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初中歷史說課稿

        時間:2024-01-06 14:49:19 初中說課稿 我要投稿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匯總20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歷史說課稿2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匯總20篇

          初中歷史說課稿1

          我說課的題目是《科舉制的創立》。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將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科舉制的創立》是人教版初中歷史7年級下冊第4課的教學內容,包括科舉制的誕生、科舉制的完善、科舉制的影響三個子目的內容。本課主要講述了科舉制度的確立、健全和完善,以及對中國乃至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本課上承隋唐時期政治經濟繁榮情況,下啟輝煌的隋唐文化,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講授的時候要重點講述科舉制完善的過程及影響。

          二、說學情

          過渡語: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但是他們對歷史充滿興趣,對歷史知識有無限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順應學生的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科舉制誕生的原因;列舉科舉制創立與發展的史實;全面理解科舉制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歸納科舉制創立和完善的過程,提高歸納、整合能力;

          通過小組討論,分析科舉制的影響,認識科舉制的創立在當時社會的進步性,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科舉制的學習,認識到科舉制的誕生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四、說重難點

          過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科舉制創立與發展的史實。

          【難點】

          理解科舉制的影響。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币蚨,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組討論法等。通過啟發式的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和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眾所周知,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他們心懷期待地投入新的學習內容中去。為此我采用生活實例法導入新課:

          我會提問學生在生活中所見到的考試有哪些?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提問中國古代的考試制度是什么時候確定的?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采用生活實例導入,從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歷史的距離,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興趣。

          環節二:新課教學

          1、科舉制的誕生

          針對這一部分的內容,我主要采取了啟發式談話法的教學方法。根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本內容,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的依據是什么?給統治帶來了哪些不利的影響?學生通過這些問題的回答,可以得出:科舉制設立的原因是九品中正制不能選拔出優秀的人才,而且不利于中央集權。

          接下來我會出示相關史料,繼續啟發學生思考:面對這種弊端,隋文帝進行了哪些改革?在隋文帝的基礎之上,隋煬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選拔人才?

          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回答出:隋文帝開始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隋煬帝時期設置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誕生。

          【設計意圖】通過啟發式談話法循序漸進的引出問題的答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養了學生的理性思維。

          2、科舉制的完善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重點內容,但是線索比較清晰,內容也比為簡單。因此可以結合史料,采用提綱挈領的`方法,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去完善科舉制,從而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總結。學生很容易可以總結出:

          唐太宗:擴大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武則天:開創武舉和殿試;

          唐玄宗: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的優點,一方面能方便記憶,另一方面能夠容易發現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簡單而實用。

          3、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制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知識,本知識點理論性較強。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采取史料分析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我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相關史料,然后讓學生以歷史學習小組為單位來討論科舉制的影響,之后派代表發言,最后我會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作適當的總結點撥。讓學生明白科舉制的積極影響是科舉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促進文學藝術的發展;消極影響是科舉制發展到后期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并引導學生形成一種辯證看待問題的歷史思維。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探究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深層思維,從而掌握這一難點知識。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知識,把課堂傳授的知識盡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小結環節我采用了師生共同總結本課知識內容的方式來加深同學們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同時完成本課教學目標。

          2、作業:我會布置開放性作業,請同學們回去思考,學習本課后,你對現在學校的考試制度和考試形式有什么想法嗎?你如何看待考試作弊現象?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歷史課堂的學習中來。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初中歷史說課稿2

          ▲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貞觀之治》是人教版初級中學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的第二節內容!斗睒s與開放的社會》這一單元講述了隋唐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因此,是我國封建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的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國文化對世界特別是亞洲產生了深遠影響。世界學者們公認的"中華文化圈"的總體格局就是這時候形成。所以,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熱情。具體到本課,本課介紹的正是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唐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的統治,使唐朝出現了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達的景象,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啟盛唐新氣象,應該說,學好《貞觀之治》是學好這一單元和整個唐朝歷史的`基礎。再者,貞觀之治上承文景之治、開皇之治,下接開元盛世、康乾盛世,所以學好本課,還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掌握封建社會盛世這個專題知識,為當今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鑒。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本節課的知識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能力:

         、偻ㄟ^學習,了解唐朝的建立,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基本史實。

         、谡莆"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過材料分析和歷史故事,加深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的認識,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采用多媒體展示影視圖片,引導學生自主獲得歷史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與真實歷史之間的關系。

          通過分組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學習,明白"成由勤儉,敗由奢" 的道理。認識虛心接受他人正確意見的好處。

          (2) 從唐朝的強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今天中華民族的振興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說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鑒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于初中學生,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說教法

          歷史知識的掌握離不開教師的教授,所以講授法是必不可少的,同時,新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種教學方式,因此,本節課還要采用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多媒體展示法,材料分析法、練習法等。

          ▲說學情學法

          七年級的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自主獲取信息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進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因為初一學生知識積累較少,還未形成正確史觀,所以應該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初步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約3分鐘)

          采用故事引入法導課。選用"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征未寫完的奏章" 的故事導入。該故事緊扣本課內容,可以實現有效導入,同時因為故事本身趣味性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附故事:魏征逝世后,他的家人托人給唐太宗送去一個魏征未寫完的奏章。上面寫道:"天下的事情有好事壞事。人,有好人壞人,任用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往往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卻只能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唐太宗看了這段話以后,非常感動,他對大臣們說:"今后,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征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錯時,隨時給我提出來,幫助我改正。"然后通過設計過渡語:唐太宗為什么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他統治的時候,唐朝是一種怎樣的局面呢?現在我們來學習本課內容。來導入新課(出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1、通過設計問題:① 隋朝是怎樣滅亡的?②唐太宗是唐朝的建立者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一目的內容,找出答案。讓學生掌握唐朝的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教師板書概括)2、讓學生發問,師解疑釋難。

         。ǘ、"貞觀之治"(重點)

          新課程倡導"用教材教"的理念。我按照"明晰概念――了解表現――探析成因"這樣的脈絡予以教學該目內容。

          先用多媒體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因目睹隋亡過程,前車之鑒,勵精圖治,成為一代明君,形成"貞觀之治"的局面。然后聯系借助教材第九頁第一段的內容,指導學生理解"貞觀之治"的概念及其表現。

          而在探析"貞觀之治"的原因時,我擬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并在教師的引領下,概括出5點原因,并板書出來。此后,教師可以以史為鑒,聯系時政(點到為止)繼這個環節結束后,展示《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讓學生認識到治世局面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讓學生知道,這也是"貞觀之治"得以形成除開明政策外的另一重要原因。

          初中歷史說課稿3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想和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戰國的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的時期。本課上承《第6課春秋戰國的紛爭》,下啟《第8—9課 中華文化的勃興》和《第10課 秦王掃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確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課。教材已經在第6課介紹了春秋戰國的時期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變動,但是,經濟是基礎,只有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才是最根本的變革,也才會導致春秋戰國的時期中華文化出現生機勃勃的繽紛局面,也為秦國最后統一六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教材首先簡要介紹了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包括鐵器、牛耕的推廣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產力的發展使大量荒地被開墾為私田,私田主人改變了剝削方式,封建剝削方式出現;新興地主階級產生,他們為爭取政治、經濟利益,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特別是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變法運動使各國封建制度得到確立。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春秋戰國的時期鐵器和牛耕的廣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況,掌握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通過分析戰國的時期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初步運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理論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通過故事講解、分析比較和小組討論,讓學生掌握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和意義,使學生認識到變法是新興地主階級為鞏固自身利益而進行的政治改革,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評價變革及歷史人物的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和整理相關歷史圖片、視頻,或者指導學生制作簡單的flash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直觀感受到鐵器、牛耕的推廣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對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是鐵器的廣泛應用的意義);通過“立木為信”、“舌戰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最后自己卻被秦國以‘謀反罪’車裂而死,他為變法獻身值不值?”進行課堂辯論等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資料的查找、篩選、歸類和分析、討論、比較等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及合作學習的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生產工具的改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科學的.領先地位、聞名世界的都江堰,說明我國古代經濟、技術都處于世界先進行列,也說明我國勞動人民有著高度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從而也加深對當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生活方面的認識。

          通過對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的學習,倡導科學利用自然資源的觀念。強調只要利用得當,就可以化害為利,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科學用水等環保意識。

          通過學習商鞅變法,激勵學生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于實踐,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風順的。

          3、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運動最大的歷史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它是社會本質的變化。初中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封建社會形成了。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

          1、有利因素:

          本課面對的是七年級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對事物充滿了好奇,有主動學習的愿望。這樣便于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較多圖片、小故事、小常識等資料入手,抽絲撥繭,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而且,廈門市區的中學生普遍能夠熟練使用網絡來搜集和整理資料,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這樣便于老師提前布置課前預習。

          2、不利因素:

          七年級學生經過只有一個月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對理性的知識較難領會,但同時又存在著看問題重表象、輕本質等特點。

          三、教學設計思想: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應該“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辨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世界的了解,從歷史中吸取智慧,養成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人文素養!

          學生歷史知識積累較少,要掌握較抽象的歷史概念,就必須運用淺化機制,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教學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逐漸培養起他們的學習歷史的興趣。

          四、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通過指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春秋戰國的時期諸侯爭霸及兼并戰爭的基本情況(出示戰國時代幾次主要戰爭發生地的示意圖),請學生簡單講述三次戰爭(特別是長平之戰)的交戰雙方及結果。然后設疑:為什么秦國由西部一個不起眼的小國卻能成為最強大的國家,乃至打敗東方六國,最后統一全國?

          秦國能夠抓住時代跳動的脈搏,在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中注重發展社會生產力,并進行政治變革,達到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我導入了新課:

          第7課《大變革的時代》【板書】

          2、講授新課

          一、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板書】

          首先,通過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廣泛使用使學生感受生產力發展的兩個具體表現。為了便于學生理解,需要使用圖片展示、分析、比較、數據說明等形式來說明鐵器相對木器、石器、骨器、青銅器等來說進步許多,而牛耕相對與人力來說學生容易理解的多,通過課后小男孩掌握牛的脾氣這個故事來說明那時候人類已經可以支配牛為自己服務了。

          講述了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代變革的決定因素以后,再重點講述秦國發展強大的兩個關鍵因素:經濟上興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政治上任用商鞅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

          二、著名的都江堰【板書】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人類水利過程史上的不朽杰作,至今還在造福人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它的構造原理,可以通過錄像展播或者圖片展示等形式直觀而形象的進行輔助教學,以此來說明都江堰的修建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后盾。同時,通過李冰父子修堰的感人事跡和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和教育。

          三、商鞅變法【板書】

          在講述“商鞅變法”這個內容的時候,我通過“生產力的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私田出現――出現封建剝削方式――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保留一部分產品――封建地主和封建農民產生”這樣的過程講解,來說明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先后在各國掀起了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效果最為顯著。商鞅變法的三個主要內容需要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分析講解等方式來說明這次變法使秦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的目的,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封建制度,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鞏固小結

          東周(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的形成的時期,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先進生產工具(鐵器、耕牛)的廣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現,各國爭相變法以實現向封建社會的過渡,誰的變法最徹底,誰就可以成為最強的國家。

          秦國通過較為徹底的商鞅變法,發展生產,加強軍隊戰斗力和中央集權,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并強大起來,為后世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思維拓展

          讓學生思考“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是,他后來死與自己親自制訂的酷刑,他的死到底值不值?有什么啟發?”教師從“對國家”和“對個人”兩個方面的影響對學生進行啟發和誘導,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犧牲或者挫折有時候很難避免。一場變革的成功或失敗,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變革是曲折的,充滿阻力的,但歷史要向前發展就必須變革。青年一代必須從小就樹立勇于變革、積極實踐的精神,才能與時俱進,順應這個變革的時代,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五、教學設計反思:

          1、設計中要注意前后聯系,指導學生把“春秋戰國的時期”和“大變革的時代”聯系起來進行分析,認識到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引導學生對李冰、商鞅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價的時候,應結合他們各自的活動和時代的需要來評價他們的功與過。特別是通過對商鞅變法的內容和變法作用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改革求發展,改革求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進步的需要,甚至有時候還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初中歷史說課稿4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新的大一統》。這節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第四單元第二課《漢唐盛世》的第一課時。

