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數學廣角”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上冊新增設的一個單元,是新教材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嘗試。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不僅應用廣泛,而且是學生學習概率統計的知識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本節內容在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方面力求通過讓學生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學生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事例呈現出來,并初步培養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說學生
學情分析: 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首先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模式二中本課的相關課程資源,對教材進行了靈活處理,創設了挑戰數學廣角的情境,在一個又一個的活動情境中滲透排列和組合的思想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和組合規律的過程,在活動中主動參與,在活動中發現規律。其次,我關注師生合作,促進交流,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貫穿全課。充分應用分組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模式,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與同伴交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使學生在合作中學會了知識,體驗了學習的樂趣,活躍學生的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猜測、比較、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初步培養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數學、探索數學的濃厚興趣。
學習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規律的過程
學習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四、說資源
資源準備:多媒體課件、數字卡片等
五、說教法、學法設計
教法、學法設計:講授法、討論法、實驗法
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課件演示、動手操作、游戲活動等方式組織教學。
六、教學程序
1、通過課件出示數學廣角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提示密碼信息:密碼是由1和2組成的兩位數,讓學生說一說 (重點引導學生明確:按一定的規律進行。如先放十位上的2,再放個位上的1組成21,接下來把原來個位上的1放在十位上,把原來十位上的2放到個位上,數位交換一下就變成另外一個數12等等。)
3、進一步探究排列方法
課件出示題目用數字卡片1、2、3可以組成哪些兩位數,請同桌同學互相合作,一個小朋友擺卡片,每擺好一個另一個人就在答題紙上把擺的數記錄下來。(同桌合作)
學生活動時,教師巡視并參與學生活動。(學生所寫的個數可能不一樣,有多有少,首先,找幾份重復的或個數少的展示。)
問:哪組同學說一說你們寫出的兩位數跟他們的有什么不一樣?(有學生說他可能漏了,也有學生說他重復了)再引導:要想做到既不重復也不漏掉,哪位有好的方法呢?哪個小組愿意來匯報?(有學生說先位置調換,也會有學生說固定十位或個位。)
問:你們覺得他們的方法好嗎?
師用學生說的方法擺給學生看
師一邊小結一遍用課件展示:看來我們在排列數的時候,要想既不重復也不漏掉,就必須要按照一定的規律進行。
質疑:那誰是密碼呢?(點擊課件驗證)
4、感知“組合數”的方法
課件展示活動一:
握手游戲
(課件展示)如果每兩個人握一次手,三個人一共要握多少次呢?
(學生活動):現在請同學們以3人為一小組為單位,每兩人握一次手,一遍握一邊數,看3個人一共要握手多少次?
5、進一步加深對組合的理解
師引導:我們班每個同學都很聰明,只要每個人都認真觀察,開動腦筋,沒有難題可以難倒大家!剛才大家的表現太棒了,數學廣角決定給大家頒獎。我們一起去領獎吧!(出示課件)兩套衣服
你們喜歡哪套衣服呢?生自由回答
這些衣服一共有幾種穿法?把這些衣服用序號代替,在作業本上連一連吧!
生動手連一連,匯報結果
6、效果測評,反饋信息
練習一(課件展示)快看,喜羊羊親自來給大家頒獎呢,他是羊村里最聰明,最愛動腦的羊哦,他給大家帶來什么禮物了呢?
(課件展示)一個練習本
出示問題(買一個練習本5角錢,有幾種付法呢?)
出示1個5角,2個2角,5個1角的圖片
每4人1個小組說一說吧!生匯報
課件展示4種付錢方法
練習二(課件出示)用數字卡片5、0、2、6可以擺出哪些兩位數呢?動手寫一寫
提示:注意寫的時候要按順序寫,才能不遺漏不重復!
