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模板九篇
篇一: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
《浮力》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孫江蘇,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浮力》。是選自教育部審定2012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章第一節“浮力”的內容,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情分析、學法教法、教學過程六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的生活經歷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了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科學課和社會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學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認識特點,現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產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二)過程和方法
1.通過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從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3.通過實驗,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對生活、生產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三.說學情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后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四.說學法教法 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全國高效課堂巨浪的推動下,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通過圖片,生活實例和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現象及規律。 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著力開發學生的的活動空間、思維空間、表現空間。 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為本,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教學中多啟發學生思考,運用式教學,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通過大量經驗事實,認識浮力的存在;
2.運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得出決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篇二:初中物理九年級(人教版)《浮力》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九年級物理(人教版)第十四章第五節 “浮力”(P93~P97)。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策略、教法、學法四個方面對本節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薄⒔滩膬热菀c:
第一,浮力;第二,浮力的大小;(舊教材有浮力產生的原因,新教材沒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認識浮力,知道物體的浮沉條件。
(2)能力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去經歷探究浮力大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研究問題方法能力等。
。ǎ常┣楦心繕
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科學態度的培養。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材的內容要求,浮力和浮力大小是本節重點。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浮力的大小是難點,同時學生的探究實驗過程也是知識難點和組織難點。
二、說教學策略
教學中我是以興趣為切入點,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新課引入——講授新課 演示實驗——學生實驗——交流討論——得出結論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講授新課,演示實驗: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4.5-1-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讓他們去體驗浮力。
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
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同時,老師先來演示“浮力大小”的試驗(不說出具體的大小,只演示過程和方法)。浮力有大小。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關系呢? 學生實驗:
學生先進行猜想,再實驗。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得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侵入液體的多少有關系。教師只是做指導,不過多講解,讓學生自己體驗。
4.交流討論。學生小組討論: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學生交流:你們小組得出的結論試什么?
綜合學生的意見和結論,老師小結“阿基米德原理”。
5.、小結:總結本節知識要點。對同學們的表現要進行具體的鼓勵性評價。
6.、布置作業:作業分三種形式和層次:(課堂練習)P97 1、2、3,(作業)4、5,(拓展練習)6
7、板書設計: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三、說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為了學生發展),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知道),以及本節課的內容(難易)。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并輔助于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交流法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指導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讓學生自己來體驗浮力。從實驗數據自己總結出浮力大小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說學生學法
有什么樣的教法,就有與之相對應的學法。為了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培養學生的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在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下,學生主要運用“觀察法”和“探究法”進行學習,并附之于討論法,交流法。
1、演示器材:(教師)(略說)
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適量水。
2、學生器材:(學生分小組試驗探究)(略說)
*木塊(或橡皮泥、易折金屬片等)、鐵釘(或其它重物)、水、容器。(學生體驗浮力)*每個小組配:一個燒杯、一個彈簧稱、一塊石頭、一根細線。(學生探究浮力大。
謝謝各位老師!
