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飄飄,煙火裊裊,鞭炮飛舞身旁繞,滿堂熱鬧,吉祥圍你轉,如意跟你跑,腰包鼓鼓,煩惱少少,彩票期期中,快樂天天笑,春節快樂!今天應屆畢業生網小編就和小朋友們介紹一則16年的春節手抄報花邊圖片吧,希望大家都能夠喜歡哦,
春節的詩詞欣賞
《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董必武
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巖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視延安景物華。
《春節看花市》 林伯渠
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
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
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16年的春節手抄報花邊圖片
傳統民謠
中國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北京歌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太原的《避債謠》:“二十三,保證還;二十四,我發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見面,初一碰見拱拱手。”
豫東民謠:“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門上瞅;年三十,吃餃子”。
16年的春節手抄報花邊圖片
福建春節傳統美食
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顯得與城市不盡相同。鄉村農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 近音,寓意進入佳境。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并插上用紅、黃兩色紙扎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等等。此次小編重點講廈門。
年糕
吃了年糕,萬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興!又有敬祝長輩延年高壽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從“粘粘糕”同音演化而來。廈門人把年糕叫做 “米果”,品種多樣,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米果、烏(紅)糖米果,并加冬瓜、紅棗、花生等;咸的有金瓜(南瓜)米果、菜頭(蘿卜)米果、番薯(地瓜)米 果、芋頭米果,并加豬肉、蝦米、蠔干、香菇、油蔥等;此外,還有涼米果、發米果、碗糕米果……
16年的春節手抄報花邊圖片
薄餅
清代有詩人寫詩詠薄餅:“春到人間一卷之”,描寫薄餅皮是“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描寫薄餅餡是“紛藏絲縷縷,饞嚼味融融”。薄餅還是廈門人的一大發 明。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曾任潮州太守的同安人李春芳,將其女兒嫁給了金門蔡厝人蔡復一(那時,金門屬于同安縣管轄)。后來,蔡復一 官至總督云貴湖廣軍務兼貴州巡撫,公務繁忙,日理萬機,經常廢寢忘食。蔡夫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害怕長此以往,有損夫婿健康。于是,她就將一些魚、肉、 蝦、菜、筍、豆等用微火燉熟,用面皮包卷,置于夫婿案頭,讓他邊吃邊辦公,一舉兩得。這種菜便被稱為“婆餅”,廈門話“婆”“薄”同音,便又稱為“薄 餅”。它從官府傳到民間,“夫人薄餅”又變成“美人薄餅”。
泉州民俗:“搓圓仔”,也叫“做糖粿”
吃圓仔,又稱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湯圓、湯團。據說,吃元宵始于春秋末期,宋代才稱圓子,取“團團圓圓”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說這種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湯 浴之”,并作16字贊一首:“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廈門圓仔將各地風味兼收并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餡,什錦、豆沙、棗 泥、筍肉、豬油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