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圓柱體是一種常見的立體幾何圖形,圓柱體物品大量存在于幼兒周圍,幼兒在生活中、建構中經常接觸它們、使用它們,是幼兒熟悉的,但是幼兒對圓柱體的認識是模糊的,不能很好的與實際相結合,因此,在大班幼兒認識平面幾何圖形和球體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本次教學活動。活動內容認識圓柱體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既符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通過圓柱體的認識可以進一步幫助幼兒正確地認識和區分周圍物體,發展空間知覺和空間想象。
。ǘ 活動目標
根據《綱要》要求“要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結合我班幼兒的發展水展水平,我確定了以下三個貼近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活動目標。
1、認知方面:感知圓柱體的基本特征,會辨認圓柱體。
2、能力培養;觀察、比較、發現圓柱體與球體的不同,并樂意講述自己的發現。
3、情感態度:養成整理材料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 重難點
根據可接受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難點為感知圓柱體的特征,會辨認圓柱體。通過讓幼兒動手進行探索式操作,在操作中有目的地充分體驗,再進行集體教學,組織討論,引導發現,運用課件條理歸納,最后再分組操作,在層層深入、循序漸進中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ㄋ模┗顒訙蕚
根據《綱要》中指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用不同感官、不同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蔽易隽巳缦聹蕚。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過球體。
2、物質材料準備:
。1)教具:若干圓柱體形狀的物品、小球;課件,多媒體設備;“圓柱體家”。
(2)學具:每人一塊小圓柱體積木,一個圓形紙板;筆、記錄紙;棉線;硬幣每人10個。
二、說教法
為了達到完美的教學效果,我除了以親切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幼兒外,還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采用集體教學與分組活動相結合的形式,運用操作法、引導發現法、課件演示法、交流討論法,最大限度地給予幼兒學習上的支持。
三、說學法
同時,我注重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在活動中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運用多種感官學習,即通過觀察、比較、操作、記錄、討論、練習等學習方法,從感知入手,以感知體驗為主要渠道,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通過視覺和觸覺的聯合行動,在與材料、同伴、老師的互動中,感受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發現圓柱體的特征,與教師、同伴交流圓柱體的特征,并通過判斷、練習等一系列過程,不斷獲得圓柱體的知識和經驗。
四、說活動過程
綜合以上內容,結合本次活動的活動目標,我將活動設計為“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個環節。
。ㄒ唬╅_始部分
1、讓幼兒玩球體、圓柱體物品,對比感知不同點。
活動一開始,教師以請幼兒玩玩具的形式引題,讓幼兒自由選擇材料,在玩中調動已有球體知識去對比、感知圓柱體的特征,從而明確兩種幾何體的區別。
2、師幼共同歸納球體、圓柱體的不同點。
教師提出問題:你剛才玩的玩具是什么形體的?球體、圓柱體長得有什么不同?滾的時候有什么不同?讓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教師再做示范歸納。
。ǘ┗静糠
1、操作記錄,感知圓柱體的特征。
教師讓幼兒動手進行探索操作,操作前提出“你們覺得圓柱體上下這兩個面是不是一樣大的呢?上下是不是—樣粗的呢?”等問題讓幼兒思考,為幼兒的感知、測量環節有效地設置了懸念。之后讓幼兒帶著問題,通過用圓形紙片比上下兩個面的大;用圓形紙片比一比、用棉線量一量等操作和觸摸,觀察積累有關圓柱體的多種體驗,使感知活動有目的地進行,逐步深化,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
2、分享討論,歸納圓柱體的特征。
從幼兒學習特點出發應該是操作探索在前,演示、講解在后,在分組操作的基礎上,進行集體教學,組織討論:圓柱體到底長得什么樣?教師用課件演示,讓幼兒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把在分組活動中分散的、表面的、感性的體驗進行整理、條理歸納,引導幼兒發現:圓柱體上下都是一樣大的兩個圓形、側面一樣粗,放倒了能滾動。這樣有利于感知經驗的升華和認識的深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觀察判斷,辨認圓柱體。
出示課件,讓幼兒從各種圖形中辨認圓柱體。辨認變式、非正置的圓柱體物品,既鞏固了圓柱體特征,又改變了幼兒只對典型特征的圓柱體單一、刻板的認識,使幼兒克服思維定式,進一步形成相應概念,鍛煉思維的靈活性,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4、聯系生活,說說圓柱體的物品。
幼兒到了大班,表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因此可在積累感知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運用表象學習數學。讓幼兒聯系生活經驗說說有哪些東西像圓柱體,如:牛奶罐、薯片筒、圓鉛筆等等,雖然大小高低不同,但都是圓柱體形狀的。這樣在感知的基礎上發散思維,有利于幼兒能動地建構圓柱體的知識,也能讓幼兒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5、 分組活動,鞏固深化對圓柱體的認識。
幼兒數學知識的鞏固有賴于練習活動,因此教師讓幼兒借助分組活動,深化學習。根據目標和不同幼兒的需要,提供程度不同的材料,使材料貼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1)操作:用許多硬幣變出高矮不同的圓柱體。
。2)作業單:按箭頭方向用紅筆沿虛線連成一個圓柱體;找出四周的圓柱體,從1開始接著編號,將個數寫在方形的格子里。
(3)操作:從籃子里找出圓柱體的物品送到“圓柱體的家”,不是的說說理由。
(4)作業單:說說哪些物品像圓柱體,像的打“√”,不像的說說理由。
活動前交待幼兒按規則、要求操作,在操作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有利于幼兒從各自不同的程度上向前發展,又鞏固加深他們對圓柱體的進一步認識。
。ㄈ┙Y束部分