          【課標要求】

          4—2 列舉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出它(他)們在不同區域和特定時期的突出作用。

          6—1 了解中國歷史上的疆域變化與政權更替概況,認識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教材分析】

          繼秦大一統的局面之后,漢朝又創造了一個大一統的局面。特別是在西漢的漢武帝時期,這樣一個大一統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西漢王朝通過削弱諸侯國勢力、加強監察制度、推行儒學教育、與匈奴和親等措施,加強對整個國家的控制。與一統有關的出使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修建道路等活動,不僅加強了西漢王朝與周邊各少數民族的聯系,還大大開拓了西漢疆土,出現了當時大一統的局面。

          2.能力目標

          通過思考和探究“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課內容由于時間跨度大,涉及的史實多,那么我就側重講“漢武帝的大一統”。為什么漢武帝在位時能夠形成我國第一個鼎盛時代?主要是因為漢初的統治者實施的與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漢武帝運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長處與采取加強中央集權的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所以這個內容便是本課的重點。

          難點: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樣一個觀點。

          【 教學方法分析】

          (一)教法策略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且達到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我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創設情景,引導探究,采用談話法、講解法、討論法等力圖達到學、思、練的有機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結合有關資料進行思考的能力。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創建和諧的課堂氣氛,將本屬于學生的課堂交還到他們手中。

         。ǘ⿲W法指導及教學手段

          通過情境創設,以劇本研討會的形式展開課堂討論,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結合史實促進學生自主思考歷史現象出現的原因及意義。

          利用投影儀展示與本課有關圖片內容,用直觀的畫面吸引學生的眼球。

          〔說明〕這樣的教學手段可以創設一個趣味性、自主性的課堂學習環境。學生和老師充分互動并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究、思考。培養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個性化發展。

          【教學過程】

         。ㄒ唬┻@節課設計的理論依據:

          1.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關注每一位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創建課堂生態平衡,優化課堂和諧、共存與發展的狀態,促使課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發揮師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生命活力。

          3.將“教教材”的觀念轉化為“用教材教”。將教材作為一個學生學習的輔助性工具去對待,打破將教材作為唯一課程資源的原始理念,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結合生活對教材進行聯想和補充,拓寬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ǘ┙虒W實施過程

          1、導入(2分鐘)

          情景創設: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大家都很喜歡吧,今天這節課他要來跟同學們開個電影研討會。(展示張藝謀導演圖片并配文:聽說我們同學對西漢的歷史非常熟悉,所以特邀我們同學參加《擊胡》劇組擔任歷史顧問,希望能為我們劇本創作提供寶貴建議。今天這個研討會的重要議程就是研究漢朝是怎樣擊敗強大的匈奴并成為大一統的大帝國。)請同學們2分鐘快速瀏覽歷史材料(課本P83—87; 圖冊P29)。過后,我們將對劇本進行研討。

          〔說明〕本課的導入使用的是情境導入法。這樣導入使學生能很快的進入本課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從心理上對本課形成一種期待,從而以飽滿的精神進入對本課的學習。

          2、新課(35分鐘)

          劇本研討開始,《擊胡》第一幕:初戰匈奴,請同學們談一談:

          漢朝初戰匈奴的結果怎么樣?(生答:失利了。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曾被匈奴大軍圍困,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圍。)

          初戰失利的原因探究?(生答: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是一片荒涼景象。)

          為什么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呢?(生答:剛剛經歷了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戰爭,長期的戰爭使農業荒廢經濟衰退。)

          戰事失利后對匈奴的政策?效果如何?(生答:和親政策,北部邊疆暫時安寧。)

          《擊胡》第二幕:勵精圖治,假如你是漢初的大臣,會向漢帝推薦哪些治國之良策?(課文中,或你認為可行的方法)

         。▽W生根據教師投影圖片和教材文字介紹,指出漢初的休養生息制度及文帝景帝的措施)

          文帝、景帝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顯著的.發展,出現了太平盛世的景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帶來的經濟繁榮,為漢武帝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出示劇情:公元前140年,16歲的漢武帝劉徹登基大漢帝國寶座,雄心勃勃,準備一展雄才大略 。一天,漢武帝從河間王劉德處返回,他的心情如何?會擔心什么問題會威脅到他的統治?(生答:心情不好,擔心諸侯王的勢力會威脅到他的統治。)

          大臣主父偃會如何向漢武帝出謀劃策? (生答:頒布“推恩令”)

          圖示王國問題由來及推恩令示意。

          〔說明〕學生直接從教材字面中理解“推恩令”比較抽象,不易懂,教師用圖示法適當解釋,讓學生更加清楚明了。

          除推恩令削分封外,政治上還有什么措施來加強皇帝的權威?(生答:加強監察制度,對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官員進行監督。)

          出示劇情:

          漢武帝:最近比較煩,學派太多,思想太雜亂,唧唧歪歪的,吵得我心神不寧!

          董仲舒:把那些家伙都趕走就清凈了。

          諸子百家思想參考:民為貴君為輕、孝敬父母、忠君愛國、君權神授、淡薄名利、平等博愛、反對戰爭。

          董仲舒會向武帝推薦哪幾項思想?

          后人對這一措施頗有爭議,課本84頁中的兩個觀點你會贊同哪個?

          〔說明〕這一劇情安排意在讓學生認識董仲舒為什么要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及這一思想在當時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對中國歷史的長遠影響。

          《擊胡》第三幕:再戰匈奴,漢立七十年后,大漢帝國完成了政權、思想上大一統,而七十年的發展,積蓄了巨大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對匈奴反戈一擊的時機已經成熟。一場對匈奴暴風驟雨、雷霆萬鈞的打擊即將揭開序幕。劉徹收到重要線報:西域大月氏與匈奴有仇,想招聘西域之旅大漢使節前往大月氏游說共同夾擊匈奴。

          請問西域在哪里?是誰作為使節前往西域?最終的結果如何?你是后世的史官,該如何記載張騫通西域的功勞?

          〔說明〕這些問題安排意在讓學生認識張騫通西域的目的以及最終起到的作用。能對張騫的歷史功績進行概括總結,并體會出優秀人物的人格品質。

          漢武帝再戰匈奴的戰況如何?(生答: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

          漢武帝以后,漢朝對匈奴的政策怎樣?起到什么作用?(生答:和親、互市,中原先進技術傳到游牧地區,草原的牛馬大量輸入中原,促進了中原地區交通運輸和農耕的發展。)

          漢匈恩仇錄的后事如何?昭君出塞的故事反映了什么?(生答:后來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昭君出塞反映了漢與匈奴合為一家。)

          3、總結(3分鐘)

          研討總結:漢朝是怎樣擊敗強大的匈奴并成為大一統的大帝國

          〔說明〕新課內容學完,學生還應從整體上認識并歸納出漢朝新的大一統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師提示學生從經濟、政治、思想、軍事方面歸納分析。

          大漢帝國的治國策略可以對當今國家、社會方面能起到哪些借鑒?(比如,為什么我國當前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

          當時的歷史人物有哪些優秀品質對我們個人學習生活方面有指導榜樣的作用?(比如,漢武帝、王昭君、張騫等人物)

          〔說明〕學習歷史的現實意義就是借鑒經驗教訓以及從歷史優秀人物中吸取優秀的品質。這兩個問題的提出就是對本節課所學歷史知識的進一步深化認識,以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中歷史說課稿5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內容。教材突出地講了“鐵農具、牛耕的推廣”與“商鞅變法”兩個史實,該課是本單元的重要內容,也是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是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題材,也是學生借古看今,深切認識改革開放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戰略的好的學習材料。

          2、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層次,理解能力都不強。前面已經學習了“春秋戰國的紛爭”,學生對春秋戰國的社會形勢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諸侯為爭奪人口,土地和對別國的支配權不斷地進行兼并戰爭,與此同時,紛紛進行改革,發展經濟,強化軍事,形成了社會大變革的趨勢。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對春秋和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得到推廣這一歷史現象的分析研究,培養學生收集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商鞅變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動力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討論商鞅變法對我們今天有何啟示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鐵農具和牛耕產生發展情況的討論研究過程,以及對商鞅變法的了解,研究過程,幫助學生感知人類生產進步與社會變革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成就,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初步掌握、歸納、比較、置疑等基本的學習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斷、推理能力;養成自主探究的個性與習慣,逐步掌握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樹立科學的唯物史觀、世界觀,樹立凡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改革必定勝利的堅定信念,將來積極支持和投身到社會主義改革事業中去。

          重點、難點:

          本課有兩個重點:一是鐵農具、牛耕的推廣及意義;二是商鞅變法。

          本課的難點是“生產力的進步推動社會大變革”,即鐵農具與牛耕的推廣與各國變法之間的關系。

          教法與學法:

          可采用“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或“學生自主探究式教學法”。因為本課內容難度較大,為啟發學生思考,可將所有教學內容均以提問置疑方式切入,然后通過師生共同討論,逐一解決突破重點、難點。

          教學過程:

          一、關于“鐵農具、牛耕的使用及推廣”這一目的可以分為“鐵農具”和“牛耕”兩個部分來討論。

          1、“鐵農具”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僦袊硟却蠹s在什么時候開始制造和使用鐵器?其依據是什么?(學生閱讀課文后思考回答)

         、谙胍幌耄簣D中的各種農具都有些什么用途?它們與今天的鐵農具有何不一樣?原因是什么?(多媒體演示《戰國鐵農具文物圖》,然后組織討論)。

         、邸稇饑F器主要出土地點分布圖》給我們提供了一些什么信息?說明了什么問題?多媒體演示教材《分布圖》,然后提問,組織學生歸納——鐵器分布非常廣泛,說明鐵農具不僅開始使用,而且得到推廣。

          2、“牛耕的使用推廣”可設置這樣一些問題:

         、倥8l明以前,人們是怎樣耕田的?②牛耕大概是在什么時候出現的呢?③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有著什么樣的關系?(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并展開想象,進行討論,然后回答。)

          3、“鐵農具和牛耕推廣的意義”這一小目下可設置問題:

          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有何重大意義?(組織學生拓深、拓寬教材內容來回答,教師作必要的分析補充)

          二、關于“商鞅變法”可設置以下四個問題展開教學

          1、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什么要相信變法?(組織學生閱讀課文,進行討論)

          2、你知道“商鞅舌戰”和“徙木立信”的故事嗎?請講給同學們聽聽。(對商鞅變法主要的經過補充一些故事,這樣能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3、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其中哪條措施最重要 ?為什么?

          4、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是什么?(用多媒體的交互功能將內容與作用結合起來,由學生自由討論,自由發揮,教師隨機演示)

          內 容 作 用

          承認土地私有,準許自由買賣 廢除了舊制度 增強了國力

          獎勵耕戰 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

          建立縣制 增強了秦軍戰斗力

          總結:

          1、使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2、為以后兼并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基礎。

          三、拓展延伸

          1、設置材料問答題:

         。ǘ嗝襟w)有一次,前總理朱镕基在北京觀看話劇《商鞅》。當該劇最后演到商鞅因變法被舊貴族們處以極刑車裂而死時,朱總理潸然淚下,感慨地說道:“改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①設問:舊貴族為何這樣仇視商鞅?商鞅遇害后,他的變法事業失敗了沒有?為什么?朱總理的話表達了他一個怎樣的信念?

         、趩柎痤}:

          為什么“商鞅雖死,而秦法未敗”?它給予我們怎樣的啟示?

