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由小編為大家搜集的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
清明節的概況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春分后十五天為清明,是郊游的好日子。清明又是掃墳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為“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十月一日總稱“三冥節”,有城隍出巡的儀式。
清明節的故事來源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xxx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xx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歷史沿革
節日起源
最初,清明只是一個提醒農民進行春耕春種的節氣!痘茨献印ぬ煳挠枴酚洠骸按悍趾笫迦,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薄稓q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鼻迕饕坏剑瑲鉁厣,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季節!对铝钇呤蚣狻氛f:“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此風屬巽故也。萬物齊乎巽,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薄鞍孙L”即八方來風,古代歷書所說的“清明風”是來自東南方,東南方即《周易》所說的巽方!吨芤住酚钟腥f物“齊乎巽”之語,“齊”即“潔齊”之意,農歷三月一到,氣清景明,萬物皆顯,這就是“清明”得名的來由。
節日與節氣不同,節氣是時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某種風俗和紀念的意義。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重要歷法,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其劃分和確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大致在戰國時期即已齊備起來。清明節作為一個節日,它的出現則稍晚一些,且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 。
歷史變遷
古代
據古籍文獻記載,中國傳統的清明節掃墓開始于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137]。在西周時期的著作《周禮·春官·冢人》中就記載了祭墓習俗,并且設立冢人、墓大夫分別掌管朝廷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東周戰國時期的文獻《孟子·齊人篇》中記載了戰國時期一個齊國人到東郭墳墓間乞食掃墓的祭品,說明此時掃墓儀式已經較為尋常了;秦漢時期,祭掃墳墓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古代文獻《漢書·嚴延年傳》就記載了御史嚴氏跋涉千里清明回家祭掃祖墳。掃墓祭祀是寒食到清明不變的主題,從宮廷到民間都要在這期間祭拜先人,歷代沿襲成為一種固定風俗。不過,在周秦乃至兩漢,這種祭祀祖先的活動并沒有明確在清明日,也沒有清明節一說。
唐代
唐朝時,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由于統治者重視儒家治國的戰略,以孝行天下,拜掃祭祖之風較為興盛。唐玄宗把歷代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歸入五禮之中,并下詔規定寒食節掃墓為“五禮”之一,并在清明日前二日,放假三天,上至宮廷下至民間,人們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至此,清明節作為節日開始形成,并融合了寒食節的習俗;而上巳拔禊除災的儀式在唐代更加娛樂化,曲水流觴等一系列春天歡宴形式興盛,上巳節的內容也被融入到清明節中 [138-139] [140]。
宋元
宋元時,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在加上寒食被元人所摒棄,上巳節逐漸淡化,清明節成為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冷食、蕩秋千、踏青等風俗活動的精華,形成了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的傳統節日。宋代詩人高菊卿在《清明》中寫的“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出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本头从沉水敃r清明節上墳祭祖的景況。
明清
明清時期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的習俗仍然盛行。明清時期還盛行清明節迎城隍祭厲(厲即無祀之鬼)的做法。城隍是我國民間信仰世界中的城市保護神,也是拘管亡魂之神。厲則是無所歸依的孤魂野鬼 。
中華民國