1、以積極的態度評價幼兒的活動情況!毒V要》指出,評價要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因此不管對能力強的還是弱的都給予積極評價,培養自信心,不抹殺學習興趣。
2、組織幼兒整理活動材料,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為入小學做準準備。
。ㄋ模┗顒友由
1、數學區:繼續投放作業單讓幼兒感知和尋找圓柱體
2、美工區:用長方形紙做圓柱體,利用圓柱體紙筒進行制作活動。
3、體育游戲:趕小豬——用棍趕“小豬”(球體、圓柱體)。
4、家園配合:引導幼兒繼續尋找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
一個數學知識點不是只依靠一個集中數學教學活動就能解決的,數學教育還應與生活、游戲結合起來。因此,教師設計了延伸活動,讓幼兒在區角、游戲中進一步深入進行多方探索,持續積累經驗,鞏固所學知識;同時讓幼兒回家尋找有關圓柱體的物品,進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2
一、設計理念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使之‘做’數學”的教學理念。做數學是目前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觀念,它強調學生學習是一個現實的經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主要意在體現“做”數學的兩方面:一引導學生“玩”數學;二幫助學生“悟”數學。因此有意識地采用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等活動方式,讓學生從中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嘗到發現數學的滋味。
一、 設計思路
“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是浙江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二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扒蟊纫粋數
多幾的應用題”是在學生能“比較數量多少”和“求兩個數相差多少的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又一類應用題。教材強調“先分后合”,通過“誰與誰比,誰多誰少,多的可以分成哪兩部分”來理解算理。因此,通常的教學模式是“著重讓學生理解:母雞與公雞比,母雞多,母雞的只數分成——與公雞只數同樣多的和比公雞多的兩部分,把這兩部分合起來,就是母雞的只數來解此類應用題!钡珡膶嶋H的教學情況看,讓一年級的學生完整地敘述這一思考過程是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對為什么要分?分了過后又為什么要合很難理解,教師上課時也說不明道不清。針對以上的現象,本節課設計的意圖是想在強調“同樣多”與“多的部分”的概念的基礎上,抓住“母雞比公雞多3只”的重點句,通過探討“誰和誰比,以誰為標準,誰多誰少”,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即求母雞的只數轉化抽象成“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文字題(求比5多3是幾)”來解此類應用題,使說的過程變得簡潔,以便于學生接受。而且還為學生以后學習分數、百分數應用題尋找單位“1”的量作鋪墊;谝陨辖虒W想法的另一個原因是教材在教完“求兩數相差多少的應用題”、“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各內容之后,都出現了同類的文字題。說明各類應用題與同類文字題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是否意味著生活問題與數學模型的建構相互依存。
針對以上的教學設想,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通過觀察和操作,滲透“一一對應”及“比較”的思想、方法,幫助理解掌握“同樣多”與“多的部分”。
。2)學生掌握表述解答方法的過程,并能正確解答此類應用題。
。3)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動手操作和實踐應用能力及探索創新、合作學習的意識。
。4)向學生滲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思想觀點,進行辨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為力求體現“引導學生‘玩’數學,幫助學生‘做’數學”這一教學思想,教與學主要舉措為學具操作、計算機輔助教學、組織討論探索、引導合作發現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來,構建“轉化”的全過程,幫助學生建立一個“理解”或“消化”的過程,同時通過以下的學習方法親身體驗合作的成功和愉悅。
。1)觀察的方法,通過觀察電腦的動畫演示,突出“同樣多”這一重要概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動手操作的方法,通過動手操作擺“同樣多”與“多的部分”,感悟應用題與文字題的轉化統一。
。3)嘗試法,教師先讓學生嘗試從具體實物操作中抽象成文字題,在嘗試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然后相互討論,相互啟發,最后總結出方法。
。4)概括的方法,在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下,能總結概括出解此類應用題的方法。
三、教學程序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為優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的程序安排為:
第一環節:引導學生“玩”
1、開門見山地讓學生按要求玩學具
(1)擺一擺“同樣多”的兩種物體,學生自由擺。引導出“一一對應”的擺法后,再次擺“同樣多”的兩種物體,同桌交流檢查。
。2)擺一擺“多的部分的物體”,學生自由擺并演示說操作的過程。第一行擺4個 ,第二行擺 比 多2個 。就是 比4多2個所以擺6個。主要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第二行為什么擺6個?(比4多2是6。)
。3)相互合作擺“多的部分的物體”,指名演示并說過程。
2、教師引導得出:剛才我們所做共同點就是算“比幾多幾是多少”
[設計意圖: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設置“玩”的環節是針對兒童這一特點及教學內容所考慮。“玩”數學不僅是學生的認知過程,而且也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意交流的過程!巴妗睌祵W的獨特之處在于主體處于愉悅心理狀態下去學數學。學生通過擺學具從具體實物操作的過程中初步感知“求比一個數多幾是多少”的文字表述,為新課應用題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環節:幫助學生“悟”
1、應用題教學 例 公雞5只,母雞比公雞多3只,母雞有多少只?