師:能擺出幾個呢?指生回答
課件出示結果,擺出12個數字讓學生觀察
學生發現05、02、06不是兩位數。強調0不能放在最高位
(通過練習加強學生對有序排列方法的掌握,也幫助理解兩位數的特征)
7、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游玩了哪里?對!數學廣角。今天的數學廣角有趣嗎,你有什么感受和收獲?(學生自由發言,暢談學習收獲)。
師小結: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的數學知識,我們要仔細的觀察,認真思考,就能體驗到數學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來自大慶市慶風小學教師鄭穎,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二年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節《買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師大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4節新課,通過前面3節“分桃子”、“分蘋果”、“分糖果”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三節平均分的活動,是在學生還不知道除法的情況下,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在操作水平上解決除法問題的過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積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開始認識除法的,從學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體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從而理解除法與平均分的聯系,體會除法運算的意義。同時,介紹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釋平均分的具體過程。為以后學習二位數除以一位數的有余數的除法、除法的豎式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分析:
低年級學生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而這些學生活潑好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讓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結合實際問題感知平均分的兩種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四、教材處理:
在教學中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分組討論等多種方法,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結合教材,讓學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說一說”的自主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相互之間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在動腦、動手、動口中促進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首先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導入本課,接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擺一擺。最后讓學生各抒己見,歸納出各種分的分法,及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
贊可夫認為,教學方法不應以直接傳授知識為主,而應以促進學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個性優秀品質發展為主。因此我以學生發展為立足點,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實踐探索自主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態度,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六、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向導,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吸引學生樂學的內在動力。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以學生喜歡的人物孫悟空導入新課,讓學生幫助孫悟空分香蕉。
2、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設計時,我采取的是教師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學生觀察,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在兒童的學習活動中,興趣起著定向和動力功能的雙重作用。有了學習興趣,就能產生積極的情感和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效率才能提高。以這一理論為指導,我改變了設計讓每一個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分一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分香蕉的練習,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在開展這個活動時,由原來分小棒改為利用香蕉的圖片分,這樣能使學生學對活動產生興趣。我先讓同桌兩個自由分一分。
然后引導學生在幾種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樣多或者同樣多的”那樣分法,使學生在多種分法的對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最后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便于學生對新知的理解。
3、聯系實際,解決問題。
學生利用對除法意義的理解,教師設計了多樣化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通過《填一填》、《寫一寫》、《練一練》。對新知進行了鞏固,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的熱情,最后讓課堂得到延伸。
4、全課小結,歸納新知。
師生共同小結,回顧學習的過程,評價自己的表現,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簡析
本節課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也是對今后學習表內乘除法及多位數乘除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新認知的內容,如果將抽象的概念意義湛透到形象、直觀、簡單的操作活動中,那就能幫助學生體會乘法的意義,理解同數連加與乘法的關系了。在這種情況下,教材十分重視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中具體活動情景,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材首先展示了一個熱鬧歡快的游樂園的主題圖,通過這一學生熟悉而又特別喜愛的場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相同數量。這樣設計使數學貼近了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拉近了生活與數學的聯系。學生用所學的加法算出每種游樂項目的人數,從學生認識相同數相加開始,結合具體的事例,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探究等學習活動,逐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這樣在學生活動中由相同加數相加的計算引出乘法,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乘法”產生親切感,從而進一步領會乘法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體會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2、通過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理解同數連加與乘法的關系.
