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題。
2、教材地位及作用本節課要認識的是分針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及1時與60分的關系,是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掌握本課知識既為下一課學習用1分1分數的方法讀出某一時間做好準備,又為以后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明確時、分的含義,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知道1時=60分。
(2)、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愉悅,并自覺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1時=60分,理解時、分的進率。
難點:認識每個大格刻度各代表幾分
二、學情分析:
“時間”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或家里多多少少接觸過一些關于時間的認識,每個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掛鐘或鐘表,何況一年級的學生天天要按時起床、吃飯、上學、放學、看動畫片、睡覺,這樣就使學生已經感知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學生對認識時間的情況也是各不一樣的,有的已經能熟練地認讀整時、半時,甚至幾時幾分的時刻,有的對鐘表還不熟悉,應該說絕大部分學生對時間還是缺乏一個整體的認知。因此,我精心設計這一數學課堂,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掌握新知。
三、教法、學法
1、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把故事、游戲貫穿于各教學環節中,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形象性,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合作探究對知識進行遷移、重組,達到認識、理解知識的目的。
3、動手操作。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學生產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為自身的知識。本課可讓學生在小組內撥鐘練習,學生輪流操作,共同記時。學生在動手中,進一步理解了時和分的關系,理解了認讀方法。
四、教學程序
(一)、一聯系生活,情境導入
大家聽聽這是什么聲音?鐘表的聲音,我們已經上一年級了,大家是不是按時起床,上學、放學、睡覺呢?我的小侄女和你們一樣,也上一年級了,她和我們一樣,也有自己的作息時間。(出示圖片起床7:00;上課8:15;放學3:30;睡覺8:50)讓我們瞧一瞧,她是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上課?什么時候放學、什么時候睡覺的(課件出示掛鐘,學生讀時間)什么時間你不熟悉、不會讀?
學生發現鐘面上的時間在上課、睡覺既不是整時,也不是半時,便產生了一種認知上的沖突,學生急于弄清楚是什么時間。這一環節巧妙地從老師侄女的作息安排進行認整時、半時的復習,同時學生發現有兩個時間沒學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測,在出現不同意見時進行質疑,激起學生想弄懂知識的欲望,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我要學”的沖動。由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比較難理解,因此本堂課就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老師侄女的一天”作為學生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感受到時間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能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好地認識時間。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鐘面刻度
(1)學生觀察學具鐘,小組交流,老師巡視。
。2)匯報、補充,課件演示學生反饋的結果。
。3)討論: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每個大格刻度上各經過幾小格?每個大格刻度分別表示多少分?分針走一圈,一共經過了多少分?
。4)課件演示:分針走到刻度1經過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經過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5)學生把結果填在P81的鐘面刻度圖上,嘗試用最快的速度記住每個大格刻度各表示幾分。
。6)交流記憶方法。
認識每個大格刻度表示幾分是本節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們還沒有學過乘法口訣,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數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這環節中采用逐層疏理的方式進行教學,先讓學生從靜態的鐘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個小格的新認識、新發現,然后再通過議一議、數一數、算一算,為正確讀取時間做好鋪墊。
2、認讀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
。1)學校到底什么時候開始上課呢?(8時15分)愿意把你認識時間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嗎?在小組中互相說一說吧。
。2)指名學生介紹方法,教師進行小結。
。3)(把例1的3個鐘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學生讀出時間。
。4)指名學生上黑板兩種表示方法寫,其它學生進行評價,找出寫時間時應注意的問題。
(5)游戲:擊鼓傳花。鼓響花傳時間跑,鼓停花停時間停,執花學生讀出課件上鐘面表示的時
在這一環節中,由學生自己組織語言介紹認讀時間的方法,既有利于學生間相互學習、優化各種不同的認讀方法,又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試寫時間時,學生參與評價,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學會用贊賞的目光去看待同伴,還由于評價過程留下的深刻印象,特別記住了分鐘數不到10,就要在分鐘數的前面加0。而擊鼓傳花的游戲則寓練習于玩樂之中,避免了單純練習的枯燥乏味,更使課堂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三)、認識時、分的關系
(1)、演示1時等于60分。學生觀察交流。
時針走1大格是——(1時),分針走60小格是——(60分)。它們所用時間是相等的,所以“1時=60分”。(板書)
。2)小組合作:撥動鬧鐘的分針走一圈,認真觀察時針的變化,探究1時和60分的關系。
設計意圖采用動畫的形式,演示時針與分針的轉動,并以扇形陰影表示出時針走過1大格。能清楚看到時針與分針走過的格數。這與動手撥鐘,學生在紛亂的針與格中觀察時分的關系,其效果不言而諭。在學生疑難處給予幫助,并非削弱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是尋求最佳的學習方式,以期最優的學習效果。
(四)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1、老師報時間,學生撥學具鐘。
2、同桌合作,一個同學撥出自己的作息時間,另一個同學讀時間。
通過動手撥一撥,動口說一說,充分調動了眼、手、腦等感官,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還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了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教育。
(五)、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完成課本P82“做一做”的第1題。
2、游戲:開火車。課件出示時間,學生讀。
在這一環節中,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師生共同參與的游戲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六)、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始發站發車時間到達站到達時間
天門7:方正7:40
天門7:30方正8:20
天門8:30方正9:10
哪輛車出發的最早?哪輛車到達方正最晚?
老師要去方正學習,8時準時開始,車站到學校有十分的路程,老師做哪趟車比較合適?
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聯系學生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出門坐車學生非常熟悉,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解決生活實際的能力。
整一節課,我盡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勵他們去猜想、概括,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出色的發現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樂的創造者。
板書認識時間
起床上課放學睡覺
7:008:153:308:50
7時8時15分3時半8時50分
1時=60分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2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上冊中已經學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本單元要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后續還要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萬以內數的加減法》。十幾減九是二十以內退位減法教學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是學習十幾減幾的基礎,既是為學生學習退位減法鋪路,又為四則運算奠定了基礎。因此,必須切實學好這部分內容。教材用賣氣球、賣風車、猜字謎、套圈游戲等多個畫面創設問題情景,為后面的學習做好情感上和思維上的準備。但這個情境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為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創設了元旦游藝活動的大情境來貫穿整節課的始終。
學生情況:在一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對于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在生活中已經有了計算十幾減九的知識經驗,這部分內容,對于他們來說不是新知識,而是舊知識。但是一年級小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而且有意注意時間短、愛說、愛動。因此,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多種形式,掌握新知識。
我的思考是:怎樣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主動學習。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交流算法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創設生活中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2.通過動手操作、交流算法,使學生經歷十幾減9的過程,知道想加算減、破十法、連減等多種計算方法,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確計算。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正確、熟練的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經歷十幾減九的過程,感受算法多樣化,理解算理。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大環節,其中第二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我又設計了五個小層次:下面我就具體說一說我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導入(3分鐘)我以元旦快到了,班里要舉行游藝活動這樣的情境進入練習。
【設計意圖:在帶著學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現與新知有關的原認知,復習前面所學的20以內的進位加,數的分解和組成及10減幾等知識,為今天學習新課做好鋪墊!
接著我以元旦游藝活動,班里要用氣球布置教室來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身邊問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興趣,并巧妙引出新課!
接下來進入第二個大環節 自主參與,探究新知 這里 分為5步來完成的。
。ㄒ唬┨崛⌒畔ⅲ岢鰡栴} 我是這樣處理的。
。ǘ﹦邮植僮鳎骄克惴
1.動手操作,同桌交流
(1)師:你們都知道13-9=4,它是怎么算出來的?請同學們自己先想一想,再動手用小棒擺一擺,驗證一下。然后跟你的同桌說一說你的方法。
。2)在學生操作交流中教師巡視。
2.全班匯報,交流算法
(1)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你是怎么想的?