。1)獨立思考,嘗試解題。
。2)小組合作,交流解法。教師參與學習。
。3)匯報解法。可能出現:用學具演示;直接說算式;轉化成“比5多3是幾”等。
(4)電腦演示線段圖,抓住“母雞比公雞多3只”通過“誰與誰比,以誰為標準,誰多誰少”來進一步理解算理。
2、引導歸納轉化成文字題
[設計意圖:合作方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本節應用題教學,也想嘗試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如: 從實際的問題“母雞比公雞多3只”的理解:誰與誰比,以誰為標準,誰多誰少,及轉化成文字題都有一定的難度,安排合作討論等。這樣以分組合作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上,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提高了參與學習的效率,也便于教師的個別輔導。更重要的是在合作學習中同學之間相互幫助和交流。由此引發了他們的成就感和進取心。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學生的個體人格的發展,創造了適宜的環境條件]
第三環節:組織學生“用”
1、課后練習。
2、選擇自己喜歡的兩樣物體編應用題
設計意圖:學生在以上合作交流探索的基礎上,已初步建立把應用題轉化成文字題的思想方法,并能正確解答。這里設計選擇自己喜歡的東西編題的目的一是鞏固新知,步步深入;二是給學生提供自主的活動空間及實際的應用意識。
第四環節:指導學生“想”
1、 談談對這類應用題解題的感想。比如請你用“難、容易、比較難、比
較容易”選一來進行評價并說明理由。
2、如果是“母雞比公雞少3只”你會做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回憶歸納本節課所學內容,讓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知識網絡,培養了抽象概括能力,同時抓住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與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應用題的內在聯系來再次調動學生的求知欲。]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3
1、說學情分析
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具備了除數是兩位數除法的計算能力,能獨立解答求每分鐘行多少米的應用題,在已有的生活實踐中,經歷了初步感知路程、時間、速度的生活經驗,能模糊地感覺到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定關系,這些知識、能力及經驗為學生掌握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建構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模型,解決相應的應用題提供了前提條件,并為以后學習較復雜的行程問題奠定了基礎。
2、說預期效果
根據教材結構與內容的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本節課預想達成的教學效果如下:
。1) 知識目標:通過對生活材料的分析,幫助學生理解速度的含義,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2) 能力目標: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會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 情感目標:養成學生積極關注、收集、處理生活中數學信息的習慣,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快樂。
3 、說教學重、難點
要想達成預期的效果,教學中必須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數量關系,會運用數量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是理解速度的含義,掌握速度單位的表示方法。
對個九、十歲的孩子來說,“速度”的概念比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確,不像時間那么常見,并且速度的單位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學生們從未見過,因此,教學關鍵是讓學生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義,歸納出行程問題中的數量關系,掌握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說教學方法
1、教法:本節課我運用了遷移法、復合的現實數學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手段。
2、學法:教學中運用了分析綜合法、經驗歸納法以及小組合作探究法指導學習。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更好的達成預期效果,我準備從以下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 再現生活情境,導入新課。
教育心理學認為:教學時應設法為學生創設逼真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節課一開始就再現了同學們都非常熟悉和喜愛的運動會場景,“今年10月,我校舉行了第八屆運動會,學校打算選出一位運動員參加省‘徑賽明星’的比賽,你會怎么選?”同學們當然會選跑的快的運動員。由此自然地進入第二環節。
。ǘ┲鲃犹骄磕P停骄啃轮。
觀察運動員的兩張比賽成績表,從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數學信息?誰跑的最快呢?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思考,從表1中得出200米徑賽中張方最快,因為他用的時間最少,而1分鐘定時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長,所以他跑的最快,從而領會“路程一定時,時間越短速度越快;時間一定時,路程越長速度越快!痹谏厦娴膬山M快慢比較中,表面上看是比較路程或時間,實質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樣讓學生透過表面看實質呢?于是我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現在學校要在這兩名運動員中選出一名參加省‘徑賽明星’的比賽,該選誰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是啊,路程、時間都不相同,又怎么比呢?情境條件和已有知識的矛盾、沖突,點燃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發現欲,也激發了他們暢談選擇理由的愿望,積極調動原有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那就是要找一個統一的標準:他們每秒鐘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應運而生。 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過列式,計算出他們每秒鐘跑多少米。(板書:每秒各跑多少米?200÷40=5(米)360÷60=6(米))這些數量各表示什么?一起聽智慧老人說說吧。ㄖ腔劾先酥v解路程、時間與速度的定義)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相關聯的量,學生原來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達,所以,我借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當地揭示概念,多媒體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幫助學生建立概念,又節省了時間,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速度的單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種形式說是5米/秒,6米/秒。