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無論生活富庶還是物質匱乏的時候,對于過年時的“吃”都是格外在意的,怎么吃和吃什么,在不同時代都各有講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過年食俗。
雞——古人過年位居第一的吉祥菜肴
魏晉時期初一殺雞圖“吉”利“禳惡氣”
中國目前過年食俗,基本都是在魏晉南北朝時形成或出現雛形的。如今人們過年時必吃雞,便是受魏晉人過新年習俗的影響。一直到今天,人們都把雞放在節日食品首位,年節供應品順次稱為“雞魚肉蛋”。 古人過年喜歡討吉利,雞正符合這種消費心理。雞諧音“吉”,過新年時燒只雞,圖的就是這個“吉”字,而且最好燒一只全雞——整個吉祥。廣東人、香港人過年時則喜歡吃雞翅,或許與人們將雞說成鳳凰有關,取“鳳凰展翅”寓意,在新的一年里大展宏圖。
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人還喜歡在正月初一吃生雞蛋!肚G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初一,“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芽餳,下五辛盤,進敷淤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 《荊楚歲時記》為南北朝時梁人宗懔所撰,記載的就是時人過年的食俗。南朝人吃生雞蛋可不是取“元旦”之意,而是出于強身健體的目的。時人認為,喝生雞蛋可清熱降火、防治瘟病。
“五辛盤”——古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道涼菜
隋唐時期“正月之節食五辛以辟癘氣”
到隋唐時代,魏晉時期形成的過年食俗被進一步強化。《荊楚歲時記》提到的南朝人過新年餐桌上常見的“椒柏酒”、“屠蘇酒”、“五辛盤”,均為隋唐人所接受,并發揚光大,特別是“五辛盤”這道菜,在中唐以前,時人過新年時必吃。
所謂“五辛盤”,就是將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胡荽等五種香辛蔬菜,裝在一個盤里子食用,有點像今天過年餐桌上的素菜冷拼盤。這個拼盤的營養價值,全在于其保健作用。 過年時,正值寒盡春來的時節,氣溫仍較低,人們極容易患感冒生病,而這五種蔬菜都有疏通臟氣、發散表汗的功效,能起到預防時疫流感的作用。所以,正月初一吃“五辛盤”在隋唐時特別流行,是少不了的一道冷菜。
“屠蘇”“椒柏”—— 古人過年最青睞的兩種佳釀
宋代喝“屠蘇”飲“椒柏”除百病“辟疫癘”
宋代,人們的過年食俗與隋唐并無多大變化,但宋代城里人過年時的消費形式出現了新風尚。這種新風尚,就是現代流行的過年“下館子”,喜歡在飯店吃年夜飯。 宋代過年的喝酒之風大概是歷朝中最濃的,時人即使再窮,過新年也要有酒喝。
宋代把酒當飲料來喝,故將喝酒稱為“飲酒”,當然這種酒不會是高濃度的白酒,而是酒精含量較低的屠蘇酒飲,“世俗皆飲屠蘇酒,自幼及長。” 屠蘇酒,是中國過年時喝得最多的一種酒,它實是一種藥酒,可防治瘟疫。正月初一喝屠蘇酒風俗,就是在魏晉時期形成的。
古人過年時喝椒花酒還十分講究順序,不像現代一樣從年長者喝起,先敬老人,而是從最小的孩子開始,即年齡最小的先飲,年齡最大的后飲。古人認為,孩子增一歲,漸趨成熟;老人失去一歲,日趨老邁,故須先祝少年人健康成長,再祝老年人健康長壽。
煮餑餑——古人過年不可或缺的一種美食
明清時期“皆以白面作角而食之”
現代的過年習俗其實是在明代時定型的,最典型的是正月初一吃餃子的食俗,就是明代人吃出來的——餃子,也成為明代以后中國古人過年時最喜歡吃的面食。
餃子是中國一道著名的速食面點,其出現歷史比較早,最初叫“餅餌”,傳說是東漢名醫張仲景發明的,他將藥包進面皮子里,煮熟后連湯帶水,讓病人一起服用,這就是民間傳說的張仲景“祛寒嬌耳湯”。 在唐代,餃子則被稱為“牢丸”,如果是水煮的叫“湯中牢丸”,蒸餃則叫“籠上牢丸”。明代又稱餃子為“扁食”、“粉角”、“水餃子”、“蒸面餃”等,概因熟化的方式不同。
明人沈榜《宛署雜記》記載了明代人過新年風俗,“歲時元旦拜年:晨起當家者,率妻孥,羅拜天地,拜祖禰,作扁食,奉長上為壽。” 明朝時,宮里還把餃子稱為“水點心”。此外,明宮還有一種特殊的食俗,在大年初一有吃驢肉“嚼鬼”的說法!睹鲗m史》稱,“又騙頭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曰‘嚼鬼’,以俗稱驢為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