民國政府曾將清明節定為國定假日,也稱民族掃墓節。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這也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認定。中華民國建立后不久,清明節的發展史上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它曾在1915年被規定為植樹節,在這天,機關、學校都要進行植樹活動。人類離不開樹木,定清明節為植樹節就是對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的倡導,國民政府還將這項活動與農業緊密聯系起來。到1928年時,植樹節被改在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3月12日),清明節作為植樹節的歷史就此終止,但仍有一些地方保留了清明植樹的做法。
節日習俗
習俗
清明節在公歷04-06日,拜清(清明拜祭祖先)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動長達一個月。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蘊含著精神信仰和節俗禮儀等內容。祖先信仰與祭祀文化是清明節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節是傳承信仰、家庭人倫的重要載體,清明祭祀是文化表達,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掃墓祭祖習俗經歷代沿襲已成為固定的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 。
掃墓
掃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內容之一。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據考古發掘,廣東英德青塘遺址發現了萬年前的墓葬,經加速器質譜(AMS)測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時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是中國年代最早的可確認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萬多年前,嶺南古人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 [9-10]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春意已濃,萬物煥發出勃勃生機。在這時候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的傳統習俗。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清明節兼具節氣與節日兩大內涵,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笨梢,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清明節植樹的習俗,據說發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風俗。關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種傳說。第一種傳說,據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耕作的祖師(神農氏),后來由此發展出祈求長壽的意蘊。第二種傳說與介子推有關,據說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死前曾經靠過的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第三種傳說是唐太宗給大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
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據說它發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蕩秋千
蕩秋千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之一。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 “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蕩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帝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北方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段鼋蛑尽酚涍|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独m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
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于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會船
江蘇省姜堰市、興化市的溱潼會船、茅山會船被稱為“水上清明節”,每年清明節的第二天,各家先撐船劃槳去祭奠無名陣亡將士,然后數千艘不同功能的船只匯聚在一起,共同參加表演、競技活動,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
食俗
青團
青團一般是將綠色植物漿汁揉入糯米粉團,而市面上大多青團都以麥青汁上色。麥青汁是將冬小麥榨出汁液,與水磨糯米粉攪勻拌和,再將其揉制成一個個圓團,包入各種甜咸餡料,上蒸籠蒸熟。出籠時,青團上再刷上一層油,色澤透亮,帶著淡淡的艾草香味,吃起來口感又糯又軟。青團原本是南方在清明節吃的一種傳統特色小吃,但近年來,青團也逐漸在北方流行開來。每到清明,一個個包著滿滿餡料的碧綠團子,帶著春天的味道喚醒了人們的味蕾。
