)其次請同學針對猜想進行驗證并出示小組活動要求:
、儆弥背吡恳涣炕騽邮终垡徽、比一比,你能發現哪些邊的長度相等?
、谟萌前迳系闹苯潜纫槐乳L方形和正方形的四個角,你能發現什么?
。3)其次小組匯報介紹驗證方法并匯報長方形的特征:
預設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
①學生通過量一量,從中看出上下邊長度相等,左右邊長度相等。我順勢介紹“對邊”的概念。并與學生一同總結:通過用直尺測量長方形的不同邊,驗證了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征。
、谟械膶W生通過折一折,說明對邊相等。
③當學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之后,我會請同學們舉起手中的長方形,互相看一看,你們的長方形一樣嗎?(顏色、大小都不相同)雖然長方形的顏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驗證后都發現長方形的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這一特征?那也就是說,無論什么樣的長方形,它的邊和角都有這樣的特征。
我因勢利導介紹“對邊、長、寬、邊長”等各部分名稱,并讓學生指一指數學書的封面哪條邊是長?哪條邊是寬?在自己的正方形紙上標出邊長。
。4)最后提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設計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機會讓學生去動手和表達,具有時效性,使數學充滿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能感受其存在的價值。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做課堂的小主人去探究發現,印象更深刻。
。ㄈ┱n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我會設置三道不同層次的練習題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
1、辨一辨:下面的圖形哪些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邊形?把序號填出來。
2、填一填。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不同層次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完成,在解決問題中強化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認識,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ㄋ模┬〗Y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我會提問:今天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回顧: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節課的課后作業我設計為:你能從生活中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嗎?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理解本節課的核心,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和應用意識。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7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四邊形》。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簡單的空間圖形、認識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以后進一步學習其它空間與圖形的基礎。教材首先出示了一幅校園場景圖,圖上有許多關于“空間與圖形”的信息。目的是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豐富他們對圖形特別是四邊形的感性認識,并從整體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幾何圖形。接下來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是借助于涂顏色的活動,讓學生從眾多的圖形中區分出四邊形,并感悟到四邊形有四條邊和四個角。例2讓學生通過把各種四邊形分類,對不同的四邊形各自的特性有所了解,特別是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知道: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本單元的內容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同時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都不要求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因此,我覺得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定為:
1.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進一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們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2.通過圍一圍、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進入課堂,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是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征.難點是通過對四邊形的分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
在教學中我打算采取以下的教學策略
1.重生活經驗,讓學生的豐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數學。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因此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并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
2.重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貞浬罱涷、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主要指導學生掌握以下的學習方法:
觀察法:通過觀察主題圖和圖形,找出四邊形,再通過分類等活動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動手操作法:通過分一分,圍一圍等活動,認識四邊形及其特征。
概括法:在實踐活動、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概括四邊形的特征。
我把本節課的預設過程分為四大塊,分別是,
一.感知四邊形
1.圍四邊形。師: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圖形:四邊形,你想像中的四邊形是怎樣的?讓生充分發表意見。然后表示出自己想像中的四邊形。(注意:如果學生圍出的以正方形和長方形為主,教師應及時點撥引導,適當補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邊形以及不規則四邊形。)
2.定義四邊形。這里的四邊形的定義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下定義。師:看著這么多的四邊形,你能說一說,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
二.尋找四邊形
1.在主題圖中找四邊形。
2.在圖形中找四邊形。
3.找生活中的四邊形。
4.小結。
三.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
過渡語:象這樣有四條直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圖形出示,不同類型的四邊形)。
1.分類。師:你能按自己的標準把這些四邊形來分分類嗎?