那么速度單位可以寫成……(板書速度單位)通過提問:速度單位與我們學過的單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單位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共同組成的,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速度的含義,知道速度是單位時間內所行駛的長度,這樣就架構起行程問題中三個數量之間聯系的橋梁。 接著提問:你還知道哪些速度單位呢?引導學生創造出其他的速度單位,并進行板書。接下來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速度,同學們想知道你寫的這些速度哪里會用到嗎?讓大家讀一讀,它們分別表示人、飛機、聲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說一說、讀一讀”能讓學生聯系生活,從大量的生活實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義,掌握速度單位的表示方法,并讓學生認識了更多的速度單位,突破難點。在學生充分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這三個量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這些數分別表示什么?根據回答進行板書。那怎樣求速度呢?在這個教學重點環節里,我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探究,通過小組討論總結、歸納數量關系,進而得出:路程÷時間=速度,這里圍繞“總結---歸納”二個環節進行學法指導,幫助學生深刻領會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密切聯系。 為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我充分借助現代教育技術,開始情境的延伸:(課件)用線段圖表示題中數量,能使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更只管、更形象,解答問題后,通過提問:每道算式分別表示什么?讓學生總結歸納出路程和時間的關系式:路程÷速度=時間,速度×時間=路程,仔細觀察這三道數量關系式,它們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通過對比,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路程、時間、速度這三個數量之間的緊密聯系。
。ㄈ┒嘣謱佑柧殻柟虄然。 在鞏固練習中,我遵循由易到難的規律,設計了分層訓練。第一層:基本訓練,通過練習明確,已知路程、時間、速度中的任意兩個數量,就可以求出第三個數量。第二層:綜合訓練,這三道圖文結合題,通過學生觀察、分析,從紛繁復雜的條件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解決問題。第一題求時間,第二題求速度,提別是第三題,它的解答方法多樣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時間,還可以比速度。在練習中選取一些學生熟悉的事物,能讓他們積極地思考,輕松地練習,感受著數學的魅力,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
(四)聯系實際應用,拓展提高。
通過前面的學與練,學生對路程、時間與速度的含義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到底學的這些知識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還有哪些方面應用這些數學知識呢?
。1) 限速標志我知道 這是高速公路上限制速度快慢的標志牌?纯瓷钪羞有哪些地方用到限速牌?
。2) 為什么人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呢? 其實光的速度比聲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
。3) 氣象臺預測臺風到達的時間 臺風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 ①今年8月,臺風“泰利”在西太平洋生成,沿西北方向在我國登陸,臺風距離大陸2160千米,中心最大風速60米/秒,你能預測臺風到達的時間嗎? ②現在臺風距九江約900千米,預計24小時后到達九江,你能估計臺風的速度嗎? 這一環節充分利用數學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讓學生看到自己學到的知識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增強了數學應用意識,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愿望!
篇十:《圖形與變換》說課稿
、 教學內容分析。
第108頁的整理與反思主要復習平面圖形的變換方法。教材通過組織學生對你知道變換圖形位置的方法有哪些,怎樣能不改變圖形的形狀而只改變它的大小這兩個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運用平移和旋轉可以變換圖形的位置,而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只改變了圖形的大小,而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從而促使學生從整體上進一步把握圖形與變換的意義和方法。其間還穿插復習了有關軸對稱圖形的知識。
、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的基礎、能力差別比較大,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自然也有不同的層次,針對這一實際情況,對不同的學生教學目標也應有不同的要求。
⒊教學目標的確定。
、胚M一步體會圖形的平移和旋轉、放大與縮小,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颇芨鶕付ǖ囊髮唵纹矫鎴D形進行適當的變換,從整體上進一步把握圖形與變換的意義和方法;
、求w會不同領域教學內容的聯系和綜合,提高綜合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唇滩闹攸c、難點分析。
能根據指定的要求對簡單平面圖形進行適當的變換。這就需要學生明確變換的方法。
、嫡n前的準備。
課前準備了一個五角星圖形、一個普通平行四邊形和一個四條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二.教法及手段選擇。
為了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學習后能做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
1. 實驗法。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學生通過自己舉例歸納平移、旋轉、放大和縮小的具體方法,比聽教師講解更加深刻。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2. 多媒體輔助教學。學生找出了很多種我們學過的軸對稱圖形,及時出示,分別說出各有多少條對稱軸,學生很有興趣。
3. 教具演示配合講解。確定是不是軸對稱圖形時,讓學生通過五角星來說明,直觀形象,對鞏固概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學法指導。
根據本節內容可操作性強的特點,以及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在導上應以學生動手操作為主,配以小組合作學習法、討論法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
四.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揭示課題
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復習圖形與變換。(板書課題)
二、整理與反思
⒈談話:你知道圖形的變換有哪些嗎?
學生交流,及時板書
、步Y合板書說說圖形變換的方法。
、衬隳芘e例說說如何把一個圖形平移、旋轉或把一個圖形放大、縮小的具體方法嗎?
。ㄌ峁┱n件的長方形圖)
四人小組討論,全般交流,其他學生提出意見。
[這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進行,從零碎的整理到板書的一體性,從方法的無序敘述到整體回顧,促使學生從整體上進一步把握圖形與變換的意義和方法。]
三、練習與實踐:
、焙芏鄷r候一些美麗的圖案都是由簡單圖形經過變換所形成的,看,下面這組圖形有的就是這樣。
出示書p108第1題
看到這些圖形,你最想說什么?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呢?