寒食燕
寒食燕是山西地方寒食清明時的節令食品,用棗泥與面粉調和,捏成燕子形狀,也稱子推燕,以紀念晉國先賢介子推。
黑飯
南方地區會吃一種特制的黑飯,明代杭州,“僧道采楊桐葉染飯,謂之青精飯,以饋施主”,稱為“青糍黑飯”。各地清明飯因所用藥料不同,風味各異,可作點心,亦可饋贈親友,尤為兒童喜愛。
鼠曲粿
鼠曲粿是用糯米做成的一種綠色的小糕點,之所以叫鼠曲粿,是因為它的制作原料中有一種草本植物——鼠麴草(鼠曲草)。鼠曲草這種植物,在我國南方比較常見,除了廣東潮汕地區,在江南、福建等地,都會拿來做食物。每年清明節,除了用艾草皮做成的青團外,鼠曲草混合糯米做皮,也是不少人的選擇。
各地特色
國內
廣東
在廣東,清明掃墓,稱為掃山、拜山、拜清。清明時節廣東地區已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廣東人過節的主要禮俗主題;因利趁便,拜山之余一家老少亦在山鄉野間踏青游玩一番。廣東人對宗廟、祖先非常重視,對于宗廟、祠堂、祖墓的祭祀,歷來被看作頭等要事。每逢清明,不管是在海外的,還是離家鄉不遠的,都要趕回老家來,同父老鄉親一起去拜祭祖先,清明也成了合家團圓的聚會的日子。
廣東有“行清”與“踏青”的習俗!靶星濉迸c“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親近自然,行清則是一家或一族人約定時間齊齊去掃山。在每年拜山時,首先將祖墓周圍的雜草清除,然后扎紙,擺上祭祖金豬、雞鵝魚肉、鮮果糕點、酒水等供品進行拜祭。完成了拜祭儀式后,就地切燒豬配以鮮果茶點野餐聚宴,又或回家聚宴。清明節在廣東是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一些地方自古就有舉行清明會、吃清明宴的習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參加,場面宏大、熱鬧非凡。
港澳
港澳的清明習俗與廣東大體相同。清明時節,香港民眾一般會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燒香燭、冥鏹,清除雜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鮮花、燒豬或白切雞等。盡管香港大部分墳地墓園都有公共交通連接,但清明節當天交通依然擁堵。民眾時常為避免人多擠迫,習慣錯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當日掃墓祭祖的傳統。
清明是澳門的法定假期。清明掃墓祭袓是澳門居民很重視的習俗,澳門人把清明當天叫作“正清”,在清明當天掃墓叫作“行正清”。每逢清明節前后,“行正清”的人們除了自備香燭、冥紙以外,還攜帶了燒肉或是一整只乳豬、水果、糕點、酒等來供奉祖先。
浙江
在浙江,清明俗稱祭清明,或“祭墳”拜太公。各地習俗有所差異,有的地方在清明日祭墳,有的地方卻一定清明日上墳。一般本族人拜太公都提早幾天祭拜,先祭拜太公,后祭自己各戶的祖宗。祭清明時先給祖墳“加土”或“添土”,即用畚箕取土添加在祖墳之頂。祭品擺好,先點蠟燭,后點香,按人多少發香,由輩份高的,主祭禱詞,然后大家一起跪拜。祭畢,小孩子可以分享清明馃吃。最后收拾祭品離開,所有的墳都要到過,全用同樣的程序祭祀。
舊俗清明要祭祖,祭祖有家祭、族祭及祠祭三種,清明日祠堂門大開,合族行祭,上廳掛大祖宗畫家,男女老少共聚一堂,共祭族祖,祭禮用全豬、全羊、全雞三牲及諸類時果。祭畢,分份子給子孫,并設宴招待族人,場面盛大,儀式隆重,座席上位置不論老幼,以輩份為序,不分貧富,小者執壺。建國后,很少有祠祭,F在只有家祭,每家每戶一桌齋飯祭拜祖宗。
江蘇
江蘇各地清明節習俗不盡相同,泰州人于清明節舉行劃船比賽,稱為“撐會船”。鎮江人以柳葉七片泡茶,據說喝了可以明目。武進縣方茂山以清明為龍母化身之日,鄉民競相拜禱。徐州人清明掃墓,猶稱“上陵” (陵讀音“林”,指陵地),將近清明時,徐州人便紛紛舉家上墳祭祖,最遲不得超過清明節這一天。清明上墳,除羅列醇酒、肴饌、燃香燭、化冥紙祭祖外,還須替祖墳添土;徐州清明節不僅要吃蒸菜和青團子,還要插柳、上墳祭祖、掩骨會、掃“金銀灰”、春游踏青遠足。
上海
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于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此外,青團是江南地區的清明時令點心。其主體由糯米粉制成,經青艾(草頭汁)調和而呈綠色糕團,一般為豆沙餡或芝麻餡。對上海人而言,青團是清明祭祖時必不可少的供品。
安徽
安徽省內不同地區的清明節習俗也不一樣。貴池縣清明節,婦女制米繭以祭蠶姑,祈禱蠶桑有好收成;涇縣稱清明為插柳節;壽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懸紙錢于墓樹,稱為贐野鬼;合肥家家戶戶則習慣在門頭上方懸柳枝、往墳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鄉踏青游春。清明節的習俗除了祭祖、掃墓外,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時,還有吟誦祖訓族規的民俗傳統。海南各地建有‘祖廟’,多在清明之際便舉行祭祀活動。這些祭祀活動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頌入瓊始祖功德!懊耖g祭祀過程中,還要念誦祖訓族規格言,而這些祭文、祖訓、族規均是一篇篇絕妙的歌謠!
海南人掃墓時,以豬、鵝、魚、糕果點心祭祀,焚香化寶。也有同姓居民抓豬拉羊到始祖墳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孫繁榮。,清明祭祖分兩種,先為祭“己祖”,以一戶或幾戶為單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擺放好“三牲”、干飯等祭品,人人跪拜。后為祭“眾祖”,以幾十戶或幾百戶為單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參加。將備好的祭品帶到先人墳墓祭拜,清除雜草,添上新土。
廣西