學生會出現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對此,要求學生說明自己的理由,對于學生的不同方法,只要有自己的理由,都要予以肯定。其中把長方形、正方形分為一類,其它圖形分為一類進行的分類方法進行重點研究,解決本課的難點“進一步認識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征”。
2.練習
準備一些關于特征的判斷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小數的初步認識”屬于數與代數的知識領域。它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的讀寫、數位、四則運算和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學生對數的認識的一次重要拓展。小數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數,有不少學生已經認識并會讀寫小數,本節內容是學生學習小數的起始部分,是今后繼續學習小數意義和小數四則運算的必備知識。
教材在編排這部分內容時,注意體現“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有意義的……”課程理念,借助學生熟悉的情境,選取學生熟悉的題材,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從而促進學生對小數的認識。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學生的學情分析,我擬定了以下目標:
二、說目標
1、通過具體的情境,認識小數并體驗到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會正確讀寫小數。
2、通過與整數的比較,知道小數的組成,能熟練說出一個小數的整數部分、小數部分各是多少。了解小數的十分位、百分位。
3、通過模擬購物的情境,理解以元為單位的小數所表示的實際含義。會熟練說出以元為單位的小數表示幾元幾角幾分。
4、通過豐富的數學活動,提高主動探索的意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三、說教學過程
新課程強調,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這節課我以學生為主體,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景,引入小數。
多媒體播放明明媽媽買水果的錄像:電子稱上依次顯示出:3.25、0.8、2.7這些數,并適時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這些數與以前學過的數的區別,引出小數,板書課題。這樣引入使學生知道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了學生學習小數的積極性。
環節二、師生交流,認識小數。
這個環節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借助經驗,讀寫小數
由于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有部分學生已經具有了讀寫小數的能力。因此我讓學生先試讀這些小數,通過師生、生生的交流,反饋、糾正和同伴互助、討論匯報得出讀寫小數的方法,使學生正確的進行小數的讀寫。這樣教學重視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步:比較遷移、認識小數
此環節我采用對比遷移的方法,先讓學生觀察小數與整數的區別,很自然地引出小數點、整數部分、小數部分地教學。并借助整數的數位遷移到小數部分的數所占的位置也有名字,從而告訴學生2在十分位上、5在百分位上。這樣設計既溝通了整數與小數的聯系,又培養了學生簡單的分析推理能力,蘊含著簡單有效的學習方法。
第三步:模擬購物、理解小數
課標指出: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根據三年級孩子喜歡游戲的特點,我設計了模擬購物的環節,讓學生理解用元作單位的小數所表示的具體意義。首先多媒體出示部分商品及價格,要求學生先讀出這些小數,接著進行小組
合作。要求各組選出一名學生當售貨員,一名學生當核對員,另兩位學生當顧客,進行模擬購物。購物時要說出物品的價格是幾元幾角幾分。(說對了,就把相應的圖片送給他)最后在全班進行匯報。在匯報的基礎上進行
交流、概括。得出結論:以元為單位的小數,整數部分的數表示幾元,十分位上的數表示幾角,百分位上的數表示幾分。
環節三、指導看書,培養習慣
課堂上我及時指導學生看書,并讓學生畫一畫、讀一讀、填一填。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環節四、鞏固新知,拓展延伸。
數學知識的掌握,不僅靠感知,還要輔以靈活、有趣、有層次的課堂訓練。依據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1)基本練習
因為這節課是起始課,基礎練習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把教材練習十八的第1題、第3題、第5題作為基本練習題。通過這個練習,鞏固新知,使學生熟練地讀寫小數,掌握小數的組成。
。2)趣味練習
這個練習借助動畫,加上童聲配音,使練習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會把元為單位的小數改寫成幾元幾角幾分;又會把幾元幾角幾分改寫成用元作單位的小數,加深對小數的理解。
。3)拓展練習
為了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能力,進一步的認識小數。我設計了拓展練習。出示三張數字卡片,讓學生用這些卡片組成小數,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
以上多層次的練習,使學生在學會新知的同時,形成技能。體現了“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
環節五:梳理反思,全課總結。
課堂總結是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在引導學生回憶知識和學習方法后,我進行及時總結,總結中有知識的概括,有數學思想的滲透。既注重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又關注了基本數學思想方法和基本的活動經驗。
六、說板書設計
這是我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簡捷性。整體來看,既突出了本節課的重心,又凸顯了清晰的課堂結構。
附板書設計:小數的初步認識
3.252.70.8……都是小數
整數部分小數點小數部分
3.25讀作:三點二五
十百
分分
位位
以上是我對《小數的初步認識》的說課,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同仁多多指教。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一)說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簡單的排列。這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接觸了一點排列與組合知識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標準》中指出:“重要的數學概念與數學思想宜逐步深入”。所以這節內容重在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并逐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根據以上分析及課標要求,我擬定這節的教學目標為:
、睂W生經歷兩種不同的事物進行簡單的搭配的過程,學習有順序有條理,由具體到抽象地進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種搭配方法的數學關系。
、猜撓祵W生的生活實際,訓練學生的有序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
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意識。
(二)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結合具體情境,能夠進行有序的思考,掌握搭配的方法。
難點:使學生有序的思考問題,做到既不重復也不遺漏。
二、說教學過程和方法
本節課為了能使學生輕松、愉快地理解排列與組合的思想方法,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我創設了小學生最喜歡的動畫人物孫悟空帶大家去花果山游玩這一情境引入,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教材看,只提供了衣服搭配一個情境,為了讓學生有更多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補充。安排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四個活動,即衣服搭配。飲食搭配。路線搭配以及照相搭配,每一個活動將孫悟空融入其中。每一個活動都讓學生感受到這四個活動的層次各有不同。但每一個活動都力求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參與每一個學習活動。