[讓學生自由發揮想說的,學生會說到圖形是如何變換得美麗,又會想到這里的圖形有些是軸對稱圖形,承上啟下,將知識串連在一起。]
哪些是軸對稱圖形?你是怎樣判斷的?
。ㄌ峁┪褰切沁M行說明)對稱軸在哪?你會畫嗎?(畫出3個圖形的對稱軸)
投影展示學生作業,提醒點劃線
《圖形與變換》說課稿⒉現在,老師找了個簡單的圖形,相信難不倒大家,這個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嗎?那這個呢?為什么?它的對稱軸在哪?
你能想起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中有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
課件出示圖: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長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圓形、半圓。它們分別有幾條對稱軸?
[平行四邊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一直是學生錯誤的焦點,在復習時將學生易錯的圖形加入其中,對學生鞏固掌握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有很大的意義,在總結時將所學的圖形一一列舉出來,達到知識的整體性。]
⒊復習了有關軸對稱圖形的知識,你會動手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嗎?
書p108第2題第⑴小題 交流方法
獨立完成第⑵、⑶、⑷題,交流明確相關的操作方法。
老師小結方法。
、聪旅嫖覀兙蛠碓囈辉噷⒁粋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該怎么樣畫。
書p109第4題:學生獨立完成,說說是怎樣畫的。新圖形與原來圖形面積的比是幾比幾?你是怎樣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嗎?
、等绻麑⑤S對稱、平移等知識綜合在一起,你有信心解決嗎?
書p109第3題第⑴小題:要使平移后的圓與右邊的線段組成軸對稱圖形,圓應該向哪邊平移幾格?為什么?
獨立完成⑵、⑶
[圖形變換的練習設計有層次性,從單一知識點的復習到綜合運用,既培養學生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進一步體會圖形的變換的方法和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綜合運用
書p109第5題
任意選兩種,設計幾種不同的圖案,與同學交流。
學生動手操作,投影幾位學生的作品
出示老師的設計,你能找出是哪兩種嗎?
有興趣的同學回家后可以挑三種進行設計,讓其他同學看看是哪三種。
[綜合運用的部分全部采用學生設計的圖案進行分析,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通過自己動手設計的圖案進行研究,更能體會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老師設計的圖形讓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最后將課堂內容延伸到課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五.教學效果反思:
通過以上幾個環節的教學,學生能夠牢牢圖形變換的方法。當然,接受能力較差的部分學生還是會出現問題,需要再進行適時的指導。另外,由于前半部分整理的過程耗費了比較多的時間,所以練習沒有完全講完,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注意教學過程的緊湊性和安排的合理性。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4
一、 教學內容:
本課是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的“通分”第一課時。
二、 教材所處的地位:
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
三、 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學會把兩個分數通分,能通過通分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 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 教材重點和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 教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 討論法。通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 借助投影的演示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 運用口答、投影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 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 學法: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系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 教學過程:
1、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復習。復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系、倍數關系和一般關系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復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說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這兩題都分散了教學中的難點;第(3)題是為例2學習異分母分數的比較作準備,并通過 和 的比較,設置懸念,引出今天的內容。
2、(1)在教學例1時,我先通過題中具體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 和 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6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哪一個公倍數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公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圖形的直觀,采用抽拉投影片演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照板書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在教學例1后,我就指導學生練習練習十九第2題和練一練1,有利于進一步鞏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
(3)在教學例2時,我著重引導學生想應該先通分再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有了例1的教學通分的過程,學生已有能力解決,所以我讓學生直接口答,沒有作過多的追問,而且例2的最后一步的關系符號由學生自己填寫,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3、教學例2后,就進入了鞏固練習階段。通分的關鍵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練習十九第1題:很快說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然后練習了練習十九的第四題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防止通分的兩種錯誤類型。
4、最后我進行了課堂總結,讓學生自己歸納:這堂課,你學會了什么?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在一堂課結束之前,我還安排了一定的作業時間,既當堂檢查了教學效果,又減輕了學生的課后負擔,并在作業時,我進行了個別輔導,讓后進生能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本課內容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70~74頁。
教材簡析:《面積》屬于空間與圖形領域,被安排在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具體包括:面積和面積單位,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四部分。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它的教與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是空間形式“由線到面”的一次飛躍。學好本課,不僅是學習面積計算的基礎,更是小學階段幾何教學的基礎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建立面積概念,教材在編寫上非常重視展現面積概念的形成過程、注重常用面積單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觀操作和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體驗。教材按照先認識面積(包括物體表面的大小和封閉圖形的大。缓髿w納面積的概念,再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包含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什么用邊長是“1”的正方形作面積單位及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說前測:
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學生知道些什么呢?對三年級兩個班學生的前測結果統計表明:
關于面積,87%的學生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一詞,13%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5%的學生對“面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56%的學生認為“面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29%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關于面積單位,69%的學生表示通過其他渠道或自學課本知道“面積單位一詞”,31%的學生表示從未聽說;10%的學生對面積單位的含義有錯誤認識,47%的學生認為面積單位和物體的大小有關,43%的學生表示說不清楚。
據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體驗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建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積單位的建立規則。
(3)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動中獲得關于它們實際大小的空間觀念,形成正確的表象。
(4)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學生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并建立正確的表象。
難點: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四、說教學準備:
。1)教具:多媒體課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學具:兩人一份面積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紙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6
一、說教材。
《角的畫法》是學生直觀認識銳角、直角和鈍角和角的分類以及掌握了角的度量的基礎上教學的,這節課的內容按給定的角的度數畫角并能靈活的運用三角板中的角來拼出新的角。學習這些內容,對于進一步學習空間與圖形的知識以及發展空間觀念,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會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數畫角,并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角的有關知識。
2. 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使學生經歷畫角和練習的全過程,進一步鞏固角的有關知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許感受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會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數畫角
教學難點:用三角板拼角以及靈活的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四、說學情。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對角的畫法的知識接觸很少。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以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學生的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的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在這節課中,我用最直觀的教學和總結的三步法讓學生感悟畫角的方法,同時結合三角板讓學生通過活動來拼出特殊的角。既讓學生學會了畫角,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五、說教法學法。
1、教法
本節課最突出的教法就是利用180°量角器直觀動態的演示畫角的步驟和方法。另外還運用了各種教具讓學生來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學法
學法是學生再生知識的法寶。在整節課的探索活動中,我設計了自主學習、同桌合作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在具體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說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種角。
2、我們已經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會進行角的分類,怎樣畫角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畫角。
板書課題:畫角
二、探究新知
1、教學角的畫法
問:量角的工具是什么?