3、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比較、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數學問題,理解問題,并能解決問題。
4、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驗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
難點:理解乘號前、后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識別相同加數。
四、教法和學法
深刻體會教材編排意圖,一方面充分運用了教材所呈現的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又根據《新課程標準》新理念,對教材資源做了適當的補充與調整。力圖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實踐,相互質疑,相互評價,最后獲取成功。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標準》提出: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觀察、操作、解決問題。創設的情境是為了給學生建立一種感性的認識,根據學生好玩、好動、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本節課一開始我就利用主題圖,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數的過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數,感受幾個幾相加的加法算式。
2、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第一個層次是讓學生用小棒創作出美麗的作品,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計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算一算擺出自己畫的圖形需要準備多少根小棒;第三個層次是通過觀察加法算式,展開想像:“如果擺100個圖案,所寫的算式會怎么樣呢?”使學生體驗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會很長,寫起來會很麻煩。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使學生自然產生“如果有一種簡便的寫法該多好”的愿望,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匯報情況,適時地引出乘法。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之中自然而然也就體會到了乘法算式的簡便之處。這樣的教學設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四個層次是教師展示學生的作品,在這環節中落實乘號、乘法算式中各數字表示的意義、算式意義,感受乘法計算比加法計算簡便,突出加數相同情況下才能寫出乘法算式。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并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后才呈現出來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也是先由教師指導寫算式的方法,接著讓學生小組交流,合作探討寫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后由學生獨立寫出乘法算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只在關鍵處啟發、點撥,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知識的全過程,領悟到知識的真諦。
3、合理練習,強化新知。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復多次,循序漸進的訓練。因此,在練習時我始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具體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比較到動口說一說,做一做,從而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在出示游樂場圖時,引導學生觀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是教師把問題強加于人,而是開放教學,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接著通過拍手游戲、找朋友游戲等練習,讓他們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在玩中學,游戲中學,使他們對新知的認識升華一步,進而形成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思維品質,促進思維的發展。
4、指導總結,鞏固新知。
新課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總結,這對全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同時,增強學生的目標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整體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
1、 教材簡析:《東南西北》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方向與位置》中的起始課。本課通過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簡單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并為進一步學習路線圖奠定基礎。新課標明確指出,“窨歡是創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沒有窨觀念,幾乎談不上任何發明創造!币虼,從小學會正確的辨別方向,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對人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學好本課的意義自然不言而喻。
2、 教學目標:(1)通過情境創設,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能夠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余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位置,知道地圖上的方向。(2)借助現實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3)能積極參加數學學習活動,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在活動與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3、 教學重難點
4、 (1)教學重點:給定東南西北中的一個方策,能準確辨認其余三個方向,會用東南西北描述物體所在位置。
5、 教學難點:辨認現實生活中的方向。
二、 說老教法
本次教學活動以游戲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交流互動、游戲活動等既生活實際又具有實踐趣味性的方式構建新知。融觀察實踐、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注重學習方法和氣探究。
三、 說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加強同生活的聯系,所以,我們強調要讓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因此,本節課我引導學生運用觀察---發現---實踐---遷移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發現能力,還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使學生全身心地設入到學習的過程中來。
四、 說教學過程
數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體驗探索、實踐活動的過程,基于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 游戲活動,導入新課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民民主課一開始,我就抓游戲住學生喜歡游戲的心理,讓學生在游戲中輕松、愉快的完成“上下、左右、前后”的復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舉又為下面的學習做好了知識鋪墊和心理準備。
(二) 實際觀察、感受方位
在這一環節我主要是從“你知道太陽是從哪個方向升起來的嗎?”誰說:你是怎么找到東的?“”你還能找到其它三個方向嗎?“為引子,從而引導學生自己觀察,辯認學校的四個方向,并和同伴找一找,說一說這四個方向都有些什么。最后讓學生隨意轉身,面向各個方向指指說說。如”我面向東,我的后面就是西,左面是南,右面是北等等。在這一 環節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揮了學生的集體智慧,體現了學生和合作與互助,培養了自主探索的精神。
(三) 室內辯認,學以致用。
基于學生愛玩、愛動、喜歡游戲的特點,我在這一環節回歸生活、玩中強化中高計了“我說你做”的游戲如:讓同學們面朝()面,后面是()左面是(),右面()這是為后面學習地圖方向做準備。
其次,我讓學生玩“超級模仿秀”的游戲,如:學青蛙向南蹦兩步;面向西學公雞邁幾步;超凡脫俗東扮孫悟空;向北點點頭等。讓每個學生都活動起來,在興奮、愉悅的氛圍中感情辯論方向。
(四) 整理記錄,實現遷移。
在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己動手繪制學校地圖,由于繪制的地圖方向不一致,人們難以根據地圖找到要去的地方而產生問題,從而引導學生得出:必須有統一的方向才使人們看得懂地圖,不會混亂。在這一問題矛盾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觀察、討論,最后得出:地圖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明白了地圖上的規定,再讓學生根據這一規定對自己繪制的地圖進行修改,實現了從實際方向向地圖方向的遷移,注重了對學習過程及學習方法的探究。
(五) 玩中練習,拓展應用。
方向知識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課堂上的學習很不夠,需要在生活中觀察、應用,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第五環節體驗收獲、拓展延伸中,我設計了森林之家這一情境練習。首先對學生提出問題:你能從圖中找到小動物的家嗎?你是怎樣找到的?其次讓學生說說:想去哪只小動物家?該怎樣走?這樣鞏固了學生對地圖上方向的認識。最后的課堂總結讓學生說說學會了什么?有什么好處?并鼓勵學生搜集辨別方向的方法,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正所謂“課雖盡,思未了!