預設:①學生1:我是這樣想的:1、2、39,拿走9個,1、2、3、4,剩下4個氣球。
師評價提升:哦,你是用數一數的方法來算的。
②學生2:我是這樣想的,從9接著往下數10、11、12、13,一共數了4個數,所以13-9=4.
、蹖W生3:我不擺學具,想9加幾得12?9+4得13,所以13-9=4。
a.學生3匯報后,教師板書這種算的過程:
想:9+(4)=13,
算:13-9=4
b.總結算法并板書:想加算減。
④學生4:我是通過擺學具,先從10根小棒里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3根合起來是4根,所以13-9=4。
a.學生4匯報并用小棒演示,
b.問:誰和他的方法一樣,你再來說一說。
c.師:哦,我聽明白了,他們剛才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課件演示)
d.指名再讓學生把這種算法完整地說一遍。教師板書思維過程:13-9=4
評價:你說得即清楚又明白,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拆10法,補10法)
e.總結算法并板書:破十法。
、輰W生5匯報:13-3=10,10-6=4。
評價:你是從13里面先減去3,再減去6這種連減的方法來算的。
。2)總結: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的方法,可真聰明,F在咱們就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算一算,看誰算得又快又對。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匯報鼓勵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ㄈ┩ㄟ^練習,鞏固方法
1.出示風車圖,看圖說圖意,列式說方法。
2.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同學們都在參加哪些游藝活動?(出示主題圖)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游藝活動,發現信息,提出十幾減9的數學問題,并獨立解決。
3.匯報交流:你發現了哪些信息?提出了什么問題?和大家說一說。
預設:
生1:我選擇的是套圈活動,小朋友投了14個圈,套中9個,有幾個沒套中?
列式是:14-9=5,
師: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生2:有16個風車,9個小朋友來領獎品,每人一個,還剩幾個?
列式是:16-9=7,
生3:有15個字謎,9個小朋友,每人猜一個,還剩幾個?
列式是:15-9=6 ,
3.小結: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快速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你們想不想自己出幾道十幾減9的題考考你的同桌呢?
【設計意圖:回歸主題圖,感受數學的作用,體驗學習的樂趣,為后面的學習做好情感上和思維上的準備!
(四)練習體會,優化方法
1.自由出題,搶著說答案,說方法:學生出十幾減九的題目。
2.教師有目的的板書(按從小到大排列的順序)
3.優化算法:剛才這些同學算得這么快,他們用的都是什么方法呀?
預設:生:他們用了想加算減,破十法。
師:用這兩種方法算題可真快呀!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但是學習還有社會性的一面,要從與別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營養,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覺比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計算方法即優化算法!
。ㄎ澹┯^察題目,發現規律。
仔細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這些數字有什么特點?
預設:生1:我發現它們的被減數都是從小到大排列的。
生2:我發現它們的得數都是按從小到大排列的。
生3:我發現它們都是十幾減9。(教師板書課題)
學生能發現規律就說,不能發現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適當點撥規律:十幾減九的得數比被減數的個位數多1。
4.課件演示,理解規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得數中多的1,是從10里減去9個,剩下的一個1。
【設計意圖:談收獲,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后的喜悅,在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全面了解的同時,知道十幾減九還有更巧妙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初步概括能力和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二、運用方法,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12頁2題。獨立做訂正。
2.游藝活動:送小鳥回家,算對了你會得到獎品。
【設計意圖:對十幾減九的方法進行鞏固,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按得數,排大小【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4. 聯系生活實際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練習是為了更好地鞏固學生學到的知識,進一步使學生掌握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的口算十幾減九的題。培養學生靈活的解題能力!
三、課堂總結 完善新知
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方面進行總結。
四、回顧本節課的設計,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1.情境貫穿始終,激發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我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主動學習。
2.自主參與探究,親歷知識形成。
通過游藝活動,鍛煉學生思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思維得到不同的發展,尊重學生主體。
3.運用課件演示,理解規律內涵
學生在學習了十幾減9之后,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總結規律。通過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讓學生明確十幾減九的得數比被減數的個位數多1的道理。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3
說教材分析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連加、連減”第一課時。
教材簡析
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發展學生計算理解的具體目標。本單元是聯系學生生活實踐中,讓學生體驗連加、連減的方法和步驟,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索能力,屬于培養學生學習20以內進位和退位減法的重要基礎也是本單元的難點之一。它主要在計算過程上,要分兩步進行計算才能算出結果,特別是第二步計算要用第一步計算出的得數,而學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數。為了幫助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克服計算障礙,就著重訓練學生把先算的數記在腦子里,起到較好的效果。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標準》中對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具體化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根據以上四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培養口頭表達能力。(知識技能目標)
。2)讓學生按照圖的有序排列,找出規律發展初步的探索意識和體驗學習的樂趣。(能力培養目標)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計算的習慣。(素質培養目標)
。4)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推理等思考活動,讓學生感覺到
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情感態度目標)
教學重點:理解并說出連加、連減的含義。
教學難點:按照圖意,找出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說教法與學法的設計
本節課要讓學生在具體生活的過程中獲得相關的體驗,不能把它作為單純的知識點來講授,而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體驗和理解。結合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欲強和本節課學習素材的特點,實現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既重視選擇靈活的教法,又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創設情景,聯系生活實踐,具體形象法。創設喂小雞這一情景,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讓學生能直觀的理解連加、連減的計算步驟和方法。
2、觀察討論,探討研究法。
新課標特別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課堂上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感受生活,緊扣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親身生活勞動,進一步理解連加、連減的計算步驟和方法,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增強觀察意識。
3、動手操作,積極活動法。通過老師下口令,學生數手指頭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去加深理解“連加、連減”的計算步驟和方法,初步感知計算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水果
課時安排
1課時
說教學過程
一、激情質疑問,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有位和你們一樣的小朋友,他叫小明,他家有個農場他是個愛勞動的孩子,經常在家里干活,今天他又來幫爸媽干活了。瞧!他在干什么?(出示多媒體課件,小明在喂5只小雞)請問:現在地上有幾只小雞在吃米?
二、觀察探索,學習連加
出示喂小雞的情景,教師分步操作,學生觀察;
操作一:5只小雞在吃米,又跑來了2只。
師:看到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幾只小雞?(你是怎么計算出來的?)誰會列式?
板書:5+2
操作二:又來了1只
師:這時你又想告訴大家什么?
生:又來了1只。
師:誰會列式?生說。師板演:5+2+1=8誰會讀這個算式?讀作:五加二再加一等于八。
該怎么運算哪?
小結:像這樣把三個數合起來的算式叫連加,在計算時,要先把前兩個數相加的得數記在心里,再把記在心里的得數加上第三個數,算出結果。(這個連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哪?你能用手指當做小雞來數一數,說一說嗎?)
三、學習連減
師:連接上面的情景,讓學生猜想,小雞吃完食物會怎么樣?
生:又去玩了,走開了。
課件演示,讓學生看圖說說圖意,(請學生站起來指著圖說說)
生:有8只小雞,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來又走了2只,還剩下幾只?
列示:8—2—2=4
師: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你會讀這個算是嗎?
