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初中歷史說課稿

        時間:2021-04-21 20:53:18 初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九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歷史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九篇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1

          各位尊敬的評委,親愛的同行,您是否已經久違了初中時代?今天,讓我邀請您一同走進妙趣橫生的初中歷史課堂。大家好!我是安徽省蕪湖市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的趙姍姍,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我將從理念、教材教法、學情、流程和反思五個方面為您展示這一課。

          一、轉變理念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卻不是暮氣沉沉的。墨守成規的傳統教學漸行漸遠,全新的教學理念因對學生個體需求的尊重而誕生,創設生機勃勃的課堂成為每位教師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力避“教”和“學”的簡單相加,努力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格局,嘗試構建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實踐引導者、促進者與欣賞者的角色。

          二、解讀教材

          實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會隨之改變。我認為,《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已經將教材的定位從單純的知識傳承載體轉變為有效學習的輔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須通過教師的設計與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方能體現。

          從地位與作用看:本課居于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的第三課,既對兩宋社會風貌進行了總體描述,又從中體現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題。

          從內容與目標看:(知識與能力:)學生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將了解宋代社會生活的大概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服飾、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筑的樣式、交通工具、文化娛樂活動以及節慶風俗等,并通過辨別宋代社會衣食住行各方面變化,嘗試從圖片、詩詞等資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領略宋代的社會風貌,從而使自己的識圖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的到鍛煉,并且運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發展,認識到文化是特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對宋代社會風貌呈現出萬千氣象的原因的討論中,學生將在教師引導下發現豐富多彩的宋代社會生活,是宋代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的體現,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結果,同時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傳承性,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強。(過程與方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感性的材料,盡可能拉近歷史與他們的距離;創設情境、讓全班同學帶領卡通人物“游覽”東京,體驗宋代的社會生活,力爭將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融入愉快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我和學生都將有目的、有計劃的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每個關鍵環節留下自主學習的痕跡,為課后小結做準備。

          從側重點看:宋朝的服飾變化與瓦子的出現可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較難理解的內容,我將之視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為解決這兩個環節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一方面:為學生提供適量課外材料,為他們通過觀察、比對,主動歸納宋朝服飾的時代特點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緊扣課本,嘗試從中為瓦子的種種特征找出依據,幫助學生及時、科學地使用教材這一學習工具。

          三、分析學情

          課程改革的沖擊下,歷史課堂已經不能封閉自為。我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早已經通過互聯網、圖書館、影視作品、報刊雜志等各種渠道接觸歷史,他們更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資料,并且樂于參與教學,善于想象。進行本課教學時,他們學習過了宋朝時期各民族政權并立及民族間交往的相關知識,了解本課的歷史背景;還初步具備了閱讀、分析、比較史料的學科能力,為參加本課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做好了準備。由此,我得出結論:學生學習本課的知識、能力與心理準備已經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設計層面的教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實踐教學設計的過程令我興奮,也令我成長。接下來,我將逐步展示我的教學流程。

          第一步:知識鋪墊

          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會風貌的歷史背景,我和學生一同簡單的回顧過往所學的知識,包括兩宋時期漢族及少數民族政權的更迭、民族間交往等,其間,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暫時遮擋課題,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識回顧更高效。

          第二步:輕松導入

          展示本課主題之后,我為學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動畫片《麥兜響當當》的片段,主要內容是基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3D動畫,初步展現宋代市井生活的畫卷,課堂氣氛立刻輕松、愉快起來,學生興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選擇

          看完短片,我向學生請教卡通人物“麥兜”與短片中的主角“麥子”是什么關系,并詢問:同學們是否愿意帶著麥兜一同見識其祖先生活的真實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復后,顯示今天的學習游歷任務:宋代的“衣”、“食”、“住”、“行”、“娛”,為學生創設情境并提問大家想最先了解兩宋時社會生活的哪一方面。我會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感受“我的課堂我做主”。

          民以食為天,在實際的教學中,絕大多數學生和我都首選了解兩宋的飲食文化,隨后我們將進入對宋代飲食的學習。這個自主選擇環節的設置消除了學生與我的距離感,他們發覺:在生活上師生是完全平等的,這將為后面的教學活動營造更加民主的氛圍,鼓勵孩子們大膽的參與教學活動。

          第四步:互動學習

          由此開始,學生進入了本節課學習的主體部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將分版塊,通過各種預設的活動、使用電子白板,逐步完成對兩宋社會風貌的認識與總結。我的教學預設是隨機的,下面我依據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選擇順序逐步講述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1.兩宋的“食”:

          【教師使用白板資料庫】將事先準備好的食物圖片和名稱拖放到屏幕為學生活動做準備

          【學生活動1:】【學生使用白板】游戲“猜猜猜!”——請學生使用電子白板將圖片拖拽至相應的名稱。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標是通過一人上臺操作,全班學生共同出謀劃策,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其大膽嘗試、積極交流。

