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春游、植樹等,體現出以哀悼追思為基調、迎春健身為調劑的雙重色彩。在現代社會背景下,人們正結合時代的發展,不斷改造和發展著清明習俗的內涵與形式。
【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主要的活動內容。從前,清明節時,人家不分貴賤,總要為逝去的先人上墳掃墓。掃墓時間并不局限于清明這一天,各地情況有所差異。掃墓時,首先要剪除墳丘上所有的雜草,修理陵墓周圍,然后往墳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護,再燒紙錢香燭、供奉酒肉飯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禮。
【踏青春游】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清明時節同時也是個生機勃發的時日,人們告別蟄伏的戶居生活,迎著春天的明媚陽光,呼吸著青青綠草的氣息,腳踩著松軟的土地,徜徉在姹紫嫣紅、鶯歌燕舞的原野上,那時的心情該是多么輕快愉悅!
說起踏青游樂,可以一直上溯到孔子那里。《論語》記載,孔子有一次與他的弟子們在一起討論人生志向,其他弟子慷慨陳述其治國安邦的宏偉藍圖時,孔子并未搭腔。輪到曾皙說:“暮春時節,穿著剛剛做好的春服,與五六個朋友,六七個小孩,到沂水去沐浴,并隨風起舞,洗完后哼著民間小調,踏上歸途。”孔子聽了,微笑著點頭說:“我贊同你的理想。”孔子與曾皙的對話表明,遠在春秋時期,人們便有了在暮春時節野浴并踏青的活動。
【吃雞蛋】
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
節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前者可吃,俗信吃了這種雞蛋,一年就不會頭疼;后者則僅供玩賞。
探究清明節吃雞蛋的象征意蘊,其中還寄寓著人們對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
【蹴鞠】
蹴鞠,也是一項在唐代開始流行的春季娛樂活動。大詩人王維有《寒食城東即事》詩為證:“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描述了熱鬧的蹴鞠場面。蹴鞠,即踢球,當時踢的球叫“鞠”,用的是一種皮球,球內用毛塞緊。據說這是當代世界如火如荼的足球運動的濫觴。到宋代。此項運動更大行其道,《水滸傳》曾敘述過破落戶高俅因善踢球而發跡的故事。
【戴柳插柳】
插柳是清明節的重要習俗。每到清明,不論大江南北,家家戶戶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門楣上,大戶人家還要將燕子狀的節日食品串在柳條上。前往郊外掃墓的時候,人人都會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小孩將柳條編成帽子戴在頭上,姑娘們則將柳枝斜插在鬢角,搭乘的車轎上也要插掛柳枝,在《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郊外踏青歸來轎頂插柳的圖景。在南方一些地區,清明前還把井溝清理得干干凈凈,并在井邊插上柳條。由于清明期間城中柳枝奇貨可居,街頭巷尾甚至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叫賣柳條的小販。這種種景象,誠如近人楊韞華詩云:“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株斜插綠云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