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說課稿【精】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化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生產等的緊密關系,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后,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節中去,而把本節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本節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了解水的化學式;c、通過本節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系,并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2)能力目標:a、培養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b、培養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標: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實事求是的態度;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保意識。
3.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 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了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系實際的問題,然后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學生從觀察中發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后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于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后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于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展示課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后,接著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 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 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的原則,采用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組織,并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于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么構成的?),給學生創造思維的良好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4.優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探究能力,發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和最佳狀態,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征:
。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
(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
。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高中化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該部分內容屬于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包括兩大部分:一是“電解質有強弱之分”、二是“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是可逆的”,并存在著電離平衡。要求學生在已經學過化學平衡理論并了解電解質發生電離和發生離子反應的條件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電離常數的知識,及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濃度等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學習這部分內容也為后續學習水的電離、溶液酸堿性、鹽類的水解奠定了知識基礎。
(過渡: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談一談我所教授的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有關電解質、化學平衡的知識,為本節課認識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是一個可逆過程奠定了基礎。同時,弱電解質的電離的知識屬于化學原理性知識,理論分析是研究、闡述理論問題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對于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推理能力也很有幫助。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電解質有強弱之分,能應用化學平衡理論描述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理解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了解電離平衡常數,能用電離平衡常數解釋有關離子濃度的問題。
2.通過對電解質概念的學習,了解概念形成的一般方法,理解化學平衡原理對電離平衡的指導作用,了解平衡的思想與方法。
3.通過本節的學習,了解物質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了解由一般到特殊的辯證關系。
(過渡: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和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難點】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過渡: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知識進行自主分析,培訓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意識。同時考慮到化學原理性的內容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在我的課堂中,我還應用了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加深對相關理論的理解。
(過渡: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的三個環節來展開:分別是導入部分、新課講授、小結作業部分。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這里我會結合學生必修中所學知識提問:什么是電解質,電解質溶液導電的原因是什么,不同電解質的電離程度是否有區別?從而引入本節課。
這一導入方式是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既能做到讓學生回憶原來所學知識,又能讓學生對于新知識并不感到陌生,符合教學中“螺旋式上升”的教學原則。
環節二:新課展開
這一環節中包含有以下的幾個知識點:強弱電解質、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電離平衡常數。我會依次展開這幾部分的教學。
強弱電解質
我會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鹽酸強,除了濃度因素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在此基礎上,設置了以下實驗:測定等濃度、等體積的鹽酸和醋酸的pH值,對比與鎂條反應的現象有何不同。在學生進行了測定、觀察了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我會提問溶液的pH值的大小與溶液中的哪種離子濃度有關,鎂條與酸反應實質是在與其中哪種離子發生反應。通過這樣的問題的設置,學生即可發現,濃度相等的醋酸、鹽酸中,H+濃度并不相同。在這里我會提出這是因為HCl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醋酸不完全電離,溶液中是分子、離子共存的,引出強弱電解質的的概念,并介紹一些常見的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高中化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1.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介紹金屬化合物的主要性質。
本節課的知識是鐵的化學性質知識的延伸和發展。教材從鐵在地殼中含量僅次于氧、硅和鋁為引入,以及在介紹鐵的氧化物時,列舉了氧化鐵作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見應用,說明了研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意義與價值。在介紹鐵的氧化物、鐵鹽和亞鐵鹽性質時,以實驗探究為手段,重點介紹了Fe(OH)2的、Fe2+的還原性與Fe3+的氧化性。
2.教材內容編排注意與第一、二章知識的銜接。
本節課教材內容突出了課程標準中要求的鐵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并且注意與已學知識的聯系與銜接,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和解決新的問題,并逐步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網絡:
。1)與“物質分類”知識的銜接。本節對鈉、鋁、鐵、銅四種重要金屬的化合物的性質按氧化物、氫氧化物和相應鹽的順序編寫。同類化合物的性質有許多相似性,這樣編排便于從一類化合物的性質中找出共性,形成規律性的知識,有利于對同類其他化合物的認識和推斷。例如:堿性氧化物與酸反應,堿與酸反應,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筆帶過,沒有安排相應實驗來介紹。
(2)與“離子反應”知識的銜接。離子反應代表了反應的實質,教材“學與問”欄目中要求學生根據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堿,寫出它們與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與酸的反應、鐵鹽和亞鐵鹽性質均以離子方程式書寫,充分體現了與“離子反應”知識的銜接。
。3)與“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銜接。Fe3+與Fe2+相互轉化的實質就是發生氧化還原反應,這是本節課一個重點內容。教材以實驗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強還原劑、Fe2+遇到強氧化劑的變化,正是利用化合價變化來對反應類型進行判斷。
3.通過對實驗探究獲取知識與培養能力
教材介紹Fe(OH)2的制備與性質、Fe3+離子檢驗、Fe2+與Fe3+相互轉化等知識的介紹,主要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質性質。做好幾個教材安排的幾個實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與分析能力。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的物理性質。
(2)初步掌握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的化學性質,通過對灰綠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2價鐵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質。
。3)知道溶液中Fe3+的檢驗方法。
(4)知道Fe3+與Fe2+之間能夠相互轉化,能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轉化發生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初步學會從物質分類和氧化還原的角度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
。2)通過對鐵的化合物氧化還原性的預測,初步學會用氧化還原反應理論研究物質氧化還原性。
。3)通過對鐵的化合物實驗演示與探究活動,初步學會通過實驗研究物質化學性質的思路和方法。
。4)通過對“氫氧化亞鐵”制備實驗條件的思考與交流,初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品質。
(2)體驗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的銜接和運用,逐步培養學生主動運用知識、遷移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說方法
1.運用分類的方法,根據物質所屬類別(金屬氧化物、堿、鹽)預測物質性質
2.整合實驗過程,設計問題情景進行引導、啟發式教學
本節課安排了3個實驗,氫氧化鐵與氫氧化亞鐵的制備、Fe3+離子的檢驗以及Fe3+與Fe2+的轉化。相對而言本節課實驗的內容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質或是Fe2+與Fe3+的轉化,均涉及到+2鐵元素的還原性這一特點,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為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對把“Fe(OH)2的制備與性質實驗”、“Fe3+離子的檢驗”和“Fe2+與Fe3+的轉化”三個實驗進行整合,同時設計了幾個問題情景,以起到優化課堂效率,形成知識系統的作用。
同時,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與思考,發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
四、說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閱讀課文關于鐵的氧化物的介紹,利用分類法歸納FeO、Fe2O3、Fe3O4的性質,填寫以下表格:
【學生實驗1】氫氧化鐵、氫氧化亞鐵的制備與Fe3+離子檢驗(整合實驗)
實驗步驟:
、偃芍г嚬芊謩e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2mL新制FeSO4溶液(在大燒杯加入鐵釘與稀硫酸反應得到,并保持Fe與H2OS4反應不斷進行,放在公共藥品臺上,學生自行取用)。
②先往兩支FeSO4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KSCN溶液(動作要迅速),觀察與記錄現象。再往兩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KSCN溶液,觀察與記錄現象。
【問題情景1】閱讀課文,結合實驗現象,思考與討論: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據什么現象檢驗溶液中Fe3+的存在?Fe2+離子遇到KSCN會產生相同的現象嗎?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時間后,再次觀察溶液的顏色,出現了什么變化?該變化說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3.Fe(OH)2沉淀是什么顏色?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會出現顏色變化?
【師生小結】
1.含Fe3+的溶液遇KSCN溶液變紅,Fe2+離子沒有此現象,利用這一反應可以檢驗Fe3+的存在。
2.含Fe2+離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時間后,與KSCN溶液會出現紅色,證明生成了Fe3+,由此說明Fe2+溶液容易被空氣中的O2氧化為Fe3+。
3.Fe(OH)2為白色絮狀沉淀,但在空氣中因被氧氣氧化會而迅速變成灰綠色,最后變成紅褐色的Fe(OH)3沉淀。
【問題情景2】
1.從Fe2+被O2氧化為Fe3+,體現了Fe2+的什么性質?除了O2,還有哪些物質可以氧化Fe2+?
2.若要實現從Fe3+轉為Fe2+的變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質?
【學生實驗2】Fe2+與Fe3+的轉化,按照教材P61科學探究進行實驗,觀察與記錄實驗現象。
【問題情景3】結合實驗探究的現象,思考與討論:
1.Fe3+與鐵粉充分反應后的產物是什么?如何證明?
2.回憶前面有關Fe2+的實驗,為什么用Fe與稀硫酸制備FeSO4溶液,并保持鐵過量?
3.實驗中如何判斷Fe3+已充分反應?反應不充分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
【師生小結】
1.以鐵粉為還原劑,可以將Fe3+還原為Fe2+,此時溶液與KSCN不變紅,說明溶液中已無Fe3+離子。加入氯水后溶液重新變紅,說明前面反應的產物是Fe2+,遇到氯水后重新被氧化為Fe3+。
2.Fe與稀硫酸制備FeSO4溶液,并保持鐵過量,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氣中的O2氧化。
3.往FeCl3溶液中加入鐵粉充分振蕩試管,一段時間后仍有鐵粉過量,說明溶液中已無Fe3+(已充分反應)。若反應不充分,滴加KSCN后溶液會出現紅色,不能證明Fe3+已被鐵粉還原。
【問題情景3】學生課后思考與討論
通過學習我們指導,Fe2+離子和Fe(OH)2中+2價的鐵均易被氧化。根據所學的知識,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時,如何通過實驗條件的控制,制備較純凈的Fe(OH)2白色沉淀?