整節棵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日環食,使學生大氣學、樂學、讓學生在歡愉、愉悅的氛圍中獲得大量的知識,提高各種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上午好!
一、 說教材
三角形是平面圖形中最簡單的也是最基本的多邊形,一切的多邊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因此它是學生學習幾何的重要基礎。它的穩定性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線段、角和直觀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在日常生活中,學生也積累了較我的感性認識,也能初步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
根據上述“三角形的認識”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規律,以及我校協同教育實驗的有關理論,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三角形的特征,能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2、 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判斷、推理及分類能力。
3、 養學生自定向、自運作、自調節、自激勵的“四自”能力及小組協作能力。
重點是掌握三角形的意義、特征,并能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難點是按角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準備的教具與學具有:電腦軟件、小棒、各式各樣的三角形圖片。
二、 說教法、學法
瑞士心理學家、哲學家皮亞杰認為:“邏輯——數學的真理……并非是由客觀對象抽取出來,而是由主體施加于對象之上的動作,從而也就是主體活動中抽象出來的!币虼,要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學習數學,在于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的生活經驗,發
現問題,“創造”新知識,并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發展智慧,增長才干。在教學中,我注意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活動式的教學,實施小組協同教學模式,體現如下的教學理論:
(1)主客體發展統一論。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能自覺地改進自己的學習,是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學活動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
。2)“四有”有機結合論!皡f同學習”強調系統內在的自主組織性,協同教育以學生的自我發展為核心,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四導”(導向、導行、導評、導勵)培養學生的“四自”(自定向、自運作、自評價、自激勵)能力,使學生得到自我發展。
。3)“協同效應”強化論。學生在學習的過程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針對傳統教育的不足之處。本節課通過組織小組學習,強化師生、生生的協同效應,促進良好學習狀態的產生,提高教學的效益。
三、 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結合本校的協同教學實驗,我把本節課分為四個聯合會進行教學。
第一階段:學習準備,目標定向
這一階段,教師通過創設情景激情引趣,復習舊知,提問設疑等手段,引起學生對學習的注意,為學生學習新課作知識上、方法上、心理上的準備,然后在教師引導下,確定學習目標。這一階段要求教師抓準知識的生長點去引導。在《三角形的認識》中,學生已有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和角的分類的知識