篇三: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
初中物理說課稿-《浮力》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病⒔滩牡牡匚缓妥饔茫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
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學生分析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
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薄⑿抡n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了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最后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 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
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作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4、板書設計 :
第一節: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體的浮沉(1)下沉:F浮<G
(2)上。篎浮>G
(3)懸。篎浮=G
(4)漂。篎浮=G--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
3、浮力產生的原因
5、布置作業:1、2、3、4、5
篇四: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
《浮力》教學現場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是10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浮力》。是選自教育部審定2012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章第一節“浮力”的內容,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情分析、學法教法、教學過程六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的生活經歷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了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科學課和社會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學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認識特點,現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產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二)過程和方法
1.通過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從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3.通過實驗,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對生活、生產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三.說學情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后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四.說學法教法 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全國高效課堂巨浪的推動下,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通過圖片,生活實例和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現象及規律。 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著力開發學生的的活動空間、思維空間、表現空間。 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為本,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
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教學中多啟發學生思考,運用式教學,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通過大量經驗事實,認識浮力的存在;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篇五: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
《浮力》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浮力》。是選自教育部審定2012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物理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十章第一節“浮力”的內容,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情分析、學法教法、教學過程六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應注重讓學生的生活經歷到物理,從自然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驗和活動,從被動到主動,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了解科技發展,從而融入到現代社會中。所以本課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科學課和社會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員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二、教學目標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認識特點,現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產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二)過程和方法
1.通過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從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2.通過觀察,了解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3.通過實驗,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對生活、生產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三.說學情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教學各個環節中注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例入手,再通過猜、想、分析、實驗、推理等手段來處理問題,層層深入,最后通過學生動腦分析、動手操作來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能力、還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物理、運用物理的自信心。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四.說學法教法 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全國高效課堂巨浪的推動下,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力求貼近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規律,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通過圖片,生活實例和實驗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現象及規律。 學法指導:
以自主探究為主,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分析事例發現問題——動手實驗——分析歸納——鞏固練習。運用了討論法、自主合作交流探討法。在課堂上著力開發學生的的活動空間、思維空間、表現空間。 教法:
教法突出以學為本,重視三性:生活性、主體性、實踐性。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景,引導啟發,評價方案,分析討論,指導實驗,歸納結論。從生活到技術多角度、全方位認識長度的測量,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發展學生探究、分析、歸納、遷移的能力。教學中多啟發學生思考,運用式教學,提問法、談話法、討論法、直觀法、探究法等。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通過大量經驗事實,認識浮力的存在;
2.運用實驗探究的方法得出決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篇六: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說的課題是“浮力”,我將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要點
第一,浮力;第二,物體的浮沉;第三,浮力產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對浮力這一節內容的研究是在小學自然課和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浮起的物體受到浮力,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的壓強、壓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識來展開的。這一節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對浮力的研究為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3.教學目的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對這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等。還要培養學生探索真知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實踐觀點的教育。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物體浮沉和浮力產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綜合應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而對理論分析和推理論證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因此這兩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這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說學法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也是他們容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的作用,迎合他們好奇、好動、好強的心理特點,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正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當然在此過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認識為依托,可以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三、說教法
這節課可綜合應用目標導學、分組實驗、直觀演示實驗、講授和討論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創設物理情境讓學生參與實驗設計,邊動手邊思考。從實驗數據總結出結論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中要以了解、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課便以課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懸念,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講授新課
任何物理規律的發現和物理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實驗。這節課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來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將書中圖12-2這個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實驗,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為了使學生能認識到浮力是液體對物體向上托的力,這里我增加設計一個用手托石塊使彈簧秤示數減小這樣一個隨堂小實驗,讓學生通過實驗概括總結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常見的自然現象中舉例說明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體的浮沉條件這個重、難點時,日常生活中一些錯誤的經驗或思維定勢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模糊的觀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體下沉,輕的物體上浮”。這里可以演示一個小實驗:一根小鐵釘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塊在水中會上浮,大木塊顯然比小鐵釘重?赡苡钟幸徊糠滞瑢W這時會提出小鐵釘下沉是因為鐵的密度大。教師可再演示一個小實驗:一個廢牙膏殼密度沒有變,空心時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團后在水中會下沉。說明密度也不是決定浮沉的條件。這樣經過演示、討論和分析,糾正了錯誤觀點,引導學生從運動和力的關系角度來討論物體的浮沉條件,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關系,根據二力合成知識,由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
這時強調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沒在水中的木頭的上浮過程,以加深印象。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學生產生“物體的漂浮與懸浮是一回事或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的錯誤觀點,這時我用一個乒乓球和一個空心金屬球投入水中分別演示漂浮與懸浮實驗,使學生直觀比較出漂浮是物體浮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強調同一個物體在同一液體中既漂浮又懸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產生的原因這又是一個重、難點。這時可請同學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有的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浮力等于物體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
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實驗加以驗證:
(1)將石蠟投入裝水的燒杯中,觀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將石蠟放在另一燒杯底使其和杯底緊密接觸,沿杯壁緩慢注水觀察其是否上浮,從而通過實驗證明前面理論分析得到的結論。并指出這也是物理學研究的方法: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達到從小培養學生研究物理的正確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內容已經講授完畢,浮力作為同學們新認識的一種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據農村學校學生情況,我繼續引導同學們思考課文后的“想想議議”,由此引入對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學生經過合理猜想、討論,設計出探索決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分組實驗,得出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與液體的密度有關,與物體浸沒后深度改變無關。受時間、器材限制,浮力大小與物體本身密度、形狀等因素無關可以通過演示實驗加以說明。這樣就為下一節學習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懸念,做好鋪墊,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
3.反饋和鞏固
這節課教學容量大,所以反饋和鞏固主要留待課后完成。如果課堂上有剩余時間,可請同學回顧板書內容,歸納出通過本節課學到的三種測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稱量法,為下一節課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實驗作準備。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懸浮和漂浮的區別。三是求壓力差法,指出這是浮力大小的決定式。
我說課的內容完畢。謝謝大家!