高中化學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教材是人教版化學必修2第二章第二節的教學內容,是電化學中的重要知識。初中化學已經從燃料的角度初步學習了“化學與能源”的一些知識,在選修模塊“化學反應原理”中,將從科學概念的層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較系統深入地學習化學反應與能量。該節內容既是對初中化學相關知識的提升與拓展,又為選修“化學反應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礎。該節分為兩課時教學,本課為第一課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初步形成原電池的概念,并能夠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生活在現代社會,學生對“電”有著豐富而又強烈的感性認識。當學生了解了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之后,會對化學能與電能之間的轉化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正是基于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教材開始的幾個設問,把學生帶進了“化學能與電能相互轉化”的探究之中。從能量轉換角度看,本節課程內容是對前一節課中“一種能量轉化為另一種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形式,它同樣可以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熱能和電能等”論述的補充和完善。從反應物之間電子轉移角度看,原電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拓展和應用;從思維角度看,“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思想,是對“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思維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賹W生通過實驗探究認識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構成條件,初步形成原電池概念。
②能夠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
。2)過程與方法
①學生通過對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學習,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理解科學探究的意義,基本過程和方法,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能力。
②能對自己探究原電池概念及形成條件的學習過程進行計劃、反思、評價和調控,提高自主學習化學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賹W生通過探究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奧秘,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熱情,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與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谫澷p化學科學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能源問題,逐步形成正確的能源觀。
3、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4、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電解質溶液及氧化還原反應等有關知識;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學生在生活中對電池也有所了解。學生喜歡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由實驗現象推測反應原理,學生對本節課會有所期待。
二、教法分析
教育學理論認為,選擇和采用教學方法時,不僅要根據學科的特點,而且要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選用。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瘜W教學離開了實驗,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本課主要采用了實驗探究法、再結合問題探討法、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法等教學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課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在教學中還合理地運用多媒體等輔助手段,便于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學法指導
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驗需要,采用分組實驗探究、問題探討、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等方法,并結合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在實驗→觀察→討論→推測→驗證的過程中,學習和理解原電池的概念、原理和構成條件。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并學會運用觀察、比較、歸納等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學程序
教與學是有機結合而又對立統一的,良好的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程序的。
。ㄒ唬﹦撛O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建立新思維
我邀請學生一起動手利用西紅柿,蘋果讓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在這個現象中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呢?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1)引導學生復習金屬鋅和稀硫酸的反應,提出問題:
鋅和稀硫酸反應的類型屬于哪一類?
這個反應中元素的化合價是否發生變化?
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什么?
用雙線橋法表示鋅和稀硫酸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方向以及數目?
。2)通過分析鋅和稀硫酸反應中電子轉移的情況,作出大膽的假設:如果讓鋅失去的電子在閉合回路中發生定向移動,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從而引導學生設計出電子定向移動的閉合回路,得到銅鋅原電池的裝置圖。
。3)通過分析設計,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得出實驗結論。教師因勢利導提出問題: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說明產生電能,依據能量守恒原則,能量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那么電能到底是什么能轉化而來的呢?和學生一起分析從而初步形成原電池的概念。
這種通過問題情景的引入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又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進入學習主題,避免思維的盲目性。
。ǘ⿴熒樱瑐魇谛轮
這部分的教學內容分為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和原電池的構成條件兩部分。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采用分組探究,再結合設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較歸納法等教學方法,并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
1、原電池形成條件的教學:
教材中“構成原電池的條件”這一討論題,問題過于空泛,考慮到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概括能力還不是很強,單純的討論可能會無從談起。因此,我在這部分內容教學時,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依據之前設計出的銅鋅原電池裝置提出問題:如果更換銅鋅原電池中的部分電極材料,那么電流計的指針依舊會發生偏轉嗎?得到實驗方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設計的實驗方案,我把學生分為四大組,共八個實驗,通過分組對比實驗,根據實驗現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討論,得出原電池的構成條件,讓學生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
2、原電池的工作原理教學:
原電池原理教學時,我采用問題引導,動畫演示,討論交流,歸納總結等方法。利用多媒體展示原電池工作原理的微觀示意圖,使學生直觀的觀察到原電池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的變化,如電子的定向移動,電流的流向以及陰陽離子的定向移動。引導學生寫出電極反應式和電池反應方程式。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通過電流的方向來確定原電池的正極和負極,并和學生一起討論總結判斷正負極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在大腦中初步形成原電池的概念。
最后利用銅鋅原電池的工作原理解釋在新課之前的實驗現象,說明蘋果,西紅柿中含有電解質溶液,和銅片,鋅片以及導線共同構成了一個原電池裝置,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使電流計的指針發生偏轉,通過這個現象的解釋,使學生感受到化學世界的奇妙,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ㄈ┚毩曥柟虄然轮ㄒ妼W案)
。ㄋ模⿲W生小結升華新知
課堂小結,讓學生在學案中自己小結,能使學生體會到一堂課中的樂趣和收獲,老師做要點補充。
。ㄎ澹┎贾米鳂I
1、(必做題)課本44頁1題、2題
2、(選做題)制作水果電池。
五、板書設計(略)
高中化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烴作為一切有機物的母體,而甲烷又是最簡單的有機物,學生對甲烷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后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希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有機學習方法。
2.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新教材特點,結合高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確定了一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儲量情況
、谕ㄟ^實踐活動使學生深刻認識甲烷的結構特點
③通過實驗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應原理
、芡ㄟ^對甲烷結構和性質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建立從結構角度學習有機物性質的有機化學學習模式
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探究實驗、模型、圖片、動畫等,培養學生關心科學,研究科學和探索科學的精神
②通過講授、討論、自學、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和比較,類比等科學方法與邏輯方法,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③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觀察實驗,并根據實驗現象得出可能的規律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僖龑W生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谕ㄟ^甲烷的結構和性質的探索,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甲烷分子的結構和甲烷的取代反應
二、說教法
本節課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及時對比、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過程
采用板塊教學,分為四個學習板塊。即:板塊一:甲烷的結構探究;板塊二:甲烷的物理性質;板塊三:甲烷的氧化反應;板塊四:甲烷的取代反應。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評價,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并幫助學生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體現用途”的認知關系。具體的教學流程:
【引入】隨著“西氣東輸”工程的順利實施,越來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氣,請問天然氣的成分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作為能源有哪些優點?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第一段并思考以上問題。
【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回答
【投影】“西氣東輸”工程全線分布圖;“西氣東輸”工程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開采和使用天然氣造成的事故圖片
【過渡】天然氣好比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作為一種很好的能源,另一方面在開采和使用的同時上演了一幕幕人間悲劇,為了防止悲劇再次上演,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氣,剛才我們已經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們有必要進一步了解甲烷的相關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來討論和學習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設計思路:通過自主學習獲取天然氣成分,存在及作為能源優點等相關信息;展示“西氣東輸”工程全線分布圖;“西氣東輸”工程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的圖片;開采和使用天然氣造成的事故圖片,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儲量境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獲取信息的能力。通過對西氣東輸工程的了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發學習興趣,并引出《甲烷》課題。
【師】首先我們來討論甲烷的結構。初中我們就學習過甲烷的分子式CH4 ,你能根據前面學習過的價鍵知識,寫出甲烷的電子式,結構式嗎?
【學生活動】一學生演板,其余學生在草稿紙上完成
【講授并板書】1、甲烷的分子結構
、倩瘜W式:CH4
H
??
電子式:H:C:H
??
H
H
|
結構式:H?C?H
|
H
【師】從結構式中我們可以知道,C與4個H形成4個C-H共價鍵,且已知4個C-H的長度及夾角完全相等,據此,你能推測CH4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間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幾種可能?
【學生活動】學生思考,討論,得出兩種可能:平面正方形或正四面體
【展示】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師】經過科學研究證明,CH4是正四面體型,其中C位于正四面體的體心,4個H分別位于正四面體的4個頂點,C-H鍵夾角為109。28,
【板書】②空間構型:正四面體
設計思路:學生自主學習并完成甲烷的分子式、電子式和結構簡式的書寫。老師評價后提出問題甲烷究竟有著怎樣的結構,學生開始猜想。然后老師展示模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甲烷空間結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甲烷結構的研究,學會科學的質疑和能根據科學信息進行有效的實踐活動,同時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通過對甲烷的模型觀察,正確認識了甲烷的分子結構,為甲烷的性質學習打下了基礎。
【過渡】我們都知道,結構決定性質,CH4 的這種結構決定了CH4 有哪些性質呢?首先來學習CH4 的物理性質。
【投影】池沼中的沼氣圖片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圖片中體現了CH4 的哪些物理性質
【講授并板書】2、甲烷的性質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溶于水,比空氣輕
設計思路: 展示池沼中的沼氣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其中蘊含的物理性質。
設計意圖:探究甲烷的物理性質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也為甲烷完整性質的建立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同時通過生活中的例子,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過渡】那甲烷又有哪些化學性質呢?比如它和強氧化劑酸性高錳酸鉀反不反應呢?