          初中歷史說課稿6

          尊敬的各位專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說《法國大革命》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說課。

          一、教材分析

         。ㄒ唬┙滩牡匚

          《法國大革命》一課是課標川教版九年級上冊《世界近代史》第一學習主題“歐美國家的巨變與殖民擴張”的第4課。法國大革命是繼英、美資產階級革命后一次比較徹 底的革命,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它不僅結束了法國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而且動搖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秩序,為以后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在世界歷史中有重要 意義。

         。ǘ┱n標要求及教材內容安排

          課標對這部分內容的要求如下。其中前三項目標將在本節課完成。

          依據課標,本課教材安排了攻占巴士底獄、《人權宣言》和共和國的誕生、拿破侖和拿破侖帝國三個子目的內容。這樣的安排既體現了法國大革命發展的時序性,又體現了史實之間的邏輯聯系。

          科學的教學目標具有良好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擬定了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ㄈ┙虒W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知道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了解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講述拿破侖的主要活動。

          通過理解《人權宣言》的內容,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通過合作學習,講述拿破侖的主要活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綜合歸納能力。通過對拿破侖主要活動的評價,培養學生能夠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在感知、理解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史實的過程中,掌握對歷史現象進行比較、歸納的方法;在解讀《人權宣言》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賞析教材插圖的過程中,學習以圖證史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程中人民參與和推動革命的史實,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唯物史觀;

          通過對拿破侖對外戰爭史實的分析,認識到侵略戰爭最終必然失敗,樹立“熱愛和平、反對非正義戰爭”的思想。

          在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的指引下,結合學生知識儲備,我擬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ㄋ模┙虒W重難點及依據

          重點:《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及影響;拿破侖主要活動及其評價。

          依據: 《人權宣言》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階段性成果和綱領性文件,也是引導法國走向近代社會的.指針,具有世界性的反封建意義。拿破侖一生的主要活動是評價拿破侖 的重要載體,正確把握有利于主題活動的開展,拿破侖的內外政策深刻影響著法國和歐洲歷史的發展,并對世界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因此,將“《人權宣言》的基本內容及影響;拿破侖主要活動及其評價”作為本課教學重點。

          難點:拿破侖主要活動及評價。

          依據:拿破侖的內外政策具有雙重性,拿破侖稱帝、實行軍事獨裁等活動容易導致學生對其進行全面否定,需要引導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對拿破侖的活動進行正確分析和評價。

          因此將此既作為教學重點,又作為教學難點。

          二、教法學法

         。ㄒ唬⿲W情分析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九年級的學生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感性思維較強、理性思維正在逐步形成;且學生已經學過英、美資產階級革命,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有一定的認識,也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為學習本課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教法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本課內容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在本課教學中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注重情境創設,實踐探索、歸納總結、情感升華,以啟發式教學法為主,輔之討論法、比較法、閱讀指導法、觀察法等

         。ㄈ⿲W法

          我在學法指導上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習歷史探究方法,提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ㄒ唬┱n前準備

          為了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我習慣于在備課前做好學情調查。這課的調查讓我明確了學生的興趣點和存在的疑惑。根據調查結果,我將自己定位為學生的“導”師:引導學生明確重點、指導歷史探究方法、培養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

         。ǘ┬抡n教學(38分鐘)

          導入

          我抓住學生興趣點,播放電影《博物館奇妙夜Ⅱ》中關于拿破侖和三大惡魔的搞笑對話片斷,激發學生興趣,在開心、輕松的氛圍中提問:“歷史上的拿破侖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 設置懸念,導入新課教學。

          新課教學

          結合教材結構清晰的特點,為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我把本課設計成“法國大革命展”,將各子目教學內容融入每個展廳。我就是學生參觀的導游。

          第一展廳:攻占巴士底獄

          ——情境再現,夯實基礎(6分鐘)

          首先進入在第一展廳里。通過觀看視頻,我帶領學生一起感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的排山倒海的沖擊。并在播放結束后回答問題,達到夯實基礎的目的。

          再針對兩個問題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一 是“大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通過視頻,結合教材內容與學生共同探討得出:封建專制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此 基礎上,讓學生回顧英、美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比較得出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原因。培養學生的比較歸納能力,加深學生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認 識。

          二 是“攻占巴士底獄”。我指導學生觀察插圖,設問:“巴黎人民為什么攻占巴士底獄?”,讓學生帶著疑問自主學習相關內容。從而得出攻占巴士底獄的原因是:巴 士底獄是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征。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說明人民在革命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初步樹立“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 唯物史觀。

          攻占巴士底獄揭開了法國革命的序幕,然后我將帶領學生進入第二展廳,親身體驗更加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

          第二展廳:《人權宣言》和共和國的誕生

          ——分析史料,突出重點。(12分鐘)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一個不好的教師奉獻真理,一個好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這就要求讓學生自主學習,授之以漁。

          因此,這一展廳我設計了“我是小小史學家”和“圖說歷史”兩個自主活動,讓學生掌握《人權宣言》的內容、影響,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相關史實。

          第 一板塊:“我是小小史學家”。我精選《人權宣言》中的核心內容作為材料,并就此提出三個研究問題:學生結合問題,以自主學習的方式分析教材內容,再進行合 作探究,并開展“比比看,誰的研究成果最優秀”的活動,讓學生成為“小小史學家”。掌握《人權宣言》是資產階級的綱領性文件,具有反封建的積極作用,它所 倡導的“自由、平等”主要保障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具有階級局限性。在這個過程中,以設問的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以合作學習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氛 圍,以相互交流的形式激發出思想的火花。

          再與學生一起總結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第 二板塊:“圖說歷史”。文化史學家布克哈特把圖像稱作“人類精神過去各個發展階段的見證”,認為通過圖像可以加深對歷史變遷的理解。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 特色——插圖和輔欄,設計“圖說歷史”環節。讓學生圖文結合的講述共和國誕生等基礎知識,理解法國革命在不斷深入發展,得出法國大革命是一次比較徹底的資 產階級革命。

          最后,教師設問:“雅各賓派政權被顛覆,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落下了帷幕,法國形勢急劇動蕩,歷史將給誰機會?”我帶領學生進入第三展廳,體驗法蘭西第一帝國的興起和衰亡。

          第三展廳:拿破侖和拿破侖帝國

          ——合作探究,突破難點(12分鐘)

          “拿破侖和拿破侖帝國”改變了法國歷史,震蕩了歐洲,引 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針對這個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合作探究拿破侖主要活動的“三步曲”的學習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學生的互幫互學為 平臺,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獲取相關知識,發展各種能力。實現新課標倡導的學生主動學習,并在多樣化、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 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

          具體展開教學模式如下:

          第一步,序曲: 梳理知識,把握基礎,知道拿破侖的主要活動。

          為了完成基礎知識的教學,我采用了“知識馬賽克”的圖表教學法。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填充內容,知道拿破侖的主要活動的具體內容,為第二、三步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第二步,主旋律:解析知識,分組探究,分析拿破侖的主要活動。

          為了讓學生對拿破侖主要活動的作用作出正確的分析,我提供了三個中心議題,學生用不同方式展開分析研究:

          霧月政變:學生通過短劇表演的形式展現當時法國的內憂外患,揭示拿破侖上臺的必然性。

          拿破侖的對內措施、對外戰爭:將全班學生分成兩個大組,合作探究拿破侖的對內措施、對外戰爭的作用,展開討論,我深入兩個組適時的進行正確引導,并最終推選發言人從政治、經濟、軍事的角度闡述小組觀點,老師根據發言情況做及時補充。從而明確拿破侖的對內措施和對外戰爭都具有兩面性。

          第三步,高潮:教師點撥,突破難點,評價拿破侖的主要活動。

          通 過第二步的合作探究,學生對拿破侖的主要活動的有了正確的認識,突破“評價拿破侖的主要活動”這個難點就水到渠成了。我針對初中學生認知水平,提示學生評 價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不能脫離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讓學生自由發言,展開評價。教師總結提煉,強調拿破侖 戰爭的兩個階段和后期侵略戰爭與第一帝國滅亡的關系。并引導學生樹立“熱愛和平,反對非正義戰爭”的思想。如果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出現對拿破侖個人評價的辯 論,我將及時引導學生課后在更詳實的資料搜集基礎上將辯論熱情釋放在教材后面的“主題活動”課中去。

          留言廳——暢所欲言,心得疑問

          “ 心得與疑問”是課標川教版教材極富特色欄目,它有利于學生及時抒發自己學習感想,記錄自己學習的疑問,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 及時的反思。在本課教學中我將“心得與疑問”設計為“留言廳”,讓學生在《英雄交響曲》的背景音樂中先寫下自己的學習本課的心得和還存在的疑惑,然后讓學 生暢所欲言,相互交流,教師加以引導、點撥和評價,以實現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知識小結

          在完成參觀后,用課堂問答的方式總結全課知識,以提綱形式展示,便于學生掌握。

         。ㄈ┳鳂I布置:(2分鐘)

          根據本節課教學情況和學生掌握的實際,進行作業布置。

          課堂完成“學習測評”的選擇題,及時鞏固基礎知識。

          “學習測評”第二題,有一定綜合性,考察了學生的遷移能力和比較歸納能力,課堂完成時間不夠,留到課后合作完成。

          四、板書設計

          本課我通過PPT設計提綱式板書,利用黑板書寫副板書,伴隨教學進度呈現。這樣既使知識結構比較清晰,又有利于學生學習歸納總結知識的方法。

          以 上就是我對《法國大革命》的說課設計。在認真閱讀理解教材和深刻領會課標要求的基礎上,我結合川教版教材靈活、內容豐富的特點,把握學生興趣所在,充分發 揮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功能,把學生活動和教材知識融為一體,力圖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性,讓這一課的教學成為以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探究學習為主的一課,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當然,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在講述過程中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初中歷史說課稿7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一統的漢朝》,它選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的第三課時。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三大板塊進行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ㄒ唬┙滩姆治

          本課作為本單元的第三課時,是由秦王朝的學習轉到漢朝的學習的過渡課,屬于概括性的篇章,向學生梳理了漢朝興衰的基本脈絡。西漢的漢武帝的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的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它對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課的內容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課標要求:

          內容標準: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主要史實,評價漢武帝。

          活動建議:組織討論,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歷史作用。

          那么根據教材內容和課標要求,我的教學三維目標制定為如下內容:

         。ǘ┙虒W目標

          1、 了解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掌握“文景之治”并列舉漢武帝大一統的基本史實。

          2、 學會一分為二地全面評價歷史人物;

          3、通過談話法實現師生互動;借助表格歸納法記憶基本史實;利用歷史短劇將學習難點簡單化。

          4、 體會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這些目標,則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ㄈ┙虒W重難點

          1、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確立依據:首先,這個重點的設置符合課標要求;其次,本課主要是從政治角度講述兩漢興衰的基本脈絡,時間跨度較大,涉及的史實較多。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本課的教學重點的范圍縮小在西漢的興盛,而漢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則成就了這一興盛,所以,將漢武帝的大一統作為教學重點是比較恰當的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

          2、難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確立依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在思想上加強中央集權,促成大一統的重要措施。而思想方面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加上教材上對這一內容的闡述較為簡單,不利于學生形成全面清晰的認識,因而這一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至于如何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我會在后面的說教學過程中具體說明。

          二、說教法、學法

         。ㄒ唬⿲W情分析

          授課對象:初一學生

          優勢: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一第一學期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思維較活躍,具有較強的表現欲,會比較積極地與老師進行互動學習。

          不足:剛剛接觸歷史不久,還沒有積累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根據學生的學情,我運用了下列的教法、學法

         。ǘ┙谭ê蛯W法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談話法和講解法,對于重點內容將采用表格歸納法、由學生表演歷史短劇的方式,加上多媒體的輔助,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歷史思維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1課時)

         。ㄒ唬⿲胄抡n (3分鐘)

          因為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大一統”這個名詞,所以我會在進入新課的學習之前向學生解釋清楚“大一統”這個名詞的概念,讓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明確學習方向。然后我會用語言過渡到新課的學習:那么,漢朝是如何實現大一統的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尋找答案。

          這樣的導入簡單直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并且帶著疑問有目的地展開新課的學習。

         。ǘ┲v授新課(34分鐘)

          1、文景之治(10分鐘)

          這一子目的內容比較簡單,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文景之治的背景,即西漢初的社會環境。然后利用這樣一個表格,與學生一同完成對第一子目的學習。這個表格是秦王朝和漢初文景的時期統治政策的對比。我將引導學生回憶前面所學內容并利用本課教材內容完成這一表格。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復習鞏固前兩課的內容,還可以在對比中加深對文景之治的認識。另外,表格內容條理清晰,有助于學生記憶。