篇七:《浮力》說課稿
浮力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叫陳訓毅,來自華中師范大學,我說課的題目是《浮力》,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級全一冊第十四章第五節。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教學過程、教法與學法以及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來展開本次說課,其中,將教學過程和教法與學法綜述為設計思想。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節是在學過質量、密度、力、二力平衡、液體內部壓強的基礎上研究浮力的!陡×Α肥潜菊碌闹攸c和難點,對浮力的研究為浮力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同時,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內容較抽象,綜合性強。本節含三個知識板塊即認識浮力、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課時安排為1課時。
其次是學生分析。從學生特點上來看,初中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現欲,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思維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從學習障礙上來看,一方面由于前概念會干擾學生的認識,另一方面,本節內容較為抽象,不便于理解,所以要在教學中通過實驗和多媒體,以感性認識為依托,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習理解和掌握。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大綱和新課標的要求,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確定如下:
一、教學目標
。ㄒ唬、知識與技能:
、倮斫飧×Ξa生的原因。
、趯W習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的大小。
、壅莆瞻⒒椎略。
。ǘ、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實驗探究,感受浮力、認識浮力。
、趯W會用控制變量法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偻ㄟ^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實驗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隗w會物理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一門學科。
、蹖W習阿基米德善于觀察思考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 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2、 阿基米德原理。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置如下:由三個部分組成:新課的引入、新課的教學、總結和布置作業。
首先進入第一個環節,新課的引入。在新課的引入上,我沒有選擇課本上的提問引課,而是選擇了創設情境和演示實驗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創設情景,并用實驗模型進行模擬,同時通過實驗進行分析,讓學生直觀形象的了解到出現兩種不同現象的原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并為后一部分的教學奠定基礎。
實驗結束后,請學生舉例說明在實際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放在水中會浮在水面,哪些物
體放在水中會沉在水底,說明生活中的浮力隨處可見,引領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
新課的引入后,就進入了新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部分:認識浮力、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阿基米德原理。
第一部分,認識浮力。首先由教師提出問題:浮力的方向是什么?接著,由教師完成以下的演示實驗,請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由學生討論后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得出浮力的方向。接下來,請學生思考如何測量浮力的大小。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完成課本94頁“想想做做”中的第三個實驗,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實驗結束之后,各小組學生派代表交流實驗現象,緊接著啟發運用二力平衡的知識來得出浮力的測量方法。
第二部分,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老師讓學生猜想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能夠回答出多種因素。然后將學生分成小組,由每個小組設計一個實驗,利用控制變量法來驗證其中的某一個猜想,在探究實驗過程中,由各個小組討論之后,簡明扼要地寫出實驗步驟,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之下,確定實驗方案,并進行探究實驗。這里是學生能夠想到的比較好的實驗方案。最后得出的結論即為:浮力與排開水的體積和浸入液體的密度有關,與其他因素無關。課本上的探究內容為探究阿基米德原理,而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利用控制變量法探究了多個因素對浮力大小的影響,使學生真正抓住阿基米德原理的實質,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同時通過探究實驗,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也讓學生體會到物理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的一門學科。
第三部分,阿基米德原理。由以上的探究性實驗,總結出相關規律,直接介紹阿基米德原理,接著就給學生介紹阿基米德原理的歷史故事,提高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讓學生學習阿基米德善于觀察思考的精神。
接著讓學生再次思考在引課時所提出的問題: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最后是總結和布置作業。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自行從知識和方法上進行總結。有利于知識的鞏固、學習物理方法的培養,也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作業的布置上,考慮到個體差異,我分別設置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有利于所學知識的鞏固,而選做題則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從而體現從“物理走向生活”和STS的教學理念,同時也為下節課做準備。
最后是我的板書設計,簡明清晰地展現了本堂課的重點內容,有助于學生對本堂課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并與課件形成了很好的互補。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篇八:浮力說課稿
《浮力》復習課說課稿
本節說課內容:人教版九年級物理第十四章《壓強和浮力》的五、六兩節
