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秋千】
蕩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種女子的游戲,起源很早,南北朝時就已流行,唐代以來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所以,古代清明節也稱“秋千節”。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點絳唇》詞曾描寫道:“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后來蕩秋千不限于女子,成為男女皆宜的游戲。民俗相傳,蕩秋千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征生活過得越美好。
【斗雞】
斗雞,南北朝時開始流行,唐代以來發展更猛。唐玄宗很喜歡這項娛樂,甚至在宮中設立“雞坊”,精挑長安城中千余只雄雞,交由五百名精選兒童加以訓練。這些兒童以7歲的賈昌為首,由于他擅長訓練斗雞,很受唐玄宗的寵愛,經常賞給他及其家庭金帛等貴重物品,當時民謠曾辛辣地諷刺道:“生兒不用識文事,斗雞走馬勝讀書。”
【吃雞蛋】
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節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前者可吃,俗信吃了這種雞蛋,一年就不會頭疼;后者則僅供玩賞。
探究清明節吃雞蛋的象征意蘊,其中還寄寓著人們對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
雞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生育與生命的象征。傳說,開天辟地的盤古在雞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商的始祖契為“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而生。民間習俗,婦女生孩子后,給四鄰八舍報喜訊,送的也是雞蛋。
清明是祭祖掃墓的日子,民間有一種說法,掃墓時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殼丟在墳墓上,象征“脫殼”,預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孫能出人頭地。
春季是萬物孕育的季節,與雞蛋“孕育生命”之意相合,而雞蛋又含有人體需要的幾乎所有的營養物質,再加上清明時節,風和日麗,春意盎然,人們紛紛郊游踏青,煮熟的雞蛋是便于攜帶的理想食品,這些都促使雞蛋成為清明節的節俗食品。
【蹴鞠】
蹴鞠,也是一項在唐代開始流行的春季娛樂活動。大詩人王維有《寒食城東即事》詩為證:“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描述了熱鬧的蹴鞠場面。蹴鞠,即踢球,當時踢的球叫“鞠”,用的是一種皮球,球內用毛塞緊。據說這是當代世界如火如荼的足球運動的濫觴。到宋代。此項運動更大行其道,《水滸傳》曾敘述過破落戶高俅因善踢球而發跡的故事。
【拔河】
拔河,又名牽鉤,始自唐代。有一年的清明節,唐中宗令滿朝文武三品以上大員,連同學士等,匯集宮中球場,分隊分批舉行拔河,所用繩索是以大麻繩兩頭系千余條小繩,數百人分兩隊分別在兩頭抓緊,比賽中力弱者為輸家,中宗攜皇后、妃嬪、公主前往觀戰,一時喊聲震天,地動山搖,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盛況。據說,在時值春耕春種的清明時節舉行拔河,具有祈求豐收的意味,歷代帝王自然非常重視。
【戴柳插柳】
插柳是清明節的重要習俗。每到清明,不論大江南北,家家戶戶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門楣上,大戶人家還要將燕子狀的節日食品串在柳條上。前往郊外掃墓的時候,人人都會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小孩將柳條編成帽子戴在頭上,姑娘們則將柳枝斜插在鬢角,搭乘的車轎上也要插掛柳枝,在《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郊外踏青歸來轎頂插柳的圖景。在南方一些地區,清明前還把井溝清理得干干凈凈,并在井邊插上柳條。由于清明期間城中柳枝奇貨可居,街頭巷尾甚至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叫賣柳條的小販。這種種景象,誠如近人楊韞華詩云:“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株斜插綠云翹。”
人們如此迷信柳條,并不完全是心理因素,應該說跟柳樹自身的生長習性有關系。柳樹得春氣之先,每年冬春轉換之際,當四野還是一片蕭條時,總是它最先吐出新綠。
豐子愷在一篇散文中曾這樣描述每年初見嫩柳的心情:“我最喜歡楊柳與燕子,尤其喜歡初染鵝黃的嫩柳。……每逢早春時節,正月二月之交,看見楊柳枝的線條上掛了細珠,帶了隱隱的青色而‘遙看近卻無’的時候,我心中便充滿了一種狂喜,這狂喜又立刻變成焦慮,似乎常常在說:‘春來了,不要放過!趕快設法招待它,享樂它,永遠留住它。’”的確,作為春天的使者,柳樹易栽易活的生存特性,總是顯示出其生命力的旺盛。因此,在古人觀念中,柳樹并非普通林木,它有著神奇的力量。春季改火時,清明新火往往就取自柳木,民間新火的傳遞也是通過柳條來進行。正如唐代詩人賈島云:“晴風吹柳絮,新火起廚煙。”
柳樹旺盛的生命力,使得它除了在鉆取新火時被人重用,而且在很早的時候就被人們寄予驅邪避鬼、護佑生靈的厚望。據當代學者研究,民間向來有以桃弓柳箭削減煞氣的做法,柳木也因此被稱作“鬼怖木”。被稱為中國較早具有科學思想萌芽的北魏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甚至說:“取柳 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因此,舊時的清明節,人們插戴柳條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習尚。
新中國成立以后,清明節插戴柳條的迷信色彩逐漸被人們所遺棄,而是賦予了插戴柳條更加健康和積極的含義—“插柳留春”得到人民群眾歡迎。因“柳”和“留”諧音,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小雅》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句起,折柳贈友,依依惜別,就具有祝愿“春光常在”的意味?梢韵胍,人們在暮春時節互相用青青的柳枝祈求對春天、對青春、對生命的挽留,確是一幅動人的畫卷。后來,插柳留春逐漸演變成植樹留春,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發現,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等到若干年后郁郁蔥蔥的滿眼綠意向自己也向每個人彌漫而來的時候,那就是留住了春天,留住了青春,也留住了生命。
民諺曾這樣形容與祈望春天的綠意:“新火才從竹屋出,綠煙吹作雨紛紛。楊柳最是無情物,也逐春風上鬢云。”有理由相信,當全社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能主動參與并自覺實踐植樹造林的偉業,那么離真正實現植樹留春愿望的日子就會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