本節課,設計了搭配衣服、搭配路線、搭配食物這樣三個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活動,在動手操作、觀察發現、尋找規律中,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踐機會,既展示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又讓學生在活動中親歷了一個感悟、體驗、提升的數學化過程。
在搭配衣服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借助實物圖片獨立操作,直觀感受搭配的方法。然后通過匯報及學生間的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不按一定順序搭配會出現遺漏和重復的現象。接著再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各自的搭配方法,在匯報時引導學生評價,讓他們認識到怎樣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復也不遺漏。這樣就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數學方法和技能。讓學生總結規律,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提升,也為今后學習相關的組合知識打下基礎。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有余數的除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課本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第50、51頁的例1、例2和51頁的“做一做”,以及練習十二的第1、2題。
2、教材簡析
“有余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上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今后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因些這部分的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讓學生學好。有余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使學生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教材有意識地注意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來溝通有余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關系,在具體情境中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同時加強學生觀察、猜測、想像、操作等活動,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二、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的原則并結合學生的學情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2)學會筆算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
。3)進一步鞏固除法的意義,會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2)能用筆算除法和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說教法
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處理、算法以及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計算的速度和結果,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以及情感體驗,忽略了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造成課堂氣氛緊張,使計算教學變成枯燥的訓練。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的例題時,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教學資源創設真實的情境,也聯系到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編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直觀地得到結果,發現生活中的“余數”,引發學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這樣組織教學,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溝通有余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的聯系,學會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ㄒ唬┘とひ
1、談話
學校要開聯歡會,你們喜歡嗎?
2、出示主題材圖,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以情景圖引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ǘ⿲嵺`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頁的例1
。1)讓學生觀察圖畫,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事物,同時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2)書寫除法式子,利用口訣計算。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表內除法知識先進行計算,明確商應該是多少。]
。3)在老師的引導下,正確書寫筆算除法,并懂得豎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稱。
。4)讓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筆算的書寫方法。
2、教學例2
。1)出示圖畫
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
。2)學生操作學具,通過擺擺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幾組,還剩幾盆。
[有余數的除法試商學生還不會,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再得出結果,從形象到抽象,便于學生掌握。]
。3)讓學生嘗試列橫式。檢查學生列橫式的過程與方法。校正。
。4)學讓嘗試列豎式計算,把學生的式子展示。
。5)讓同桌之間互相說說筆算的書寫方法。
3、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兩個筆算式子,說說有什么不同。引出課題:像這們沒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第51頁“做一做”題。檢查,展示學生的練習。課件出示正確的計算。
2、判斷練習:課件出示。
3、練習“練習十二”中的第1、2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后檢查,指名說說計算過程。課件出示正確的書寫過程。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1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礎之上進行教學的。對于新的計量單位毫米,學生通過使用直尺,已經有了一些感性認識,計量單位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它對學生理解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系是很有必要的。 新的課程標準的根本目的在于為個體的發展服務。個性的和諧,理性的培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發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課標所追求的目標;诖,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除了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這個知識目標外,重在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存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簡單的推理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在操作中培養學生的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說教法:
1、教學分米的認識時采用自主、合作、分層的教學策略。先測量吸管的長度,再通過牛奶盒的吸管,知道10厘米長的線段可以用分米來表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在尺上找一找1分米里面有幾個1厘米,揭示1分米=10厘米。再讓學生用手比劃出1分米,感知1分米長的長度,緊接著讓學生畫出一分米的線段,最后說出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分米。
