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寒衣節手抄報

        發布時間:2017-11-02 編輯:qianlong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關于祭祖節還有這樣一個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的故事。

          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后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后,只聽見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寒衣節手抄報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后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涂:“我并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勰锟犊厮徒o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勰“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歷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于春秋秦國。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秦文公令人追殺。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寒衣節 - 起源

          源于秦朝孟姜女哭長城

          “寒衣節”與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圖冊民間傳說謂寒衣節源起于秦朝:民婦孟姜女的丈夫杞梁應官府征役去修筑長城,孟姜女在十月初一這天啟程,給遠在千里外的丈夫去送衣御寒。

        寒衣節手抄報

          如流傳在甘肅河西一帶的《孟姜女寶卷》中,就有這樣的唱詞:“十月里,十月一,麻腐包子送寒衣;走了一里又一里,我的郎君在哪里?”俟她來到筑城工地,獲知丈夫已勞累而死并被埋進長城腳下后,號痛哭,竟使長城城墻坍倒,使她得以收葬丈夫尸骨,然后投海自盡。

          百姓聞此深受感動,以后每到十月初一這天,便焚化寒衣,代孟姜女寄送給亡夫,從而逐漸形成了追悼亡靈的寒衣節。

          源于先秦迎冬禮儀

          又有人認為寒衣節是從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據《禮記·月令》記,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

          不過這種觀點只能停留在推論上,因為有關民間于十月初一“燒獻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記載,直到宋代才出現于文人的風土記述中,如果說寒衣節是先秦時就形成的,那就很難對這么長一段時間內的記錄空白作出合理解釋。所以,也有人推斷寒衣節俗的形成不會早于宋代。

          源于秦朝正月初一

          還有人認為,寒衣節的原型就是秦朝的正月初一。秦崛起西北地區,屬于羌戎民族。以十月為歲首是古代羌戎部族的舊俗,秦人沿襲這一傳統,在統一全國后,依然以十月為歲首(即以亥月為一年之始,此月相當于夏歷十月),這正合乎三代以來歲首依次后移的慣例,即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及周正建子的更迭舊制。

        寒衣節手抄報

          秦正建亥,既保留了自己的民俗傳統,又表示自己是順應天命代周而立。秦朝雖短命而亡,但有著悠久傳統的歲首習俗并沒有消亡,不僅漢武帝定歷之前,漢朝數代沿用秦歷,即使改歷之后,民間仍以秦歲首為節日,并有“十月朝”與“十月朔”等節俗名稱,這是十月初一為歲首的遺跡。

          直到南朝梁宗《荊楚歲時記》還有這樣的記載:“十月朔日,家家為黍臛,俗謂之秦歲首。”從表面上看,寒衣節出現較晚,似與歲首習俗毫無干系,其實它的悼亡主題既源于古代十月的年節祭祖禮,也是古人視十月為“正陰之月”觀念的一種延續,在陰氣正甚時祭祀亡靈,可謂合乎時宜。

          《月令》、 《四民月令》就記述了不少十月立冬時節整飭喪紀、檢查棺槨丘垅形制以及撫慰亡靈的順應陰氣的時令做法,以人文秩序適應自然秩序。在冬寒到來的時節,人們在人室加衣避寒的時候,自然會聯想到暴露在郊野的亡靈,特別是自己的祖靈。因此,幫助亡人度寒便成為生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源于紀念漢高祖

          寒衣節圖冊此外,在唐代敦煌的十月初一節俗傳說中,尚有紀念漢高祖劉邦的講法:“十月曉,又日星,何謂?昔漢高祖十月一日入秦,故作一日節。”(斯五七五五《雜抄》)因為是一千多年以前的資料,也許比后人的傳說或推論又接近歷史原貌一步,可惜沒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特別是當時人是如何過此節日的詳細描述。

        欄目推薦
        最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