          在完成這個表格歸納了文景之治的主要內容后,我會讓學生試著用一句話定義“文景之治”,讓學生提高歸納概括能力的同時對“文景之治”形成明確的概念。

          接著我會用這樣一句話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漢初文景的時期休養生息帶來的經濟繁榮,為西漢進入強盛的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也為漢武帝得以實現大一統提供了客觀條件。

          2、漢武帝的大一統(17分鐘)

          這一子目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首先我會讓學生閱讀小字部分,回答這一個問題:漢武帝完成大一統的主觀因素是什么?――漢武帝年輕有為,善于用人。

          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在3分鐘分別討論總結出漢武帝在政治思想兩大方面所采取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至于經濟方面的措施,將在后面一課獨立單獨學習,這一點我會向學生說明。在小組討論總結出答案后,我會給出我的答案初中歷史說課稿:《大一統的漢朝》教學反思。然后對學生較難理解的推恩令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行進一步講解。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后給出答案,可以讓學生在已經思考總結過的前提下發現自己認識的不足之處,加深理解

          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討論得出的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點撥。

          那么,對于推恩令的講解我將用這樣一幅圖表,直觀清晰,方便學生理解認識。

          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內容,我會讓學生表演課前準備好的歷史短劇,即由四個學生分別扮演漢武帝,法家、道家和儒家的代表人物,分別說明自己的主張,由漢武帝選擇采用,扮演漢武帝的學生要說明為什么這么選擇。

          然后我會進行小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大力推行儒家教育,是儒家思想成為法定的封建正統思想,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利用歷史短劇不僅可以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將教學難點簡單化,加上教師的進一步總結,讓學生較輕松地進行理解學習。

          初中歷史說課稿8

          一、學情分析

          1、九年級學生的知識面較廣,個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課堂上,應當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對學生的積極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導,從而激發學生敢想、敢說、愛說的欲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部分學生對自主學習還不大習慣,缺乏相應的主動性;另外從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他們對新鮮的、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理清知識脈絡,由淺入深,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二、教材分析

          1、主體線索和分期:資本主義發展史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產生、確立及進一步發展完善的歷史,對于這段歷史的學習可抓住兩條線索,一是資本主義的發生史,二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資本主義的發生史是資本主義的童年時代,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資本主義的興起;二是資產階級的革命時代。

          資本主義的發展史是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并進一步發展走向成熟的時代,可分為四個階段:一是資本主義制度最終確立;二是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三是兩次世界大戰;四是二戰后至今。

          2、教材重難點

          重點:構建知識體系,理清知識點,使學生全面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

          難點:使學生理解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亮兵中學的校情和學情,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教學緯度,本課的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構建知識體系,理清知識點,全面熟練地掌握基礎知識;歸納所學知識的規律,弄清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前后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2、過程與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并能用來解決實際問題;能把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明確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不足的原因,使自己獲得提升;正視自己,樹立信心,確立目標,有一個良好的心態;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四、教學方法:

          1、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在歷史學習中應提供主動建構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在課堂上要提供平臺給學生展示和討論,同時,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構思:

          1、本課共分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發展和最終確立。

          2、根據以上線索,重新組織教材并適當加工,利用真實、形象、有說服力的史實加以佐證,使學生的認識得到升華和提高。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多角度探討問題。

          六、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教師明確資本主義的發展線索,直入教學主題。

          2、教師講授新課,理清資本主義發展的知識脈絡,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資本主義的發展。學生自讀教材,完成《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英美法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簡表》,鞏固基礎知識。

          4、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學生回顧工業革命的知識點,并自己歸納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革命和改革的知識點。

          5、活動與探究。教師提問并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和探究問題,每組派代表回答。

          這樣,學生以問題為導向,積極思考,開拓思路,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這一問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6、課堂總結。

          7、課后作業。

          初中歷史說課稿9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課上承第18課《三國鼎立》中吳國對南方經濟的開發,下啟南方經濟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開發,為以后講述南方經濟在南宋時期全面超過北方做好了鋪墊。本課介紹了西晉的短暫統一,少數民族的內遷、淝水之戰以及江南地區的開發,始終圍繞著民族融合與社會發展這一歷史線索,在經歷了長達300多年的巨大歷史災難的同時,也孕育著新的歷史進步因素。由此可見,本課在上下章節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重要地位。

          2、教學目標:

          依據:

          A、初中歷史教學大綱有關要求

          B、初一學生的身心特點、知識水平

          知識與能力:

         。1)學生通過學習,了解西晉、東晉、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的史實。以及淝水之戰的時間、背景、經過和影響。

          (2)學習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農業、水利、手工業等較快發展的史實。

         。3)知道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人心的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4)通過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了解到自東漢末年以來由于內亂不已,戰火遍野,北方人口大量逃亡,形成了人口流動,其人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是我歷史上罕見的,它促進了民族融合,使我國人口布局日趨合理,也開始改變了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從而促進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發展進程,為國家的重新統一和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分組研讀“江南地區的開發”圖,進一步了解閱讀歷史地圖的方法--通過圖例讀地圖,感知歷史地圖中一些直觀的有效信息。

         。2)組織學習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另一方面用“問題解決”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相關歷史知識,自主解決問題。

          (3)通過創設歷史情境話題:“假如我生活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會不會南遷?”讓學生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的嚴重程度,并對新知識進行遷移。

         。4)啟發學生思考“如果你是西部大開發中的一位建設者,西部開發應注意什么?還必須具備什么條件?請你為家鄉的發展出謀劃策!迸囵B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同時指導學生關注本地的歷史,關注身邊的歷史,懂得學習歷史以更好的為現實服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在探究江南地區的開發原因過程中,認識到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

          (2)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北方人口大量南遷,除戰亂因素外,還因為北方長期以來過度的土地開墾和森林砍伐,使得人們向往資源豐富的江南地區。因此進行知識遷移時,要讓學生具備“經濟要發展,環境要保護”的環境意識。

          3、本課重點:“淝水之戰”和“江南地區的開發”

          4、本課難點:闡明江南地區開發的.因素

          5、關鍵點:人口南遷,淝水之戰成為江南地區經濟開發的原因。

          采用小組先研讀“江南地區的開發”圖,從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的情況入手,突出“江南地區的開發”這一教學內容。以引導學生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為主線,將西晉的興亡和內遷的各族、淝水之戰視為背景原因來處理,既抓住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

          二、教材處理

          1、學情、知識點的心理因素分析:

          對于剛從小學畢業跨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更有許多奇思妙想,既需要及時鼓勵,也需要正確引導。而且學習習慣處于轉型時期,認知也基本上處于感性認知階段,需要不斷的予以啟發、提示。經過半學期的訓練,大部分學生掌握了歷史事件的基本方法和辯證看待歷史人物及簡單的評價。就本課而言,理解西晉的興亡和淝水之戰并不困難,難就難在理解西晉滅亡的后果和淝水之戰的影響成為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因此我大膽地調整了教材順序,精心設計導入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研究問題的興趣,并連續設問,這樣就能使問題迎刃而解。之后,把他們的好奇心引到現實中來,用學過的歷史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如何開發西部、建設家鄉?”這樣學習歷史的目的就達到了。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歷史學科有很強的時間性和空間性。所以,教學中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歷史的因果關系等思維方式講述歷史、學習歷史的方法很好,可是這樣做的最大弊端是缺乏對學生思維的挑戰。

          從教育學的研究來看,具有挑戰性思維的問題,能夠極大地調動人類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最終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大膽地調整了教材的順序,將教材的第三目調到最開始講授,將前兩目調整到后面來學習,既先講江南地區的開發這個“果”,后談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將因果關系的慣性思維方式,改變為逆向推理思維方式,由結果探究原因,挑戰學生的思維,力求讓學生在挑戰中以積極主動的狀態學習本課內容。

          三、教學方法的采用:

          1、采用問題教學法

          圍繞本課的重點、難點設置了若干個問題,以圖說文,聯系現實,讓學生在討論中,在教師的引導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啟發式教學法

          采用啟發式教學法,講、讀、觀察相結合,通過學生思考來突破課文難點,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3、自學討論,師生合作教學法

          提倡合作性學習,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法,這是新課程的最終目的,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活動時,力求在這方面有一定的體現和反映。

          4、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運用多媒體課件,提供有關歷史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對各知識點的印象。

          5、加強學科滲透,增強學習歷史的現實性

          歷史的內容包羅萬象,學科間的知識是相互滲透的,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實現知識遷移,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有效途徑,順應教改趨勢。如淝水之戰前后蘊含三個成語故事,引導學生講出來,就是語文知識的滲透,探究“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時,就要啟發學生從地理的角度來考慮。

          初中歷史說課稿10

          我說課的內容是《世界近代現代史》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第二次工業革命”,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談談我對本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從歷史發展階段來看:從教材的整體布局來看:

          本課是源頭。是19世紀7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大發展的起點,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開始,它促使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上了新臺階,還由于列強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下啟第四章其余四節,形成緊密的內在聯系,在本冊書中具出突出地位,是歷年高考的重點

          2、三維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根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要求,加上對教材和對我校校情、生情、學情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個方面: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掌握基礎史實,把握歷史概念,如“壟斷組織”“帝國主義”②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如從歷史條件、主要內容、進程、影響等方面來比較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異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分組討論與探究,使每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獲取知識能力、參與意識和探究意識①通過對壟斷現象的分析,理解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規律和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的含義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激發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③聯系晉江實際,懂得“博覽會”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3、重點難點:

         。1)兩次工業革命的內在聯系和異同點

          (2)壟斷組織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學生在初中階段學過,而兩次工業革命的對比和壟斷組織這兩個問題,理論性較強,都要求學生具備相當的歷史思維能力,因此作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來處理。

          二、教法、學法的選擇及依據

          1、教法與學法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的教學總體構想是“教師搭臺,學生唱戲”倡導學生主動學習,樂于探究,改變傳統學習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學習的現狀。“教師搭臺”是指我制作網絡課件,為學生提供知識脈胳,精心設置由淺入深,由易而難5個問題和配套練習;“學生唱戲”是指讓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派代表上臺發言和提交作業,并相互評價。在這堂課中,我創設了活動情境,起到的是組織者和引路者的作用,學生才是課堂活動的主角。

          采用的教學方法:網絡環境下階梯設疑法,啟發引導式教學法

          學生學習方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學習法

          2、主要依據

         。1)學情分析:

          A、現有知識基礎:有關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學生在初中學過,對主要人物及重大發明和事件起因、影響有所了解。課前,我要求學生充分預習,細讀課文,完成學案配套練習,編寫教材提綱,掌握知識體系,總之,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此外,我校學生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較為突出。

          B、學生心理特征:我校學生思想活躍,敢于表現自我,獨立性強,具備一定的團結協作的能力,能與學習伙伴合作討論。但在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上還需改進。

         。2)理論依據: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能由他人代替。

          (3)充分利用網絡教學資源性和互動性的優勢

          資源性:從我組《春秋風》網站“高中歷史資源庫”欄目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采用網頁與幻燈片相結合的方式,設計制作了大量的圖片,展示給學生。

          互動性:借助網絡發布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分小組自主探究,積極參與討論。利用網絡教學優勢,縱橫對比,引導學生形成知識網絡;在講練結合、師生交互、生生交互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完成教學目標。

          (4)我校歷史組的網絡課件制作技術相當成熟,為本課提供了技術保障,我有多次網絡教學的經歷,也積累了一些經驗

          三、學習程序

          1、學習準備

         。1)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完成“對照比較,檢測預習”和“任務驅動,學生探究”兩個環節,第二課時完成第3環節“一試身手,鞏固知識”。

         。2)課件準備:教師制作網絡課件,由導學提綱、知識體系、重點分析、基礎訓練、視野拓展五部分構成。

         。3)學生分組:選十位同學擔任組長,并由組長自己按照5到6人的比例,自行招兵買馬,對班上同學進行分組(依據知識水平、表達能力、電腦水平)

          2、學習過程

          首先,介紹課件的結構,點明本課教學的三大環節

         。1)對照比較,檢測預習

          學生自行瀏覽課件中的“導學提綱”和“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回歸教材,歸納重大史實,理解重要概念?纯醋约赫莆樟硕嗌倩A知識,看看自己的知識體系編寫是否完整。

          (2)任務驅動,學生探究

          “重點分析”設置適合學生知識和智力水平的五個問題,把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逐個拋出,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派代表上臺發言。當回答出現困難或不完整時,我適時進行啟發和鼓勵;當回答準確無誤時,我會給予表揚,同學也報以熱烈的掌聲,發言者及小組成員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從背景模塊(政權條件、資本條件、市場條件、勞動力條件、科技條件)切入,把握第三章和第四章(兩次工業革命)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

          (下面問題的背景文

          字、圖片材料參見教學課件,在此不一一羅列)

          2、如果你是1902年美國博覽會的策劃者,你要設立幾個展區,展出哪些產品,這些產品各有什么特點?