          【學生活動2:】說說飲食——自主歸納兩宋飲食特點

          完成前一個活動后,我引導學生回歸課本,結合課文內容與我提供的課外素材,結合政權更迭、社會性質等知識討論、歸納宋代的飲食特點,得出隨著政權南遷,主要的食材發生了變化、華麗美味的食物僅屬于統治階層等結論。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在白板上將飲食的特點填寫完整。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將使用電子白板把自己的學習所得與我預設的板書相結合,同時,學生板書的頁面將留存在電子白板的資料庫中,成為最后我回顧本節課學習的重要素材。

          2.兩宋的“衣”

          服飾是一個時代主流思想和審美情趣的體現,兩宋服飾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在這個版塊里,學生將通過三個活動發現宋代服飾深受經濟發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響。

          【學生活動1:】以“衣”取人——依據服飾為圖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學生們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規的表達,引起學生的好奇,并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相關知識,仔細觀察圖片,大膽猜測圖中人物的身份貴*。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不僅運用了本課所述的有關宋代服飾的知識,還運用了封建社會不同階層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識。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進而得出剝削階級被消滅后,服飾也不再體現著階級的差異。

          【學生活動2:】各抒己見——評價纏足、說說你最欣賞的美

          纏足陋習的真實圖片和大文豪蘇軾對小腳之美的詠嘆之間形成的強烈對比是最能激起學生討論的素材,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明確的判斷纏足是否美,還能將初中政治課中關于培養正確審美觀的內容與歷史學習相滲透。

          【學生活動3:】看圖識變——觀察圖片,發覺宋代服飾的變化特點

          觀察圖片、獲取信息是歷史學科能力的一部分,學生在對比和交流中發現宋代服飾的動態發展及主要特征。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服飾的變化及特點填寫完整。

          3.宋代的“娛”

          日常的娛樂與節慶活動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既屬于統治階層又屬于廣大市民與農民,它基于宋代物質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傳統文化。該板塊我組織了以下活動:

          【學生活動1:】【學生使用白板】我說《元日》——播放節日圖片及《元日》詩文,請學生自己上臺為同學們解讀詩中展示宋朝節日風俗的詞句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主動學習,還將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分享,當了一回小老師,學習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識自然得以增強;講述過程中,學生還結合自己的發言使用電子白板的繪畫功能標明要點,動手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均得到了綜合訓練;講述完畢,我給予學生即時的、熱情的贊揚,激勵大家更積極地投入后面的活動。

          【學生活動2:】認識“瓦子”——回歸課本,探究瓦子的秘密

          認識“瓦子”、理解“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特性又是一個難點,教材上精煉、明確的表達為學生學好這一環節提供了支持。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閱讀與分析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填寫完整。

          4.宋代的“住”與“行”

          住房的變遷,出行方式的增加充分反映了兩宋物質文明的進步,

          【學生活動:】【學生使用白板】圖說“住”與“行”——學生使用白板的繪圖功能將兩宋不同種類的交通工具、房屋在《清明上河圖》的局部圖上標出,并使用截圖的功能將之分類排列。

          第五步:溫故知新

          1.溫故

          學習歷史知識的途徑很多,《清明上河圖》便是一幅形象的宋代風俗畫卷,我設計的圖說“住”與“行”活動,把課堂教學這個舞臺再度還給學生,讓他們再度體會到積極參與教學的樂趣與成就感。此外,我還使用聚光燈和放大鏡功能根據學生的自由發言,協助臺上學生辨別和尋找,真正做到師生共同探究,并從一個欣賞者的角度來評價大家的學習成果。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自己的發現與歸納將“住”與“行”的主要內容填寫完整。

          第五步:溫故知新

          1.溫故

          【教師使用白板目錄】——使用白板目錄回顧本課所學

          傳統教學中對全課的回顧多為教師講述,在這課中,我借助白板自動生成的頁面,把學習活動成果——由學生自主完成的板書一幕幕呈現,此舉令學生很是興奮,在此過程中既鞏固了知識,又感受到了收獲的樂趣,進而為以后的歷史學習培養興趣。

          【學生活動:】【學生使用白板】大家來找茬——運用所學知識共同完成為短文改錯的任務

          改錯是近年來在各地中考中普遍出現的一種新題型,我設計了為某位同學的短文改錯的活動,仍然由學生操作白板的繪圖功能自主完成,使之嘗試運用新知,感受自己知識的增長和能力的提升。

          2.知新

          【學生活動:】趣味探究——問題1:探討為什么纏足陋習被人們摒棄而傳統節日風俗卻流傳至今?問題2:動畫片中麥子在宋代使用信用卡、開超市都失敗了,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為了使本課的學習得到有效的延伸,我預備了兩個課后探究問題讓學生選擇探討,意在引導學生感悟出人類進步過程中歷史背景對社會生活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至此,課堂教學活動全部結束。

          五、反思教學

          完成了本課的教學后,我對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實踐進行了及時的總結和反思。

          從教學設計的實施看:我預設的各版塊活動多次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展示自己的平臺,同時配合和電子白板手寫文字、彩色繪圖、資源圖庫、白板目錄、放大鏡及截圖、遮屏、聚光燈等各種功能,有效的調動了學生投入教學活動,引導他們步步構建知識,一定程度體現了學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基本實現了本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從學生活動的情況看:學生參與意識強烈,對于教學中的游戲、討論表現得十分積極,此外,他們對使用白板組織教學倍感新鮮與興奮,并樂于嘗試使用白板和展示自己的操作過程,使學習更加積極主動、輕松愉快。尤其在本課回顧的過程中,白板生成的目錄成為讓學生最有成就感的教學資源,令他們學習歷史的信心和興趣倍增。

