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燈節源于何時?》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俗稱又叫“燈節”。舊習元宵之夜,城里鄉間,到處張燈結彩,觀花燈,猜燈謎,盛況空前。屆時,不論皇室貴戚,平民百姓,深閨淑女,均可破常規,順習俗。制燈玩賞,出游嬉鬧。唐詩人崔液作詩道:“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平時足不涉戶的閨閣女子,往往乘此機會與意中人談情相會。宋辛棄疾《元夕》詞云:“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元宵燈會狂歡之夜,情人急于綱會,望眼欲穿,“踏破鐵鞋無覓處”,見時就在眼前的有趣場景。
唐宋明清,元宵燈了成了年節中重要的民眾娛樂活動。墨客騷人,常常吟詩作畫,作為增添雅興。今天,元宵放燈、觀燈,仍是中國廣大地區人民喜聞樂見的民俗娛樂活動。特別是近幾年,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人們喜歡元宵燈節,可它究竟是什么時候起源的呢?
一種意見認為元宵燈節形成了唐代!镀咝揞惛濉吩疲“元宵放燈,起唐開元之間,……從十四至十六夜,后增至五夜。”林達祖的看法與《七修類稿》稍有不同。他在《唐宋時代元宵看燈的盛況》一文中根據《舊唐書》有關睿宗的記載:“景龍四年,上元夜帝與皇后微行看燈,因幸中書令蕭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燈。”認為“元宵燈節在明皇的父親睿宗朝代已盛行了”。
另一種意見認為元宵燈節是漢代傳下來的。唐代徐堅《初學記》云:“《史記·樂書》曰漢家祀太一,以昏時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觀燈是其遺事。”《初學記》是受命于唐玄宗,為太子們學習文化而編纂的書籍。書中“令人正月望日夜游觀燈”顯然是指玄宗時代!稛艄澬∈贰纷髡哂^今從《御覽》引《史記·樂書》的說法,又據《曲洧舊聞》所載“唐沿漢武帝祠太乙自昏至明故事”,認為元宵燈節“看來是成于漢初的一種特殊事體,并不認為是一種娛樂”。羅啟榮、歐仁煊在1983年9月出版的《中國年節》中認為:“漢文帝是周勃勘平‘諸呂之亂’以后上臺的?逼街帐钦率。每逢這天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夜’在古語中又叫‘宵’,于是,漢文帝就把正月十五這一天定為元宵節。不過,當時還沒有放燈習俗。到了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從印度求得了佛法,漢明帝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節點燈,以表示對佛教的尊敬。這是元宵節放燈的起源。”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元宵節源于釋道的宗教活動!赌P經》曰:“如來 維訖,收舍利罌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樂,繞城步步燃燈十二里。”又《西域記》曰:摩喝陁國,正月十五日,僧徒俗眾云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而《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沿道教的陳規。道教把正月十五燈節稱為“上元節“。最近出現一種新說法據1985年第1期《民間文學論壇》所載的《燈節的起源與發展》一文認為,元宵燈節“最早起源于對火的崇拜”,“原始人發明了火之后”,“認為神秘的火能驅趕走一切妖魔鬼怪”。相沿成習,最先形成儀式活動的,便是“儺”,“儺”是一種持火驅鬼的習俗活動,其“原始形態,可追溯至久遠的上古時代”。
關于燈節的起源,民間傳說更是紛紜不一。有的傳說,隋煬帝色迷心竅,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過,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現繁星滿地的奇跡,才可成婚。隋煬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戶燃燈火,違令者斬。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樓見滿地都是燈火,誤以為真是繁星落地,縱身投河自戕。為了紀念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間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燈火。有的傳說,燈節源于漢武帝。當時宮女元宵正月過后想念家中父母,宮深禁嚴,怎么外出相會呢?足智多謀的東方朔得知后很同情,便設計成全她們,他先散布謠言,說火神君將派員火燒長安城,城里宮內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獻計,十五晚上宮廷內人員一律外出避災,滿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門,都掛上紅燈,好像滿城大火,以騙過天上觀望監視的火神。武帝允諾,宮女們元宵遂趁機與家人相會。從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燈。還有的傳說,元宵燈會源于民間的“放哨火”等農事習慣。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將來臨,各地農民忙于備耕等工作。一些地區的農民就在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雜草攏在一起,放火燒掉,以除蟲害。
春節對聯
門盈喜氣喜盈門,屋滿春風春滿屋
富貴平安財生財,全家和睦福中福
遷新居財源廣進,創偉業心想事成
事事順心創偉業,年看得意展鴻圖
好生意年年興旺,大財源時時通達。
宏圖大展振雄風,偉業騰飛增錦繡。
求真務實創偉業,天幫地助展鴻圖。
通天生意騰云起,遍地商機鴻利來。
門迎四季平安福,地聚八方鴻運財。
開福門四季平安,發財地八方進寶。
新春大吉鴻運開,遍地流金廣財進。
吉祥平安天賜福,榮華富貴地生財。
鴻運帶來九州福,富貴迎進四海財。
萬事如意滿門順,四季平安全家福
喜居寶地財興旺,福照家門富生輝
家和事順好運來,人興財旺鴻福長
四海來財富盈門,九州進寶金鋪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