          ———從主要發明模塊切入,通過角色體驗,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走進歷史,體驗歷史,也使學生對現實社會更加關注(結合xxxx上海世博會、晉江各類博覽會)。

          3、壟斷組織產生的`原因?有什么作用?如何評價?

          ———從影響模塊切入,全方位把握“壟斷組織”這一重要概念。

          4、兩次工業革命比較

          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

          背景

          起止時間

          顯著標志

          主要工業部門

          特點

          影響

          ———細化課本知識。

          5、想一想,兩次工業革命分別對中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提示:從破壞性和建設性雙重作用入手

          ———引導學生進行中外聯系,把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納入世界大背景中考察。(3)一試身手,鞏固知識

          A、學生完成“基礎訓練”中的七道選擇題,利用網上在線測試,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實時檢測,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效果。

          B、學生分組完成“視野拓展”中的材料問答題,要求學生在留言版上做答(文字錄入),并提交答案。通過BBs學生可查看其他小組的答案,上臺對其他小組的答案進行點評。最后,我對課堂練習、學生的點評進行簡要分析和小結。

          四、教學反思

          反思之一: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這種課對他們沒有什么大的困難,反而比較喜歡。他們喜歡的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給他們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第二,學習起來更輕松有趣。

          反思之二:從課堂上學生的合作情況來看,他們能夠積極參與討論,實現互動。而且,這種討論的反映很激烈,一些知識掌握較好的同學發言后,常伴有同學們發自內心的“真棒”的感嘆。說明學生之間已經有了共鳴,產生了“欣賞”,在互動中將他人的智慧“據為已有”。在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概括出歷史特征、總結出歷史認識時,大多數同學會邊記邊點頭。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已有的知識被激活,同時又發現了自己在知識掌握和運用中的不足,這會激勵他們“查漏補缺”,增強學習成功的信心。

          反思之三:從教學手段上看,充分利用網絡教學互動性特點,教師設置問題,分小組完成,先采取生生互評,學生為了本小組的“榮譽”,積極參與,爭先恐后,在爭鳴中分辨是非,掌握知識,最后是師生互評,在互動中促進教師對教、學生對學的反思和改進。

          反思之四:聽課教師在聽課后充分肯定了這堂課,認為我這節課融入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創意新穎,是一堂并不多見的好課,有許多亮點值得學習和推廣。他們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探討①多設置亮問題諸如“如果你是1902年美國博覽會的策劃者,你要設立幾個展區,展出哪些產品,這些產品各有什么特點?”②探究需要較多時間,不可能將所學的知識都用探究方式來獲得,如何掌握知識講授法與問題探究法的“黃金比例”,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優化。

          初中歷史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來源,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部編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隨著西方列強不斷加深對于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侵略,爆發了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情況,體會殖民地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奮發圖強的精神。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九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從具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已經有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基礎,但是對于殖民地人民反抗的具體過程及影響缺乏了解。因此我在授課過程中要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綜合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的背景和過程;理解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形勢圖》,了解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過程,掌握讀圖和借助地圖分析歷史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體會到殖民地人民英勇抗擊殖民者的愛國熱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我的教學重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的背景和過程。

          【難點】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影響。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用問答法、史料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就進入到了我本次說課最核心的環節,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多媒體導入法。

          我會在多媒體播放電影《解放者》片段,并提問電影中的人物是誰,有何稱號。在學生回答后繼續提問:玻利瓦爾為什么被稱為南美“解放者”之一?他生活的時代拉丁美洲又發生了什么大事呢?順勢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展示圖片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首先,我會展示《1750年美洲殖民地形勢圖》和印第安人、黑人被迫開采銀礦的圖片,提問學生,拉丁美洲的殖民形式是怎樣的,殖民地人民為何會爆發獨立運動。引導學生了解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爆發的背景。學生回答后我會進行總結: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處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之下,備受壓迫。殖民地人民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爆發了獨立運動。

          接著我會再次展示《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形勢圖》并提問: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代表人物是誰,獨立運動是如何發展的。學生結合圖片及課本知識能夠回答出,學生回答后,我會強調玻利瓦爾和圣馬丁在運動中的領導地位。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圖片的形式,給學生呈現直觀的歷史信息,幫助學生掌握讀圖和借助地圖分析歷史的方法。

          (二)印度民族大起義

          針對這部分內容,我首先會播放紀錄片《印度民族大起義》并請學生結合課本思考印度民族大起義的背景。學生回答之后,我會總結為: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這是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

          接著,我會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并扮演戰地小記者,介紹起義過程和代表性人物。在學生介紹之后,我會引導學生認識到印度民族大起義最后以失敗告終。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影響是我本節課的`難點,所以我會采用史料分析和小組討論的方式來突破。我會出示史料《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文告》節選并請學生以歷史興趣小組為單位展開五分鐘小組討論,討論問題為:印度民族大起義產生了什么影響?學生討論結束后,師生共同總結出: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迫使英國殖民者調整了在印度的統治政策;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最后,我會通過總結的形式引導學生認識到殖民地人民反抗斗爭的正義性和斗爭代表人物所體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反抗精神。

          【設計意圖】角色扮演的形式也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與印度民族大起義過程的學習印象。小組討論和史料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合作探究歷史的能力,培養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為了保證我本課的教學質量,我會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進行回顧。

          2、作業:課下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有何異同,下節課分享。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橫向對比兩大殖民地人民斗爭的異同,鞏固所學知識。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比較重視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

          初中歷史說課稿12

          各位尊敬的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號考生。

          我說課的題目是《美國經濟的發展》。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將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美國經濟的發展》是人教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下冊第8課的內容,本課從“戰后的繁榮”“危機和經濟調整”以及“新經濟的出現”三階段介紹了二戰后50、60年代至9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況及主要原因。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的典型代表,戰后美國的經濟也帶動了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了解美國經濟發展的歷程,分析原因和特點,對研究西歐、日本,直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語: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深入的把握。

          本課授課對象是九年級學生,通過兩年的學習他們已經有一定的歷史思維,能進行一些抽象的思考,但是對經濟屬于比較陌生,尤其是本課涉及一些經濟術語,比如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新經濟時代、知識經濟、信息化等,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我在授課過程中會可以適當補充一些史實,精簡抽象理論,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概述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分析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情況圖”“戰后初期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等圖表的分析,學會運用圖表數據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學生感受不同觀點的交鋒和碰撞,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形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歷程及其原因。

          【難點】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對美國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币蚨,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史料教學法和小組討論法等。通過啟發式的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和難點,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環節一:導入新課

          本節課我將采用經驗導入。我會在PPT上出示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耐克、蘋果等商標,并提問:同學們都對這些品牌非常熟悉了,那大家知道這些品牌是哪個國家的嗎?

          學生回答美國后,我將進一步追問:我們每天都在享受這美國經濟帶來的益處,那同學們知道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嗎?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耳熟能詳的商標導入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了解美國經濟發展的.欲望,又能引導學生認識到歷史與現實的聯系,體現歷史課程的綜合性。

          環節二:新課教學

          在新課教學環節我會首先在PPT上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經濟的發展情況圖”和表格,并提問:戰后美國在不同時期經濟發展有什么特點呢?

          學生通過初步閱讀教材和觀看圖表可以得出二戰后美國經濟發展分為三個階段,最后我會在PPT上總結展示:

          學生了解了戰后美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后,我會進一步提問:那為什么戰后美國經濟呈現截然不同的三個階段呢?進而帶領學生一起去探討每一階段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

          1.戰后的繁榮

          首先,我會帶領學生來到五六十年代,在PPT上展示圖片—“戰后初期美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美國學生在使用計算機”和“從月亮上看地球”,請學生結合圖片和教材49頁的材料“工業生產極大發展”思考戰后美國經濟的原因。

          學生回答后,我會進一步明確:這一時期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進傳統工業的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通過展示圖表和圖片來總結美國經濟發展的原因,能夠提高學生分析、解讀圖表的能力,同時直觀的圖片和圖表也避免了材料的數字化,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一舉兩得。

          2.危機和經濟調整

          繁榮過后是危機,接下來,我會請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小字“經濟危機”和“債務增加”,深刻理解這一時期美國經濟發展受限的原因。本階段中學生會接觸到通貨膨脹等專業經濟術語,這時我會用生活中通俗的例子給大家解釋,引導學生認識到通貨膨脹的基本含義就是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這樣學生會更容易理解這一時期美國經濟的表現。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我采用的是史料教學法,從史料中分析原因,有利于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意識,同時提高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3.新經濟的出現

          新經濟的概念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所以我將對這個概念加以介紹,引導學生認識到新經濟時代即知識經濟時代,通俗地說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包括網絡、信息技術和其他高新技術的發展等基本內容,并且我會適時展示互聯網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到新經濟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接下來我會請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小字,了解這一時期美國經濟之所以能進入新經濟的原因是改革社會經濟和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

          在學生了解了上述知識之后,我會展示“新經濟時代經濟結構示意圖”以及“西方國家勞動增長率中科技進步的因素”,并提問:通過觀察這兩幅圖,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

          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5分鐘時間自由交流討論,討論結束后,小組代表自由發言,其他小組可做補充,最后我會針對學生發言進一步總結,明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對美國經濟的發展有突出貢獻。

          環節三:小結作業

          小結:在小結環節,我會讓帶領學生以板書為線索,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進行回顧。

          作業:課堂的最后,我會請學生課下搜集福特公司的發展歷史,從福特公司的發展歷程中了解美國經濟的發展。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小結的方式既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又體現了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來。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設計以直觀、簡潔為原則,以下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初中歷史說課稿13

        各位評委、老師,您們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初中歷史《洋務運動》,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新課程的理念,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構思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介紹的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盈,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隆盛時代?墒堑浇瑓s飽受屈辱,在屈辱中的清統治階級為了拯救沒落的封建統治而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這場運動持續了幾十年,它層層遞進、由表及里、逐漸深入,使中國由經濟變革發展到改變封建統治的政治變革。因此洋務運動在近代化的歷程上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理解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和目的,記住洋務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姓名和洋務運動的起止時間,了解洋務運動的內容,掌握洋務運動中興辦的主要企業,說出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洋務運動發生的原因及其目的,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關信息對有關問題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通過組織課堂辯論,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將歷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評論的能力和訓練學生創新思維、敏捷答辯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洋務運動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走向中國、中國開始融入世界的近代化進程,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評價、辯論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和人類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吸取洋務運動留下的歷史經驗和教訓。

          4、教材的重點、難點

          重點:洋務派創辦的軍用和民用工業,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地位。

          難點: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二 、教法設計

          為了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高效率地實現教學目標,我以問題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在啟發式教學原則的指導下,運用多媒體,采用創設情景法,直觀演示法、整體教學法,誘思導學法等教學方法。

          三、學法指導

          根據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捷的實際情況,我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指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法、發現法、歷史聯系法和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從材料中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深化對教材的整體認識,把握洋務運動發展的內在聯系和洋務運動的巨大歷史作用,并提倡學生與教師互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從而達到“學而思,思而疑,疑后悟”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

          1、設計理念

          鑒于對《新課標》的理解,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高度尊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我在教學中精選了教學內容,設計了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通過歷史學習,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養,應對新世紀的挑戰。

          2、教學過程

          在整個新課教學中,我以“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為主線,對本課教學環節作如下構想和設計。

