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謎,是我國民間文學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人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的智慧和結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智力活動游戲。它吸引著天南地北各行各業的愛好者,使人在增長知識,啟迪智慧的同時,又獲得美妙的享受。
中秋節燈謎由來在我國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為兩個方向。一類以描寫特征為主的事物謎;另一類以文字形義為主的文義謎。到了魏代,則稱為“謎語”。隋唐時期隨著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并成為主流。從宋代開始,一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后,謎風大盛,涌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后,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于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解放后,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蓬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