2、教學毫米認識時利用直觀操作,采用導學法進行教學。先讓學生測量卡的厚度,硬幣的厚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現問題,需要引進新的長度單位毫米。在體驗1毫米時,讓學生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硬幣或磁卡,感覺1毫米的厚度,然后用心體會。最后,教師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能用毫米表示單位的實物來。
3、教學單位進率時采用引導發現法進行教學,如教學1厘米=10毫米時,讓學生觀察學生尺,引導學生知道1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再數一數有幾小格,從而得出結論。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計》的第二課時。
2、教材分析:
隨著科學技術和數學本身的發展,統計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大到科學研究,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統計幾乎無處不在。本課是在學生認識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之后進行教學的。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也可以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讓學生學習平均數的知識,并不僅僅是為了達成求平均數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及對生活的作用。
3、教學目標:
基于這樣的認識,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只停留在“簡單地給出若干數據,要求學生計算出它們的平均數”上,而應充分引導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幫助他們認識到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與廣泛應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發展。為此,我制定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能力目標:使學生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策略意識和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小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品質,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4、教學重、難點:
平均數是統計工作中常用的一種特征數,它能反映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廣泛。所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掌握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是教學的重點。而“平均數”又和過去學過的“平均分”的意義不同,正確理解平均數的實際意義和應用就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由于“平均數”意義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容易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我根據學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認識規律和教學的啟發性、直觀性及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積極創設真實的、源于生活的問題情境,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創新為主旨”,采用多媒體教學等有效手段,以引導法為主,輔之以直觀演示法、設疑激趣法、討論法,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我努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等活動,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主動探究,去發現、構建數學知識。通過小組合作中的互相討論交流,讓學生從中學會與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意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還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主評價,以提高解決問題和綜合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一開始上課,我就用多媒體圖片把學生帶入曾經經歷的情景:投球比賽。并出示兩個小組進行投球比賽結果的統計表。
第一小組投球情況統計表
姓名
小紅
小蘭
小亮
小明
投中個數
8
5
6
9
第二小組投球情況統計表
姓名
小剛
小麗
小琴
投中個數
6
7
11
接著,讓學生說說從統計表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再請學生比較一下哪一組投球準一些。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明白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總數和最多的數都不能比較出哪組投球更準一些。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欲望,便于后面學習的開展。
(二)、合作學習,探索新知
1、初步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1)、小組內的四名同學結成裁判組,用自己的方法來判定哪一組是獲勝者。(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2)、師生分享討論結果,從中引出只有分別求出兩組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才能正確判斷出哪組投球更準一些。
設計意圖: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現實世界的一切知識是始于經驗并終于經驗的。課上的統計表為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感性材料,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做小裁判參與討論判定勝負,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捌骄鶖怠睂W生來說雖然是一個新的概念,但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平均”的概念,當人數不相同,比總數不合理的情況下,引出平均數的概念成了學生的一種迫切需要,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起來。
2、初次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1)、以小組合作的形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尋求兩個小組投中球數的平均數。
(2)、各小組匯報自己尋求答案的方法。
a、移多補少法。數量較少時使用方便。
b、計算法。
第一小組:8+5+6+9=28(個)28÷4=7(個)
第二小組:6+7+11=24(個)24÷3=8(個)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找出求平均數的不同方法,使學生擁有了學習的自主權和選擇權,將他
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他們合作學習的能力。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1)、學生看算式回答:28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為什么要除以4?7表示什么?
8+5+6+9=28(個)28÷4=7(個)
6+7+11=24(個)24÷3=8(個)
。28表示第一小組學生投中球的總個數,4表示第一小組投球的人數,除以4是因為有4個人投球,要平均分成四份,7表示第一小組學生投中球的平均數。)
(2)、總結: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教學,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突出了教學的重點。讓學生試著總結計算平均數的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4、感受平均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請學生聯系實際,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數?