本節課我從以下幾方面談一談教學構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浮力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屬重點部分。是在學習力、二力平衡和液體內部壓強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前面力學知識的綜合,因此對綜合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要求比較高。本部分主要講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浮力的應用,與舊教學大綱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課程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節教學內容的需要,我確定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2、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進一步認識浮力,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知道浮力的應用
(2)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標察分析,了解浮力的產生,通過收集、交流關于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合作精神。
3、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阿基米德原理,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浮力的應用
難點: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
4、教學增加內容
大多數教學輔導書都把浮力產生的原因設為了教學重點,同學們對此有很大的求知欲。 所以本節課我增加了浮力產生的原因這一問題,從而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5、教具:多媒體課件、彈簧測力計、細線、水、大燒杯、食鹽、雞蛋、金屬塊
二、學情分析
任教班級屬重點中學,多數學生上進心強,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
浮力現象是學生在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且易發生興趣的現象。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充分發揮多媒體與學生實驗的作用,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說教法
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分析,通過學生討論、分析把浮力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從而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總結和概括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采用多媒體和實驗相結合,可以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能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說學法
本節課采用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和實驗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說教學程序設計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學法的要求,為了更好的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具體設
計如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2分鐘)
利用多媒體創設“死海不死”的故事情節引入新課,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學生熟悉的故事引入,激發學生興趣和探索欲望,從而引入復習課。
2、講授新課
采用教師設疑,學生探究的方法(20分鐘)
(1)浮力概念(3分鐘)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浮力現象,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提出問題:我們知道在水中上浮的物體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浮力呢?針對學生思維障礙提出問題,進一步激發思維。學生討論方案,自己設計實驗,學生到講臺上演示實驗。將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得出稱重法測浮力的方法。在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實驗過程中復習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教學重點。
(2)探究浮力的大小(8分鐘)
為了加深對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用多媒體回放用溢水杯探究浮力大小的實驗,簡單回顧阿基米德原理。然后提出問題:如何用一彈簧測力計、一細線和一杯清水驗證金牌是否是純金的?學生分組探究,設計實驗方案,體現了探究意識,有利于開拓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既復習了實驗,又突破了難點。此題要注意順序的先后。
。3)探究物體的浮沉條件(7分鐘)
雞蛋在水中下沉,向水中撒鹽后又能浮在水面,這是為什么?通過設疑,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使教學過程生動有趣,通過學生討論得出物體的浮沉條件。此處用到了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識。
。4)浮力的應用(5分鐘) 教師提出問題: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鋼鐵的密度比水大,為什么鋼鐵制造的輪船會漂浮在水面上呢?設置這一問題,體現從物理走向生活,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然后用多媒體展示: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密度計及其原理。這樣就把這個教學重點和難點都解決了。
。5)探究浮力產生的原因(5分鐘)
讓學生回顧做過的一個舊實驗:六個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體,當它浸沒在水中時,六個面的橡皮膜均向內凹進,而且前后左右面凹進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進的程度要大。引導學生密切聯系原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二力平衡等知識,通過由淺入深分層次的分析,把突破難點的過程變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理解應用的過程,變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過程。由學生歸納總結出壓力差求浮力的方法。
。6)浮力知識小結(5分鐘)
同桌互相提問,查漏補缺。全班同學交流,總結主要知識點。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的主陣地還給了學生。體現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再利用多媒體展示浮力的知識點,使學生對浮力知識系統化。
3、對知識進行鞏固提高(10分鐘)
為了提高學生對浮力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實際應用的能力,我設計了四道練習題:一道是體現運用原理、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利用浮力進行計算,第二道是學科間綜合的,體現物理和化學的聯系; 第三道是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的,體現物理與生活的聯系 ;第四道是自主探究的,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1、浮力的概念