生:讀作:8減2再減2等于4。
小結:像這樣三個數用減號連起來的算式叫連減,在計算時,先把前兩個數相減的得數記在心里,再把記在心里的得數剪掉第三個數,算出結果。
四、鞏固深化
做一做:課本上的兩道題,看圖列式說圖意,用手計算。
強調:是學生進一步理解減去是用劃去或圈出來表示。
反饋: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學生相互評價。完成練習題。
五、課外延伸
學生說說生活中連加、連減的例子。
六、板書設計:
連加、連減
5+2+1=88—2—2=4
說總結反思:
理論聯系實際,科學性、創新性,對學習數學有興趣積極參與討論交流,能積極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樂意傾聽其他小朋友的意見。
通過以上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能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學生樂意學習,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學生的計算能力得到初步的培養,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小學一年級上數學《左右》。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三課時的內容。
2、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后上下要困難一些。
“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通過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后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說教學目標。
本課我共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本課為第一課時。根據教學大綱本課教材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置為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體會其相對性。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認識“左右”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判斷能力,能夠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
樂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根據我班學生的學情特點和本課目標,我將本課的重難點定為:
4、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
5、教學難點:體會“左右”的相對性,同時也是本單元的訓。
三、說學生
從能力方面,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參與性的活動。知識方面學生在生活中和平日學習中對左右的知識有一定的感官體驗,這些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基礎。
四、說教法和學法
。ㄒ唬┱f教法
本節課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和學習,重視讓學生親身體驗,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充分挖掘現場課程資源來啟發學生進行學習,并采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個廣闊、自主的空間中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觀察與操作中認識和體驗左右。
1、首先,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情境,與學生交流談話,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有的兩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與右,并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學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學生原有的經驗出發,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一說”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戲,聽口令做動作;“擺一擺”學具等。讓學生在這些簡單而有趣的活動中辨別左右,加深對左邊和右邊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學生既感到親切而又不覺得枯燥,樂與參與學習。
3、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身邊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左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因此,除了認識和體驗“左右”外,還要引導學生懂得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左右”的認識,并且體驗到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ǘ┱f學法
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動,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征,因此,學生的學習應以活動為主,從學生的興趣入手;趯W生在生活中已經對“左右”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不一定準確判斷的情況下,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說、找、做、擺、看、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左右”的位置關系的認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說。是從生活經驗入手,說左右手分別能做哪些事,這是對左右的初步認識。
2、找。是找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是對左右的進一步了解。
3、做。這是聽口令做動手的小游戲。除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區別左與右。
4、擺。通過擺學具,使學生把對左右的認識變成得心應手的知識。
5、看。這是讓學生觀察由于他們的轉動,右邊事物的不同,初步體驗左右的相
6、練。達到鞏固認識“左右”的位置關系,培養學生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五、說教學程序
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結合我班學生具體的學習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一下五個教學環節,
。ㄒ唬﹦撛O情境,激趣導入
心理學指出,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大動力,所以課堂伊始我通過談話情境的創設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較為自然的引入新課。首先,我會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老師邀請大家一起來做游戲,如果你愿意請舉起你的小手。你知道你舉的是哪一只手嗎?(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然后隨著學生的舉手,我相機引入本課的學習,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對新朋友:左右(板書)。
1、我說你做。感知左右。通過讓學生找一找自身的左與右,再摸一摸、說一說,讓學生對左右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再以聽口令做動作的游戲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區別左與右。
右手除了用來舉手發言,還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飯、拿筆寫字……)左手呢?(吃飯時用左手拿碗……)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能幫我們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還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腳……)
2、擺一擺,說一說。探究學習物體的左右與順序。
通過“聽口令擺一擺學具,再打亂順序重新擺一擺,并說一說、問一問”等環節的設置把操作、觀察與語言表達緊密結合,加深了學生對左右的認識。“想怎么擺就怎么擺”,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發展了思維,培養了創新意識同時又解決了本課的重點。
3、通過同桌面對面站著觀察左手和右手進而讓學生體驗了左右的相對性,再通過“小判官”游戲及與老師面對面一起做動作的活動設置,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有效地突破了教學難點。
4、解決問題,增強應用意識。
通過幫小貓找小兔子的家,滿足了孩子們樂于助人的積極性,使學生知道確定左右要有一個標準,通過組織學生在教室模擬上下樓梯的活動,讓學生觀察、思考、體驗、感悟,使他們進一步明確: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安全教育,又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又應用到生活中去。
。ㄈ┚毩暋
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需要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的鞏固練習,因此,我在講授完新知后,立即讓學生做課后練習題。
。ㄋ模┤n小結
通過讓學生說說本節課自己的收獲,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對知識的梳理能力。同時相機對學生進行走廊行走右側通行的習慣培養訓練。
。ㄎ澹z測
課后題第三題作為測試題,能夠有效的反應本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情況,反應教學效果,檢測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并且為接下來的學習提供依據。
六、板書設計
清晰的板書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我的板書力求做到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和數學教學的思想性。我的說課到此為止,謝謝大家。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本課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一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感知分類,通過操作學會分類的方法。
能力目標:
2、通過分一分、看一看,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
情感目標:
4、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學會對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并能正確的分類。
教學資源:學具袋、掛圖、小黑板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演示法 討論法 練習法
教法的思路:復習鋪墊,激趣導課——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展示匯報,質疑點撥——鞏固新知——拓展提高
學法的思路:自主探索——動手實踐——活中學,學中用
三、說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激趣導課
1、出示小黑板(做習題)
復習前一節課學過的知識,在學生數圖形時無形中就把圖形分了類,所以我找準新舊知識的聯系點,為新知識的獲取做好鋪墊。
2、出示掛圖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甯兄诸
1、你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ㄐ〗M討論,交流匯報結果)
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圖中所見,充分發揮小組合作交流的優勢,通過生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思維互補,都能感知什么分類。并且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引導:商場是把一樣的物品放在一起。
、婷鞔_分類
1、像售貨員阿姨把同樣的物品放在一起,就叫分類。(引出課題)
2、小組合作整理學具,讓學生體驗分類。
3、討論、匯報。
在小組展示分類情況后,并說明分類的理由,總結分類的方法。
三、展示匯報,質疑點撥
1、小組里同學把自己所有的鉛筆拿出來,放在一起。
2、互相說一說這些鉛筆可以怎樣分類。
讓學生在一次動手操作,把本組所有學生的鉛筆根據不同的標準進行多次分類,從而使分類過程細畫,讓學生體會按不同標準分類的意識。比如:可以按長短、按顏色都是正確的。
3、匯報交流。
4、游戲:整理我的小書包
。ㄏ茸约赫,然后同桌交流是怎樣整理的)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所以我在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題材,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進一步鞏固體驗分類的方法,讓數學走進生活、接觸數學。
四、鞏固新知
1、做教材第39頁的"做一做"
。ǔ鍪緢D片,板演)
在這個環節中我把書中的圖做成能活動的,讓學生親自來前面動手操作,給學生提供一個分類活動的平臺,這樣更讓學生一目了然。
2、做練習六的第1題,把同類的圈起來。
。ㄏ茸约河^察,在小組交流,說說是怎樣圈的,為什么這樣圈)
3、做練習六第2題,涂色
。ㄏ茸寣W生自己涂,然后同桌互查)
4、做練習六第3題。
。ǔ鍪緬靾D,集體做,說出那個不同,為什么不同)
五、展示提高
1、今天我們學習了分類的知識,課后能運用這一知識做些什么?