說明要畫一個指定度數的角,也要用量角器來畫。
出示例題:畫一個65°的角
。1)請同學自學角的畫法,書P42
。2)試一試
讓學生拿出量角器、鉛筆、練習本,按書上的步驟一步一步地畫一畫。
。3)說一說
請學生說說你是怎么畫的?學生一邊說,教師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師講解說明。
2、做一做(P42、2)
分別畫出45°、105°的角
讓一名較好的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在練習本上畫。教師巡視,注意畫的步驟。
3、(1)介紹三角板中的角,并讓學生活動,看能組成那些角,
。2)讓同學根據三角板中的角,畫一些特殊的角。
三、鞏固練習
1、P43、2選擇合適的方法畫出下列各角,并說說它們分別是哪一種角。
10° 45° 60° 90° 105° 120°
2、P44、6用一副三角尺,分別畫出15°、75°、150° 165°的角。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說一說。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7
一、教材
1、教學內容:
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P75的內容《分數的基本性質》。
2、教材與前后知識間的聯系: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以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這些知識為基礎的。同時又是后面學習約分和通分的理論依據,而約分、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不僅在單元中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對學生的后繼學習也有重要影響。
3、教材重點:
探究分數的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
難點:自主探究出分數的基本性質。
4、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經歷探索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類推及動手實踐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思維。
5、過程與方法目標:
是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中,以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完善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
6、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讓學生在主動探索新知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說教學理念:
1、以學生發展為本,著力強化主體意識。
2、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經驗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感受猜想、驗證、轉化等數學思想方法
三、說教法
主要采用創設情境,引導探究,引導自學,合作探索相結合等教法。
四、說學法
學生主要的學習方法是自主發現、操作體驗、合作交流,有順序的觀察題、對比分析、概括總結。
五、說教學過程
我將創設情境,動手體驗、自主探索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運用“操作――發現法”、“觀察、歸納”法進行探究。為此,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我覺得如果根據教材的安排來導入,顯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媽媽給三個兒子分蘋果的故事。媽媽分別給三個兒子分得蘋果的1/2、2/4、4/8,分得的結果看似不公,實則相同。并讓學生作為裁判來評一評,看誰分的多,媽媽是不是偏心。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就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同時,我又把這一懸念暫時先放一放,等學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后,學生就會恍然大捂。原來,三個兒子分得的蘋果實際上是一樣多的,只不過是平均分的份數不一樣的,其中表示的份數也不一樣,但大小卻是相等的,誰也沒有吃虧。這樣的設計,不僅使教學結構更加完整,前后呼應,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個環節是動手體驗,形象感知。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以分數的大小相等這一概念為基礎的。因此我讓學生用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代替蘋果分別折出1/2、2/4、4/8,并用彩色筆涂上顏色。這樣既幫助學生復習了分數的意義,又為學習新知識作了準備。接著讓學生觀察比較涂色部分的大小,再請學生交流,匯報實驗過程及結果,使1/2=2/4=4/8這個結論讓學生自己“做出來”,而不是老師講出來。這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索的教學理念。
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改變學生原有的一個整數對應一個大小的習慣性思維,初步體會到分數“形變值不變”的獨特之處,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第三個環節是深入探究,得出規律。
這一節環節我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既然這三個分數大小相等,那這三個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之間藏著什么秘密呢?你們能找出它們分子分母各自按照什么規律變化嗎?首先,讓學生自己觀察,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引導學生觀察:從左往右得出什么規律,反過來從右往左又得出什么規律。然后請學生再舉幾個這樣的例子,進行交流,有了這些較為豐富的感性認識,再總結出規律。最后學生們會概括得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老師板書)預計學生不會把相同的數中的0除外,因此我會問同時乘和除以0也可以嗎?讓學生思考并得出0不能作為分母不能作為除數,所以0要除外,最后讓學生重新完整的敘述一遍,老師揭示課題。最后提出問題,我們剛才是借助圖聯系分數的意義來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這個性質能不能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和商不變的性質來說明呢?啟發學生用商不變的性質來說明分數的基本性質,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從而培養了學生遷移能力。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方法。
最后一個環節是鞏固新知,拓展延伸。
學以致用是探究學習的又一個基本特征《分數的基本性質》說課稿教學反思。因此我精心設計了練習題。首先是題型變化豐富
練習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填空外,我還安排了一些判斷題、口答題、填圖題、并要求學生不改變分數的大小,把分數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數的題目。題型的豐富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次是練習難度的層次性。數學題目經常出現有些學生吃不了,同時也有部分學生吃不飽的現象。為此,除了基本的練習題外,我還逐步加深難度,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分數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數的大小不變,分母應該加上幾?難度的加深,使學生的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等都有了明顯提高,真正把培優補差工作落到了實處。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8
一、說教材。