2、浮力的計算
稱重法:F浮=G物-F
壓力差法: F浮=F'-F
排液法:F浮=G排=液gV排
平衡法:F浮=G物
3、物體的浮沉條件:
從力的角度: 從密度角度:
上浮F浮>G物 物<液
懸浮F浮=G物 物=液
下沉F浮
漂浮F浮=G物 物<液
4、浮力的應用:
輪船
潛水艇
氣球和飛艇
密度計
七、說教學評估: 本節課內容多,概念性強,學生復習時,有一定的難度。復習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復習鞏固,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設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入,學生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積極參與探究,讓學生真切地感悟到,學習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邊。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條重要規律,雖然實驗簡單,但對初中生的思維難度較大,復習演示,對提高潛能生、優秀生都有很大幫助。在教學中,我發現部分學生對“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詞的認識模糊,我通過習題澄清認識,釋疑解惑。課堂上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以新課程理念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讓學生熱愛生活,讓課堂充滿活力。
附練習題:
1、在彈簧秤下掛一實心物體,彈簧秤的示數是F,若把物體浸沒在水中,靜止后彈簧秤的示數是F/5,求物體的密度是多少?
2、在一盛有氫氧化鋇溶液的燒杯中漂浮著一個小木塊。小心的向燒杯中滴加與氫氧化鋇溶液密度相同的稀硫酸溶液,有何現象發生?
3、小剛不小心將乒乓球掉進老鼠洞里,請你想個辦法幫他把乒乓球取出來。
4、請利用廢舊飲料瓶或易拉罐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說明方法和結論。
篇九:初三物理浮力說課教案 新課標 人教版
初三物理浮力說課教案
一、 教材分析
1、 本節課的地位與作用
浮力是初中物理九年級第十三章第五節的內容。本節內容的研究是學生生活經驗中已經熟悉的感性知識并結合前幾節所學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綜合地應用液體壓強、壓力、二力平衡等知識來展開的,本節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和關鍵,為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礎,而浮力知識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因此本節知識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好教材。
2、 內容結構和教材特點
本節教材以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為主線,并結合一些生動形象的實驗將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測量等知識逐層展開,最后通過探究實驗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體現了物理學科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特點。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也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實驗操作能力以及演繹推理能力。 3、 學情分析
15歲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但在此過程中仍需一些感性認識為依托。
任教班級屬農村中學,班上多數學生上進心很強,在學習本節知識以前對壓強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中積累了一些對浮力的感性認識,但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高度,而且缺乏一定探究問題的能力。針對學生的這些特征,我在教學中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取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借助簡單而生動的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和掌握。 4、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對本節的具體要求,以及針對初三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生對浮力知識在理性上認識不足的現實,本著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技能:
1認識浮力及其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
過程和方法:
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浮力 ○
2理論實踐”的探究過程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
2培養學生樂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識的興趣 ○
3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在實驗過程中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創新協作精神。 ○
5、 重點和難點
浮力概念貫穿本章始末,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對于通過探究實驗得出阿基米德原理,需要綜合運用舊知識來解決新問題,因此對學生的分析概括和實踐動手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側重于對直觀現象進行具體、形象的思維來獲得知識,所以這個知識點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
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也是本節課的重點,這是素質教育對現代教學的要求。 二、 說教法
為了實現“以物理教學目標為中心,目標導學為核心,反饋矯正為手段,自主能力發展為主旨,先學后教為方法”的教育指導思想,根據本節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狀況,本節課采用“綱要導學,自主建構”的教學模式,著力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意識培養,通
過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提高教與學雙方的實效性。其結構為: 新課導入確定目標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三、 說學法
世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總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卑褧旧系闹R直接教給學生的教師,不是優秀教師,甚至不是合格的教師。根據物理學科的實驗型特征及學生的發展情況,確定本節學生的學法為“實驗探究法”。 四、教學程序設計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節課教學程序設計如圖:
說明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乒乓球在水中緩慢上浮,引導學生分析乒乓球上升的原因,引入課題 1、演示實驗○2、展示學習目標 二、講授新課
課題1:浮力概念的建立(分三步) 第一步:
2:演示實驗○金屬塊在水中下沉,引導學生分析如何判定浸在水中的金屬塊是否受到浮力?