          [ 引入新課]

          在新課的引入中,我注意運用啟發式教學:先創設一個重回洋務運動的歷史現場,新穎別致的動畫片不但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針對這個動畫片我巧妙設問:“片中的曾國藩是什么時代的偉人?與他同一時代的人物還有那些?”學生回答后進一步指出:“以曾國藩為代表的清朝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在屈辱中掀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洋務運動”自然導入了本課主題。

          [新課講授]

          一、洋務派的產生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思維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在本章內容的第一個子目的學習中,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新課標的理念,我先采用情景教學法和問題教學法,給學生放一段錄象,然后根據錄象內容和教材的內容,設計出如下問題:結合課本知識談談洋務派是在什么形勢下產生的?他們的代表人物有那些?他們推動洋務運動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你會怎樣做?通過情境再現,學生從歷史場景中吸取信息,然后聯系所學知識發揮想像,暢所欲言,既能深刻地理解歷史現象,又能培養豐富的想象力。在學生回答后教師展示一則材料“購買外洋器物,……尤其屬名正言順……可以剿發捻,勤遠略”來總結洋務運動的原因和目的。進一步指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統治階級內部才掀起了洋務運動,開始創辦軍事工業。自然過渡到第二個子目錄——洋務運動的內容。

          二、洋務運動的內容

          在第二個子目錄的教學中,主要是講述洋務運動中產生的企業,我根據課標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我采用有利于加強學生記憶的直觀演示法。首先向學生一一展示洋務派創辦的軍事企業和創立者,讓學生直觀,形象的了解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加深學生的印象和記憶。在學生認識了洋務派的軍事工業后,我設計了問題“洋務派前期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軍事工業,說明了洋務派是以什么為旗號?”在學生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指出,隨著洋務運動的深入發展,這些軍事工業都面臨著資金短缺,人才匱乏的窘況。然后我根據這個窘況提問:假如你是洋務派大員,你打算怎樣解決這種問題?過渡到洋務運動第二階段的內容。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展示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和創建的海軍圖片。要求學生從所給的信息中,歸納總結出洋務運動不同時期的不同內容,并探索不同時期的內容之間的相互聯系。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和推理能力。最后指出洋務派在后期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民用工業說明洋務派的旗號發生了變化:由“自強”發展為“自強和求富”并存。

          三、洋務運動的影響

          對于洋務運動的影響,我采取情景教學法、誘思導學法和啟發式教學法等三種教學法并用的方式來處理。首先我通過關于洋務運動的影響的錄象再現歷史場景,讓學生從中獲取有關洋務運動的影響的歷史信息。然后我通過設計問題:“洋務運動為什么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假如你是一個資本家,面對洋務企業的刺激,你會采取什么行動?你采取的行動會有什么作用?”一步步誘導和啟發學生深入理解洋務運動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從已學過的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充分利用有關信息對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進行分析、論證的能力。最后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我們應從這場運動中吸取什么教訓?通過這個問題使學生樹立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化”意識和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念、科學價值觀念、人文價值觀念及人類價值觀念。

         。坌 結]

          深入學習后,為了體現各部分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我安排了回顧全文這一重要的教學環節,將教學回到整體,師生根據整課板書總結全文,構筑本課的主體知識結構,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

         。壑R鞏固與思維拓展]

          為拓展思維,學以致用,在教學任務基本完成之后,我再提出兩個探究性課題,要求學生討論“1、洋務派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你對這種看法有什么評價?2、我國現在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正在大力引進外資和向西方學習,請結合洋務運動的影響,談談你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建議。”學生的思維碰撞,相互啟發,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初中歷史說課稿14

          自新一輪課改開展以來,以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學理念已經逐漸走入課堂,本次說課就以這一理念為基,以學生為先,以問題為導向來展開。

          一、說教材

          過渡:教材分析是教師備好課、上好課的基本保證,對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提升教學質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課選自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7課,包括戰國七雄、商鞅變法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三部分。三部分內容之間因果相連,各國的變法及興修水利都是為了富國強兵,適應戰國七雄兼并戰爭的需要。而商鞅變法也使秦國更加強大,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設促進了經濟發展,最終秦國在戰爭中取得優勢,統一全國。這一時期是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為秦朝統一莫定基礎,因此本課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過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是教師授課的依據與出發點。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歷史,知識掌握淺、理解能力不強,同時其情感價值易受到影視劇的影響。但是他們對歷史充滿興趣,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順應學生的特點,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根據對教材的分析和學情的把握,我精心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掌握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等基本史實,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通過分析《戰國形勢圖》與相關史料,掌握論從史出的史學研究方法。

          3.體會改革促進國家強大和社會進步,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提高愛國情懷和國家認同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為商鞅變法的內容及影響,難點為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

          因此我采用了小組討論法、情境教學法等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環節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我會通過復習導入,回顧“春秋”的由來,學生回答后進一步提問“戰國”名稱的由來。引起學生探究興趣,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在導入中設計啟發性問題,可以讓學生在疑惑中進入新課,在新課中探尋答案。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戰國七雄

          首先,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春秋、戰國形勢圖,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思考:戰國時期諸侯國的形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回答后我會進行講解,補充“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的相關知識,最后引出“戰國七雄”。

          對于戰國時期的重要戰役,我會播放紀錄片《風云戰國之列國》,請學生觀看視頻并扮演戰地小記者對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進行播報。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戰爭的不同,我會引導學生進一步對比城濮之戰和長平之戰,思考戰國兼并戰爭的特點。學生回答后我會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并進行總結: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規模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傷亡大,趨勢是由分裂走向統一。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視頻和圖片,給學生強烈的感觀刺激,激發學習興趣,加深對歷史問題的理解。

          (二)商鞅變法

          各國為了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紛紛進行變法改革,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最大。

          我會引導學生結合所學,思考商鞅變法的背景是什么?學生回答后我會進行總結:經濟方面,鐵制農具和牛耕在農業生產上進一步推廣,為適應這一先進生產力的要求,發展封建經濟,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政治方面,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壯大,要求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掌握國家政權。軍事方面,為在兼并戰爭中取勝,各國紛紛變法以求富國強兵,秦國也不得不實行變法。于是在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商鞅變法的理解,我會出示表格,引導學生用5分鐘時間進行小組討論,理解變法在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面的內容以及所產生的影響。我會在學生討論時進行巡視指導,討論結束后請小組代表進行回答,并對他們回答的具體情況進行評價和完善。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結論。政治方面:1.確立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2.廢除舊貴族特權,有利于新興地主掌權;3.編定戶籍、嚴明法度,加強了對人民的管理。經濟方面:1.廢井田,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土地私有、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有利于封建經濟發展。軍事方面:獎勵軍功,有利于新興地主通過軍功途徑參政,也壯大了秦國的軍事力量。商鞅變法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國力基礎,也為秦國確立了新的政治經濟制度。之后我將進一步總結:各國也通過變法廢除舊制度,新制度逐步建立起來。戰國時期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大變革的時代。

          【設計意圖】合作探究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深層思維,從而在思維的碰撞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戰國后期,秦國在改革政治和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也注重興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我會播放關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的視頻,出示《都江堰示意圖》,請學生扮演導游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感受到都江堰的巨大作用,體會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為了檢驗我本課的教學效果,我會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進行。

          2.作業:課下搜集資料,查一查哪些成語典故出自春秋戰國時期。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讓他們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加深對本課的認識。

          七、說板書

          我的板書秉承著簡潔明了的原則,設計如下:略

          初中歷史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聯系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橋梁,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部編版初中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城市居民的身份、大學的興起這三部分的內容。學好本課,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中世紀城市的發展和文化的進步。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九年級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斷發展,但是辯證的看待問題仍有難度,有利的是他們對歷史充滿興趣,積極性比較高。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采取有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西歐城市復興的時間、原因及影響,了解市民階層崛起的表現,能夠說出大學發展的概況。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討論,認識城市復興的影響,提高歸納總結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體會中世紀人民爭取自由、自治的勇氣。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確立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

          西歐城市的興起。

          【難點】

          西歐城市的興起對歐洲文明發展的作用。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诖耍覍⒉捎脝柎鸱、情景創設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部分。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圖片導入法。

          我會在多媒體展示城市的圖片,并引導設問:大多數人們認為中世紀的歐洲文化和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對比的話,是一種歷史的退步和落后,實際上歷史也是在不斷進步的,在中世紀時也出現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這道靚麗的風景線是什么呢?學生通過觀察圖片,能夠回答出是城市,接著我會繼續提問:那城市的復興是在什么時候,又帶來哪些影響?引發學生思考,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圖片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集中注意力,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首先,我會請學生結合我出示的中世紀西歐社會狀況的紀錄片,思考城市復興的'原因。學生能夠結合紀錄片的內容得知,隨著農業技術提高,農業剩余產品增加,商業貿易發展,人口增長,舊的城市開始復蘇,新的城市不斷產生。我會出示城市興起的地圖提問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點?學生結合地圖能夠發現: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對安全、能夠吸引人們聚集的地區。城市規模很小,人口較少。

          接著我會引導學生思考:坐落在莊園土地上的城市,封建領主對他們的態度又是什么樣的?城市居民又是如何做的呢?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能夠找出答案,由于封建領主的壓迫,城市居民通過金錢贖買或武力奪取的方式獲取自治權。在此之后,我會向學生出示法國瑯城市民爭取自治權的斗爭的電影片段,讓學生概括這一事件的概況,在學生回答后,我進行總結:瑯城市民通過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的方式,最終獲得城市的自治權,這種奮不顧身的勇氣值得同學們學習。

          緊接著我會出示世界通史中關于城市影響的史料片段,讓學生結合史料用5分鐘時間進行小組交流探討:城市的興起有何意義?學生討論時我會進行巡視指導,在討論結束后我會請學生代表回答,并對他們的回答給予鼓勵性的評價。最終由我明確:城市重新興起是中世紀西歐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對歐洲文明有重大影響。城市的興起使歐洲出現了新的等級——市民階級,這些市民的經濟力量、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還在穩步提高,這就意味著國家日后要更加重視和支持這些人的利益。城市與王權結盟,促使王權加強,市民階級參與政治,也促進了議會制度的出現。城市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舊制度瓦解。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視頻,能夠給學生強烈的感觀刺激,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小組討論能鍛煉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我會出示“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的諺語,請學生結合教材與材料內容分析為什么中世紀會流行這句諺語?學生回答后我會加以總結。緊接著我會繼續追問:在農奴獲得自由的身份之后,在城市中他們應該如何謀生呢?我會出示城市中商業行會和手工業行會發展的史料,學生結合史料和課本能夠找出答案。接下來我會出示關于市民階層興起的史料,讓學生結合史料進行分析市民階層帶來的影響。學生回答后,我會進行補充總結:市民階層在慢慢發展的過程中成為后來的資產階級,為舊制度的瓦解奠定了階級基礎。

          【設計意圖】呈現史料能培養學生的論從史出的意識,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思維,貫徹歷史學科素養。

          (三)大學的興起

          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我會展示一段大學興起的視頻,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概括大學興起的過程,最終由我明確:12世紀出現私人辦學,13世紀大學獲得了很大程度上的自治權。緊接著,我會出示13世紀西歐大學的課程表,讓學生根據課程表思考大學所學內容和課程制定時的影響因素,學生回答后我會進行完善總結。

          【設計意圖】通過播放視頻能夠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迅速融入歷史情景,烘托課堂氛圍。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為了檢驗我本課的教學效果,我會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進行。

          2.作業:請學生搜集市民階層不斷發展的資料,想一想其產生的影響,下節課進行分享。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讓他們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加深對城市發展影響的認識。

          初中歷史說課稿16

          一、說教學理念與目標

         。ㄒ唬┯嘘P教學理念結合

          結合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初一學生的認知特點,本節課我力求用新課程理念來統領全課,本著促進學生發展的基本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力求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舊模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方式的轉變,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合作探究,獨立思考,團結協作,努力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分析、整合歷史資料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評價中,采取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全程評價,充分發揮歷史教學評價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ǘ┯嘘P教學目標