學生舉例:班級考試的平均分;全班學生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家庭每月的平均收入、平均支出;城市平均年用水量、用電量等。
設計意圖: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具有開放性的、探索性的數學問題,充分保障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使數學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學生學得更加生動、活潑。
(三)、自主探究,歸納方法。
1、教學例題:
學校開展環保小衛士拾礦泉水瓶的活動,小紅她們組同學拾得的瓶子數分別為13個、12個、11個、16個。求她們小組拾得的礦泉水瓶的平均數。
(1)、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獨立計算,尋求答案。教師巡視指導,并指名板演。評價板演時,再次歸納總結: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2)、議一議:①求出的“13個”是每人實際拾到的礦泉水瓶子的個數嗎?②求出的“13個”與其中一個學生拾了瓶子13個一樣嗎?(不一樣,求出的“13個”只是一個平均數,而其中一個學生拾了瓶子13個是一個實際的數,是實際拾了13個。)
(3)、借機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
設計意圖:讓學生熟練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加深對平均數含義的`認識,在教學中進行環保意識的滲透,教育學生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爭做保護環境的小衛士。
(四)、學以致用,體驗生活。
1、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所以他的身高一定是140厘米。對嗎?
2、小明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小強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7厘米,可以說小明一定比小強高嗎?
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3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為什么?
4、學校舉行獻愛心活動,我們班52名同學分成4組,第1組捐款192元,第2組捐款212元,第3組捐款205元,第4組捐款198元,平均每組捐款多少元?A:(195+212+205+198)÷52=16(元)B:(195+212+205+198)÷4=208(元)說說你選擇哪一個答案,理由是什么。
5、以小組為單位,統計本組成員的身高,并計算出平均身高。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又要應用于生活,才能體現其價值及魅力。在學生理解了“平均數”的含義,學會了求“平均數”的方法后,我引入了幾個現實情境。通過情境的辨析,問題的解決,既深化了學生對“平均數”概念的認識,體會到“求平均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同時也為學生創造了自由表達、廣泛交流的機會,提升了他們“數學交流”的能力。
(五)、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1、請學生當評委給這節課的整體上課效果打分,并選取幾個學生代表的分數,計算平均分。
當學生為最后得分爭論不休時,及時設疑:“以誰的分數為標準呢?什么分數是最公正的?”引導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2、請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以及打算如何運用所學知識。
設計意圖:“給這節課打分”這一環節既強化了本課的新知,再現了“求平均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又使老師得到真實的信息反饋,并為課堂小結作了巧妙的預設。讓學生自我評價,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對于課堂的拓展延伸,和進一步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十分有利。
五、說板書設計:
平均數
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平均數=總個數÷份數
設計意圖:簡潔明了,重點突出。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分數的初步認識》。
一、教材分析
“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是在學生已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整數是單位“1”的疊加,而分數是單位“1”的均分,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是學生認識數的一次質的飛躍。
本節課是整個單元的起始課。幾分之一既是一個分數,又是一個分數單位,對以后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大小的比較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分數,能結合具體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會讀寫幾分之一,能直觀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幾分之一的認識過程,體驗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活動經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具體實例,感受到數由整數向分數的擴展,體會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會讀寫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直觀演示法、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五、教學具準備
學具:每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片若干。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彩筆,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紙片,1分米長的線段,兩分米長的繩子。
六、教學過程
(一) 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利用小朋友們喜歡的《西游記》的故事創設一個分東西的情景。同時播放背景音樂。
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這一天,天氣特別熱,師傅就派豬八戒和沙僧找水喝,沒想到,他倆找到了一個大西瓜,他們可高興了,豬八戒實在忍不住了,就商量著和沙僧先吃掉這個西瓜,可是倆個人該如何分西瓜才公平呢?