先來說說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標準實驗課程第(三)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教材為了便于學生掌握,為學生的學習新知作了精心的設計。內容的選擇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如統計喜歡的動物卡片、統計學生喜歡看的比賽,喜歡的玩具等等。本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學會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今后進一步學習(統計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作好鋪墊。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進一步吐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難點是(讓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解決重難點的關鍵,我認為是(選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的內容,并且讓學生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課程標準的理念出發,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1.使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2、在學生填寫統計表,畫條形統計圖的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了解統計的意義。
。、通過對學生身邊有趣事例的調查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具和學具上需要準備的
。ǘ嗝襟w課件,動物圖片,練習紙等)。
二.說說教法學法。
優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過程,學會學習,是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本著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學法上是這樣設想的:
首先說說教法的設想:本課時的學習是在學生一年級原有的基礎之上來學習的,因此在教學時我將充分利用學生原有的數學建模和學習經驗,選擇和創設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在學習過程中盡量增加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歡的方法去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的過程,從而感受統計的意義,形成統計的觀念。
再來說說學法的設想:《標準》指出有效地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本節課學生學習新知的主要方法。課堂上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討論、分析、研究,留給他們足夠的動手實踐和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體驗統計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全情參與中不知不覺中學會新知,發展能力。
三、說說教學程序的設計。
《標準》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數學課堂生活化,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因此在設計教學流程時努力做到讓學生在生動的情景中學習、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培養良好的初步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特地設計了一下的教學環節:
1、情景激趣,揭示課題。
課的開始,我創設了班級迎新大聯歡的情景,讓學生戴上動物頭飾進行活動,準備了虎、狗、兔、烏龜動物圖片貼于黑板之上,然后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動物頭飾,在題卡上打。教師提問,老師該如何準備這些頭飾,你們有什么好的辦法?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統計。這樣設計,特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方面為新課的探究準備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學生體會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合作探究,培養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ǎ保⿲W生小組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整理數據,填入統計表中,然后匯報數據記錄情況,教師提問,你們是用什么方法進行統計的,在實物投影上展示學生各種統計的方法,可能會有正字法,畫△等方法,這樣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并且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2)讓學生在條形統計圖(每格表示1個單位,最多數量為10)中表示出每種頭飾的數量,在答題紙卡上完成。教師提供的統計圖只有10個格子,比如小兔有16個時,學生們肯定會有不少意見,認為在這個條形統計圖上無法再繼續,這是老師抓住機會,問小兔有16個,畫16個格子不夠了怎么辦,小組內進行第一次的討論,交流,動腦筋、想辦法,教師巡回指導,及時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的反饋交流。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①往上加格子;②在旁邊一欄中繼續畫等,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多媒體上出示。③當有學生想到把1格分成兩小格,教師要抓住機會,適時的媒體展示,問問學生怎么一分為二就夠了,1格表示幾個,多請兩個學生講講為什么一格表示兩個單位之后,小兔的數量16能科學的表示。
對于以上反饋的三種方法,學生先獨立觀察比較并思考,最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再進行第二次的小組交流,然后統一看法:當數據較大時,用一格表示2個單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學習中還可以用表示一格3個、5個。甚至更大的單位。
。ㄋ季S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有思考。這一環節的設計,我從學生的困惑和問題出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統計活動中去,讓學生根據收集的數據自己提出問題,并尋求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學生在一次一次的討論、交流、傾聽中深刻理解了統計意義和作用,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ǎ常┰谛碌拿扛癖硎荆矀單位的條形統計圖上,學生把每種動物頭飾的數量表示出來。在獨立完成的基礎上,教師提問:如16個頭飾為什么只涂8格?4個頭飾在剛才的統計圖上涂了4格,現在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這樣看似簡單而不經意的提問,其實能對學生理解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的制作方法和含義有很大的幫助。
接著請學生看著統計圖,說說從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采用同桌一問一答的形式分析這個統計圖。
B、探究半格的涂法。
。ǎ保﹦撛O開聯歡會老師去買冷飲的情景,出示所買的各種冷飲的統計表,數據分別是:10、6、11、17,以及兩個條形統計圖(分別是每格表示1單位,每格表示2個單位的),讓學生進行選擇,統一意見,選第二種統計圖比較合理。
。ǎ玻┙酉氯ナ菍W生嘗試這完成這個統計圖,有困難的進行小組的第三次討論:11該涂幾格,怎么涂?給學生充分的展示思維的時間,然后進行交流反饋,教師根據反饋在多媒體上進行講解和示范,帶給學生科學正確的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ǎ常┙處焼枺嚎戳诉@個統計圖,假如你是冷飲店的老板,你會怎樣進貨?說說理由。
象這樣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學生對這個現實存在的問題很感興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另一方面,學生能真真切切的體會到統計知識的是實用性,比老師空洞的說教強得多!并且《課標》要求本節課的教學,教師應注意在統計活動中,引導學生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并樂于與同伴交流,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以及分析、比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環節的設計,都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學會了思考、學會了交流。
。、鞏固深化,課外延伸。
。ǎ保┙處焺撛O聯歡會演節目的情景,出示一個不完整的條形統計圖(下面沒有內容),請學生觀察說說缺了什么?然后給出提示,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將統計圖補充完整。這使學生將統計圖的有關知識與分析統計圖反方法的有機結合。
。ǎ玻┰O計了一個課后小調查。小組合作調查班級同學最愛看的圖書種類,制成統計表,并根據調查結果對學校圖書室提出建議。
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時也是對學生學習質量的一種反饋以及課堂的延伸。
。础⒖偨Y全課,談談該受。
這一環節,請學生回憶一下自己剛才學習時的表現,你有什么收獲?