          新課程改革將目標指向學生發展的方向,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為核心的發展。依據《歷史課程標準》,結合本課的內容和授課學生的具體情況,本課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點:1、知識與能力;2、過程與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知識與能力的目標中,要求使學生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關于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要求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通過收集歷史資料并處理展示的過程,學習從多種途徑獲取歷史資料并分析、整合歷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課堂進程中自始至終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通過對張騫克服困難、不辱使命等內容的學習,培養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的精神和堅強意志;通過絲綢之路開通后東西方頻繁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事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

          二、說教學內容和過程

         。ㄒ唬┯嘘P教材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中國古代史內容。即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大一統的秦漢帝國”主題下的第四課,在學習了本單元秦漢時期大一統的'國家形成和發展的背景下,迎來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史上第一個高峰。本課將在了解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的基礎上,學習張騫出使西域及絲綢之路,同時使學生進一步感知秦漢時期的大一統是全國性的多民族統一,各族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各民族充分發揮其創造性,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秦漢大一統文明,從而加深對本單元主題的深入理解,并為學習下一單元奠定基礎。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節課對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掌握學法,對學習整個中國古代史乃至世界歷史都有深遠的影響。所以本課的教學地位重要、意義重大。

         。ǘ┯嘘P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從促進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我將本課教學重點定為絲綢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因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系的發展和中西方的交往產生了深遠影響,絲綢之路成為當時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梁。從學生角度出發,對于初一學生來說,剛剛接觸歷史課,對于類似的探究性問題的學習一方面不是很感興趣,另一方面自身的分析、總結能力有限,所以,更應該在此方面加強鍛煉。

          本課的教學難點為張騫出使西域。首先,西域的一部分地區現已屬于國外,另一部分屬于我國西北地區,學生的地理概念陌生,而且,地名多且生疏,讀音書寫難度大。同時,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初一學生分析、總結時也不容易把握準確。所以,將這部分內容定為本課難點。

          (三)有關教學安排

          為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新課標理念,本節課我設計了四個步驟的教學過程。即: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播放電視劇《大漢天子》中與匈奴戰爭的片段,并提問質疑,導入新課。用視頻片段導入

          ,符合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學習興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團結協作探求新知”。課前將學生分組并布置每組的探究問題,組織學生查閱有關本課的各方面資料。在第一目“中原王朝與匈奴的和戰關系”的學習中,由各組派代表講述查找到的相關歷史故事。在學習“張騫通西域”這一目中,由學生依據地圖,介紹張騫出使西域的情況,并組織學生表演歷史劇《西域歸來》,從而加深對張騫不畏艱難險阻、勇于開拓精神的認識并幫助分析張騫通西域的意義!敖z綢之路”這一目主要通過描繪路線圖、展示收集到的西域物品及討論絲綢之路的作用等活動來完成學習。這一環節的教學也突顯了以活動為中心,圍繞活動開展學習,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突破了重、難點內容。三、“智力闖關小結反饋”,本環節將本課的一些基礎知識制作成競賽題的形式,進行小組搶答、競賽,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做一評價。四、“深度遷移拓展升華”,最后將本課主題與現今社會相連,讓學生充當小導游,帶領大家重走絲綢之路,了解今天絲綢之路上的風貌,從而達到知識內化、感受深化,能力強化。本課各環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學生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并在一種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了歷史。

          三、說教法、學法指導

         。ㄒ唬┯嘘P教法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導而不牽”、“活而有序”等教學思想。教學中體現了由重“教”到重“學”,重結果到重過程的轉變。結合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初一學生的特點,采取探究式教學法以及歷史情境教學法、討論法。這些教學方法的運用,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成長的理念,并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及探究學習的能力。

         。ǘ┯嘘P學法指導

          本節課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不僅授之以魚而且授之以漁,不僅學會而且會學。針對初一學生重形象思維、知識體系松散和求知欲強等身心特征,結合本課的重點、難點,這節課的教學形式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能力為中心。學生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幾乎所有的教學內容都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在本課中我力求教會學生以下方法:

          1、分組合作法:按小組合理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務,培養協作精神,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學習,增進友誼,同時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收集、整理資料:課前將學生合理分組,布置本組要收集的資料內容,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書籍、網絡等多種途徑查找、收集相關的資料并進行整合,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從而鍛煉和提高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成果展示法: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四)有關教學媒體

          這節課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其中有電視劇的視頻片段、有動畫的歷史地圖及歷史圖片等資料,其目的在于將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優勢與本課教學內容相結合,且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使學生樂于學習。借助多媒體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幫助學生學習較復雜的張騫通西域及絲綢之路路線圖。

         。ㄎ澹┱f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采用了提綱式板書,以本課講授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為線索,體現了本課的知識結構,板書層次分明,內容系統,便于學生提綱挈領地掌握知識。

          四、說教學評價

          新課程評價應該把學生作為評價主體,在評價過程中,學生不是一系列評價的消極應付者,而應該是主動參與者。課堂上多邊互動的評價能使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并能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的共同作用下前進。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多元化評價方法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教師教學情況。在課堂訓練中,學生完成的任務是具有基礎性、開放性、綜合性、探究性的。在體現任務的基礎性、開放性時,主要采用自評、互評;體現綜合性、探究性時則以師評為主。這樣使學生在課堂中能進行有效的合作、平等的交流。在評價時,我注意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幾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還通過“學生歷史學習觀察檢測表”(見附表),了解學生在課前及課堂上如何參與活動,在小組討論中如何與他人合作交流,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評價。自始至終我尊重學生理解和體驗的差異,注重運用激勵性的語言,有效地控制課堂評價過程使學生體驗成功與進步,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斷創新的欲望,促進每個學生的協調發展。

          同時,對于教師自身的教學評價,在整個教學活動中,通過教師對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等情況的觀察,獲取反饋信息,迅速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適當的調整。

          初中歷史說課稿17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第六單元第20課《社會生活的變化》。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本套教材的編排充分體現了現代化史觀、整體史觀和文明史觀的特點。本課主要講述的是從戰爭到民國時期,隨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國由傳統社會 逐漸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社會生活領域發生變化的一些情況。這種敘述體現了整體史觀和文明史觀。本課內容又與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的社會生活的變化緊密相 關。所以本課占有承上啟下的總結性地位。

          二、說目標

          在反復閱讀教材、認真鉆研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簡稱“課標”)和《宜賓市初中畢業會考與高中招生考試說明》的基礎上,我將教學目標設置如下:

          1、知識目標:

         。1)知道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

         。2)以《申報》、商務印書館等為例,了解大眾傳媒對近代社會生活的影響。

         。3)了解民國以來剪發辮、易服飾,改稱呼等社會習俗方面的變化。

          2、能力目標:

          通過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與古代社會生活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運用發展的觀點和歷史縱向比較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西方社會工業文明的傳入使中國的社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這些變化客觀上順應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是一種歷史的進步,但這些變化是以我們中華民族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災難深淵為代價的,進一步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發展觀和社會進步觀。

          三、說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在社會的轉型期,交通和通訊工具的改變是社會進步特別是物質文明進步的標志性產物,影響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社會發展的前瞻性,有力的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而大眾傳播媒體的變化主要是精神文明進步的產物,與物質文明相輔相成,也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所以本課的重點確定為:新式交通和通訊工具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社會習俗的變化。

          2、教學難點:

          從文明史觀來分析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特點、原因和評價,需要對政治史的基本知識較準確的掌握,對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要求較高,所以本課的難點確定為:近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特點、原因、評價。

          四、說教法、學法

          采用多媒體演示法,給學生以直觀的歷史感受;情境教學法,創設新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分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其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其發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所以,本課采用的學法有:比較法、討論法、歸納法。

          五、說教學過程

          新課標呼喚的教學過程是 “依賴主體的不斷活動”而構建認知的過程,整個過程強調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努力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有效的、科學的課堂活動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為了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我將本課設計為“為拍攝電影做準備工作”的活動課,對教學過程進行了以下的設計:

          1、導入新課:(約2分鐘)

          為了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上,我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電影”為話題導入新課。導語為:“同學們喜歡看電影嗎?”在得到學生肯定的回答之后,我進一步提問:“你知道為了拍出一部高質量的影片,需要哪些人的努力工作嗎?”問題提出后,讓學生暢所欲言,學生可能會想到導演、演員、編劇、監制、燈光師、化妝師、劇務、制片人等等。這樣學生的精力立即集中到了課堂上。

          2、講授新課:(約15分鐘)

          在把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之后,我緊接著提出本節課的設想:“我們班準備拍攝一部反映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電影。今天,就由同學們來擔當導演和劇組人員。全班分成4組,分別從交通、通訊、文化生活、社會習俗等四個方面來為本片的拍攝作一些準備工作!

          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并請其將新舊事物進行對比,這一過程可以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接著,每組派兩名學生,其中一人介紹近代之前的社會生活某個方面的情形,另一人則介紹近代以來該方面出現的新變化,其他人可以及時進行補充或者糾正,教師則用多媒體課件適時地加以演示。這樣,學生的身心都融入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高漲。通過師生互動、討論,我們已將我國近代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新變化一一指出。如下:

          第一組:交通工具

          ——近代之前有:馬車、木船、轎子等。

          近代有:火車、輪船、汽車、電車、飛機。

          在此,我請所有學生思考新式交通工具與中國傳統交通工具在動力方面的區別是什么。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可以得出結論:新式交通工具主要以蒸汽機或內燃機、電力為動力,而中國傳統交通工具主要靠畜力、水力、風力、人力等自然力。這樣,學生就明白為何西方文明剛傳入中國時,中國人 “無不充滿好奇”了。

          第二組:通訊工具

          ——近代之前:喇叭、擊鼓傳聲、烽火臺、驛站、信號旗、信鴿、燈塔等。

          近代有:電報、電話、郵政。

          在此,教師請學生舉例說明新式通訊方式有何優點,使學生明白這樣的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是歷史的進步,以培養其社會進步觀。

          第三組:文化生活

          ——近代之前有:畫像、舞臺劇、皮影戲等。

          近代有:照相、電影、近代報刊、書籍出版業。

          在此處,我以《申報》不同版面的內容為例,請學生評價近代報刊起到的作用,以培養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為了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使其感受到歷史其實就在自己身邊,在介紹近代書籍出版業時,我展示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的圖片,因為這是學生必備的工具書。

          第四組:社會習俗

          ——由于該方面的變化主要發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故將社會習俗進行對比的時間界限劃為“辛亥革命”前后,與前三組有所不同。

          辛亥革命之前:男人留辮子、長袍馬褂、跪拜禮、女子纏足等。

          辛亥革命之后:剪辮、易服、改稱呼、變禮儀等。

          在第四小組的學生介紹社會習俗的變化之后,教師展示一些眾所周知的明星(如張國立、王剛、陸毅等)在影視作品中的相關照片。我又介紹了中山裝的內涵、“三寸金蓮”的來歷。明星、故事這兩大元素將所有學生的情緒都調動起來,也將本節課推向高潮。

          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我設計了“火眼金睛”環節,請學生為劇本糾錯,劇本如下:“1921年的元旦,我在電影院看電影,電影的聲音很大。突然有人進來說,從南京來電報了,中華民國成立了,我們快把辮子剪掉吧,于是,我很快去做了,還照了一張照片做留戀,然后我坐火車去了南京,見到了孫中山,他說:“你見到了本總統還不下跪?”

          最后我鼓勵大家:“相信我們一定能拍出高質量的電影”。以此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培養其實踐能力。

          3、合作探究:(約10分鐘)

         。1)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活變化有什么特點?

          我采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歸納出變化的特點!巴瑢W們,你有沒有注意到馬車、燈塔、信號旗、舞臺劇等一些近代之前的事物到近代乃至現在依然存在?這說明了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什么特點?”“中山裝的來歷又說明了什么特點呢?”在學生們討論回答之后,我總結其特點為:中西并存、土洋結合。

         。2)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采用講解法突破此教學難點,火車、輪船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有線電報、電話、照相和電影等則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這些變化都是隨著列強對中國的不斷侵略而出現的;而社會習俗的變化主要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出現的。

          變化的原因為:①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兩次工業革命的科技發明)②辛亥革命的沖擊。

          (3)如何評價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

          學生通過對中國近代之前和近代社會生活進行比較,可以總結出這些變化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方向,這是其進步性。為了讓學生認識到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局限性,我節選了老舍先生《茶館》的一段文字:

          宋恩子:“民國好幾年了,怎么還請安?你們不會鞠躬嗎?