【投影視頻實驗】甲烷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
【師】是的,在通常情況下,甲烷性質比較穩定,一般不與強酸強堿強氧化劑反應,但在特定條件下甲烷也能發生某些反應,比如甲烷可以燃燒
【投影視頻實驗】甲烷燃燒
【學生活動】觀察甲烷燃燒現象;并書寫甲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點評】在甲烷的燃燒方程式中,不用等號而用箭頭,主要是因為有機反應往往教復雜,多有副反應,故不用等號
【板書】化學性質:(1)可燃性:
CH4+2O2 CO2+2H2O 點燃
【過渡】如果點燃甲烷與空氣的混合物,它立即就會發生爆炸,為什么呢?閱讀課本P61資料卡片
【學生活動】自主閱讀
【師】原來空氣中的甲烷含量在5%-15.4%時,遇火花立即發生爆炸。煤礦中的瓦斯爆炸多數就是甲烷氣體爆炸引發的,假如你是一名煤礦工人,當你在礦井采礦時,為預防瓦斯爆炸,你會采取哪些措施?
【學生活動】思考回答:通風,嚴禁煙火
【師】所以在進行甲烷的燃燒實驗時,必須先檢驗其純度
設計思路:先將甲烷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甲烷的性質在通常情況下穩定,但在點燃條件下就會燃燒,指導學生完成甲烷燃燒的相關知識,并通過資料卡片和礦難圖片進行安全教育。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用實驗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質,體驗了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有機思想,并提高安全意識,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化學物質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利與弊。
【過渡】甲烷還有哪些化學反應呢?
【投影實驗視頻】甲烷的取代反應
【學生活動】觀察現象:混合氣體的黃綠色變淺,量筒壁上出現油滴,量筒內的液面上升。
【追問】上述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現象,說明了什么?
【學生活動】討論思考
色變淺------說明量筒內的混合氣體在光照的條件下發生了化學反應。
出油滴-------說明反應中生成了新的油狀物質,且不溶于水。
水上升,有白霧------說明隨著反應的進行,生成了一種極易溶于水的氣體,造成量筒內的氣壓減小
【投影】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原理
【講解并板書】
CH4 + CI2 CH3CI + HCI 光
【師】上述反應中,甲烷中的氫原子被氯原子,生成了取代產物一氯甲烷。像這種有機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團所代替的反應叫取代反應。
【師】其實生成的一氯甲烷還可以繼續和氯氣進一步反應,依次又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
【學生活動】書寫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板書】
CH3CI + CI2 2CI2 + HCI 光 CH2CI2 + CI2 光 光 CHCI3 + HCI CHCI3 + CI2 4 + HCI
【師】甲烷與氯氣能生成四種取代產物,均不溶于水,其中,在常溫下,一氯甲烷是氣體,其他三種都是液體,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是最重要的有機溶劑。
【思考】若1moL甲烷中的氫原子完全被氯原子取代,消耗氯氣的物質的量是多少呢?
【師】原來了解事物要一分為二,甲烷的穩定性是相對的,點燃時甲烷可以燃燒,在光照條件下,甲烷可以和氯氣發生取代反應。
設計思路:組織學生觀看甲烷的取代反應的實驗視頻,并觀察現象,通過對現象的分析推斷取代反應的條件,產物,并及時投影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原理,幫助學生從化學鍵的角度了解取代反應的本質,完成方程式書寫,老師再分析和評價
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思維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從物質的微粒觀來分析化學反應的本質過程,透過現象看本質,明白實驗手段是檢驗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并從中體驗探究性學習的過程。
【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應該知道了甲烷的結構和化學性質,感受到了學習有機物的一般方法:結構決定性質,以及認識事物的科學態度:以理論為指導,以實驗事實為依據
設計思路:然后學生通過簡潔工整,知識層次清晰的板書設計,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歸納、總結,并對甲烷的結構和性質有個清晰的知識脈絡。
五、板書設計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1、甲烷的分子結構
、倩瘜W式:CH4
H
??
電子式:H:C:H
??
H
H
|
結構式:H?C?H
|
H
②空間構型:正四面體
2、甲烷的性質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溶于水,比空氣輕
化學性質:
。1)可燃性:
。2)取代反應:
光 CH4 + CI2 CH4+2O2 CO2+2H2O 點燃 CH3CI + HCI 光 CH3CI + CI2 2CI2 + HCI 光 CH2CI2 + CI2 光 CHCI3 + HCI
六、教學評價 CHCI3 + CI2 4 + HCI
對于本節課的重點甲烷的結構和甲烷的性質都是由老師提出了問題,然后學生的觀點發生碰撞,然后師生一起分析提升,老師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以促成學生認識的轉變和產生情感的共鳴,最終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
但因為是參加公開課,就沒有辦法課前布置用硬紙板制作甲烷的模型(課本上實踐活動),而只能展示模型,所以在甲烷的分子結構學習部分,學生的參與和積極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了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學,用化學的知識走進生活。
高中化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課標分析
通過實驗探究溫度、濃度、壓強和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認識其一般規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義及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通過催化劑實際應用的事例,認識其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領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化學反應原理》教材的學習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是對必修部分與此相關內容學習的延伸與深化,也是后續學習化學平衡及移動知識的基礎。在學習該單元之前,學生通過《化學2》(必修)的學習,已經定性的認識化學反應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有影響。在選修教材《化學反應原理》中,這部分內容的設置則是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在學生實驗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現象產生的原因,逐步認識外界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進而從微觀角度加以解釋,從而實現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升華。另外本節內容的知識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非常強的實用價值。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論、過渡態理論等相關理論簡單解釋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觀察思考、討論歸納等學習活動體驗科學探究、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際,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熱點問題,樹立辯證
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濃度、壓強、溫度、催化劑等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教學難點:能用有效碰撞理論、過渡態理論簡單解釋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二、說教法
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互動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本節課的教學,我采用“引導-探究”的教學模式,應用“問題討論、實驗探究、歸納總結、指導講解”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
通過合理有效的學案,明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有方向,促使學生積極探索發現。
2、情境激學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如列舉生活中的常見事實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3、實驗促學
通過實驗方案設計和實驗探究活動,促使學生在探究與合作中,更好的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4、媒體助學
通過實驗視頻、動畫演示、圖片等直觀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深入淺出、生動形象。
這些方法都立足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傳統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努力實現由教向學的轉變。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二理科學生,經過初三和高一的學習,他們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相關知識:諸如溫度、壓強、催化劑、濃度、接觸面積等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等;積累了一些化學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實驗技能;基本上都養成了良好的思考、討論、探究的習慣。本節內容的教學目標重點不是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而是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問題解決,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體會到化學學習的樂趣,并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學法指導
學生通過學案導學,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并做好相關的預復習工作,做到溫故知新。
指導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方案、開展實驗探究、進行自主學習等活動,在思考、觀察、實驗及交流與合作中,自主建構知識,培養和提高化學學習能力。
指導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實際中與本節相關的化學現象,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做到學以致用。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學會”、“會學”、“樂學”。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和完成探究實驗,并交流、歸納、總結濃度、溫度、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壓強的影響則是學生通過觀察教師補充的演示實驗得出;應用相關理論進行解釋雖然是教學難點,但由于學習要求不高,所以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學來完成,能達到幫助學生從理論上簡單分析、認識即可。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本節課設計為這樣的學習過程:“創設問題情境→設計實驗方案→實驗探究活動→自學理論依據→交流歸納總結”。
具體的課堂教學程序如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本節課的引入可結合視頻和圖片,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我們已經知道,化學反應有快有慢,不同的反應,反應速率也不相同。比如說:爆炸反應速度是相當快的,一幢20層的高樓,在不到10s中的時間就爆破倒地;而煤和石油的形成卻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
為什么不同的化學反應,反應速率會不一樣呢?決定化學反應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內因:反應物本身的性質”。
接著指出:“反應物的性質是很難改變的,所以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常常是通過改變外界條件來控制反應速率,請大家結合學過的反應或是生活實際討論有哪些外界條件會影響化學反應速率!
學生結合生活實例和已有知識,討論歸納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
從生活實際出發,創設問題情境,很自然的引出了“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這種引入方式,在上課伊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2、完成實驗探究,理解“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
“濃度、溫度、壓強、催化劑等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是通過教師啟發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方案設計,自主完成實驗探究,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歸納交流,主動建構知識。這也是本堂課的主要教學環節。
(1)教師指導學生完成實驗設計。
如:請選擇合適的實驗用品,設計實驗,探究某一條件的改變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實驗用品:
試管、錐形瓶、試管架、量筒、藥匙、保溫杯(內裝熱水)、氣球
鐵片、鐵粉、NaHCO3粉末、MnO2粉末、鹽酸(2.0mol/L,0.20mol/L)、H2C2O4溶液、H2O2溶液(5%、12%)、酸性KMnO4溶液、FeCl3溶液
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為了保證實驗設計的合理、有效性,教師應作如下指導:
、偃绾卧O計實驗?