2、實踐作業:整理自己的小書包,還有回家把自己的玩具分分類。
最后再次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數學,接觸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后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了許多游戲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了對分類的認識,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了選擇不同的分類標準的方法。開闊性、活動性的練習讓課堂洋溢著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1、從生活切入數學,激發學習欲望。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整節課始終注意從生活中取材,無論是整理學具、觀察超市,還是開闊的練習,都賦予有趣的生活情境。由于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很容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數學與生活的鏈接。同時開闊學生思維,讓學生說說分類的好處、找找生活中的分類現象,使數學不只是局限在課本上,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應該為生活服務。
2、以游戲收獲知識,調動學習興趣。
《新課標》提出:"教師就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游戲是一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游戲讓他們的注意力更持久,游戲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因此,教學中努力開展形式多樣的數學游戲,使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數學游戲中來,在游戲中樂學,在獲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同時,基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諸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如案例中游戲之一:比賽整理學習用品,讓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認識到把文具分類擺放會更好看、更方便。在好勝心的驅使下,學生迫不及待地動腦、動手整理,不知不覺中鞏固了所學知識。
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既產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驚喜,也留下了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游戲中如何靈活、有機地處理好課堂中的"動"與"靜";如何讓學生的思維更開闊、更活躍,形成更具生機和活力。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教材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把8和9的認識放在同一節課中完成,編排與前面6和7的認識基本上一樣,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給學生數數的資源雖不如6和7明顯,卻更豐富。提供給學生數數的對象是以“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為主題的生動畫面,其內容有人、花、樹、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畫面除數數外,還體現了環保教育的主題。8和9的序數意義仍是采取6和7的編排方法,不同的是讓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幾和第幾的意義的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體會8和9的基數的含義。
2.了解8和9在自然數中的排列順序,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數含義。
3.培養學生初步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4.結合8和9的學習,向學生滲透環保教育和勞動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學會比較0—9各數的大小。
二、教法和學法
很顯然,在教法和學法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動手操作學習。“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合作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為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三、學生分析
低年級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思維活躍,好奇心強,渴望動手參與的愿望強烈,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加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流程
(一)聯系生活,談話引入。
利用書上的主題圖,引入8和9的認識,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情感和培養學生對城市環保的責任感。
(二)教學8和9的基數含義。
1.教學主題畫。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圖上有什么,它們的數量各是多少?主題圖為師生提供了數量8和9的物體有:
。1)校園兩旁有8棵樹。(2)花壇里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個字:熱愛自然,保護環境。
。4)黑板下擺放著9盆花。
(5)有8個同學和一位老師在花壇旁勞動。
。6)有9只蝴蝶在花壇上飛舞。
學生數以上“8”和“9”的物體時,開始是凌亂的、無序的,教師小結時,應引導他們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順序來數,如從上到下,從外到里,從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數難數一些,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互相數一數,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如從上到下)數一遍,每數一只,就做一個記號。
2.展示課前每人收集的數量是8和9的物體的作業。
拿出課前收集的關于8和9的數據,先在小組內向同伴們交流;然后每組推選出一份在全班展評。最后全班同學都把自己收集的數據張貼在教室四周并自由交流、評議。
【讓學生自己動手收集信息,處理信息,感受8和9的數的意義,形成良好的數感,同時培養了實踐操作能力。
3.擺學具。
從學具中數出8個圓、9個三角形擺兩個圖形,喜歡擺什么圖形就擺什么圖形。
(三)教學8和9的順序。
1.課件出示計數器,教師逐一撥珠,讓學生數。當撥到第8顆、第9顆算珠時,算珠閃動變顏色。并問學生:7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8顆算珠再撥一顆是幾顆?
2.課件出示直尺圖:
教師將教材中直尺圖里的括號作了一些調整,讓學生通過填空,熟記0~9各數的順序。填好后再讓學生順著數一遍,倒著數一遍。最后可以讓小組內的學生看著直尺上的數,提幾個問題,讓學生互問互答。
(四)教學比較7、8、9的大小。
1.出示點子圖:
先讓學生數出這三幅點子圖的點子數,然后讓學生說說快速數出點子數的方法。
【引導學生觀察,每幅點子圖左邊都有5個點子,只要看右邊的點子數就能很快地數出每幅圖的點子數!
2.比較7、8、9的大小。
請學生從這三個數中隨便選擇兩個,用以前學過的符號來表示它們的大小。學生的答案有以下6種:
7<8 8<9 7<9 8>7 9>8 9>7
3.用“>”、“<”號寫出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讓學生在書上填空,注意提醒學生書寫要整潔、美觀。
【在比較7、8、9這3個數大小時,沒有像教材中那樣直接呈現,而是讓學生任意選擇兩個數來比較大小,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
(五)教學8和9的序數含義。
1.做改編題(給每個學生發一張練習紙)。
左數第8盆開了( )朵花。
開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給左邊的8個花盆涂上紅色。
給從左數的第9個花盆涂上綠色。
【教材提供的這部分內容過于簡單,而在認識6和7的序數意義時,有一部分學生對幾和第幾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將這部分內容作了些調整,設計了將8和9的基數、序數含義揉合在一起的練習,學生通過練習,弄清8和9的序數含義,又將它與基數含義區分開來,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2.把做好了的練習放到實物展示臺上展示,講評。對完成好作業的學生,教師給予鼓勵。
(六)小結。
這節課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對自己在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要求學生把調查實踐作業和課堂上得到的獎勵,課后收錄到成長記錄袋里。)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這節課的教材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下冊40頁的內容。《比多少》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之后進行教學的,這節課將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數的比較打下基礎。也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及生活中的廣泛用鋪路。
二、教法學法數學應該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本課設計不斷創設富有生活意義的操作活動,激勵學生在操作中體驗生活的數學,從操作中發現,從發現中體驗,讓“做數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基礎和紐帶,成為課堂發展的原動力,體現新課程“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須的數學”的教學理念;谝陨系闹R,并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進一步感知100以內的多少,會用“多一些,少
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標:使學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
4.情感目標:激活學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
多”的主觀需要,使學生愛學,樂學,在活動中體驗成功,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以上目標在數學活動中滲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識與能力的結合,本課的重、難點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三、教學過程分四層次:導入、新課、練習、總結.
1.導入部分:
猜班級人數:“我班級的人數比40多、比45少”,誰能猜一猜
我班有多少人?通過猜數,集中學生注意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的學習奠定基礎。
2.新課部分
現在科學認為“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或其他人的傳授給學生,而只能由每個學生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針對這樣的認識以及本課的知識特點,本環節我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實踐等方法探索新知,具體設計如下:
課件出示魚缸圖(花金魚15條、黑金魚10條)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之中的一個詞來描述二者之間的數量的多少關系。
再出示“紅金魚48條”的魚缸圖,學生再次依照前面的方法嘗試著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來描述三者間數量的多少關系,在描述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概括力。
3.練習部分
基于一年級學生課上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短,易疲勞的特點,我特將此環節設計為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新知,同時也使學生能力主動參與,從而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4.總結部分
總結課上所學內容,并將課上所學知識用于生活,也要在生活尋找數學知識,增強了學生對數學的應用意思。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注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使學生在主動探索求知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創新意思,鍛煉動手操作,應用知識的能力。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8
《認識圖形.一》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因為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教材把認識立體圖形排在平面圖形之前。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我的學生大多是五六歲,年齡偏小,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還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數多(53人),分組活動不容易組織。另外,據我課前調查,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袋子,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看哪個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動,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學生上臺演示,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并板書名稱。然后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讓學生認一認,并與相應的實物歸為一類。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實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上匯報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圖抽象出模型圖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幾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3、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辯認,將這些圖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并用手比劃。
。3)游戲:猜一猜
學生閉上眼,摸一摸老師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四)、游戲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書:
認識圖形:
正方形 長方形 圓柱 球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9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一冊《有幾瓶牛奶》。下面我就從教材、學情、學法、教法、以及教學流程和板書設計等方面談談我的構思。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第一冊第七單元《加減二》第三節第一課時P79頁和P80頁相關練習。
《二》、教材分析
我對本課教學背景進行深入的分析:“有幾瓶牛奶”的情景活動。“有幾瓶牛奶”是9加幾的進位加法,是初步進行加法的計算方法,是本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也是今后學生學習100以內數的加減的基礎前提,教材提供的主題圖是笑笑有兩盒牛奶,一盒是9瓶,另一盒是5瓶的相關信息,主題圖中已經說明了數學問題: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教材共分三次活動進行,第一次活動是根據生活情境的觀察進行思考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列出加法算式,第二次活動,呈現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的幾種思考方法,例如通過擺小棒探索“9+5”進行加法的多種方法,特別是“湊成十”時,可以拆5湊9,也可以拆9湊5,“湊成十”的方法,第三次活動通過“圈一圈,算一算”兩道加法算式,用以前學過的方法或你喜歡方式來進行加法的算式計算,使學生練習參與面廣,有利于學好這部分的知識。
《三》、確定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問題解決,使學生學會“9+?”的進位加法。初步感知計算方法的簡便性。
2、能力目標:初步體會計算方法的多樣化,理解和掌握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并能夠正確地計算9加幾,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學習的好習慣。
3、情感目標: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會與同學合作,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直觀教學,讓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湊十法”,能夠掌握“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9加幾”。
教學難點:使學生掌握正確表達“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與思維過程。
二、說學情
我班有65人,經過兩個多月的常規培養和學習之后,大部分學生已經有了較好的學習習慣,有合作學習的意識,近段主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大膽發言,并且通過家庭教育、幼兒教育、學前教育等。在一定的基礎上有了初步的認識,但還沒有系統的學習過,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學習了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后,我對這節課創設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經過獨立的思考,探索,動
手,互相交流的算法,體會多樣性的方法。
三、教學方法
兒童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感知生動表象以及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的面前,從而使其親自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在設計教學時,我根據教材內容和兒童認識規律設置了“探索研究”的課堂教學結構,以“啟發式”教學理論為指導,采用以下教學策略,較好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采用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的教學策略。
學法:自主探索,與同桌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的認識,我的教學思路是:老師的“教”體現在“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鼓勵探索、引導發現”;學生的“學”體現在盡量獨立的進行“擺、算、說”的嘗試。在嘗試中創造出“湊十法”在嘗試中發現9加幾的速算規律。因此,這節課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嘗試、發現法”就是在嘗試中有發現的方法。
五、說教學流程設計
(一)、教學準備
1﹑計數器,小棒
2﹑自制課件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米奇)你們認識它嗎?