          崔久峰:“做過國會議員,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過自誤誤人而已!”

          通過簡短的兩句話及課本內容,學生很快就歸納出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局限性——變化是有限的,很多變化只是出現在大城市中,廣大農村變化沒有這么大。傳統的習慣勢力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改變的。

          最后,教師指出對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變化的評價為:①變化有限,且以中華民族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災難深淵為代價,②這些變化卻代表了社會進步的方向。

          本探究題目可以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地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

          4、課堂總結:(約5分鐘)

          結合板書與學生一起回顧本課所學的知識,再次指出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板書設計為結構式,目的在于力求思路清晰,使板書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有效工具。

          5、課堂練習(8分鐘)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我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討論探究的教學方法,將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結合起來!敖處煘橹鲗В瑢W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最后,讓我們一起走進初中歷史新課程,一起有效地實施歷史新課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初中歷史說課稿18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下冊第三課《土地改革》。下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這一單元主要介紹的是新中國成立及政權鞏固,《土地改革》與前兩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最可愛的人》相連接,共同構成這一條重要歷史主線。土地改革的勝利不僅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也為即將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所以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學情

          初二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認知能力、歷史問題的分析能力,但是土地改革這部分歷史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所以在學習時會比較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適當采用圖文資料,幫助學生感知這段歷史,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內容、結果、意義等歷史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收集整理查閱影視和文學作品中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同時通過討論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更加深刻理解到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以此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五、說教法學法

          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適當的結合啟發講授法。

          學法:回憶法、閱讀法、分組討論法、合作探究法。

          六、說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在課前我將收集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預習、收集資料,并給全班同學進行分組

          2、導入新課

          我打算以播放《新中國檔案之50年土地改革》的視頻片段導入新課的學習,讓學生直接感知歷史史實,激發學習興趣。

          3、講授新課

          為剛好的實現教學目標,幫助學生整體認識歷史,我將本課內容整合為三部分即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及土地改革的意義。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對于這一部分內容:我將通過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的第一段,再利用多媒體演示解放前舊中國人口比例和土地占有比例圖,讓學生探討回答問題:為什么要進行土地改革?我將給與分析角度(國家發展、農民要土地)提示。這樣通過直觀對比探究使學生明白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這一部分是教學重點,所以我打算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閱讀教材和輔助資料歸納、概括出土地改革法的'時間、內容、實施過程。然后通過圖文資料向學生講授土改內容的重點概念詞:土地所有制,及這次土改與之前土改的不同點。這樣既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又可加深學生對這次土改的理解。

         。3)土地改革的意義

          這一部分是本課的難點,教材最后一段講述的很全面,但由于沒有感性的認識,不利于學生的理解。所以我打算這樣突破這一難點。用多媒體展示相關的圖表、圖文資料,引導學生閱讀、分析資料,并讓學生合作交流學習,概括出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這樣的設計也可以培養學生總結和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4、小結

          我將用多媒體幻燈播放中國近代土改的相關圖片,結束本課的學習。以使學生對土改有一個整體認識。

          七、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利用框架結構形象、直觀展示本節課知識,具有系統性、概括性特點、利于學生掌握記憶,同時形成整體性的認識。

          本課的設置,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能力。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望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完畢。

          初中歷史說課稿19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牡匚缓妥饔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的第1課《繁盛一時的隋朝》。

          對于本節課的設計,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學、藝術地處理好學生、教師與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將課堂真正的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樂學;讓自己與學生共同學習、探究;讓教材成為我和學生溝通的橋梁,合作的依托。

          本課的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1、南北重歸統一;2、大運河的開通。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教學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三個“一”為教學主線:

          一個政權──隋朝的建立

          一個局面──隋初經濟的繁榮;

          一個創舉──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引導學生比較、分析,總結歷史規律,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ǘ┙虒W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要求,對本課我設定如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識目標: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能力目標:通過引導學生對“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及其作用”這一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根據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提問相關的地理知識和導入框中的故事導入;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課下收集的資料,講“胭脂井”的傳說;通過史料分析掌握隋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及原因;學習“大運河的開通”這一內容時,充分利用各種資料和信息,結合動態示意圖,通過學生討論,教師點撥。把握這一重點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使社會經濟發展、繁榮的前提和重要保障;隋朝大運河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又一重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教育學生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珍惜統一、安定、團結的環境。

          三個目標在整堂課中始終是一個整體,有機結合,在教法、學法中我會進一步談到。

         。ㄈ┱f教學重難點

          重點: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這個內容我準備設置幾個可操作性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從書中獲取信息,然后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適當的進行詳細講解,是這個問題由難轉易。

          難點:首先是隋朝初年經濟的繁榮。 因為教材的內容比較簡單,概括性很強,所以適當的補充史料可以使學生分析出原因。

          另外對大運河開鑿的目的和作用也是本課的難點之一。七年級的學生對這個問題要是進行辯證全面的分析用一定難度,所以我準備通過提問題、提供史料、傳授方法、適當引導及比較到位的進行總結等途徑來突破這個難點。

          二、說學情

          經過近一年的歷史學習,七年級的學生初步具備歷史比較、分析的能力,既有對歷史學科的濃厚興趣,也具備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趣味性與學科嚴謹性、科學性相融合。特別是所教的學生,自我表現欲強、思維活躍,通過創設情境能夠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技能。

          三、說教法學法

          教學方法的設計,依托于面對哪些學生、處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材,實施的教學方法截然不同。針對外校學生自主、獨立、大膽、思維活躍、愛表現的特點,本節課我采用了辯論、探究、體驗等教學方法,和學生一起以“學”的身份,師生同堂,解讀《繁盛一時的隋朝》。

          四、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就具體教學過程說明一下教學目標的實現。

         。1)提問注意學科滲透 故事設疑激發興趣

          關鍵詞:世界著名運河、隋煬帝看瓊花開運河

          一堂課成功與否,開頭抓住學生的心,吊起學生的胃口很關鍵。所以我采用地理知識提問的方法進行隋運河開通的課堂導入,利用教材導入框中的隋煬帝看瓊花的故事引出問題調動學生情緒、渲染氣氛,營造歷史課堂獨特的感覺。同時指出,傳說與歷史史實間的區別。

          進一步刺激學生情緒、激發興趣,使學生對大運河有一定宏觀了解,輕松、有趣、學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夠在一開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提起學習興趣。

          (2)啟發思維 培養能力

          關鍵詞:圖說歷史 史學辯論 總結規律

          地圖是歷史課堂的重要工具之一。通過《隋朝疆域圖》和《隋朝大運河圖》能夠幫助學生輕松、明了地掌握隋朝統一后疆域和大運河的中心和南北端點,并形成正確的空間地理概念,從而在有效的視覺沖擊下,于不知不覺、輕松的狀態中突破本節課的兩個知識點1、南北重歸統一;2、大運河的開通。

          所教學生有小組學習與課堂辯論的優良傳統,而且學習的自主性較強,表現欲也很強,因此為突破本課重點: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我采用了層層設疑、史學辯論的方法,設置辯論題:

          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隋朝大運河開通有何利弊?

          通過辯論,構建對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語言表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將知識、情感、能力三個目標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整體,同時也突破了教學重點。課堂效果非常好。

         。3)激發興趣 活躍課堂

          關鍵詞:歷史故事講述 歷史小游戲 辯論 畫圖

          歷史小故事的搜集整理及講述,歷史小游戲的穿插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膽量、語言表達、綜合協調能力、并延伸了課堂教學,將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緊密結合,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并在課程近半時制造興奮點,提高學習興趣。

          辯論:結合教材,以“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利弊”為辯題,通過回顧、對比、正反雙方的辯論,老師的點撥,從開通大運河的條件和意義等方面突破本課難點。

          畫圖:讓學生在看過隋朝大運河的圖片之后,讓學生上臺畫出隋朝大運河的簡單示意圖并標注出幾個重要位置,這樣就使學生能夠圖文并記,既能體驗再次創作的樂趣,鞏固知識的目的也可以達到。

          五、課堂反思

          關鍵詞:學生主體 快樂課堂

          一切的課堂設計圍繞一個主體:學生,一個原則:課堂輕松、充滿未知,一個效果:不知不覺、意猶未盡?傮w來看,課堂效果比較好,達到了預期目的。但如何根據教材的變化、學生的不同,設計符合課堂教學需要的教學活動,更合理的教學方法,來輔助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讓歷史課堂生動、有趣,讓學生有強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如果講古代水利工程,如何處理得更加符合初一學生年齡特點?

          初中歷史說課稿20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來源,首先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2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推動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如全民族堅持抗戰、中共七大等,以及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八年級的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已經對抗日戰爭勝利的相關史實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對于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以及偉大意義缺乏系統梳理,而且其發現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還有所欠缺。因此我在授課過程中要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綜合能力。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全民族堅持抗戰、中共七大、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實,探究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偉大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呈現史料及小組討論的方法,探究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偉大意義,鍛煉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認識到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語: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我的教學重難點也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全民族堅持抗戰、中共七大、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實。

          【難點】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偉大意義。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用問答法、情境創設法、小組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眾所周知,教學過程是區分一堂好課的最主要的方式,接下來我會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好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采取了視頻導入法。

          我會在多媒體展示日本受降儀式相關視頻,并提問抗日戰爭何時結束。在學生回答后繼續提問:那中國軍民是如何堅持抗戰的?日本侵略者又是怎么失敗的?引發學生思考,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展示視頻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全民族堅持抗戰

          首先,我會請學生閱讀課本并提問占領廣州、武漢后日本的侵華策略產生了那些變化。學生回答后我會播放紀錄片《抗日戰爭》的相關片段并提問,面對轉變,中國社會各階層有何反應。學生結合課本及紀錄片能夠回答出,國民黨親日派投敵叛國,頑固派制造皖南事變,但全民族堅持抗戰,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視頻的形式,給學生強烈的感觀刺激,并結合課本內容,加深對于全民族抗戰的理解。

          (二)中共七大

          中共七大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之一,在黨的歷史上意義深遠,所以我會采用史料分析法進行教學。我會簡要介紹時間地點以及背景,并展示鄧小平對于中共七大的評價,請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回答中共七大的內容和意義有哪些。學生結合課本能夠回答出,中國七大總結了歷史經驗,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這次大會對黨的影響深遠,為抗戰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設計意圖】運用史料分析法,可以鍛煉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料實證能力。

          (三)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這一部分內容時間線清晰,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我會展示紀錄片《大抗戰》片段,組織學生結合視頻及課本,歸納反攻階段。學生歸納后我會進行補充,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紀錄片并結合課本自行整理歸納的形式,不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鍛煉了學生通過視頻抓取歷史信息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

          (四)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

          這一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所以我會采用史料分析和小組討論結合的方式來突破這個難點。首先,我會請學生閱讀課本并歸納抗戰勝利的原因,在學生歸納后,我會進一步強調,全民族抗戰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接著我會出示丘吉爾等對抗日戰爭的評價,并請學生以歷史小組為單位討論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學生可能能夠討論出: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人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運動。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教師進一步補充: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和史料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自主探究出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意義,鍛煉學生合作探究和史料實證的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為了保證我本課的教學質量,我會采用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進行。

          2.作業:請學生課下了解張自忠和左權的英雄事跡,下節課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開放性的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頑強抗日的精神,加深愛國情懷。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比較重視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

        【初中歷史說課稿】相關文章:

        初中歷史說課稿09-21

        初中歷史說課稿11-02

        初中歷史經典說課稿優秀06-05

        初中歷史說課稿優秀10-28

        初中歷史說課稿范文09-06

        初中歷史優秀說課稿優秀11-14

        初中歷史說課稿優秀(優選)09-19

        初中歷史說課稿(精選20篇)03-25

        初中歷史說課稿(15篇)11-02

        初中歷史說課稿(精選15篇)09-23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