按照廣西的習俗,晚上掃墓是禁忌。清明祭掃要按祖先的輩分進行,先掃祖墳,再掃家墳。按照習俗,祭掃的程序是先將墓園打掃干凈,若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將墓地里的雜草清除干凈;然后是祭祀,過去人們都喜歡將攜帶的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供祭在親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后叩頭行禮祭拜,表達對先人的`尊敬,寄托哀思。在廣西,許多人會提早制作五色糯米飯,還有三牲(雞、豬肉、魚),寓意子孫衣食豐厚,年年有余。祭畢,親友就近飲宴,稱為“野餐”。
福建
閩南僑鄉對于清明節十分重視,閩南清明節習俗是民間傳統的溯源追本節日,其主要活動力掃墓祭祖。祭祖:是日中午,各家各戶要煮“潤餅菜”(春卷)、帶牲醴,到廳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靈,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福建閩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節掃墓。掃墓日期一般有兩種,泉州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后幾天,漳州則有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附近掃墓,客家人則通常在春節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墳墓環境后(如雜草、樹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墳墓上,用小石頭壓上“墓紙”,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 福州清明,東郊踏青之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稱為“煮菜臛”;莅踩藪吣箷r放紙鳶,吹麥簫。泉州清明吃“潤餅”、制“腳目粿”,這是一種球狀的點心。
山東
招遠、即墨、臨朐、臨清等地在清明掃墓時,要在墳上加新土。據說這是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棲霞、黃縣等地全族公祭祖墳后,一起吃祭后的饅頭及菜肴,稱為“房食”或“祊社”。魯北地區還保留了南北朝時“斗雞子”的習俗。濱縣的兒童,在這天以煮熱的雞蛋互頂,誰的雞蛋先破,誰就是輸。齊山、博山等地在清明節煮一鍋小米干飯讓牛飽餐一頓,稱為“飯牛”。
湖南
湖南長沙將掃墓稱為“掛山”,有“前三后七”之稱,即清明節的前三天后七天為掃墓期。掃墓祭祀有先后順序,一般都要先將墓地清理干凈,拔除墓地雜草,插上“掛山條子”在墓前拜祭。長沙府清明插柳,稱為“記年華”。永州府清明節凌晨汲水,經數月味色不變,用以造酒尤佳。新田縣農諺:“清明晴,萬物成”。
湖北
湖北各市的清明節習俗各不相同。武漢清明節有“掛紙”習俗。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紙制作燈籠和幡標,掛于祖墳上,并鳴鞭炮,供祭品。坪壩、三陽、羅店、宋河等地還有抬香案、抬整豬至墓地祭祖的習俗。黃石人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云南
云南各地習俗不盡相同,有的地方會在清明節前后,一個家族就會邀約在某一天,幾十個人一行,買好菜,帶上鍋碗瓢盆,一大早就出發去往山上找一塊空地開始做飯。到中午時分,再把酒食果品供祭在墓前,燒點紙錢、叩頭行禮,緬懷先人。
四川、重慶
川東和重慶萬州等地,舊時有“上野墳”的習俗。清明節前后,三兩女子結伴攜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識的男子均可入席同樂。四川什邡等地,婦女以薺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視水面花紋以卜吉兇,稱為“油卜”。成都一帶則賣炒米團,上面點染彩色,以線相串,稱為“歡喜團”。
江西
江西省內各個地方也有差異,像時間的選擇就有很大不同。永豐縣的清明掃墓以清明節“前三后七”為期,九江各地則習慣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圍內掃墓,稱為“前三后四”。大部分袁州區人選擇在農歷三月初三掃墓,只有少數外出工作的人才會在清明節趕回家掃墓。新建縣清明拜掃,例用春餅。永豐縣除例行的牲禮外,還以米粉作果,稱為繭果,或壓糯米為糕,澆上糖汁,稱為飯果,猶有寒食之遺風。安義縣清明祭掃惟男丁行祭,婦女皆不參加。
貴州
老貴陽人在清明這天掃墓時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點、涼粉、涼面加鹵菜、涼菜;鍋魁加鹵菜、涼菜。人們掃墓除了帶上紙錢香燭外,還會帶上一串用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
陜西
興平縣清明,姻親間以紙錢相贈,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戶人家于清明請名山之泉源水,共禮一神。準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明祭掃后,折柳枝插門;并以紙錢貼于樹干,據說如此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蒸饃為食,饃四周作鳥蛇之形的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青海