首先要明確實驗目的,即探究什么條件對反應速率的影響→根據實驗目的,選擇合適的反應物,知道實驗原理→在此基礎上,考慮怎樣操作簡單,現象明顯,進而采用合理的實驗步驟和方法
、谥该髂骋粭l件的改變,即進行實驗設計時,只考慮有一個條件是變量,其余條件保持不變。
、蹖W生實驗方案設計完成后,指導學生從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和方法幾方面進行交流討論。
。2)學生分組實驗,完成實驗探究。具體實施如下:
每組都提供一定的實驗用品,可分別完成相應的實驗,學生選擇相應實驗完成探究活動,并進行觀察、分析。
高中化學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見有機物,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聽到的,學生感覺親切、熟悉!镀胀ǜ咧谢瘜W課程標準》指出:必修模塊的乙醇應該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學素養,學生借助乙醇這種熟悉的有機物,了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之——烴的含氧衍生物,認識到有機物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識基礎,了解有機化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初步認識官能團與有機物性質的關系。
二、學情分析
初中化學知道了乙醇的組成、物理性質、燃燒反應和一些用途,但是學生對物質性質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宏觀表象階段,只是在烯烴的學習中開始從微觀結構認識物質。因此在乙醇的教學設計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結構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與乙醇分子、氫氧化鈉和乙醇鈉的對比,滲透結構決定性質這一科學分析方法。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乙醇化學性質的教學采用學生小組實驗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目標(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1)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列舉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質;
。2)通過實驗探究,能完成乙醇與氧氣、與鈉反應的實驗操作,并能正確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3)通過師生共同歸納,初步學習羥基、官能團等概念,并能解釋羥基對乙醇化學性質的影響;
。4)通過閱讀、交流加深對酒駕、乙醇汽油等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的認識,體會到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學重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和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3.教學難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
四、教學指導思想
新教材特別強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為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借鑒了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主要采用認知同化的學習模式,即先探明學生已經了解了什么,在此基礎上對已有知識進行拓展、加深。
五、教學過程
教學第一環節——討論、交流,激活已有知識
學生依據學案,分組(4-6人)交流關于乙醇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的已有知識,最早完成學案的小組到展示臺展示,之后其他小組的同學提出質疑和和補充,教師參與總結。對于乙醇的分子結構,大部分學生正確寫出了乙醇的分子式、結構式和結構簡式,不規范的加以糾正,在此引導學生:乙醇屬于烴嗎?并與乙烷的分子結構作對此,引出烴的衍生物的概念。對于乙醇的物理性質,學生總結的比較全面,而乙醇的化學性質,學生只能寫出乙醇燃燒的方程式;對于乙醇的用途,學生知道的還是相當多,在此基礎上,借助兩個新聞標題為學生介紹了乙醇汽油的利與弊,乙醇汽油的推廣使用,減少了有害氣體的排放,節約了石油資源,解決了我國的能源危機,然而乙醇汽油的生產消耗了大量玉米,從而出現了汽車與人爭糧食的社會現象,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警醒,培養學生的辯證意識。
教學第二環節——關注生活現象,提出新問題
由3名學生到講臺表演我準備好的臺詞,也可以課前演練一下。
甲:你買新車了,請客!
乙:當然!
甲:干一杯!
乙:我開車,不能喝酒。
甲:你酒量那么大,喝一杯沒問題。
乙:三杯五杯也沒問題!
(甲、乙喝酒狀)
甲:喝多了嗎?還能開車嗎?
乙:沒事。再喝幾杯也沒問題!
丙(上):酒精測試!喝了這么多酒還開車,扣車,罰款!
乙:時代不同了,汽車還喝酒呢!我喝點酒不算什么。
甲:警察同志,他酒量大著呢,沒喝多。
通過表演,我提出了以下問題:1、你對甲、乙二人的行為有何評價?2、從這段對話中找出涉及乙醇性質的關鍵詞,提出你想進一步了解的涉及乙醇性質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酒駕的危害,珍愛生命,增強社會責任感。學生的發言非常踴躍,主要觀點有飲酒不能駕車,不應該勸開車的人喝酒,酒后駕車是對生命的漠視,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等等。但也有的同學提出:只喝一杯啤酒能開車嗎之類的問題,我對學生的發言充分肯定,然后為學生出示我國關于酒駕的界定標準和處理規定,學生對酒駕的認識更加全面。
對第二個問題,經過學生的互相啟發和教師的點撥,提出的需要進一步了解的問題是:
。1)飲酒后,乙醇在人體內發生了怎樣的化學變化?(2)交警檢驗司機酒后駕車的原理是什么?我把這兩個問題寫在黑板上,然后進行逐一解決。
教學第三環節——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
學生最為陌生的,是乙醇在人體內的變化。我為學生提供了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圖,乙醇進入人體后,絕大部分在乙醇脫氫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因此飲酒的人很快出現面紅耳赤的現象。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能麻痹大腦的中樞神經,隨之出現心悸、惡心、嘔吐、四肢不協調等癥狀,因此乙醛就是造成司機酒后肇事的罪魁禍首。一段時間后,乙醛又被氧化為乙酸,最后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從而酒醉到酒醒。乙醇生成乙醛的這種變化在人體外用銅或銀作催化劑就能實現,接下來我為學生示范了操作過程,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我對課本中的的實驗做了簡單改進:將盛有無水乙醇的試管改為了小燒杯。改進之后的實驗:一是對學生來說插入銅絲更容易,防止插入過慢銅絲變冷,對學生來講也更安全;二是降低了容器的高度,便于聞到乙醛的刺激性氣味。
學生觀察銅絲表面顏色的變化,并對比實驗前后液體氣味的變化。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銅是催化劑,實質是乙醇和氧氣發生了反應,生成了有刺激性氣味的乙醛,并給出乙醛的結構,學生通過對比乙醇和乙醛的分子結構,從原子守恒的角度書寫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方程式。這一過程,學生對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了更深的體驗。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學生在描述現象的時候會發現做過催化劑的銅絲更新、更亮了(如果學生發現不了就需要老師點撥一下),那么如果想把舊銅器變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我為學生展示了銅銀在焊接時的圖片,對于銀器表面生成的黑色氧化膜,工匠說,可以把銀器在火上燒熱,馬上蘸一下酒精,就會光亮如初。如果你家有一件舊銀器,你會如何處理呢?學生的情緒又變得高漲起來,他們一定在想象有什么機會可以讓他們學以致用了。
教學第四環節——驗證乙醇被強氧化劑氧化
交警是如何檢驗司機酒后駕車的呢?鑒于重鉻酸鉀氧化乙醇的應用價值,高錳酸鉀作為有機化學常用氧化劑的重要地位,再加上這兩個實驗易于操作,現象明顯,我把教材中的資料卡片給為學生分組實驗,學生親身體驗乙醇的還原性,不僅能與氧氣發生反應,還能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酸性重鉻酸鉀溶液反應,被直接氧化為乙酸。
教學第五環節——探究乙醇與鈉的反應
乙醇的氧化反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生想了解乙醇的更多知識可以借助于網絡平臺。因此,我為學生提供了百度百科中搜集到的“乙醇鈉”的相關信息,乙醇鈉是制造二十余種西藥的原料,之后我提出問題:水可以與金屬鈉發生反應,生成氫氧化鈉,那么由乙醇如何獲得乙醇鈉呢?學生觀察發現水和乙醇中均有相同的組成部分,很容易想到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我順勢拋出另一問題: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的另一種產物是什么?如何驗證?學生想到氫氣的驗純、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燒杯,并提出了與教材相同的實驗方案。但是以往實驗中,由于教師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切取的鈉塊較小,大試管中的空氣很難全部排出,氫氣的驗純需要較長的時間,鈉塊太小產生的氫氣量較少則導致實驗失敗,因此我對本實驗也做了改進: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將一塊綠豆粒大小的金屬鈉放入其中,再將注射器活塞裝上,之后輕拉活塞,使乙醇進入注射器中,可以觀察到鈉與乙醇發生反應,有大量氣泡產生,將注射器內不純凈的氣體排出,迅速倒轉注射器,反應產生的氣體可以將乙醇排出,待鈉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輕推活塞,點燃產生的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燒杯。改進之后的實驗減少了鈉的用量,無需驗純,點燃時現象明顯。通過這樣的實驗設計,驗證了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并對比了鈉與水反應的劇烈程度,之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并書寫方程式。
歸納整理:總結了乙醇的化學性質,通過對乙醇分子中化學鍵的斷裂情況的分析引出羥基、官能團的概念,初步認識官能團對有機物性質的重要影響。同時讓學生認識到課本上的知識都是源于生活的,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的途徑有很多,要善于從化學視角留心生活中的問題,并想辦法加以解釋或解決。
板書設計:
第三節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醇
一、乙醇的物理性質
二、乙醇的化學性質
1.氧化反應
。1)催化氧化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2)與強氧化劑的反應
-----被直接氧化為乙酸
。3)燃燒反應
2.乙醇與鈉的反應CH3CH2OH+3O
高中化學說課稿8
各位評委、各位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新課標必修1第三章第一節《金屬的化學性質》的第一課時。我打算從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三個方面來完成我的說課任務。
一、說我的教學理念。
在傳統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像演員,而學生只是觀眾現象。那么,在今天的新課標下師生角色還能是這樣嗎?不!我認為應該讓學生做演員,教師做導演;應該讓學生去表演、去體驗、去收獲;應該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也就是說,我們教師應該不僅僅關注的是自己如何講好,而更應該關注如何幫助學生演好!為此,我認為我們教師必須準確把握兩點:一是相關的教學內容,即學生要演什么;二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即學生能演什么。三是具體的教法和學法,即學生該怎么演。