          從設備使用的角度看:我在教學設計中所用的只是其功能的一部分,我認為只要以把握教學新理念為前提,經過潛心研究和精心設計,應該可以使電子白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例如:交互功能可以即時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況,資源庫可以成為教材的有力補充,生成性資源可以長久保留以記錄學生的學習歷程,從而為全面評價學生提供依據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會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力爭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更廣闊的活動空間,更徹底的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2

          一、說重難點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重點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國古代歷法和詩人屈原。了解我國先秦文字的演變,天文、歷史、醫學和音樂的成就。

          本課的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這三點在中國歷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而且影響至今。學生應重點掌握。

          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是本課難點。首先,古代科技史、文學史和文學方面的知識教師掌握也不全面和系統;其次學生這方面的知識也不充分,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鉆研教材,設計直觀,通俗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說教法

          1、利用有關“文字起源”的課前提示引入新科。

          2、“文字的演變”,內容比較堅深、抽象,盡量用一些具體形象的材料,盡可能通俗的講解。指導學生讀課后“自由閱讀卡”,幫助學生理解甲骨文的價值。

          3、“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目的是本課的難點。學習遠古祖先觀察、記錄日、月等天文現象的內容,將大小字內容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用事先剪裁好的圓月模型演示全食、偏食現象,學生直觀了解天文現象。

          在學習歷法時,拿出農歷本,讓全班學生觀看,知道一年是多少月、多少天,知道陰陽合歷。讓學生寫出24個節氣中的一部分,最后,教師用事先寫好的24個節氣的全稱由學生朗讀一遍。

          在學習醫學時,在學生理解了我國古代醫生診斷病情是用“望、聞、問、切”的含義后,由師生扮演醫生和病人,對四種診斷進行表演。使學生直觀、形象了解四種病情診斷的含義。

          4、“屈原和鐘古之樂”。一、粗略介紹一下屈原生平;二、師生共同歸納出《離騷》的文體、內容和寫作特點。

          三、說學法

          1、注意梳理知識。本課內容涉及面廣,時間跨度大,指導學生在課后根據三個子目按類別表格歸納學習內容,也可讓學生打亂書上結構,按朝代時期總結這一階段的文化成果。通過按類和順應兩次梳理、加工知識,提高駕馭知識的能力。

          2、試作探索和研究的嘗試。學習本課后,引導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例如;分析常見漢字的構造方法,探索中國古代樂器的演進過程。總之,通過對一個問題的深入研究,可以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四、說教學程序

          1、利用“文字起源”的課前提示引入新課。

          2、對“文字的演變”,教師把事先準備好的古代甲骨文的“象形”文字演示出來,學生猜是什么字,然后寫成現代字。

          3、“動腦筋”:觀察上面的三個甲骨文字,猜一猜,“伐”字是怎樣表達意思的?

          4、“天文、歷法和醫學成就”,用象形、直觀的模型,二十四節氣和師生編演歷史小劇,使學生了解這些成就。

          5、“屈原和鐘鼓之樂”一目,介紹屈原生平和《離騷》的文體、內容和寫作特點。對編鐘作簡要介紹。

          6、完成練一練,活動與探究。

          五、說教學效果

          通過對本課學習,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變趨勢,做課后“活動與探究”練習,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思維能力。使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課內容。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再者,貞觀之治上承文景之治、開皇之治,下接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學好本課,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封建社會盛世這個專題知識,為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鑒。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②掌握“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過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采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于初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說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還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練習法等。

          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自主獲取信息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因為初一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約3分鐘)采用故事引入法導課。選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征未寫完的奏章”的故事導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導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然后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么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略講)唐朝的建立

          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

          (二)、(重點講)“貞觀之治”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現――探析成因”這樣的脈絡予以教學該目內容。

          先用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過程,前車之鑒,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然后借助教材第九頁第一段的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現。

          而在探析“貞觀之治”的原因時,我擬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師的引領下,概括出5點原因,并板書出來:

          1.以隋為鑒,以民為本

          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3.勤于政事,善于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接著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治世局面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知道,這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形成除開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完成了該目教學任務后,我選取《同步導學》(練習冊)及時鞏固知識,提高效果。同時,也可借助習題彌補完善本課教學,對題目的解答,關注層次教學,因材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有意讓差生體驗成功,樹立信心。

          (三)、教學“女皇武則天”

          (1)展示女皇武則天的圖片,讓學生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位女皇帝,同時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自己印象中的武則天。教師加以點評,讓學生知道“盡管武則天是一個爭議很多,眾說紛紜的歷史人物。她專斷、剛烈、愛才、狠心、毒辣等,但她對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武則天的政績主要有哪些?”要求學生閱讀教材后歸納,得出答案。

          (2)同步鞏固:完成《同步導學》中的習題予以鞏固訓練

         。ㄋ模⒃u價唐太宗和武則天

          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奪取政權,開辟了唐朝的盛世基業,但政變中他殺父拭兄,你覺得應該如何評價他呢?