青海人過清明節,有些獨特的風俗。青海人的過清明節從春分過后就開始了,俗稱“田社”。從田社開始,就要準備上墳掃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掃墓,一直到清明節。西寧的傳統祭祀品是紙錢、黃表紙、冥幣,還有12個大饅頭,準備的食物有酒、米湯、奶茶、肉類,到墳上燒過紙后,就點燃煤火,把各家帶來的食物集中起來,放在火上燒熱了吃。男人們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女人們坐在一邊拉家常,順便拾點撒在墳頭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
甘肅
鮮花祭奠、植樹祭奠、祭文悼念、網絡祭奠等逐漸成為甘肅過清明節的時尚。過去,老蘭州人掃墓的時間,一般從“田社”開始,到清明當日為止!疤锷纭币步凶龅谝粋祭祀日!疤锷纭痹诿耖g有個簡單的推算法:即“九盡十日為田社”。
山西
清明節上墳,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不燃香、不化紙,要將冥錢等物懸掛墳頭,有“清明墳頭一片白”的說法。原因是寒食節習慣禁火,而清明節又在寒食節期間。山西北部多數地方卻要將冥錢等物全部燒盡,理由是不燒盡就轉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習慣白日上墳,晚上在家中焚燒冥錢冥帛。
晉西北的河曲等地,舊俗上墳要帶酒肴,祭畢祖先,便在墳地里飲食,意寓與先人共飲共食。晉南的聞喜等地,上墳時要用嵌棗糕在墳堆上滾來滾去,傳說是為死去的老人抓癢癢。晉中的介休等地,上墳時供品為面餅,形如盤蛇;丶液髮⒚骘灧旁谠豪,吹曬干以后再吃。老人們講究可治病,其源蓋出于寒食禁火的緣故。
河北
在河北的上墳燒紙錢講究“早清明,晚十一”。掃墓燒紙在清明前一周就開始了,而清明當天已很少有人去掃墓了。冀南地區則選擇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寒食節掃墓。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諺語道:“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74]東安縣清明插柳、看花。節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掃墳墓,清明節當天則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為蛆日,造酰醬。官府祭厲壇。元氏縣清明節又稱花節,人家買花置酒宴請賓客。
北京
北京,除掃墓之外,還有踏青、插柳、放風箏等活動。此外,清明節之所以吃寒食,傳說為了紀念春秋時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只吃寒食。
河南
河南鞏縣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墳。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諸神。孟津縣清明插青苗于麥地。在北宋時,“頒新火”是從皇家、官府到社會各界都盛行的重要習俗,每年清明節期間舉行。在儀式上,要熄滅舊火,重新鉆木取火,將火種發給百姓,取除舊布新之意。
臺灣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不一,所以清明節也因地而異,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臺灣的漳州籍人清明節則是在農歷三月初三。臺灣清明節習俗和閩南差不多,臺灣客家人祭祖掃墓的時間是從元宵節過后便開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為止。
臺灣民眾的掃墓習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祭掃,儀式及祭祀的東西比較簡單,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類和糕餅;二是修整祖墓,祭禮相當隆重,供祭的祭禮一般包括各種祭禮品十二種蔬菜及粿類、糕餅等。掃墓時一定要在墳墓的四周獻置“墓紙”(用五色紙剪成長方形)每張紙壓上小石頭,還得放一沓在墓碑上。這個儀式俗稱“掛紙”,是獻給祖先的錢。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圍在墳墓四周吃紅蛋,蛋殼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國外
印尼華人
早年印度尼西亞華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從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親會所宗祠,宗親們便聚集在會所祭拜祖先。 [77]生活在印尼的華人一直延續著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習俗。“百善孝為先”,在華人社會的價值觀里,“孝”排在首位,掃墓祭祖就是一種孝道的表現。印尼華人表示,清明節很有意義,這期間不僅掃墓拜祭先人,緬懷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團聚的日子,清明節習俗應該代代傳承,尤其是現代社會更應該發揚孝道。
華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從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親會所宗祠,宗親們便聚集在會所祭拜祖先。宗親們通常是祭祖后共進午餐,敦睦宗誼。一些地方在清明節期間,舉辦師生校友聯歡會,加深彼此情誼。更多的華人是舉家前往墓地給先人掃墓,或到寺廟進香祈福。
馬來西亞華人
馬來西亞華人不忘在清明節掃墓祭祖。清明節在馬來西亞也不是公共假期。在馬來西亞,華人的公共墓園一般叫做“義山”,因此當地人常說清明節要“上山掃墓”或者直接說“拜山”。清明節當天,拜祭者先將墳墓打掃清理干凈,然后擺上鮮花、水果等,再點上一炷香,寄托哀思、緬懷先人。
新加坡華人