對于本課時來說,學生到底要演什么?我認為依據有兩個,一是課程標準:課標明確指出,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或通過實驗探究來了解金屬的主要性質,即構建清晰的金屬觀;二是本節教材在模塊中的功能價值:金屬的化學性質差異在必修2構建元素周期律和選修4學習電化學時將得到應用與拓展;而選修6的學習將繼續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由此我將著重突出三點:一是突出歸納金屬鈉的性質;二是突出發現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共性和差異,構建出金屬化學性質的認知模型;三是突出提高學生全面觀察的能力,使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這三點均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其中第三點還是本課時的教學難點。
對于本課時來說,學生能演什么呢?我認為初中學生已經學習了金屬的性質,代表物鐵性質以及金屬活動性順序。同時還具備了基本的實驗技能,并剛剛學習了分類觀和氧化還原觀。這些都是學生能夠表演的基礎。尤為難得的是,他們還有著連老師都無法估量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我認為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全能夠自主通過簡單的實驗探究歸納出金屬鈉的性質,自主發現金屬與氧氣反應的共性和差異,自主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說我的教學設計。
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將基于奧蘇泊爾的同化理論來實現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即用鐵的認知模型同化建構出鈉的認知模型,用金屬的物理性質認知模型去同化建構金屬的化學性質認知模型,并讓學生在合作和實驗探究的氛圍中去進行學習。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課前:先將學生分組,學生人人參與,自主分工,使每個學生都能發現和使用自己的潛能。同時下發學案,指導學生復習回顧,明確目標。減少知識差距,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演好。
課中:通過兩次使用預測、驗證、總結這種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來同化構建鈉的認知模型、同化構建金屬的化學性質認知模型以完成教學任務。
首先,根據學生的獵奇心理,播放一段關于鈦有超強形狀記憶性的視頻,從而迅速地把學生帶入新課中、進入金屬的世界。
其次,進入匯報預測環節:由學生匯報學案中的三個問題。
1.收集觀察身邊的金屬材料并總結出金屬物理性質的共性與差異性,引導學生構建出金屬物理性質的認知模型,為同化構建金屬化學性質認知模型做好了鋪墊;
2.用氧化還原觀分析鐵與氧氣、酸、鹽的反應,引導用新視角看待老問題,發現它們的氧化還原本質,使認識水平得到提高;
3.由生活中的金首飾,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同時引導學生預測出鈉的化學性質,并對預測質疑,激發學生實驗驗證的好奇心。
接著,進入實驗驗證環節?紤]到鈉的性質很活潑,我打算增加演示鈉與鹽酸反應的實驗。通過控制鈉塊的大小和鹽酸的濃度,使實驗產生輕微的爆炸現象,以此驗證預測,又提醒學生注意實驗安全。
而后,學生按照學案中的實驗指導依次完成鈉的切割、燃燒、與水、與硫酸銅的反應四個實驗,并記錄現象,匯報結論。匯報中引導學生得出鈉能與氧氣反應,但不同條件產物不同。而鈉與水反應的現象不易觀察全面,但這卻正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好素材!所以我決定讓學生做兩次鈉與水反應的實驗。第一次不作過多指導,讓學生在匯報時自己發現觀察的不全面,再鼓勵學生重做實驗,多角度全面觀察,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提高,更使他們體驗到科學探究的失誤不是失敗,只有停止思考和觀察才是失敗。所以我認為在難點的突破上走彎路勝過抄近路,放手讓學生經歷困惑,苦惱,去收獲驚喜與領悟,讓學生樂在其中。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人類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是一蹴而就,這種科學探究之樂是建立在苦苦追尋基礎之上的。有利于他們科學素養的提高。接著,再增加鈉與硫酸銅的反應,讓反應結果推翻學生在初中所學的簡單的金屬置換觀,這又有利于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
最后,進入總結提升環節。
一是通過學生所發現的對與錯,總結得出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形成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
二是通過學生所同化建構出的認知模型,總結得出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化學基本思想,實現化學學科內在知識的拓展。
三是通過學生所歸納出金屬的化學性質,總結得出金屬的還原性本質,以及還原性強弱的差異。
至此教學重點任務得以完成。而有關金屬的其他知識以及學生由鋁的燃燒實驗現象所引發的對金屬氧化膜形成速度和致密性差異的思考,將于下節課探究完成。
課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去猜想、查證,把教學延伸到課后,并輔以適量的課堂反饋,及時發現問題,檢驗教學效果。
以上是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針對這節課的教學以及可能出現的情況,我有如下教學反思:
1.充分采用奧蘇泊爾的同化理論,使學生由一種舊知識同化構建出另一種新知識,可以實現化學學科知識的不斷拓展;
2.充分采用自主實驗探究,可以實現研究物質的一般方法,以及實驗操作和觀察能力的不斷提高;
3.充分采用群體合作學習,可以實現學生積極地自我認同并欣賞他人的不斷形成。
各位評委、各位同行: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正是這啟發了我的設計感悟,即教師巧導演,學生樂表演,教師喜贊賞,學生樂思考。我真誠地期望我們的學生能夠在滿心喜樂的氛圍中學習,能夠在探究創新中成長。
我的說課就到這里,請多指教。
謝謝大家!
高中化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實驗化學》是普通高中化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模塊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實驗在化學科學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學實驗方法和技能,培養學生運用實驗手段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亞硝酸鈉和食鹽的鑒別”選自蘇教版《實驗化學》專題3課題2。本節課的主題是物質的鑒別,鑒別的對象是跟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工業鹽(亞硝酸鈉)和食鹽,鑒別方法主要涉及被鑒物質的化學性質,且給學生從物理性質、組成與結構等角度探討鑒別方法預留了足夠的空間。
教材要求學生從已有知識出發,根據物質的特性多角度設計物質鑒別的實驗方案,并開展實驗探究,感悟化學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中的價值,進一步提升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說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與歸宿,對本課時教學我們設置了如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分析NaNO2和NaCl結構、組成與性質的差異,學會物質鑒別的基本技能。
2、過程與方法:通過NaNO2和NaCl的鑒別過程,培養學生設計、評價、操作、處理等實驗綜合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誤食亞硝酸鈉中毒為載體,建立將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實踐的意識,在合作學習中提高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上述目標的設置,我們在充分體現性質差異決定鑒別方法差異的同時,很好地注意了預設與生成、主體與主導、獨立與合作、收斂與發散、理論與實際等關系的處理。
三、說過程
按照情境引課,情理結合,分合相輔,師生互動,學用一致,不斷升華的總原則,從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組成與性質、不同組成與性質決定不同鑒別方法、不同鑒別方法呈現不同現象、不同鑒別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選擇為出發點,整節課的教學架構設置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呈現先行,尋找啟迪”、“激發思維,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設計方案,實驗論證”、“創新優化,不斷升華”等六個實施階段。其主要教學內容與設計意圖簡述如下。
【教學過程】
1、通過工業鹽(亞硝酸鈉)中毒事件的視頻報道,提出“為何會出現這類嚴重的中毒事件?”的問題
2、通過NaNO2樣品呈現和NaNO2用途說明,進一步提出“如何通過鑒別法來避免這類中毒現象發生?”的問題。
【設計意圖】
1、以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為學習背景,能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所應關注的學習方向,使課堂迅速進入一種有序、高效的教學狀態。
2、把學習與研究放在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背景之中,這種“告知”學習者學習目標的預設,能有效激發學習者為快速獲得學習結果而規劃系列的預期行為,并逐步將預期行為轉化為實踐行為,使實踐行為與正確的學習結果相匹配。
高中化學說課稿10
一、課題簡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教材涉及的知識面廣,綜合性強,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是已學過的電解質的電離,水的電離平衡,以及平衡移動原理等知識的綜合利用。本節是本章教學的重、難點,通過本節的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對強弱電解質,離子反應和離子反應方程式等知識的理解,而且還可以指導有關電解和物質檢測等知識的學習。
2、新課標要求
掌握強酸弱堿鹽和強堿弱酸鹽的水解,是高考必考內容
3、教學目標及確立依據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以及新課標和教材的要求確立本節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僖龑W生認識強酸弱堿鹽和強堿弱酸鹽的水解原理
、谠鰪妼W生實驗動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偻ㄟ^課前調查,學生學會篩選信息進行交流
、诮Y合實驗探究,微觀解釋鹽類水解的概念及本質
情感態度價值觀:
、偻ㄟ^調查“鹽堿地的治理和改良措施”,激發學生的愛國、愛家鄉熱情,立志于將來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可持續性的自主發展。
、趯W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教育,使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有離子方程式書寫、化學平衡、電離平衡以及溶液的pH等知識,這幾部分知識對學生來說均有一定的難度,而鹽類的水解又是這幾部分知識的綜合利用,就更有難度,因此,學生能否積極主動獲取知識就顯得十分重要。
三、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準備】授課前三天我將學生分為兩組,并分配各組的調查任務:
1、(第一組)新聞鏈接:被蜂蟄傷莫大意—采草藥的老伯差點送了命!