今天米奇就來到我們課上和我們一起學習。
2﹑游戲。(坐碰碰車,相碰的做加法)
下面米奇請同桌的小朋友
做個湊十的游戲?
你是1,我是9,我們都是好朋友。
你是2,我是8,團結起來力量大。
你是3,我是7,我們從小愛學習。
你是4,我是6,說話老實不吹牛。
你是5,我是5,兩數湊十不馬虎。
我設計學生喜愛的游戲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表達和參與的熱情。通過“對口令”游戲復習10的組成,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又為學習“湊十”法做好鋪墊。
3、自主嘗試,探索算法
(1)談話引入
(師談話,淘氣的媽媽給淘氣買了兩盒牛奶,一盒有9瓶,一盒有5瓶,可是淘氣的媽媽就要求他數一數一共有多少瓶?數對了才能喝,這下可難住了淘氣,小朋友你能幫一幫淘氣數一數嗎?
根據媽媽的談話的情景和現實生活為出發點,用貼近學習生活情境展開探索,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而且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感受變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表達和參與的熱情。
師:淘氣不知道兩個盒子里有幾瓶牛奶,請同學們幫忙算一算,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瓶,怎樣解決?(師:到底有多少瓶牛奶呢?請自己動先腦想一想?如果需要,可以用你手中的學具擺一擺,算一算(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思考,或
借助學生學具想一想算一算,教師巡視并進行個別指導,使學生的直觀感知進一步深化,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
(2)探索算法
四人小組,學習研究,交流方法
師:你一定想出了自己的好方法,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組內說一說嗎?下面小組長組織,先在組內商量計算的方法,再選出代表一會兒在全班交流。(學生在組內討論的時候,可以選一名或幾名代表,我深入到小組中,及時鼓勵學生,參與學生的討論。) (3)全班交流成果
師:哪個小組愿意說說你們討論的情景?你能試著說一說嗎?
生1:我是用小棒一個一個的數出來的1、2、3、4······14瓶,一共14瓶。
師:這樣的方法你覺得對嗎?誰要補充?
生2:我用的是加法9+5,把9湊成10,先從5瓶里拿出1瓶和9瓶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師:真了不起!這種方法你喜歡嗎?
板書
(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加剩數)
生3:我也用加法,9+5,把5湊成10,從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是10瓶,再加4瓶,10+4=14。
板書
(看小數,分大數,湊成十,加剩數)
生4:我是這樣算的把9看成10,把加的結果減去1。師:同學們真行!
師: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生5:我和大家都不一樣,是用計數器算出來的,
先在個位上拔9顆珠子,再在個位上拔5顆珠子,把個位上的10顆珠子表示在十位上,應在十位上拔1顆珠子,去掉個位上的10顆,個位上剩下4顆珠,也就是1個十和4個一,和起來是14。即是9+5=14。
(以上五種方法都可以計算9加幾,相對來說就是“9”添“1”湊成10,再用10和剩下的數相加計算起來比較簡便。在情景教學中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獨立思考有著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學生不同的認知方式。
師小結:你認為哪種方法比較好?說一說,你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計算?在教學中多創造一些機會讓同學們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問題,在這里達到個性優化。
4、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圈一圈,算一算
課本P79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說一說或擺一擺計算出得數,然后再匯報交流。(學生在圈的時候,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拆大數或小數等。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鼓勵他們通過實物操作幫助理解問題。)
(2)課本P80頁第1題,第2題。
(學生看圖理解意圖,獨立完成,小組內交流,集中交流訂正,從小就培養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也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這樣能準確檢測出學生在課堂的學習效果。)
本練習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徑,是檢查教學目標落實情況的重要手段,這節課我為了鞏固新知,深化思維,有目的,有針對性的設計如上練習,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力求面向全體學生。
5、暢談收獲,課堂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學習,你都有什么收獲?我們生活中還有更多的知識值得我們學習,老師相信你們會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努力,在成長的道路上有更大的收獲。
首先讓學生暢談收獲,然后教師總結評價,提出希望,最后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關于9加幾的問題。這一環節重在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再一次向學生滲透生活中有數學,在生活中學數學的思想,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好習慣。這樣,通過梳理,歸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整節課的安排善始善終。
6、數學游戲
搭積木(9加幾)
(游戲是低年級兒童最喜歡的課堂學習形式。讓學生在游戲中輕輕松松學知識,這不正是我們的追求。于是此環節我設計了游戲。)
師:小淘氣知道同學們這么愛動腦筋,很愿意和大家交朋友,我們看看,他會帶領我們到哪里去呢? (出示擺一擺、算一算,小朋友們在公園游樂場的一角玩搭積木的游戲課件。)師:我們也像公園里的小朋友那樣玩一玩、做一做吧。學生爭先恐后地來玩這種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練了9+?的進位加法,并在算題的過程中練習了自己最熟練的有關加法的計算方法,達到練習和強化的目的。學生可以利用手中的方塊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擺一擺,算一算9+?,加深對計算算理的理解。再次用游戲來激發學生,小朋友們都很樂意幫助,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體會和運用多種算法。
7、課外作業(購買食品)
師:小淘氣和大家一起逛了一會兒公園,他想請大家一起到公園的小店里吃點東西,你能幫他選擇兩種食品并算出價錢嗎? (出示課件:食品的價錢如下,糖果6元、面包3元、果汁4元、漢堡8元、巧克力7元、雞腿9元、可樂5元。) (1)幫小淘氣選擇一個雞腿和另一種食品并計算價錢。(學生選擇后練習9加幾的計算。) (2)自己任意選擇兩種食品并算出價錢。
(學生自主選擇進行任意兩個數的計算。) (練習題設計生動、有趣,在愉悅的氣氛中,既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又提高學生的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購買食品這一練習的設計,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五、板書設計:由于學生思維活躍、聰明、積極,經常出現一些意想不到之處,所以對本課的設計應根據學生的變化而變化的,讓學生從自身的認識基礎出發,主動學習。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二)》中《有幾瓶牛奶》一課。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有幾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幾的進位加法。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前面的相關內容有本冊教材第三單元《加與減(一)》中的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而本課又同時是為本單元的20以內數進退位加減法、及一年級下冊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做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能力目標:通過組織擺小棒、數小棒、說一說 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3、情感目標:通過創設“有幾瓶牛奶”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2、教學難點:會運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
四、說教法說學法。
1、教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2、學法: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合作。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在開課時以談話方式導入新課,問學生早上有幾個人喝牛奶。我接著說:“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圖。導入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要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仔細觀察情境圖,并試著自己提問題—“一共有幾瓶牛奶”。板書課題:有幾瓶牛奶, 并用多媒體呈現問題。
2、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第一環節,理解圖意,列出算式。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解決一共有幾瓶牛奶。學生在本冊第三單元已經學過10以內加減法,列算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完成。
第二環節,動手擺小棒?梢杂枚喾N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幫助合作,并試著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的。我提出這樣要求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算法多樣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學習。我在這個時候巡視班級,加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這樣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學生對多種算法的探究達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匯報交流算法。說說看誰的方法最多、最好!痹趨R報中,學生一般都能夠首先想到用“一個一個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接著可能會有學生仿照這種方法“兩個兩個”的數等等。我可以說:“這些同學說的其實是一種方法,就是數小棒的方法,誰還有其他的方法?學生討論。
