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手抄報內容300字
清明節不是一年中唯一的祭祀,也不是最隆重、豐盛的祭祀,但清明絕對是與逝者心靈對話最近的祭祀。下面是關于清明節手抄報內容300字,歡迎閱讀!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 “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間掃墓。
由于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節的后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后可延續十天左右。
清明節手抄報:讓清明沐浴我們的心靈
有文史學者指出,清明除了讓活著的人向逝者遙寄來自塵世的哀思與溫暖,同樣負載著塵世間最高貴的價值與理想,如天地清明、政治清明、人心清明,等等。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清明的意義更在于沐浴我們的心靈。
讓清明沐浴我們感恩之心。清明,是一個懷念的節日,更是一個感恩的節日。據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途中因饑餓乏力而暈倒,追隨他的介子推為保其性命,揮刀從自己腿上割肉烤熟給他充饑。重耳成為君主后,將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命名為寒食節(即現在的清明節),并舉國哀悼。不難看出,清明節早已是國人的感恩節,知恩圖報寓示著感恩的傳統,它提醒人們在追思中要學會感恩,這也是當今構建和諧社會道德規范所需。
讓清明沐浴我們正義之心。被稱謂“民族精神之父”的赫爾德說:“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獨特的精神――它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是一個盛產偉大精神的民族。在綿延五千年的文明創造中,孕育出許許多多光彩奪目、普照人間的民族精神。想想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在祭奠祖先的同時,不能忘了緬懷革命英烈。他們把生命獻給了那個悲壯的時代,獻給了他們熱愛的祖國和人民。緬懷先烈,就是要秉承他們的民族大義,傳承他們的精神血脈。
讓清明沐浴我們進取之心。清明,過往常被視為懷舊的感傷節日。中國古代韻文專家指出,“清明喻義為生機勃勃、蒸蒸日上”。人生短暫,掐頭去尾,真正可干事的時間僅三四十年。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我們當抓緊人生短暫時光,積極進取,多干實事,多辦好事。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裝樣子,渾渾噩噩守攤子,疲疲沓沓過日子,勢必荒廢人生、貽誤良機、遲滯發展,惟有不懈地進取,才能無悔人生、無愧先人。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7-13
清明節手抄報的內容07-13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4-01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4-04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4-03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03-28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精選06-21
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06-19
清明節的手抄報的內容04-04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推薦04-03