談談你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感受或本組同學在這節課中的表現。
這樣,通過交流評價,引導學生愉快地交流活動中的感受和經驗,交換意見與看法,學會評價自己,評價他人。
總之,本節課的設計始終堅持將課堂還給學生,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9
一、說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
二、說學習目標:
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植樹問題模型的過程,掌握種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
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悟構建數學模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說學習重點:
讓學生發現植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并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學習方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學習過程:
一、初步感知間隔的含義
1導入:我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做操,上體育課都少不了要排隊,你會不會派隊呢?
現在老師請三位同學到前面按照老師的要排隊,誰愿意來?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師排成一路縱隊
2每兩位同學之間相隔一米
告訴學生:第一個同學到最后一個同學的距離叫隊伍的長,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叫間隔.
提問:這路縱隊長幾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我們把剛才的三位同學看成三棵樹苗的話,那么三棵樹苗之間有幾個間隔?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結論:排隊人數比間隔多一,間隔比人數少一
2過度語: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3再次感悟: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說說手指與間隔之間的關系。比如: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4個間隔是在幾個手指之間?
如果我們把五個手指當成五棵小樹苗的話,五棵樹苗之間應有幾個間隔呢?四個間隔在
幾棵樹苗之間呢?你能用一個圖表示出來嗎?
提問找生回答:如果畫了8棵樹,他們之間有幾個間隔?9棵樹之間有幾個間隔?那你們再想象一下,如果從頭到尾有10棵樹,他們之間又會有幾個間隔呢?那20棵樹呢?
仔細觀察,你發現植樹棵樹和間隔數之間有什么規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兩端要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同學們不僅會觀察,而且還能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真不錯,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數學廣角運用這些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二、新授
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指導學生讀題:
1.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說一說)
2.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題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兩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自己想辦法找到問題答案嗎?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借助線段圖畫一畫。
5.交流。
6.反饋。
(1)請你們兩人把你們的方法寫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
。2)學生分別說想法。
7.剛才我們要求路的兩端都要栽時,得出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知道了怎樣求路的長度。如果知道了棵數與間隔數,你呢感求出路的長度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如果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下,棵樹與間隔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我們還以這道題為例來研究一下:
。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2)分小組交流,也可以借助線段圖分析
。3)反饋
。4)展示結果:兩端不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方法解決,如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等
四、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一根木頭長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鋸一段要8分鐘,共要花多長時間?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桿,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
3每隔6米種一棵樹,共種了36棵,從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遠?
4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電線桿(包括兩端)共10根,求路長?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與間隔有關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上我們統稱為植樹問題,(板書)植樹問題不只在植樹當中才有,植樹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像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現象中都含有植樹問題。今天我們學習的植樹問題僅僅是兩端都栽時和兩端都不栽時的情況。在以后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七、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系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系,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給出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桿,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練習題3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由于學生初次接觸植樹問題,還不能融匯貫通,所以做起來有些難度。他們不明白從一樓到二樓算一層,很多學生認為樓梯的拐角處也該算一層,后來我在另一個班上課之前就先讓學生分成小組,去觀察,體驗,感受,然后討論,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認知過程,就不會出現前面的問題了。還有一道時鐘的問題,五時時鐘敲響5下,需要8秒,12時時敲響12下,需要幾秒?要想做好這類題,就得讓學生明白,需要的時間應該是第一次鐘響與第二次鐘響間隔的時間。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小學數學優質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說課稿01-03
《小學數學乘法》說課稿08-14
小學數學面試《面積》說課稿09-23
小學數學《角分類》說課稿08-20
《口算除法》小學數學說課稿12-03
《乘法估算》小學數學說課稿12-02
小學數學說課稿:小數除法11-22
小學數學《分數初步認識》說課稿08-18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億以上數》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