第四環節,講解湊十法。我用課件邊演示邊講解“湊十法”,規范講題語言,“我想將9湊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比缓蠼M織學生邊擺小棒邊講題,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練習和指名匯報,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擺小棒和說一說的過程理解“湊十法”。在學生基本能夠理解“湊十法”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這個算式用“湊十法”還能怎樣計算?”學生在這里馬上會想到還可以將5湊成十,我組織學生進行擺小棒和說一說的活動,采取的形式是自主練習、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匯報。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讓學生能夠用“湊十法”正確的進行計算,同時檢驗學生對于“湊十法”的理解應用程度。針對算式9+5=,我提問“還有其他算法嗎?”學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匯報,只要合理,就給予鼓勵。
第五環節,介紹撥計數器的方法。我用計數器模型演示,先在個位上撥9個珠子,再在個位上撥5個珠子,滿十進一,向十位進一。個位上剩下4個珠子,所以 9+5=14。此處的教學目的在于利用計數器幫助學生理解十進制,為一年級下冊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法打下基礎。這部分只需要學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環節,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運用“湊十法”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在這里設計了兩個小練習:9+3=;6+9=。
。1)要求:用“湊十法”計算。
(2)形式:自主探究,全班匯報、交流。
3、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1)“圈一圈,算一算”。設計此題目的在于鞏固“湊十法”。
(2)“看圖列示,解決問題”。目的是在解決問題中鞏固進位加法。教學時先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然后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鼓勵算法多樣化。
。3)“登山游戲”。采取小組競賽的形式,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合作意識。
4、總結提升,復習小結。
總結本課的知識點,教師提問“這堂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總結計算方法。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六、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內容一目了然,重點突出。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1
一 、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本課內容選自)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第60-61頁。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一年級的學生已經對前后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方位感不強,不一定能準確的加以判斷。而“上下” “前后”“左右”都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要達到熟練、準確地辨別“前、后”的位置,就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通過大量的活動來完成。
為了讓學生直觀地 認識物體的 前后相對位置關系,教材借助“森林運動會”這一有趣的情境,讓學生用“前、后”描述物體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日后學習方向與位置做好鋪墊。
3、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結合學生年齡的特征,本節課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讓學生能確定物體前后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二)過程與方法.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后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按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的良好習慣。
。ㄈ┣楦袘B度與價值觀.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并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4、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定為 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能正確描述物體的“前、后”位置,而教學難點定為讓學生體會“前、后”的相對性。
5、教具準備方面,(我選用)多媒體課件、小紅花、動物圖片等、課前還為學生準備了卡丁車圖片作為學具。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币荒昙壍男W生更喜歡用形象來思維的。在本節課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學法和引導探究法,運用多媒體,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貫穿于整節課,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看到“森林運動會”這一情景,仿佛身臨其境,便于學生充分地 感知物體間的前后位置關系。
同時,<<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因此,我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采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觀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體驗前后的含義,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探索的樂趣。
三、說教學設想
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并充分挖掘現場資源來啟發學生學習,采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一個自主的空間中觀察、操作,在問題情境中主動地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 學習的主人。
學生將通過說、找、擺、做、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前后”位置關系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本課的設計理念,我構建了探索性的課堂教學模式:
。ㄒ唬﹦撛O情境,引出新課
同學們,你們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結果是——對!小兔子驕傲自滿,結果輸給了小烏龜。小兔子為此很不服氣,今天,又找到了烏龜,非要再賽一次,烏龜明白,這次小兔子肯定不會睡大覺了,就對小兔子說:“比賽可以,但這次的路線必須有我來定。”小兔子連想都沒想就答應了,F在我們就到賽場去看一看。
(二) 觀察交流,獲取新知
同學們,今天森林之王老虎給我打電話說森林王國有一場運動會,邀請我們一年級二班的同學去觀看。還等什么,趕緊去看看吧:百米賽跑都快要開始了,我用電腦出示動物賽跑圖,問:同學們,你們看到哪些小動物?老師最喜歡小兔子(我把小兔子的圖片貼在黑板上)接下來,引導學生觀察小兔子的前面、后面有哪些小動物?學生在觀察中很容易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后面是小烏龜。同時也可能有學生會發現小兔子的前面是小松鼠和小鹿,后面是小烏龜和小蝸牛。 只要回答合理,我都給予表揚說“你真棒”、“觀察得真仔細”等等,并用小紅花作為獎勵。
通過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意識,使學生產生自主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同時,動態的信息資源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從情境中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學生還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介紹給其它的同學,這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的自主權。
然后,我激發興趣,看完了緊張的百米賽跑,可惜我們錯過了卡丁車比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時利用笑笑發來的短信
2號車排在最前面,3號車排在4號車的后面,1號車在最后面。
請各小組同學根據短信的內容,利用手中的卡丁車圖片在小組內說一說,擺一擺。小組交流匯報,然后請一組同學到前面利用圖片邊說邊擺。這里我會給說的好的學生給予評價。學生匯報后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回放,讓學生對照自己擺的對不對。
卡丁車大賽的情境新穎時尚,同學們團結合作,認識字的同學讀信息,其他同學擺圖片,在小組內觀察與交流中,解決了這樣一個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初步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ㄈ┙Y合實際,啟發思維
在這個環節中,我通過讓中間一橫排同學起立,說說前后分別是誰,向后轉再說一說前后分別是誰,讓學生發現問題,明確方向發生了變化,前后順序就變了。然后我繼續問學生:前在哪兒?后在哪兒?方向轉一轉,前后怎么辦?學生可能會說(小臉)對著就是前。(后背)對著就是后。方向轉一轉,前后就(改變)。最后根據問題和學生的回答編出下面這首兒歌:
小朋友們告訴我,前、前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小臉)對著就是前。
小朋友們告訴我,后、后在哪兒?
老師老師告訴你,(后背)對著就是后。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后怎么樣?動腦想一想。
123、321方向轉一轉,前后就會(改變),就會(改變)
這樣的設計,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前后的意義,體驗到前后的相對性,同時更深一層理解到以什么為標準,確定前后的重要性,既考查了學生是否掌握“前后”概念意義,又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空間概念,使學生再次獲得愉快、成功的數學情感體驗。
(四 )拓展應用,培養能力
在這一環節中,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小明和同學們去兒童樂園買票的情境圖。在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明前面有幾個人?后面有幾個人?一共有多少個人在買票?