          武則天給自己留下了一個無字碑,她希望后人為她書寫功過,如果要你書寫,你打算怎樣寫呢?

          設計意圖:這樣處理,既可以復習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正確認識,也為下一課教學設置了懸念。

          三、全課總結

          用歌謠進行總結:(一) 唐太宗 李世民,隋亡教訓記在心,輕徭簿賦重生產,君臣廉潔又勤政,“房謀杜斷”重賢能,虛心納諫用魏征,政治清明國強盛, “貞觀之治”真繁榮。

          (二) 唐朝有個武則天, 后宮之中掌大權,晚年稱帝國號周,唯一女皇她為先,弘揚“貞觀”有政績,引出“盛世”到開元。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利于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掌握和便于記憶,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中學到知識。

          四、作業布置:完成同步導學的習題。

          目的: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五、說板書設計

          一、隋亡唐興

          1.隋煬帝的暴政 2.李淵建唐代隋(618年) 3.李世民登基(626年)都成:長安

          二、“貞觀之治”

          (一)“貞觀之治”的局面形成

         。ǘ柏懹^之治”的原因:

          1.以隋為鑒,以民為本

          2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3.勤于政事,善于納諫

          4.精兵簡政,吏治清明

          5.不拘一格,唯才是舉

          三、女皇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六、說教學效果預測

          通過本節課教學設計的分布實施,我還課堂于學生,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相信預期的目標將會得到很好的落實,學生將會在和諧的氛圍中充分的活動起來,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快樂,從而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但在教學中可能會有一些想不到的問題生成,我會根據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解決。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ㄒ唬┙滩姆治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的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么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二)教學目標

          1、 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ㄈ┙虒W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范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后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一)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ǘ┙谭ê蛯W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一)導入新課 (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后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么,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ǘ┲v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后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的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復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后,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的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的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后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后,我會給出我的答案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教學反思。然后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后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

          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么,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

          然后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松地進行理解學習。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5

          一、本課地位:

          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上冊的第13課《秦帝國的興亡》。課本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掃六合”2、陳勝吳廣起義3、秦漢戰爭(自學內容)。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朝代。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它存在的時間雖短,但對后世影響深遠。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內容作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秦王掃六合”作為本節課的主線,增加了對秦朝的短暫的存亡的探討,以史為鑒,談對當今的啟示教訓。而這些也正是我們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歷史的熏陶,為現實服務。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網絡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已經能夠運用網絡,而且他們對新事物也比較感興趣,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會給予一定的關注。但初一學生知識的積累還較少,同時對國家興亡的概念還比較模糊。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的要求,對本課我確定了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一國家建立的意義。

         。2)認識陳勝吳廣起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網絡的自主學習使學生學會查找資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服務的技能。通過探究式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學會交流,培養學生樂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識。

         。2)培養學生通過認識秦朝的文物古跡來分析秦朝在中國歷史中的作用,同時總結秦朝在統治國家中有哪些經驗教訓。

          3、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秦統一的歷史意義,認識到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創了我國歷史的新局面,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本課重點: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積累程度的限制,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所以本課的重點是通過一系列的歷史事實如何讓學生認識秦兼并六國的意義和對后世的影響。

          五、本課難點:

          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在各個諸侯國中,最初秦國并不是最強的,但它后來為什么能統一中國,這是學生較難理解的。

          六、教學方法設計:(展示課件首頁)

          根據要求和新課改的理念,我把本節課設計成網絡探究課的形式,這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課堂的形式。在網絡逐漸普及的時代,信息更為廣泛,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信息,如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當中最大限度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學會學習,提高興趣應當是我們教學當中充分考慮的問題。本節課通過網絡平臺,學生自學、搜集資料、討論、動手等多種方式可以取得較好效果。

          七、說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第一是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討論教材的課內思考題來實現:第二是通過識圖繪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八、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結合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說明一下是如何實現教學目標的。(展示課件)

          1、復習導入:通過提問“戰國七雄“是哪七個諸侯國,并要求在事先準備好的戰國形勢圖上填出七國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統一了六國,引入新課。

          2、“秦王掃六合”,此目內容既是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所以應當花較多時間來探討。這里主要從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完成統一過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對中國發展的作用四個方面層層深入進行。

          秦朝統一的歷史背景,由學生回顧第二單元的內容,在討論的基礎上,我可以適時的進行引導。主要原因包括統一成為大勢所趨,商鞅變法增強秦國國力以及長平之戰后六國無力抵抗強秦的進攻等。

          完成統一的過程,這個子內容比較簡單,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語“紙上談兵”,可以由學生進行講述或扮演,可以提高興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圍,我不僅僅是通過老師的演示,而是要求幾個同學到黑板上大概繪制,然后展示評比,可以彌補初一學生歷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時增強動手能力。

          秦朝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白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的統一是人民的要求。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是極大的,統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產,生活也相對安定。