(二)學習新課、探究新知
1、 引入“一半”,引導學生經歷分數“從整體知識到分數
知識”的數學化過程。
(1) 學具操作,理解“一半”
先讓學生說一說該如何分西瓜,怎樣知道是“一半”, 然后通過折圓形紙片的一半,強調平均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平均分,明白只要把一張紙平均分成兩份,每份都是這張紙的一半。為下一步理解分數的的意義打下基礎。
。2)發揮想象,創造符號,表達“一半”
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過畫圖、寫字或者寫數字等方式創造出表示一半的符號。
學生自由活動,小組交流,展示,讓學生說出理由。表揚學生的創新精神,著重針對畫圖的學生作品講解。
在小結中總結三個共同特點,第一,都注意到了平均分;第二,都平均分成了兩份;第三,都取了其中的一份。(師邊說邊板書—,2,1),引出在數學上,一半可以用1/2來表示,數學上把像1/2這樣的數叫做分數。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分數。(板書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
接著引導學生明白:中間短短的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兩份,分數線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讓學生齊讀分數。
(3)進一步理解1的意義:
、僮寣W生動手用各種圖形來表示出1/2,體驗不同折法。
②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學生運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義,特別要講清是誰的1/2。并啟發思考:折法不同,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但它們都可以用1/2 來表示,那是為什么?理解只要把一個圖形平均分成兩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展示沒有平均分的例子,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這些反例來突出“平均分”在分數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義的建構。
這一環節著眼一個“動”字, 通過教師有意識的引導,讓學生主
動地從不同的角度去進一步認識1/2,豐富1/2 的表象,建構1/2 的意義,使學生對數的認識由整數擴展到了1/2,也為后面學習其他分數提供思路和方法。
2、故事銜接,深入認識分數
(1)就在豬八戒和沙僧準備分西瓜的時候,孫悟空從天而降,批評了他們,八戒只好求饒,說西瓜四個人一塊吃,你能幫他們再分一分嗎?通過故事的發展,自然引出對1/4的認識。
。2)動手操作,創造1/4.
通過折長方形紙片的1/4,加深對此分數的理解。
。3)利用圖形,探索其他分數
、僮寣W生利用紙片等材料通過折一折、畫一畫,表示自己喜歡的分數,并請部分學生將自己的作品貼在黑板上相應的分數下面,說說分數表示的意思。這一極具探究空間的開放性活動,再次提供給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在“做分數”和交流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多新的幾分之一,對分數的認識也由1/2擴展到了幾分之一。
、诶^續創造幾分之幾
我們知道豬八戒是最饞嘴的,我們幫他們把西瓜分成了四份,可是豬八戒一不留心吃掉了兩份,它吃掉了西瓜的幾分之幾呢?
學生思考,展示交流 重點理解:里面有幾個?
三、鞏固新知,拓展思維
1、 基礎練習:讓學生辨別圖中陰影部分可以用1/2表示2414嗎?加深對分數的理解。
2、 提高練習:讓學生用分數表示陰影部分,學以致用。
3、 拓展練習:一條長1米的繩子,把它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 )米,也就是( )。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板書設計
分數——幾分之一
讀作:二分之一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年月日》,下面我將結合我的課堂教學實踐分五個階段來完成說課:一是說教材,二是說學情,三是說教學方法,四是說教學過程,五是說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時間單位是較為抽象的計量單位,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有一定的比重,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鮮活個體的學生,時時刻刻要與它打交道。本課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時分秒等較短時間單位之后,并有一定生活經驗的基礎進行的,由于年月都是較大的時間單位,理解一年或一月的時間有多長大概借助一定的想象力,因此,需借助和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素材引入,完成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通過課前預習調查,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記住各月及平、閏年的天數,初步學會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比較使學生會快速判斷平、閏年,二月的天數及各個月的天數。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概括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獲得情感體驗和成功體驗,培養學生愿學、樂學的興趣。滲透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大月、小月的記憶,
教學難點:平年、閏年判斷方法。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時、分、秒等時間知識,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也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之中,學生有了形成較長時間觀念的基礎。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過渡的時期,能進行一定的抽象思維,想象能力也由模仿性向創造性的想象過渡;自覺性、主動性、持久性都有所加強,具有一的定的探究能力。所以,本節課讓學生經歷一個觀察比較、實驗論證、合作交流、總結概括的數學學習過程。
三、教學方法
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將采取“觀察—探究—發現”的教學模式,在教法上力求體現: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在動手操作中“實踐”數學;在現實生活中“運用”數學,充分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四、教學流程
根據《新課標》中的“變注重知識獲得的結果為知識獲得的過程”的基本理念,我分五個環節進行設計:
(一)、聯系生活,設疑導入
過生日是每個孩子都經歷過的,而且基本都是一年一次,我以奶奶明年過第18個生日,而孫子明年要過第20個生日,奶奶和孫子各是多少歲?這個問題情境引入,聽到問題后學生會不假思索的回答,奶奶18歲,孫子20歲。但說完之后會馬上意識到不對。在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時進行討論:
。1)一般情況下,幾年過一次生日?(一年)
。2)現在奶奶的反而少,說明什么?(說明奶奶有些年沒過生日)
。3)生日跟什么有關?