。娔X演示),這些無論是在知識上還是學習方法上都與“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當老師出示紅領巾問:紅領巾的外形是什么圖形?當學生回答了是三角形后,我馬上提示課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三角形的認識”(板書),對于三角形你認為應該學些什么?由于學生在學習角的認識中懂得了什么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特點,角的分類等知識,所以,他們很快便自行確定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①什么叫三角形?它各部分的名稱是什么?②它有什么特點③怎樣分類?這樣,在目標定向這一環節就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第二階段:操作實踐,探求新知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把數學學習看作一種活動,他反復強調:“學習數學的惟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小學幾何形體的教學又是實驗直觀幾何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能力,通過對圖形的特征的觀察和實踐活動的驗證,增強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興趣,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1、 引導操作,學習新知
在學習三角形的意義和各部分名稱時,我要求同桌的同學配合分顏色圍圖形,他們圍出了以下這樣的一些圖形:
紅 色 綠 色 橙 色 紫色
紅色、綠色、橙色圍出的都是三角形,紫色的不能圍成三角形,如果把這些小棒都看作是線段的話,你能說說什么是三角形嗎?由于學生有了活動、實驗的基礎,學生很快就能說出:“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板書),并能說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邊、頂點和角等(電腦演示),通過觀察,得出了三角形有三條邊和三個角(板書)。通過讓學生判斷下面哪些是三角形使知識得到及時鞏固。
( ) ( ) ( )
2、 操作演示,應用新知
生活處處有數學,“任何的一個數學知識都能找到它的生活原理!睂W生有了三角形的初步認識后,我請他們舉例說說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學生都很踴躍地舉手發言,但如何把這些生活原型再現于課堂,加深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呢?我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把這些生活原理再現在學生的面前,并提出了這樣的一
個問題:“為什么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三角形?它究竟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讓每組的同學都拉一拉三角形與平行四邊形的教具,在“手感”的比較中初步獲得了“三角形不易變形”的特征(板書),再通過修椅子的活動錄像得以證實,這樣,就把教師“教數學”變成了學生創造性地學“數學”,把“現成”的數學變成了“活動的”、學生自己重新構建的數學。
3、 小組探究,拓展新知
概念是進行邏輯思維最基本的單位,更使邏輯思維正確地進
行,概念必須明確,而要做到概念明確,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通過以上學習,學生已基本弄清了“三角形的內涵”。接著,再引導學生弄清它的外延。知道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它所包含的一個個事物,當“一個個事物”多得不用枚舉,或者不必要枚舉時,可以用一類類事物表示。如三角形的形狀各種各樣,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不勝一一枚舉,但可以按它的內角或它的邊分類。這節課我們先按角對三角形分類,上課前,同學們都剪了一個自己認為最特別的三角形,我讓他們觀察三角形的角,并分別在角內寫上角的名稱,然后在小組中,把同組中的三角形按角分類,看可以分成幾類,然后讓小組匯報,有的說:“三角形的角有一個鈍角、兩個銳角的”,“有一個直角、兩個銳角的”及“三個都是銳角的”。除了這三個情況外,還有沒有其他的情況呢?通過小棒的演示,懂得不可能再有其他的民情況的三角形,然后我再請個別小組把他們組中的三角形,按這三類分好,貼在黑板上,接著讓同學對第一類三角形進行起名,然后再通過比較分析,得出“鈍角三角形”這個既簡單又能突出這類三角形特征的名字。最后讓學生利用這一起名的方法,給另兩類三角形起名。
至此,學生根據一定的標準,依從一定的規律,以三角形的載體,通過自己運作,進行了一次邏輯思維訓練,然后通過閱讀課本和觀看電腦演示,系統一整理已學的知識,再讓他們在組內說說學具袋中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通過看三角形的其中一個角,猜猜是什么三角形,使學生更明確地認識到有一個角是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鈍角三角形,但只知道一個角是銳角的就不能確定它是什么三角形,
必須是三個角是銳角的三角形才是銳角三角形的道理.