同樣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清明節亦不是公共假期。在新加坡,清明節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每逢清明時節,新加坡華人會舉家出行,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后在親人墓前擺上酒食果品和鮮花,燃起香燭,再將紙錢焚化,磕頭行禮,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回中國尋宗認祖、祭拜先人,則是近20年新加坡華人興起的潮流。在清明節前,新加坡華人見面時往往會用家鄉話互相詢問:“回家鄉過清明不?”千里迢迢回中國祖籍地掃墓的原因只有一個:不能忘記祖先。
一些華人表示,不太能接受時髦的“網上祭拜”方式,如果條件允許,一定要親自到先人墓前磕頭。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輕華人對清明節也不敢怠慢,因為崇祖、祭祖是流傳數千年的華人傳統。
美國華人
清明時節,美國南加州華人歷史學會每年都會舉辦活動紀念華裔先民,并呼吁華人不要忘記先民在加州開疆辟土的貢獻。當地華人紛紛以不同方式進行每年一度的清明節紀念活動。
紐約華人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過清明節的不同方式。在這一天,許多傳統僑團都紛紛在報上刊登春祭廣告,并在會所內張貼通知,組織成員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清明節掃墓成為華人聯絡感情、增加交往的社交場合。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來美的新移民,也往往會通過書信和電話向遠在故國的親友表達對先人的思念。
美國華人雖然遠離故土,但許多人都認為,在接受美國主流社會文化的同時,不應忘記中國的傳統節日。華人方焰指出,紀念華人傳統節日有助于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增進海外華人的交往和團結。
越南
越南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與中國一樣使用農歷的國家之一。清明節是越南民間祭掃先人墓和踏青的日子,祭掃者修理墳墓清除墳墓上的雜草,焚香燒紙,有些還獻上鮮花。有許多地方還有掃墓時燃放爆竹的習俗。在越南,清明節又稱為湯團節。由于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時間接近,越南把二者結合起來,統一在農歷三月初三這天吃涼食,比如湯圓或湯團。
韓國
韓國人也有過清明的民俗。韓國的清明節是公歷4月5日。不過清明不是韓國的法定節日。韓國人喜歡用鮮花祭祖,在掃墓時,會放上鮮花以示對故人的懷念。清明節為自己的祖先或者逝去的親人重新整修墳墓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家人一起去墓地清除雜草,并在墓前鄭重地擺上酒、水果、年糕等祭品,跪下叩拜或者行禮祭拜。
朝鮮
朝鮮半島,保存著清明節,以及和清明節關系極其密切的寒食節,F在的清明節其實是包含了古代的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唐代已經出現了寒食節掃墓的習俗,這些習俗又深遠地影響了朝鮮半島。李朝時期就將元日、寒食、端午、中秋視為四大節日,其中寒食、中秋最盛,《東國歲時記》形容寒食時“四郊士女綿絡不絕”,是朝鮮半島的重要節慶!陡啕愂贰ば谭ㄖ尽酚涊d,高麗王朝時期,就規定寒食放假三天,官員也在此時回鄉掃墓,這是受到唐宋節慶文化影響的結果。朝鮮半島的清明掃墓,除了除草祭拜外,還要種植銀杏樹,金邁淳《冽陽歲時記》中就記載了李朝士大夫在寒食時節的掃墓祭祀情況,這一習俗在韓國延續至今。除了掃墓,中國清明鉆燧改火的習俗也傳播到朝鮮半島,據《東國歲時記》記載,從高麗時期開始,王宮中就以楊樹木或榆樹木進行鉆木取火,將取得的新火分送給官員的家庭。
俄羅斯
俄羅斯,類似中國清明節以紀念死者的節日非常之多,比如悼亡節、紀念死者日、復活節等。如此頻繁的祭祖節日,是因為俄羅斯大多數節日習俗源于古代祭祀。以俄羅斯民間的悼亡節為例,每年俄歷6月24日,民眾不僅要上墳掃墓,甚至采用狂歡的方式將祭祖活動推向高潮。作為俄羅斯民族的象征——白樺樹,在俄羅斯人眼里是永不枯竭的生命力的象征。在悼亡節日當天,教徒們手持樺樹枝做禮拜,民眾在森林中尋找兩株距離最近的小白樺樹作祭祀用,有的地方還有用花環、彩帶裝飾一株小白樺的風俗,或者將白樺樹枝編花圈,再同祭品一起投入湖中。大家點燃篝火,焚燒舊衣,消災祈福 。
德國
與中國的清明節類似,德國也有紀念逝者的特殊日子。不少人會在11月2日萬靈節這一天祈禱,去墓園祭奠逝者和掃墓。鮮花翠柏之外,人們常會擺上點有蠟燭的紅色長明燈,象征永恒之光。據說,先前在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區,人們會用空心的蘿卜或南瓜做燈,與如今萬圣節前夜的南瓜燈頗為相似。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清明節手抄報的內容07-13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7-13
清明節的手抄報的內容04-04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3-28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06-19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精選06-21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4-04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4-03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英文07-13
清明節手抄報版內容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