          3、陳勝吳廣起義。

          首先通過對學生收集的圖片“兵馬俑”、“萬里長城”、“阿房宮”等名勝古跡,從另一個角度反映秦朝的賦稅沉重徭役繁多,從而最終爆發了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其次起義過程,簡單介紹一下“大澤鄉起義”以及起義軍的路線和最后的失敗。涉及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最后總結一下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戰爭的意義,應著重強調其首創精神。

          4、楚漢戰爭。

          楚漢戰爭在教材中屬小字內容,只需引導學生了解戰爭雙方以及結果即可。在講述巨鹿之戰和楚漢戰爭時,簡介“破釜沉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語典故的來源。

          5、練習鞏固: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是()

          A、夏朝B、西周 C、商朝D、秦朝

          想一想:秦為什么能統一中國?秦的統一對中國歷史發展有什么作用?

          九、板書設計:

          一、“秦王掃六合”

          a) 秦統一的歷史背景

          b) 秦統一的經過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二、陳勝吳廣起義:

          (1)起義的原因

         。2)簡單的經過(公元前209年)

          (3)項羽劉邦領導:A、巨鹿之戰 B、秦朝的滅亡

          三、楚漢戰爭:(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質:爭奪帝位

         。2)結果: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最后,我再說明一下我的課件的設計思想。(結合課件簡單說明)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出處和作用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的最后一課,也是世界古代歷史部分的最后一課。本課從“杰出的科學家”、“文學與戲劇”和“著名建筑”等方面的幾個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體現了世界古代文明的發展和繁榮昌盛,也是對人類古代文明的總結。

          科技和文化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豐富多彩的古代科學與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反映了古代東西方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還為近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學習本課將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辯證關系的認識。

          2、教學重點難點

         、俑鶕糯拿鞯陌l展這一主題,我認為教學的重點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貢獻、《荷馬史詩》、《天方夜譚》、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們作為本課的重點,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了解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體驗古代文明的輝煌,充分感知古代人們的智慧與創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樣性和不斷“發展”這一主題。這也符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關于“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開放態度”的要求。

         、诒菊n教學難點是:古代世界東西方建筑出現不同特點的主要原因,和對建筑藝術的發展反映不同時代人們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的變化的理解。

          建筑藝術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多元化的具體體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和社會變化的見證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學習“著名建筑”一目時,由于初中階段思維能力的限制,學生只能通過課本上的圖片對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偉、莊嚴的特點有比較直觀的了解,難以挖掘教材隱含的信息,即東西方建筑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就需要進行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升華才能準確把握本課主題。

          二、學生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的歷史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由于年齡的和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現階段,他們對抽象的、理論化的歷史知識難以認知,而對形象、生動、具體的、有趣味性的和貼近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歷史知識易于且樂于接受。在本課的學習中,初三學生對古代科學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學與戲劇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學習興趣。

          但初中學生畢竟還沒有完全具備歷史思維的能力,他們的思維往往存在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機地進行前后知識的聯系以及中外歷史的比較。在學習“著名建筑”一目時,探尋東西方建筑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學生有限的知識和思維能力范疇,需要教師化繁為簡用更加直觀的方法幫助他們獲得新知。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內容,規劃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杰出的科學家阿基米德;古希臘的《荷馬史詩》、悲劇《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著名建筑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礎知識。

          通過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鑒賞世界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的能力,領略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筑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通過探究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加深對政治經濟和文化辯證關系的認識。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賞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進一步樹立為發展祖國的科技事業、繁榮祖國的文學藝術做出積極貢獻的遠大理想。

          3、過程與方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相統一的過程。在教師教授古代文明的發展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學習。

          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對阿基米德取得杰出成就的學習,啟迪學生向他學習優秀品質;通過對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認識科學能產生巨大的力量。

          情緒渲染法:通過教師生動而富有激情地講述《伊里亞特》中阿喀琉斯的故事,讓學生充分感受古希臘社會對英雄主義的崇尚和人類與自然不屈不撓作斗爭的精神。教師與學生一起懷著對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體朗讀教材引用《伊利亞特》中的一段詩歌,體驗英雄史詩的雄壯美。

          析圖法:通過讀教材中大量有價值的圖片,使學生學會從歷史圖片中獲取有效信息和挖掘隱含信息。如通過觀察中外古建筑圖片,認識這些建筑的特點并挖掘東西方建筑風格差異的原因。

          中外聯系法和列表比較分析法:通過比較中外古建筑圖片,列表比較古代東西方建筑的特點。

          合作探究法: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共同探究東西方建筑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實際,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導入新課

          教師:有人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笔钦l如此大膽,出此狂言?