之后,我出示了一道排隊的思考題作為這節課的拓展延伸。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由于一年級學生識字少,對直觀的事物感興趣。因此,我采用了這種圖文結合的板書,使教學內容更加美觀實用,學生更加容易理解。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一)、教學內容:
一年級數學上冊第84-85頁的內容及相應的習題。
(二)、教材所處地位及作用
“11-20各數的認識”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掌握10以內數的基礎上,通過操作實踐,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學習新知識,并且為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做好準備。本課分成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是先創設一幅教師帶學生過馬路的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數一數,圖中有些什么?有多少?并且通過這個情境圖向學生進行遵守交通規則和注意安全的教育。第二,是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數一數及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學習“11-20各數”的認識、組成、數的順序及大小。第三,通過創設一系列的游戲情境,讓學生鞏固本節課的新知識。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認識11-20各數,能正確數數、讀數,知道這些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并掌握20以內的順序、會比較數的大小。
2、在日常生活中發現11-20各數。
3、能積極主動探索、動手操作并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初步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
教學重點:數11-20各數的讀法。
教學難點: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
二、說教法與學法
1、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數一數的學習方式去認識11-20各數。
2、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猜一猜、數一數、擺一擺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掌握“11-20各數”的讀法、組成、數的順序和大小。
3、創設一系列的游戲情境,讓學生通過數一數、擺一擺、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去鞏固新知識。
三、教學過程:
第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小朋友們,請看一看這幅圖,你都發現了什么?
生1:我發現了1位老師和9個學生一共10個人。
生2:再接著數一共是19人。
生3:我發現有14棵樹、20條斑馬線。
……
師:大家說得可真好,這幅中告訴我們過馬路時一定要注意安全。
(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創設了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情境向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第二、提供探索機會,經歷學習過程
1、操作、數數。
師:大家看看老師有一把鉛筆,猜一猜,有幾支?
生:[自由猜測]9、15、16、20……
師:小朋友猜了這么多,那到底誰猜的對呢?怎么辦?
生:數一數就知道了。
師:好,我們數數看,。
生:1、2、……10,
師:好的,老師先把這10支捆成1捆,那么再接著數下去。
生:11、12……20。(再把這10支捆成1捆)
師:這里一共是20支,你猜對了嗎?(臺下一片歡呼聲)
師:現在你們能像老師剛才的樣子,拿20根小棒,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數嗎?
(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數)
師:這些數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揭示課題)
師:大家觀察一下我們的教室,哪些事物是表示“11-20各數”的。
(班上桌子的張數、男女生各有20人……)
2、擺小棒,讀數。
(教師直接出示11支鉛筆)
師:你們知道這表示多少?
生:[快速且大聲地回答]11
師:你們怎么這么快就看出來了,怎么看的呢?
生:[大部分學生搶著舉手],1捆就是10根,再加旁邊的1根,就是11。
師:[拿起1捆小棒]簡單地說,幾個十?
生:1個十。
師:[再拿出1根小棒]幾個一?
生:1個一。
師:[教師語速放慢]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好,剛才老師講的這句話,誰還會說?[指名復述這句話]
師:還有好多同學都會說,都想說,那同桌互相說吧?[同桌互說]
師:剛才都是老師擺小棒,現在小朋友能不能也用這種方法擺一個十幾,同桌合作,一個擺一個說組成,有問題嗎?
生:沒問題。[同桌合作后個別匯報]
師:你擺的小棒表示幾?生1:17。
師:好多小朋友都看不見你擺的,你能介紹一下你是怎么擺的嗎?
生1:我是先拿1捆,再加7根。
師:也就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生1:是由1個十和7個一組成的。
生2:我擺的是19,是由1個十和9個一組成。
……
[同桌之間根據各自所擺的數字互相猜數、評價]
3、數的順序和大小。
師:小朋友很聰明,能夠看著小棒讀出它們表示的數,現在看看尺子圖,把你認識的數字讀出來好嗎?(生順數、倒數、讀單數、雙數)
師:尺子上的數字,越往右,你發現什么?生:數字越來越大。
師:老師看著尺上的數字,就能想出好多問題,比如,15前一個數是幾?后面又是幾
生:它的前面是14,后面是16。
師:比16多1是幾?生:17。
師:19比20少幾?生:少1個。
師:誰能學老師的樣子,看著尺上的數字給大家提問題,并且比我提得更好?
[學生提問,其他傾聽回答]
師:好多小朋友還想提,那同桌合作,1個提問,1個答。[同桌內交流]
師:小朋友能否把尺上的數字記住,不用看尺子進行搶答。
師:13比14少幾?19前一個數是幾?2個十是幾?[搶答]
第三、學習應用,鞏固新知。
1、分組比賽,看哪組數得最好。
A、從11數到20B、從7數到13
C、19倒數到10D、從11數到18
2、擺小棒的游戲。
師出示數字卡片,一個擺一個讀數和說數的組成。
3、找朋友。
下面拿數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去找數字相同的好朋友。
第四、小結。
師:這節課中你最高興的是什么事?
生1:我學會了11~20各數。
生2:猜數字我很喜歡
……
四、板書設計
11-20各數的認識
情境圖尺子圖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3
我的說課稿內容是“九加幾”,這個內容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
一、說教材
九加幾這個內容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也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學生已有的基礎和學習經驗,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認識目標:
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和“九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
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目標
通過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滲透轉化思想,應用“湊十法”正確計算九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直觀教具為主要教學手段,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中完成教學,并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富有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
一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容易疲勞,因此,我以運動會為切入點,將數學知識融于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之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計算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中,我不打算強調各種計算方法的優與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學生用哪種方法簡便,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一個漸進的過程。
3、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突出學生的主題地位,在教學中我盡量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開放性的討論中架起從已知到未知的橋梁,去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探索方法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的聯系,發現不同于常規的思維方法和途徑。
三、教學過程
。ㄒ唬 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我首先以運動會為切入點,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體育運動嗎?
生:喜歡。
師:大家都喜歡做運動,育才小學的同學們也很喜歡體育運動。他們學校舉行一次全校運動會。好的,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運動時熱鬧的畫面。(出示主題圖)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讓學生看圖同桌互相說說)運動會上,學校給運動員們準備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現在還有多少盒?
這樣直接引出問題,并引導學生觀察為運動員準備的盒裝飲料,激起學生幫組別人解決問題的意識。
。ǘ 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是獲取新知的過程,教學中我將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這個環節我將分為三個步驟:
1、談論交流,得出方法
在這一部分內容里,我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組織學生談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讓學生通過互相交流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讓學生議一議每種方法。在學生評議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根據學生的發言,紙張逐一示出各種解決方法:
a、 依次一個一個得數1、2、3、4、······12、13;
b、 先數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著10、11、12、13;
c、 先拿一盒放進箱子里,湊成十,“10+3=13”
師:你們說的幾種方法都很好,這三種方法你最喜歡那一種?(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
提問:要算剩下的飲料一共有多少盒?怎樣列式?