。4)奶奶有些年沒過生日,又說明什么呢?
再這一系列問題之后,引入新課(板書課題:年月日)
通過以上問題情境的創設,激發出隱藏在學生內心的疑惑,以探究疑惑為主線,使學生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ǘ、觀察比較,探究新知
第一層:觀察年歷,認識大小月
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我大膽放手,讓學生在預習的前提下,結合學習提綱,仔細觀察,看你能從年歷中發現些什么?通過觀察探究對照比較,發現各月的天數,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使他們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然后我向學生詮釋大月、小月以及平年閏年的含義。其次,讓學生
結合板書說出一年中大月、小月的具體所指。在學習全年天數的時候,大多數的學生都能脫口而出,所以我就沒有過多的讓學生說計算方法。以上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不僅要掌握知識,還引導學生會用自己的方法去發現知識,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知識、用自己的語言去歸納表達。
第二層:記憶大月、小月的方法
《課標》中提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币龑W生探索識記大月、小月的方法正是在這一理念下設計的。在學生認識大月、小月的基礎上,讓學生說一說識記大小月有沒有什么妙方。學生會根據自己已有知識經驗進行匯報,我再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強化左拳記憶法和歌訣記憶法,并通過課件演示,幫助學生記憶。為了讓學生所學知識能夠很好的吸收,我設計了“我報月份,你聽好;大月拍手,小月跺腳;二月來了,不出聲”的游戲。在這一活動中我讓靜的知識接受轉變為動的知識,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在快樂中理解數學知識。
第三層:學習平年、閏年
為了有效地突破判斷平、閏年的方法這一教學難點。教學中,我設計了1993—20xx年各年份中二月份天數的表格,讓學生自己觀察,并適時地引導,讓學生去發現:當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時候,這一年就是閏年。這一環節的教學,留給了學生自由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計算、合作交流、共同概括,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切實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在練習時,里面出現了1900年,學生毫不猶豫的判斷是閏年,我堅決的否定了他們的答案,學生茫然,我讓學生自己去課本第49頁尋找答案,當公歷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利用多媒體揭示了其中的原因,不僅拓展了課程資源,還加強了學習過程當中的直觀性和科學性,有效地幫助學生觀察和理解,大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ㄈ、情境練習,鞏固新知
在練習題的設計上我緊扣重點,力求既有層次,又有梯度;既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又考查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智力發展和能力提高。
(四)、首尾呼應,解疑答惑
在“拓展練習”中,主要解決導入部分的問題,做到前后呼應,緊扣主題。
(五)、暢談收獲,升華認識
本著“小課堂,大社會”的教育理念,本節課的總結將采取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方式進行,并引導學生談一談應該如何對待時間,對學生進行惜時教育。
(六)、拓展延伸,培養能力
收集年月日方面的知識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辦一份內容豐富、設計精美的手抄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五、板書設計:
板書是課堂的“眼睛”,是教學的“靈魂”,為課堂教學起到導航的作用。因此,我設計了如下板書:從板書中,可以清晰看到本節課的知識點,重點及難點知識也一目了然,有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附板書設計:
年月日
一年=12個月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大月31天
四、六、九、十一月小月30天
平年(365天)2月28天
閏年(366天)2月29天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15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應聘小學數學教師的××號考生,今天說課的篇目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ㄒ唬┙滩姆治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研究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和了解了周長的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學好這一內容將為今后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其他圖形的周長以及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本節知識的教育對象時小學三年級學生,三年級是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過渡,學生要接受知識的變化和思維方式的變化。學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學習了長、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它們都有四條邊。長方形對邊相等,正方形4條邊都相等。在上一節課學生又知道了長、正方形的周長就是4條邊的總和。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基礎。三年級的學生還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教學目標
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材內容,以及學生實際,我將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實物,多媒體的運用,使學生理解“周長”的概念,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長方形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運用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創設情景,培養學生刻苦鉆研,努力探索的精神。
。ㄋ模┱f教學重點
由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周長的概念有了認識,并且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應為會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以此來提高他們的概括抽象能力,并會熟練應用公式去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ㄎ澹┱f教學難點