學生討論方案,教師演示托力的測量法,引導學生類比得出測浮力方案。 3:用彈簧秤分別測出金屬浸在水中、煤油中的浮力。 第二步:演示實驗○
第三步:歸納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指明“浸在”的涵義及浮力的方向、浮力的單位。 (展示隨堂練習一) 課題2:浮力產生的原因: 3:演示實驗○(乒乓球略大于瓶口)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引導學生分析乒乓球在水中時所受水的壓力,并結合多媒體展示立方體在水中的受力狀況。從而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F。紽向上-F向下(展示隨堂練習二) 課題3:阿基米德原理(分四步)
第一步:學生實驗:“按易拉罐實驗”(讓學生親身感受浮力的變化)
第二步:學生根據稱量法測浮力的演示,猜測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用嘗試性實驗排除無關因素。(引導學生提出用控制變量的方法)
第三步:學生根據所作的猜測分組進行探究實驗,并填寫實驗報告。
對課本上探究實驗的處理:由于學校條件所限,沒有溢水杯,而課本插圖上的方法也有一定的不足,因此我對探究實驗作了如下一些處理: 1、 用廢棄的飲料瓶自制溢水杯,減小實驗誤差;
2、 用薄塑料袋代替小桶(自重遠小于彈簧秤的感量),簡化實驗過程以減小實驗誤差,強
化F浮與G排液的大小比較。
3、 另外,除了課本中的實驗器材外,我還為學生準備大量筒、天平等其他器材,使他們能
根據自己的獨特的實驗方案選擇器材,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第四步:學生對探究實驗結論進行交流,歸納出阿基米德原理(多媒體演示)學生根據原理討論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展示隨堂練習三)
三、小結:對學習目標進行反饋,讓學生暢談學習感受
四、展示隨堂練習四:STS題目,使學生能理論聯系實際,體會到從書本走向社會的樂趣。
五、教學評估:
由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了一些對浮力知識錯誤的感性認識,如:認為浮力與浸入液體的深度,物體的密度,物體的質量等因素有關,這也是學生接受新知識的一大障礙,因此在組
織學生進行探究實驗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控制變量法,分組使用嘗試性實驗排除無關因素,并且在隨堂練習中加入相關題目,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知識體系,最后通過對學習目標的反饋進一步強化認識。 六、結束語:
總之,抓住F浮=G排液這個關鍵點設計課堂教學,針對學生易出現的思維障礙“對癥下藥”有意識地運用科學方法來引導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過程中發現新知,嘗試創新,發展實踐能力是上好這節課的關鍵所在。
這些,僅供在座的各位領導、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板書設計:
五 浮力
一、浮力
1、 方向:豎直向上 2、 浮力的測量:F。紾-F
3、 浮力產生的原因:F。紽向上-F向下 二、阿基米德原理: 1、 內容
2、 公式:F。紾排=液×g×V排 附:
隨堂練習一:把一物體在空氣中稱時,其重力為5N,將其放入水中稱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3N,則其所受浮力為__N。
隨堂練習二:某物體完全浸沒在水中時,下表面所受壓力為20N,上表面所受壓力為15N,則它所受浮力為多少N?
隨堂練習三:一個實心銅球的質量為8.9kg,把它全部浸入水中,排開水的體積為___ ,排開水的質量為___ ,銅球受到的浮力為___。
隨堂練習四:如果你是一個船舶設計師,怎樣用有限的材料制造裝載量最大的船?說明理由?
【初中物理浮力說課稿模板九篇】相關文章:
浮力教學初中物理論文07-28
初中物理《重力》說課稿模板07-28
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編7篇06-20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06-02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總5篇05-23
有關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總六篇07-06
關于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八篇06-20
關于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匯總五篇06-07
初中物理說課稿15篇11-05
關于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