第三階段:互測互評鞏固深化
這一階段,主要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并進行相應的基本性、提高性、綜合性、拓展性的練習與檢測,使學習得以鞏固,并在應用知識的同時,對照目標檢測自己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評價與調節(邊電腦演示)。最后,我出示了一組拼組圖形(電腦演示),讓學生觀察,這些拼組圖形中用到了哪些三角形,并讓他們利用組內的三角形拼組一些有趣的圖形,說說這些圖形分別用到了哪些三角形。這樣的練習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聰明才智能和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鍛煉。
第四階段:總結評價,系統建構
這一階段的總結評價是必要的,是對整一節課在知識上、方法上、態度上的總結與評價,應充分引導學生自評,提高自我評價能力。此外還應對本節學習的知識質穎解惑,把舊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系統中。形成知識網絡,為下一階段的學習作知識上、方法上的準備。
至此,結束整節課的教學,在設計過程中,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不少問題,希望得到老師們的指導。歡迎批評指正!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教學背景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的第一節“除法的初步認識”——“平均分”的第一課時,教材第12頁至14頁例1、例2的教學內容。本節內容屬數與代數領域,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簡單的分類知識和表內乘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它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也是今后學習分數的基礎,是較難理解的數學概念。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要突破除法學習的難點,關鍵是理解“平均分”。教材設計了各種情境,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向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實踐機會,通過觀察了解“每份同樣多”,引出“平均分”,再讓學生充分參與平均分各種實物,讓學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學生多次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并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表象,為認識除法打好基礎。新課標指出: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二年級的學生在生活中碰到平均分的機會很多,所以已粗淺的接觸了此類知識,腦海中已有淺略的表象,但卻無系統的理念體系,這節課的目的就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升華。
二、根據課標要求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確定本節課教學目標,重、難點如下:
1、通過觀察情境圖,能舉例說明“每份同樣多”,并能說出平均分的含義。
2、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點,會將一些物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至少
80%的學生能比較規范地說出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平均分的方法。
三、教學資源和主要教學方法:
。ㄒ唬┙虒W資源
充分利用教材主題情境,借助多媒體電子白板、實物學具,在真實的數學情境中引導學生掌握知識。
(二)主要教學方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這樣規定:“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被诖,在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積淀經驗。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主要設計四個環節:(一)創設情境,直觀感知“平均分”;(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三)應用新知,理解“平均分”(四)全課總結。下面就每個環節的設計流程及設計意圖進行說明。
。ㄒ唬﹦撛O情境,直觀感知”平均分”。這個環節主要從以下四個步驟進行:
1、情境引入,初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課件出示教材第12頁“二(1)班準備春游食品”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并把圖中小朋友分東西的場景進行描述,尤其是對“分橘子”、“分糖果”的情景進行猜想:小朋友手里拿的橘子、糖果應該放在哪一堆里?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主題情境的原因是孩子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具有濃厚的興趣 ,這與他們的生活聯系較為緊密,在觀察分食品的場景中,那種要求分的公平、一樣多的分配方案是出自孩子們內心需求的,因此,會很自然的產生每份分得同樣多的要求,通過這一環節,讓他們初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2、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利用各種學具圖形代替實物 ,按照小組人數將這些“實物”進行分配,然后集體交流,匯報分的過程及方法。
【設計意圖:這個過程是相對開放的,組內利用學具代替實物,各種“實物”的數量也不一樣,按照4個人來分,會出現每人分得同樣多,也會出現每人分得不同樣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充分展示孩子們在解決問題時的策略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實現經驗互補,也為教師調整教學預案提供現實情境。這個環節使進一步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
3、從學生的分配方案中,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利用實物展臺,選取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小組進行對比,并交流每份分得同樣多的分法, 由此揭示這種公平的分法——平均分的概念。
【設計意圖:經過平均分和沒有平均分的對比,讓學生再次體驗每份分得同樣多的過程和分法,建立深刻的“平均分“表象—— 每份分得同樣多。通過展示和交流,引導一部分學生能比較清楚地說出平均分的過程和方法!
4、在滲透份數,每份數中進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課件出示練習三第2題:小紅把8塊糖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她有三種分法,哪種分法是對的?先由同桌互相說說自己想法,再指名匯報并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概念判斷“哪種分法對”,讓學生在運用“平均分”概念進行判斷的練習活動中,滲透份數、每份數,鞏固對“平均分”的認識!
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來自于×××小學,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牡匚缓妥饔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ǘ┙虒W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踐又應用于實踐的觀念。
。ㄈ┙虒W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沖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準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準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準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準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準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里,我按照談話引入、復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沖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準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后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并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梁。
3、實踐活動,引起沖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么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么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并填寫記錄單。
最后,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制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制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沖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準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欲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么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厘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么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后配合學生的匯報我準備采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關系,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于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準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象并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借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獲。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后,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著,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通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于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于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后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最后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采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偟脑O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沖突;然后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后,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我的課說完了,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大家指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
【關于小學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