因為小學生的思維和應用能力還有待提高,將知識用于實踐的能力還遠遠不夠,因此我把教學難點定為,讓他們應用所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去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根據讀講精煉教學法的理念將運用以下教學策略:
1、情景教學法,三年級學生已經對周長的概念有所掌握,因此我先通過問題情境的方式引出問題,即讓他們考慮長方形和正方形花壇的周長如何計算的問題,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建構過程中來,所以我打算運用情景教學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識。
3、充分運用課件、學具的輔助作用。
三、說學法
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本課的參與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更好的學習、理解、掌握知識形成技能,我將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動手操作和小組交流匯報的活動,總結推導出計算公式,從而完善自己的想法,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
為了實現本機可的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按以下幾個教學環節進行教學。
。ㄒ唬﹦撛O情景,復習導入
學生已經在二年級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上一節的內容學習中也掌握了周長的概念,因此我創設“學校有兩個花壇,小明想知道這個長方形花壇和正方形花壇的周長,誰來幫幫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的用已學知識來思考所給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將舊知與新知達到很好的銜接,并且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主動性。比如學生會想到用繩子去圍的方式;會想到用尺子量邊長的方式,通過復習導入的方式,既回憶了舊知,有開拓了思維,從而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知識的建構中。
。ǘ┳灾鲗W習,探究新知
1、為了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我設計了自主學習、獨立嘗試、小組交流、總結歸納等環節,讓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已有認知,思考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并且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讓他們的思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通過自主探究,學生會得出幾種不同的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可能會列出以下式子:
。1)6+4+6+4﹢=20
(2)6×2﹢4×2=20
。3)(6+4)×2=20
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學生可能會列出以下式子:
。1)5+5+5+5=20
。2)5×2+5×2=20
。3)5×4=20
根據學生列出的式子,我會讓他們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公式的文字表示,在學生討論后,我出示課件,總結學生討論的結果,課件內容如下:
長×2+寬×2=長方形周長
長+寬+長+寬=長方形周長
。ㄩL+寬)×2=長方形周長
在此基礎上,反問學生:要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什么?有了長方形做鋪墊,請學生說出剛才所展示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文字表示,學生可能會說出如下的計算方法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邊長+邊長+邊長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邊長)×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學生通過總結文字形的表示方法,既培養了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變化過程,又為進一步揭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做了鋪墊,有利于學生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并且達到教學目標。
。ㄈ╇S堂練習,鞏固新知
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系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在本節課中的練習安排中,我既注重基礎知識的及時鞏固,讓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的“做一做”,并選定幾名同學去黑板板演來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我還安排了與實際問題相關的題目,目的是加強他們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呢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ㄋ模┱n堂小結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理解,形成一個系統的思路,對前面的探索過程加以梳理,引導學生說出:求長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他的長和寬,求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他的邊長。設計的目的是不僅讓學生掌握公式,還要讓他們明白與問題的聯系,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請學生回憶本堂課所學內容,說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以明確本節課的重點,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小學三年級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10-29
小學數學《數學廣角》說課稿12-08
小學數學三年級的說課稿03-25
小學數學說課稿11-25
《小學數學乘法》說課稿08-14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06-26
小學數學周長說課稿12-14
小學數學說課稿06-25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08-18
小學數學的說課稿格式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