某日上午10點左右,家住市區的李伯與鄰居到附近的山上采草藥時,不慎被蜜蜂蟄傷,當時他并未在意;丶液罄畎⒉械絺幪弁醇又亍⒑粑щy、意識不清,家人急忙撥打急救電話,經醫生對癥處理,李伯已脫離危險。請問這次險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當黃蜂或蜜蜂叮咬后應如何利用家庭常用的物質及時處理?請第一組的同學查閱有關資料,以便上課時與其他同學分享你們的成果。
2、(第二組)你知道附近的鹽堿地是怎樣形成的嗎?有哪些防治措施?請你查閱有關資料,隨時準備把你的發現公之于眾。
【設計意圖】:通過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查閱鹽類水解的相關資料,旨在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樂于就化學有關問題進行交流和作出判斷,并能以開放的態度對待他人的意見,感受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樂趣。
【新課導入】
俗話說:“灰混糞,糞混灰,灰糞相混損肥分!蹦阆胫婪史謸p失的原因嗎?今天我們所學的內容可以幫你解決。引出課題第三節鹽類的水解
俗語引課,用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到準備解決的問題上來,而一定的知識儲備是解決此問題的前提條件,根據學生的調查反饋,檢查預習、查閱資料情況。
【一組調查匯報預測】
健康人血液的pH保持在一定范圍內變化,這是因為血液中存在血液酸堿平衡。H2CO3 H+ + HCO3—,醫學上稱之為血液酸堿平衡。當人受到叮咬時,皮膚上常起紅疹,這是因為蜜蜂蟄人后注入的酸性物質導致人體血液酸堿平衡被破壞所致。
被黃蜂或蜜蜂叮咬后,其處理的方法卻不相同,這是因為黃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種堿性物質,而蜜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種酸性物質。被黃蜂叮咬:在患處涂抹食醋即可;被蜜蜂叮咬:在患處涂抹純堿、小蘇打或肥皂水溶液。
【二組調查匯報預測】
附近鹽堿土形成原因:一是氣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另一個是地勢低洼,沒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區又比較干旱,地表的水蒸發后,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堿土。附近的鹽堿地大部分與土壤中碳酸鹽的積累有關,其中以Na2CO3為主,Na2CO3溶液水解生成少量NaHCO3和NaOH,使得土壤顯堿性。
改良鹽堿地的原則是要在排鹽、隔鹽、防鹽的同時。積極改良土壤,主要措施有這樣幾條:
1、通過挖排水溝,排出地面水可以帶走部分土壤鹽分。
2、增施有機肥。3、深耕深松。4、客土壓堿。5、合理種植。
匯報展示讓學生學會如何提取資料,如何制作課件,如何組織語言,并增強了學生自信心。通過調查,相互交流,學生可以主動獲取知識,同時也拉近了化學與生活的距離,激發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鹽類水解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此時,利用一組同學的匯報,拋磚引玉,拋出問題
、貼a2CO3、NaHCO3和肥皂水溶液能減輕蜜蜂蜇后帶來的痛楚說明了什么?
、贜a2CO3、NaHCO3和肥皂(主要成分:硬脂酸鈉)屬于哪類物質?估計它們的水溶液呈堿性還是酸性?
引出實驗探究,請大家分組測試以下鹽溶液的pH值,根據溶液酸堿性分類
【實驗探究】測定下列溶液:食鹽(NaCl)、小蘇打(NaHCO3)、氯化銨(NH4Cl)、硫酸鈉(Na2SO4)、醋酸鈉(CH3COONa)、硫酸銨(NH4)2SO4的pH值
【實驗結果】:呈堿性的溶液:NaHCO3、CH3COONa
呈中性的溶液:NaCl、Na2SO4
呈酸性的溶液:NH4Cl、(NH4)2SO4
根據試驗結果,討論鹽溶液的酸堿性與生成該鹽的酸和堿的強弱有什么關系?
小結:鹽的組成與鹽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強堿弱酸鹽的水溶液顯堿性
強酸弱堿鹽的水溶液顯酸性
強酸強堿鹽的水溶液顯中性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操作實驗,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勝利的喜悅。乘勝追擊,向著本節的重點鹽類水解的概念和本質挺進,討論強堿弱酸鹽CH3COONa溶液顯堿性的原因。
討論CH3COONa溶液呈堿性的原因。(要求學生首先提出假設,教師必要提示)
討論、整理、可能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Ⅰ:水能電離出OH-,使溶液顯堿性。
假設Ⅱ:醋酸鈉本身具有堿性。
假設Ⅲ:醋酸鈉與水反應,使溶液顯堿性
……
根據假設預測,我設計了以下三個驗證實驗
驗證實驗:
實驗Ⅰ:H2O+酚酞
實驗Ⅱ:CH3COONa+酚酞的乙醇溶液
實驗Ⅲ:實驗Ⅰ混合液+CH3COONa
……
既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同時通過實驗中溶液顏色的變化,學生能夠自主構建知識體系,CH3COONa溶液呈堿性是醋酸鈉與水反應的結果,使鹽類水解概念的構建,更上一層樓,接著再從微觀的角度進一步認識鹽類水解的概念和本質,我利用以下問題進行啟發誘導。
。1)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電離?
(2)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它們能否結合成難電離的物質?
。3)離子相互作用時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最終會引起溶液中的c(H+)和c(OH—)如何變化?
【討論結果】CH3COONa === CH3COO— + Na+ H2O H+ + OH—
CH3COO—+H+ CH3COOH
水解方程式:CH3COONa + H2O CH3COOH + NaOH
請你把上式改為離子方程式,模仿分析出氯化銨溶液顯酸性的原因,寫出水解方程式,離子方程式。并總結歸納鹽類水解的概念和實質。
一系列問題情景的創設,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滲透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的觀點。讓學生自主構建鹽類水解的概念及其本質,從而突破重難點。為了陪養學生知識遷移、語言表達的能力,開展以下的拓展練習。
【拓展練習】根據鹽類水解的相關知識,分析NaCl溶液顯中性的原因。根據以上三種溶液酸堿性的分析,試圖得出鹽類水解的規律。
【板書】鹽類水解反應的規律⑴強堿弱酸鹽溶液:呈堿性
、茝娝崛鯄A鹽溶液:呈酸性
⑶強酸強堿鹽溶液:顯中性
學以致用,再次拉近化學與生活的距離,以第二組調查成果為資源,認識鹽堿地里的水解反應,激發學生愛國、愛家鄉的熱情,立志于將來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可持續性的自主發展。
鹽堿地中主要的水解反應
Na2CO3==CO32—+2Na+ H2O H+ + OH— CO32—+H+ HCO3—
水解離子方程式:CO32— + H2O HCO3— +OH—
至于多元弱酸根離子的水解,我放在研究性課題上學習。
最后分組討論俗語中的問題,做到首尾呼應,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為鹽類水解的應用做好鋪墊。
“灰混糞,糞混灰,灰糞相混損肥分”你想知道肥分損失的原因嗎?K2CO3和NH4Cl這兩種肥料能混合使用?混合使用的效果好嗎?(分組討論)
【板書設計】
第三節鹽類的水解
1、鹽類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鹽電離出來的離子與水所電離出來的H+或OH—結合生成弱電解質的反應。
2、鹽類水解的本質:破壞水的電離平衡,促進水的電離
3、鹽類水解的規律:⑴強堿弱酸鹽溶液:呈堿性
、茝娝崛鯄A鹽溶液:呈酸性
⑶強酸強堿鹽溶液:呈中性(不水解)
【教學設計反思】
鑒于本節課理論性較強,設計時應注意:
。1)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理念。
。2)結合實驗,由宏觀結論引出微觀解釋,從舊知走入新知,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
、切陆滩牡囊粋很大特點就是課堂內容和生產生活聯系比較密切,將知識講解與生產生活聯系起來,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⑷運用記憶口訣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知識。
可能出現的情況:
、庞捎趯W生自主探究的內容較多,教師在授課中必須精心組織及時調控,否則課堂時間不易控制。
⑵學生對鹽類水解離子方程式的書寫不能熟練掌握
有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高中化學說課稿11
一、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點之一,本節知識是鈉單質性質的延伸和發展,鈉單質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轉變為鈉的化合物,所以鈉單質和鈉的化合物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只有既了解了鈉單質的性質又了解了鈉的化合物性質,才會比較全面的了解鈉這種金屬。通過鈉單質及鈉的重要化合物的學習,既復習鞏固了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反應,又為學習其他幾種重要金屬化合物奠定基礎和提供理論模式。
2、教學目標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對比實驗,學生能了解兩者性質的差異、掌握二者的轉化關系及鑒別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對比學習,學生應初步掌握對比、推理、歸納的能力。
2)、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實驗和探究?梢赃M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的過程,學生更容易體會到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動手合作的樂趣,在交流中養成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
2)、通過學習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對世界制堿工業、我國化學工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增加學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及學生特點和已有知識,我確定如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過氧化鈉的性質,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轉化。
教學難點:Na2O2的性質。
二、說學情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以及鈉單質的性質等知識,能夠對化學反應的得失電子情況及離子反應的本質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來研究物質的性質,可以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對比,歸納出實驗結論。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課程標準確定的“課程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币坝兄趯W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知識和基本技能!钡恼n程性質,結合以上的學情,我確定了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設疑激趣、實驗探究、分析對比、理論聯系實際等教學方法。以趣味實驗→產生疑問→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的程序進行教學。
2、學法: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綜合運用的學習方法和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教學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生入境
設計“滴水生火”趣味實驗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學生思維。
第二環節:知識探究、思維培養
1.“滴水生火”實驗探究
通過實驗首先讓學生觀察Na2O2的樣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質。緊接著設疑:水一般用來滅火,而我們的實驗卻是滴水生火?