          學生回答:阿基米德。

          由此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首先,(板書)杰出的科學家:古希臘阿基米德

          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阿基米德有哪些主要貢獻?他的哪些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學生有目的地閱讀課文內容,提取有關阿基米德成就的有效信息:發現浮力定律、杠桿定律,發明螺旋式水車等。并通過故事認識他的貢獻與他善于觀察思考,熱愛科學和忠于祖國的品質密切相關,通過他的事跡,促進學生從小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并滲透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結合《動腦筋》,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回答:你如何理解他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這句話體現了科學家什么樣的情懷?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您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初中歷史《洋務運動》,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新課程的理念,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構思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介紹的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隆盛時代。可是到近代,卻飽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統治階級為了拯救沒落的封建統治而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這場運動持續了幾十年,它層層遞進、由表及里、逐漸深入,使中國由經濟變革發展到改變封建統治的政治變革。因此洋務運動在近代化的歷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本章知識點包括:洋務派的產生;洋務運動的內容;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3、教學目標

         、抛R記和理解

          理解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和目的,記住洋務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務運動的起止時間,了解洋務運動的內容,掌握洋務運動中興辦的主要企業,說出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⑵能力與方法

          通過分析洋務運動發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關信息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通過組織課堂辯論,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評論的能力和訓練學生創新思維、敏捷答辯的能力。

         、乔楦袘B度價值觀

          通過洋務運動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國、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進程,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評價、辯論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和人類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吸取洋務運動留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派創辦的軍用和民用工業,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難點: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二、教法設計

          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高效率地實現教學目標,我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采用創設情景法,直觀演示法、整體教學法,誘思導學法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根據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的實際情況,我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法、發現法、歷史聯系法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深化對教材的整體認識,把握洋務運動發展的內在聯系和洋務運動的巨大歷史作用,并提倡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學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

          1、設計理念

          鑒于對《新課標》的理解,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我在教學中精選了教學內容,設計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通過歷史學習,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2、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作如下構想和設計:

          [引入新課]

          在新課的引入中,我注意運用啟發式教學:先創設一個重回洋務運動的歷史現場,新穎別致的動畫片不但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這個動畫片我巧妙設問:“片中的曾國藩是什么時代的偉人?與他同一時代的人物還有那些?”學生回答后進一步指出:“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清朝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在屈辱中掀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洋務運動”自然導入了本課主題。

          [新課講授]

          1)洋務派的產生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本章內容的第一個子目的學習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新課標的理念,我先采用情景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給學生放一段錄象,然后根據錄象內容和教材的內容,設計出如下問題:結合課本知識談談洋務派是在什么形勢下產生的?他們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他們推動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你會怎樣做?通過情境再現,學生從歷史場景中吸取信息,然后聯系所學知識發揮想像,暢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又能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展示一則材料“購買外洋器物,……尤其屬名正言順……可以剿發捻,勤遠略”來總結洋務運動的原因和目的。進一步指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統治階級內部才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始創辦軍事工業。自然過渡到第二個子目錄——洋務運動的內容。

          2)洋務運動的內容

          在第二個子目錄的教學中,主要是講述洋務運動中產生的企業,我根據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采用有利于加強學生記憶的直觀演示法。首先向學生一一展示洋務派創辦的軍事企業和創立者,讓學生直觀,形象的了解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在學生認識了洋務派的軍事工業后,我設計了問題“洋務派前期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軍事工業,說明了洋務派是以什么為旗號?”在學生回答后,教師

          進一步指出,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發展,這些軍事工業都面臨著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的窘況。然后我根據這個窘況提問:假如你是洋務派大員,你打算怎樣解決這種問題?過渡到洋務運動第二階段的內容。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展示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和創建的海軍圖片。要求學生從所給的信息中,歸納總結出洋務運動不同時期的不同內容,并探索不同時期的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和推理能力。最后指出洋務派在后期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民用工業說明洋務派的旗號發生了變化:由“自強”發展為“自強和求富”并存。

          3)洋務運動的影響

          對于洋務運動的影響,我采取情景教學法、誘思導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并用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我通過關于洋務運動的影響的錄象再現歷史場景,讓學生從中獲取有關洋務運動的影響的歷史信息。然后我通過設計問題:“洋務運動為什么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假如你是一個資本家,面對洋務企業的刺激,你會采取什么行動?你采取的行動會有什么作用?”一步步誘導和啟發學生深入理解洋務運動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關信息對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最后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我們應從這場運動中吸取什么教訓?通過這個問題使學生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和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及人類價值觀念。

         。坌〗Y]

          深入學習后,為了體現各部分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我安排了回顧全文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將教學回到整體,師生根據整課板書總結全文,構筑本課的主體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

         。壑R鞏固與思維拓展]

          為拓展思維,學以致用,在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之后,我再提出兩個探究性課題,要求學生討論“。

          1、洋務派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銓@種看法有什么評價?

          2、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正在大力引進外資和向西方學習,請結合洋務運動的影響,談談你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建議!睂W生的思維碰撞,相互啟發,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第六單元第20課《社會生活的變化》。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本套教材的編排充分體現了現代化史觀、整體史觀和文明史觀的特點。本課主要講述的是從戰爭到民國時期,隨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國由傳統社會 逐漸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社會生活領域發生變化的一些情況。這種敘述體現了整體史觀和文明史觀。本課內容又與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的社會生活的變化緊密相 關。所以本課占有承上啟下的總結性地位。

          二、說目標

          在反復閱讀教材、認真鉆研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簡稱“課標”)和《宜賓市初中畢業會考與高中招生考試說明》的基礎上,我將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1、知識目標:

         。1)知道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

         。2)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了解大眾傳媒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3)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2、能力目標:

          通過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與古代社會生活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運用發展的觀點和歷史縱向比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西方社會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的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這些變化客觀上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但這些變化是以我們中華民族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災難深淵為代價的,進一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發展觀和社會進步觀。

          三、說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在社會的轉型期,交通和通訊工具的改變是社會進步特別是物質文明進步的標志性產物,影響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社會發展的前瞻性,有力的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而大眾傳播媒體的變化主要是精神文明進步的產物,與物質文明相輔相成,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所以本課的重點確定為:新式交通和通訊工具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社會習俗的變化。

          2、教學難點:

          從文明史觀來分析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原因和評價,需要對政治史的基本知識較準確的掌握,對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要求較高,所以本課的難點確定為:近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特點、原因、評價。

          四、說教法、學法

          采用多媒體演示法,給學生以直觀的歷史感受;情境教學法,創設新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其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其發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所以,本課采用的學法有:比較法、討論法、歸納法。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呼喚的教學過程是 “依賴主體的不斷活動”而構建認知的過程,整個過程強調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有效的、科學的課堂活動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為了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將本課設計為“為拍攝電影做準備工作”的活動課,對教學過程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1、導入新課:(約2分鐘)

          為了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上,我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電影”為話題導入新課。導語為:“同學們喜歡看電影嗎?”在得到學生肯定的回答之后,我進一步提問:“你知道為了拍出一部高質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嗎?”問題提出后,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可能會想到導演、演員、編劇、監制、燈光師、化妝師、劇務、制片人等等。這樣學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課堂上。

          2、講授新課:(約15分鐘)

          在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之后,我緊接著提出本節課的設想:“我們班準備拍攝一部反映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電影。今天,就由同學們來擔當導演和劇組人員。全班分成4組,分別從交通、通訊、文化生活、社會習俗等四個方面來為本片的拍攝作一些準備工作。”

          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并請其將新舊事物進行對比,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接著,每組派兩名學生,其中一人介紹近代之前的社會生活某個方面的情形,另一人則介紹近代以來該方面出現的新變化,其他人可以及時進行補充或者糾正,教師則用多媒體課件適時地加以演示。這樣,學生的身心都融入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高漲。通過師生互動、討論,我們已將我國近代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變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馬車、木船、轎子等。

          近代有:火車、輪船、汽車、電車、飛機。

          在此,我請所有學生思考新式交通工具與中國傳統交通工具在動力方面的區別是什么。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可以得出結論: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機或內燃機、電力為動力,而中國傳統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風力、人力等自然力。這樣,學生就明白為何西方文明剛傳入中國時,中國人 “無不充滿好奇”了。

          第二組:通訊工具

          ——近代之前:喇叭、擊鼓傳聲、烽火臺、驛站、信號旗、信鴿、燈塔等。

          近代有:電報、電話、郵政。

          在此,教師請學生舉例說明新式通訊方式有何優點,使學生明白這樣的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是歷史的進步,以培養其社會進步觀。

          第三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畫像、舞臺劇、皮影戲等。

          近代有:照相、電影、近代報刊、書籍出版業。

          在此處,我以《申報》不同版面的內容為例,請學生評價近代報刊起到的作用,以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為了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其感受到歷史其實就在自己身邊,在介紹近代書籍出版業時,我展示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的圖片,因為這是學生必備的工具書。

          第四組:社會習俗

          ——由于該方面的變化主要發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故將社會習俗進行對比的時間界限劃為“辛亥革命”前后,與前三組有所不同。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辮子、長袍馬褂、跪拜禮、女子纏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辮、易服、改稱呼、變禮儀等。

          在第四小組的學生介紹社會習俗的變化之后,教師展示一些眾所周知的明星(如張國立、王剛、陸毅等)在影視作品中的相關照片。我又介紹了中山裝的內涵、“三寸金蓮”的來歷。明星、故事這兩大元素將所有學生的情緒都調動起來,也將本節課推向高潮。

          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我設計了“火眼金睛”環節,請學生為劇本糾錯,劇本如下:“1921年的元旦,我在電影院看電影,電影的聲音很大。突然有人進來說,從南京來電報了,中華民國成立了,我們快把辮子剪掉吧,于是,我很快去做了,還照了一張照片做留戀,然后我坐火車去了南京,見到了孫中山,他說:“你見到了本總統還不下跪?”

          最后我鼓勵大家:“相信我們一定能拍出高質量的電影”。以此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其實踐能力。

          3、合作探究:(約10分鐘)

          (1)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變化有什么特點?

          我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歸納出變化的特點。“同學們,你有沒有注意到馬車、燈塔、信號旗、舞臺劇等一些近代之前的事物到近代乃至現在依然存在?這說明了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什么特點?”“中山裝的來歷又說明了什么特點呢?”在學生們討論回答之后,我總結其特點為:中西并存、土洋結合。

          (2)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采用講解法突破此教學難點,火車、輪船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有線電報、電話、照相和電影等則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這些變化都是隨著列強對中國的不斷侵略而出現的;而社會習俗的變化主要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出現的。

          變化的原因為:①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兩次工業革命的科技發明)②辛亥革命的沖擊。

         。3)如何評價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

          學生通過對中國近代之前和近代社會生活進行比較,可以總結出這些變化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方向,這是其進步性。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局限性,我節選了老舍先生《茶館》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國好幾年了,怎么還請安?你們不會鞠躬嗎?