板書: 9 + 4
師:怎樣計算這個算式呢?現在請大家拿出小棒,自己動手擺一擺。(教師巡視學生動手操作后)
提問:盒子有9盒再加上幾盒就湊成十盒?(再加一盒)
這一盒從哪里來?(從盒子外邊的四盒中取出一盒)外邊的四盒飲料拿走一盒后,還剩下多少盒?(還剩下三盒)十盒與剩下的三盒合起來是多少盒?(13盒)所以9+4=?(等于13)
2、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利用主題圖讓小組成員互相提出加法計算的問題,看誰提的多,并給予表揚。運用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巧妙自然地將“九加幾”的問題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組合跳繩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組和跳遠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要解決的問題,并探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教師只起引導作用。接著,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以上三個式子的特點,從而引出課題的“九加幾”
3、歸納算理,鞏固記憶。
兒童的思維離不開動作,操作時智力的源泉,在引導學生歸納“湊十法”算法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9+3,左邊擺9根,右邊擺3根;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移動小棒,根據學生的思路填寫思維圖。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情況:
a、 從3根里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b、 從9根里拿出7根和3根湊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擺圓片,計算9+7,學生也可能出現兩種思路:
1、從7根里拿出1根和9根湊成10根,10再加6等于16。
2、從9根里拿出3根和7根湊成10根,10再加6等于16。
這里我沒有強調“看大數,分小數”,而是讓學生自由地選擇“分小數”或“分大樹”,只要能湊成十都是可以的。
。ㄈ 鞏固知識,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是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靈活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
1、練習課本P—98做一做的1、2兩題。練習時通過圖片,展示色彩鮮艷的菠蘿、蘋果、雞蛋圖,培養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看圖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2、尋寶藏。尋寶藏要經過很多障礙,這些障礙物就是“九加幾的算式,能解決這些算式的同學就能找到寶藏。
3、搶桃子,我把“九加幾的算式寫在這些桃子上,讓學生搶答,看誰最先搶到桃子。
練習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鞏固新知。
(四) 拓展練習,尋找規律
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點難點之后,我運用直觀教學,展示一個砌房子的游戲,將九加幾的算式有規律的排列,先讓學生發現每個算式的第一個加數都是9,再讓學生計算結果。既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有鞏固了九加幾的知識。讓學生算出九加幾的算式后,再觀察得數特點,發現規律,找尋又快有對的計算竅門。
9 + 1 = 10
9 + 2 = 11
9 + 3 = 12
9 + 4 = 13
9 + 5 = 14
9 + 6 = 15
9 + 7 =16
9 + 8 = 17
9 + 9 = 18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發現個位上的數都比第二個加數少1,那我繼續追問,這個1到哪去了?學生很自然地想到1和9湊成10了,從而對“湊十法”進一步加深了印象。
。ㄎ澹 全課小結,完善新知
我先讓學生說說這節課里學到了什么?解答這些題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在評價時,我采用目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來表揚和鼓勵學生,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師的認可,學習的興趣會更好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
。 課堂作業
課本上P—98做一做的第三題。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4
教材分析
《認識鐘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為以后“時、分”的教學奠定基礎。
學生分析
時間的知識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大部分學生在學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過一些關于時間的知識。一般來說,他們的活動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設計思路
本課從導入到實踐活動,學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來設計的。注重了學生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了有效教學的理論。進行這一知識的教學,體現以生活為依托,以實踐為第一。在教學中,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讓他們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找尋數學知識,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發展,個性得到盡情的張揚,使40分鐘的課堂變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應。
學生的學法:
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要結合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才能把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使其主動掌握時間的基礎知識,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也參與了有效學習的過程。
我的設計理念:
一、感受數學生活化的魅力。
由于時間在生活當中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從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入手引入正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去認識鐘表,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經驗上升到知識體系。
二、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讓學生應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安排表,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能力應用于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在實踐探究中,學生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
三、感受數學中的情感。
數學并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生活,這也是在有效教學中“全人”發展的特征體現。在本課中我通過讓學生了解自己媽媽的作息時間,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也是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鐘面和電子表面,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地讀、寫整時時刻。
2.經歷操作、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合作精神,發展數感。
3.建立時間觀念,學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具、學具:教學課件、鐘表和鐘表模型
教學流程
本課我主要由五個教學環節來完成
一、激趣導入。
1.創設情境。
(1)猜謎: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聲噠噠似戰鼓,提醒人們爭朝夕。(創設情景,有效的課堂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根據出主題圖設題提問。
提問:你能說出你自己的作息時間嗎?你怎么知道的呢?(看掛鐘或電子表。)
2.揭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鐘表”。(板書課題:認識鐘表)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電子表面。
。1)觀察鐘面和電子表面: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觀察的對象,可以觀察鐘面,也可以觀察電子表面,互相討論、交流意見,教師參與共同研究。
。2)學生交流、反饋(得出以下幾種答案)。
鐘面:①有1~12個數字(點擊閃爍)。②有2根指針,長針和短針。(身體又細又長的叫分針;身體又粗又短的叫時針。)
電子表:①由數字表示時間。②中間有2個點會閃爍。
。ㄩ_放式的課堂,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學生自主、有效的獲取知識,學生掌握知識也就更加扎實。)
2.認識整時。
。1)課件依次出現“我的一天的生活”。
觀察畫面,說一說我接下來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觀察、交流。
學生互相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描述任何事物時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學生的評價客觀、真實。培養學生的自主評價能力。)
。2)認識鐘面上整時刻。
、儆^察鐘面,你有什么發現?學生充分交流
、垡龑W生小結:我們在看鐘面時不僅要看時針,
還要看分針,如果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芊答伨毩暋3鍪灸P顽姡赫f說這是幾時?你是怎樣想的?
。ㄔO計此環節引導學生思考、觀察、探究中發現知識。)
。3)認識電子表的整時刻。
1、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組討論完成。
2、教師:說一說你是怎樣認識電子表上的時刻的?
3、引導學生小結:在電子表上,如果點的后面是2個0,前面的數字是幾就是幾時。
4、反饋練習。
出示模型鐘:這個時刻用電子表的方式來表示,該怎樣寫呢?
。◤娬{:電子表表示的整時刻時,點的后面是2個0。)
5、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兩種方法來表示整時刻。一種是文字表示,一種是電子表的形式。(小結加深學生對時間兩種表現形式的理解)
三、知識延伸。
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我起床的時間是6時,看動畫片的時間也是6時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時針每天轉2圈。)
2.練習十六第3題。
。1)提問:①鐘面上現在是幾時?
、谠龠^1小時是幾時呢?
。2)反饋(教師演示課件):分針轉一圈,時針走一格。(4時)
。3)學生獨立認識其余鐘面時間。
3.實踐活動:小組合作設計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安排表。
。ㄟ@個實踐活動體現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之一的關注發展和關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四、情感體驗。
你能說出媽媽一天的作息時間嗎?她的作息時間和我們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會這樣呢?(體現有效教學的特征,關注“全人”發展。)
五、小結。
師:學習了這節課后你有什么收獲?懂得了什么道理?希望通過這節課大家不僅能認識鐘表,還要懂得珍惜時間,和時間一起賽跑!應用較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
。B透有效教學的內涵,節時高效。相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后總結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作為一名剛剛踏上數學教學之路的我來說,整堂課的設計和實施免不了會有許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夠給我批評指正,我虛心接受,并將努力改善。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數的加減法。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創設了“買洗衣機”的情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倡方法多樣性。然后,再讓學生根據具體情境,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本節課創設的“買洗衣機”的情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素材,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來自城市,知識面比較豐富,對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幫小明解決問題時,學生情緒高漲,因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只是平日從不參與,這次讓他們自己當“管家”,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出來了。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濃厚,敢想、敢說、敢問,思維活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小組成員按每組4人進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課堂上,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識,相信將會令他們終身難忘。
本課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創設“買洗衣機”的情境,緊密聯系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解題策略多樣化
百以內加減法已經為學生學習萬以內加減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通過解決“買洗衣機”這一問題,讓學生學會3位數的加減混合運算,并獲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著重體現了以下四個方面:
一、體現問題性
問題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導入時,我說:“愿意幫忙解決買洗衣機的問題嗎?”這種探討問題的資源來自于學生,縮短了數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二、體現體驗性[+小學教學設計網+}
本節課通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活動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三、體現合作性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著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4人小組合作探索“每月節余的錢需要攢幾個月可以買一臺620元的洗衣機?”這個問題,在合作中小組長對組員的任務進行分工、安排;記錄員及時記錄每人的思考情況;發言員把小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饋。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四、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
解題策略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題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1)尊重學生獨立思考;
。2)學生表達多樣化;
。3)解題方法多樣化,但不是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本節課中,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得生動活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來。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說課稿01-03
《小學數學乘法》說課稿08-14
小學數學《角分類》說課稿08-20
小學數學面試《面積》說課稿09-23
小學一年級數學下冊《數豆子》說課稿12-01
《乘法估算》小學數學說課稿12-02
《口算除法》小學數學說課稿12-03
小學數學說課稿:小數除法11-22
小學數學《分數初步認識》說課稿08-18
小學一年級數學認識人民幣說課稿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