棉花為什么能夠燃燒?燃燒需要什么條件?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層層遞進,將學生對Na2O2和H2O反應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從方程式的角度對反應進一步進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價氧元素化合價既升高又降低,強化了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5分鐘)
2.“吹氣生火”實驗探究
結合上述對Na2O2與H2O反應的探討,又引入 “吹氣生火”實驗,學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與CO2反應的產物。同時我引導學生聯系人在呼吸時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實際,講述Na2O2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潛水艇里作為O2的,這樣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系起來,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妙趣橫生的實驗探討中,學生帶著強烈的興趣學習,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然后在多媒體上以表格的形式總結歸納Na2O與Na2O2性質。(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8分鐘)
為了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得以應用和鞏固提升,我設置了如下兩個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鈉著火了怎么辦?
【交流思考2】鈉單質放置在空氣中,最終變成了什么物質?
以上兩個問題的設置,既是對鈉的氧化物知識的復習和運用,又自然而然的引入了Na2CO3與NaHCO3知識的教學。(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4分鐘。)
第三環節: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
對于Na2CO3與NaHCO3兩者溶解性差異實驗及水溶液性質的檢驗。操作比較簡單,但有些差異比較細微,除了需要用眼仔細觀察外,還需要觸摸感受。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實驗。采用了分組討論,實驗探究的'方法。這樣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能力。(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6分鐘)。
Na2CO3與NaHCO3熱穩定性實驗探究。我設置的是演示實驗,通過一組對比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很容易得出兩者熱穩定性的差異。
實驗做完后,在多媒體上的表格中總結歸中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8分鐘。)
在完成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后。我又設置兩個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如何除去Na2CO3固體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交流思考2】如何鑒別Na2CO3和NaHCO3?
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完成以上兩個問題,我及時給予點評、總結。(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6分鐘。)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
此時,教學活動已接近尾聲,我啟發學生回顧、再現知識,并把本節課的主干知識寫到黑板上,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3分鐘。)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
五、說板書
本節課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所以板書主要簡明扼要的寫出Na2O與Na2O2,Na2CO3與NaHCO3的主要性質即可。(見附表)
教學評價:
本節課依據構建主義理論,我設置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兩個趣味實驗,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使學生很想知道什么物質具有這樣的性質,激發起學生強力的求知欲。營造了很好的課堂情趣。同時又依據知識特點,用實驗探究來完成對鈉的幾種化合物的認識,充分體現了化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主體意識。既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又可以使學生學習到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品德,除此外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學習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來,使學生一目了然。完成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上升,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板書設計
鈉的重要化合物
一、 Na2O與Na2O2
1. 物理性質:色、態
2. 化學性質
Na2O2與H2O反應:2Na2O2+2H2O=2 NaOH+ O2↑
Na2O2與CO2反應:2Na2O2+2 CO2=2 Na2CO3+ O2
3. 用途:
二、 Na2CO3與NaHCO3
1. 物理性質:色、態、溶解性
2. 化學性質:
(1) 與酸反應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2) 熱穩定性 2NaHCO3=Na2CO3+H2O+CO2↑
(3) 用途
高中化學說課稿12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xxxxx中的XXX,我說課的題目是高中化學《鈉的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包括鈉的氧化物、過氧化物及幾種鈉的其它重要化合物。屬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在此之前,學生已學過了鈉的性質,了解了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元素及鈉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態。通過初中化學的教學,學生雖已具有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初步知識,但還有不少內容是他們不熟悉的,通過本節的學習,幫助學生切實掌握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學生的特點及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使學生掌握鈉的氧化物的性質。
(2)使學生掌握鈉的其它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及用途。
(3)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熱穩定性實驗,使學生掌握鑒別它們的方法。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科學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對學生進行辯證法及愛國主義教育。
本節的重點: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難點:過氧化鈉的性質。
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溶解性、與酸反應速率、熱穩定性的比較,使學生掌握這類可溶性碳酸鹽與碳酸氫鹽的性質區別。通過過氧化鈉的性質的教學,使學生進一步加深了氧化還原的概念,鞏固了元素化合物的結構—性質—用途之間的關系。
二.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關于本節過氧化鈉的教學,我采用實驗探研法,首先做好一個演示實驗和兩個補充實驗,給學生以正確、鮮明和深刻的印象,從實驗現象中得出結論。然后以化合價入手,分析過氧化鈉應具有的性質,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再用理性認識指導實踐,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及方法。關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教學,我采用對比討論法。通過演示鹽酸跟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反應的實驗及熱穩定性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觀察能力。
2.說學法
引導學生掌握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推理能力。不同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學法。如學習鈉的氧化物時,可展示樣品,用觀察法使學生對氧化鈉和過氧化鈉的狀態、顏色等物理性質有初步知識。在學習化學性質時,首先觀察幾個演示實驗及補充實驗,使學生認識到過氧化鈉跟水或二氧化碳反應的產物不同。從而得出結論:過氧化鈉是一種強氧化劑。對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性質學習上,通過演示鹽酸與它們分別反應的實驗,觀察這兩個反應的速率有明顯區別,然后演示熱穩定性實驗,觀察碳酸鈉受熱時沒有變化,而碳酸氫鈉受熱后發生變化,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變渾濁,從而得出結論。鈉另一重要化合物硫酸鈉的性質、用途則通過自學閱讀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提問】:鈉的性質怎樣?鈉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態存在?
學生回答后,總結,引入新課。
【板書】一.鈉的氧化物
1.氧化鈉和過氧化鈉(包括化學式、氧元素價態、電子式、顏色狀態,具體略)
【設問】:這兩種氧化物是否溶于水?加水后能否反應?
【演示實驗】:把水滴入盛少許過氧化鈉的試管,并將帶火星的木條放在管口,隨后滴幾滴酚酞試驗。
【提問】:通過上述現象得出結論?以Na2O代替Na2O2?
【板書】2.化學性質
、倥c水反應
、谂cCO2反應
【設問】:過氧化鈉能否與CO2反應?如能,那么產物是什么?
【補充實驗】:在一瓶集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迅速加入足量過氧化鈉后立刻用瓶塞塞住,充分反應后,打開,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
【提問】:上述實驗可觀察到哪些實驗現象?得出什么結論?
【投影-1】小結:
主要表現出強氧化性
【設問】:過氧化鈉是否有漂白作用?
【補充實驗】:過氧化鈉溶于水后;將酚酞試液滴入該試液中,酚酞開始變紅,又很快褪色。
【結論】:Na2O2有漂白作用。(注:與HClO、SO2漂白原理是否相同?)
3.用途。學生閱讀課文后小結
【板書】二.鈉的其它重要化合物
1.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化學式、俗名、顏色狀態略)
【設問】:在飽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將有白色晶體析出,此晶體為何物?這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溶解性:Na2CO3>NaHCO3
【改進實驗】:如圖所示,在氣球中分別裝有等物質的量且足量的Na2CO3和NaHCO3,同時分別倒入盛有稀鹽酸的錐形瓶中,觀察實驗現象,并得出什么結論?
【演示實驗】:將少量NaHCO3裝入試管中加熱;并將導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穩定性Na2CO3>NaHCO3
用途及制法:學生閱讀課文,小結。并介紹侯氏制堿法。見【投影-2】。
2.硫酸鈉,
俗名:芒硝;瘜W式:Na2SO4·10H2O。用途自閱。
【投影-2】:侯德榜(1890-1974年),我國現代化學家。191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21年又獲該院哲學博士學位,同年毅然回國。從此為發展我國的制堿工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
1933年他將自己摸索的制堿技術毫無保留地公開于眾,轟動了科學界,被譽為首創的制堿名著,為祖國爭得了榮譽。1939年他克服了蘇爾維制堿法不能利用氯離子和產生大量氯化鈣廢渣等問題,提出了聯合制堿的連續過程,1942年該法成熟。即為“侯氏制堿法”,對全世界化肥和純堿工業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投影-3】:總結:
【投影-4】:練習:
1.相同物質的量的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分別跟過量鹽酸反應,其中____放出CO2快,____放出CO2多,____消耗鹽酸多。
2.(1)有一包白色晶體如何鑒別是Na2CO3還是NaHCO3?
(2)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NaHCO3?如何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Na2CO3?
3.在120℃、1.01×105Pa時有CO2和水蒸氣的混合氣體6.2g緩慢通入足量的Na2O2固體中充分反應后,固體物質的質量增重6.0g。求:
(1)混合氣體中CO2和水氣的物質的量?