          崔久峰:“做過國會議員,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過自誤誤人而已!”

          通過簡短的兩句話及課本內容,學生很快就歸納出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局限性——變化是有限的,很多變化只是出現在大城市中,廣大農村變化沒有這么大。傳統的習慣勢力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的。

          最后,教師指出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評價為:①變化有限,且以中華民族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災難深淵為代價,②這些變化卻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方向。

          本探究題目可以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4、課堂總結:(約5分鐘)

          結合板書與學生一起回顧本課所學的知識,再次指出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板書設計為結構式,目的在于力求思路清晰,使板書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有效工具。

          5、課堂練習(8分鐘)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我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討論探究的教學方法,將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結合起來!敖處煘橹鲗В瑢W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最后,讓我們一起走進初中歷史新課程,一起有效地實施歷史新課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初中歷史說課稿 篇9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突出地講了“鐵農具、牛耕的推廣”與“商鞅變法”兩個史實,該課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是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題材,也是學生借古看今,深切認識改革開放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戰略的好的學習材料。

          2、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前面已經學習了“春秋戰國的紛爭”,學生對春秋戰國的社會形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為爭奪人口,土地和對別國的支配權不斷地進行兼并戰爭,與此同時,紛紛進行改革,發展經濟,強化軍事,形成了社會大變革的趨勢。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對春秋和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這一歷史現象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收集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商鞅變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動力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討論商鞅變法對我們今天有何啟示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鐵農具和牛耕產生發展情況的討論研究過程,以及對商鞅變法的了解,研究過程,幫助學生感知人類生產進步與社會變革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成就,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初步掌握、歸納、比較、置疑等基本的學習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斷、推理能力;養成自主探究的個性與習慣,逐步掌握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樹立科學的唯物史觀、世界觀,樹立凡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改革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將來積極支持和投身到社會主義改革事業中去。

          重點、難點:

          本課有兩個重點:一是鐵農具、牛耕的推廣及意義;二是商鞅變法。

          本課的難點是“生產力的進步推動社會大變革”,即鐵農具與牛耕的推廣與各國變法之間的關系。

          教法與學法:

          可采用“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或“學生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因為本課內容難度較大,為啟發學生思考,可將所有教學內容均以提問置疑方式切入,然后通過師生共同討論,逐一解決突破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關于“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廣”這一目的可以分為“鐵農具”和“牛耕”兩個部分來討論。

          1、“鐵農具”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①中國境內大約在什么時候開始制造和使用鐵器?其依據是什么?(學生閱讀課文后思考回答)

         、谙胍幌耄簣D中的各種農具都有些什么用途?它們與今天的鐵農具有何不一樣?原因是什么?(多媒體演示《戰國鐵農具文物圖》,然后組織討論)。

         、邸稇饑F器主要出土地點分布圖》給我們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說明了什么問題?多媒體演示教材《分布圖》,然后提問,組織學生歸納——鐵器分布非常廣泛,說明鐵農具不僅開始使用,而且得到推廣。

          2、“牛耕的使用推廣”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倥8l明以前,人們是怎樣耕田的?②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時候出現的呢?③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有著什么樣的關系?(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并展開想象,進行討論,然后回答。)

          3、“鐵農具和牛耕推廣的意義”這一小目下可設置問題: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有何重大意義?(組織學生拓深、拓寬教材內容來回答,教師作必要的分析補充)

          二、關于“商鞅變法”可設置以下四個問題展開教學

          1、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什么要相信變法?(組織學生閱讀課文,進行討論)

          2、你知道“商鞅舌戰”和“徙木立信”的故事嗎?請講給同學們聽聽。(對商鞅變法主要的經過補充一些故事,這樣能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3、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其中哪條措施最重要 ?為什么?

          4、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是什么?(用多媒體的交互功能將內容與作用結合起來,由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揮,教師隨機演示)

          內 容 作 用

          承認土地私有,準許自由買賣 廢除了舊制度 增強了國力

          獎勵耕戰 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

          建立縣制 增強了秦軍戰斗力

          總結:

          1、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2、為以后兼并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拓展延伸

          1、設置材料問答題:

         。ǘ嗝襟w)有一次,前總理朱镕基在北京觀看話劇《商鞅》。當該劇最后演到商鞅因變法被舊貴族們處以極刑車裂而死時,朱總理潸然淚下,感慨地說道:“改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僭O問:舊貴族為何這樣仇視商鞅?商鞅遇害后,他的變法事業失敗了沒有?為什么?朱總理的話表達了他一個怎樣的信念?

          ②問答題:

          為什么“商鞅雖死,而秦法未敗”?它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九篇】相關文章: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7篇06-13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十篇07-06

        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5篇06-10

        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7篇05-24

        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8篇05-21

        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9篇05-21

        初中歷史說課稿錦集十篇06-05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錦集六篇07-06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六篇06-14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5篇06-1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