(2)若將上述6.2g混合氣體通入30mL5mol/L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應后,求新生成物質的物質的量。
高中化學說課稿13
一、教材結構和內容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章以及在整個中學化學課程中的地位:本章開始學生初步、系統地接觸元素化合物知識,內容在化學實驗基本方法和化學物質及其變化之后。在本章和本節中,學生初步嘗試從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去探索(金屬)物質化學性質;從基本原理(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去深化對這些性質的理解,這種學習方式的過程和方法一經掌握后,可以駕輕就熟地學習后一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內容。
1.2、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著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金屬鈉,鋁與氧氣的反應,探索金屬的性質和金屬的原子結構的關系,
2.技能目標:初步學會從實驗的角度探索和認識物質的化學性質的本領。體驗通過實驗發現化學問題,揭示物質性質的過程與方法。
3.情感目標:通過奇妙的化學實驗的操作(如鈉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學實驗現象(如鈉的燃燒反應)感受化學世界的美妙變化,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1.3、重點、難點
重點:鈉在不同條件下和氧氣的反應以及如何從實驗的角度揭示這些反應的過程是本節課堂的重點
難點:鈉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及其產物的比較分析是本節教學的難點,以及金屬的性質與金屬的原子結構之間的關系。
二、教法
以上的重點和難點的突破是本節成功與否的關鍵,通過什么樣的教法和學法顯得異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邊講邊實驗。這是化學教學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識的建構過程,充分體現建構理念。具體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師演示和學生演示相結合,比如用小刀切鈉,讓學生去實驗,去體驗,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思考,這樣做完全符合新課程的學生主體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師做學生看,老師提問題學生回答問題。
2. 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并及時總結歸納?梢允抢蠋熖岢鰡栴},也可以讓學生在充分認識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可以是學生與學生的討論,也可以是師生討論。如可以在鈉、鋁和氧氣反應學習完了以后,及時總結這些物質和氧氣反應時表現出來的還原性,從反應的難易程度總結還原性的強弱,從整體上把握金屬和非金屬的反應。
三、學法
學法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可以多做比較,如學生在學習鋁和氧氣反應的時候可以去比較,兩個實驗做法不同但是現象一樣,又如鈉在不同的條件下和氧氣反應,不比較難以深刻認識過氧化鈉和氧化鈉的區別。
那么,這種教法和學法如何應用到具體的教學中去呢?下面談談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堂。其實,書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導學生展開對金屬部分的學習,但是不具體。我讓學生自己暢所欲言,去列舉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屬的反應,比如鐵的生銹,銅綠的產生,鐵質菜刀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銀白色等,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學習興趣。
(二)復習舊知。初中已經接觸到一些金屬,這里復習金屬的物理性質,讓學生認識金屬的通性;復習和金屬相關的化學性質,并分類歸納:鐵可以和氧氣反應,活潑的金屬可以和酸、鹽發生置換反應等。最后總結性思考這些反應中金屬原子的失電子情況,引出性質和結構的相互關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問題。鐵可以和非金屬單質氧氣反應,那么其他的金屬呢?從金、鐵、鎂和氧氣的反應看,難易程度是不一樣的?梢宰寣W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屬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屬鈉、鋁分別和氧氣反應的情況。
(四) 師生互動,邊講邊實驗,探究鈉的相關性質。展示鈉的存放,取用和切割,從中讓學生領悟鈉的物理性質;從切割后截面的顏色變化讓學生體會過程中的化學變化,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思考,去認識鈉的化學性質活潑,并根據化合價自己去嘗試書寫反應方程式。為了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學生主體的理念,接下來讓學生去思考鈉燃燒的情況怎樣,讓學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鈉,提供必要的儀器讓學生去加熱鈉,使之燃燒,觀察現象,比較性的提出問題,引出鈉的燃燒反應。從產物的顏色認識到這是不同于氧化鈉的新的物質,此時引導學生從化合價的角度初步認識過氧化鈉。
(五) 比較著做實驗,認識鋁和氧氣的反應。從鈉的反應和鎂、鋁表面有氧化膜的層次,讓兩位學生比較著做實驗,觀察鋁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兩種情況下加熱融化后的現象,讓學生自發思考為什么現象會一樣?認識到反應的發生,體會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護作用。讓學生在認真閱讀教材的基礎上開放性的思考對鋁的氧化膜的認識,可以作為課外的作業讓學生進一步的拓展,提高學生能動的學習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 課堂小結。由點到面,讓學生思考金屬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很多金屬可以和非金屬氧氣發生反應,從化合價的變化認識到這些反應中金屬都體現出還原性。這樣和前面的氧化還原反應相呼應,并和本節課開始的時候金屬的物理性質的通性相呼應,增強課堂的完整性。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問題,從反應的難易程度入手讓學生認識到不同金屬還原性的強弱區別。
五、認識和思考
新課程倡導以“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這是廣大教師課堂教學中所要積極探索的問題。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圖嘗試指導學生使用這種方式進行學習,讓廣大學生不但要“學會”,還要“會學”、“樂學”,當仁不讓的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不但要授人以魚,還要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這種“漁”的過程。當然本節課還存在著許多的缺點和不足,請各位給予指正和批評。
高中化學說課稿14
大家好,我要講的這節課是《*****》。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對本節課作如下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簡要說明本說課的內容來自哪一學科、哪一冊書、哪一章節)
(二)、本說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
按照《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為貫徹實施《****教學法》,結合校學生實際學情確立如下三維目標:(或者這樣銜接:根據教學大綱和本節教材的特點,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或者這樣銜接: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2、難點:本節課的難點
3、確立依據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蔽矣X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或這樣銜接: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節課我通過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取啟發-掌握式教學方法并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二)、教學手段
(三)、教學媒體的運用
(根據教學內容和采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做到授之于漁)
三、說學法
(一)、學習方法
(二)、能力培養
四、說教學程序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結合化學新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或者這樣銜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教學中應以讓學生掌握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和常見反應為主,不宜把問題向縱深引申。我對本節課的安排如下:)
(或者這樣銜接:教與學有機結合而對立統一。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體現,教師必須善于駕馭教法,指導學法,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使學生愉快地、順利地、認真地、
科學地接受知識。本節課教學設計、意圖如下:)
(一)、新課導入
熟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系實際,呈現給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這將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新知識的學習
(三)、檢測訓練
(四)、總結鞏固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時要體現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說課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能搞一刀切。應因材、因時、因地、因人(學生、教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說課方式和方法,提高說課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學說課稿15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所必需的。所以,本節教材對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元素知識的探究學習,聯系生活和地殼中元素含量,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對生活中一些物質元素含量的確定,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自然。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
難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含義,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課時:2課時
二、學況分析
1.知識基礎:此前學生把元素當成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現在他們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就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元素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學難點,因為它比較抽象,而且對于“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中的“一類原子”這一定義,在沒有同位素知識準備時,學生難以理解。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再加上前三個單元學生學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不多(主要是空氣、氧氣和水),感性知識不充分,這就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調整,降低了教學要求,不過分要求把握概念的嚴謹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學生能結合實例正確使用概念,理清他們的區別就行。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與指導學生閱讀、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并與多媒體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難度。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 設置問題: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與物質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3)元素與原子的關系如何?
(二)新課教學
1.元素概念
通過說明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使學生對“元素”有初步的印象。進一步分析,氫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質子數的氫原子。同樣,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質子數。元素的概念在舉例中導出。
2.學生討論
、僭氐姆N類由什么決定的?
學生總結: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決定的。也就是說質子數不同,元素的種類就不同。
②單質和化合物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學生總結: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種。
教師講解:物質的簡單分類。
3.元素只講種類,不能講個數。
設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關系?
分析: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宏觀概念。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講種類也可以講個數。
舉例: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能講成水是由2個氫元素和1個氧元素組成的。
4.地殼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過學生閱讀教材中地殼中各物質的含量,使學生認識物質的種類非常多,而組成這些物質的元素并不多,已經發現的元素只有100余種;并要求學生記住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利用“養閨女”的諧音,幫助學生記憶。
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生物細胞中元素分布的資料,使他們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100余種元素組成的。
(三)知識遷移
分組討論:課本P73,學生討論活動。
利用討論讓學生領悟化學反應中什么粒子一定改變?什么粒子一定不變 ?元素種類是否發生變化?
學生總結: 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生改變,而原子只是進行重新組合,沒有發生變化;元素的種類也沒有發生變化。
(四)本節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知識反饋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是( )
A.硅 鋁 氧 B.鋁 硅 氧 C.氧 鋁 硅 D.氧 硅 鋁
2.元素之間的根本區別是( )
A.核內質子數不同 B.核外電子數不同 C.核內中子數不同 D.原子的相對質量不同
3. 水是由__ 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構成的。
4.某物質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產物只有二氧化碳,則該物質中一定含有__元素,還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課后作業
1.從生物學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幾種食品的元素組成,并列表說明。
2.查閱資料,了解地殼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3.背誦課本P75,常見元素名稱及元素符號。
【高中化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化學的說課稿11-26
高中化學經典說課稿06-25
高中化學《硫酸》說課稿11-29
高中化學苯酚說課稿08-31
高中化學乙酸說課稿09-01
高中化學《硝酸》說課稿11-19
高中化學氯氣說課稿11-04
高中化學實驗說課稿11-16
高中化學苯說課稿11-29
高中化學必修說課稿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